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做了几年皇帝是暴君还是好皇帝

大魏皇帝好短命啊,曹丕在位6年驾崩,年仅40岁。 曹睿在位13_印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3,924贴子:
大魏皇帝好短命啊,曹丕在位6年驾崩,年仅40岁。 曹睿在位13收藏
大魏皇帝好短命啊,曹丕在位6年驾崩,年仅40岁。 曹睿在位13年就死了,才36岁。 曹芳在位16年,24岁被废。 曹髦在位6年,19岁被弑害。 曹奂只在位5年,18岁就禅让了,说句题外话,貌似国号叫魏的皇帝都短命,不止曹魏一个例子,连北魏,东魏,西魏的皇帝也不长命,一代明主拓跋宏才活了32岁,剩下的元子攸24岁,元宝炬44岁,元善见28岁,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是不是叫魏这个国号的皇帝,命都不长,都是正值壮年就挂了
你还在为找质量好的彩钢瓦苦恼吗?找大洋,包你满意
这么年轻就上位
15分钟惨案
也不想办法续命
七星灯续命
我刘氏表示这是报应
老刘家把他们诅咒了
你把春秋战国的魏国放哪儿了?
没办法甄姬太漂亮
电工证,登高证快取
中医吹可以出场了。。。因为曹操杀了华佗,老中医都不愿意救治他们
一个女人背禾伴鬼,能长命?
明朝皇帝命也很短
玩女人太多了
有人统计曹爽前后一共合计娶了大魏两代皇帝75个小老婆。但曹丕娶的曹操的小老婆是全体批量操作,应该超过这个数。
魏字里面有个鬼啊
北齐皇帝没有超过四十岁的,而且几乎皇族都没有得到好死。女的基本都被乱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洪烛:曹操之子曹丕是好皇帝还是暴君?(图)--洪烛博客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洪烛:曹操之子曹丕是好皇帝还是暴君?(图)
甄妃之美,使小曹丕5岁的弟弟曹植也动情,写了《洛神赋》【曹丕有一点没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那就是接班成为家长与国君后,对弟弟曹植的逼迫与威胁。譬如命令曹植七步成诗,不能按时交出作业就重罚。曹植苦不堪言,忍不住借机大吐苦水:“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豁出去了,把家庭纠纷曝光于天下。此诗也把嫉恨弟弟才华的曹丕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其实,曹丕报复曹植是有前因的,他俩为继承权确有过明争暗斗。】曹操之子曹丕是好皇帝吗?&&&&&&&&&&&&&洪烛&&曹操不仅是留下了绝唱的诗人,还培养出诗的传人,他的两个宝贝儿子:曹丕与曹植,都是诗文俱佳的才子。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大,对文学史的贡献也不小。“三曹”的父子组合,跟宋朝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一样,是文坛佳话。曹操是诗人,他全家都是诗人。帝王之家成为诗人之家,曹家令人叹为观止,真是华丽的家族。&&电影《铜雀台》以曹操之死落幕。片尾打出的字幕注明,曹操死后八个月,曹丕就废黜了汉献帝,自己登上帝位,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看来他出手比他老爹还果断,直奔主题,闪亮登场,把大汉的名号彻底丢进垃圾堆,使历史不再暧昧,翻开全新的一页。事实上曹丕还是给汉献帝留了点面子,只是逼迫他“禅让”,因而顺理成章地代汉自立。&&《铜雀台》里的情节,为曹丕后来的称帝埋下伏笔。即使父王健在之时,曹丕已野心勃勃地预谋充满诱惑力的未来,甚至勾引汉献帝的伏后时许诺日后封其为自己的皇后。不知《铜雀台》对曹丕野心家形象的塑造是否有失夸张?也许真实的曹丕内心更为贪婪呢。故人往事,谁能说得准啊。谁能刺探出他心里怎么想的啊。但曹丕当上皇帝,还是挺约束自己,给后人留下谦谦君子的好印象。王勃说:“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张溥说:“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说的是比其父曹孟德更有道德。&&曹丕去世后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还真不是瞎吹的。不信你百度一下其简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曹丕的政绩有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大家都知道其弟曹植是七步成诗的少年天才,却不知曹丕同样是“神童”,八岁就能写文章了。&&许多人认为曹操重视武功,没把写诗当回事,只是诗歌的高级票友,而曹丕才是“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他的五言与乐府清绮动人,代表作《燕歌行》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开风气之先,为后来唐诗里七言盛行打下基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一曲燕歌,既像是南飞燕的依依惜别,又像在吟唱北方爱情:幽燕与河梁远隔千里的相思之苦。&&我更喜欢曹丕的《杂诗》:“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眠,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无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这曹丕也怪,虽是帝王之命,其诗却一点也不“主旋律”,毫无政治色彩,不像父王曹操那样击节高歌,却喜欢抒发思乡之忧思人之愁,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和他万人之上的实际生活真够分裂的。好在他总能把内心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测,给读者的眼睛抹上一缕秋色,这种哀愁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至今也不过时。作为帝王诗人,能在心底保留一个“小我”,比那些“假大空”更为难得。&&如果曹丕真是电影《铜雀台》里塑造的那个热衷于权力之争的“官二代”,可能写出撕心裂肺的爱情诗吗?不过,《铜雀台》描绘了一个即爱权又好色的曹丕,江山美人都想要,他与汉献帝的伏后私通就是个例子。这既是对傀儡般的汉献帝的冒犯,但也有违父王曹操对王子的管教与要求,可谓“双重叛逆”。贪恋伏后妖娆的曹公子居然就这么做了。或许,他更在意的是伏后的特殊身份,这种对权力与美色的双重挑战及征服,做起来才无比刺激?&&曹丕也不是完全没有真情的。当他不得不奉命斩杀伏后,眼里还是流泪了,心里还是淌血了。也只在那一瞬间,他流露出多情的一面,和文学史上的那个曹丕获得短促的神似。除此之外,他在全剧中几乎都是以冷酷无情的面目出现。&&想当年,曹操南征北战,喜欢带着宝贝儿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大营,活捉督都公孙阳,后引军回老家谯郡休整。跟随在军中的曹丕、曹植哥俩,同题创作《临涡赋》。曹丕的《临涡赋》:“上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园,尊涡水,相佯乎高树之下,驻马书鞭,为临涡之赋曰: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坛波,鱼颉顽兮鸟逶迤,雌雄呜分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曹丕给父亲交的这份“家庭作业”,让杀人不眨眼的曹操眉开眼笑。垣荣祖评价这文武双全的“父子兵”:“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曹丕能成为父王的接班人,并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变身为大魏的开国之君,并不仅靠的好出身,还是有真本事的,文治武功,两手都很硬。在中国的历代皇帝里,魏文帝的诗堪称文质彬彬。清朝乾隆虽号称“诗皇帝”,到处舞文弄墨,其实是附庸风雅,留下几万首诗,若论文学史的地位,没一首能超过曹丕的《燕歌行》。&&曹丕有一点没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那就是接班成为家长与国君后,对弟弟曹植的逼迫与威胁。譬如命令曹植七步成诗,不能按时交出作业就重罚。曹植苦不堪言,忍不住借机大吐苦水:“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豁出去了,把家庭纠纷曝光于天下。好在此诗把同母兄长曹丕打动了,他放了曹植一马。但此诗也把嫉恨弟弟才华的曹丕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其实,曹丕报复曹植是有前因的,他俩为继承权确有过明争暗斗。曹操本偏爱曹植,认定他在诸子中“最可成大事”,几次欲立其为太子。但曹植也不是没有缺点,诗人气质太重,自由散漫。某次曹操封其为中郎令,命他带兵出击,他却喝醉了未能前行,使父王彻底失望。曹丕更虚伪与圆滑一些,会来事,在众人面前做出克勤克俭的样子,因而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如愿以偿。他是努力抑制住诗人的天性,才培养出政客的素质。是啊,在政治大舞台上,会收才会放,能屈才能伸。曹植也许比曹丕更有才气,曹丕却比曹植更有心计。&&刘勰把曹氏兄弟加以比较:“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不仅在“三曹”之中,即使在历代帝王中,曹丕的面目也是最模糊的。如果没读他的诗,你几乎猜不出他那高深莫测的心里在想什么。或许他正是凭这不动声色的伪装才在政坛上得势的。让人摸不透的曹丕,惟一流露的心迹,就是他的诗了。可那些诗就像是另一个人写的,一点不像他本人啊。他的人生,与他的诗,反差很大,但这恰恰构成他的两面性。他在诗里自画的形象多么单纯,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出来的形象多么复杂。&&曹丕是无情的野心家还是仁爱的好皇帝?是真诗人还是伪君子?像是千古之谜。陈寿像是把曹丕看透了,准确地把握其优点缺点:“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待续】善哉行诗人:朝代:魏晋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京东价19.40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当当网&21.30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评知名诗人作家洪烛长诗新剧《白蛇传》评论人:木兰小朵 诗人洪烛运用简洁又富有张力的语言,将古典爱情《白蛇传》翻江倒海推到现代舞台上,一首首叙叙道来,把个现代女子的心都写软了……随着他一首首新白娘子的诗剧出台,我们眼前同时出现了一个叫洪烛的许仙,他身背青铜剑和长长的经卷,从那座忧伤的城市南京出发,穿越屈原的故里,到达繁华的京都,再游牧于西域,又侧回孔子时期,在杜牧的杏花春雨里,梦红楼,忆江南。生命是道减法题,由重到轻,由繁到简,这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思想的高度与纯度在修炼中不断提升,当复杂的事物被简化,简单的事物归于零,那么他的思想已接近了禅,他就接近了一尊佛,佛一个字都不讲,却能得到人们的信奉,因为人人都懂佛的意思,佛的意思就是众生的意思。诗人洪烛的诗就接近了禅,简洁到老少中青都能读懂,并深入人心,他那把远古时代炼造的青铜剑,能够一剑穿过读者的心脏。他的诗看完第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又有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诗中的文字有很强的张力,即禅意广大。诗不象小说与散文,大致的体栽相同,诗歌表达形式以前是随着朝代变迁而变更,现在是因人而异,不遵循千篇一律,使得诗歌有了更广阔自由的发挥空间,读者的眼界也跟着活跃起来,有些写作技艺高深的诗人赏诗偏向于高深的艺术效果,而诗人洪烛的诗是要写给广大读者去领悟的,不单单是写给诗人看。诗第一要入心,其二入情,其三入理,讲这三点,语言必须精炼,其次才讲形与巧。诗人洪烛的诗最大的优点就是入心,入情,入理,以攻心为主。把诗写简单,对于一位懂诗歌的诗人来说,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需要双向思维,顾此顾彼。如果将洪烛的文章作为现代中小学生的课间读本,我想一定很受欢迎,他将老子孔子的思想简单化地表达出来,且读起来很有趣味,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在心中早就为诗人洪烛定了一个名:童话诗人!好象有说顾城是童话诗人,但洪烛这个童话诗人与顾城是有区别的,洪烛是将高深的古典文化运用现代语言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象讲童话故事一样,语言简单而不枯燥,想象丰富,也不乏幽默风趣,读后哑然失笑,其中还包含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想新观点。他的近期诗剧《白蛇传》,老幼皆知的故事,诗人从人物心理出发,刻画出多种故事情节和论点:爱是女人的必修课,女孩变成女人就得爱一次哭一回等等,由一部古代传奇爱情故事,打开一层层想象的翅膀,任人飞翔,每首诗连接起来后,古今穿越,千姿百态,柔情万种。诗人洪烛的诗其实也有他的音乐韵律,请读:昆仑的仙草需要一个世俗的病人/于是你患了相思病/金山寺的钟声需要更多的听众/于是水涨了起来/断桥需要一把伞/于是下起了雨/我需要尽情地哭一次/于是你伤了我的心。(节选《白蛇传》是怎样炼成的。)情节渐渐推进,诗句平仄如微波,一起一伏,仙草和世俗,相思病与金山寺,水涨与断桥,伞和雨,反衬对比,情景交融,意象优美。同时我们又在诗中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忧伤、坚定、向前。一个在深夜的孤灯下独自写作的诗人,他的思绪要经过多少遍的伤痛、愈合。他把心掏出来,又装回去呼吸,为诗呕心沥血。西湖的每一夜又像是一千零一夜/我认识你时,又像第一千零一次相见/合欢花开了。开了又谢/花瓣落向水面,也有心跳的感觉/如果你还是看不见,就请闭上双眼/最美的事情,闭上眼才能看清楚/最长的夜晚莫过于今夜/最长的路,莫过于绕着西湖走了一圈又一圈。 (节选《白蛇传·西湖初夜》)从诗中我们分明看到那一行行的文字是一行行的心泪,诗人,您受苦了。又如以下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爱情,同时表达了诗人为了他热爱的诗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白蛇传·白娘子》没有谁见过我一千年前的样子用了三十多万个日日夜夜变成女人既然选择你,就得放弃自己只有我体会到了:脱胎换骨不比改朝换代容易善意的谎言,是忍住疼痛蜕去的蛇皮。不,那是一个女人的废墟不是为了瞒着你,是为了欺骗自己和你相遇,试着忘掉过去终于知道什么是我最想要的既然获得新生,就不怕死既然想上天堂,就不怕下地狱既然爱了,就要豁出去读罢诗人洪烛博客中的一组组长诗,不禁要问:诗人,您这样苦行僧般长途跋涉,写出长江黄河一样浩长的诗篇为哪般?您看您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饱一餐饿一顿,剥削自己,喂饱诗歌。为什么这样傻呢?诗歌的本意是美好地生活,谁让您不爱惜您了?新浪微博,请大家关注我吧!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价22.60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洪烛我写过美食书《》,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续集《》。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价&#6 当当网: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洪烛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2012年入选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信箱
报刊选用,敬请惠寄样刊与稿酬: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出版社王军[洪烛]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曹丕,始终是是一个才子,而且是一个当皇帝的才子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曹丕?
吴易,生活本身便是爱
想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
第一个角度是作为汉魏之际政治人物的曹丕,也是最显性的一个角度。谈到曹丕,就必须要涉及到他与曹植著名的立储之争,应该说,曹丕之所以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胜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拥有嫡长子的天然优势,又因为这种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世族集团共同选择的代理人。这个概括略嫌粗糙,不过衡之史事,大体是不错的。也就是说,在曹家争储的明线之下,另有一条世族与寒族斗争的暗线,这是读史时不可轻易忽视的。
在争储一事刚刚浮出水面之时,真正受到曹操支持的是曹植而非曹丕,这一点无可争议。为说明之,不妨看一看曹植引以为腹心的幕僚团体:丁仪、丁廙并为曹操同乡丁冲之子,谯沛寒族正为曹操潜心扶植的一支力量,杨修直接出自丞相主簿,更明显的是邯郸淳,曹丕&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会临淄侯亦求淳&,而曹操的做法是&太祖遣淳诣植&。相对的,为曹丕说话的重量级人物几乎全部出自大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出自河北冠盖清河崔氏的崔琰,虽然与曹植有亲,他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曹丕的一边。其余邢颙(河北,曾反驳曹操&以庶代宗&的设想)、卫臻(陈留,拒绝二丁的援引)、桓阶(荆州,曹丕的坚定的支持者)诸人,无不出自各地大族郡望。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曹魏干城颍川集团的动向。他们的态度缺乏明确的正面传达,但只要了解到汝颖与谯沛二大团体的冲突,作为天下士族冠冕的颍川将倒向谁其实也不言而喻。早在荀彧(建安十七年卒,其时立储之争尚不甚激烈)生前,就有了&初,文帝与平原候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的故事。其后曹丕与颍川关键人物的互动也十分频繁,荀攸重病时他独拜床下,成功立储后则抱着辛毗的脖子得意忘形,甚至为钟繇作了墓志铭。曹植方面则缺乏这种记载,好不容易被曹操安排过去装点门面的一个司马朗也郁郁不得志,倒是弟弟司马懿跟着五官中郎将平步青云。
很明显,如果背后没有曹操作为推手,那么曹植的集团想与曹丕相抗是不可能的。只有补齐曹操晚年与世族的斗争与妥协这一暗线,才能略为一窥立储之后的波云诡谲。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崔琰与同典选举的毛玠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在前台上蹿下跳的关键人物是丁仪,背后的主导者则是曹操本人。但曹操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历史惯性很难被一两个人阻挡。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丕,都是政治上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
还是先说一下作为政治家的曹丕。应该说,他的政治思想是相当扭曲与尴尬的,一方面,以大族代理人的地位被推上皇位的他必须注意维护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作为魏家的皇帝,他的核心治国思想应该是,也只能是法术之治。这不仅是曹丕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样也是曹叡的。于是,一方面,洛阳在文帝时期再次成为儒学胜地,太学重新繁荣,朝堂上九品中正制则为世家子弟们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这个新兴国家的另外一些政策又是向着反方向而去的,最典型的就是苛禁宗室的政策,这应该算曹丕的创举。不过,如果历史自然发展下去,令曹操面临行封建的问题,他同样也不会在现实中学习&天下归心&的周公,根源在于发达的封建与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按曹丕的话来说,&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曹丕个人对宗室的提防与争储对他造成的心理阴影只不过是加重了这一点而已。显然,这就使魏国面临极其尴尬的局面,他们与宗室不尴不尬地互存着,火山不温不火地奔涌着,站在火山上的人却失去了强有力的藩卫。当司马懿振臂一呼时,他们连一个合适的曹家傀儡都很难找出来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曹丕总体上是失败的,尽管这并非全部归咎于他自己。
从第一个角度的叙述里,我们很难看出曹丕个人的特点,这是由角度来决定的,和大多数政治人物一样,曹丕在政治网络中只不过是特殊的一个节点,甚至并非最重要的节点。以下的第二个角度则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作为建安时期文学家的曹丕。我们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说,三曹的文学地位还要比他们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
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能并无其父与其弟那样炫目,但是有几点创举则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作为一个诗人,他生在了好时代,因为当时诗歌还处于一片荒原的时代,有的是领域等待着人们去开垦。曹丕至少在下面这些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1.《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今天已属平常的事在当时实则非同小可,不然试想现在有人写九言诗?言志转向抒情,也就是诗变成了真正的诗,为自己的独特感情而写的诗,内容拓宽了,形式也随之拓宽是必然之事,开始做这件事的是曹丕。
2.《大墙上嵩行》,不朽的杂言体,无数后世长篇歌行的师承。如果说《燕歌行》对诗歌的拓宽表现在字数方面,那么这首诗的开拓则更加大胆,他几乎是在宣示人们:诗就是诗,即使写成散文的形式,它也一样是诗,诗有诗的语言,有诗独特的身份。王夫之评价这首诗时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看到这两个璀璨的名字,我们或可一窥该诗的影响力。
3.《典论》,这也是不必说的巨著,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大部分。从现在传世的章节来看,除了对文学的空前重视,它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业追求。无论如何,文学自觉性的旗帜在这里高高升起,无论是为天下,还是为自己,至少它们已经能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雕虫小技。
4.如果说曹操是因为他的开拓地位与领袖角色在建安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曹植则务于特定领域的精深(汉魏五言诗领域毫无疑问的 NO.1),那么曹丕更多的是广博。除了以上的这些方面,他还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包括在赋上对汉赋的继承与对六朝的启示,以《与吴质书》为代表的散文,还有五言诗中对平民题材的开拓性挖掘,对汉乐府的批判性继承&&我想这或许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无不备览&(《典论》),曹丕从小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专才。
前两个方面大体讲完了,下面,我想把问题推进一步,讲一讲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曹丕。读历史就是读人,一个历史人物除了是时代大潮中起特殊作用的一朵浪花,亦是一个活生生,能哭会笑的生命。尤其在汉魏之际这样生命意识高度自觉的时期,情况更是如此。对我自己来说,读史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然是只知好人坏人,第二阶段则大致将他们都看成在特定时期扮演特殊角色的棋子,而第三阶段则更加注意体会历史人物的生命本身,这并不是比大历史要低上一等的事物。
那么,曹丕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独特生命样本?我想,他始终是是一个才子,而且是一个当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他身上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才子气。
因为是才子,他精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能用甘蔗和邓展对打,也能认真地玩上一天弹棋,这就好像他在文学领域上的表现一样&&什么都能做到高手,但似乎离绝顶高手还总是差一口气。
因为是才子,他虚荣心挺重的,甚至有时候真的是一意孤行。对弟弟的威逼且不多说,杀大臣的事他就做过不止一次,杨俊之死尚可用曹植党羽来开脱,鲍勋的死与高柔的幽闭简直就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才子在耍脾气了。救过曹操命的曹洪被他差点逼到死角&&用睚眦必报来形容他都算是温柔了。
因为是才子,他很有幽默感,但这种幽默感往往是令人苦笑的。吃过人肉的将军王忠来投降,他命令部下把死人骨头挂在他的马前,孟达从蜀国来奔,曹丕一见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说:&你就是蜀国派来的间谍嘛?&对于禁开的死亡玩笑就不用多提了。但这种幽默感也有让人流泪的时候,比如王粲墓前此起彼伏的驴鸣声。
只要被他认定是自己的朋友,曹丕从不惮于掏心置肺,这也是可贵的一点。无论是邺下一起写诗的王粲、徐干们,还是太子府里一起议事的吴质、司马懿,甚至是不怎么出息,为一个小妾寻死觅活的夏侯尚。曹丕从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他有一次让甄氏出来见吴质,这意思就是:&老子就是有这么漂亮的老婆,有本事你来咬我啊哈哈哈!&说实话,这些事做的不够圆滑,但是很可爱。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为了立储动心忍性了那么多年,想到这一点,我们对他的认识也许会更深一分。在曹操面前,他&矫情自饰&,并因此反过来更加得到了儒家世族的支持,按照贾诩的说法,&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试想,这对于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才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确实想当太子,当皇帝。这背后是建安精神的核心:对个人价值与功业的追求,曹丕如此,曹植也同样如此。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惟立德立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但曹丕终究不适合当一个皇帝,和无数建安人一样,他的梦想如同镜花水月一样飘散而去,像盖茨比豪宅彼岸的那盏绿灯。&魏文慕通达。&这是傅玄的结论,曹丕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才子,对于向往自由的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事物永远是无法真正抵达的异乡。正如登上皇位的曹丕,虽然他终于可以不再装成仁孝的储君,但更大的枷锁又束缚住了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是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可是,自投罗网的又何止是曹植呢?至少,在政治智慧上,曹植甚至有时候还未必输于乃兄,至少《求自试表》中对苛禁宗室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传统的观念中,曹植是一个典型的不问国事的才子,曹丕则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可是如果仔细想下去,谁能说情形又一定就是如此,甚至是相反?
我玩三国志 IX 磨练史话模式时,刘备攻破武关会触发曹植向曹丕献诗后辞别的剧情,献的诗正是这首《野田黄雀行》,我觉得这一情节设计的极其巧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设计游戏的日本人真的很了解三国。至少,我每次看到这首诗时,都会想起魏文帝,曹子桓那张促狭又有几分忧郁的脸。
小鸟儿,你可知少年永远不会来啊。
兮嘉,蒙获嘉瑞,赐兹祉福。
从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到易中天的品三国,到这两年火热的卑鄙的圣人,曹操一点点从过去的奸人转化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终称帝代汉完成曹魏霸业的曹子桓却显然没有这么走运。如果他的后代再稍微给力一点,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孙们稍微长命一点,形势也许大不相同,他也许会成为开国明君,退一步讲至少不会承受如此多的骂名,然而历史总是不容假设,这大概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永远遗憾的一点吧。
我似乎从没回答过如何评价某某这样的问题,总是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但是放过这样一个安利的机会实在可惜,初答送给子桓。理了理思路还是决定从三方面来简单讲讲~
(1)少年公子哥儿
早年的子桓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肥马轻裘的公子哥儿,有《善哉行》中两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另有《与吴质书》中一段&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可证。
(2)大魏真文青
但显然后面世子之争愈演愈烈之后,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严厉的父亲,被远调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无一不是子桓心中忧思的源头。然而子桓又是一个忧愁来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说他没心没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说他率性豁达又好像总也不对味。从子桓的《与王朗书》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以及《典论&终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我们发觉子桓考虑的是人之生死,国之兴亡,带着某种人力无可抗拒的无奈,却又充满深深的自省,这像是一个国君说出来的话吗?不像,放到现代,倒是有点像个文艺青年,所以总是开玩笑地称呼子桓为大魏文青。这样的子桓,这样莫名的忧伤,这样独特的思考,让人无法不对这样一个人感兴趣,进而为之动容,对子桓的认识,从他的文字开始,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3)爱憎分明
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的快乐时光与后来世子之争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总是独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变成了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挚的情感。首先逃不开的总是要说说子桓和子文子建的关系,这一点在别的问题里间或说过一些(参考) 其实单从子桓没有对子建下杀手以及最后的&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我们就没有理由责怪子桓了,毕竟他做的已经比大多数君王要好了。
他对于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体现,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亲与诸弟皆从写下的《感离赋》,还有怀念父亲所写的《短歌行》等,最爱&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几句,对于时间逝去的无奈,对于父亲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托于寥寥数语间,余味无穷。
另外说两件子桓与家人之事作为这一部分的补充。曹公听闻丁仪的才名,虽未得见,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给他,子桓听闻却说:&女人比较注重外表,丁仪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会高兴的,不如把她嫁给夏侯惇的儿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联姻的准备(隔壁东吴家的孙小妹笑而不语),而子桓却能站在妹妹(?还是姐姐不确定)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当然丁仪因为这件事恨上了子桓,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子建的怀抱这是后话。另外一件是关于曹公的另一个儿子曹幹,一名良。母亲陈氏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了,他五岁的时候曹公也病重就对子桓说:&这孩子三岁失去了母亲,五岁怕是要失去父亲了,之后就交给你抚养了。&子桓就一直自己亲自养着他,比对其他弟弟都好。曹幹年纪比较小分不清楚,总是叫子桓&阿翁&(父亲),子桓总是纠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错,子桓总是要感慨一番,至于哭泣。子桓的眼泪让人唏嘘,也许是想起了疏离的父亲,亦或是早逝的兄长,也可能是那个远在彼方的同母弟弟,会因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无疑是一个性情中人。
关于家人说的有些多,朋友就简单说说了,他给吴质写的几封信都是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语言流畅,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另外还有一个子桓吊唁王粲时学驴叫的故事,不过出自《世说新语&伤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细说了。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子桓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有爱自然就有恨,谁一生之中没做过几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过如此。杀甄姬、罪曹洪这些子桓的黑点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其实个人觉得曹洪这件事的真伪值得怀疑,因为从头到尾想想这件事你会发觉明显得不合逻辑,我倾向于认为曹洪的确因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绝对不可能是钱财这种肤浅的理由,身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对,子桓,怎么会缺钱花?缺钱不问爹娘要,问叔叔要?虽然子桓有时候有点二(后面详说),但也不至于这么二吧!另外还有戴陵、鲍勋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的事件,让人感觉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这边还是要为子桓辩解一下。子桓并不是一个不听劝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的方式,如果是真心为他好,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的人说的话,子桓还是会听的。
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劝谏阿丕烧了弓箭,扔掉骑服一段(文帝纪里可以看出子桓对狩猎那是绝对情有独钟的,可怜的戴陵就因为劝谏这个被咔嚓了),子桓竟然就乖乖听话照做了,完全没有半点熊孩子的模样!还有辛毗不同意子桓迁民到洛阳的做法,坚决反对,一再劝谏,子桓很生气地表示不想与他谈论此事,辛毗不依不饶抓着子桓的衣服,差点把子桓扒了(此处为答主脑补),子桓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这一段真的很有画面感有木有!?),最后还是部分听从了辛毗的意见。而辛毗也劝过子桓少打猎,子桓此后就真的很少打猎了。从这边可以看出子桓并不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什么忠言也听不进去的昏君啊~
说到辛毗顺便插另一件事,当子桓被立为太子后,非常高兴地搂着辛毗的脖子说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吗?我好高兴!&结果又被后人批说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发自内心的高兴到了辛家姑娘宪英那里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状,当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毕竟不是圣人,将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开心一下,感慨两句,又有何罪?
(4)二逼青年
这一段比较少,但特别逗。说是魏晋时流行熏香,最有名的当然是名满天下的令君那个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这么一出,不过比较囧。《魏书&方技传》载曰&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这&&同样是熏香,怎么放到不同人身上结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黄初六年打孙权的时候,&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我已经无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纪最后那段《典论&自叙》里子桓被令君夸了一句后,兴致勃勃地自夸自己的骑射本领的那一段实在是太可爱了~还有令君的倾城一笑(我去,话题偏了&_&),别说阿丕,连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还有用甘蔗和邓展比武以及在诏书里宣传他此生挚爱&&葡萄,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详说了。
2、个人能力
要工科女来做这样的评价,实在为难我了,好在有先生们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这边贴一篇,私以为讲解得那是极好的,这边结合叶嘉莹先生的讲录和自己的理解简单说两句。
子桓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最早的文学与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在这里要顺便提一句,子桓是邺下文人实际上的领袖,通称&白雪公子与七个小文人&(口胡);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撇开曹公不说,子桓和子建的作品历来总是被人拿来比较,我个人倒是更加同意刘勰的&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之说,但是王夫之所谓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别&又似乎是过了。读两人的诗文,风格体裁不尽相同,二人擅长的部分也不同,很难作出客观的比较,若是喜欢玲珑词笔型自然是爱子建,若是喜欢直抒胸臆型自然是爱子桓。我个人是觉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绝对强悍,但总有为文字而创作之感,不像子桓是为情感而创作,所以王夫之觉得子建的诗是可以学的,而子桓的诗是学不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偷个懒直接贴《典论&自叙》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乱世中的可怜小孩啊,几岁就开始学骑射了!
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另外还有给令君炫耀的这段: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
跟邓展用甘蔗打架的这段:
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原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卻脚鄛,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原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
考虑到是子桓自己写的,自夸的部分打个折应该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反正也用不着他亲自冲到前线杀敌,这个程度算是不错了,担得起文武双全四个字了。
老实说子桓实战履历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 KO 造反的魏讽一战赢得漂亮,为父亲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就是三次不辞辛苦,亲征孙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守成之君,还是有开拓进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征兵分三路各有斩获,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结冰那次。总的来讲打仗不够漂亮,甚至可以说有点渣吧,跟孙权有的一拼。但是顺道一提,据《旧唐书&经藉志》所载,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书已散佚,无法更多的了解其军事思想与谋略。
补充阅读:
老实说这也不是我擅长的部分啦,吴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从另一个角度讲讲,那就是看他上台后发布的一系列诏令。
例如禁止拜谒老子庙,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后裔孔羡为&宗圣侯&,修正被战乱毁坏的孔子家庙,回复以前的制度规模。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短时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得以复兴。还有下令除禁轻税,说关口渡口是用来便于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为了防御灾害的。设置禁令,家中税收,于百姓不利,于国家不利。这对战乱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人民负担,促进贸易,发展经济,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还下令殡葬死亡将士,禁诽谤,禁复私仇,议轻刑,以收拾散乱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区出现多年不见的安定和平。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太后家族不得当辅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没有发生因宦官、女主干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机,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明鉴。在用人问题上,继续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大政方针,使两汉的差距制度得以维持,特别强调不要在年龄和资历上限制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发展,并以吕尚和周超的太子晋作为例子。虽然后来接受陈群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培养新的士族,单核吸金以后的&九品中正制&严格士族与庶族的门阀制度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挑几条比较有内容的历史评价: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张溥:&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比起某些样板式的明君,子桓无疑是一个更有血有肉的人,会得意,会失落,会开心,会伤心,那个种着甘蔗思考着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爱?
-------------------------------------------------------------------------
花了两个多小时写完答案特地放到 word 里看了下字数,5000+ 是目前写过的最长一个答案,写这个答案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人能摘下有色眼镜重新认识子桓,不知道这个初衷的完成度能到百分之多少呢?
最近忽然对于在知乎上答题的意义有些怀疑,只是为了得到一堆赞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吗?即便写了这么长的答案,那些点赞的人中间有多少是从头读到尾并且真心赞同的呢?当然在回答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复习了一遍,顺便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与此相比花去的时间和精力是否真的能对等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之后的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