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历史政治问题时,怎么区分什么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原因,什么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4-1 09:55
历史、政治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孩子还是经常拿不到分,究其原因就是答题不在点上,没有找到合适的答题方法,来来来,公式来啦!
中考政治答题公式
为什么(原因)类:
【题型特点】:一般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的原因”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四个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态意义等)。
【特别提醒】:
A.“必要性”:存在××问题。
& &“重要性”:事关××利益,关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
& & “意义”:三个有利于=①维护××合法权益;②体现××国策、战略、方略、宗旨、思想、发展观;③稳定和谐,公平正义。
B.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危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
C.若是问“发生××的原因”,则“发生原因=内因(个人)+外因(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经营者)”。
D.取得成就的原因=党的领导+国策、战略、方略、宗旨、思想、发展观+艰苦奋斗精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启示警示类:
【题型特点】:以典型事件背景,要求谈谈启示(启发),重点考查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
【解题技巧】:启示/警示=是什么+怎么办
A.是什么=材料说明什么问题/道理?
B.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办?(重点)
怎么办(对策、建议)类:
【解题技巧】:无角度则多角度,有角度则多层次。怎么办=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个人。
A.政府国家=立法执法,加大投入。(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生态等措施)
B.社会=宣传检查,营造环境。
C.企业/经营者=提高道德,守法经营。
D.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检查。
E.家庭=监护职责,教育引导。
F.个人=公民如何做=意识+行动(宣传、具体做法、斗争)
4、认识评价类
【题型特点】:用所学知识谈对某个社会现象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看待,谈谈看法,分析现象”。
【解题技巧】:认识、评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A.是什么:题目说的是什么(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B.为什么:说(做)这件事的原因=理论依据+重要性+必要性(非做不可、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意义。
C.怎么办:国家、社会、学校、企业、个人等准备怎样做。
案例评析类
【题型特点】:通常先给出一个法律案例,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认识、看法或评析。
【解题技巧】:评析=判断表态+法律依据+材料分析+指出结果。(注意与非法律案例认识、看法、评价的区别)
范例:①……是不道德行为,也是违法/犯罪行为。②我国法律规定:……合法权益不容侵犯。③材料中……行为侵害了××权,违反我国法律的规定。④……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题型特点】:一般由“标题、图表(常见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
【特别提醒】: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审图表要注意:
(1)看标题。标题直接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要“三比”,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变化、差距:
A.横向比。就是把图表中的同一横栏的数字作比较,横向比较说明差距(拉大或缩小)。
B.纵向比。就是把图表中同一纵向栏目的数字进行比较,,纵向比较说明变化(增长或减少)。
C.综合比。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数字综合起来比较、考虑,概括出整个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中心内容。
(3)看注释。解释性备注是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用户等级: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4-5 14: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妇女地位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5分)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妇女地位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5分)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妇女地位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5分)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科目:难易度:教材: 高中历史人教版最佳答案(1)观念:自由;平等;法治。(2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2)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2分)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3分)(3)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分)(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3分,答出3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一定的社会习俗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决定的,可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2)注意时间和领域,据材料归纳现象即可;“原因”要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角度回答。(3)应结合关键信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回答即可。(4)此问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考点:中外妇女地位的提高点评: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妇女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英国等近代先进的国家在婚俗等领域率先的自由、平等法治化。中国在近代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观念也在发生这变化,妇女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在建国后才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享有多方面的权力,妇女地位的真正的提高。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_百度文库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贡献者:wk_zxx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意识是根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