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王描金血丝博物馆玉圭大全图片共有多少块?

鉴辽代玉圭,说瑞玉文化
鉴辽代玉圭,说瑞玉文化
胡斯英(笔名:陶尘)
一、玉圭与礼制
玉圭: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身份等级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其形状通常是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分别称为尖首圭或平首圭),下端为方形,形制为长条形的玉片,规格大多长约200-300mm,宽约60-90mm,厚约6mm。
玉圭:字典解释为“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上古时期玉圭主要用作祭方位神,区别社会地位和符节功能。
《周礼·冬官考记·玉人》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五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还有日圭五寸,用于祭日;玄圭是帝王举行典礼时用的一种黑玉圭;土圭用于测量土地和四时日月;珍圭是召守臣回朝所执凭证;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和出使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周礼·大宗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圭为青色是礼东方之器,作为礼仪活动中的玉贽或措圭仪式使用。是六瑞礼器(壁、圭、琮、
璋、琥、璜)之一。
在《古玉图考》中圭分镇圭,桓圭、琬圭、琰圭、珍圭、大圭、谷圭等。历史上圭严格按官位品级和礼仪场合划分:大圭长三尺,天子执握,上端锐角或插在衣袋间,又称“廷”圭,以符合《礼》“天子晋廷”之制。大圭有笏的作用,以记事备忘。镇圭,天子执握,上端锐角饰四山纹,取安定四方之意。桓圭,公爵执握,上端为方齐形,取桓楹架屋,栋梁柱石之意。琬圭,上端为圆形,圭身染色,天子派遣使臣所执,使臣执此信节执行任务,有治德交好的含义,被称为“护送琬圭”。琰圭,上端为锐角,取锐不可挡之义,含有诛讨之象。天子派使臣征讨平叛时执用,当作信物,有上方宝剑的作用。谷圭:以和难,以聘女之用。
二、各时代的玉圭略述
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据多,纹饰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纹饰有阳线雕和阴线刻的人面纹、兽面纹和鸟纹,穿孔的上或下有阳线雕横向平行线。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福格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龙山文化的玉圭。
&台湾故宫珍藏一块龙山文化的玉圭,可能是由石锛或石斧演变而来。该圭长30.5cm、宽7.2cm、厚1.05cm,重600克,硬度6,密度2.92。通体细腻温润,为透闪石软玉,两面微牙黄泛灰色。有一面下半呈赭红色,刃部近灰黑色,下端有一圆孔,钻孔周正光滑。圆孔以下两面均有纹饰相同的带状装饰,由勾连弧纹组合的抽象面纹。装饰带下有浅浮雕图案,一面为两只大眼睛的抽象面纹,另一面为昂首鸷鹰。在一端侧面还雕琢一侧面头像,头戴船形帽,蓄长发,有壹厘米大小。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玉圭,在圭上刻诗句,甚至将其大印“古稀天子”和“五福五代”也刻其上。由于乾隆没弄清玉圭上下,因此诗印都刻倒了。
&另一块龙山文化玉圭为“玉鹰兽面纹圭”,长25.22cm,宽6.2cm,玉质呈黄褐色,圭角残缺,似经修整,一面刻展翅站鹰,一面刻兽面纹,中部刻两组直线纹,下部对穿一孔,通体磨光,饰纹以阴线刻出,兽面纹以目纹为中心,并以旋转的曲线围绕目纹展开,形像狰狞,线条纤细流畅,刚劲有力。
还有一块龙山文化玉圭,长17.8cm呈扁平的长方形,原器从中间断为两截,背端平直,刃部较宽,一面刃坡度较宽,另一面刃的坡度较窄,磨制光滑,近背部一边的两面均刻兽面纹,玉质呈墨绿色,局部有白色的斑和乳白色侵蚀斑。
&玉圭是龙山玉器中的典型器物。
夏代和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工艺也较粗糙。夏代遗存的玉圭都呈平首式,应是龙山文化玉圭的延续,形制一般为长条形片状,平刃圆钝,圭体正中靠上部位有一个或两个钻孔。圭的用途可能是权力的象征,也可能是奴隶主贵族祭“夏社”即祭土地神时所执祭器。
商代早期的玉圭,在龙山文化玉圭的式样上增加了神首类纹饰,商代中晚期玉圭的形状、纹饰有了变化,较多的表现在端部和纹饰等方面,归纳起来,顶部变化有平顶、弧状凸起、弧状凹下微隆、尖峰及阔顶几类。有些还饰有双线阴刻条纹,这些条纹或为纵五道,或在有孔的一端饰横纹二道。
现存博物馆的一块商代玉圭形状如早期的石锛,由青玉琢制,中间有数条直棱纹,犹如“春物出生”。应是商代祭东方之玉圭。另一块商代有孔玉圭,由青白玉制成,表面有氧化。圭体为长条形扁状,上端尖小,中间随形起脊一道,下端方头,琢有小豁口,并在下端中部钻有一孔,形式较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周代的玉礼器严格地制度化、规范化使用,具体体现就是“六瑞礼器”制度的确立。周朝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诸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旨意,为表明朝觐者的身份地位高低,周天子赐每人一块玉圭,执圭上朝,职位越高圭体越大,各冠圭名,做为不同权力待遇的依据,也显示周王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所见出土的一块周代玉圭近似于戈;另一块为长方形平首片状,长8.5cm,下端呈一弧形大豁口,右边刻纹饰图案,这种形式的圭极少见。
春秋时代的玉圭已在多外考古中发掘,形制皆为长条形,顶端呈尖状,一些圭的边缘从两面磨陡,似有刃;还有的圭磨的平而薄,表面刻有近似S形纹饰,由直线方折而成,分上下两部分,一部分略小。
战国的玉圭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再流行,发现也不多。考古发掘出的一块战国圭为细石质地,素面平底,顶部有凸起的尖角,长约18.8cm,宽约5.8cm片状。
战国以后各代帝王为遵循古制,点缀朝廷威仪和显示身份地位,也有少量地雕造,但绝大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多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汉代以后玉圭多见于文献记载,罕见实物。曲阜汉墓出土的一块玉圭,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圭长20.1cm,宽8.2cm,一端为凸起的圭角,一端为方形,下端中部有一个向外突出的方榫。圭表面分为四个区,中部两个区一个区饰六行凸起的谷纹,另一个区为正反相对的三角纹。另一块汉墓出土的青玉圭、长9.2cm,宽2.3cm,尖首、折肩、方底、磨制光滑。
唐、宋、元三代的玉圭连有关记载都很少,资料中所见的仅有“越陵王之圭”,“汝南王之圭”和“北川五之圭”等几块。
明,清两代根据文献依汉圭式样复制。皆为锐角顶,圭身细长,分素面、谷纹、海水江崖纹饰(见定陵出土的玉圭)。
明代使用的玉圭,大小分为一尺二寸、九寸、五寸等规格,多为平底尖首状,纹饰依圭的功能而定。圭的种类主要有:素圭,光面无纹饰;山圭,表面阴刻四山,寓意安定四方,阴线中戗金,为史书所记的镇圭;弦纹圭,圭面有突起的两道由上而下的直弦纹;海水江崖和三星纹玉圭,正面的上部隐起三星,下部是海水江崖,这类圭,有大小两种,大的长19.7cm,宽6.5cm,小的长13.5cm,宽4.9cm;谷纹玉圭上宽下窄,中部似有脊线,表面似有谷纹,谷粒为钝圆的小突点,不带螺旋形小尾,粒的大小较汉代谷纹大,圭的背面是饰七星纹及海水江崖;仿商代玉圭,长方形,上端为微隆起,表面脊起。所见的三块明代玉圭,皆为尖首平底状。有的玉圭表面布满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回纹。现存博物馆的一块明代玉圭,长26.3cm,尖首平底,一面阴刻夔龙纹、云纹及星宿纹,刻线细腻流畅,一面刻谷纹;另一块青玉质圭,呈上尖下方的厚片状,中间起脊饰山纹及海水江崖,根据造型与纹饰,应是镇圭。
《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冠服与朝廷用圭制度相合。有一块存世的“描金山纹青玉圭”,体扁长,上尖,下平,长27.3cm,宽6.5cm,厚1.0cm。莹润细腻,正面上部刻四组山形纹并描金。其形制与《明会典》所记相符。
清代乾隆时玉圭名目繁多,多按文献资料仿汉代形制。清代玉圭主要有三类:第一种为尖状圭,长条形,顶端凸起尖角。下端略窄,表面或饰有三星、海水江崖纹饰,或者琢有文字。第二种是成组的圭,是依《周礼》所列圭名以《三礼图》所绘圭形的基础制作的,计有镇圭、琰圭、躬圭、谷圭、介圭、豫圭。圭的一面雕纹饰,一面刻字,侧面边沿刻有乾隆年制。第三种为仿上古玉圭,是仿照新石器时代或夏代玉圭而制。
清陵出土物中见玉圭,二件都是清乾隆年制的有饰纹玉圭。一块上部有两个穿孔,形制下宽上窄,平底圆首,长为9.6厘米。另一件玉鹰喜纹圭,长11.9厘米,上部还刻有文字。
事实上,玉圭在历史的演化中,一直是森严等级的象征。相传朱棣曾梦见朱元璋购他一块玉圭,而改变钦立次子朱高煦的想法,转立长子的儿子朱瞻基为皇位继承人。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不同爵位的男子和大臣执不同的圭,玉圭还是朝会典礼时的必带之物。遗存下来的玉圭希少,都很珍贵。
三、本藏品玉圭简介
本收藏品玉圭为“北川王之圭”。正、反两面偕有错金工艺的文字和图案,文字似石鼓文,因石鼓文是大小篆过渡性的六国古文,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秦襄公到秦献公期间所作,但因其“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常仿做篆刻印文。此书体因其结构的符号化特征,虽难以辨认,却在文字学和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位置,历代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无不在这座书法史高峰前仰止探寻。
此藏品玉圭反面的16个字中8个字难以确认,顶部圆圈文字和中部图案的内容意义尚未弄明白。中部图案为一抽象人面,正面顶部两角戗有“信”、“礼”两字,中部正中戗有“北川王之圭”五字。圭从三分之一出断接,靠近断处的阴刻二条平行的戗金金丝已脱落,圭面有磨损痕迹,圭为软玉材质。
据查考,北川王是五代辽国的太宗皇帝,公元927年-947年在位,建国于907年辽国开始的国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又称辽,其开国皇帝为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起到1125年天祚帝被金擒获时共历九帝,太宗耶律德光是太祖的次子,为辽国的第二代国君。从本藏品“北川王之圭”的形制、玉材和文字几个等各方面分析,该玉圭可能是耶德律光继皇帝位之前分封为北川王王时,受其父辽太祖的派遣出使时所执的琬圭。
该“北川王之圭”藏品规格 298毫米长,88毫米宽,7毫米厚,在约三分之一的上部有穿孔。整块玉圭纵向有多条棱线,使得圭面凹凸不匀平。经科技检测,其材质为孔雀石,学名滑石。折射率1.56(点测),放大检察脉状结构。自然光目测为花黑色,强光照射色彩斑斓,可见绿、红、紫、蓝、黄、黑、白等七种以上沁色。其中的红色是极少见的鲜血红,目前考古发掘中的血沁,多是铁锈色。这种材质的玉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中期多见的古玉,被称为东方玉,也即历史上所谓的五彩石。古玉受一色沁者称“純一不杂”;受两色沁者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称“三光照耀”,“三元及第”,“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维生辉”,“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福呈祥”;受群色沁者名曰“群仙上夀”,“万福攸同”。此玉圭沁七色还多,视觉和寓意最佳。五代十国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玉器极少。留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北川王之圭”有幸存世,且是美玉礼器,更为珍稀。
香港永宝斋拍卖有限公司在永宝雅集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曾拍过一个“北川王之圭”,起拍价180万元人民币。时间是2013年12月21日。此拍品长360mm,宽85mm。其材质看似蛇纹石,黄底有黑纹,图形文字与本藏品一致。据文献记载,天子、国王、公侯、爵伯等各级贵族每人都有文字图案完全相同,玉材各异或玉材相同、功能各异的执圭多块以供使用、欣赏和藏玩。其中有皇帝赏赐的,有人馈送的,有执圭者自制的。
附:“北川王之圭”正反两面的错金文字和图案如下(仿写):示意图:
四、“北川王之圭”背景资料
位于我国北方的辽朝,是由草原民族契丹人为主体而建立的政权。契丹族是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的别支。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是契丹人主要生活方式。早期活动主要区域是在“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契丹建国之前经历了古八部。大贺氏部落联盟和遥辇氏部落联盟三个时期。916年建国,鼎盛时,辽国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沟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辽代大致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于907被推举为可汗,为契丹民族开疆拓土,攻占中原,在我国东北灭掉200多年渤海国后,在该地区建立东丹国,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其时次子耶律德光为北川王。
公元926年,也就是消灭了渤海国的第二年,耶律阿保机在班师途中病逝。927年耶律德光在母亲述傈后的支持下夺取皇位,称辽太宗。
太宗早年随父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授兵马将军。南征川,陕和两湖,东下晋冀,辽东,继位后再征冀豫,后病故于河北,执政20年。(详见《辽史.卷三》
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上取得后晋幽云十六州后,就积极在辽国推行“一国两制”。生活方式”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代汉人“。官制上分南官和北官,文化上全盘汉化。同时兼容并蓄各民族文化。1124年在辽朝灭亡的前一年,辽皇族耶律大石部西迁,建立新政权。以复兴辽朝为使命,史称其为西辽。1218年被蒙古歼灭。
地处丝绸之路的辽国。在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环境里,吸取了许多优秀思想观念。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早在阿保机建国之初,辽太祖就在其都城上京效仿中原设立国子监。传播学习儒家五经,此后辽代历朝皇帝都推崇儒学,尊孔重礼。按汉制实行各种礼仪。在辽宋交好的百余年间,从北宋引进大量的仿古礼器,并自己再行仿制,陈于皇室。辽国的王公贵族都执有不同功能的玉圭。用以“明贵贱,辨等列”,在国家政事中广泛使用。
撰于2015年8月6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朝 描金血丝玉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