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知之下写两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怎么读

文言文阅读: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文言文阅读: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文言文阅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默而识之C、学而不厌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翻译下面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期末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文言文阅读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B2、C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翻译略孔子谦虚5、“略”。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文言文阅读: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文言文阅读”。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 2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七上六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论语》则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等等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3、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四、“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句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该句紧承前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表现了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繁忙五、将下列各句填完整,品味这些叠词的节奏美和表达效果。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品味: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六、归纳主旨:这首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的美德。七、理解性默写1、写木兰从军后的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争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这个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5、《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6、《木兰诗》中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单元小结一、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它,代学过的知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3、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4、歆辄难之(这件事,代别人要搭船的事)5、华、王之优劣(助词,的)    6、忽啼求之(代书具)7、邑人奇之(他,代方仲永)    8、余闻之也久(代这件事)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助词,凑足音节)10、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 的)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动词)而1、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3、温故而知新(表顺接)      4、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接)5、敏而好学(表顺接)       6、默而识之(表修饰)7、学而不厌(表顺接)      8、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9、相委而去(表转接)         其1、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代仲永自己)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代仲永)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代仲永写的诗)4、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仲永)5、父利其然也(这,代“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愿沉默的知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