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连续打五遍陈氏太极拳招式名称,写出各招式的次序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陈氏太极拳.陈国灿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武术
陈氏太极拳.陈国灿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7|
上传日期: 19:41: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陈氏太极拳.陈国灿
官方公共微信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
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整理者言:拜师学太极,很有收益,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把平时师傅讲述太极的点滴要领,默记于心,每日记录,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后加以整理,形成以下太极精髓。为太极爱好者,习练太极时不走偏,提供参考。对我师傅这样的太极高人,我真的肃然起敬。让我们向这一武者施一大礼吧。)以下为要领(徐玉国传授):*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浮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水平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 太极拳内功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太极拳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 &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 &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则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则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则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 &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止。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身体分阴阳。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低、中、高桩要轮流打,才利于提高。(记)*功夫高不高,要看丹田圈子画得小不小,圈子画得越大,内劲越发稀散,功夫层次低;圈子画得越小,内劲越发紧密,功夫层次逐渐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走内劲时圈子越画越小,外形上根本看不出来,全是内缠丝,这就是叫“无形无象,无招无式,无处不太极”。()。*练习中,先拉筋,开骨,尽最大限度放松,放松是无止境的,在放松中逐步整合全身力量,形成整体并让内气充盈,全身形成轮胎胶一样的韧性和弹力。(记)*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全身肌肉自然下沉,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近期打中、高架)记)* &走周天之法:全身放松,放松的意念从白会开始过天目过人中经仁脉至丹田再从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过脚指缝达涌泉,再从涌泉开始(此时配合逆式呼吸)从涌泉吸气,经内踝过双腿阴面达会阴,入丹田,再由丹田顶命门由尾闾过长强经督脉(脊椎)达白会(此时开始呼出吸入之气))过天目经人中穿过胸腹隔膜肌(仁脉)到丹田(此时丹田如一松软的球),再将丹田之气从股根开始排出,经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达涌泉。全身重量在脚跟上,身体轻灵沉稳。整个过程的呼吸为逆式呼吸。*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关重要的。* &拳架动作千变万化,内劲方法始终如一。* 当身体某处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之上之下或者周围。让紧张处逐渐缩小到全松。*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五脏六腑)、脚心空。人就像几筋挂起的。要求通、透、空。*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张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又如腹腔盛着水,左右鼓荡下沉。松后,体内各处留出空隙,要让内气充盈贯满并向四周膨胀,觉得力大无穷,想打出暴发力。在外形上,“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要松松的向上升。同时要做到下盘石(象石头一样稳)、中盘活、上盘空。* &头部放松。头分三节,天目以上为梢节,天目至人中为中节,人中以下为根节。各节要象转动丹田一样反复转动,意念里面有一串佛珠在螺旋转动,又好象佛珠在大脑里扫描一样。转动时觉得大脑向外膨胀和向上下拉长。转到一定时候觉得天灵盖也在跟着转动。身体躯干亦分三节,胸部以上为梢节,胸至丹田为中节,丹田以下为下节。四肢亦同,靠身体部分为根节,依次中节、梢节。转动放松方法同头部。丹田亦分三处:上丹田在头额,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肚脐下寸许。站无极桩时根据功力可分别守三处丹田。随着理解的提高,逐步达到丹田随意走,无处不丹田。* 丢、顶释疑。丢者,力之不极,顶者,力之为过也。*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太极的发力,先是对拉力,逐步到由丹田发出的弹抖力。采挒肘靠,力源于此。* &太极的基本功是基础,松是无止境的,要永远习练,渐入佳境。有意练柔,无意成刚。极柔而后极坚钢,极虚而后极实灵。*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顶;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成瓦棱掌。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细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如打青龙入水,前拳后肘,弹抖劲从左拳瞬间发出过左臂传至右臂到右拳,拳要空心。青龙出水的打法一样,只是右拳空心向上,也可打出肩、肘、拳三节的力。*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膨胀开。*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体四周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又称气场,磁场)。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两条手放松,就象两根丝瓜挂在肩上,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整个水的流动亦如里面有一串佛珠,沿奇筋八脉螺旋前行,最后回到丹田。* 松胯,顶膝全用身体自然之力,上身与下身以丹田为界,臀部两边自然开合,让髋关节一并开合对折。左顶膝时,上身左下沉与下身右对折形成自然折叠,顶膝不用外力,全凭身体重量形成之力,顶膝到位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右顶膝方法一样。每天左右各二十下,时间一长力量自然形成。整个过程以脊椎为轴,不丢不顶,让内气充盈贯到尾闾,丹田、命门、长强、会阴四穴内形成一个松软鼓胀的球,全身重量松松地坐在丹田上。左右里合腿的踢法与左右顶膝的方法一样,必须注意的是,腿自然弯曲,踢腿高不过腰,以免犯顶,内气贯到整个腿上,松松的踢,踢到位后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左右外摆腿的踢法与里合腿方法一样,不同的是身体要正,上下不折叠,保持中正安舒,也要以脊椎为轴,松松地外摆。检验是否放松,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体内关节是否咕噜作响。* &气沉丹田,贯到涌泉,运到四肢,用在一点。* 太极的靠,分双肩前后靠,背靠、胸靠,头靠,左右腰靠,臀靠,垮靠,全身无处不靠。靠的发力,聚积全身自然之力于丹田,再将丹田之力瞬间弹抖发至着力点。* &冬至前后认真练拳,功力增加快。天地开泰之日,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冬至,夏至 ;天地交合之日是,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阴阳生化之时是,子时,午时,卯时,酉时 ,练功的最佳时间。*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肩、腕、肘。*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身体外侧为外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内摆动,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并转动灵活。* 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拳架,两脚跟象两个圆形的球,如树桩扎在地上并灵活转动,脚掌如根系,从四面八方牢牢抓住,这样拳架方能灵活且沉稳。* &做弓步走拳架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整个过程务必做到“裆走后下弧”,力量从一只脚的脚跟逐步过渡到胫腿,大腿,过会阴,经丹田,至另一只脚的大腿再逐步到脚跟。过会阴时,会阴像坠一重物。总之要走出下弧状。*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灵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这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道理。*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笔直地转,不能在转的同时,上身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或倾斜。整个脊椎要象一根树干插入地上,不偏不倚。在走拳架时,为了保持身形端正,白会穴、会阴穴在一条垂线上,两涌泉穴在一条直线上,垂线和直线相交成直角,全身放松,身形自然端正沉稳。内劲催外形。* 练拳架时两脚虚实的变换。如虚步变弓步或弓步变虚步,不应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正确的做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注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种意念的抽水和注水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同时“裆走后下弧”,意念水里面有一串佛珠随着水的流动螺旋前行,逐步练成太极的螺旋劲。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能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同时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假如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加快和加强。形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快如闪电。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要精力集中,无杂念。此外,在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才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按上述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如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当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的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所以,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部份的动力来源。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皆源于此。地面反弹力传递经过的路线中,有未松开的地方,反弹力的传递便在未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拳架时,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连绵不断,不停滞。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断劲”。* 如何练好太极拳架,要领是:“两手春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南屏晚钟悬百会,静听宏音扬全球。”意思是: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打拳体会“毛驴拉磨”:“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练到一定时候,不要刻意想起走劲,放松慢慢打,忘掉所学一切,自然产生动作,周天之劲如果走不上白会穴,就不勉强,勉强反而僵硬,放松反而容易上去。忘记一切打了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意念,这时情况又会不一样,会清晰明朗一些,如此反复,会更清晰,更空灵,逐步提高。()*以脚跟为丹田,能用脚跟带领全身更好,不能用脚跟就用丹田、腰跨带全身运动。(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永远提不高,越练越偏,就是有些人自己认为现在可以了,不求进取。这是大忌。(记)*今年以来,师傅就专门说了我8个字,一是说我打拳“倦起倦起的”,结果是我不理解下身下沉上身上领的道理,不中正,过份强调松,结果身如稻草,不好看,对于提高太极功力也不起作用。二是拳架看起“粑浓希带的”(软稀稀松垮垮的意思),结果是我内劲没贯足,没有理解“形、意、气内三合”之间的关系,我通过理解,做到“以意领形,以气运身”,毛病纠正了,对太极的理解又有提高。往往教学就那么几个字。而后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年初师傅说,太极练了一些时间,又要回过头来反复练习基本功,忘记所学一切,从头开始,理解又会不一样。特别是站无极桩、走太极步,对于练习下盘功夫很有帮助,“上练三分下练七,功夫练在下盘上”,这样桩子才稳,如果桩子不稳,一切都是徒劳。丹田功要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万向内缠,尽量打通身体各个部位并胀满内气。这样,正常状态放松时气血通畅,身心舒坦,走劲时内气鼓荡,力贯千钧。()*套路栋与栋之间,有一个落点定式,必须表现出来,一来架式分明而优美,动作不含糊,二来利于蓄劲蓄势,便于动作转换。落点定式,要求丹田之气从命门贯到尾闾,尾闾内敛象一根柱子支撑到地上,拳架四平八稳。()*练套路初期,太极拳基本功法每天坚持系统练一遍或者一周练三遍,老架一路每天坚持练四遍,练上半年以后,就以一路的拳架为主,每天至少打上五至十遍,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又会不一样,全身筋骨的放松和下盘稳劲会上一个层次。()*师傅说:练太极拳不要完全照抄照搬理论和名师的架式,不一定严格注重外型,什么“三阴三阳”,“筋络穴位”,谁分得那么细?要从整体上去练习把握,要把老架一路这套万拳之母拳打得滚爪烂熟,功到自然成,到时什么都有了。()*练拳中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急于求成,放松慢慢地打,心理想着师傅打拳的样子,体会师傅打拳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和整个套路的起存转合,在提高上很有帮助。()*陈式太极拳,在动作招式上,因习练者的体型、身高、臂展的区别,无法做到众多习练者集体打拳时的动作整体一致,打出来的风格各具特色,这是客观必然,但内劲走法是一致的,这点必须认识到位。在不脱离老架一路这套母拳风格的前提下,打出自己的特色。()*老架一路打了一年以后,就要坚持每天打10遍,早晚各连续打五遍,中途不间断,更有利于拉筋开骨,也就是站“活桩”,坚持一段时间后,体会又不一样。全身会松得更快,内气会更充盈,腰更为有劲。()*今天师傅看了我老架一路的套路,说了两句话:一是走内劲“故意做作”(即刻意,不自然);二是不要刻意走某些劲,放松自然地打,不要想到自己在打拳,是在享受太极,随着练拳遍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会自然产生。我照此做了,感觉练套路比原来轻松许多,内劲的通路比原先还要明晰一些。老架一路连续打五遍,只出微汗,毫不觉累,反而轻松愉快。()*触地反弹:我问师傅“触地反弹”如何练习?师傅先看了一眼我的头,再看了一眼我的丹田,说了一句“头掉到丹田里了”。我恍然大悟,试着在放松状态下瞬间意念头落丹田,结果一个力突然下到脚跟,脚跟触地刹那又一个力向上过脊柱直冲白会,感觉很好。()*无极桩:头顶白会之发如束一长辫上拉于屋梁,双肩自然下沉,深吸一口气后徐徐呼出,达到自然含胸,胸腔内气充满让胸腔前后鼓胀,达到颈椎、胸椎笔直,腹腔内气充盈,尾闾内敛,腰椎自然直立,尾闾末稍如坠一重物,头顶白会之束发上拉于屋梁,形成上下对拉力,把整个脊柱拉直。全身肌肉自然下坠,双手自然下垂,双膝自然微曲,圆裆,髋关节放松,双脚掌平贴于地,力量下到脚跟。此桩功站到一定时候,始觉双脚跟发烫,如站在烧热的铁板上,随时间推移,发热从脚掌两边过渡到脚趾,到整个脚掌,最后到整个髁关节以下全发烫,如站在蒸气锅上,热能源源不断供给全身。()*走拳架时,去掉多余的柔力,让劲棚起来;感觉在水或空气中打拳,全身要有水或空气的阻力感沉重感;肩不能挂力,放松下来;要逐步体会老架一路的拳理拳法和各动作的养身技击作用。()*体太极之阴阳,养浩然之正气,运缠丝之圆活,化虚实之刚柔,悟屈伸之开合,得哲理之妙用,顺自然之规律,具万物之和谐。()*师傅要求我走拳架时“肩肘不能挂力”。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沉肩坠肘”,如何做到?首先必须练好下盘功夫。如何练好下盘功夫?就是要按要求全身放松,多站无极桩,多打拳架,反复站,反复打,千百遍的站,千百遍的打,功到自然成。肩肘放松的意念是:双肩就象担着两幅磨盘,背脊笔直就象一根木棍支撑着肩上横担着的磨盘。双肘尖系坠着两个秤砣,双肩双肘沉沉的,这时的拳架才沉、才稳、才活、才自然、才能走出螺旋劲,初步达到太极拳去掉本力,化掉僵劲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点:必须下盘要稳,上身才能放松,上身放松心(意)气才能降到丹田乃至脚跟,拳架才到达到“下石、中活、上空”的要求,到时真正体会到“飘”感觉。()*如何练成太极拳?时间不到功力到了也不行,犯僵劲,不自然。时间到了功力没到也不行,无功不成太极拳。只有时间和功力皆到,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羽化登仙”的意境。()*初入武门先站桩【真】,继而练手看门房【正】,三十六势轮番变【诚】,三回九转始登堂【仁】有形练到三合一【义】,无为悟出九曲刚【礼】,伸缩开合随机变【智】,自在逍遥天地宽【信】。& & 站桩练习是基础的东西是调整自己骨架的有效方法,太极拳练习无非是桩与桩转换而已!站桩练习会产生什么效果算对,这里我举个例子介绍一下:& & 在我们洗澡的时候自己都一丝不挂,应该可以看出自己,没有一块肌肉是紧的,自己可以摸得到。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湿一下,然后用手提好稳定不要紧张,自然放松,再感受腰的一转动,再刹车,如果毛巾能有清脆的声音,就对了。站桩又叫练习太极身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太极拳必须面对面教学,才能有所得,功夫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磨练出来的。太极拳练习有一个教学原则: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讲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讲招,招法不顺(六年级),不讲劲,劲路不通(八年级),不讲功!因为讲了也是白讲!!!!& & 建议朋友们:多练才能多得,好好尊重自己的师傅!& & 桩功不熟练(一年级),不问架,架子不整(三年级),不问招,招法不顺(五年级),不问劲,劲路不通(七年级),不问功,功夫不纯(九年级),不问法!任何一个好老师都不缺少眼力!师傅一定看得到你的进步,什么时候应该给你什么,自然就给你了!除非老师自己滥竽充数另当别论!& &如果没有师傅,想真正练好太极拳如同水中捞月。这是我练习的一点经验!想继承传统,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持之以恒!切记不要好高骛远,贪多图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作为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身法应该熟练掌握!不但应该在技术上符合要求,而且心态也要适合这些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 在练习拳架时,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 &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 & 在身体内象中保持:百会虚领、两眼平视、表情自然、舌舐上腭、唇贴齿合、下腭微收、哑门后开、松肩垂肘、宽胸送背、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脚分虚实、意守涌泉。& & 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这里隐藏着一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是要求我们公正无畏!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是要我们控制好自己!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是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我们从踏踏实实的练习当中去体会,将会感觉出更多的道理!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谬误望大家斧正!& 多练三心归一法,定得乾坤一体功!它的意思是:多按照练习三心归一的方法练习,到清静稳定的时候才能得到阴阳一体的功夫。人有三心二意,一般人是从做人角度理解:没有专心,情绪不稳定!这里的解释应该更具体一些。每个人都有三心二意:这三心是贪心,忠心,脏心。和有意、无意。人同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意无意,无意既入自然。&这三心于身在上中下,下面一个一个剖析它们。& &这上心既大脑也就是上丹田,它是产生贪得心主体,它一刻都不能清静,一会想这里一会想那里,一般人控制不了,明显表现是头往前凑,我们在练习时就是练控制它,将它往后拉,把顶悬起,归到中定线上去,保持清静状态。这叫锁心猿。& &这上心的真实位置在哑门穴同山根穴的连线中点。最明显的反应是头往前凑或者往后仰,都不利于气顺,最合适的状态就是我们打饱嗝时的状态(下巴往里略收,眼睛平视)。& &这中心在大椎穴同膻中穴中点,这中心既为中丹田,它最老实,最任劳任怨!它本来是在中定线上的,但是,有时候因为自己过于好表现把胸脯挺起来,它就往前跑,又往往自己过于谦恭而往后跑!不管往前往后都会增加中丹田的负担,因此我们在练习时练的就是保持它在中定线的位置!让它保持在最轻松的状态。& &下心既下丹田,在命门穴和气海穴的连线中点,下丹田是力量的源泉,是人体的结构的中心,它里面都是大便,或者恶露,因此我说它是脏心。恶念常常从此而生。在男子身体里下丹田的位置是消化吸收系统,是产生力量的主体。在女子身体里,是子宫的顶部,是生殖孕育的主体。& &因为是脏心,这个心常常往后移动,在往后时自己常常看不到于是尾巴翘往往会起来,在矛盾中挣扎!因此,我们练习的时候练的是把它收敛好!收敛好了尾巴也就不翘了!一收敛它就到中定线上了!& &我们在练习过程中这三心搞定了,都在我们自己的中正线上,于是接着对二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 &在前面的认识里,我们是强调三心归中线,但是一般情况下,要它们很老实地就位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自己最难调服的就是这些东西。& &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常人好径多因贪,心猿意马为利忙,元神不安东西走、精舍飘摇阴阳伤。&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意到无意的练习帮助自己寻找中正清静的状态!& &在自己心猿意马,元神不安,精气难盈的阶段里,我们先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按照要求去做。& &在自己身上设定好一根线,将百会穴和会阴穴联好,当自己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的时候,中心就已经在这根线上,只是要求自己不要做作,保持自然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因为中心它本来就任劳任怨,你只要不增加他的负担就好,中心定神必安。& &上心是贪心的主体。因为它常常不知不觉地往前伸,一刻不停地胡思乱想,所以只要自己适当往后移,让它平静下来即可!控制好上心的状态,上心静气必顺。& &下心是脏心是恶念的主体,恶念生常常背人往往朝后跑,常常伴随专横跋扈同行!就象屁股翘伴随挺胸一样!因此,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尽量将它收敛起来,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退化的尾巴想象着夹起来,尾巴尖去找鼻尖,下心收精必盈。& &有意识的强迫自己按照要求练习,在儒家学说就是所谓的格物阶段,一段时间以后,自己便逐步适应了中定清静的状态,当自己适应了中定清静的状态后,即意味着格物阶段的结束。于是,便不需要有意识的强迫自己了,自己也会一直保持中定清静的状态,这样自己就产生了无意的中定清静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三心归一法,熟练之后,便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进一步练习即为乾坤一体的功夫!稳控贪心气必顺,忠心不累得神安,脏心收敛精力旺,身强体健天地宽。& &看过前面的文字后如果能给朋友以启发,当是目的,胡说八道之处还望包涵!最后用一副对联作为结尾:常人好径层次径,大道无门处处门!共勉。田地金玉有尽此道世世无穷三回九转归一万变不离一心 (日)*涌泉涌泉,接地连天,位于脚底,虚空一点。十趾铺地,荡漾回旋,进如载舟,退可翻船!式起涌泉,动由势变,命自主宰,阴阳循源。源头腰际,势势同根,虚领百会,实守涌泉!( 日)*“气沉丹田”与“气宜鼓荡”:“丹田”是道家的一个名词,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中医经脉学中的气海、所处的位置在肚脐(神阙穴)下面有关元穴、气海穴。所谓“气海”、顾名思义,就是气汇聚的地方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所说的内气,或者叫中气。气和血,在中医认为气是存在的认为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中医理论讲“气是气血之帅”,没有气,血就不能运行;又说“血是气之府”,没有血气也就没有依存之地。所以,气和血二者谁也离不开谁。& & 中国传统武术引进中医理论,讲究内气;又引进道家学说,讲究丹田修炼。太极拳更是依据中医理论,提出了”气沉丹田”的要求。“气沉丹田”就是内气向气海这个地方汇聚.具体做法是利用深呼吸引导内气向下行走,加强气海的充盈感觉,加强下盘的稳固。当然.呼吸之气是不可能达到丹田的,但是.在深呼吸时,横膈膜上下移动幅度加大,会产生气下沉的感觉。这就叫”外气引动内气”,也就是用呼吸之气引动真气。& & 太极拳不仅要求“气沉丹田”,还要求”气宜鼓荡”。所谓鼓荡,就是吸气时,内气贴于命门穴,使内气沿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落,汇聚丹田。这样.随着呼吸,就有内气鼓荡的感觉。荡.就是荡漾一一内气要向四肢百骸荡漾开去,无微不到。做到“气沉丹田”和“气宜鼓荡”,对健身技击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传统武术.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没有一个不讲究“气沉丹田”的。经过这种“气沉丹田”的长久训练,练习者会出现小腹如鼓,伸缩鼓荡,柔软而富有弹性.跟常人的腹部是不一样的。另外,太极拳论还提出了“气贴脊背”,久练太极拳的人也是有这种感觉的。这些都说明,内气通过锻炼,是会更加旺盛的。内气充沛.血液运行也就旺盛。内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到”,则能促使血液周流全身,使微循环更加畅通。这样,人的身体就会更加健康。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脸色就苍白暗淡;气血旺盛,面色就红润。另外,人说话的声音也能反映出中气是否充足人体自然就是健康的;说话声音底气不足,内气不足,人体也就是虚弱。我们从中国的京剧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丹田内气的作用唱戏的演员,也是讲究丹田发声的。所以,从中国武术、中医、戏剧来看,都是讲究丹田之气的。 这中“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仿佛对技击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太极拳,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而是要将内在的意、气、神和和外在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因此,内气在拳术中就起到了极大的以内催外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劲时,一定要用丹田内气喷发出,发出,哼,哈的声音,这样才能以内催外,加大击打力度,这就叫“以气催力”,这里的气,就是丹田内气。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在发力时,都要求“丹田发力”.以气催力,比如心意拳也是这样发力,发力时发出“咦”的声音。另外,战士在冲锋的时候.也都是发出呼喊.这也是发出丹田之气,能增大力量,壮大声势。& & 总之,从实践上看,中医的丹田内气之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武术讲要“抓住丹田练内功”。而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更注重丹田内气的修炼。无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技击角度看.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讲究丹田内气的修炼。(日)*尾闾至命门的脊椎当练成一柱,就象一根磨心支撑全身并挑起全身重量,全身有悬空的感觉,全身的转动完全是以此为轴来完成。(日)。& &*两条大腿、两手、髋关节皆用丹田内转之法转松,走架旋转过程中,筋络内转如同琴弦拨动。两腿转松之后,下盘才能真正放松,力量增长才快,才能稳健,落地有力,发劲成整。(日)&*一套拳有9种教法(学法);1教样子心生相;2教手法相成形;3教步法形不乱;4教身法形同心;5教六合图形整;6教转换进退灵;7教三性常归一;8教动静无始终;9教阴阳两手空;九九归一得正道,戟坤一体万法兴。(日)*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馆藏&2154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