“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一句出自鲁讯的哪部软件著作权查询

散文吧网站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鲁讯经典散文在线阅读相关话题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讯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鲁讯经典散文在线阅读:喝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鲁讯经典散文在线阅读: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了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陕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陕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立即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下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个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了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鲁讯经典散文在线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3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20,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28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46,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48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鲁讯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精选鲁迅散文
2.鲁迅优秀散文
3.鲁迅《野草》经典散文
4.鲁迅散文集经典片段
5.经典散文朗诵鲁迅相关文章最新文章鲁迅的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鲁迅塾师,三味书屋-“三味”的说法-疾风资料库
鲁迅的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鲁迅塾师,三味书屋-“三味”的说法
发布时间: 09:39&&&&发布人: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鲁迅塾师,三味书屋-“三味”的说法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 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文物保存完好,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及周围环境,基本上是当年的面貌。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鲁迅塾师三味书屋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名怀鉴,字镜吾,是1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 他曾对鲁迅说过:“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见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爷爷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三味”的说法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3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后来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认为“三味”可能出自与此。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同时,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着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爷爷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爷爷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1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此外,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也有人认为是《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后来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证“三馀”为“公馀、饭馀、茶馀”的,但此种假说也质疑不断。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家居构造台门斗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一户书香人家。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三馀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大堂前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座楼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小堂前三味书屋介绍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卧室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8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
三味书屋中鲁迅的座位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3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鲁迅在文章中写过屋后有个园子,院子里有许多腊梅。所以,进了书屋就会闻到一股清香。(冬日)书房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馀斋”匾,“三馀”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晴之馀。”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馀时间发奋学习。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鲁迅眼中的书屋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2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同时,书屋中学生和老师都读一些晦涩绕口的词句,更加的凸显出了旧时私塾教育的不尽人意。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乱世切莫去做官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做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餐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1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的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旅游指南门票信息从日起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08:30-17:00交通信息乘公交车,可在火车站坐7、8、88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直达;绍兴客运中心坐9路或者32路到鲁迅路口下车。杭州吴山广场每天8:20亦有旅游专线车前往。三味书屋_三味书屋 -历史文化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爷爷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三味书屋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组织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十一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1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小故事其一: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爷爷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爸爸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贫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爸爸买药。有一次,爸爸病重,鲁迅1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1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三味书屋以后的日子里,爸爸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1个信守诺言的人。”其二:有一天,鲁迅中午放学回家之际,路过一间名叫“广思堂”的私塾,看见几个学生在门前哭泣,就上前问道:“怎么啦?‘矮赖胡’又打你们啦?”1个年长些的学生连连点头。原来,这个绰号叫做“矮赖胡”的私塾先生,学问不怎么样,可是惩罚起学生来却很狠。他准备了一把又厚又重的戒尺,凡是学生不听话,或者他看的什么不顺眼,就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往往把学生的手打得又红又肿。
最近,“矮赖胡”又有新规定,凡是学生要去撒尿的话,必须要拿到他发给的“尿签”才能够去,不然就算憋急了也不给去。鲁迅知道以后,立即带着学生们去找“矮赖胡”评理。碰巧,“矮赖胡”回家吃饭去了,私塾里没人。鲁迅一等人走到他桌前,一把抓起那笔桶里的“尿签”,就“咔嚓”“咔嚓”地把它们全折断了,还狠狠地踩了几脚,才离开广思堂。鲁迅与三味书屋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但他不是1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五四时代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但五四也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1个时代。在拯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手术台面前,西方的刀和中国的肠胃的不和谐,也深深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绝望的一切矛盾中。我们不但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份信心来,我们也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来。传统是一条链环,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生活的存在。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1个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修辞的高超,而在于1种精神的暗合。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爷爷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的。我家的后面有1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复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母亲曾经讲给我1个故事听:先前,有1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之际,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1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1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之际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之际,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是闰土的爸爸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爸爸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1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1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之际,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三味书屋后面也有1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1个1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神之际,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1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1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1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1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爸爸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塾师寿镜吾三味书屋寿镜吾(),名怀鉴,字镜吾,浙江绍兴人,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是1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以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授书极为认真,对学生要求也极为严格。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都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得人格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情三味----也谈鲁迅情史
文:颜玉要寻找一段理想的爱情,等于在一间黑房子里寻找一只黑色的猫----有人曾这样感叹,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坐等天明,会怎样呢。可惜爱情不相信设想。硬骨头鲁迅,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囿于包办婚姻二十年,在两性的暗室里受难、挣扎,与自我坚决对抗,长时间囚发蓝衫,在临近40个年头,他准备自已去死掉,那时,他不知道爱为何物,无爱,他没有心灯,他的内心漆黑一片。当肉身与欲望发生冲突时,他郁结,于是冷酷,就有了一份必然的刻薄。他说过:1个人如果不得已过单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会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变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也坦言:“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已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方。”44岁那年,他紧闭的窗户终于被爱情撬开,一封情书是一缕阳光,从此感受了爱的温度,也意外地完成了爱的期待,但他始终象个做错事的孩子,在传统与旧道德间遮遮掩掩,一路躲闪和慌张,他在意外界对他逃离婚姻的看法,在各种嘲讽的声音里诚惶诚恐,并不自信。彼时,他象一只夜行的猫头鹰,潜在暗处,伏于夜色,同黑暗展开一次次的较量,并发出阵阵嘶鸣,其实是想喝退存于心底的那份紧张。于爱情之外,他冷面观世,将自己独立于当时的政治及文化的势力之外,与同代文人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等皆有过节,又蔑视京剧大师梅兰芳,认为“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是行不通的。”----既幽默又刻薄。为主张,他寸步不让,就有了成群的“敌人”,他爱憎分明到甚至不喜欢与“敌人”交往过密的朋友,“敌人”象是他生存的动力,曾有言: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最后的一篇文字《死》其中有写:想到欧洲人临死时有过这样的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我的怨敌可多矣,倘使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想:让他们怨恨去,我也1个都不宽恕。----他把硬骨留到了最后。弃医从文,他以笔代刀,解剖别人也解剖自我,常带着恶意直视人性,而他傲骨如山的个性和直面人生的战斗精神,成为1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存在,得毛主席高度的肯定,于是,他被政治推上了神坛供后人膜拜,有人说他是中国的第二个孔子,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我只想说,他是1个血性男人。56岁的生命,在情感的河边他默然垂钓,算是如愿。临死前,他不看书也不看报,就只凝视床头的一幅小木刻板画,板画上是1个长发长裙的女子,有迎风跑动的姿态,女子脚下有丛怒放的红玫瑰。没有人知道,板画上的女子可能会是谁,或者许羡苏不是,马钰不是,萧红不是,许广平也不是。他所凝视的,可能是想象的爱情,或青春。苦情-----与朱安如果不嫁给鲁迅,她可能会有1个疼爱她的丈夫,几个唤她娘的孩子,在1个暖屋里穿针引线做女红,或在1个水塘边满足地洗捣着一堆衣服,又忙碌地赶回家淘米做饭,晚上全家聚在一处乐融融,累了就倒头便睡,1个梦能做到天亮-----这样的假设并不抽象,原本,她的幸福触手可及,尽管她长得不美。但她有温良与贤淑做底子,她被花桥抬进了周家,那年她28岁,无法测知花桥把她抬进的是婚姻的庙宇,无论后来怎么烧香拜佛,她等不来她的大先生,她只有视先生的妈妈为一尊神像,头是叩了又叩,竭力侍候,以为随时会有转机。那天她嫁了,是在喜庆的鼓乐声中迈出家门的,她幸福地期待,以为从此能成为女人,却有一份莫名的不安上涌上心头,她自知与留洋先生的差距,知道他喜欢识字,喜欢放脚的女人,喜欢新时尚,而这些,恰恰是她的欠缺,没有美貌作支撑心底自然会虚软,于是在出嫁前购一双大鞋,在鞋的顶端塞满棉花,用小脚套穿,是想讨先生的欢喜。可是那天,当蒙着红盖头的她从桥上探伸着脚下桥,脚先是悬空,大鞋不慎掉落,小脚便露了出来。那刻,她的小脚象片秋叶,被乱风吹刮得不知所以,就那一落,注定了婚姻的无定与漂泊。娶她的那年,他25岁,比她小三岁,是被妈妈的“病书”诱回家的。那年他在日本已留学4年,樱花也看了四年,对美的渴望在心底早就落地生根。他的祖上是瀚林世家,成长过程中目睹了家庭的没落,特别是当爸爸重病时,感受和看清了世态的炎凉,当爸爸故去,妈妈成了唯一的依靠。对于妈妈,他唯命是从。最初当妈妈告诉他婚事,他回信:让姑娘另嫁人吧。但妈妈担心他娶回异国的女子为妻执意不肯,婚事便自作主张地定了下来,只等完婚。他真的回来了。也很顺从,将剪短的头发按风俗接了假辫,头戴礼帽身着礼服,尽管心有不甘,他把妻子的底线和要求放至了最低,当他目睹她的小脚时,心仍是往下一沉,依旧怀惴着一丝希望。他被众宾客领进了洞房,象赌徒走进赌场,当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他看清了她的面相---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仅存的希望在刹那间彻底幻灭。他输了,输得很惨。跌跌跌撞撞出来,是在第二天早上,有人说那晚他在新房里抽了一晚上的烟,也有人说,印花被上的靛青染印在了他的脸上,象是被泪水渗泡后沾上去的。接下来几天,他去妈妈的房间看书,吸烟,入睡,她小心翼翼等,听门外远远近近的脚步声,她慌乱地猜测不安地等待,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第四天,他以“不能荒废学业”为由,和弟弟周作人一同赴日。一走三年。
她摆开了等的阵势。 三年后他留学归国,任绍兴师范校长,她开始了近距离的守侯,他以公事缠身为由,只在每周末回家看望妈妈。每次见他回家,她象过节一样的欢喜。他避她象避邪气。三年后应蔡元培之邀北上北京,七年后,他把绍兴老家的旧宅卖了在北京购了大屋,将妈妈与她一起接了过来,与二弟三弟共同分住,与她开始了朝夕相见的共同生活。依旧是挂名夫妻,她守“活寡”,他做“僧人”。一过七年。他在禁欲中绝望,悲鸣,有时单衣睡硬板床上用意识来压制性欲,仍执意不肯和她走近。与弟弟周作人反目后,她亦步亦趋尾随着他搬离原宅,只为照顾他的起居,哪怕每天就只是看看他的背影。他不喜欢吃她做的饭菜,不穿她亲手缝制的棉裤,甚至把它抛出窗外,移居后,见她铺好一张大床,他吵闹着要拆掉床板。按他的要求,她把洗换衣服默默地放分放在1个备好的框内由他自由放取。但当她身体不适,他会领她看外国医生并扶上扶下,这大概是他对她最为亲密的表达。妈妈责地问她没和大先生个孩子时,她委屈地回答:大先生没和我一起,怎么生?却心怀歉意,感觉是自己的过错耽误了先生的幸福,于是后来,当他与恋人双双离京,她倚着家门茫然地看着远方,绝望也慢慢变得模湖。 只有祝福。当听闻他与许广平在上海育有一子时,那年她已老到了51岁,干枯的表情终是绽放出快乐的笑容,48岁的大先生晚年得子,她如释重负,有卸下罪孽的感觉。56岁那年,他死于上海,那年她59岁,她悲伤不已,在北京单独为他设置灵堂早晚叩拜。69岁那年,她也死了,最后的愿望是能够看一眼大先生的儿子海婴,最后的遗言是希望是能够葬在大先生墓旁。41年名义婚姻一如荒漠,替他服侍妈妈38年,他给她的就只是“供养”。她留给世人的声音不多,却字字锵铿,如杜鹃啼血。“大先生对我不算坏,各过各的,互不影响,我应当原谅他。。。”“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我是我现在没办法了,没有力气往上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要保存保存我呀。”她唤他大先生,而他在文字里常以“妇”一笔带过,生活中没有称呼,没有合影,更没有交代,只有坚决的抵制。在与好友的信中有写:这是我妈妈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不知道的爱情后来知道了,而朱安双手抱紧的只有“名份”,如果她也渴望爱情,到最后,她的渴望变成了自我折磨的内在暴力。联想:如果朱安坐进的是胡兰成家的花桥,至于如此吗?会有几个孩子吧。恋情-----与许广平 许广平比鲁迅小18岁,比朱安小21岁,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走了进她最想看清的风景,眼里闪烁的尽是欣喜。她用青春与活力把鲁迅从婚姻的暗室时拉了出来,果断又坚决,或者她不是鲁迅眼里最美的风景,但一定是一份最有力量的打动。44岁,人到中年,才试着启脚追捕失去的青春,一封信撕开了他心灵的缺口,也冲开他了多年深埋的情感闸门。那声“先生,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份?加了糖是否不苦?他连夜回信并开出的药方: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又称呼她为广平兄,她十分满足与感动,就有了一来二往。也有了交流的理由----他需要这样的带动。其实她也不美,但干净健康,活力四射,又有文化作底垫,特别是她炽热的崇拜,在鲁迅的眼里,是可以用来倾谈的对象,书信慢慢多了起来,情感便有莫名的嫁接。她淘气又顽皮,有时还会没大没小,喜欢调侃与淘气,当他信中的那句“你非要我举起教鞭么”,她回应:“你若是非要用教鞭打我,那么我自有办法。。。和先生围着桌子乱转,若是先生要伸长手将鞭子打下来时,我就蹲下。信的称呼一变再变,心渐渐靠拢,他称她为 “小鬼”, “害马”,“小刺猬”“唔唔唔”“H。M”,她称呼他为“先生”““嫩弟” “小白象”“风子”“夜”之类。通信的内容也从空洞的理想及精神过渡到饮食男女间的琐碎,到他的一声咳嗽。给他的信源源不断,他一边招架,一边回应,当爱情真的向他步步逼近,他在情感的沼泽间自卑地沉降。“我已经是这个年纪,又有那么多内心的伤痛,还能容纳这样的爱情,还配得上争取这样的爱情吗?又自言自语:“但愿明年有人管束”,并且也“甘心被管”交往一年后,她写就的散文“风子是我的爱”热烈又直白:“风子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奇怪,风子同时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子呼呼的声音相对。于是,它首先向我说:你战胜了。他被动地举手投降。后来应邀,他们双双离京南下,他鼓足勇力跨出了婚姻的门槛,彼此相约分先开两年,他应约去厦门任教,她回广州。才分开便开始了思念,刚到厦门他急急地打探到广州的路线,她常茫然四顾地张望,朝着厦门的方向。与他反目的胞弟周作人对他们南下曾恶意地撰文:1个道貌岸然者的“色情”私奔。他们经受了舆论的重压。当暗恋许广平的情敌高长虹用文字向他发难时,他坚决反击。如此,也加剧了和她的恋情。-----爱,有时需要争夺,更何况战神鲁迅。
她给他写信,为他织毛背心,刻图章,他收信回信,常半夜投信,接着又急急地等待,神经象弹簧似的松松紧紧,这样的往来,让身在异乡的他格外温暖。这时,他眼里的异性只有她,信中有述: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H.M相见.又表明心迹:“计算起来,我在此至多也只有2个月了,其间编编讲义,烧烧开水,也容易混得过去。何况还有默念,但这默念之度常有加增的倾向,不知其故何也,似乎终于也还是那1个人胜利了。“我也决计不再敷衍了。……离开此地之后,我必须改变我的农奴生活”“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八个月后,他辞职来到了广州中山大学,在途中,他写下了爱的宣言:“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1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终于相逢,她成了他的助手,携手在广州的秀山游玩留影,白天逛花市,晚上看电影,学青年人的样子在一个土堆跳上跳下,在她面前展示活力,不料脚却被崴伤---也不年轻了,47岁。几个月后他们离开中山大学来上海,开始了正式的同居,象度蜜月,一起游西湖,看风景,他象孩子似的快乐又满足,时年,他48岁,她三十岁仍对外界宣称她是自己的助手,而许广平亦不拘形式,坦然地和他同居。 直至怀孕,他们的关系才水落石出。孩子的降生给他带来了另一份慈爱。“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父爱最好的观照。她放弃了所有的爱好、工作及追求,替她煮饭洗衣带孩子抄文稿,接待他不愿接见的客人,穿自制的棉鞋,衣服穿旧了洗了又洗,做他最可口的菜,从1个激进的关心政治参与学潮的女子,变成了1个烟火味缠身的妇人。他已没有兴致再逛公园了,认为:公园嘛,不过是左边一条道,右边一条道,中间一些树。只有电影,差不多是他唯一的爱好。“两地书”凝固了他们所有的爱情,再往后,就只剩下生活了。并无怨言,彼此在生活中相扶10年。最后的文字里他叮嘱她,“管自己生活,忘记我”她当然没法忘记他的先生,他走后,38岁的她,用余生作了一世的纪念。记得萧红撰写纪念鲁迅的文字里有提到,许先生忙到纽扣掉了,照相时需要遮掩,这个细节让我难忘,便感觉,她象是他的一粒纽扣,扣紧了他的爱情,及生命。闲情---------与羽田信子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鲁迅《伤逝》里的涓生就这样说。或者,有生命的爱,象春天的草,但多半长在暗处。比如鲁迅。从他心灵的空地跑过的女人,即便仅存一念,却不失美好。羽太信子是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在日留字期间的使女,彼此熟悉,语言相通,嫁给周作人后随夫来到了中国,后鲁讯将浙江的老宅变卖换成北京大宅时,1大家人相聚一处,照面了四年,直至兄弟失和被逐出家门。兄弟失和,相传是羽太信子造谣鲁迅曾偷窥她洗澡,听窗及有不轨意图。后有学者找证据替鲁迅辩白,说羽太信子有“癔病”,情绪不稳时会胡言乱语,还有就是因她花钱无度导致家庭失衡、失和,她找借口恶意攻击。较之朱安,羽太信子的确丰腴美丽,和鲁迅交流又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且她身在异国,作为兄长的鲁迅,也许在语言上给予过关怀与安慰,又特别疼爱她的孩子。后来羽太信子借秽语进行攻击,也许经济上的纠纷引发出不满的情绪更为合理。再说,若撇开他们间的这层论理,女人被1个男人所爱或喜欢,可以选择不接受,断不至反目成仇。鲁迅不明事理被逐出家门,是他一生的屈辱,给自己取过笔名为“宴之敖”,致死在给妈妈的遗书中都还在说:他是驱逐出门的,死不瞑目。羽太信子在鲁迅的眼中,也许开始是一朵樱花,慢慢变作一团刺。----与许羡苏许羡苏是许广平的同学,也是鲁迅的学生许钦文的妹妹,在鲁讯31至42岁的日记中,有关她的记载达250多桨,和许广平恋爱及生子后,均未中断书信往来。原是鲁迅的同乡,能做一手很好的绍兴菜,深得鲁母喜欢,又能用家乡话和妈妈交流,她成了周家的常客,当周家兄弟失和后,是她提议鲁迅选租住地的。她给鲁迅买火腿,酱菜,替鲁迅织毛衣,常把鲁迅的小轶事告诉许广平,这才引起许广平的好奇,于是就有了第一封试探的书信。许广平和鲁迅书信往来1个月后,被鲁迅邀请到家中做客,其中有许羡苏及其它同学,许广平和同学们事先商议要灌醉鲁迅, 席间,鲁迅真就顺势醉了,用拳醉打房东,又按许广平的头,这样的快活与亲昵让许羡苏看后愤然离席,事后,她告诉许广平:这样灌酒会酒精中毒的,而且先生可喝多少酒,太师母有诫条的。后来,当许广平和鲁迅离京南下恋爱生子后,鲁迅回北京看望妈妈,遇许羡苏,她欣喜,也失落。她的爱是一滴水,如果没有许广平的介入,她可能会水滴石穿。 ----与马珏马珏是北大校花,她的爸爸和鲁迅同事,就有了认识,小鲁迅29岁。15岁的马珏在初见鲁迅时曾写过《初见鲁迅先生》,他看后十分开心,并收录在《鲁迅著作及其他》一书当中。后每有作品,都及时赠与。相识时,鲁迅和许广平在恋爱当中,而马珏的美和灵气的确夺目,鲁迅也不例外,去她家作客时必问及她,和她说上几句话,临别时,她会按爸爸的吩咐送送他。他们互通信件有六七年之久,在给许广平的“两地书”中多次提到过马珏,关心她的健康,在他的日记中关于她的记载也有53处之间
多,超出了1个长辈对小辈的关怀。当他获悉马珏结婚后,没有人知道他的失落,只知道书从此不再赠了马珏,可能是鲁迅心中美的化身,距离却最远。---与萧红没有鲁迅便不会有女作家萧红。他们关系的亲密始从一封信的抗议开始,当困厄中的她向鲁迅致信寻求帮忙时,鲁迅回信称她为萧女士,个性开朗的她不接受鲁迅这样的称谓,于是又致信提出抗议,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叔母,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就有了第一次约见。他喜欢她的率真和爽朗,细腻和孤独,欣赏她卓然的才华,并决计要帮忙她,于是为她的《生死场》写序,称她是“比谁都有前途”自此,萧红不再是萧红,是女作家萧红。30年的年纪差异,两颗类似孤独的心。她定居上海,成了他不远的邻居,象燕子,从北方飞来,在他心灵的屋檐脚落栖息,让他在生命的余年有机会释放出父性,以及比父性多出一点点的暧昧。三年的往来。每每进门时便喊“我来啦,我来啦,今天天气真好呀”,格外让人亲切提神。细节上,她和许广平下厨同包饺子,她包的饺子鲁迅通常会多吃几个。她可以在鲁迅家坐到深夜,出门时鲁迅会吩咐许广平代为送送,并叮嘱交付车款。有时下午进门,鲁迅起身会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她诧异了:“不是上午刚来过?即使先生忘了,可是我每天来呀……”甚至对她的一套衣裙加大加评论:“红上衣配咖啡色格子裙,颜色浑浊了,不大漂亮!”和萧军爱断情伤时,她决计远走日本,坐在藤椅他会怜爱地叮嘱:“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关怀备至。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她悲伤不已,她写出了最为真实感人的纪念文字,在她年轻的生命终结前,她的笔从没有离开过鲁迅,他走后5年,她也死了,年仅31岁。在她的《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其中有写:我就在你的墓边坚了一棵小小的花草,/但,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只说一声:久违。或者,在另1个世界,他们再次做了邻居、恋人、朋友或父女,不再久违。鲁迅给人的固有印象是“横眉冷对”,读过他《两地书》的人才知道他情感世界的温暖与柔软,他的心门象是只愿为女性而开,特别是那些有才气的,美丽的,热情地走近他的那些女性。记得他写就的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写:“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让我联想到他情感的百色与三味,或许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条“美女蛇”盘踞于心,而鲁迅心中的“美女蛇”当如许广平的热烈、许羡苏的内敛、马珏的美丽、萧红的才情,但一定与朱安无关。又想起他那幅小木刻画,以及画上的那个女人。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著作权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