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全诗含有颜色词话的诗句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全国中小学网校平台备案的重要通知
各省区网校单位:
根据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网站备案相关法规要求,保障全国中小学网校平台数据的真实,请各教育机构及时提供本单位《网络平台建设授权书》,以便对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工作,请各网校单位及时办理上传。
全国中小学网校移动版“善见微校”APP正式发布,并开通《网络平台建设授权书》快速上传接口。各教育教学单位务必通知本校师生及家长及时安装,保证本校APP正常运行。
各网校单位应选择确定本单位一级域名,及时提交总站客服中心,以便总站协助办理各网校网站备案事宜。
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网站备案标识
中国现代教育网二〇一六年元月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联系网校客服进行咨询客服电话:400 000 9130客服:关于景物的诗 【范文十篇】
关于景物的诗
范文一: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2、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  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  5、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  6、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  7、千树万树白玉条,过临村路傍溪桥。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9、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  11、出山逢耿湋内容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12、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1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16、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1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  1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0、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  21、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4、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2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7、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8、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29、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白居易《冬夜》  30、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范文二:关于春天景物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爱国的诗句: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轻诺必寡信。《老子》民无信不立《论语》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袁氏世范》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鲁迅的格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欣慰的纪念》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
范文三:关于景物描写的诗句 关于景物描写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高骈《山亭夏日》 6、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代秦观《纳凉》 7、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8、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3、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1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1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1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0、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2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2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6、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3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35、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范文四:湖与水景? 湖山在望? 碧波观景? 芦花飞雪? 曲港汇芳? 梦泽飞鹭? 曲水流香? 万顷琉璃 居所与禅境? 梧竹幽居? 听松风处? 云影清松? 明月间照? 竹深荷静? 清泉石涧? 清风竹影 植物景致? 海棠春坞? 梅香樱艳? 花海融春? 凝霞秋色? 百卉含英? 琪花玉树? 杏雨梨云? 雨条烟叶 路? 柳荫路曲? 岗山枫径? 曲径通幽 大场景? 水木明瑟? 无边风月 大场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姜夔 春花?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赋得春风扇微和》 范传正 ?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李白? 池柳晴初拆,林莺暖欲飞。川原浮彩翠,台馆动光辉。——《赋得春风扇微和》 陈通方 ?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 高骈 秋叶?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东阳道上》 黄镇成 硕果? 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两头纤纤》雍裕之 与竹有关的诗词 诗词中常见的竹的称谓? 潇湘? 潇潇? 萧萧 常用来形容竹的词? 青? 翠? 修? 瘦 诗词中常涉及的竹的构成? 篁? 箨? 节? 竿 与竹相关的词梧竹幽居竹深荷静清风竹影 与竹相关的诗《庭竹》(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堂成》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咏竹》宋·黄庭坚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江南二月天 《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清)郑板桥竹兰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咏竹》(宋)文同“竹,竹。森寒,洁绿。湘江头,渭水曲。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帔静苒苒,风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湘之姿,莫贤于仆。”
范文五: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盐梅之寄yán méi zhī jì比喻可托付重任。语出《书·说命下》:“若作和羹,乐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兰心蕙性lán xīn huì xìng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宋·柳永《玉女摇仙佩》:“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桂殿兰宫 (guì diàn lán gōng)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枯竹空言竹:竹简。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春兰秋菊chūn lán qiū jú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菊老荷枯jú lǎo hé kū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颜精柳骨yán jīng liǔ gǔ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同“颜筋柳骨”。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精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章台杨柳zhāng tái yáng liǔ比喻窈窕美丽的女子。唐韩翃有姬柳氏,以艳丽称。韩获选上第归家省亲;柳留居长安,安史乱起,出家为尼。后韩使人寄柳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松柏之寿sōng bǎi zhī shòu 比喻长寿。松枝挂剑sōng zhī guà jiàn 比喻重信义的美德。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梧桐断角wú tóng duàn jiǎo指梧桐虽是柔木而可以断坚硬之角。比喻柔能胜刚。梧桐一叶落wú tóng yī yè luò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燕石妄珍yàn shí wàng zhēn 妄视无用之物为珍宝。燕舞莺啼yàn wǔ yīng tí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雁过拔毛yàn guò bá máo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雁过留声yàn guò liú shēng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杜鹃啼血dù juān tí xuě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亡猿祸木wáng yuán huò mù比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猿穴坏山yuán xué huài shān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范文六:关于季节、景物、地名等的诗句 关于 “ 春天 ” 的诗句:1、 《 春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 游园不值 》
南宋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 《 绝句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4、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关于 “ 夏天 ” 的诗句:1、 《 小池 》
南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
南宋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 《 池上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5、 《 江南 》
汉乐府 (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关于 “ 秋天 ” 的诗句: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 《长歌行》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关于 “ 冬天 ” 的诗句:1、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 《塞下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4、 《 逢雪宿芙蓉山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 “ 乡间景色 ” 的诗句:1、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2、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3、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4、 《 乡村四月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5、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含有“山名”的诗句:1、 《望天门山》
天门(安徽)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 《绝句》
窗含西岭( 大邑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 《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不是庐山(江西)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 《渔歌子》
西塞山( 浙江 )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5、 《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含有 “ 鸟名 ” 的诗句:1、 《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 《绝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5、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含有“地名”的诗句:1、 《早发白帝城重庆市奉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 《枫桥夜泊》
姑苏城 苏州城西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 《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4、 《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范文七:  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元·黄庚《雪》  8、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11、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2、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14、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1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17、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18、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唐·高骈《对雪》  22、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  24、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唐·孟郊《苦寒吟》  25、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
描写冬天景物的精彩片段 *
描写冬天景物的句子 *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杜甫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
7、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元·黄庚
8、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宋·胡仔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唐·杜甫
11、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
12、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
14、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
1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1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
17、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
18、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唐·吕温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
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唐·高骈
22、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
2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
24、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唐·孟郊
25、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
诗歌一:赞黄山二峰巍巍并三峰,雾在山中石在云,青松难得接天露,游人有幸到寒宫。诗歌二:黄山行黄山奇松生峭壁,千年造化始成林.鬼斧神工石林俏,顽猴观海仙人引.观音童子天峰憩,万道佛光降普生.人在画中不知倦,万山丘壑白云中.诗歌三:千岛湖生态绝佳千岛秀,湖水晶莹似镜透。群山绵延翠四季,风光旖旎画中游。诗歌四:千岛湖千岛深处有仙境,密山禅院深幽径。黄山尖顶品奇字,天造地设江南韵。诗歌五:优美洞庭湖洞庭湖的杨柳湖边的青青杨柳向下低垂湖面上水波不兴,风平浪静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洞庭湖的黄昏天边无际轻飘飘的云层透露出微许的月光轻轻的能听到秋虫发出的鸣叫洞庭湖的月光皎洁的秋月与湖水交相辉映远远望去水天一色好似剔透的银盘镶玉洞庭湖的思念去年与你在寒冷的秋月下吟诗一同描绘着我的美好的未来一同赏月至天明如今伴随着孤寂听那风吹打枯干荷叶的声音眼前的风景依旧只是和我一同赏月的你人在何方且让这明月带去我的相思与深深的祝福吧诗歌六:洞庭湖湖外有湖山中山,水天一色景万千。潇湘美景湖中生,风景瑰丽天下叹。诗歌七:洞庭湖清山绿水接碧天,细浪轻摇漪似弦。岸边杨柳荫蔽日,花间凤蝶舞靓山。瑶池仙子别宫阙,月桂嫦娥弃红栏。莫道蓬莱风景好,八百洞庭羡死仙。诗歌八:洞庭湖月华霜清宿暮云,船移星火岸侧分。百里浪拍惊山鬼,寂寞君山伴湘君。
范文十:关于写景的诗 1、《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春思》【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8、《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9、《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5、《玉楼春》【宋】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6、《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绝句》【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9、《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诗教学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参考文献篇一: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t,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 朱智贤,林祟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1. 23.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 24.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优思录[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出版, 25. 阮华钦.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7.2 26. 周兴建.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欣赏[J] 四川教学研究, 27. 李玉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28. 袁行霈.中国文学的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29.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 30.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年 31. 杨小亮.国学经典?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2. 屈小平.高中古诗鉴赏教学的典型缺失[J].语文教学之友,2007,3 33. 文小宏.高中古代诗歌整体教学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35. 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8. 37. 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 38.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8. 39. 姜亮夫.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40. 巨才.诗词曲赋文集?唐诗三百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41. 赵温浪. 语文阅读教学要找准切入点[J]. 贵州教育 , 2006,(13) 42. 陈俊荣. 寻找切入点 分析出结果[J]. 初中生辅导 , 2005,(28) 43. 钟时珍. 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略[J]. 学语文 , 2008,(03) 44. 郗卫华, 张辉. 找准切入点 轻松读文本[J]. 中国教师 , 2010,(08) 45. 都小东. 生活式地鉴赏诗歌[J]. 成才之路 , 2010,(12) 46. 王广清. 意象?意境?意趣――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新动向[J]. 高中生之友 , 2004,(11) 47. 王广清. 意象?意境?意趣――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新动向[J].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2004,(12) 48. 章云标. 选好作文的最佳切入点[J]. 语文天地 , 2002,(07)49. 黎惠梅. 找准切入点,让语文学习如行云流水[J]. 广东教育 , 2005,(17) 50. 于树泉. 诗歌鉴赏常见病因分析[J]. 世界中学生文摘 , 2006,(04)古诗教学参考文献篇二: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古诗词教学 意境 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情境优美,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便能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1.一行白鹭上青天――倚靠音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歌的语言:“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返往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融合着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情景,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课件中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深沉而清晰的节奏朗诵全文,“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币佳惺芡跷杂讶艘酪啦簧岬母星椋陨椋椴⒚锏剿冀忧г氐囊帐跣Ч笈渖稀堆艄厝罚琶啦粤沟男刹Χ叛男牧椋狡鹆怂欠岣坏南胂螅僦傅佳约核卸粒约焊形颍纬赡渴悠湮摹⒖诜⑵渖⒍牌湟舻奶逖楣獭 在课件中恰当运用音乐的特性,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声情并茂的境界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巧妙。 2.二月春风似剪刀――借助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以此为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内涵,体会古诗意境。 如教学《望洞庭》,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夜月光下照耀下平静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仔细观赏,感受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美,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美妙,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般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巧妙,但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录像的运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升”?接着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飞流而下,水珠迸溅,雾水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胜收的景象,巧妙地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便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是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绵绵不绝;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状态中。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紫烟、挂、飞”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生”字有了深层体会。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更应是恍如眼前的现实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读者曲水流殇的唱和应答。同时由于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为学生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小蕾深藏数点红――想象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语言凝炼的诗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的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完整,也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句十分凝炼,句与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为此,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看图,边展开想象: “春天,烟花烂漫,离别,显得那么无奈,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江边,繁花似锦,柳条轻拂,片片飞絮随风飘荡,仿佛要留住这位挚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见李白的眼眶湿润了,他轻轻拂去乱飞的花絮,怅然若失。” “终于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泪眼婆娑中,李白拿起酒杯,重若千斤,祝老友一路顺风。” ?? 不言而喻,学生在情境的再造中“用象显情,借象悟情”,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引导他们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他们的想象便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让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是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放大与丰富,从而体会到诗人与诗中人物当时的情感波澜。 2.嫩于金色软于丝――吟诵抒发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诗词是富于情感的文字,诗词的语言美唯有通过反复品味才能领略到。吟诵是品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积累了相当量的诗词后,应让学生有宣泄的窗口,吟诵便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尝试“赏画吟诗”。让学生试着像古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即兴吟诗,如: 夕阳照在江面上,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含苞欲放的荷花,脱口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为绝妙的是看到一幅明月图时,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多媒体的介入把古诗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视觉、听觉的强烈冲击,学生自然而然能吟诗作对了。但在吟读古诗时,在美读中,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朗读指导,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如此才能体悟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 3.桃花斜带一溪烟――图画展现美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这些“无形画”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电脑绘画。 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展现的生活景象,可以绘画下来,并借助视频展示台与其他学生共享。有的学生就画得极为传神:“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果树,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的花瓣悄悄地从枝头飘落,枝头的嫩叶还未形成绿荫。小燕子在春风中呢喃,仿佛在歌唱五彩缤纷的春光。几个刚刚放学的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着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它们??”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手画出了明丽的色彩,画出了心中的景象,也把自己融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油然的绿叶,如果说古诗课堂是万紫千红的霞天,那么多媒体便是湛蓝深邃的蓝天,将抽象的、久远的、枯燥的诗词变得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学生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殿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2]《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浙江省教育厅室编2009年10月 [3]《小学教学》2010年第11期
主编:黄桂坚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 [4]《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5期
主编:黄桂坚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 [5]《彰显古诗词魅力,走进古诗词教学》网络 [6]《插上多媒体的翅膀,飞向古诗词的殿堂》
网络古诗教学参考文献篇三: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问题和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问题和有效策略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人灿若星汉,诗作浩如烟海。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作用的国家。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熟悉用之。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许多古诗教学上缺乏对古诗词的热爱,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研究,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背诵。然而在学生眼中古诗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其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教学 问题 对策 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当时的人认为士大夫若不学习诗歌,踏入社会交际后,不会在适当的时机借诗言志,说话就没有说服力,由此可见诗歌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炼的文字、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开拓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文修养。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被越来越重视。引导小学生学好诗歌,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不可忽视的责任,因为教师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古诗词中有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学习古诗词,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古诗词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可以说,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寻找各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意蕴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诗词的积累背诵。缺少兴趣引导虽然小学升初中己没有了考试压力,但是有的老师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时,仍然重于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忽略学生诗意的感受。教师的“教”中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课堂上、放学后,要求学生能背出或默写出正确的诗词字形。教师的“教”并不以塑造出“感性的人”为目的,甚至有的语文老师也在生活和喧闹中,忘记了诗歌是什么。尽管有的老师也朗诵古诗词,但那些诗词对他们而言只是课文,也许他们自己都没弄明白要讲授诗词的意蕴和情感。 2、教师在教学中重积累,轻感性体会 当前我国的古诗词教学还停留在为应试教学的需要阶段,这样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难免出现偏差,影响整个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1)在教学中重背诵默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感叹地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青年尚且如此,何况是小学生呢?要引起学生读诗的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感兴趣,因此,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诗词才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现在小学课本来看,教材选取的诗词大都通俗易懂、贴近学生思想,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感情真挚,这些诗歌从内容上符合小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这一点教材的选取是很科学的,这使他们初尝了学习诗词的甜头,他们觉得诗词并不是那么难懂。然而兴趣的步步深化和提升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了。(2)在教学中对内容的讲解详细,但缺少对诗词意境的讲解。每首诗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心情、感悟、情怀或是美好的图画。试想,当我们刻意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现代汉语译出“一会儿抬头看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中那份淡雅而动人心弦的境界岂不毫无感觉?读来味同嚼蜡,还有何美感可言呢? 诗词的学习不只是内容上,还要注重对诗词的感悟。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对诗词鉴赏和审美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3、教师引导太多,且主观倾向性太明显 在教诗词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心中有答案,但学生的回答同老师色理解或答案不符,于是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的引导、想把自己的思想,引导给学生。教师本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其实,诗词是凝聚着作者个性魅力的作品,学生的理解也大可见仁见智,为什么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一定要引导分析出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学“高处不胜寒”就一定要讲出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作者遭遇的影射?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一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何激起小学生学诗词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使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4、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小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这样,课前的导人就显得必要而重要了。导语的设计应与古诗联系密切,新颖自然,引人入胜,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小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他们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讲解诗词时,完全可以通过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主要方法有这几种: (1)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使学生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2)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4)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情景,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以读代说,注重自身感悟 古诗具有独特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朱熹甚至提出了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 因此“诗贵含蓄” 。古代汉语在有限的文字里反映了最充沛、最饱满的思想感情,语言凝炼、内容集中,形成了古诗的主要特色。如“春风得意马蹄疾”“ 露从今夜白”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遮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老师的教导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一切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诗的情境的体会上,采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 (四)拓展阅读范围,升华诗词情感。 教材只是个“教材”,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课外的选择,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 “了解诗仙李白” “探访诗佛王维”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5、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什么是中国人?生在斯、长在斯就是中国人吗?不一定。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就是中国人吗?不一定。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人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文化的时候,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论语》文化的时候,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2]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8期。 [3]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语文建设》,2006 年第1期。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孙芳芳1,安晶2 [6]《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11753 观音寺中心小学 江苏 盱眙 刘义军
古诗教学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