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和名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翻译或鉴赏】【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着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⑿数:数得着、称得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或鉴赏】【翻译】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译文二】
像东风一夜吹绽千树繁花,又吹得满天繁星如雨下。宝马雕车芳香飘洒。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
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她们笑语盈盈恣意玩耍。我在人群中寻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无意之间却在,灯火稀落处发现了她。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或鉴赏】【译文】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翻译或鉴赏】这首词是公元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一时期,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同,作者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字子南)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相聚,这个愿望却一直没能实现。这一年的中秋,作者独自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这首词里,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微的提示.这首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稚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青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二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自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
的“归去”。飞天人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而这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宁,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问的决心一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纠葛中.人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人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i,”人同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i,“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概括整体的总结。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或鉴赏】【出处】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注释】】①但:只。②人长久:指亲人们都能长久地平安无事地生活。③共:共赏。④婵娟:指传蜕巾月亮里的仙女嫦娥:这里借指美好的月色。
【翻译】 &只希望我们兄弟二人,还有普天之下所有分处异地的人们,都能长久健康地平安无事地生活,即使远隔下里,也能共同地观赏美好的月色。
【赏析】 &这两句词描写了词人在中秋佳节对所惦念的远方亲人的怀念与祝福。词句运用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对人生人世的美好愿望.情致高旷.结响甚遒,是传诵下古的名句?
【品读】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有不同意见,被贬出京,辗转来到密州任上。1076年,即他来到密州的第三年中秋节,他喝了许多酒,一直喝到天亮,便写了这首中秋词,表达他对朝政的关注和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兄弟的怀念。词的上片,借天上宫阙来暗指京城朝政,词的下片则表达了对于亲人们的美好祝愿。“明月几时有”,是指明月升起前的等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朝政变化动向的关注。因为远离京城,不知道朝中到底怎样。所以便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过,这里是用对月感慨的方式来发问的,这就使全词具有了双重的意义:字面上是通过想象来描述“天上宫阙”,它的含义,则是对于“人间宫阙”的关注。“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他想回到朝中,一展鸿图的愿望。但他却不能不有许多顾虑。虽然此时新法的实施已基本上停滞无法开展,王安石也于此年再次罢相隐居金陵,但宋神宗却并不愿就此废除新法。从根本上来说,开的反对意见,因此他又表达了他的担心:“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害怕不能适应朝中的气氛,担心自己的意见会受到皇上的指斥。因此,他又说,既然在月宫中唱歌跳舞,也与人间无异,又何必非要到天上去“起舞”呢?传说宋神宗后来读了这首词,深有感触地说:“苏轼终是爱君。”意思是说,苏轼虽然与我做皇上的意见不同,但还是时时爱护君王,惦念为皇上尽忠的。当然,即使没有这些政治背景,这首词仍然是非常富于意境和想象力的。
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天宫的无限向往与疑问,几乎适用于每一个赏月的人。谁没有过美好的幻想,幻想能飞上青天,在天宫唱歌跳舞呢?这首词把人们的这一愿望用美丽的词句表达出来,获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由衷喜爱。人们喜爱这首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下片表达了中秋之夜对于“人长久”、“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下片分四个层次,曲折有致地表达出了这种祝愿。第一层描述月光的移劝和月光下的人:月光转过朱阁,渐渐升高,照着因离别而失眠的人。第二层,因离别无眠而责问月亮:为什么你偏要在人家离别孤独时自己团圆呢?第三层便代替月亮自我宽慰说: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没有悲离,那里有欢合?
没有阴缺,哪里有晴圆?自古以来,好事难全,凡事不要追求十全十美。于是便引入最后的主题说:虽然人隔两地,但只要彼此健康长久,共同看到这美好圆满的月亮,也就很好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人们盼望在这一天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苏轼这首是千百年来对于人们这一美好愿望表达得最为明白、最优美流畅的,因此,自从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一流传开,后代人就再也不敢轻易地写中秋诗词了,即使写,也绝难超过这一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翻译或鉴赏】【赏析】
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和一连串的人生挫折使诗人精神极度痛苦。贬居黄州期间,他寄情山水,两游赤壁,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名句犹如昆仑之横空出世,一开场就获得“满堂彩”的轰动效应。
该词是情景交融的典型。雄浑、奔腾、壮丽的长江景色的描写处处紧扣“怀古”。上片由“千古风流人物”落实到“三国周郎赤壁”。下片描写“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的周郎在赤壁大战中“谈笑间”令“樯橹灰飞烟灭”的不世之功,抒发自己对英雄的仰慕及年华早逝、功业难成的悲慨。
提起名句的功效,不妨先说说汉赋大家枚乘的《七发》。楚太子有疾,而且病得不轻。吴客为了治他的病,对声色犬马、游观声伎、车骑田猎竭尽铺陈之能事,以音乐、饮食、车马、观潮等事启发他,最后又以圣人辩士的要言妙道说之。太子竟霍然而愈。这是以言辞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治愈心理疾患的典型事例。
《七发》太长,吴客话太多,不如东坡一句“大江东去”便振聋发聩,使失意困顿、沮丧颓废、百无聊赖者精神为之一振,从而提振生活勇气。
作者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我们还从来没见过有哪首词是在如此大的时空大背景下展开的。大江东去,它从远古流到现在,它是大自然亘古的法则的顽强表现,也是中华历史沧桑变化的见证。说到这里,耳边会油然响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雄浑、深沉的历史回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名句与名曲一样,为全词在史诗般的、交响乐式的雄浑开场中拉开了大幕。
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而复杂,简单地用“豪放”二字形容未免皮相。“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写长江,实写历史长河。无数历史事件、无数英雄人物,都在这条滚滚逝去的长河中像浪花一样翻滚一下就转瞬即逝。联系词中的“灰飞烟灭”“一樽还酹江月”,我们便不难理解这种岁月如流、逝者如斯,往事如烟、“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历史沧桑感。这是名句的另一种色彩,与东坡在政治蹭蹬、“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不无关系。
简单地以“豪放”目之,还容易忽视名句的哲理内涵。长江昼夜不舍地滚滚东逝,历史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它们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也不会因为某个个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一切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东西,都将在历史中消失,这就是“淘尽”
一词所体现的辩证思想。东坡的这一观点在他的《前赤壁赋》里况得更滑跫:盍将日共父有m1舭_乙,则大地胃/卜日岜以一瞬;目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由“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笔下的历史是凝重的,也是无情的。
词的开头与结尾风格迥异,给人“虎头蛇尾”“盛极而衰”的感觉。笔者以为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头”“尾”说的是不同的话题。开头涉及历史上赤壁鏖兵这样的大事件,羽扇纶巾的周郎是主角,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是对手。场面、境界、人物、气势均不同寻常,而要客观、理性地表现这一切,就必须豪放、大气,用大手笔。结尾就不同了,作者由怀古回到现实,由缅怀英雄而悲叹自身。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早生华发”的悲苦和屡遭打击的不幸,难免丝丝凉意袭上心头,感叹“人生如梦”。这种由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所产生的首尾跌宕起伏,既合乎情理,也可以理解。
尽管名句有一些沧桑、悲凉的色彩,但总体看来,还是感慨中有通脱,写得大气磅礴,震烁古今。所以演唱时还得用豪放派的唱法。如果说“老夫聊发少年狂”是东坡令武士们“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即兴表演,那么本词开头最好还是请气壮如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来演唱,如《历代诗馀》上说的那样,“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或鉴赏】【译文】
万木落叶随风纷纷飘落,一望无际的之水滚滚而来。
此句是诗人所写的登高远望的实景:山高风急,猿猴哀鸣,渚青沙白,飞鸟盘旋,落叶飘落,江河奔流。一派壮阔、凄清的深秋景色。其中,深含着诗人忧国念家、艰难愁苦的沉郁情怀。
落叶飘去,江水奔来,既是景象,又显出自然界的一种规律。由此也可以联想到,社会发展也是同样有规律可循的。即陈旧的事物必然日渐衰落,新生事物必将日渐成长、壮大。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无边无际的树木在劲烈秋风的吹打下,叶子飒飒地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波涛滚滚两来。这两句诗,现今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旧事物、恶势力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唐·《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或鉴赏】【赏析】此诗原不见《樊川集》,南宋谢枋得编《千家诗》收入此诗,署名杜牧,当属可信。北宋词人宋祁在《锦缠道》一词中曾有“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之句,明显是化用此诗句意,可见此诗北宋时已广为流传。诗当作于杜牧会昌六年(846)池州刺史任上,池州即今安徽贵池,境内有杏花村。
这首诗渗入传统文化因子,描写风土人情,画面呈动态推进,笔调清新,意境优美,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自编入《千家诗》后,更得到了空前大普及。
首句用“雨纷纷”勾画清明的时令特点。清明前后是个多雨的时节。“纷纷”,形容其似丝似线,不绝如缕;不急不缓,昼夜不停;润物无声,但又有几分恼人。上述特点没有比用“纷纷”一词形容更合适的了。“纷纷”又何尝不是行路人的心情呢?道路不光泥泞难行,还使人心烦意乱,理不出个头绪。
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由物及人,由“雨纷纷”而“欲断魂”。
“路上行人欲断魂”,看似晓畅明白,但“无疑”处却又“有疑”。
其一,这“行人”是一个踽踽独行者,还是指路上之来往过客?是指作者自己,还是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泛指的概念?这事只有杜牧能说得清。但从欣赏和意境的典型性看,则理解为诗人独行为宜。其二是“断魂”一词。断魂犹言销魂,形容哀伤。“雨纷纷”可以扰人,还不足以断魂。可是别忘了,这是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是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特殊节日。慎终怀远,这个时节,许多缅怀和忧伤的情思会不时涌上心头;另一方面,清明又是一个野外踏青、与亲人团聚的节日。现在雨脚如麻未断绝,路上的行人回不了家,或赶不上回家,岂不要断魂?古代文人常喜欢使用这个感情强烈、含有“极度”“极端”之意的词,然而内涵之丰富、色彩之鲜明,恐怕哪一个“断魂”都比不上杜牧这个“断魂”。
“断魂”过于沉重,下面我们来欣赏轻松、明快一点的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两句也是一看就懂,似乎不需饶舌。但如果问两个为什么,便会发现,它还有含蓄的一面。第一,是谁在借问?是诗人还是路上的某个行人?第二,牧童是单用肢体语言,即只是用手指了指,还是一边说一边又用手指?这两个问题很有点像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忽而演示“推”、忽而抬手“敲”一样,孰优孰劣,读者是可以推演,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的。
这个意境实在是太美了!有几分凄迷,有几分忧伤;有点朦胧,有点惝恍,但怎么也掩盖不了春景春色的迷人气息,抹不去“江南春雨杏花”的季节烙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迷人的时节啊!当那位“欲断魂”的路人遥望烟雨迷离的杏花村时,他心头的沉重与伤感定会被稀释、淡化许多。
这位可爱的牧童是烟雨空漾中的一位精灵和小天使;那个忽隐忽现、需要指点才能看得清的杏花村,便是人间仙境;“借问”“遥指”的定格又是那样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杜牧的这两句诗仿佛是专为丹青妙手写的;不过再高明的画师的诗意画,若是没有杜牧这两句诗作题签,便是天大的缺憾,称不得精品。
一首好诗,人们在吟咏歌唱、咀嚼玩赏犹感不足时,便会变着法子用另一种“游戏规则”来鉴赏。有人将它只改动标点便变成了短剧剧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有人将它改为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翻译或鉴赏】【出处】
唐,《》。
①清明:节气名,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②雨纷纷:形容如丝,连绵飘落的样子。
③行人:指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④欲:将要。
⑤断魂:形容那种十分伤心悲哀而又并非表现在外的隐深的痛苦。魂,指人的精神、情绪。
清明佳节这一天,细雨蒙蒙下个不停,行走在泥泞路上和雨丝之中的人儿,心情沮丧像丢了魂儿似的。
《青明》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景象的诗。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和行人匆匆赶路的情景,并通过雨中寻酒家的情节,别有风致地描画出了江南春雨中凄迷美丽的景色。这首诗意境含蓄幽美,景象生动清新,语言通俗自然,音节圆满和谐,它好似一幅画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成为描写清明佳节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两句诗描写了在蒙蒙细雨之中,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行人心情纷乱凄迷、孤身赶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凄怆、伤感的情怀。诗句寓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千古名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遥指村。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或鉴赏】【译文】
评论只有大夫职称的季氏说:“你太过分了,连天子专用的八佾舞都敢模仿演出,如果这种违背礼节的事都可睁一只眼,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
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
2.八佾:专属天子观看的大型乐舞表演,舞队纵横各八人,共由六十四人组成。佾:舞列的意思。舞蹈中佾的多少,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地位,周代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不过鲁国的等级比较特殊,可以比其他诸侯国高一等。
3.舞于庭:在大夫阶级的聚会大厅跳舞。
4.是:此,这个。
5.孰:什么。
【相关名句】
“我们是讲究“忍”的民族,老祖宗不就再三告诫,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成就大事。为了加强说服力,还举出秦末“圯上老人”训练张良的例子,因为张良能忍气吞声为老人穿鞋三次,终于获得《兵书》而雄霸天下。由此证明想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先学会忍。
然而,“忍”字心头一把刀,受尽委屈耻辱而能强忍下来,若非麻木不仁失去知觉,就是算计时机有所企图,但前者居多,后者终究寥寥可数。我们常听到的座右铭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忍小愤而就大谋”(宋·《》),都是中国人的立身哲学。但忍到极点,竟发明出“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诡异的逻辑,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还有什么“别人打你右脸颊耳光,最好再把左脸凑过去供他泄恨”等怪理论,殊不知一味地相让忍耐,别人还以为你好欺负呢!所谓“姑息养奸”正是如此。
长期在压力下生活的人,应要他们适时适地的释放压力。报纸社会版所报导手刃亲夫的柔弱女子,大多是长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旦忍到极限,往往就成为一件怵目惊心的社会案件。所以,凡“忍人之所不能忍”者,往往会成为“狠人之所不能狠”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一个人讲出这句话时,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已达极限,这时应适时宣泄情绪,身心才能保持健康。
Copyright & 2008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 登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