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谁 说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2、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4、君子慎始而无后忧。5、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1、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4、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5、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苏辙(年),字子由。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3、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4、涅于浑浊而不缁。5、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1、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3、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5、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1、言而无实,罪也。2、妒人之能,幸人之失。3、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4、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5、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发表评论:
馆藏&168562
TA的最新馆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作者是谁
清人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家。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苏洵的文章以“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而闻名于世,其实他的教子之道也是讲究实用的,其子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熟读经史,胸怀大志,嘉祐元年兄弟二人进京应试,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并先后成为文学大家,父子三人同占唐宋八大家三席,这与苏洵的教子方式是分不开的。  苏洵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7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27岁到48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从48岁他带领苏轼兄弟进京应试起,到58岁去世,是他以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苏洵鉴于自己少年不学,老大“无成”的教训,对苏轼兄弟俩自小进行了精心培养。  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苏洵亲自指导苏轼、苏辙兄弟作文。在苏轼十来岁时,苏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论》。苏轼竟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老苏爱此论”,很欣赏这篇习作。苏洵觉得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好,常叫苏轼拟作,看了苏轼拟作的文章很满意,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苏洵经常游学四方,回家后常把途中见闻告诉苏轼兄弟,借此增长他们的见识。在苏轼10岁时,苏洵从虔州回来,对苏轼说,在虔州天竺寺有白居易亲笔书写的一首诗,笔势奇异,墨迹如新,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首联珠叠璧式的奇诗,给少年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7年后,他贬官惠州,途经虔州,特地前往寻访,可惜诗已不在,仅存刻石而已,让苏轼十分懊悔。  苏洵还经常以他游学中的一些感受教育两个儿子。他说,今后的文章技巧将越来越高,而思想内容将越来越差。因为他所接触的一些读书人都“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苏洵还经常教育苏轼兄弟不要为文而文,认为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强调文贵自然,不要为作文而作文,直至胸中有话,不吐不快,“不能自已”的程度时,才能写出好文章。苏轼后来回忆说:“自少闻先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苏轼、苏洵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知子莫若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他见苏轼性不忍事,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内敛的苏辙则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京都之声平谷(jingduzhishengpingg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jingduzhishengpinggu泱泱世界,难辨真伪;信息繁杂,慧眼一双。热门文章最新文章jingduzhishengpinggu泱泱世界,难辨真伪;信息繁杂,慧眼一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谁写的
tiwghpd430
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搞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文章未尽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