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pdf的开端是什么条约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
我的图书馆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包括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重要大国间关系两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小专题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及重要国际政治组织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编者注:19世纪初的维也纳体系不作考试要求
1.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2.重要国际政治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①形成: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②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943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至8月德国、日本投降,法西斯同盟最终瓦解。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二)新课标版&&&&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01):巴黎和会
(1)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①和会的召开:参加会议国家的类型,都是战胜国,但不包括苏俄;德奥等战败国也被排斥在外。美、英、法三国(“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着会议,并决定了会议的一切重大问题。②大国的目的:美国企图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谋求扩大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世界霸权。英国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掠夺德国殖民地;其次,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再次,在东亚地区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法国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日本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③对德问题上的争斗:法国出于长远的安全考虑,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美国的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④在山东问题上勾结: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和约》:①《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德国及其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德国的疆界问题(阿—萨两省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萨尔区由法国开采15年后再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且德奥永不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兹南、但泽归波兰,从东普鲁士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为出海口);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全部以委任统治形式被英、法、澳、日等战胜国瓜分);限制德国军备问题(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为非军事区);赔款问题(未能达成最后协议,决定由赔款委员会决定赔付总额和支付方式)。②凡尔赛和约》的性质: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③对和约的评价: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和约潜藏着新的危机,对德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不仅损害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使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这必然会引起德国整个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抵触情绪。法西斯势力以后轻易地利用了人民的这种情绪,打着挣脱《凡尔赛和约》束缚的旗号而崛起。此外,德国是一个有着很强经济潜力和军事能量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它必然会谋求摆脱和约对它的种种束缚。而在一个弥漫着复仇情绪和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战争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滋生下一场战争的种子。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0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协约国还与其他战败国签约,这些和约有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和约的共性有:都对这些战败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控制;都要求它们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都将它们的领土不同程度地分割给周边邻国,结果使这些战败国的领土面积不同程度地缩小;对其中的一些国家,为了保证这些国家能顺利支付赔款,还对它们实行了财政监督(如对奥地利和土耳其)。在土耳其的凯末尔新政府打败英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军和入侵的希腊军队后,1923与协约国集团另订《洛桑条约》,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关税独立,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取消了赔款,但维持了有关海峡管理的规定和有关属地委任统治的规定。
(2)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①体系的构成:即由《凡尔赛和约》和上述四项掠夺性和约一起构成。②体系的范围:是帝国主义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③体系的实质,即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④体系的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一定程度了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⑤造成体系不稳定性的主要矛盾,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等。⑥体系不稳定性的体现:战败国特别是德国滋生了强烈复仇情绪,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国家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被削弱的条件下,土、印、中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起来;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产生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满,美国不批准和约)。
(3)国际联盟的建立:①由来:首先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正式提出。②建立:1920年国联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③盟约一致内容:维护和平(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裁减军备);集体安全(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委任统治(殖民地不能由旧主统治,应由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④机构:最高机构是全体大会;执行机构是行政院和秘书处。⑤实质:是由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⑥成员:苏俄与战败国德奥最初被排斥在外,后相继加入;中国较早加入了国联;因未实现称霸目标,及受孤立主义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03):华盛顿会议
(1)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①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对美英利益构成威胁,限制日本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英日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也成为会议的重要目的。②《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对美国,拆散英日同盟,扫除了它在这一地区争霸的障碍;对英国,维持与美日的表面关系,但随着英日同盟解体,英日矛盾激化;对日本,因英日同盟解体而利益受损,但也获得了与英美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对中国,仍然处于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境地。
(2)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五国条约》):①它规定了五国主国舰的总吨位比例和舰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但未规定其他舰种的限额。②它是近代历史上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③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使美国与英国海军处于同等地位,还限制了日本海军进一步扩大。④该条约暂缓解了帝国主义的海军军备竞赛,但不能消除列强间的根本矛盾。
(3)中国山东问题:①过程:中国提出在会上讨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要求会外解决;在英美压力下,日、中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②内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③评价:这是对《凡尔赛和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九国公约》:①背景:山东问题的解决为《九国公约》的达成创造了条件。②内容:声称尊重中国领土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③影响:使美国“门户开放”在中国变为现实,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建立起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即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有暂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但它建立的和平不可能长久。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01):两极世界的形成
(1)从盟友到对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关于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继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2)美苏“冷战”: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同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二战后,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把“联合同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0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井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日奉还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大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0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进行的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次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厂严重威胁。世界各国部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奸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7.联合国的历史作用简表
二.规律小结
1.20世纪以来三次国际格局变动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1)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2.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与主要大国的实力变化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走势密切相关。
3.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往往是多种力量斗争与妥协的结果,但它们各自的隐含矛盾又导致这种平衡局面是相对而暂时的。必然在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打破旧格局,发展成为新格局。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广大亚非拉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三.热点冷点
1.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背景、特点;主要国际政治组织的内容、作用及相互联系与区别,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主要大国的实力变化及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3.应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出发,明确国际关系体系的相对稳定只是暂时的,长远来看旧格局必然被打破,体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妙处。
4.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分清主次的方法,看待此时期内的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对应的国际政治组织。
四.高考题例
01.(2005上海历史26)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02.(2006广东历史22)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03.(2005北京文综21)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04.(2006江苏历史21)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05.(2007广东历史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06.(2008北京文综22)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07.(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1)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08.(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09.(2009年北京文综18)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合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10.(2009年山东文综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11.(2009年安徽文综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12.(2009年广东历史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 &&&&&&&&&&&&&&&&&&&&&&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13.(2009广东文科基础35)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14.(2009广东理科基础58)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恐怖主义和种族歧视&&&&&&&& B.犯罪猖獗和毒品泛滥
C.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5.(2007江苏历史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 &&——《国际联盟条约》
材料二& 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事后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材料四&&& (图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欢呼场面)
①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是哪位政治家在哪份文件中提出的?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3分)
②材料二中,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没有包括石油,其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3分)
③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联合国宗旨与国际联盟宗旨的不同之处,以及它反映了世界怎样的一种趋势?(2分)
④材料四再现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时的欢呼场面,这一历史性时刻发生于哪年?此后,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从巴黎、新秩序等关键词思考。
02.A& 透过现象看本质。
03.A& B、D项仅适合前者;C项仅适合后者。
04.C& 应为华约的成立。
05.C& 深入理解“一超多强”的含义。
06.B& 回顾相关国际组织、条约的相关内容。
07.D& 从威尔逊的提议上明确这是提倡建立国际联盟。
08.C& 本题主要强调了全球化的现实、人们生活和思维的全球化角度等。
09.B& 把德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一史实符合题意,即《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10.B& 独立于美苏之外且获得万隆会议赞成的只能是不结盟政策。
11.D& 题中所言实际上是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对峙关系。
12.D& 从题中表述可判断,D项答案最贴切。也符合一超多强、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13.D& 其余表述有误。D项最能说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必然最终落空。
14.D& 应从全球整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局部去看问题。
15.答案要点及解析:
①(识记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行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这一构想。&&& 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望。
②(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危害)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③(从联合国宗旨的广泛性思考)联合国的宗旨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国际问题,即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④(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对国际事务的贡献)1971年。&&& 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等。
五.新题预测
01.有人认为美国“要会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的实质是称霸世界,使美国在谋求霸权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是&& B
A.与苏联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策划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 D.组织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02.22.巴黎和会上,某国代表主张“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据此推断“某国”是指 & A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0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没有有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D
A.国际联盟机构不健全&&&&&&&& 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三国主宰了该体系 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内部矛盾重重
04.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朝韩对话和东西德合并,另一方面中东局势继续恶化和科索沃宣布独立。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A.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C.地区动荡加剧& D.世界和平趋势加强
0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B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委任统治&&& D.大国一致
06.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重要,民族关系复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争斗的重要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上且在二战后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家是&&& B
A.南斯拉夫&&&&&&&& B.希腊&&&&&&&& C.罗马尼亚&&&&&&&&& D.保加利亚
07.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不断变化;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08.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09.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举行的华盛顿会议,是二十世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阅读材料一、二,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21年 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 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 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1)美国发起这次会议的目的显然不是它所说的“ 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它具体企图有哪些呢?(8分)
(2)为什么美国要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4分)
&&& 材料二、日本政府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作为被告到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7月27日才作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
(3)所谓“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 ”是指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华盛顿会议的实质?(2分)
答案要点:
(1)海军力量上挑战英国、遏制日本,政治上拆散英日同盟,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8分)
(2)有中国参加,美国就可以利用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怒火,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美国提议的限制军备计划;同时又可以借此摆出支持中国的姿态,骗取中国人民的信任。(4分)
(3)就是指日本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及“二十一条”等日中之间的各种问题。(4分)
(4)是一战后列强对亚太地区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2分)
小专题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及大国间关系
一.知识归纳
1.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①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为五步走。
(3)英法的绥靖政策
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⑤绥靖的表现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b、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
d、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e、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
⑤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
⑥绥靖的恶果
a、“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4)美国的中立政策
①中立的背景:
a、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
b、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c、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②中立的演变:
a、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
b、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c、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d、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
③中立的影响:
a、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
b、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④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
2.主要大国间相互关系
(1)英法关系:
①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③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⑤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⑥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⑦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⑧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⑨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2)法德关系:
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②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③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④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⑤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⑥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⑦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⑧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⑨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3)英美关系:
①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②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③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④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⑤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⑥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4.美日关系:
①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②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③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④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⑥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⑦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⑧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5.美苏关系:
①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②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③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④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⑤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6.英德关系
①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④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⑤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⑥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⑦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⑧二战后,英国同美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
二.规律小结
1.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2.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 →法国(克里米亚战争) →德国(普法战争) →法国(一战)。
3.不同时期各主要大国的具体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有所调整,但毫无例外都是首先考虑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
4.对抗与合作,这是主要大国间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国家利益的得失和大国实力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但起根本作用的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三.热点冷点
1.围绕主要大国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事件,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世界主要大国间的对抗或合作、制约或互助,都与当时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国际形势紧密相关,应该通过适当的材料进行总结、训练。
3.具体外交政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或敌或友是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是永恒追求的。应培养学生透过大国对外政策变化和大国间关系演变的历史现象,揭示这些变化的根源和主要目的。
四.高考题例
01.(2005广东历史19)法国与北美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富来克林和杰斐逊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法国公开帮助美国对英国作战
C.杰斐逊等人起草《独立宣言》时借鉴了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
D.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以体现
02.(2005天津文综23)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 力图保持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 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 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足欧洲事务
03.(2005天津文综24)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 ①③&&& &&&& B. ④⑤&&& &&C. ②③&&& &&&&&& D. ①④
04.(2006天津文综20)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05.(2006全国文综一卷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06.(2006全国文综一卷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07.(2008江苏历史20)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08.(2008全国Ⅰ卷文综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09.(2009年上海历史26)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10.(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11.(2009年江苏历史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独立宣言》在时间上早于《人权宣言》。
02.A& 理解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适用范围。
03.D& 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凡—华体系走向瓦解;美国并非不关心美洲以外的事务。
04.D& 当时英日之间并无殖民地争夺矛盾,在华盛顿会议前英日同盟。
05.B& 从图中“北德意志同盟”、“色当”等关键词可推断。
06.B& 识记课本小字中关于欧共体建立过程的表述(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07.D& 思考美国对欧洲政策变化这一现象后的背景。
08.B& 明确判断这是柏林墙的修建和拆毁。
09.D& 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角度看问题。
10.C& 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思考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
11.C& 识记赫鲁晓夫的争霸战略。
五.新题预测
01.“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家。”这句话表明法国大革命&& D
A.促进了德国的建立 &&&&&&&&&&&&&&&&&&&&&&&&&&&&&&&&&& B.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统治
C.帮助德国完成统一&& &&&&&&&&&&&&&&&&&&&&&&&&&&&&&&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02.1897年12月6日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发表的演说中说:“当初有过一个时候,德意志人把领土让给这个邻邦,把海洋让给那个邻邦,而自己留置于纯粹空谈的天空里,但那个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认为正是在东亚,鼓励和发展我们的航运、我们的贸易、我们的工业的利益是我们最主耍任务之一。……一句话说来,我们完全不愿把人家推在阴暗里,但我们自己要求在太阳下的地位。”下列关于这一演说的背景及对这一演说的理解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形成
B.充分暴露出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的要求
C.德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强占了我国的胶州湾
D.德法矛盾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03.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A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04.漫画图5中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
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B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苏联签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05.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展开激烈斗争,斗争的结果是 A
A.日本的扩张势头受挫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取代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 D.英国的殖民势力大增
06.一战后,美国与英法争夺以失败而告终,说明美国综合国力与英法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D
①经济上落后& ②海外殖民地较少& ③军事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④国际影响力较低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07.(福建省福州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B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 
08.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D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 B.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
09.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D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10.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的欧洲援助计划被丘吉尔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也有人说“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正确的理解是 C
A.该计划的长远目的是控制欧洲国家
B.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
C.其深刻的政治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
D.极力遏制和打击高涨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11.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时代,美苏两国的对外政策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希腊资产阶级政府在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打击下摇摇欲堕;资产阶级政府统治下的土耳其则因为领土纠纷与苏联关系紫张。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著名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杜鲁门在演说中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和“极权制度”国家(即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希腊、土耳其正受到“极权制度”的威胁,一旦两国作为“极权制度”国家“殒落”,将给欧洲自由制度国家带采“灾难性”影响,而且还将危害“美国的安全和利益”;还宣布向希腊、土耳其政府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向希腊派驻美国军事顾问团,帮助希腊政府平定共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武装。后来杜鲁门解释上述讲话时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材料二&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一方面美苏争霸形势出现新变化,另一方面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新变化: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东欧的阿尔巴尼亚在中苏对立中不顾苏联威胁,站在中国一边;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提出修正苏捷关系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勃列日涅夫抛出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外交新原则,主要内容是:1.利益相关论。宣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触及苏联的利益”,“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与我们的利益有关,或者将要与我们的利益有关。我们都要去于预”。2.有限主权论。宣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大家庭是最高主权,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权都是有限的,苏联有权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每个成员国的命运。”&&&
阅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反映的美国对外战略意图(6分)。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产生什么重大影响(2分)?除援助希腊、土耳其外,美国实施杜鲁门主义对外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主义反映的苏联对外战略意图(6分)。归纳概括与勃列日涅夫主义出笼相关的国际背景(不得照抄材料)(3分)。列举苏联实施勃列日涅夫主义对外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3)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案要点:
(1)对外战略意图: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维护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保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或阻止苏联控制西欧各国),谋取世界霸权(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为6分)。重大影响:美、苏开始走上冷战、对抗时代,标志着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2分)。重大举措: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扶植联邦德国,发动侵朝战争(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为2分)。
(2)对外战略意图:遏制中国,排挤美国势力(或加紧同美国争夺),加紧控制东欧(或巩固东欧霸主地位),谋取世界霸权(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为6分)。国际背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形势,中国抵制苏联霸权,东欧国家要求摆脱美国控制(3分)。举措:出兵入侵阿富汗,出兵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挑起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2分)。
(3)相同点:侵略扩张(或干涉它国内政),否认其它国家主权,威胁世界和平,谋取世界霸权(或霸权),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幌子侵略扩张(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为3分)。不同点:苏联打着维护社会主义旗号,美国打着维护自由(或资本主义)的旗号(2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国际关系史纪胜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