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梁实秋阅读表现了母子间什么的爱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小题。

母亲节又至,早就想写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却如梁实秋先生在《想我的母亲》一文中所言,迟迟不敢轻易下笔。想必不论是名人还是草民,情感都是一致的。

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女人,生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个,我排行最小,得到了母亲最多的宠爱。母亲不识字,仅识自己的名字,但她的勤劳和爱干净在家族内外是出了名的,每天喂养鸡鸭鹅狗,操持家务,农活忙时,她还要去地里劳作。每天熄灯时分,辛劳一天的母亲经常会自语一句:“又享福了。”我那时年幼,不解其中的含义,便学着母亲的样子,往床上一躺,也学着说了一句,引得父母亲和哥姐们大笑。

改革开放的大潮袭卷而来,母亲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这个家富足起来,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跟在母亲背后,那时她的背影是挺拔的,步履是轻盈的。

高中要到县城去读,县城离家百余里,为了节省费用,不到节假日我不回家,我开始体味离别和思乡的滋味。

记得那年国庆假期结束准备返校,家距车站有近十里的山路,母亲为了保证我能赶上去县城的大客车,天未亮便起来生火做饭。

我赖在温暖的被子里不肯起,听着柴火的噼啪声,水在锅里将开未开的滋滋声,闻着爆锅的香气从厨房钻到卧室

,再瞟一眼床边,母亲不知何时早已把我该带的东西准备好……顿时心生无比的幸福。有妈妈疼爱,孩子万事无忧啊。

吃过早饭,就要动身,可天依然黑黢黢的,母亲坚持要送我一程。母亲也怕黑,便叫上了我年幼的侄儿一同送我。走过一程又一程,母亲和侄儿直把我送过高高的山岗,直送到天微微亮。

熹微的晨光中,望着母亲和侄儿返回的背影,一老一少,母亲略显老态,但步伐依然矫健,我的心不禁一酸。

考上大学,举家欢喜。大一那年寒假,回到家时,却发现母亲患上了脑血栓,并留下后遗症。母亲为了让我安心读书,没有让家人告诉我。从那一年开始,我分外害怕别离。哥姐们说,有父亲和他们在,不用担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返校的那天早晨,母亲还不忘给我包饺子,把自己平时攒的零钱都塞进我口袋,甚至还有角币和分币,她怕我在学校吃不好,穿不暖。三哥赶车送我,母亲拖着病腿出来送我,久久不肯离去。

晨曦中,母亲的背影有些落寞,脚步是缓慢、蹒跚的。很想给她唱一首满文军的《懂你》:“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时间来到2011年,父亲去世六年后,母亲被查出了癌症,全家人都瞒着她。在县医院见到她时,原本微胖的母亲已消瘦了许多,原来穿在身上刚好的衣服,现在显得格外宽大,两条腿更是,裤管松松的,瘦得让人心疼。

那天在医院走廊,望着刚做完检查,被姐姐搀扶的母亲清瘦的背影,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恰巧母亲回头,见此,她不再清澈的眼眸中满是无奈和不舍。回城上班前,母亲拉着我的手说:“我的那些照片,你想带就带着吧……”她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但已想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给最爱的孩子,事实上她也没什么东西能留给她的孩子们了。

2012年,被盛传为世界末日的那年,末日未来,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后,五月成殇!和煦的阳光里,满大街各色的康乃馨,再也没有一支是属于母亲的了,而母亲的背影从此只能在记忆里明灭了……

【小题1】文章共写了五次“母亲的背影”,请通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全下面的表格。


【小题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每天熄灯时分,辛劳一天的母亲经常会自语一句:“又

【小题3】请从感官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写“和煦的阳光”和“满大街各色的康乃馨”,有何作用?

【小题5】文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有何妙处?

}

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的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茶碗、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个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湿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姊姊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关茅台当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评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姊姊弟弟们陪她消遣。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三十八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我的母亲梁实秋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