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衰微教案王室衰微的表现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您,[][]
(您的IP:121.235.200.70)
目录资源搜索
类型筛选:
精品/普通:
地区筛选:
星级筛选:
ID:8-3574347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21张):21张PPT一、知识回顾说说西周的分封对象,作用?
问题导入:
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了?一、西周王室的衰微二、分封制的瓦解和西周的灭亡本课学习要点西周王室的衰微的原因原因一、周厉王暴政及国人暴动================================================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21张).ppt
ID:8-2531346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4张):14张PPT西周的衰微第6课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出逃,于828年病死。================================================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4张).ppt
ID:8-2506537
2016秋岳麓版历史七上第6课《西周的衰微》ppt课件:11张PPThttp://cai.7cxk.net 中小学课件站第6课
西周的衰微
1.周王室的衰微2.分封制的瓦解与西周的灭亡http://cai.7cxk.net 中小学课件站西周疆域:西(甘肃东,)东(山东北),东北(辽宁南),南(长江)http://cai.7cxk.net 中小学课件站================================================压缩包内容:2016秋岳麓版历史七上第6课《西周的衰微》ppt课件.ppt
ID:8-2504027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23张):23张PPT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第 6 课 西周的衰微朝代都城重大事件暴君亡国之君灭亡时间建立时间开国之君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23张).ppt
ID:8-2449664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35张):35张PPT同学们,你们知道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吗? 你们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这与我们历史上西周两位国王有关:周厉王
、 周幽王 第6课
西周的衰微预习导航1、西周末年,由于
实施暴政,公元前
年,发生“国人暴动”,我国首次有了确切纪年。================================================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35张).ppt
ID:8-2447276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3张):13张PPT夏商西周的灭亡汤周武王禹亳镐京公元前2070桀公元前1600纣王公元前1046一、西周王室的衰微三、西周的灭亡二、分封制的瓦解一、西周王室的衰微1.事件:
“国人暴动”2.原因:================================================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3张).ppt
ID:8-2446676
七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六课西周的衰微课件:14张PPT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第6课 西周的衰微
周厉王,名姬胡(?—前828),周夷王的儿子。夷王病死后继位。是一个贪婪残暴的君主,在位37年,在“国人暴动”中被逐出都城,后凄凉病殁于彘(今山西省霍县),葬于彘。 ================================================压缩包内容:七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六课西周的衰微课件.ppt
ID:8-2441426
第6课 西周的衰微:16张PPT1、了解“国人暴动”及其影响。2、理解分封制的特点及其瓦解的原因。3、掌握西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4、知道周平王东迁洛邑及东周开始的史实。1、周厉王的暴政厉王止谤
周厉王,名姬胡(?—前828),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贪婪残暴,在“国人暴动”中被逐出都城镐京,后病殁于彘(今山西省霍县),谥号“厉王”。================================================压缩包内容:第6课 西周的衰微.ppt
ID:8-2437345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33张):33张PPT一、西周王室的衰微
周厉王,名姬胡(?—前828),周夷王的儿子。夷王病死后继位。是一个贪婪残暴的君主,在位37年,在“国人暴动”中被逐出都城,后凄凉病殁于彘(今山西省霍县),葬于彘。
同学们听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吗?哪个同学来讲一讲呢?================================================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33张).ppt
ID:8-2435411
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3张):13张PPT第6课西周的衰微第6课
西周的衰微
一、西周王室的衰微三、西周的灭亡二、分封制的瓦解
什么是“国人暴动”?国人暴动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影响?1.国人是维持周王室统治稳固的重要基础。社会的发展造成两极分化,使国人与贵族上层的矛盾日益激化。2.国人暴动后,西周的统治基础被削弱了。================================================压缩包内容:岳麓版新版七上第6课 西周的衰微(13张).ppt当前位置: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 17:25:57& &浏览次数:1483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课标解读】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概括梳理】
一、主要制度
1.王位世袭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世袭方式。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象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侯国的义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侯国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分封制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2.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
3.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严密的体系。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统一。
5.以__________纽带,等级森严。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帝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 &&&&&&&&&&&&&&&&&&&&&&&&&&&&&&&&&&&&——摘自《史记·周本纪》
&&&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摘自《孟子·告子》
&&&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关系?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2.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5.《国语·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种现象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6.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时期
7.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8.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
9.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不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国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10.史书中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 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的实行&&&&&&&&&&&&&&&&&&&&&&&& D.推行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
11.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高考真题再现】
1.(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解析】“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2.(08年广东历史)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B。【解析】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 &&
3.(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C&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4.(09年北京文综)12.&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5.(09年天津文综)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6.(09年江苏历史)“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7.(09年海南历史)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解答材料问答题的关键是抓紧材料信息,结合课本知识,材料一中的“周武王”、“齐”、“鲁”、“燕”等信息是推断西周分封制的依据;材料二中的“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是分封制所规定的义务;材料三中的“(周)王卒大败”信息符合教材知识“西周后期,王权衰弱”。答案:(1)西周的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因为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派征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
【考点强化训练】
1.【答案】C。
【解析】虽然春秋时期大国已开始争霸,但材料中看不出争霸、兼并的迹象,故B、D不能选;春秋时期周王室确实已经衰微,但还没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称霸的诸侯王也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号,故A也不能选;剩下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C,而从材料“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断出“分封 制受到破坏”,故该选项是正确的。
2.【答案】C。
【解析】本题系逆向选择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有所体现(如为博一笑而烽隧大鼓,反映了幽王荒淫无道),只有C项反映不出来。
3.【答案】A。
【解析】分封除了土地、人口等外,还封给不同的爵位,而爵位是有等级的。等级不同生前死后有关的待遇与限制就不同。
4.【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不都是宗族、姻亲关系,因为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除了宗族外,还有功臣、先代的贵 族;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来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5.A& 解析: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容易错选B。通过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是分封制的体现,故选择A。
6.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重现分封制及《西周分封示意图》的内容。选项A、B时,山东作为“齐鲁”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选项D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今山东曲阜;封功臣姜尚于齐,建都山东昌乐,后移到临淄,这两地的地域与今天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齐鲁”后来成为山东的代称。选项C正确。
7.C& 解析& 本题则重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对历史概况识记的能力。A项实行王位世袭制是相同点,而B项和D项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是对商的继承。而C项实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创新,使西周空前强盛。
8.D& 解析:考查中国古都,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分别是河南的阳城、河南朝歌、陕西镐京,故D正确。
9.A&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宗旨的。
10.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可知,“以蕃屏周”得出重要信息,即分封制实行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11.【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Copyright &2017 &&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版权所有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历史研究所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出版座谈会于日在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在会上宣读了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写的序言,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图书 & 历史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出版座谈会于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在会上宣读了江泽民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写的序言,、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原会长,原校长、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后发言。
  为落实同志关于重视历史的指示精神,组织史学界专家学者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近日出版。江泽民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撰写了题为“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序言(序言全文见第二版)。江泽民在序言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经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之林。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代中国正处在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继续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历代杰出的们,用丰富的体裁和浓重的笔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厚的史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江泽民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简明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一部简明通史,全书内容上自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清朝灭亡。这本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可供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 2008年后半年,原、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多学科的专家座谈时,多次谈到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经历数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各民族久经磨合、交往融汇,形成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日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只有更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广大干部群众要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树立科学的。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同志的亲自安排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了老中青学者相结合的编写组,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读本》的写作任务。江泽民同志通览初稿后,欣然为《读本》作序,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序文鲜明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一贯号召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历史学习,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我们要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此,我们向江泽民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本书编写过程中,陈奎元同志始终给予极大的关心,亲自具体指导本书的编写工作并多次审阅书稿,提出了一系列宝贵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同志协助陈奎元院长,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还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科研局的支持与指导。林甘泉、、陈祖武先生,荣誉学部委员卢钟锋先生,参与了本书提纲的讨论修改,审阅了本书的全部内容;教授、教授、李华瑞教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周自强研究员、栾成显研究员、万明研究员审阅了本书的部分内容。上述诸位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荣军同志,副所长王震中同志与杨珍同志,所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楼劲同志,给予本书编写大力支持和指导。我所各职能部门和图书馆、编辑部也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所长主持下,由《读本》编写组集体通力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全书撰写分工如下: 绪论: 卜宪群 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 王震中 第二章第二、三、四节,第三章: 宫长为 第四章: 杨振红 第五章: 梁满仓 第六章: 黄正建 第七章:
第八章: 关树东 第九章: 陈时龙 第十章: 吴伯娅 第十一章: 林永匡、 通改、定稿: 卜宪群、童超 历史研究所、朱昌荣为本书做了大量资料核对和具体组织工作。 我所曾组织编写过《》(共7册,前3册由主编),为此次编写读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本书编著参考了许多前贤今哲的论著,限于本书体裁,未能在有关页下一一注明出处,只能将专著部分列入参考书目,敬请谅解,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惠允出版。社长兼总编辑同志亲自安排出版事宜,责任编辑同志精心组织编辑。在这里,谨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本书高质量出版尽心尽力的所有部门与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本书一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恳请读者惠予批评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2012年7月
序: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 第一节 古人类与 一 由猿到人的演变 二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二 中心聚落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三 邦国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 三皇传说的时代特征 二 五帝传说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第一节 夏朝 一 的建立 二 夏朝的与政治制度 三 与的探索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会经济 四 商朝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阶级结构与社会经济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哲学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学技术
第一节 春秋五霸的迭兴 一 与诸侯争霸 二 的发展和封建的出现 三 奴隶、平民反抗斗争与夺权 第二节 的兼并 一 变法运动与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三 兼并战争与统一中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诸子百家 二 文学和史学 三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四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一 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体制的建立 二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 与秦朝的覆亡 第二节 的兴衰 一 西汉的建立与汉初“黄老无为”政治 二 西汉前期与诸侯割据势力的斗争 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汉中后期政治 五 与新莽的灭亡 六 西汉中后期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东汉的社会变动与王朝政治 一 东汉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二 豪族势力的发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 清议与党锢 五 与东汉的灭亡 六 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一 社会阶级与阶层 二 户籍、土地和赋役制度 三 农业与手工业 四 商品经济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经学与今古文之争 二 史学、 三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四 科学技术
第五章 时期 第一节 三国的建立与治理 一 曹操与政权 二 蜀汉建国与 三 孙吴立国江南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二 与西晋灭亡 三 与的形成 第三节 时期的北方形势 一 “五胡”内迁与十六国前期的北方 二 后赵与前秦的差异 三 与北方再分裂 第四节 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 一 东晋建立与北伐西征 二 士族内争与东晋门阀政治 三 南朝政权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兴起与门阀士族衰败 五 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节 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变迁 一 北魏统一北方与前期民族关系 二 与北方民族融合 三 与 四 与北方再统一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演变与北方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 移民浪潮与江南经济开发 三 社会阶级阶层及劳动者地位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 三 史学 四 科学技术
第六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节 唐前期的昌盛 一 与“” 二
三 与 第三节 唐后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乱与 二 朋党之争与 三 与唐朝的灭亡 第四节 隋唐政治制度 一 与使职差遣 二 的确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备 四 与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及其崩坏 二 从到 三 城市与商业 四 阶级结构 第六节 隋唐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一 突厥、回纥、西域 二 吐蕃、南诏、渤海 三 中外关系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与文学 三
第七章 与辽、宋、西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国割据 三 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统一 二 北宋的统治措施 三 北宋的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 四
第三节 辽、西夏、吐蕃、回鹘和大理 一 辽在北方的统治 二 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三 吐蕃、回鹘和大理 第四节 金与辽、的对峙 一 金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二 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 金的统治与灭亡 四 南北对峙局面确立后南宋的政局与灭亡 第五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社会经济 二 阶级结构 第六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宋学 二 宗教 三 史学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八章 元 代 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与创立 二 与的建立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 元朝的建立与全国统一 二 中央与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节 民族等级制度及元政的衰败 一
二 元中后期的政局与吏治败坏 第四节 元代的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 第五节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科学技术
第九章 明 代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一 元末群雄并起与建立明朝 二 统治的加强 三 屯垦与赋役制度的建立 四 对民族地区与边疆的经营 第二节 明中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从到 二 内阁制度与宦官参政 三 巡抚总督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明后期的危机与 一 明后期的政治危机 二 南倭与“北虏” 三 张居正改革 第四节 明代的商品经济与 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二 与白银流入 三 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 明朝的灭亡与清兵入关 一 明末的 二 满族的崛起和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三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四 清兵入关与 第六节 明代的中外关系 一
二 明朝与朝鲜、日本及中亚的关系 三 明朝与欧洲的接触 第七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及文化事业 三 科学技术
第十章 清代前期 第一节 清朝定鼎北京与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 清朝的建立与清初各地抗清运动 二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与少年君主亲政 三 与 第二节 康雍乾时期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稳定 一 亲征与驱准保藏 二 稳定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措施 三 的平回与统一天山南北 四 民族地区和边疆的行政管理与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中央与 一 中枢辅政机构和 二 地方直省行政机构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 一 赋役制度的改革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人口膨胀与社会的激化 第五节 清代前期的中外关系 一 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 二 清政府对入华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国使团来华与中英冲突 第六节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清初启蒙思潮与三大思想家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学术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 第一节 列强侵华与国势衰微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等一系列的签订 二 中法战争与《》的签订 三 与《》的签订 四 入侵与《》的签订 第二节 主权沦丧下晚清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 洋货入侵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 二 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人民大众反抗斗争与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一 人民反英斗争 二 与太平天国起义 三 与义和团运动 四 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第四节 求强求富的尝试 一 “同光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编练海陆军与兴办工矿、交通、新式学堂 三 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五节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与变法维新的失败 一 瓜分中国的狂潮与《》 二 及其失败 三 《》对的抨击 第六节 清末“新政”的夭折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 二 清末“新政”与“”的夭折 三 辛亥革命爆发与清帝退位 参考书目 参考图目 后 记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扩展阅读: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合作伙伴:
亚马逊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王室衰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