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保留了国王,而法国则灭了国王

为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受到像法国大革命一样的外国干涉还有英同样处决了国王为什么没有引起其他欧洲国王的恐慌
法国革命的最终结果是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了共和国,而英国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相妥协,在共和国仅昙花一现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论点是传统观念的最关键之处.它认为共和制和共和国是最能体现自由与民主的政体与国体,法国革命作到了这一点,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是旧时代的象征和产物.因此,法国革命是彻底的,而英国革命在这点上特别显示出了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英国最终妥协了,而法国受启蒙思想影响深,要求彻底革命,这是当时欧洲各大君主绝对无法容忍的```至于楼上说的隔海相望```个人觉得太过表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
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
09-09-15 &匿名提问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没收教会土地。从世纪末到世纪中期,英国进行圈地运动,夺取农民土地,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的阶级关系,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和以及资本原始积累。2.法国(1)君主立宪派当权时期,颁布一系列政策,动摇封建社会的基础: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封建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颁布《》和《》。但是没有废除,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财产不平等和选举权的财产限制。(2)吉伦特派当权时期,普选产生;颁布土地法令:分配公有土地,无领主土地废除封建义务。(3)雅各宾当权时期,通过了、、、、、。但实行了恐怖政策,限制了资产阶级利益,导致内部矛盾尖锐。,(4)拿破仑统治时期,建立,鼓励工商业发展;颁布《》,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保护制。但是由于个体小农的大量存在,致使法国的工业革命因为狭小受阻,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在进入垄断时成为法国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的重要原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议会召开(原因:资产阶级在这次一会上提出限制王权亦即资产阶级提出夺权要求),对于法国大革命,1789年5月三级会议上第三等级也提出限制王权甚至要制定宪法,却为什么不把三级会议召开作为法国大革命标志?    一般理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明显的议会斗争特点,而法国大革命过程中人民显示出伟大力量,不断把革命推进,因此历史学家在定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端的问题上采用了“双重标准”。再看下面的解释    如何认识议会的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革命前英国没有常备军,也没有警察,英国的专制制度缺少武装支柱,一般国内有事都是临时征集军队。组织军队打仗要有军费,而增加税收又必须经过议会,所以国王才召开议会。在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的政治问题;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因此以议会的召开做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如何认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说明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用法律形式确立自己的权力。国王准备用武力强制解散制宪议会是巴黎人民起义的诱因。既然三级会议资产阶级提出了权力要求,为什么三级会议的召开不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呢?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予。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掀起了全国革命的高潮,这一天后来又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以此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更符合法国革命的特点。
革命前英国没有常备军,也没有警察,英国的专制制度缺少武装支柱,一般国内有事都是临时征集军队。组织军队打仗要有军费,而增加税收又必须经过议会,所以国王才召开议会。在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的政治问题;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因此以议会的召开做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好了~回学校看了书,再次来回答~前面回答真罗嗦啊关键是法国大革命参加者是全民的,目的是推翻腐朽的君王统治,而英国是以资产阶级领导的~~
(一)“法国大革命”一目应抓住“原因”(背景)、“进程”、“意义”三个环节。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从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以及了解革命领导阶级和主力军的角度考虑,必须讲清楚。这实际上也是理解全课的关键。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法国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两幅图得出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2.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进程。3.关于法国革命的意义,教材用了“摧毁”、“传播”、“很大影响”三个词。前半部是强调了这次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二、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指出前者结果是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后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专政。教材后半部强调的是其世界意义。教师应指出: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列宁曾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为了加强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和巩固前面所学内容以及总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级会议:的等级代表会议。始于1300年腓力四世时。参加者有教士、贵族、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召开,故不定期。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路易十六时,财政危机严重,到1789年国债已达45亿锂(法国货币单位),年付利3亿锂以上,而国库年收入仅3.2亿多锂,举债无门。在新任财政总监内克敦促下,被迫于1789年5月举行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并同意给予第三等级以相当于两个等级的名额(第一、二等级各300人,第三等级600人)。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提出按人数表决,三个等级一起集会等建议,在遭到拒绝后,6月17日,宣布单独组成国民会议。经过斗争,又于7月9日改组为制宪会议。国王于7月11日罢免内克,并密调军队准备镇压第三等级的反抗。7月14日,巴黎人民爆发武装起义。三级会议的召开,遂成为革命的导火线,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英国和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们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军虽然在意大利打败了加入反法同盟的一些意大利小邦国,但是,却在其他地区遭到了俄奥联军的沉重打击,法军败退到莱茵河左岸。同时有四万多名俄英军队在荷兰登陆,法国本土又面临着遭入侵的危险。于是,督政府不得不实行了一些紧急措施,起用了以前雅各宾派的一些成员,并进行大规模的征兵,为了解决军事费用,还向富人发行强制公债,并对流亡贵族和反革命分子的家属实行人质法。人们看到了督政府的无能,同时也深恐雅各宾时期的恐怖重来,一时间,法国各地人心惶惶,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此时,万第郡又发生了保王党的叛乱,法国形势真是雪上加霜。资产阶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督政府也想依靠军队来克服眼前的危机。督政府原来选中了茹贝尔将军,但不巧茹贝尔在8月15日阵亡了。这就给拿破仑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此时,拿破仑正带兵远征埃及,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关注法国国内的动态。他的弟弟吕西安·波拿巴一直在向他通报巴黎的消息。他在获悉巴黎的情况后,立即离开在埃及的法国军队,渡过地中海,于10月9日在法国登陆,18日即赶到巴黎。拿破仑显赫的战功使他立即成为在困境中的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拉拢对象。拿破仑同老奸巨猾的督政官西哀士勾搭起来,密谋夺权。11月9日和10日,即共和历雾月18日和19日,在资产阶级政客和一些军官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了政变。他首先得到了巴黎军队总司令的职务,然后,由于他提出的修改宪法的要求被拒绝,他带兵强行驱散了议会两院。此后,拿破仑纠集一小部分屈从于他的议会代表,通过决议,把政权交给三个执政官:拿破仑、西哀士和另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罗歇—迪科。拿破仑开始掌握政权。为这次政变发生在共和历的雾月,历史上把这次政变称为雾月政变。大革命爆发前的法国社会状况18世纪末,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日益腐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革命前,法国正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渡,当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采矿业、冶金业、奢侈品工业和纺织业最为发达。位于法国勃艮第的克勒佐公司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冶金企业之一,它有4座高炉、两个冶铁工场,备有蒸汽机和汽锤等设备,还有自己的煤矿。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增长,年,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54%;但是,法国仍然是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法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发展尤其迅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财富超过了贵族,成为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一些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贵族和一些从事海外殖民活动并在殖民地经营种植园的贵族,他们的思想也日益自由化,成为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即所谓的自由贵族,自由贵族更多的是从事采矿、冶金业的企业主。但是,法国陈旧的制度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专制王朝为解决财政危机,日益加重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动辄封闭银行;国内关卡林立,有些大城市甚至还征收商品入市税;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同时,尽管资产阶级已经日益富有,但是,在政治上,他们仍然属于第三等级,无法与前两个等级相提并论,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在农村,广大农民遭受了越来越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同时,资产阶级也买了大量土地,采取租佃式经营;在小农制的基础上,一些农民通过租地或买地逐渐扩大经营,雇人进行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富农经济成为法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代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受到严重动摇。18世纪,法国在七年战争中丢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国际地位下降。路易十六上台后,为了扭转颓势,解决日趋严重的财政困难,曾经力图进行改革,但是,由于顽固的教会和显贵们强烈反对,路易十六最后还是让步了,没有把改革进行下去,第三等级对王室的不满加深。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路易十六曾经想向所有等级征税,也由于特权等级的责难而作罢 。法国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花费了大量军费,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接着,年,法国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同时,粮价也大幅度上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所有现象都表明,法国的旧制度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新制度必将代替旧制度;但是,封建统治者既不能进行自身的改革,又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于是,革命便不可避免。史学界关于法国大革命起讫时间和分期的不同学术观点对法国大革命的起讫和分期问题,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一)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国内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开始于日的巴黎起义,因为正是这一天的巴黎起义,粉碎了宫廷的反革命阴谋,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巴士底狱的攻陷,标志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开始。从此以后,国家政权从王室转移到制宪会议手中。持这种观点的有王荣堂的《世界近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日,其依据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这是革命的首要标志,6月17日成立的国民议会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始。国民议会是同国王权力相对立的权力机关,尽管当时它还很弱,作用也有限,但是它的产生及其活动,毕竟是政权转移的起点。7月14日的人民起义则大大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开辟了革命在全国城乡发展的新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林贤极、程镇芳等人(《略谈法国大革命的分期问题》,《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这一时间,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从开始夺取政权到取得政权是一个革命过程,因此,不能把已经取得政权或基本取得政权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而应把夺取政权以前的某些行动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实际上,资产阶级在三级会议上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而且还通过斗争把群众吸引到三级会议的周围。“巴士底狱的攻陷不是革命开始的表现,而是革命胜利的表现”。持这种观点有寥士虎(《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史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结束于日的热月政变,理由有三:第一,热月政变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任务,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第二,1794年后,开始了资产阶级反革命统治时期,热月党人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打击民主派力量,助长反动势力的气焰。第三,获得土地的农民不希望革命深入发展,只渴望巩固自己已经得到的土地。持这种观点的有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62年)和王荣堂(《世界近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种观点认为,雾月政变和执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理由如下:第一,拿破仑在日的“告法国民众书”中自称“革命已经结束”。第二,拿破仑破坏了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成果,践踏了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原则。第三,拿破仑在政治上实行妥协倒退的政策,如大赦逃亡者、正式创建帝国贵族制等等。第四,拿破仑帝国是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军事独裁帝国,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因此,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种观点的有张芝联(《拿破仑与法国大革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应定在日或日。其理由如下:第一,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大革命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说:“1789年至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马克思认为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至1814年。第二,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联系性。拿破仑成功地打垮了国内外旧制度的支持者,尊重和维护已取得的资产阶级各项社会成就,在旧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大革命所揭示的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原则。第三,拿破仑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稳定和巩固时期,实际上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后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王养冲(《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问题》,《历史学》1979年第4期)和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种观点认为,1830年七月革命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其论据是:第一,无论热月政变、雾月政变还是第一帝国的建立,都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尚未达到“贵族被消灭”和“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的程度。第二,七月革命的胜利确立了金融资产阶级的排他性专政,这充分体现在1830年宪法中。第三,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着封建贵族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不再企图复辟封建制度。第四,在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革命高潮,使英国和欧洲封建君主自顾不暇,无力或不想再干涉法国内政了。这种观点的代表主要有马生祥、叶文都(《法国大革命终点新探》,《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三)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分期。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君主立宪时期,时间是从日到日;第二个阶段是从日到日,这是共和政体时期;第三个阶段从日到日,这是雅各宾派民主专政时期。持这种观点的有王荣堂(《世界近代史》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与第一种观点大体一致,第四阶段从日热月政变到1799年11月的雾月政变,这是督政府统治时期,督政府的垮台是法国革命结束的标志。刘宗绪持这种观点(《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这是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时期;其间经历了立宪君主派统治阶段、吉伦特派执政阶段和雅各宾派专政阶段。第二个时期从热月政变到1820年“两次投票法”通过,这是巩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时期,其间历经督政府阶段、拿破仑独裁阶段和波旁王朝的君主立宪制的自由主义尝试阶段。第三个时期从日到1830年七月革命,历经保留《1814年宪章》范围内的复辟阶段(日至日)、全面复辟阶段(日至日)和七月革命阶段。持这种观点的有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分期划段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12期。)第四种观点把法国大革命分为六个阶段:立宪君主制时期(日至日);吉伦特共和国时期(日至日);雅各宾共和国时期(日至日);热月党和督政府共和国时期(日至日);执政府共和国时期(日至日);拿破仑帝国或第一帝国时期(日至日或日)。王养冲赞同这种观点(《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问题》,《历史学》1979年第4期)。
简单明了的说,三级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只是对当时封建统治的一些修补,并没有想起革命。而当会议开完并没有解决问题,就出现了攻占巴士底狱,引发了革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要保留国王
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不是一步到位的,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革命的情况不甚乐观,所以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保皇党林立,贵族意识根深蒂固,欧洲封建王朝家族依然盘个错节,等)决定下,不得不在开设下议院的情况下,开设上议院保留皇室和贵族,以获取资产阶级主政的条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