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关于忧国忧民的议论文诗圣佳作传千载

话题:“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问:“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推荐回答: C 试题分析:两人的创作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唐朝历史阶段不同,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因而作品豪迈奔放,想象夸张,多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多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情怀。因此C符合题意。ABD的...话题:杜甫的一生推荐回答: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4] 杜甫先世是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5]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话题:杜甫之七言绝句的《绝句四首》推荐回答: 《绝句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诗作,其中第三首为格律诗中七言绝句中的经典名作。 出处:【全唐诗】:卷228_68 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绝句四首(其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话题: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古代...推荐回答:这个问题很深奥,为什么自古这么多的爱国者得不到重用?杜甫也是其中一员罢了!他是一位爱国诗人,曾在长安应试,落第没有入士为官。而当时正值唐玄宗晚年,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权倾朝野,这应该算做世乱朝败,而乱世文章不值钱他空有一身抱负可也...话题: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在现代有什么意义?推荐回答: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话题:杜甫的绝句前两句是什么描写,后两句是什么描写问:杜甫的绝句前两句是什么描写,后两句是什么描写推荐回答:杜甫的绝句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原文:《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话题:杜甫的平生事迹,一生的政治抱负问:求以下人物的平生事迹,一生的政治抱负: 杜甫、李白、辛弃疾、欧阳修、...推荐回答: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话题:寻求一份关于杜甫草堂内部各个景点的资料问:需要有各个点详细的资料,方便我能向朋友精确的介绍推荐回答: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祝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话题:杜甫小时候的故事问:短一点推荐回答: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祝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话题:求杜甫草堂导游词,3分钟,不要那么文绉绉的最好平...推荐回答: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祝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中新人教选修语文:第1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精品课件《中外传记作品选读》.ppt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又如他在曲江附近定居时家中景象的具体描写明显也是出自虚构,很好地烘托了山雨欲来的形势和杜甫内心的忧虑;再如描写登慈恩寺塔时的心理描写,也写出了杜甫对时局的担忧。 类似这些细节描写,也要有基本的事实根据,比如根据历史上留下的与传主有关的某些史料记载,或者根据传主的自述,适当加上合理的艺术想象。这种虚构对表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开发 “诗圣”杜甫情感丰富细腻,耳闻目遇,皆能触动情弦,遂成诗歌,几乎到了“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的地步,成为空前绝后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仁民爱物”,忧念时局,悲天悯人,虽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一生不得志,无法施展抱负,只好把满腔热情诉诸笔端。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由盛而衰的全过程,特别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20余年间的国家大事,因而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命途多舛,两试不第,曾游历吴越齐赵,尝遍人情冷暖,饱受生活艰辛。登夫山则情满于山,观夫海则情溢于海,颠夫路则情洒于路,近夫民则情融于民。以“忧国忧民”为核心,情感抒发似水之就下,自然而来;似气之升腾,心热则发,徐疾抑扬,字字心声。清末梁启超干脆称之为“情圣”。 杜甫20岁起走出书斋,近40年追寻理想,安居少,流离多,穷困潦倒,妻子离散。 而今,沧海桑田,哪里还有杜甫的身影?只有杜甫草堂,依然在风雨中飘摇…… ●精彩运用 悲情的杜甫草堂 潘碧秀 我从遥远的水乡,执着初春含苞的莲,去看川西的杜甫。想象中的草堂应在江南,水乡琴韵袅袅中,氤氲出朦胧的诗意;想象中的杜甫应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关于杜甫的作文材料,作文题目是文学与现实的哭,求补充.1.仕途多舛的杜甫: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宮平专用u0v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能不能再修改好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这个我不是很了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
扫描下载二维码阿袁:“杜甫杯”全球格律诗大赛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转载後亦刊小诗凑趣--阿袁看天下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阿袁:“杜甫杯”全球格律诗大赛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转载後亦刊小诗凑趣
&题记:余素不谙网络间事,故消息多阙,兹偶读近两月前之“杜甫杯——吟杜甫”全球格律诗大赛获奖稿件暨相关评论资料後,不觉见猎心喜,亦刊发相应小诗一首以凑趣云尔。&&&&阿袁 时在壬辰中秋国庆双节将尽之际也。(10,6)&&&&&&&&次韵杜陵《秋兴》感作兼奉诗圣诞辰1300周年诞辰&&&&&&&&&&&&&&&&&&&&&&&&&&&&&&&阿袁&狼烟西举凤池头①,两肘飘萧泣九秋②。不信红墙风雨劫③,翻添黄种古今愁④!赤心敢刺山中虎⑤,青眼争盟海上鸥⑥?为道明珠寥寂事⑦,诗星万古耀神州⑧。&&愚按:① 狼烟西举:此脱化自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此时西部似亦不遑宁处也。凤池头: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② 两肘飘萧泣九秋:此化用杜甫《述怀一首》:“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飘萧:此当为“零落飘坠貌”也,如僧贯休《古塞下曲》之六:“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而与其意解作“鬓发稀疏貌”之《义鹘行》“飘萧觉素发”者则不同。九秋: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飚。”《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③ 红墙: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风雨劫: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讹言繁兴鼠忧泣血感恸而作犹冀其言之或诬也》:“两耳也随风雨劫。”④ 古今愁: 白居易《》:“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⑤ 赤心: 《三国志·魏书·传》:“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刺山中虎:此盖合用《世说新语·自新》“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处即刺杀虎。”与《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⑥ 青眼:《晋书·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海上鸥:唐朝陈子昂《答洛阳主人》:“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按海上鸥事,实则具见《列子·黄帝》。又,盟鸥:宋姜夔《庆宫春》“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⑦ 明珠寂寥:此脱化自杜甫《诸将五首》(其四):“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斯盖亦借指时事南海战雲密布者也。又,寥寂,刘禹锡《秋萤引》:“夜空寥寂金气静。”苏舜钦《符瑞》:“刑罚炽张,颂声寥寂。”⑧ 诗星:卢延让《吊孟浩然》诗云:“高据襄阳播盛名,问人人道是诗星。”耀神州:按此字面,盖用其释义为“”之左思《咏史诗》“皓天舒白日,灵神州”(据注);而实则借指全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又如《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山人卖药,忽至神州,惊帝室之威灵,伟皇居之壮丽。”&& 以下是从网上转载的几篇旧闻,特转载于此以供诗友们暇时鉴赏------&转载一 > &发表于 17:29:48|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纪念之年,国内以纪念诗圣杜甫的诗词大赛争相登场,热闹纷繁。据笔者所知,规模较大的共有三场:第一场是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及巩义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纪念诗圣杜甫诞生1300周年海内外诗词楹联大赛”,该赛事自去年11月中旬启动至今年1月31日截稿,赛事已结束。据悉诗词类共收到海内外1700多位作者的3600多首应征作品。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53名。第二场是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河南诗词学会、巩义市杜甫故里管理所等单位,联合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诗刊社等单位,共同举办“诗圣杯”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海内外诗词大赛。该赛事于今年3月30日启动,拟于6月30日截稿。目前仍在征稿之中。第三场是香港詩詞學會、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聯合主辦的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系列活動之“杜甫杯-吟杜甫”全球格律詩創作比賽。这场赛事启动于今年元月7日,原为香港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蔡丽双博士艺术团及《香港诗词》诗刊社联合主办,取名为“蔡丽双杯--杜甫吟”全球诗赛。其后于4月19日香港诗词学会发布赛事更改通告,易名为“杜甫杯”,征稿内容及要求不变,截稿日期仍为6月30日。这三场赛事,在纪念杜甫的同一主题下呈现规格与要求各不相同的特点。就规模与档次来说,有一场更比一场高的态势。国内外的诗人和诗词写作爱好者,出于对诗圣杜甫的热爱和敬仰,纷纷投入激情创作之中。可以预料,这又将是参赛人数众多、作品铺天盖地奔涌而出的传统诗词复兴热潮。出自喜欢欣赏与品鉴传统诗词的情性,笔者搜读了近期网上大量吟咏杜甫的诗词作品,感觉许多作品大体仍处于一般水平的阶段,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的好作品不多,用林峰会长的话来说是“有亮点的作品”还较少看到。距离余下两场赛事的截稿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或许说点个人看法,只要能引起诗友们的普遍重视,还来得及深思熟虑,充分挖掘潜力,力争创作出能够震撼当今诗坛的精品来。咏杜甫,自然离不开杜甫的个人经历、个人作品的思想特色及艺术成就。但正因为人们都把目光投注于这些方面,如果没有比人更深一层的思考、更巧妙一点的构思、寻找更能打动读者心弦的切入点,就很难从大量雷同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或者已经脱颖而出,但依然达不到精品的高度。网上所见咏杜甫之作流于泛泛者,大体有以下之雷同或相近之处:1,誉其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而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则毫无关联,空有仰慕之心。比如下列这样的诗句,面目大多相似:“吟山吟水皆惬意,忧国忧民尽鞠躬”;“忧民忧国韵长新,诗壮千秋独此人”;“一腔忧愤悲三吏”;“三别愁怀传后世”; “愤书三吏怨滔滔,怜惜民艰悲怒号”;“吟诗赋史七分意,忧国怜民情至真”;“忧国忧民终不悔,遗珍百首耀千秋”;“中华诗圣杜少陵,呕心沥血咏民生”。不是说,忧国忧民,三吏三别,茅屋广厦,这些字眼就不能用,而是太俗、太多人会用者,能避则避,不能避则务必加深难度,所谓“放意要险,用句要难”。比如 这样的句子就与人不同:“一章春望抒民意,八首秋吟撼吏楼”;“宁怀满腹忧民句,未改平生报国心”;“世上疮痍常溅泪,民间疾苦每惊心”;“笔斥朱门多腐事,心忧漏屋怨秋风”。这种诗句也是忧国忧民之意,但已少有雷同之痕迹。此外,称誉诗圣的忧国忧民,最好能与现实亲密接触,方有感人的力度(后面会详细分析)。2,誉其诗词作品千古一流却未能道出精彩度、独创性及感人之处。比如下列这些诗句尽是空泛而雷同之词:“诗圣美名芳史册,灵魂光彩耀神州”;“最爱佳篇千古秀,光芒万丈照神州”;“三千吟草垂青史,诗圣高风兴九州”; “三别七歌伤乱世,文宗百代耀神州”;“光芒千古在,诗卷万年新”;“誉圣芳名百代钦,无声润物感诗人”;“一卷史诗凝碧血,千秋骚客仰高峰”;“从此人间有诗史,光同日月四时新”;“诗史别开新境界,心存家国与黎元”;“巍巍李杜双峰峙,引领吟坛万代春”。既然誉为“诗圣”,自当千古一人,你不说,人家 也知道他“名芳史册”、“光耀神州”,知道他“引领吟坛”、“文章一流”,知道他“光同日月”、“别开境界”。既然人家都知道,你就要说得艺术一些、巧妙一些、调皮一些,让人读之有味,品之有趣,否则,大家都说得出的诗句,有何精彩度可言,一般人可以写出的诗作,有何独创性可赏。既无独创性,又无精彩度,想要有感人至深的效果,没那么容易之事。3,誉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却不知道如何效仿如何锤炼自己的艺术本领。许多参赛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杜甫严谨的创作态度赞颂不已,什麽“纵览诗书寻锦句,少陵惊律自无敌”,什麽“沉郁苍雄古到今,千秋绝唱绕余音”,什麽“可堪字字垂青史,千古绝伦吟至今”,可是,你自己为什麽就不能下点苦工?你读过全唐诗吗?你读过杜甫全集吗?你读过二十四史吗?你读过几十部中外名著吗?“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杜的这点体会,相信每一个诗人都理解、都明白、都信服。但信服是一回事,能否静下心来沉住气来学又是一回事。我们时下的人,出名容易,出书容易,只要愿意掏点钱,这诗集就一本接一本地印出来了,只要把钱交到某些机构某些人手里,你的名字就出现在“全球杰出诗词艺术家”的辞典里了。胡乱地学了一点诗词格律,胡乱地写了几十首、几百首诗词,就被人胡乱地冠以“全球杰出诗词艺术家”的美名,你自己也就胡乱地自认为是“杰出”的了。但“杰出”的你,真的能拿出“杰出”的作品来吗?诗人不是自封出来的,要读者广泛承认才行。金钱可以买来名誉,却买不到读者真诚的心。真正让读者拍手叫好的诗,或许也会有可遇不可求的情形,但若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写出来的作品总会有不同凡响的地方。&转载二&
20120828香港诗词学会「杜甫杯」诗赛自徵稿以来,约得二千余份作品,反应热烈。我们全程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经历初审、复审、决审三重程序,坚守保密原则,保障私隐免受侵犯。初审分四组,每组有三位评委,即表示每首参赛作品必经三人过目,各选出佳作二十首;由於观点各异,各花入各眼,难免仍有遗珠之憾,有幸有不幸,有些佳作可能在初审中已被淘汰了。复审由五人小组负责,在初审综合所得二百余首入围作品中各选十五首,并排列次序高下计分。决审亦由终评委五人小组开会,充分讨论各首作品的优劣所在,并决出最后名次。总计复审七十五首作品,删除重复入选者,得五十八首。由於全部奖额设有四十八项,则复审入围者大多数都能中选,就是那批见诸公示的作品了。此次比赛限题「杜甫吟」,限用下平十一尤韵,反覆阅读各家作品,内容大同小异,写作水平相若,得失之间,可能差之毫厘而已,实在有些难度。因此,在决审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立意浑成、音节浏亮、结构严谨及整体均衡的作品,其他有创意、新意、警句、丽字等,当然亦在考虑之列。此外,杜甫诗美刺兼备,民胞物与,同情弱小,表现忠爱之情,关怀平民大众,思想性比较强烈,折射到当前的社会,诗人之间的立场,以至评委的取态,自然都有不同的思考了。我们希望平衡各方面的意见,尽量中立,就诗论诗,公平地对待每一首参赛作品。最后,决出来的作品难免都带有主观的色彩,这只能说是评委妥协出来的成果,换了另一批评委,匿名再审,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审美结果了。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五人评委在复审时所选出的三甲名次,即个人心水号码,未经讨论的,分别是:315,325,1154;821,120,974;118,176,266;152,819,821;80;其中除了821获两人选中之外,其他几乎完全不同,要在意见纷纭中协商共同认可的名次,各有短长,彼此迁就,谈何容易,而诗就是这样评出来的。  桂冠奖一名文章道德感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壮志有谁吟望岳,伤心为客赋登楼。雨来诗共巴农喜,屋破心同寒士愁。最是湘江贫病日,军声犹自系孤舟。(黄淑锋,广东)此诗首联议论起调,用笔轻重互见,节奏感比较强烈。第一句重,十分严肃;第二句轻,则似现代流行曲句法。「情人」一词来源亦古,参张九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句(〈望月怀远〉),亦见典丽。以下六句串联杜甫的名作,包括〈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的诗意等,既写个人怀抱,关爱天下苍生,情之所至,尤为博大。末联则以杜甫的绝笔「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作结,反映杜甫颠沛流离的经历和晚年的遭遇,可歌可泣,余音袅袅。全诗造语造意,俱臻上乘,融和今古,最为得体。  一等奖二名生逢盛世孰当忧,儒术谋身岂所求?已忍青春徒望岳,宁堪皓首更登楼。长安虚洒十年泪,湘浦谁怜一叶舟。战乱几人怀社稷,独留诗史著千秋!(谢良喜,江苏)此诗的作意及结构跟前首比较,十分相似。首联亦以议论起调,惟盛世中一事无成,「儒术於我何有哉」(〈醉时歌〉),谋身无望,略有怨言。次联语句也很相似,亦以「望岳」及「登楼」相对,但多用了「已忍」「宁堪」之词,学杜有得,以虚字行气,更显得流动自然。第三联概括杜甫悲苦的一生,「虚洒」「谁怜」之语,即加重没有作为之意,呼应「儒术」之无所用。末联力弱不振,诗意亦欠连贯,表现普通,有些可惜。天地艰虞笔底收,生涯无奈草堂秋。穷途大器堪何用,入世高怀未可俦。一棹烟波终绝响,九原风雨起新愁。江声千载如人咽,拍向诗坛拜冕旒。(冯峥嵘,湖南)此诗以艰虞兴感,显出人生的无奈和困惑。次联为杜甫打抱不平,不断的消耗有限的生命。第三联孤舟渡过洞庭湖,抑郁以终,葬於平江墓中,写出杜甫的穷途末路。末联在「绝响」的哀吟中笔力一转,竟是千载如泣如诉的潮声,席卷而来,波涛澎湃,冲击诗坛,甚至更要朝拜诗圣来了。在一片愁氛笼罩之中提升了永恒的魅力,重现唐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盛世图象,真是神来之笔。此诗多用叙写的笔法,前六句一气呵成,感情浓郁。末联振起,且一空依傍,出人意表,富有新意。  二等奖五名岂因贫病掩双眸,写到黎民尽是愁。郁勃词章嗟阅历,仓皇道路憾淹留。漫天烽火家何在,满腹经纶事不谋。我读公诗如读史,忽欣春夏忽悲秋。(潘泓,北京)此诗专写读杜诗的感受,语言平易近人,十分亲切。首联申明黎民的愁苦历历如在目前,总不能视而不见的。中间二联概括杜甫一生的遭遇,怀才不遇,流离失所,加上了战乱,其实杜甫也是跟百姓一起逃难受苦的。前六句口语表述,不用典故,句子显得普通,也没有太多的诗意。可是末联突然冒起,将诗和历史扣在一起,赋予「诗史」更丰富的含意,而且读来悲喜交集,心情反覆,随著季节的变换,充满了动感。平心而论,此诗就是凭末联取得评委的好感。乱世飘零不系舟,鸿儒素志总难酬。山河破碎肝肠断,骨肉分离涕泗流。万卷诗书焉禆国,一腔忧愤独登楼。沈吟顿挫灵犀笔,血泪苍生历历收。(方强,安徽)此诗亦以叙述为主,整体平稳。前四句刻划杜甫一生的忧患,渲染得比较浓烈。其中「骨肉分离」之语,可能有些失实,杜甫除了一度被安禄山部所困之外,「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基本上都跟妻子儿女一起过活,连逃难到秦州、同谷等都没有分开。第三联写杜甫未能为国效力,自是他登楼的忧愤所在。末联乃将苍生的血泪凝聚於笔端,化为激动的诗句,音韵铿锵。又「禆国」之「禆」,训为补益。《广韵》注府移切,上平五支韵,当读平声,粤语音卑bei1,亦为高平调。但普通话音bì,则读去声了。第五句「万卷诗书焉禆国」,「裨」读平声则不合格律,这裏只能依普通话读去声了。湘江蜀水共沈浮,十载猿声入客舟。木自离根长抱病,雁从失所易悲秋。几曾寒雪欺朱户,终古东风外白头。今日连云皆广厦,缘何不改少陵忧?(苏治国,上海)此诗意象比较新颖,不落俗套。首联情景交融,写出孤舟飘泊的感觉,刚好切合杜甫晚年的悠悠身世。次联分别以木、雁为喻,写出离根、失所的悲哀,略带浅白的说理意味。第三联无中生有,堪称妙谛。寒雪的天气自然对大户人家没有影响,而驻足於东风之外,一头白发就这样的飘飞纷扬了,比喻年华渐老。末联合笔见意,突然转到当前社会的连云广厦,社会兴旺,但大家还是像杜甫一样,忧心重重的,究竟又是甚麼原因呢?所谓「终古东风外白头」,诗人颇有被边缘化了的感觉,自外於现实世界,更觉悲哀。诗人风骨耀千秋,抚卷平添夜半愁。莫道桑田曾是海,焉知公仆复成侯。遥思国破山河在,忽觉身闲岁月流。若问蜗居悲几许,一吟广厦泪难收。(孙寅,广东)此诗借古讽今,今情尤多於古意,大抵只是借题发挥而已,配合当代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富有现实意义。首联起调平平。次联摆道理,沧海桑田,世道无常,而公仆摇身一变,说不定也是一方的诸侯霸主了。第三联上句化用〈春望〉的诗语,而下句则是个人深刻的感受,亦见无奈。末联笔锋一转,突然感情爆发,环顾所住的蜗居,再配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悲悯胸怀,原来住屋问题由古至今,从来没有解决过,不禁悲从中来,而泪如泉涌,一发难收了。此诗感情强烈,思考深刻,触动当前社会敏感的神经,提出十分尖锐的问题,低回窈杳,节奏流畅,很容易感动读者,引起同情。谁怜贫病卧江头,雨满南天风满舟。致国岂无尧舜策,行歌辜负凤凰喉。生涯汩没嗟何及,战血漂流恨未收。我欲因之怀杜圣,一篇吟罢泪充眸!(张清宇,广东)此诗刻划悲情,而内容则比较单薄。杜甫有〈哀江头〉诗,首句意蕴相关,即予人流落江边的联想,而次句则有风雨欲来的感觉,形象尤为丰满。次联以「尧舜策」、「凤凰喉」表现杜甫的怀抱和文采。第三句化用「战血流依旧」的诗意,也是杜甫一生的悲剧所系。至於末联失之直露,意象贫乏。全诗头重尾轻,每下愈况,稍欠感人效果。&以上所选各诗都是评委会一致认同的佳作,至於评述部分,则属个人意见,不足之处尚多,仅供大家参考。其他入选之作佳联警对,绣句琳琅,亦多有可取之处,见仁见智,有待大家的讨论,推动诗学。1.但使先生今尚在,吟声未必入时流。〔张振国,浙江〕2. 使公迟出三千载,可许吟声入主流。〔应光明,浙江〕3. 望泰岳思凌绝顶,庇寒士盼起层楼。……诗到当今风气改,主旋律不写民忧。〔赵迪生,广东〕4. 於今仿汝三千士,到老输君一半休。不是神州无古韵,只因少缺那般愁。〔叶启强,福建〕5. 吏别已然存史鉴,和谐还待策新猷。〔何信,广东〕6. 恶吏今逾唐吏恶,忧怀客继杜怀忧。〔黄友韬,浙江〕7. 而今污吏胜三吏,挥笔谁堪诗圣俦?〔杨建军,甘肃〕8. 五噫慨然三别继,一生诗史载东流。〔程天娇,香港〕9. 诗人眼总看民瘼,野老心常系国忧。〔杨逸明,上海〕10. 殷忧常与终南大,魂逝江流怨未休。〔路敦书,贵州〕11. 高峰议政民为本,大海扬帆水载舟。〔欧阳光,湖南〕12. 诗史昔曾存旧梦,家园今已展新猷。放歌纵酒酣春色,广厦连云遍九州。〔张惠贤,广东〕13. 草堂灯火今犹亮,一代唐音万古流。〔游学,广东〕14. 岁月穿唐逝未休,麓山隐约暮云愁。〔刘凌云,湖南〕15.长安回梦北池头,依旧繁华入眼眸。雁塔路连朱雀路,芙蓉楼没紫云楼。伤心谁见少陵碧,谐韵唯凭曲水柔。一带春风都不识,乐游原上篦车流。〔刘光涛,陕西〕以上所选佳作十五则,在艺术上各具特色。其中[1]、[2]立意相近,借古讽今,杜诗具有反抗精神,可能也会遭受时代社会的排斥。[3]批评当代诗坛风气,「主旋律不写民忧」,当然此乃作者个人的观点,不见得完全准确;惟此诗多用三四句法,次联「望泰岳思凌绝顶,庇寒士盼起层楼」亦然,创新七言诗的句法,音节新颖。[4]批评当代的诗风大不如前,立意比较激烈,但末句「只因少缺那般愁」专用白话句法,亦有一新耳目之感,写出新意。[5]-[8]四首猛烈批评当代的吏治,不留情面,十分严厉,读来淋漓痛快。又「五噫」出梁鸿〈五噫歌〉,意为五叹,表现痛伤之声,依传统当读平声於其切,今音yī ,则不合格律;惟《广韵》亦有去声乌界切一读,训为呼气,音ǎi;作者或读入声,音抑,普通话音yì,一字多音,评审时或可稍作宽待也。[9][10]二 首意象博大,令人感动。[11]「高峰议政」乃用当代的政治术语,想像甚高,但仅属个人观点,当然更与杜甫无关了。此诗宣扬民本思想,载舟覆舟,语重心长,亦可为戒。[12]、[13]歌诵当代的盛世和所创的新猷,洋溢欢乐的气息,亦属所见所感。[14]穿越古今,唐代的诗声还在岳麓山上回旋悠荡,「麓山隐约暮云愁」句的末字倘改作「浮」字,可能更添动感。谨供参照,请勿介意。[15]摹写当代西安巿繁盛的街景和路况,穿梭於一些古老的地名当中,过去都是杜甫常去的老地方,但全诗却没有少咏杜的成分。此外更要命的西安有新建的大唐芙蓉苑,却没有芙蓉楼,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之作,今在镇江,严格来说亦有误导之嫌。但全诗意象流丽,末句「乐游原上篦车流」尤见传神,篦,音bì,意指较密的梳子,用作动词,表示分隔一排排的车流不断。全诗对仗工整,音调谐畅,不拘细谨,自然也可以入选,以备一格了。杜甫杯入选作品之中,以广东的作者最多,包括深圳达13首,或得地利之便。次为浙江5首,湖南、安徽、河北、江西,各3首。北京、上海、甘肃、福建、贵州,各2首。又江苏、河南、香港、辽宁、云南、重庆、湖北、陕西,各1首。合共48首。可见当代诗词的发展,自亦互见轻重了。&转载三&杜甫杯-吟杜甫”全球格律詩創作比賽评选结果公告&&&43&20120819&“”(hksccom) 1556&&&&15631100325152458315&1560621167105170321&&1154&&&①&1263&1195121438120118&723974266&756247549141609&&1371743&,,,,546&&1591&&176&&&&&&&&8191680&1070&99&&395,,,,195&&420&1467&&&&3792887962&&1094&&24&&151&&&&&&&&&&&&&&&&&&&&&&&&&&&&&&&&&&&&&&&&&&&&&&&120818&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阿袁看天下
阿袁,温州人,现居北京。先后出任北京国家级媒体和出版社编辑,现兼任特聘教授。青年学者,格律诗人,作家。著作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过《唐诗故事》《宋词故事》《鲁迅诗编年笺证》《鲁迅先生的心里话》等多部,共约500馀万字。敝博文字均属原创,请尊重辛劳的文化劳动为感!好文推荐、媒体刊发或商谈出版事宜,均请联系: E-mail: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忧国忧民的议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