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资料的资料五十到一百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怎样读书收获大
&&&&&&&&&&&&&&&&
/ 怎样读书收获大 
  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 迹。                    ——高尔基(苏联作家)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法国作家)十、怎样鉴赏和评价  有一个同学特别喜欢看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什么《水浒传》啦,《三 国演义》啦,都看了不只一遍,近来又看起了《说岳全传》和《三侠五义》。 别人问他这些小说哪部好,哪部不太好,各有什么优缺点,他却说不上个所 以然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同学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算少,但论起收获来 却不能说很大。究其原因就是在阅读中不善于鉴赏和评价。  世界上的书是多种多样的,有香花也有毒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学 会品评它们的优劣。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万卷虽多当具眼”,只有学会批 评和鉴赏,才能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怎样鉴赏和评价读物的好坏呢?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批评的 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优秀的文艺作品都 是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所以评价读物必须从这两 方面着手。  所谓思想标准,就是要看作品的思想是不是正确的和积极的。一九八一 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中学生评选“我喜爱的十本书”活动,推选了《红 岩》、《李自成》、《爱国与信仰》、《科学发现纵横谈》等十本好书。这 些书有的歌颂了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有的描写了古代农民起义英雄;有 的宣传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有的则传授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 治学经验。这些读物能够鼓舞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积极向 上,在思想方面无疑就是好的。相反,近年来有些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揭露了“四人帮”的罪恶,但是情调比较低沉,读后使人心情压抑,丧失信 心,这样的作品在思想上就不能说是积极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一部分青 少年中流传的黄色手抄本,这些东西低级下流,诱人堕落,在思想上也可以 说是反动的。读书要从思想上加以鉴别,对好书要多读、多宣传,对坏书, 我们就要摒弃和批判。所谓艺术标准,也就是要看作品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是不是完美。拿文学作品来说,就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是不是鲜明突出;结构是不 是谨严、巧妙;叙述故事的手法是不是新颖;语言是不是生动优美。以鲁迅 先生的小说、散文为例,他的作品就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迂腐无能而又自命清高的孔乙己;有在苦难中挣扎而终于被封建势力吞噬 了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自慰,落后而不觉悟的阿 Q;有觉醒了的要摧 毁旧世界的狂人,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 里,加深了我们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认识。他的作品构思巧妙,语言含 蓄隽永,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四人 帮”猖獗时出版的一些文艺作品,那些作品都是打着革命的旗号,为他们 的反动政治服务的。作品中那些“英雄人物”尽管满口都是革命词藻,但留给读者的印象仍然是虚假的、干瘪 的和概念化的。这样的作品在艺术和政治两方面都是 不好的。 文艺批评的两条标准在评价古典文学作品时同样是适用的。毛泽东同志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 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从上面那个同学喜欢看的《水浒传》为例,书中无 情地揭露了徽宗皇帝的昏庸,高俅、蔡京等贪官污吏的残暴,歌颂了晁盖、鲁智深、李逵等起义英雄的反抗斗 争。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是好的。明清两代的农民起 义军都曾把它当成一部农民革命的教科书,指导他们 的反抗和斗争,在历史上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起义英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大小事件都写得波 澜起伏。语言明快、洗炼。阅读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就不能只是看看热闹, 而应该仔细品味,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当然,《水浒传》中 也有糟粕,如对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没有提出明确的批判,招安以后的描写 既不真实,叙述也枯燥无味,对于这些东西,在阅读中也是应该予以充分认 识的。至于象《三侠五义》这样的作品,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比《水浒传》逊色得多。书中除描写清官包公平冤案、除恶霸具有暴露封建统 治黑暗的意义外,所描写的一大批侠客义士,其实都是一些奴性十足的人, 在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之下,甘心充当维护封建政权的鹰犬,与水浒英雄 相比,真有天壤之别。阅读这样的作品,就要运用批判的眼光,不能一概吸 收。鉴赏和评价是阅读的武器,有了它,我们才能识别鲜花和毒草,精华与糟粕,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读书时获得更多的教益。鉴赏和评价可 以通过书评活动进行,如开讨论会,写读书评论等。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鉴赏和评价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十一、怎样提高速度  古人常用“学海”和“书山”来形容学问之广,书籍之多。在这“学海” 和“书山”面前,不少人发出了“人生有涯(有限),而知也无涯”的慨叹。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这“学海”还在迅速扩大,“书山” 也在无限增高。据统计,从一九五○年起,世界知识的总量每十年翻一番, 一九七○年起,每五年翻一番。目前,全世界每年书刊出版的总量是:期刊 十几万种,图书五十多万种。有人估计,到公元二○○○年,全世界各类图 书总量将达到二亿种,一个图书馆要用传统的方式收藏这么多书,书架排列 起来的总长度将达五千英里。在这种“知识爆炸”的形势下,能不能在有限 的时间里读尽可能多的书呢?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 大幅度地提高阅读速度完全是可能的。  阅读速度与阅读过程有直接关系。据研究,人们的阅读过程有两种。一 种是:看到文字,先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这 就是大家常说的“朗读”;另一种是:看到文字,直接在人脑中唤起意思, 达到理解,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默读”。由于默读不必经过发音阶段,而直 接由文字认识意义,所以速度要比朗读快。就一般的阅读者来说,汉语朗读 每分钟是一百五十到二百字,默读每分钟可达四百到六百字,默读的速度是 朗读速度的三倍左右。因此,要想读书快,就应该重视默读,养成一看到文 字直接就想到意思的习惯。练习默读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口,不发音,也不要 动嘴唇,眼睛加快扫视页面的速度,吸收文字所表示的意思。时间长了,阅 读速度就会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和认知方式也有关系。据研究,阅读的认知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合成式认知”,即逐个辨识每一个汉字,再循序合成词和句子,逐步 理解它的意思,一种是“整体式认知”,即一次辨认一个词、一个词组,甚 至一个句子,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很显然,整体式认知一次辨认的字数较 多,因此,比合成认知的速度要快得多。有人做过实验,逐个辨认不成词句 的汉字,每分钟仅能辨认一百个左右,整体辨认成为词句的汉字,每分钟可 以达到五百个左右。因此,要提高阅读速度还应该养成整体认知的习惯。整体认知的能力能够通过练习来提高,可以像下卡片的时间,这样可以扩大面这样,把一段话分解成许多短句,一句一行地排成条 形,中间划一条垂直的虚线。 阅读时把目光投在虚线上, 自上而下快速移动,这样可 以培养自己以句为单位理解 意思的习惯。也可以把一句 句的话写在卡片上,每张卡 片写一个句子,在极短的时 间内在眼前闪示,然后说出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逐渐加 长卡片上的句子,缩短出示眼睛看字的范围,增加一次 认知的字数。这类练习做得多了,整体认知的能力必 然能有所提高,阅读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任何一种语言,它的构词方式,句子结构,句与句 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有意识地掌握这 些规律和模式,可以加快对词义句义的理解,使阅读过 程变得轻松流畅,从而提高速度。例如汉语的句子一 般是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其它附加成分组成 的。掌握了这个模式,即使碰到很复杂的长句,也能准确地抓住主干,迅速理解句意。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如果我们懂得汉语句子构成的规律,就能迅速看出句子的主干是:“我回到故乡去”,比较顺利地领会了句义。因此掌握语 言运用规律,提高语文修养也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读书速度很快的人,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这 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根据科学研究,人脑接受文字的能力要远远超过眼 球移动的速度。只要掌握了速读的技巧,读得又快又好,完全是可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唐代诗人)十二、怎样加强记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读书人看了一首写虎的诗,看过之后向人夸道: “这首虎诗做得极妙,只有四句,便把老虎的神态描写已尽。”旁人问他这 四句诗是什么,他说:“头一句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是什么什么苦。”旁 人见他没记住,就说:“既是上两句记不全,就念念下两句吧。”这位读书 人仰头想了又想说:“第三句其实忘了,还亏第四句记得明白,是老虎非常 凶狠的意思。”说来说去,实际这位读书人连一句也没记住。像这样读了就 忘,不注重记忆的读书态度,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且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注重记 忆,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记忆又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标准,读懂了,记 住了,读书才算是有成效。怎样读书才能加强记忆呢? 第一,读书时,一定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据心理学研究,阅读中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记忆;一种是有意识记忆。如果阅读时,并没 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随便翻翻,但翻过之后,不自觉地记住了一些东西, 用的时候能够回想起来,这样的记忆就叫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留在脑子 里的印象有深有浅,感兴趣的东西印象深,记得时间也长;不感兴趣的东西 印象浅,过后就忘了。如果阅读前,有一定目的,阅读中又按照一定的方法 步骤经过自觉的努力去识记文章的内容,读过以后能够清楚地回想起来,这 样的记忆就叫有意识记忆。有一位老师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甲班,让同 学阅读一篇文章,阅读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读过以后,立即测验,要大家 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和中心思想。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不出来或写得不 对。在乙班,让同学阅读同一篇文章,但阅读前就提出,读后要写出文章的 结构提纲和中心思想,此后进行了同样的测验,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 地回答问题。实验表明,有意识记忆比无意识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有意识记 忆的重要特点是阅读时有明确的目的,有了目的,大脑就能积极、主动地去 识记读过的内容。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就得带着任务读书。第二,阅读时,一定要积极思考,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心理学家们还指出,按照阅读时的理解程度,记忆又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对阅 读材料不求理解,只靠反复诵读记住读过的东西,这样的记忆叫机械记忆。 如读书时碰到的人名、地名、年代等等,就要靠死记硬背,直到记住为止。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文章的 内容观点,这样的记忆就叫意义记忆。例如,阅读一篇议论文,就要弄清文 章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据是怎样说明论点的,经过这样的分析研 究,文章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清晰的印象,经久不忘。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 果大不相同。有人做过实验,识记十二个不成词的汉字,需要复习十六次才 能背下来,识记四百八十个字的诗歌,只需复习八次就能背诵下来。前者因 为字与字之间没有意义联系,只能靠机械记忆,所以记得慢;在诗歌中,字 与字之间形成了意义联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所以记得快。我们阅 读的文章,绝大多数在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要积极思考,加深对 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才好。  第三,读书时,除了要有意识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之外,还可以采 用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记忆。    诵读法。即高声朗诵阅读材料,一边看,一边念,一边听,朗诵时,由 于眼、口、耳三种器官同时活动,文字通过视觉、听觉两条渠道进入大脑, 引起的兴奋比较强烈,因此,记忆也就比较牢固。大诗人白居易自述,年轻 时为了记住所学的文章,常常读得“口舌生疮”,可见诵读法在帮助记忆方 面是起重要作用的。又如抄读法。即一面阅读文章,一面全文抄录,或摘抄 其中精采段落和语句。抄录需要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写,在大脑中留 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就记得扎实。明代学者张溥抄书出名,他读过的书 必亲自手抄,抄完之后朗读一遍就烧掉,然后又从头抄起,反复若干次。由 于记忆积累的知识多,所以他写诗作文才思敏捷,挥毫立就。  整理法。即在阅读中将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或列成提纲,或制成图 表,然后扼要地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透彻地 理解了阅读材料,加工结果又比较简明,所以便于记忆。  联系法。即阅读中把阅读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如看到辛 亥革命爆发年代是一九一一年,就联系到党的生日是一九二一年,中间相差 恰好是十年。这样一联系,辛亥革命的年代就比较好记了。又如学习一篇驳 论文,联系一下被批驳的文章的观点,驳论文中的观点也就记得更清楚了。读书时,帮助记忆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历来学有所成的人,在阅读中都很重视记忆,记忆力强的人甚至可以做到“过目成诵”。记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锻炼而加强,我们只要掌握了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再有意识地在读书活动中去运用,做到“过目 成诵”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 必过于细心地读;只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英国哲学家)十三、怎样联系实际  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一个叫赵括的人,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 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当时有不少人觉 得他是个将才。后来秦国进攻赵国,大将廉颇奉命御敌。廉颇针对秦军来势 凶猛的特点,采取了固守的策略,没有立即出战。赵孝成王听信谗言,认为 廉颇年老怯弱,于是改派赵括为上将,到长平接替廉颇。赵括自以为熟悉兵 法,一上来就照搬兵书上的条文,主动出击,结果上了秦军的圈套,全军覆 没。赵括本人也死在乱箭之下。后人批评赵括这种读书不结合实际,只知夸 夸其谈的学风,说他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读书为什么要结合实际?这首先要从读书的效果看。凡是脱离实际,死 抠书本的人,在理解方面往往不能深入,学到的知识也常常不能融会贯通。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曾写道:“古人学问无遗 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他深 切地感受到单纯读书的局限性,而强调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固 然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它毕竟是间接的,没有经过 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因此单纯从纸上获得知识就难免流于肤浅。读书只 有联系实际,自己亲自体会验证一下,认识才能由浅入深,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  古往今来,读书能结合实际而获得真正知识的不乏其人。明代医学家李 时珍坚持一边读书,一边行医采药,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最后终于写出 了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巨著《本草纲目》。清代学者顾炎武,抱定“行万里 路,读万卷书”的宗旨,一边读书,一边做社会调查,撰写了具有真知灼见 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他们都是读书联系实际而取得成就的典范。读书为什么必须联系实际,还要从对书本知识的检验和评价方面看。就一般的书本知识来说,都是作者在彼时彼地经验的总结。但是客观实际情况 往往是千差万别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书本知识也往往是不完全的。我们 从一本书中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那里的实际,还要放到实践 中去检验。如果认为一切上了书的东西都是对的,而不去结合实际进行评价 检验就可能接受错误的东西。前些日子,有些所谓科普文章说鬼神的存在是 有科学根据的,还举出种种荒诞的传闻加以证实。对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 能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分析一下,就能看出,这是宣传迷信的伪科学, 如果盲目地相信书本,就会上当受骗。从这一角度来说,在读书中要想获得 正确和有益的知识也必须联系实际。  读书必须联系实际,这还要从读书的目的看。作者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写 成书本,其目的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传之后人,用自己的经验去指 导他人的实践。而对于读者来说,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了解知炽,炫耀 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而 要应用就必须联系实际。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提 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而不要把箭拿在手里,连声 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放出去。他一生坚持读马列的书,用马列 主义原则去指导中国革命,使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 个胜利。从读书观来看,毛泽东同志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 明代的东林书院有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步的东林党人把读书和当时的家事、 国事、天下事联系起来,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也应该 把读书与人类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四个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阅读 政治理论要与自己的思想改造相结合;学习数理化知识要与观察实验相结 合;学习语言文学要和写作等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的读 书活动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十四、怎样根据目的运用各种读书方式  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人们根据认读、理解、想象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 把阅读分成许多种方式,大家常提到的有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  精读是人们普遍提倡的一种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要求要按照顺序, 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在理解方面,它要求对文章的词、 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义, 还要领会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 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会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 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能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还 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联想和想象方面,精读要求要把文章 所阐述的思想与其它事物广泛联系,仔细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和描绘的情 景;在评价方面,要求要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做出客观 的衡量和判断。  宋代学者朱熹曾对精读这种方式的特点做过阐述,他说:“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 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精读在理解方面的 特点。南宋另一个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 求其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 下。”他所说的“入”,指的是通过理解和想象吃透书本的精神,“出”则 指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书本做出评价,而不死守前人之言。他的论述 阐明了精读在想象和评价方面的特点。略读也是很重要的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不同于精读,眼光有时像雷达扫描一样掠过页面,有时像医生扪诊一样从这里跳到那里。对于那些一般 的材料,常常略去不看。专门搜索表达文章观点的重点句,找到之后就反复 注视,加深认识。在理解方面,略读不是逐词逐句进行的,而是居高临下, 力求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脉络。略读中也存在着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文章的观 点和现实相联系,或与其它文章的观点进行对比等。在评价方面,略读只对 文章的主要观点做出评判。而不对文章进行全面衡量。略读这种方式在我国很早就有人采用。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读书。别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他所用的方法就 是略读。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知识的增加,人们迫切要求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对于略读这种方式,也同样予以重视和运用。欧美的一些阅读学的著作 就曾指出:略读是为了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思想而进行的一种阅读,它只要 求在跳跃式的感知过程中抓住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句,而不必依次去读 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在对文章有了概括的认识后,才进一步仔细研读。他们 认为,略读是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读书方式。略读与那种“走 马观花”式的读书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高度集中 的阅读活动,而后者则是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乱翻。  浏览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浏览的认读是行云流水式的,虽然是连 续的,但却不求仔细,在理解方面不求深入,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 评价方面,浏览要求能够敏锐地发现读物中有价值的部分,而不对读物做全 面评判。东晋诗人陶渊明很重视浏览,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鲁迅先生也持有同样的主张,他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 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 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这随便翻翻,其实就是浏览。鲁迅先生 认为浏览并不是消极的读书,在浏览中可以博采各种知识,也可以比较、评 价,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方式的优劣,常常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有 人主张精读反对略读和浏览,说“不求甚解则如勿读”。有的人批评精读是 寻章摘句,是搞繁琐哲学。其实这些看法都有片面性。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知 道各种读书方法都是受读书目的、读物的内容制约的。各种阅读方式都有它 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教科书,目的是要透彻地掌握所学的知 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时深入思考,认真领会课文的 意思,弄懂每一个疑难问题,直到融会贯通为止。如果读的是语文课本中的 文学作品,还需要细致地品味和欣赏文章的表达艺术,对文章作出全面评价。 又如,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的而读书,阅读材料是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 参考资料,就宜于采用略读方式,迅速地抓住这些资料的主要观点,抓住对 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章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精读的方法是不适合的。 再如,以丰富知识,休息消遣为目的的阅读,阅读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报 刊、书籍,就适宜采用浏览的方式,眼睛轻松地扫视读物,有兴趣的地方稍 微看仔细些,没兴趣的地方一带而过,碰到有用的材料也做做剪贴和摘录,在这种情况下,仔细研究考证是不必要的。  由于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场合有时是变化着的,所以阅读方式 的运用也往往不是固定的。在许多情况下,各种阅读方式是穿插运用,互相 补充的。例如陶渊明读书就不是一味浏览,在“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后,还 有一句话叫作:“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很明显,他在浏览中如果碰到 了感兴趣的材料,也是要精读的,而且其专精的程度甚至到了忘记吃饭的地 步。在美国,有人提出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浏览, 拿到一本书,大概看一遍,了解一下内容;第二步略读,抓住书中的主要观 点,发现疑难问题;第三步精读,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第四步背诵,记住 所读书本的主要内容;第五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个五步读书法就是 各种读书方式的综合运用。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活动中,应该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象、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取 得较好的读书效果。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 终不知味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宋代哲学家)十五、怎样根据文体特点分析作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根据其特点划分为许多种类,文章也不例外,根据 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许多文体。拿文学作品来说,就分成诗歌、小说、散文、 戏剧等许多种体裁。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时,应该针对它们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以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鲁迅的小说《孔乙 己》为例,说说怎样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来阅读分析作品。先说诗歌这种文 体的特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阅读这首诗,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诗歌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是高度概括和集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 的后期,当时,唐王朝的军队已经收复了叛军所盘踞的蓟北地区,战乱即将 平定。反映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了一首七律。以自己听到胜利消 息后,欣喜若狂的一个生活场景,来反映战乱时期人民群众对统一、和平的 渴望。从内容上看是高度集中的。第二,诗歌的感情浓烈,想象和联想非常丰富。这首诗着重描写了自己听到胜利消息时的情感活动。开始是惊喜交集,激动得涕泪满襟,继而胡乱 地卷起诗书,放歌纵酒,高兴得几乎发狂。最后由胜利的消息联想到可以返 回被叛军占领的家园,于是在幻想中穿过三峡,直奔洛阳老家。字里行间充 满了喜悦之情和生动的想象。第三,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音乐感。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为例,其中“穿”、“下”、“向”这三个动词就用得非常准确、 生动。三峡险而窄,所以说“穿”,出峡后水流通畅,所以说“下”,由襄 阳到洛阳是陆路,所以说“向”,这三个动词还都有“快”的意思在内,把 作者那种归心似箭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另外,诗句对仗工整、押 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确实有一种音乐美。小说这种文体就与诗歌有很大不同。第一,小说篇幅较长,容量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孔乙己》这篇小说,就描写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从 他出场后的几个生活片断,到他被打成残废,悲惨死去,中间又插叙了他读 书未能进学的经历,构成了一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小说有完整的情节,所以 才能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第二,小说能够细致地刻划人物,用人物形象来显示作品的思想意义。《孔乙已》这篇小说就是通过一些典型的生活片断,从人物的语言、行动、 心理、外貌等几方面来刻划人物的。例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 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 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 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  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 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 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段文字,有外貌描写,有言语和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刻划出一个迂腐 无能,而又自命清高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教 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三,小说能够具体地描写社会环境。真实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孔 乙己》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展开了一幅清朝末年社会生活的画面,穷人在柜 台外站着喝酒,而富人则踱进店里慢慢地坐喝。掌柜的要小伙计往酒里羼(chàn)水,而主顾们又在严密监督。这些环境描写都生动地反映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那种贫富悬殊、等级森严、人情冷漠的社会本质。通过以上对 比,我们可以看出,文体不同,特点也不同,因此阅读时,就不能采用千篇 一律的办法。以概括作品的主题为例。要抓住诗歌的主题,就要通过反复诵 读,着重体会诗歌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感情,并认识这种感情的思想意义。 如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要通过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 者那种狂喜的心情,并把这种狂喜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 识它的本质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抓住了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认识了它的思 想意义,也就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认识小说的主题,就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抓住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思想意义。例如读《孔乙己》这篇小说,首先应该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描 写,把握住孔乙己迁腐无能,麻木不仁,而又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然后分 析这种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认识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封建文化毒害的 结果。抓住这两方面,也就抓住了小说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批判封建社 会的主题。再以把握作品的结构为例。小说是以情节发展为线索划分层次的。《孔乙己》一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写 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断;第三部分写孔乙已的悲惨结局。阅读小说时只要按 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就能把握住作品的层次结构。诗歌的结构就比较复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结构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头两句):写听到胜利消息后惊喜交集之情;第二层(中间四句): 写狂喜之情;第三层(最后两句):写回乡的急切之情。阅读时,抓住了情 感这条线索,就能把握住它的结构。  从作品的语言分析看。阅读小说,要看小说中人物语言是不是有个性, 能不能反映人物的地位、思想和性格,另外,还要看叙述语言是不是形成了 独特的风格。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是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否含蓄、 凝练,有没有节奏和韵律。  读书时,要注意作品的文体特点,抓住了文体的特点,分析就有了针对 性,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深入了。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十六、怎样圈点勾划和加批注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 徐老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有时还在 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  毛主席读书也喜欢用这种办法,他青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伦理学原 理》,书页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所写的批语竟有一万二千多字。  圈点勾划和加批注,其实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的辅助方法。元代学者 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一书里,要求十五岁以前的学童,读书要自己断 句和加标点,并且圈出多音字、假借字;十五岁后读经书要能用不同颜色的 笔加批语和注释。在他的书院里念书的学生都得掌握这项基本功。  古代出版的书籍大多带有评点,详细的从字的读音、意义,到句段的联 系照应,文章的结构层次,遣词造句的特点,都有所解说,有的还概括全篇 大意。批注的文字有时远远超过原文。可以看出,圈点勾划和加批注也是指导别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 什么是圈点勾划?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 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 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 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段 落的中心句下画 ;在重要的句子下画 ;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 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 段的序号等。 批注,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 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 读书时,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和加批注,可以促 进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圈点批注的文章,眉目清楚,条 理分明,也可以加深读者的记忆。下面我们圈点批注 一篇文章,了解一下它的具体作法和样式。天时 地利 人和一、天门见山、 提出中心论点。 二、分两层论 证: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 和1.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列举事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有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引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孟子:名轲,战国邹人。儒家大师。 主张仁义,反对暴 政。 天时:时令、气
候、政治形势等。 地利: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的向
背。郭:外城。 环:包围。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地理条件件和其它条 件很好。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用逃跑与地理条件对比,得出“地利不如 人和”的结论。人和也。‖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夫:发语词,无实 际意义。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衣甲。 委:放弃。域民:让百姓在一 定范围里安居。用一组排比句,进一步说明“地利之不足 封疆:连疆。恃”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用对偶句提出威:镇服。 道:道义。 至:极点。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威论 畔:同“叛”。断,对比鲜明。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层层推理,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此段逻辑严密,语气连贯,显示出孟子雄辩 的特点。圈点勾划和加批注,要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 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 下,就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其次,圈点勾划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 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 了。另外,批注应该作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 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批语不应过长,罗哩罗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 好。十七、怎样做摘录和提要  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有用的材 料,从这些材料中挑出最有价值的片断,照抄下来,就叫摘录。摘录的材料 可以写在卡片上,也可以写在活页纸上。  摘录除了可以加深我们对所读材料的记忆之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分 散在许多书中的材料集中起来,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概括,从中获得新 的认识。例如,一位语言学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从报刊和杂志上读到 的有关狼孩的十几条资料分别摘录到卡片上。下面是其中的三张狼孩目:语言学理论 最有名的事件发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 的一个小城米德纳波尔(一九二○年)。一个  牧师打死了母狼,在洞穴深处,找到了两只小狼和两个裸体的小女孩。一个大约七 八岁,  另一个大约两岁。两个狼孩送到孤儿院。一个叫卡玛拉,一个名阿玛拉。阿玛拉两 年后死了。卡玛拉活到一九二九年??一九二二年她才学会直立。一九二六年才学会独立走路,在她一生中,她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四年中只学会六个词。??《知识就是力量》一九五七年第五期第七页,何雷译自捷克《青年科学与技术》一九五六年四月号狼孩续闻 目:语言学理论 关于狼孩,大家并不陌生。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印度拉克劳市火车站上发现的那一个名叫拉穆的狼孩,发现时他是用四肢爬行的??现在??他虽然还未能清晰地 发出人类的语音,但已经能够通过号叫或一些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科学画报》一九六三年四月第一百五十七页《漫话狼孩》(黄天祥)目:语言学 理论  ??这个世界上唯一活着的狼孩命名为“巴斯卡尔”(按:一九七二年夏天被发现 的),现在已经锻炼得能够用双腿走路。人们期望这个已经十岁的狼孩能够恢复说话和 记忆,来讲述他的狼孩生活,但是这期望是渺茫的。??《北京日报》一九七九年十月十日  通过对这些资料集中进行分析,他发现:所有的狼孩在回到人类社会中 以后,都没有真正学会语言。由此他得出结论说:人类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 时期是幼儿时期。语言学家从这十几条看起来好象与语言学没有关系的资料 中获得了重大的发现。如果平时读书不做摘录,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许多专家学者在读书时都注重摘录和制做卡片。著名小说家姚雪垠所积累的有关明清史的资料卡片就有几万张。 摘录要注意这样几条要求:首先摘录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改动。原文中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用省略号来表示。其次摘 录的原文后面要注明出处和日期。如果是从书籍上摘录的,要记下出版社、 出版日期、第几版和页数。另外摘录不管是写在卡片上还是写在活页纸上,都要有统一的格式,然后分类保存。摘录的资料最好经常翻一翻,这样可以 产生联想、触发新意,促使自己去研究问题。  阅读时,把读物的要点和主旨,用简明扼要的话写下来,就是提要,做 提要可以加深我们对读物的理解,巩固记忆,写好的提要可供学习研究时查 阅,以便人们可以迅速了解读物的概貌。提要可以是一本书的,也可以是书 中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  古代学者在读书时很重视写提要,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 曾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史书,总是把 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说理的文章,一定把主要观点提取出来。因此, 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诸子百家的著作,他都能清楚地记得要点。  写提要首先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 意是什么,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通过分析,抓住文章的主旨。最后把这两 方面,用连贯的话写下来就可以了。  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魏巍同志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提要就 可以这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散文。开头,作者以谈感受的形 式明确指出,志愿军战士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接着作者具体写了三件事:松骨峰战斗; 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坑道里的一次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 民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最后作者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强调了志愿军战士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有叙有议,感情充沛,生动感人。  提要和摘录一样,也可以写在卡片或活页纸上,分门别类保存起来,以 备查阅。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批评家)十八、怎样写读后感  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成文章,这就是“读后 感”。写读后感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促使我们把文章的内容 和自己的思想、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教益。下面我们结合 一篇读后感介绍一下它的写法。读《卖油翁》有感  《卖油翁》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他因 此而感到自豪。一个卖油的老人看了,只是略表赞许说:“无它,唯手熟尔。”他把油 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葫芦灌满了,钱孔 却没有沾上一滴油。他自谦地说:“我亦无它,唯手熟尔。”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只要经过刻苦练习,达到精熟, 任何本领都是可以掌握的。我们常常看到,老农能预测风雨,善于治理田地;工人能操 纵机器,加工出精密的复杂的零件;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做出生动的表演;画家能运 笔自如,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对此,人们总会发出种种赞叹,称他们是“天才”。 岂不知这一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他们勤学苦练,长期积累经验,达到熟练的结果。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羡慕那些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自己也想试一试,今天学一 会儿提琴,明天练一练画画,但是浅尝辄止,一碰到困难就放手不干了。叹息自己缺少 音乐和画家的天赋,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其实这些同学的脑子并不笨,有的人玩起扑克 来是常胜将军,但在数学竞赛中却是倒数第一名,说到底是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练得多,没有达到“手熟”的缘故。 掌握一种技能,获得一种本领,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精熟。我们青年人不应该自暴自弃,只要树立信心,勤奋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 一定能学有所成。这篇读后感,在开头部分,首先概括了一下所读文章的内容,然后指出:《卖油翁》一文向读者揭示的就是“熟能生巧”这个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 题。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主题,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主题抓得准,感想 才能正确发挥;主题抓得不准,感想就会文不对题。比如,有的同学把《卖 油翁》的主题理解为有本领的人也不要骄傲自满。然后围绕骄傲与谦虚的问 题大发议论。感想就与原文脱了节。这篇读后感的后一部分是通过广泛联想,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文章由卖油翁联想到农民、工人、艺术家、画家,指出他们的本领也是通过勤 学苦练,达到熟巧才获得的。然后结合同学中的例子,指出有些人之所以一 事无成,并不是天赋差,而是浅尝辄止,没有达到“手熟”的缘故。用正反 两方面的实例,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再一次强调:“掌握一种技能,获 得一种本领,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精熟。”这 一部分写得既紧扣主题而又真实具体。  结合实际,广泛联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不善于联系实际展开联想, 感受就无从产生,但是联想也要注意不要脱离所读文章主题所规定的范围, 否则写出的感想就不着边际。  有的同学说,只读一篇文章,主题比较好抓,联系实际也容易。如果读 的是一本书,书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得比较复杂,可联想到的事物又很多,怎  样写读后感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抓住书中使你感动最深的地方, 集中在某一方面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而不要面面俱到。例如美国作 家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记叙了我国许多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表现了他 们多方面的崇高品质。一个同学读了以后,写了一篇叫《说胆》的读后感。 他从书中摘引了这样一些片断:  “邓发,国民党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但他却依然活跃在敌营中心,不把追缉他 的特务放在眼里。”“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毛泽东,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他却光着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街上走。”  由这几个片断,作者谈到:这些描写使我看到了,真正共产党人身上的 一种特有的、但不以此而炫耀的东西,那就是胆量。接着围绕胆量联系实际 展开议论,指出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革命先辈在对敌斗争中那种不怕牺 牲的崇高品质。这样写既集中又有深度。读大部头的作品,我们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来写读后感。  十九、怎样利用工具书和图书馆  一个同学在读书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个句子:“江青和林彪沆瀣一气,狼 狈为奸,妄图篡党夺权”。其中“沆瀣一气”这个成语,既不知道怎样读, 也不懂它是什么意思。另一位同学看了推测说:““沆”、“瀣”二字都有 “氵”的偏旁,可能指的是两种脏水,“沆瀣一气”也许是说两种脏水散发 了一样的臭气。他们拿不准,跑去问老师,老师从书架上拿出《汉语成语小 词典》(一九七二年修订本),唰唰地翻了几下,马上找到了这个成语,一 看注释,原来“沆”念 hàng,“瀣”念 xiè,是两个古人的名字,说的是唐 朝有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叫崔瀣,文章写得非常拙劣,但是偏偏碰上了一 个叫崔沆的糊涂考官,崔瀣竟然被录取了。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于是“沆瀣一气”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反面人物之间臭味 相投。看了这个解释,两位同学恍然大悟,齐声感谢老师。老师指指手中的 词典,笑笑说:“该谢的不是我,你们倒要谢谢这位无声的老师呢。”  说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阅读中不光是碰到难解 的词语、典故可以去查工具书,就是碰到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事件、典章 制度、年代等等,都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弄清楚。中学生常备的语文工具 书有这样几种:《新华字典》,它是我国目前最通行的一部小型普通字典,共收单字八千五百个左右,收录带注解的词、词组三千二百条。标音精确,注释简明, 一般字词的音、形、义在这里都可以查到。《汉语成语小词典》,这是一部小型的成语词典,共收成语典故三千多条,每条成语都做了解释,并举例说明了用法,有些典故还注明了原始出处。 这部成语小词典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有很大作用。《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现代汉语词汇的中型词典。收录字词、词组、成语五万三千多条。现代汉语的词汇和注释都可以在这里查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型的和专用的工具书,如大型综合性工具书《辞海》,共收单字一万四千多个,包括各学科名词术语和普通词语九万一千多条,各科知识都可以在这里查到。又如专供阅读古籍使用的大型工具书《辞 源》,专收古汉语词汇和有关文史方面的词条,古文中的字、词和古代文化 知识都可以在这里查到。还有许多专用的文科工具书如《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地名大辞典》、《诗词曲语汇释》、《小说词语汇释》等等,这些工具书自己一般难以齐备,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到资料室或图书馆去查阅。 查检工具书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部首检字 法;一种是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许多汉字有相同的部位,这相同的部位叫部首,如“沆”、“瀣”二字相同的部位是“氵”就以“氵”作为部首,将所有“氵” 旁的字都归到这个部首之下。再接除部首之外的笔画多少为顺序排列起来。 查找某一个字时,先确定和找到它的部首,再根据笔划数找到这个字和它的 页码,就能翻到这个字的注释。部首检字法的不足之处是:有时只知道字音 不知道写法,就不能查到这个字。还有的时候,一个字包含几个部首,不知 查哪一个好。如“问”是查“门”部还是查“口”部?“字”是查“宀”部 还是查“子”部?碰到这种情况可以两个部首都查查。根据汉字的读音,可以把所有的汉字按汉语拼音  方案规定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的次序排列起来,排法是先按汉字拼音的 第一个字母的次序排列,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按第二个字母顺序排列,以此类 推,字音相同的按声调排列。查字时,先确定该字的汉语拼音,然后按字母 顺序找到这一读音所在页数,从而找到这个字和注释。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 如果读不准字音,或不知道字的读音就不好查找。部首检字法和汉语拼音检 字法各有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因此新出版的工具书都兼用这两种方法。 在设有图书馆的学校,同学们还要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借到自己所需要 的书刊。在一般图书馆里都设有图书目录柜。把所藏图书分类制成目录卡片, 装在里面,读者借书时先查目录,然后把要借的图书的名字和号码填入借书 单。管理员根据借书单帮你找到要借的书。图书目录有许多种。一种是书名 目录,是依据书名第一个字的笔画或汉语拼音字母排列的。当你需要一本自 己知道书名的图书时,可以查书名目录。还有一种是作者目录,是按作者名 字的笔画或汉语拼音字母排列的,如果你想借某个作者的什么书,只要查到 他的名字,就可以找到他所有著作的名称了。还有一种是分类目录,是依据 书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排的。比如你要借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书,就可以在分类目录古典文学类里找到有关书籍的名字。 在阅读活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利用图书馆,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读书的效率。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游简介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