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城南旧事的感受答谢中书书的感受30字

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答谢中书书名师课堂实录
地区: 云南省 - 西双版纳 - 景洪市
学校:景洪市景讷乡中学
答谢中书书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目标: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八年级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重点: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如:《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活动2【讲授】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
活动3【讲授】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2)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活动4【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活动5【活动】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
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3)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4)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活动6【活动】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活动7【活动】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活动9【作业】作业
&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2、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3、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其写景特色,体会作品情感。
答谢中书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如:《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活动2【讲授】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
活动3【讲授】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2)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活动4【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活动5【活动】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
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3)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4)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活动6【活动】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活动7【活动】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活动9【作业】作业
&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2、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3、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其写景特色,体会作品情感。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答谢中书书》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
[导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冉俊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理解题目:
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书信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议论抒情,各类皆备,真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请大家齐读课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①〔交辉〕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
交相辉映四季消散
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一句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导全文,点明中心。
第二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简练,寥寥八字,就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景,境界清新。
第三、四句用仰视、俯视、平视等角度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第五句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说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具体含义。
最后一句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文中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合作探究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本文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写作思路:
古来共谈山川之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景)美自康乐以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请自由朗读课文,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背一下。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背诵课文!小结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主题:
总--分--总结构:课堂检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都消散坠落水中的鱼人间不再欣赏它们的
能力训练:
美到处都在,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请用“心”观察体会,然后用你自己的优美语言描绘下一幅美景。
谢谢欣赏2009.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当前位置:
>>>按要求默写语句。(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
按要求默写语句。(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方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默写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按要求默写语句。(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名著赏析,诗文背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课文理解,名著赏析诗文背诵
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12.13.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诗文背诵技巧:诗文背诵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古诗词默写、课文默写、名篇名段默写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性默写。一、加强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⑤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①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科学安排,有计划地背诵。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②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以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三、背诵方式①理解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义识记。对于未教的诗文可以通过辅导书对全文有个大致的理解,明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自然能够提高背诵的效率。②结合思路层次背诵。每一篇,每一段课文都有思路层次,结合思路层次,既背的快,又不易忘。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层次,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本方法常和第三条结合使用。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未: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下下一层是“屠夫惧狼”,就很容易想起来下一层句是“屠惧,投以骨”。有的课文比较长,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层次,概括其要点,然后对照要点背诵,可以大大节省背诵时间且不容易忘记。以《出师表》为例:A、提出三点建议:(1)广开言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2)严明赏罚(正反论述)。(3)亲贤远佞(推荐文臣,举荐武将,总结教训)B、表达一片忠心:(1)自叙经历(表明志向,感激先帝)。(2)劝勉后主(报效先帝,共兴大业)C、明确各方责任:(1)先说自己(讨贼兴复)。(2)再说大臣(兴德之言)。(3)后言陛下(咨诹善道)③动笔写写抄写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当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抄写。而默写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四、及时巩固利用一段时间背会了一段课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及时巩固。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内容要经过7遍左右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保持住。一般地说,复习需要第二天一次,三天后一次,一周后一次,一月后一次,半年后一次,一年后一次,这样才可说真正背诵了记忆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再忘记。总之,要提高背诵的效益,就要在朗读、理解上下功夫,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这样,背诵古诗文就不难了。中考背诵诗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发现相似题
与“按要求默写语句。(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7846167856711876692717672017025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完五猖会的感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