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谈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之前是亲日的嘛

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原委
史学界对张学良该不该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直争论不休,多数人认为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本性认识不足,考虑欠周,为张学良遭到长期囚禁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张学良幼稚、讲哥们义气、没有料到后果的冲动之举。
今天是12月12日,除了是某些网店的购物节之外,还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西安事变”。
http://img6./photo/-09/600x450_AD23EHT7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HT74T8E0001.jpg
“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下定决心抗日。但在事变之前,蒋介石其实已经开始做抗日准备了。
http://img3./photo/-09/600x450_AD23EICV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ICV4T8E0001.jpg
中共历史上最大的红色间谍郭汝瑰回忆说:“蒋介石加紧了抗战准备,他以前也略有准备,不过不积极罢了。他对华北的防御做好了准备。”
http://img5./photo/-09/600x450_AD23EIR9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9/t_AD23EIR94T8E0001.jpg
1935年底,蒋介石单独召见陈立夫,要求陈前往莫斯科,代表国民政府与斯大林当面谈判。但行动被日本方面得知,计划遂取消。
http://img2./photo/-09/600x450_AD23EJCT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JCT4T8E0001.jpg
蒋介石的计划虽然失败,但陈立夫在去德国前,已在上海与中共方面取得联系,并转达蒋的计划。
http://img6./photo/-09/600x450_AD23EJU0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9/t_AD23EJU04T8E0001.jpg
1936年5月中旬,陈立夫口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四条意见,作为对毛、朱、周来信的答复,并向中共方面发出邀请信,希望派高层次的代表到南京来谈判。
http://img4./photo/-09/600x450_AD23EKBP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KBP4T8E0001.jpg
四条意见内容:一、K方(国民党)欢迎共方的武装队伍参加对日作战;二、C方(共产党)武装队伍参加对日作战,与中央军同等待遇;三、C方如有政治上的意见,可通过即将成立的民意机关提出,供中央选择;四、C方可择一地区试验其政治经济理想。
http://img4./photo/-09/600x450_AD23EKSQ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KSQ4T8E0001.jpg
“一二九”运动的一周年,蒋介石到了西安,压迫东北军剿共,共产党跟东北的学生们就组织了一个大的请愿,到华清池去向蒋介石请愿。张学良接到这个消息,劝回学生,并答应帮学生向蒋介石转达请愿。
http://img4./photo/-09/600x450_AD23ELBI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LBI4T8E0001.jpg
当天晚上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起学生请愿的事。蒋介石骂张学良两面三刀,对学生太软弱。张学良非常愤怒。
http://img6./photo/-09/600x450_AD23ELSK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LSK4T8E0001.jpg
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http://img3./photo/-09/600x450_AD23EMAS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MAS4T8E0001.jpg
西安事变使共产国际大为震惊,苏联报刊对这一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指责,甚至把西安事变说成是中国亲日分子的一个阴谋,不断地把张学良说成是“叛徒”、“强盗”。
http://img2./photo/-09/600x450_AD23EMRA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9/t_AD23EMRA4T8E0001.jpg
12月16日,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说:张学良的行动,不管出自何种动机,客观上只能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http://img4./photo/-09/600x450_AD23ENC5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NC54T8E0001.jpg
西安事变后,宋子文乘飞机抵达西安,力图推动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件。但当他回南京后却发现,被人怀疑一手策划了“西安事变”,因为他没有像蒋介石那样被扣在西安。
http://img4./photo/-09/600x450_AD23ENQS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NQS4T8E0001.jpg
日下午,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http://img2./photo/-09/600x450_AD23EOCC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9/t_AD23EOCC4T8E0001.jpg
事变和平解决后,南京市民自发放鞭炮到机场迎接蒋介石。
http://img3./photo/-09/600x450_AD23EORL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9/t_AD23EORL4T8E000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初步实现了国内和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当天的《西北文化日报》号外第一号及13日的报纸,是当时国内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号外和报纸。号外略云:“……西北各将领及数十万士兵忍无可忍思发为义举,在张副司令杨主任领导之下实行对蒋介石氏兵谏,促其省悟,今晨黎明本市枪声即因此而起,张杨与各将领并就救国主张,通电全国,清算十年来之错误国策……救国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收容(后改“容纳”)各党各派人才(后加“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13日的报纸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八项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报纸还报道了12日西安“30万民众欢腾鼓舞拥护民族解放运动”的盛况。西安事变后,国际国内反响极其强烈而复杂。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指责完全出乎张杨的意料;南京政府中亲日派借机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危险更使张学良担心;张杨两部都有人叛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在如何释放蒋介石问题上有意见分歧,杨虎城也“犹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日下午,人们难以预料地戏剧性的一幕突然出现了,张学良在未告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也未事先取得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同意的情况下,断然决定亲自乘飞机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并于当日抵达洛阳,26日到达南京。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蒋介石一到南京,便将张学良扣押起来,并且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蒋介石死后张学良才重获自由。在这种情形下,失去中心的东北军团体也因此分化瓦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张学良该不该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直争论不休。多数人认为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本性认识不足,考虑欠周,为张学良遭到长期囚禁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张学良幼稚、讲哥们义气、没有料到后果的冲动之举。直到198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张学良旧部手中征集到一件影印的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回南京前写的手令(亦称手谕)见报后,史学界对此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对张学良送蒋介石之举有了新的认识。手令全文如下:“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臣代理余之职”。手令中所说的“虎臣”应为“虎城”,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孝候”应为“孝侯”,即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主席于学忠的字;“何”即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王”即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缪”即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董”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董英斌;“余之职”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主任之职。手令原保存者为辽宁省新民县的赵新华先生,他曾任张学良处的承启处录事,负责内禀外达工作。张学良被扣押后,赵新华又在于学忠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留守处工作。1945年4月,于学忠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时,赵新华辞职回了老家,于学忠把一些照片、画册和这件手令石印件送给赵留作纪念。赵新华一直精心收藏这些资料,但这些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上交当时的县“彻查办”(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时成立的“彻查办”组织)后不知去向。1983年夏,赵新华写信恳请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帮助查找。中国革命博物馆接到赵新华信函后很重视,随即派季如迅和胡京春二人奉命前往,在辽宁省新民县委的协助下,分析排查线索,访问了有关人士,经过多方面查寻,先后两次去该县档案科,终于在一本《东北血泪史大画册》中找到了这份手令,并请新民县有关部门正式将手令等资料归还赵新华同志。赵新华同志十分感动,决定将这件手令及照片等资料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该手令原来断裂成四小块,现巳拓裱修复。张学良何时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手令又写于何时呢?有人写文章说是蒋在机场重述六项“诺言”后,张学良动了感情,非要亲自送蒋回南京,接着就在飞机旁用红铅笔写了一个手令。但从手令的字迹看却明显是用毛笔写的,写的也比较从容,不像是在机场上临时写的。198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季如迅为此专门采访了何柱国将军。何将军回忆说:“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我就在张的左右。张学良在机舱外和杨虎城边走边交代事情,我当时不同意张学良去南京。张上飞机时,我还拉过他。但张执意要走,打开我的手,走上了飞机。随后蒋介石等人也上了飞机。张学良在机场上没有走进什么房间,也没有在飞机旁写过什么东西。由此可以确认,手令是张学良预先写好的。”何将军还说张学良写字常有别字。1986年,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发表文章说:“12月25日放蒋,是张突然决定的,事先没有得到杨的同意。只是蒋临行前,张才打电话请杨去。杨到了那里的时候,蒋已出来要上车了。张只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杨不好当着蒋的面和张争执,只好一道去送蒋。不料到了机场后,张突然交给杨一个手令,就是在他未回西安之前,东北军由于学忠统率,归杨指挥的命令。”何柱国的回忆文章则说:“双方终商定了和平解决事变条款。张将军还表示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请罪,以增加蒋之领导威信。……12月24日召集王以哲、董英斌和我三人,密告送蒋的决心。三人均阻之,最后建议至多送至洛阳。”当时跟随于学忠在兰州的周达夫的回忆文章说:“26日飞机送来影印的张学良亲笔信两件,一件是致杨虎城和于学忠的,大意是:蒋委员长已接受我们的八项主张,弟亲自护送回南京,所有军政事宜,请两兄共同主持,特此奉恳。另一件是致各部队长的,大意同前。”高崇民的回忆文章说:“张恐夜长梦多,就急于要把蒋送回南京,而且要亲自送蒋回去。亲自送蒋只是张自己的决定,任何人事前都没有同意的。……张学良在25日早晨到绥靖公署见到高的时候说:‘你的信我看到了,但是我们要大仁大义到底况且外边情况并不好,我们要自己请神自己送,不要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件事情只要于国家有利益,牺牲我个人或东北军团体都在所不计。’并说:‘周恩来是同意放蒋的,只是杨虎城还犹疑不决,我就去说服杨虎城。’”以上说明,张学良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虽然是个人的决断,但确实是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决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全国团结抗战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和团体的得失,同时也为万一发生事故预先写好了手令,作了人事安排。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会断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呢,史学界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形势所迫,有人说是性格使然。张学良本人对此从未有过明确的说法。1990年,在蒋氏父子相继去世后,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时说,当时周恩来是反对他这么做的,“甚至到机场想把我追回来”,但我明知去南京将被逮捕,还是去了南京,因为“我是个军人,我做这件事我自己负责”,“同时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毛泽东在日接见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访谈时曾说:“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无可否认,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是张学良在爱国主义思想主导下逼蒋和拥蒋抗日的继续,是不怕牺牲自我谋求举国一致抗日的又一爱国壮举。蒋介石扣押了张学良后,虽然曾一度调集军队进逼西安,但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压力下,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努力下,维护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基本上得以保持。76年过去了,中国抗日战争早已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载入史册,但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并和平解决事变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文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西安事变反令蒋介石达到名望最高点 软禁张学良成最大败笔_凤凰卫视
西安事变反令蒋介石达到名望最高点 软禁张学良成最大败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随后张学良却遭到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也因此认定蒋介石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因为彼时蒋介石已因西安事变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全国也由&反蒋抗日&rdqu
核心提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随后张学良却遭到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也因此认定蒋介石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因为彼时蒋介石已因西安事变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全国也由&反蒋抗日&变为&拥蒋抗日&,如果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就能留下&大度&的美名,展现出一个领导人真正的胸怀。凤凰卫视12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张学良:剿共我也不主张剿,剿共,咱们都是中国人,打什么呢,那共产党我们可以谈嘛。我说你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啊,我的意思就这么一句话,你这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蒋介石自西安脱险后 南京警察命令民众大放鞭炮郭冠英: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张学良把泥菩萨给扳倒了,他还要亲自去把他给扶起来,为了要给蒋介石恢复领袖的威望,他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负荆请罪,对于这点蒋介石是很感动的,他一直说请张不要亲送,所以到了洛阳蒋介石第一句话就是对空军人员说,要好好地照顾张副司令。张学良对这句话感动了一辈子,但是到了南京蒋介石就决定把张交付军事审判,以后软禁了他半个世纪。而军事审判长李烈钧看到张学良在法庭上的气势,也不禁赞美他说不愧是张作霖的儿子。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蒋介石认为共产党也服从他的指挥了,全国意志统一,可以准备对日抗战了。解说:日,蒋介石自西安脱险归来,举国欢腾,在南京警察叫民众放鞭炮,说张杨服从蒋委员长的命令了。在西安,警察也叫门说,蒋介石听从张杨的主张了,因此全国都放鞭炮了。蒋介石成了不争的最高领袖。郝柏村(民党军将领):12月25号说他到洛阳了,南京都疯狂了,军校学生本来是最守规矩的,那时大家都走出去南京蛮街都是,所有的这个炮竹都放光了,信号弹,信号弹打上天的信号弹,通通都放光了。柏杨(作家):我想西安事变的意义大得太大了,影响了中国历史太大,假定没有西安事变的话,我不觉得蒋中正他会当全国最高的领袖。陆以正(外交家):我姐姐带我到西摩路一个电影院去看电影,正好电影放到一半啊,忽然银幕停掉了,我们大家以为电坏了,不是,结果有个人上来就说是现在这个蒋委员长放出来了,大家忽然就高兴起来,这些人电影也不看了,就涌到马路上去,这种自发自动的这个精神从那天以后蒋中正领导中国抗战的地位才完全确立。那一次以后,的确中国人觉醒了,中国人团结起来。唐德刚(历史学家):西安事变是等于一个popular &vote,等于一个全民总投票,全民总投票投了蒋委员长一票,从抗日反蒋到抗日联蒋到抗日拥蒋,然后到拥蒋抗日,这个蒋委员长的地位一步一步升到顶,升到顶,这个西安事变是最高峰啊。张学良:在南京时候,我也说过这句话,我当时在西安我也说过这话,我说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把它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更让它亮。男:说老先生好像灯泡啦。张学良:它是那样,你把它擦一擦,它是更亮,那我这样做它不是更亮了吗?对吧。解说:一个小时以后另一架飞机也到了南京。宁恩承(时任东北大学秘书长):到飞机场接张学良只有我一个人,在路上到宋子文那的路上,在北极阁那个房子,在路上,他就问我,哎,他说老宁南京怎么样,他这个话问得不是很普遍,南京怎么样,我想一下说,我说,南京不是咱们的天下,他当然他懂他知道,他说是,那南京就是,你到南京了,你入了虎穴了,他当然入虎穴,你得听南京一切南京宰割,他想想半天他说,他这个东北话就是说的,我这么大个子,他那么大个子,指蒋介石他那么大个子,我说了算,他说了不算,他就这么说的,这是当年这个说的心里话。以后就到了北极阁,到宋子文的房子,哎呀,他说,你等等我,我去洗澡,他就去洗澡,他说你明天早晨来。第二天再去就没有了,就没见着了。熊仲青(看守张学良特务队长):我就由飞机接过来就跟着,那时挑选比较好的人,还有这个军事教官,戴先生很迷信的,弄了教官,几个都弄来站岗,因为他的副官都是高手,张学良的副官都是。解说:熊仲青是第一批接张的特务队员,后来形影不离地随护了30年。张学良称不后悔亲赴南京 受审时将蒋介石比作袁世凯&熊仲青:他跟这个宋子文吃了夜饭,吃了晚饭,两个人在这个北极阁有一个院子,院子里面种的草,两个人并肩走在菲仪路,就走嘛,我就跟在后面在那,张学良问委员长会不会枪毙我,(宋子文说)不会不会,因为明天就要军法会审了。解说:担任军阀会审审判长的是曾在江西举兵讨伐袁世凯的李烈钧。张学良:军法会审是谁呢,是李协和,我问他,我说我问你一句话可以吗,他说可以,我说你当年在江西那么样干什么,你为什么反抗袁世凯,他骂我一句,他说蒋先生不是袁世凯,我说他这句话他明白了。男:汉公啊,好多人讲啊,您老不该跟他送到南京去。张学良:那怎么讲话,这话不对。男:有人这么说的。张学良:我这个人不同,我跟旁人也是不同在这,也许是人家是。男:所以您老走了,东北军就瓦解了,有人这么说。张学良:我不能,我这个人是这样,我是个军人,我自个儿做的事情我自个儿负责任。男:是,绝对负责。张学良:我负责,杀我头我也负责,我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我真的不在乎,不是假话。那我到南京也许就把我枪毙了,那我这个人是这样的。所以我佩服谁说一句话,我军法会审以后,这个李协和先生他说我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不是喜欢,心里很满意他说我这句话,他说,他跟旁人说不是跟我说,他这句话对我父子两个人都有意思,他说不愧为张作霖的儿子。那么他这也是对我父亲也是,那我父亲已经很不错,我是做他儿子,他说我不愧为张作霖的儿子。宁恩承:他第一个讲爱国,他是真的,他说了算,他三次统一,第一次出关以后,那时我们东北还枪马全有,我们还有35万人呢,他说如果我们自己各方面往一块儿凑合,和日本还可以对付一阵,这是他说的。要如果分离自己打乱了,更糟糕,这很对,这第一次。第二次是1930年这个扩大会,在北京反对蒋介石,他说还是拥护,那是拥护中央。第三次西安事变那时候是共产党朱德许多的人,朱德就说,说蒋介石这回把蒋介石抓住,还不是先枪毙他,完了再说,朱德是这么主张,很多人的主张。他(张学良)还是这个原来(的意思),咱们必须合作才可,要是如果打内乱了以后啊,我们就糟糕,他这个事真办,所以后来他自己就充英雄好汉,以后还是负荆请罪到南京送他去,可是蒋介石不是这个办法。解说:张学良被判十年徒刑,随即特赦,交由军事委员会管束,从此就落得个无期的幽禁,这种幽禁被称为守法。男:所以汉公讲这蒋先生,蒋公是有大略没有雄才呀。张学良:这是我批评他。这个张啸林,知道这个人吗。男:张啸林晓得。张学良:杜月笙知道吧。男:晓得。张学良:当然他们是帮会的人啦,说一句话,他说蒋先生不会做,他说蒋先生(会)做,你要到南京蒋先生就把你放了,这是历史上一件大事,你把他送回来,他把你放了,他说这是历史上一件动人的事情。但是我就说蒋先生没这个雄才。东北军为是否营救张学良发生分歧 主战派刺杀将领致军队分裂解说:他先被移居到孝陵卫的孔祥熙公馆,再送到了奉化溪口的武岭学校。张学良在溪口不只是反省,还要善后,东北军看张学良没有放回来,群情激动,皆表示不惜与南京一战,杨虎城在西安阅兵也一致要求放回张副司令,这时候西安事变倒了过来,主动权操在蒋介石手里了,东北军内部分化成两派,孙铭九、苗剑秋等少壮派主战。孙铭九(张学良警卫营长):我们是为了营救张先生,是激烈地希望能够把张先生再营救回来。解说:张学良在给蒋介石的信中也说,夫西北驻军仍是国家军队,何分畛域乎,叫蒋介石不要小气,蒋介石则对西北下了最后通牒。杨拯民(杨虎城之子):实际上他走了以后,这西安的局面很困难了,东北军是群龙无首啊,他(杨虎城)代理,代理不了,他是管不了的。解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冲入南院门的这幢住宅,把主和派的东北军最高将领王以哲打死了,接着在西安城内搜杀其他将领,这就是&二&二&事件。郭冠英:&二&二&事变时候,有些这个东北军的将领也是靠您父亲保护了后来才。杨拯民:(我父亲)都把他们请来了,打电话叫王以哲,因为已经得到消息孙铭九他们要搞,要枪杀他们,于学忠啊,何柱国啊,还有什么董英斌,都送的叫银盾,就是作为一个再生之恩啊,他说这个东西是。解说:周恩来得知事件发生非常痛心,立刻到王家吊丧。东北军随之肃军,最先联共的团长高福源被枪杀,他的遗体被埋在东城墙下的乱草堆中,孙铭九等人逃出西安,三位一体破裂,东北军东调,杨虎城出国,西安事变就此完全结束。男:你后不后悔做了&二&二&事件呢?孙铭九:&二&二&事件不能说是后悔,&二&二&事件原来就是这个目的的意思,就是要想违背张先生的意思,违背营救张先生,这样子开始的,有的人他要放弃张先生。解说:泪不知往哪里流,张学良自责地说误长官害朋友毁部署莫此为甚。阎明复(阎宝航之子):1936年的这个快过新年的时候,这个突然宋子文打电话给我父亲,说是这个少帅在我这,希望你来见见他,我父亲就去了,去了以后呢,他就拿一封信说是汉卿啊,很快就会被释放,那么有一封信希望你带到这个,带到西安去,这样交给这个杨虎城将军,交给这个王以哲将军,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把扣押的国民党的飞机放回来,另外呢,告诉他们汉卿马上就要回去。正好是过完年的那一天,突然宣布这个蒋介石下命令把这个(张学良)押送军事法庭审判,哎呀,这个大家就非常气愤。我父亲后来四次去溪口看望这个张汉公,最后一次见到他那个写在回忆录里面,天阴阴的下着小雪嘛,看见汉公送他出来,因为那是一个坡嘛,下山到雪窦寺,那么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汉公一直站在门口向他摆摆手,这最后一见,最后一面这样。解说:西望云天不胜依依,张学良从此消失了。溪口,雪窦寺,张学良就住在旁边的中国旅行社招待所里面,他每天到溪口的各个景点去逛逛,与赵四小姐吃吃野餐,这是他种在雪窦寺后面的两棵楠树,他说亭沼譬如爵位时来则有之,树木譬如名节非素修弗能成。为了张学良的素修,蒋介石拿了养一个团的经费来看住他,军统局成立张学良招待所特务队,张的生活言行都由戴笠向蒋介石亲笔报告。张学良则仍然想回东北带兵抗日。日,日本不能等了,卢沟桥事变爆发,蒋委员长发表庐山谈话,号召全民一致抗日。朱秉一(南苑军训团学生):7月8号早晨听到炮响,我们在南苑受军训,早晨这个还没起床听到这炮响,起床集合点名了,队长集合点名了,队长就提出一个军事通报,就是这个日本人在打卢沟桥,日本人侵犯这个卢沟桥,现在卢沟桥已经打起来了,我们听到这个报告以后啊,大家都吼起来了,吼起来了,好,就是终于打起来了,是那么种心理,终于打了。就是我们盼了很久这个仗终于要打了。解说:8月13日日机轰炸上海,淞沪抗战发生。第二天,东北空军健儿高志航击落日机两架,视为&八&一四&空战大捷。陆以正:8月13日这个时候开始,那么政府中央军可以说是精锐尽出,在上海拼命抵抗了三个月,事实上是把所有的最精锐的部队都摆到那个地方去呀,都打完掉了,这个在当时政府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赌博了,但是那个是值得的,因为你只有这样子才能够使得其他国家知道中国抗战的这种决心。尤其是8月13日之后,第二天8月14日那个我们的这个空军第一次出来,到黄埔江上去,炸那个日本停的那几个军舰,那真是那个人心真是振奋到了极点。现在想起来都还可以流眼泪。解说:抗战初期英美袖手,只有苏联援助了中国大量的物资,包括一千机的飞机和五亿美金。这笔珍贵的援助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基本目的达到了。唐德刚:我们中国的近百年以来,中国的民族真正大团结只有6个月,我个人看,就是在西安事变之后的6个月,中国全国人民Speak &the &same &language,大家心里愿望都是一致,大家都拥护蒋委员长抗日。抗战时中国若没有撑下去 苏联或拿下西北与日本瓜分中国解说:蒋介石领导抗战坚持到底,中国人也不应该忘记,但是更不应忘记的是自助才能人助。如果中国撑不下来,重庆一失,苏联可能拿下中国的西北各省,与日本瓜分中国,中国会成为第二个波兰。陆以正:四行啦,四行就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跟农民银行,就中中交农,四个银行联合的一个仓库,这个仓库正好在苏州河边上,所以派了一个营副这个人叫谢晋元,派他带了几百个人啊,守在那个地方挡住日本人,那么等到军队完全撤退了之后,四行孤军就没办法再打下去,那么公共租界啊,就让他,为了人道的原因,公共租界让他们过桥到公共租界这边来。名义上呢把他们缴械,我记得好像是在上海沪西那个胶州路那个地方,有一个,就设立了一个营,一个Concentratioe &camp(集中营)这样子,把他们啊收容在那个地方。结果呢,这个地方反而就变成了一个抗战人的圣地。这些人关在那个里头,每天早晨还升旗,我常常跟同学(被)带去参加升旗礼呀,降旗礼呀,去劳军啊,那是一个,对我们是一个非常振奋的一个东西,因为那是国家抗战的一个象征啦。事实上那个升旗典礼非常之简单,就是一个号兵吹一个喇叭,那么看那个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婉婉上去。解说:抗战是意志的胜利。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就曾经说,如果使军队与民众真正觉悟,从内心上发出与敌势不两立之抗战精神,则力之增加实不可限量。柏杨:抗日情绪高昂并非一朝一夕,你知道所有的帝国主义都可恨,但当时我,这是后来的话,我们也研究起来,怪人家帝国主义吗,怪我们自己不争气,当然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主要就说是日本是所有列强里面也是最笨的一个侵略者,英国、美国那种文化,那种经济,像美国一样,它的庚子赔款它不要,我回给你们中国,你们办一个留美学校,专门来我们美国念书,日本不会日本租界也好,日本的占领地方也好,中国人稍微对它有点不满的这个表示或者是轻视的,敌视的表示,它立刻军队就出来了。在那个大街之上走正步,炫耀它的军威。我从小就得到一个教训,爱是打不出来的,打出来的只是恨。解说:1937年双十二,日军攻破南京,随即屠城。这是近代史上最残忍的战争罪行,但是中国并没有屈服,她跌倒了,再爬起来,人死了,后面补上来,中国有空间,她在等时间。柏杨:所以那个时候一听说抗战,一听说蒋委员长抗战,那股热情那时我们羡慕的就是大刀队,那时候刚才就问到唱军歌,我们那个军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现在唱起来还热血沸腾。郭冠英:张学良说得好,西安事变就像擦亮一个灯泡,使得蒋介石成了全国最高的领袖,得以领导抗日最终赢得胜利,但又是蒋发动了内战,结果一败涂地,退到了台湾,一个与中国抗战经验完全相反的地方。这个灯泡差点被他自己打碎了,以至于西安事变是功是过,是好是坏。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争论不休。感谢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是第五集《七七抗战》。&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主持人:陈晓楠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 & &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播放数:862805
播放数:604750
播放数:425225
播放数:469416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日记西安事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