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找出描写咏物的诗句bing翻译表达了什么

红米Note4金色和银色哪个好看_珍藏百科
红米Note4金色和银色哪个好看
编辑: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47
帮忙看下红米Note4金色和银色哪个好看哈哒
该问题暂无回答。
电脑数码相关
本文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侵权、造谣信息请将网页地址和有法律效力的侵权造谣证明或判决书发往QQ:小时内删除。
苏ICP备号-1&[野史乱弹]唐诗史话
“唐初只这句詩”“‘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说。这句詩是唐初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年间(约公元624年前后),秦川令、名士崔信明的名句。此人自谓文章独步,过于名闻四海的“十八学士”中的李百药。但是买帐的不多,有一次,另一个与他一样眼睛朝天的名士,扬州郑世翼,乘船在江中遇到他,就对他说:“我曾经听说过你的‘枫落吴江冷’,很愿意看看你其余詩作。”崔信明当然很高兴,连忙拿出自己的百余篇詩稿。郑世翼翻阅了一会,还没看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把詩稿扔到江中,飘然而去。崔信明无言以对,抱着一隻船桨,看着漂浮在水中的詩稿,坐在船上发呆……其实崔信明用不着发呆,有那么一句詩也就够了,以后有人甚至这样评论:唐初,只有“枫落吴江冷”这么一句詩。这个评论符合实际吗?为什么这么说?想了解初唐诗,当然要先弄清楚这个问题。一
何逊风骚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公元618-907年)。多数学者将唐诗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指头一百年左右;“唐初”,不可能是一百年,指认为初唐的头一个小阶段,武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年间近三十年,比较合理。这三十年真没有其他詩、其他诗人?或是它(他)们都不值一提?不,唐初的詩坛象早春的花园,虽然不是满园春色,繁花似锦,但也有姹紫嫣红,星星点点。唐太宗就是唐初的头号诗人。我这样说,恐怕有许多人不同意,因为过去写文学史谈唐诗,多数人是不提李世民的,就是不把他当诗人看,近一二十年越来越多的论者觉得把他排斥于诗坛之外不合理,褒扬他的唐诗论者渐渐多起来了。“头号”,是就他在当时诗坛上的重要性上说的。唐初的诗坛,宫廷诗人是主体,
宫廷外的诗人不是主流,名诗人不多。李世民虽然算不上大家、名家,但他是当时宫廷诗人的核心,宫廷诗人们大多围绕他展开诗歌活动。他的詩在唐初诗人中又是最多的,仅《全唐诗》所存即多达九十九首(其中六首一作董思恭诗),另在《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中又补入十首,传世作品逾百篇,这在唐初宫廷诗人中是罕见的。《全唐诗》(清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对唐太宗这样评论:“太宗皇帝……诗笔(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括号内为作者按解;下同;如是翻译,只是大意,并非直译)草隶(书法),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犹言天才)秀发(出众、俊逸),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指诗歌)之盛,帝实有以启(推动、推进)之焉。”并把他的组诗《帝京篇》作为《全唐诗》的开卷之篇,我们且来读一读其第一首:秦川雄帝京,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zhì)余。连甍(méng)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意译出来是:秦之故地那八百里平川雄衬着帝京,函谷关拱卫着皇居,长安城多么壮伟!你看那华丽的殿堂高起千寻(“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一寻),离宫(即行宫)的外墙宽广百雉(雉,古时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屋脊相连,遥接云天;楼观飞耸,高凌虚空。呵,那云日竟隐藏在层层的宫阙之后,风烟却出没于华丽的花窗之间!此图片来自于: /duruhui/album/item/06b5ccc5e851ecdc38db491b.html (唐朝大明宫)大约对盛世的首都,人们往往会倾注以极大的热情,我们现代不是有《北京颂》、《北京颂歌》等等,大江南北,唱得火热;贞观时期,也有几首歌唱首都的热火诗歌《帝京篇》,李世民、骆宾王各一首。唐首都长安城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石,其外郭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总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十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长安城建筑壮观,街衢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白居易有诗说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而且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经济文化的繁盛堪称楷模,引起邻国的向慕和仿效。城北皇宫辉煌壮丽,高接云天,有着超凡的气派。尤其是东北角龙首塬的高阜上新建的大明宫,殿宇嵯峨,楼阁辉映,雄浑瑰丽,蔚为壮观。唐太宗的这首詩,从帝京这一层面宣扬唐帝国的赫赫声威,詩与京城同样的富丽、气派。明朝文学家胡震亨说:“唐初文皇《帝京篇》,文采富足,精彩华丽,最为杰作。……诗才自当称雄一世。”自是的论。唐长安城西市复原图.jpg客观地说,这首詩当然比不上“枫落吴江冷”绮秀隽永,而且正如一些人所尖锐批评的那样,有模仿痕迹——其实,有些“模仿”也无伤大雅,古往今来多少诗文都有袭用前人的痕迹!胡氏称赞其“杰作”还是有其道理的。叶嘉莹大教授说得好,诗的好坏关键在于有无生命、感情的感发。这首诗写于贞观十八年,那正是贞观之治的顶峰时期,辉煌的帝京凝聚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果,这成果无与伦比,李世民为之出生入死、宵衣旰食,奋斗了大半辈子,他怎能不无比骄傲自豪呢!这诗正是他蹈厉奋发的生命与舒畅涵泳的激情的感发,诗中“雄”、“壮”、“绮”、“遥接汉”、“迥凌虚”等词,十分精当的表现了这些情感。大明宫的层阙高耸入云,作为天可汗(西北各少数民族贞观四年拥推李世民为“天可汗”)每天就在这里“君临天下”。傍晚,李世民站在楼厅前,推开花窗,透过烟霞,看眼前宫殿嵯峨,城下栉次鳞比,远处山河无限,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云天之间……据说大明宫是李世民从私帑里掏钱建的,原是为其父修建休养避暑的夏宫,但是还没建成,李渊死了,大明宫就变为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贞观的辉煌。从他对宫殿的夸饰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他对此的自得,但诗前的“序”明白地说出诗篇所言之志。《帝京篇》组诗前的《序》,译意如下:朕日理万机之余暇,游览、止息于文章典籍之中。看列代的帝王,考察他们当时的行事,轩辕、伏羲、虞舜、大禹以上,朕确实不能与之同列。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等人,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竭尽天下,游迹遍历各地,九州无法满足其要求,四海不能供给其欲望,他们最终灭亡了,也是难免的。朕追踪百代帝王之后,心神驰向千载之下,慷慨怀古,向往那明达而有才智之先哲。希望能以尧舜之风,荡涤秦汉之弊;用古代圣君那样的雅乐,改变那些靡靡之音。所以十分重视从经籍与先贤中学习文教武功。建筑物只用来避燥湿,钟磬之类只求能通神明,皆节制于中和,不让自己放纵。朕觉得河沟足以怡情,就不想去看大海;宫廷足以优游,就不想去看大山;接待忠良不是很好吗,何必找神仙!郊游也很惬意嘛,何必想到瑶池去!……放弃朴实而追求浮华,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因此作《帝京篇》,以表明朕以上的雅志。(原文: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人神,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组诗共十首,后九首分别描写“观坟典”、“阅武功”、“悦雅音”、“追逸趣”、“游禁苑”、“玩琴书”、“饮玉酒”、“赏宫舞”等生活情状及其感悟, 表现自己节制于中和,不放纵奢侈的情志;最后一首直接言志,系统地阐述他的人生理念和为政方略。这组诗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言宫体诗的影响,但是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来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全诗气象恢廓,生机蓬勃,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李世民荡涤旧弊的情志与励精图治的精神,不失为好诗,尤其是第一首。对唐诗,《帝京篇》及《序》有特殊的价值与影响。南北朝以来,靡丽的文风沿袭不断,齐梁及隋朝,更是浮靡、淫放,隋炀帝杨广与其周围的侍臣文人崇尚这样的文风,喜欢写些宫体诗。唐初诗人多数是隋朝旧人,当然是余绪不断。李世民有志于改变这种风气,他在序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要“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的“雅志”。《帝京篇》这组詩,就体现了他这一雅志。什么是“宫体诗”?历来各家的概念不一样。唐初魏征的《隋书•经籍志》说:“梁简文帝在东宫的时候,也爱好诗歌,常常巧制华丽的辞章,写些衽席之间的事;雕琢繁缛绮巧的辞藻,极写闺闱内情。后生好事,跟着互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这恐怕是当时以及现在多数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即指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詩,不同于一般的宫廷詩。如《初宵看婚》、《巫山高》、《咏花烛》、《咏内人昼寝》等,齐梁遗风的典型例证,正所谓“靡靡之音”。入唐之后诗人们对之是什么态度?李世民早年曾经作过试探:有一次,李世民自己试作了一首宫体诗派人送给大臣、著名诗人虞世南,令他唱和。不一日就收到他的回复。打开一看,不是和诗,而是一份表章。虞世南奏道:“圣上之作确实十分精巧,只是体式并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臣担心此诗一传,便会风靡天下。如果形成轻薄浮艳的文风,于国不利。圣上嘱令微臣赓和,臣下未能遵旨,反倒送给圣上这样狂侼的谏章。臣甘愿领罪。但从今以后,更有此类詩文,臣当继之以死相谏,请赐不能奉诏。”李世民看了后心里嘀咕道:“这倔老头,难道真不怕死?”第二天见到虞世南,李世民笑对虞世南说:“爱卿不必介意,朕不过试试爱卿而已。”下令赐绢五十匹。几辆驴车驮着绢匹伊伊呀呀唱向虞府,好不荣耀。过几天,李世民与侍臣谈论此事,李世民说:“朕在空暇时,常与秘书监虞世南商讨古今。朕有一言之善,虞世南无不喜欢;有一言之失,虞世南未尝不怅恨。”接着他讲述了自己“戏作”宫体诗,虞世南准备“以死相谏”之事,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他又向虞世南问道:“朕又有了一首宫体詩,卿能继之以死否?”虞世南原是隋朝著名诗人,唐初宫廷诗坛的代表人物。从前他也写过一些宫体诗,入唐之后还写吗?李世民要改变文风当然想摸清这情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作一番调查研究”,进行“火力侦探”,这是很正常的。他这一问,就逼着虞世南对诗风问题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显然,李世民这两次的试探都是一种政治行为,他本身对宫体诗是完全否定的,而且是从“治天下”的高度来看这件事。李世民反对淫靡文风,态度十分明确。在他所留世的诗作中也找不到宫体诗。李世民虽然反对靡艳文风,力主改变齐梁以来重文不重质的艺术倾向,但他并不反对艺术形式的美,而是主张在尚质的同时关心文饰。只要把唐太宗的文学主张同他的文学实践联系在一起,就能看清他对齐梁文风的反对,主要是反对其内容的贫乏,而不是对其艺术形式作彻底的否定,相反,他对艺术形式的爱好似乎是过头了一些,所以也被文评家反复批评过,比如,明人胡震亨在他的《唐音癸签》(卷五)中就说:“太宗文武间出,首辟吟源。宸藻概主丰丽,观集中有诗《效庚信体》,宗向微旨可窥。然如‘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与风起云涌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者气象不侔。”这里,胡氏一方面赞扬李世民“文武间出,首辟吟源(犹言开辟诗歌创作的一些源头)”,说其“一朝辞此地”等句与汉高祖《大风歌》一样雄迈可观,“自是帝者气象”,并无差别;另一方面,批评他的缺点,主要是辞藻丰丽,说是从唐太宗诗集中有《效庚信体》⑴就可以看出这种倾向。胡震亨的这段话许多人都说“公允”。其实,略有左或右的倾向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唐太宗的这种文质兼美的文学思想,为唐诗追求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起到了先鞭作用,也为唐代文学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他的诗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这与唐王朝蓬勃向上的国力相一致,是时代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帝京篇》就是代表作。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也不少,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辽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望终南山》、《辽东山夜临秋》等。这几类诗,尤其巡览、述怀之作, 因其意蕴深厚,“自有帝王气象”而受到了史家的好评。《经破薛举战地》是其中最好之一。贞观二十年(646年——括号内为公元纪年,下同。)李世民亲征辽东,八月,回师经陇州扶风。二十九年前,他曾在这里与陇西割据势力、“西秦霸王”薛举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当时他才十九岁,英气勃发,心高志洁,帮助李渊南征北战,一心要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局面,实现自己名字所标示的愿望:济世安民。李渊当时刚刚占领长安,薛举带领十万之师气势汹汹杀到渭水来,要与李渊争夺江山。这是个决定李唐阵营生死存亡的战略之役。李世民奉李渊之命,提戈持节,率师奋勇迎战,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奔涌,一泻而出。杀得敌人营碎阵卷,有如落星沉落,横云断裂。李世民他们斩首万余人,大获全胜。这一战,薛举气焰收敛不少,李唐势力扩充到陇右一带,关中进一步稳定。——————————————注:所谓的“庚信体”是针对宫廷文学特征而言的,庚信完全被视为梁代宫廷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唐代初期,人们也承袭着这一观念,所谓“拟庚信体”、“效庚信体”,实际上就是对南朝宫廷诗技巧与风格的仿习。(见许总《时代精神与艺术传统的不稳定构合——对李世民诗的客观解析与价值评估》。)第二年,薛举死了,其子薛仁杲继位,又带兵来犯。李世民继续挂帅迎敌。他不愧为高超的军事家,精明地运用战略战术,避敌锋芒,选择有利战机,诱敌深入,三面夹击,杀得敌军鬼哭狼嚎,丢兵弃甲,全线崩溃。李世民身先士卒,率少量亲兵乘胜追击,直逼薛仁杲城下,竟使薛军溃兵不敢回城集结,随后唐兵大军压境,终于迫降了薛仁杲。这两战,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李世民又来到这殊死战斗过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昔日的少帅,如今已是坐着华盖之车的帝王了。他停下车俯视原野这旧战场,当年激战的痕迹,似乎都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依稀地残留着一点军灶的痕迹 。一切都过去了,只有那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 ,十分明净 ;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薄雾笼罩中,朦朦胧胧。斗转星移,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大半生的沙场征战,看看眼前的太平天下,颇有沧桑之感;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深感自慰。想到这里,李世民壮怀激烈、豪情飞越,开口吟道:经破薛举战地(义宁元年,击薛举于扶风,败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lì)静,再举鲸鲵(ní)灭。⑴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⑵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李世民的这类诗“就文学史价值来说,其所具有的雄视百代的襟怀与气魄,意气所至,‘乃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从中可见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昂扬豪迈格调的胎息脉动。”⑶他还有一首边塞詩《饮马长城窟行》,用乐府旧题写边事,追步着建安风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称这首诗“辞气壮伟”,更有学者说这首诗“可说是开唐代边塞诗的先路之作”: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注:⑴“氛”、“沴”都指不祥之气,与下句的“鲸鲵”一样喻指凶恶敌人。⑵减灶: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的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处指军灶。⑶引自聂永华《初唐宫廷詩风流变考论》。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李世民还有不少写景咏物之作,占有相当的份额。如他的《咏饮马》、《咏风》、《咏雨》、《咏桃》、《咏烛》、《咏弓》等,都写得清新可喜, 他已经初步地把个人的情感融入了写景咏物之中,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五律《秋日二首》之二,写秋日景象,壮丽辉煌,一扫前人“悲秋”气息。表现自己娱心于眼前的泉石,而不驰骛于虚无的神仙世界,批判古代帝王的浮华,宣言自己的求实精神。现代学者许永璋认为,这第二首“完全合律,而四联皆对仗精工,实前无古人,后启来学,唐代新兴体制的律诗的初基,于焉奠定,故称‘唐苑群芳第一香’。”“唐代律诗各体制之新苗,皆诞育于世民之手”,实不为过誉。秋日二首(之二)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另外,李世民还有些怀人酬赠之作。这类诗抒发真情实感,不但内容充实,言辞也平实贴切,如《赐萧瑀》。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最好的一首詩;诗是好诗,只是那最好的头两句并非李世民的原创,古已有之。这诗是格言詩,在这方面也有先导之功:疾风知勁草,板荡(指乱世)识诚臣。勇父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明朝都穆的《南濠诗话》说,太宗诗“皆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帝王之作,“非儒生骚人之所能及”。唐太宗的文学理论虽然未成体系,但他标举“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的“雅志,作为开国帝王,高扬起唐朝第一面复古大旗,影响无可估量;其创作,虽然有不少平庸之什,但与那些齐梁余风自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不少可圈可点、“首辟吟源”之作,在引导诗风由绮艳淫靡转向中和雅正的过程中更是有巨大的贡献。盛唐人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有一段话,在描叙唐前文风不振之情后,说:“物极则变,这是常理,圣唐接受使命,斲(zhuó,砍)削雕饰改向朴实,开元之际,传统秩序恢复了,浅薄的文风到此得到逐渐的革新……”。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六朝之末,衰凤颇盛。但那偶对骈俪颇为切合,音响趋向和谐,体式一变而雅,就成为唐体;再加以调整提高,便成为‘沈宋体’了。”这里的“斲削雕饰,改向朴实”与“体式一变而雅,就成为唐体”说的就是唐初诗歌的变化,这变化当然与李世民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到了开元天宝之世,唐初下的种子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杜确所说的“开元之际,传统秩序恢复了,浅薄的文风到此得到逐渐的革新”,王世贞所说的“再加以调整提高,便成为‘沈宋体’”,就是“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全唐诗》所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非虚言。除了诗话、诗评对他多有称赞外,旧史书对李世民评价更高:《旧唐书》说唐太宗“……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构思写作),天才宏丽,兴托玄远(比兴寄托玄妙深远)。”《新唐书》也说他:“多属文赋诗,天格⑴赡丽(富丽),意悟冲迈(高远)。”唐太宗死后,群臣共议,谥号“文”。一代文皇,何逊风骚?————————————————注:古人将先人、君主比作天,故有关姓氏的数理称为天格。
嗯,终于找到了一篇好文章
这是很好的很严肃的史话,为什么放在《野史乱弹》里?难道你所写的是自己编造的野史?不太象。
写得好!希望能把唐诗写完,我会一直关注。
谢谢“”(“嗯,终于找到了一篇好文章”)、“rem40” (“ 好贴 呵”)、“史书一册”(“写得好!希望能把唐诗写完,我会一直关注。”)等先生的捧场。本人一定写完这本书,请多多来访指点。
fj6734兄:归类时我并未点击【野史乱弹』,不知怎么会归到这一类。这究竟是正史还是野史,还请各位明眼人鉴别。谢谢!
很久没有听过老师的讲课了,以后只能来这里拜读您的文章了~只可惜了当初没有好好的听课。。。。静待下文
好文必须支持 老师加油^_^
唐诗是个好东西,余秋雨大师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很久没看到这样好的推介唐诗的文章了。支持!
只有一个字,好
“天草神降”是谁?
李世民的文才与个人品质,原先在我的印象中不很好,你这样写有理有据,我改变了看法。
李世民好淫,姘了隋炀帝的遗孀萧后,纳弟媳妇(弟弟被他杀了)为妃子。名声确实不好。
好文章就要顶
我喜欢唐诗,喜欢通俗简明的唐诗介绍,象你这样就很不错,继续!
留个记号 继续等待
大家还在看[转载]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6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6
&第六节 分类鉴赏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写景诗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举例
山居秋冥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竹林哗哗,是浣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三)检测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三、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二)举例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怀古咏史诗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举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六、边塞诗征战诗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四)举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七、思乡诗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忘乡。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解说]:第一首诗,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乐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乡。
第二首诗落笔在天山,《行路难》是乐府歌曲名,“奋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悲伤的离别曲使三十万将士,都回首看空中明月,盘算着回家的事。
八、闺怨诗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检测题答案
一、(一)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一)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二)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1.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五)1.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六)1.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咏物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