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什么时候的姑娘该怎么称呼

专家告诉你:到底该如何称呼女性
我的图书馆
专家告诉你:到底该如何称呼女性
专家告诉你:到底该如何称呼女性
在清代以前对女人的称呼,有钱人家的大家闺秀会被称之为小姐,已婚的大家闺秀会被称之为夫人,如什么诰命夫人,一品夫人,清代以后,对未婚的女子会被称之为姑娘,如《红楼梦》中的林姑娘,薛姑娘,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对那些有钱人家的大家闺秀又称之为小姐,寻常百姓家的小家碧玉会被称之为姑娘。新中国成立后,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同志,如张同志,李同志,而现在,因为同志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也不敢随便喊谁为同志了,而小姐一词呢,由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特定为称呼那些从事性工作的女性,所以也不敢随便称谁为小姐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称呼女性呢?
一、姑娘:姑娘一词用于那些还未出嫁的年轻女性还是比较贴切的——《红楼梦》中对那些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女性都统称为姑娘,所以,应该认定姑娘一词应该是对未婚女性的敬称。比如,当我们去餐厅吃饭,面对女性服务员,该如何称呼呢,叫服务员,似乎有点太正规,而且很多年轻女孩也不喜欢被人称作服务员,即使她从事的是服务行业,她也希望别人在称呼上能尊重她。这种时候,你叫她一声姑娘,她会很开心,也会欣然接受这种称呼,而且这个称呼也会拉近你与她的距离。同样的,在商店买东西,也会遇到女售货员,如果你对她喊一声售货员,会不会有种生硬的感觉,人家也会对你爱答不理的,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年轻女孩,你称呼她一声姑娘,她的表情瞬间就会变得和蔼可亲,也会变得乖巧很多。当然,这是对年轻女孩专用的。那么,对年长的女人该如何称呼呢。
二、对于已婚和年长的就复杂一些了——
1.夫人或太太——如果,对方是个地位极高的女人,比如某董事长的妻子,或者某主席的妻子,这个时候,称其为夫人一点不为过,如习夫人,蒋夫人,如果对方是普通的已婚女士,称其为太太也恰如其分,比如,王太太,李太太,但如果不知道对方是否已婚,但对方的年龄又有些年长的时候,称其为女士是比较合适的。如,张女士。
2.阿姨或姐姐——当然了,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比如北方,会称呼与自己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女性为阿姨,比如,突然迷路了,想问个道,正好走来一位年龄大的女性,这时候你喊她一声阿姨,会倍感亲切的。但是,阿姨千万不要乱喊,如果你是20多岁的女子,你喊一位40岁出头的女人为阿姨,估计她会很生气的,即使,她的年龄可以当你的母亲,但是也不要喊人家阿姨,因为女人都是怕老的,这时候,如果你喊她一声姐姐,效果会好很多。但是,如果你对一位70岁左右的女性喊阿姨,她肯定会开心的接受的。
3.因人而异——还有些人喜欢称女性为大姐,有些女人喜欢这个称呼,但有些女性却很反感。那次和一个朋友去商店买东西,那个售货员操一口东北口音,看我们在看她家的鞋子,就大着嗓门喊我朋友,大姐,这双鞋适合您。我朋友冷眼看了她一眼,拉着我就走出了商店,我问她怎么了,朋友说,喊谁大姐呢,谁是她大姐呀,那么大岁数了还喊我大姐,我有那么老吗?!所以,凡事因人而异。我觉得作为商店的售货员或者说从事所有服务行业的人,也要有一定的眼力见,如果对方的穿着打扮都很普通,那么你喊她一声大姐也无妨,如果对方的穿着打扮时尚而尊贵,那么你还是喊她一句女士比较适合,人家也会欣然接受。
三、总结——当今社会,到底如何妥当的称呼女人呢?我觉得对未婚女孩,称其为姑娘很合适;对已婚女性,称其为太太或者女士很合适;对地位尊贵的女人,称其为夫人很恰当。不论如何称呼,要让被称呼者能够欣然接受才好。
发表评论:
馆藏&10182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我的图书馆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束发:指青少年。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又一说法: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中寿:七十为中寿。悬车之年:指70岁。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1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108岁——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髫[tiáo]年:童年。髫[tiáo]龄:童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另外称成人的有:冠者:指成年人。另外称老人的有: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年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3、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4、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5、中华女性称谓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6、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7、祖宗十八代的称谓上九代鼻祖(始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自己自己,简称“己”。“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下九代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孙子:简称“孙”,二世孙曾孙(重孙):三世孙玄孙(元孙) :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六世孙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为证也!8、家族称呼大全①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②旁系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③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附:《尔雅·释亲》01 父为考,母为妣。02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03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04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05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06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07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08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09 父之姊妹为姑。10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11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12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13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14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15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16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17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18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19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20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21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22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23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24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25 父之妾为庶母。26 祖,王父也。27 晜,兄也。──宗族28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29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30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31 母之姊妹为从母。32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33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34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35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36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37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38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39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40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41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42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妻党43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44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45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妹为女妹。46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47 女子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48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49 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50 两壻相谓为亚。51 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52 嫔,妇也。53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婚姻9、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孩子他爸,这是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现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所以,以后请各位「老婆们」改改口才好。否则,似乎是在说华夏的男性,正呈现被阉割的趋势。10、对老婆的称呼皇帝称老婆叫锌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文人称拙荆;雅士叫执帚。商贾称贱内;士人叫妻子。酸秀才称娘子;庄稼汉叫婆姨。有修养的人称太太;没文化的叫老婆。年轻人称媳妇;老头子叫老伴。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北方人称孩他娘;南方人叫伢。大陆上称爱人;台湾叫内子。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上海人叫老布东北人叫老婆子,天津人叫孩儿他玛玛11、与称谓相关的亲属A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B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C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D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E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F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G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H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I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J与妻子相关亲属(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K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L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M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12、有关人的称呼【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13、古代常用称谓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一、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二、谦称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三、其它称谓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四、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14、亲友间礼貌称谓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同学,称同窗。15、古代有关死的称谓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老、逝、等(3)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4)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5)到了现代,“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入门,书面上除沿用不;少古人的称谓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口头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坏了”、“过世”等,在特定环境中,也可说“去了”、“走了”等。(6)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被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马列主义者去世叫“去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名目也不尽相同。16、古代社交文明用语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妇女称巾帼、红袖。男子称须眉。老师旧时称恩师、先生、夫子。学生旧时称门生、受业。学校旧时泛称寒窗,同学称同窗。对自已旧时的称愚、鄙人、晚生。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加“亡”字,如亡妻、亡妹。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贤契:称自己的学生。高足:称别人的学生。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妹。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外子:称自己的丈夫。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敝友:称自己的朋友。鄙人、小弟、愚、愚弟、卑职:我赐教:请人给予指教。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拜望:探望。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相扰:打扰。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劳神:耗费精神。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