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思想思想现在还有必要传承吗

您好, []|
鲁迅中学:鲁迅“立人”思想的现代传承
鲁迅中学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唯一一所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当年鲁迅先生提出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思想,成为今日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从1901年的笃志学堂,历经笃志女中、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北京市第一百五十八中学,到今天拥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北京市鲁迅中学,学校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息息相关。一个世纪的光阴轮转,鲁迅中学正在成长为具有一流学府气质的精品特色学校。建立鲁迅生平展室学习传承鲁迅精神鲁迅中学是一所有着110年历史的公立完全中学,学校的得名是因校园与鲁迅先生的渊源。年,鲁迅先生曾在女师大任教,而现在鲁迅中学的校址正是当年女师大的校址。学校的百年历史与校园百年文化的融合,使得今天的鲁迅中学显现出独特的风采。学校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内文化园还辟出专门空间建有鲁迅先生的生平展室。作为学校重要文化标识,鲁迅生平展室包括数字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传承鲁迅四个部分。其中,“数字鲁迅”用多个数字串起鲁迅先生的诸多成就;“认识鲁迅”从成长楷模、教育楷模、文化楷模、人格楷模四个层面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学习鲁迅”着重解读了鲁迅先生立人兴国、无私无畏、创新求真、勤勉坚守的精神;“传承鲁迅”记录着鲁迅中学与鲁迅先生的渊源以及传承鲁迅精神的实践。鲁迅中学校长严虹表示,展室内容的编选旨在突出鲁迅先生作为“立人”思想的实践者对现代人的行为榜样作用和思想启迪作用,提供可供学校师生比对和学习的内容。“启动自动”育健康品质缩短课时增设选修课“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鲁迅中学教育一个朴素的信念。该校“立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的学生。在校长严虹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而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鲁迅中学提出了“启动自动”的德育理念,希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引起学生的顿悟、醒悟、觉悟,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最佳状态。鲁迅中学遵循“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活动权利,让德育课程都能适合不同孩子的不同发展,让每一类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理念,整体构建鲁迅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学校每周抽出5个课时用于开设活动选修,每周二下午还专门设置2节课的时间开设特色课。根据“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按程度分层指导”的原则,开设艺术、科技、体育等5类21门选修活动。学校还大胆实施课时改革,由每节课45分钟缩短到40分钟,这样每天多出一节课,每周多出5节课用于开设选修课、特色课程、社团活动。学校坚持资源利用,自主开发课程,站在践行立人思想的高度审视、规划建设校本课程。现有的校本课包括:支持学生发展的综合指导类——鲁迅文化概要、学法指导、现代礼仪等;体现学校人文特色类——鲁迅作品赏析、国学、楹联的欣赏与创作、跨文化交流等30多门。每年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育人打造校园品牌作为学校实践立人思想的基本载体之一,坚持多年的“活动育人”是鲁迅中学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学校坚持精选时机,精选主题,精心运作,做到每年一个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校园品牌。如建校百年、校园书声、青春旋律、感恩心灵、不能忘却等等。其中参与学生最多的是学校2009年以来推出的“立人”系列主题教育,其中2009年教育主题为“感悟新文化,学做现代人”;2010年教育主题为“读鲁迅先生箴言,做五四精神传人”;2011年主题为“辨百年荣辱、做时代新人”活动。学校基于自身的资源特点,精心设计了很多结合校本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精心搭设品德成长的平台。如在“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的高三年级成人仪式,将“成长、感恩、责任、回报、奉献、快乐”等主题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一项传统的纪念日教育与出征誓师会及成长励志教育进行极富校本特色的高效整合。已经成功组织了13届的“成功者夏令营”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已成为学校一项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性的教育活动。
【80名高二生通过测试被浙江大学启真班提前录取】今年国庆期间,浙江全省480名读完高二的学生参加测试,其中80名通过了笔试、体能测试和面试,被浙江大学启真班提前录取。这80名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微博),本周开始进入浙大竺可桢学院,学习大学预科内容...
(分享自 (@qqedu) )
【复旦管院三项目跻身全球百强 唱响EMBA排名】英国《金融时报》发布2012年全球EMBA项目排名,在这项全球公认的管理教育权威排名中,今年共有13家中国商学院的项目入围百强,6家入围前20强。其中,全中文的复旦大学EMBA项目名列EMBA百强榜单第35名,在全球中文EMBA中位居第一...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joylili]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教育视频高清大片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文史大讲堂”第八讲
陈思和: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传承
(责任编辑:吴皓、肖静)
【】钱先生胃口大开,兴致勃勃地坐病床上手托着蛋糕品尝。偏巧在这个时刻,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摄影记者,夜袭队进庄般溜进病房,
张大千主动挑起了话头,他笑着对梅兰芳说:“主人安排我俩坐在一块好像不太合适啊?”梅兰芳觉得很奇怪,忙问
热点文章排行
新刊(7月下)明治维新改革派突围上期本刊回顾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崛起的岛国日本,打赢了庞大而腐朽的清帝国。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源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日本全面向西方文明靠拢。明治维新,是改革派对保守派发起的冲锋,是民主与专制的巅峰对决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鲁迅精神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要我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流失的时代;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龌龊的时代;这是一个色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带着众生开始坠入地狱的时代……
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始关注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关心身边的人与事。但我知道,自从我开始去关注、关心后,才发现,这个时代有太多太多让人揪心、悲愤、无助、无奈、甚至是无耻恶心的事物。一件件,一桩桩,数都数不清……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为自己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而感到特别的悲哀,甚至困惑、愤怒。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了那些灰色的文字、那些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的龌龊、污秽的述事。当我面对因为那些文字而引来的一句句指责、一次次恶意诽谤、污蔑时,说句心里话,我连跟他们去争论一字半语的心都没有。因为我发现,云云众生,其实真正去关心这个世界,关心身边事物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力求自保,隔岸观火,自私自利,所以我选择了闭嘴。
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于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得知这一消息,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与悲凉涌上心头。这是周海婴先生于今年春节在病榻前叮嘱其儿子的一段话:“要放弃小我,一定要做好鲁迅精神的传承工作。”我们今天还需要鲁迅吗?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与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他在自己的遗言里留下这样的交代:“不要作任何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从此后,不但没人能做到忘记这个名字,更使他成为人民心中公认的精神领袖“民族魂”。做人难,做名人更难。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否定鲁迅、质疑鲁迅,揣测鲁迅人性阴暗和隐私的文字与教材,并且走到了另一个反对人性的极端。更甚的是“某80后作家”用他自己扭曲的灵魂声言: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发出这样的声音的人是可怕的。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只能说是感到深切的悲哀!笔者更想说:你们可以不懂鲁迅,你们可以遗忘鲁迅,但你们不可以、更没有权力随便去批判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提倡“立人”,这是鲁迅精神的灵魂。从鲁迅的思想核心出发,最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就是反抗被奴隶的思想。当国族遭受凌辱时鲁迅十分的痛心,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麻木,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而深入关注。鲁迅讲的个体尊严,代表着现代人的价值理念,拥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权力,这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只有个体对自我的生存价值关注与自觉,只有拥有这种个体意识的人,才会自觉地要求自己活出一个样子来,也只有他们才会对自己的生命负完整的责任。他们会活得很有尊严,也很有价值。所以,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说他具有了一个人做人的真正勇气,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中国,不管是五千年前,还是五千年后的今天,都是恶劣不堪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像一只黑色的大染缸,无论你加进什么样新鲜的血液,最终都会变成漆黑。我总是幼稚的认为,每个人活着总要凭良心。但现实并非如此,在这个时代,你如果跟别人去说良心这个词,恐怕不但会让别人觉得陌生,更甚的会以为你是从另一个遥远的时代穿越的感觉,像是听到一个作古的人在良心里活着。因为良心这两个字离现代这个时代已经太远。现在的人活着凭的是“伤害、欺骗”。看看我们身边每天发生最多的事是什么,是良心?还是伤害、欺骗?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凭良心活在这个世上,那么这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欺骗和伤害。你们说对吗?
今天的中国,丑态被光怪陆离地蒙上了公正的外衣。在那些发达的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是摔倒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嘻笑的尽有,但肯伸出手去帮助的却少之又少。一种普通人都该具备的品德,却在现代文明的摧残下被扭曲,一些不正确的导向促使道德丧失,让人们连最基本的人生坐标都定不好位置。社会规则扭曲,生活价值的错位,反应出人性的扭曲。鲁迅曾说过:“丑态,我说,倒是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只有出了问题的社会里,才会使善良遭到恶意的质疑,理想主义受到诋毁和嘲弄,高尚的思想行为方式被嗤为幼稚。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虚伪和奴隶的劣根,除了改革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了。
很多人说:鲁迅的文章中有一股阴冷之气,杀伐之气。其实这就是鲁迅的气质与品性。他拒绝任何范围内存的压迫关系: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强者对弱者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阶级压迫,飞扬跋扈的权势者,委曲求全的卑微者等等。同时他也憎恶一切不平等关系合法化的知识和谎言……我们不要认为在鲁迅那里只有恨,只有阴暗,其实鲁迅的恨都是源于爱,只有不爱的人才不会生恨。鲁迅有一句名言:“能憎才能爱。”
之所以要做好鲁迅精神的传承工作,是因为中国人经过五千多年的大浪淘沙,依然是个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国家。用鲁迅的话说:“中国人从来没有挣到“人”的价格;国民劣根性:“聪明人”太多,“傻子”太少……”鲁迅思想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摆脱这种深入精神的奴才、奴隶思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做一个有思想、有人格、有尊严、有独立思想的自我,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我生命!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这就是他的“立人为本”的思想精髓。
如果强势人群具有宽容、包容的美德与境界,那么这个世界早就成了一个美好的和谐世界了。可惜客观事实并非如此。当今世界,强权政治到处肆虐,弱内强食的现象此消彼长,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强势人群是不会给弱势人群恩赐宽容与包容,更不会赐你平等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管是大到一个国,还是小到一个人,都不能没有无畏的硬骨头精神。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弱者、卑者,也不能没有无畏的硬骨头精神!不管是中国的未来,还是中国的目前,都需要鲁迅,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当今的中国更需要大力弘扬鲁迅无畏的硬骨头精神!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奴隶之邦!
&&&编辑:medfnuh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核心提示: 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再一次引起热议。有人说早该如此,也有不少人深情谈起鲁迅给予自己的感动,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能体会鲁迅的深刻。有关方面很快出来澄清说所谓“大撤退”其实是误解,有所变化的只是数量、篇目与所在位置的局部调整。
事件回顾:
9月6日,网友刘毅看到了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他据此写了一条微博,里面说了一句“鲁迅大撤退”。这条微博很火,被记者看到了,8日,某媒体报道了这条微博。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大幅推荐了这篇新闻,把那句正文里的话“鲁迅大撤退”做成了超大的标题。全国轰动的新闻就此诞生了。》》》
不少网友为鲁迅“叫屈”,认为一下子删减掉这么多他的文章,让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耳熟能详的句子突然消失了,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好。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争议:"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129周年诞辰。鲁迅虽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肯定,但关于中小学教科书选择鲁迅文章的内容和篇目,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教科书中每次篇目的增减,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透过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流变,在明晰了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后,我们或许能更准确地把握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和思想。》》》
“我们小时候看的基本都是鲁迅的书,父亲给我们买了一柜藏书。”现年60岁的退休女会计张曙告诉记者,全家6个兄弟姐妹,无一不是读着鲁迅长大的,最崇尚的就是他犀利的批判,伴随着他们从文革时代走过来,“我顾着看书忘了带弟弟,被父亲揍。”》》》
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可谓针锋相对。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今已然过时了。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也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鲁迅精神更具现代价值: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
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再一次引起热议。有人说早该如此,也有不少人深情谈起鲁迅给予自己的感动,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能体会鲁迅的深刻。有关方面很快出来澄清说所谓“大撤退”其实是误解,有所变化的只是数量、篇目与所在位置的局部调整。》》》
鲁迅的《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正告别中学课本,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读不懂鲁迅,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喜欢读鲁迅了?为此,本报专访了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他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末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在70-80年代人们对“文革政治”利用鲁迅的回顾中,在新旧世纪之交国外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和国内一些社会因素的刺激中,都曾有人对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表示怀疑,》》》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概览: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是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25篇。
1949年-1966年
有资料统计,这一时期所选入的鲁迅作品有31篇,实际上并不止这些。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1篇;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等14篇;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1966年-1976年
有研究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指出该套教材的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鲁迅作品。
1977年-20世纪90年代初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5篇为首次入选。90年代中期以后,又去掉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政论性强的杂文。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此时期,鲁迅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学术研究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少年闰土》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有《雪》、《孔乙己》、《灯下漫笔》等15篇文章。另外,香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很少,只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杭州网教育频道出品
制作、编辑:陈笛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日,鲁迅病逝于上海,留下遗言“不要作任何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但此后70年间,没人能忘记这个名字。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中“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了公认的精神领袖、“民族魂”。
  今天,当人们开始反思历史时,鲁迅不可避免地成了反思的对象:鲁迅“刻薄”、“鲁迅不是大师”、“鲁迅媚日”等论调一次次地挑起争论。还原鲁迅、置疑鲁迅成了学术界潮流;青年们则开始遗忘鲁迅。
  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某“80后”作家更声言,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
  当绍兴把“鲁迅品牌”炒得火热时,当知识分子呼吁破除“圣人迷信”时,当新一代声言“对鲁迅没好感”时,鲁迅的遗愿是否正在实现?[]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多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厌恶鲁迅的人说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鲁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周海婴:在法理上鲁迅应该是我的亲人,在感情上也是我的亲人,可是现在却感觉这个鲁迅离我很遥远。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受到了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身份而得到特别强调。”――
  “很多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
  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讲话中都论及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关:
 ●从1928年“革命文学”论者宣布鲁迅死亡至今已经近80年,人们还在继续宣布。
  经过20多年拨乱反正,一个真切的人间的鲁迅,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但在众多解读中,谁才能说清真正的鲁迅?――
  “好玩”说:陈丹青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人格质疑”说:难道鲁迅的人格真的就那么完美吗?终其一生,他没有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朋友,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医失败的结果。――
  “刻薄”说:“鲁迅过分刻薄,把文人相轻的传统劣根性与政治极端思维相结合。“鲁迅思维”是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无情打击”(叫“打落水狗”)的基础。”――
  相关:
      
 ●目前,与鲁迅相关的商标名称多达32个,以“百草园”为商标的商品类别有22个,“孔乙己”被注册了17个,咸亨酒店更是一家5星级宾馆!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绍兴举行了一系列纪念鲁迅的活动。但有学者认为,他们看到的不完全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而是过分浓重的商业痕迹。――
  “游客就跟赶鸭子一样,哗――进来一群,哗――又走了一群。来了,大家只忙着拍照留念,买土特产,能看完展厅的人都很少。鲁迅精神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说得出来。”――
  相关:
     
 ●“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出炉,名列前三的分别是曾炜、郭妮、郭敬明,鲁迅先生排名仅列第七。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
  现在青年的一代已开始淡忘鲁迅了,问他们“鲁迅是谁?”他们会说“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是一个已经“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战士”以外就找不到词汇来说明的鲁迅。――
  一位“80后”的读者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
  相关:
  “崇胡贬鲁”大概算当今盛行的显学。今人要胡适,不要鲁迅,用他俩对比。理由是,在文化性格上,胡适主张宽容忍让,鲁迅主张“一个也不宽恕”;在体制建设上,胡适参政议政,鲁迅蔑视政治;胡适因为提倡消极的自由而积极,鲁迅因为看破了人生的真相而消极……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韩石山:“我不主张现在的青少年,就是正上中学大学的学生,过多看鲁迅的书。上了大学,中文系可以多看看,别的系的连看都别看。中学课本上选《药》干什么?半夜杀人,吃人血馒头,这么阴森可怖的场面,让年轻人看了有什么好处?”――
  鲁迅自己就不主张把他的小说选入中学课本。有人提议把他的《狂人日记》选入中学课本,鲁迅就坚决反对。――
  鲁迅的社会观念,只是愤世嫉俗,对人世失望,仇恨,凡是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的,否定态度的,都可以在他那儿找到理解,找到依凭。按照鲁迅的社会理念发展下去,只会是专制主义。从鲁迅那儿找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是缘木求鱼,闭着眼睛往坑里跳。――
  葛红兵:知识分子栖居在他们的话语领袖――鲁迅的身体里,这是一种话语领袖迷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鲁迅已成为一个理念。仿佛居于鲁迅当中或鲁迅的对立面,人们就占有了某种力量。鲁迅成了一个救星,当人们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拉出鲁迅讨论一番。鲁迅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核心焦虑之一。――
  曾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那么,到底21世纪是鲁迅的还是胡适的?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提出“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
  鲁迅思想中有一些是不会过时的,换句话说,是永恒的。有一些东西因为时代的衔接,过去存在,现在还存在。――
  鲁迅的精神核心是批判精神,这正是今天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精神。社会还远没完善到不需批判的地步,可我们的批判精神在哪里?和稀泥、随大流者越来越多,坚持原则者越来越少。――
  鲁迅是一个对启蒙抱有深刻怀疑的启蒙者,对革命抱有疑虑的革命者,他总置身于时代运动,却又对运动本身抱有怀疑。――
  鲁迅一生提倡“立人”,他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也是他常常反对和批判权威和偶像的原因。――
  相关:
  鲁迅讲的个体尊严,代表着现代人的价值理念: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力,也完全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力,这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人不应该为自己的独立思考遭受损害,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理念。拥有了个体尊严和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也就拥有了鲁迅所说的“自信力”。而这些拥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
  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QQ小调查
你认为鲁迅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有一些思想已经过时
时代不同了,鲁迅的思想当然过时了
不了解鲁迅的思想,说不好
鲁迅最后的文字 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你的,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论中国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鬯ど说娜耍啡宋Ч刍蛏踔粮咝说娜司∮校锌仙焓掷捶鲋幌碌娜巳词羌俚摹!毒椤芬痪湃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一九二六年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中国人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为翻译辩护》一九三三年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名人眼中的鲁迅:
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称为战士。&
李敖:鲁迅的文章,除了情绪,再没有什么了。&
王朔: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
 出品: 总策划:姜殊 本期责编:贾嘉  
往期回顾:
1:高校学费,穷人的毒药?
2:李宇春为什么当选亚洲英雄
3:中国如何走向诺贝尔科学奖?
4:撤资令下,红顶煤商何去何从?
5:北京10万精神障碍者,多还是少
6:向神六幕后英雄致敬!
7:萨达姆生死决
8:寻梦,在城市边缘
9:公审秦桧
10:我们离奢侈品有多远?
11:老师和学生,谁教育谁
12:公务员,你考了吗
13:学费10万,彩票硕士研究啥
14:商业阴影下的新一代中国记者
15:寻找中国愤青
16:试婚,一场对围城的革命?
17:没有跷过课,不算大学生?
18:当能卖的只剩下身体
19:我们的城市为何如此脆弱?
20:他们为什么裸奔?
21: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性伴侣?
22:中国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23:建个斗牛场,中国人走向世界?
24:不要忘记他们,SARS疾患幸存者
25:还我夫权,拒娶泼辣女!
26:巧妇难为无气之炊,天然气告急
27:大龄单身群落,从另类到正常
28:少年迷恋周杰伦自杀,值不值?
29:中国知识分子能活多久?
30:六成五中国人无医保
31:手机实名,世界将会怎样?
32:自行车道为何越变越窄?
33:助学贷款遭遇“逃单族”
34:汉语在自己的故乡失落
35:大学生起薪持续走低
36:三位一体的沙龙
37:中国富人25年心态变迁
38:中国官员辞职后的别样生活
39:一辆被封公车的自辩
40:解决春运难题十九计
41:贫困大学生该不该高消费
42:活熊取胆该不该继续
43:教师为啥“不务正业”
44:2005年终奖,你拿到了吗?
45: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为何越来越低?
46:2006,百姓对政府的十大期待
47:2006,政府对百姓的真实承诺
48:老百姓的中国崛起之梦
49: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簿
50:420亿人民币与16万个死亡的现实
51: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
52:地域歧视的“集体狂欢”该结束了!
53:新人类生活态度扫描
54:越来越富,越来越怕?
55:让"三大件"忽悠中国人的财富梦
56:谁在呼唤“一把手负责制”?
57:谁是电力涨价的买单人
58:《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只是处罚
59:学生还需要被指定什么?
60:医生的道德
61:两会提案中的女性关键词
62:2006,最需国家投入的民生领域
63:关注两会,聚焦民生大事
64:社会主义"旧农村"啥模样?
65:,全国两会热点提案
66:总理答问与中国之变
67:卫生部长都点了谁的名?
68:四大名著成日本游戏商标的背后
69:中国丧葬成本调查
70:“生均培养成本”算得清吗?
71:谁毁了香格里拉?
72:别墅少了,百姓安居了?
73:谁能让百姓买得起房?
74:张靓颖适合作青年领袖吗?
75:安全警报为何总是先国外后国内?
76:你知道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吗?
77:盖茨请客,国人为何惊诧?
78:中国是否存在道德危机?
79:丛飞与中国慈善排行榜之争
80:中国人丧失了文化信仰吗?
81:拨不开的致癌疑云让谁尴尬?
82:劳动者有了新职业?
83: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吗?
84:中国进入了奢华时代?
85:五岁孩子读EMBA合适吗?
86:教育部呼唤“阳光评估”
87:孔子为何不如章子怡?
88:“公审”《无极》
89:美国如何拍“南京大屠杀”
90:“中国制造”的N种死法
91:谁在妖魔化医患关系
92:感谢三峡工程的反对者们
93:谁在推动房价上涨?
94: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吗?
95:中国是否存在特权阶层?
96:中国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吗?
97:大学生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文盲?
98:企业利益重于生命权利吗?
99:中国要建183个国际大都市
100: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101:“廉价政府”,一个美好的梦想?
102:人类为何爱足球
103:中国式改革26年考
104:世界杯也讲政治?
105: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猜想
106:中国刮起官员出国考察风
108:贪官死刑该不该废除
109:农民定居城市有多难
110:中国怎么成了新殖民主义者?
111:中国人缺乏感恩意识吗?
112:谁在瞒报真实收入?
113:国际惯例忽悠了谁?
114:经济学家是否在滥用话语权?
115:坚定不移地向垄断企业学习!
116:谁让城管执法人员受了委屈?
117:廉价劳动力怎么成了中国的优势?
118:谁抢了行人的路权?
119: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
120:中国的“世界第一情结”
121:教师才是校园中的弱者?
122:中国“行政娱乐化”趣闻录
123:中国文物卖到国外可耻吗?
124:汉语是否在向英语投降?
125:垄断福利如何完美谢幕?
126:大学生当村官成历史笑柄?
127:唐山地震:让历史告诉未来
128:贪官不做演员实在可惜
129:中国历史“嫁鸡随鸡”是否悲哀?
130:外国官员为何令中国人“惊诧”?
131:谁该为审计员的猝死负责?
132:“恶搞”红色经典有罪吗?
133:政府应该“优待”商人吗?
134:为垄断企业“喊冤”
135:中国贫富差距已到危险边缘?
136:还有什么公款不能被挪用?
137:大学爱面子苦了谁?
138:中国动画惧怕外国动画?
139:给中国公务员“看看病”
140:官员自律,如何取信于民?
141:还有什么不是“多头管理”的错?
142:中国厅级干部生存状态扫描
143:中国式父母,可敬,可悲?
144:百姓对“换届年”的十大期待
145:寻找中国的“知识分子”
146:百姓何时不再受制度性羞辱
147: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
148:发改委做得了药价的主?
149:谁动了百姓的“保命钱”?
150:有一种受贿可以从宽处罚?
151:为什么忘不了毛泽东?
152:公务化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153:审计公告点了哪些部委的名?
154:“改写”中国历史,是功是罪?
155:中国贪官现形的“非常之道”
156:中国退休官员都在忙些啥?
157:中国人的幸福感哪里去了
158:还有多少事要“惊动国务院”?
159:今天,人们为何纪念孔子?
160:中国人的素质就是低吗?
161:体育大国与“东亚病夫”
162:中国城市的“七宗罪”
163:21世纪不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164:中国人的闲暇已经赶英超美了?
165:中国人的和谐社会之梦
166:邮政改革,动了谁的“肥肉”
167:中国几十年的“变”与“不变”
168:10年后向日本学习中医?
169:我们今天需要怎样的鲁迅?
170:“孙悟空是河南人”研究
171:考研改革让大四变高七?
172:廉价药终将淡出中国市场?
173:高尔夫球场抢了我们的公园
174:什么造就了“烧钱男”?
175:中学生让性教育尴尬?
176:大学生,谁还把你当“精英”
177:70年后,我们的房子怎么办
178:如果人的生命可以“标价”
179:外企为何不担心“工会闹事”
180:养路费为何不能“寿终正寝”
181:房改八年,经济适用房生死变局
182:洪峰讨饭:“专业作家”裸奔
183:应试教育是个筐,什么垃圾都能装
184:官员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能咋的
185:丁俊晖上大学打了谁的耳光
186:机场建设费也该停收了吧
187:我们真把诗歌丢了吗
188:孙中山的政治遗产
189:中国:要福利还是要竞争力
190:中国富豪用“选妃”调戏婚姻
191:官员的环保觉悟真不如百姓高吗
192:住房公积金会助长贫富分化吗
193:2006最无厘头的涨价理由
194:中国海归越来越“水”
195:中国:一个新社会的形成
196:“水”是怎么变成“油”的
197:中国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198:政府教育投入:4%不够
199:150元/天∶新差旅费标准就是鸡肋
200:社保基金:让谁管才能放心
201:督学:“教育御史”可不是摆设
202:财富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吗
203:“小姐”遭遇“双轨制”
204:SCI=“愚蠢中国人的想法”
205:中国人的诚信真不如老外吗
206:我们何时能够享受公交
207:集体户口凭啥不能结婚
208:“红头文件”也要接受审查
209:大学教授为何爱“傍”明星
210:非同性恋女生为何自杀
211:按家庭征税是否不合国情
212:WTO五年:从朱F基到温家宝
213:西安1936:还原历史
214:中美关系:冲突还是对话
215:谁能惹得起“特权车”
216:手机凶猛:隐私不设防
217:2006中国十大“欠揍”人物
218:谁来代言农村“80后”
219:城市不欢迎“低素质人员”?
220:腾讯网岁末大片:2QQ6
221:我们要不要过圣诞节
222:2006年十大真话和十大狂言
223:2006年十大“拍案惊奇”
224:2006年去世的十位知名人物
225:2006中国十大荒唐事件
226:告别2006
227:2007十大梦想
228:“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奥秘
229:中国军民关系80年
230:“傻子”才去读博士?
231:铁路春运涨价,存在即合理?
232:中日少年十五年的较量
233:北京方言申遗也许不为过
234:谁来为“不夜城”买单
235:官员有没有“隐私权”
236:慈善机构,我们凭什么给你捐款
237: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
238:且看故宫怎么“赶走”星巴克
239:告别共和国开国元老
240:为了缅甸,中国可以说 “不”
241:谁来补偿刑事案件受害人
242:迷失在短信时代的自由
243:周正毅沉浮
244:富人超生如何“严惩”
245:跨国公司中国“贿赂门”
246:中国股市改头换面了吗
247:变性人,你快乐吗
248:寻找国花中的民族性格
249:向“文化台独”说不
250:中国目光开始投向非洲
251:高房价背后的腐败空间
252:谁在逼着吴小莉们进政协
253:工资条“晒”出的秘密
254:谁还稀罕“网络红人”
255:“富豪教授”有何不可
256:重温邓公历史遗产
257:今年春节不回家
258:春晚:相见不如怀念
259:过年 回家
260:“压岁”不能只用“钱”
261:中国式拜年:关系还是面子
262: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263:中国反腐15年考
264:国民素质离大国形象有多远
265:中国“崛起外交”初露锋芒
266:在和谐社会中寻求公正与尊严
267:大国崛起下的贫与富
268:网友的两会十大期盼
269:卫生部长高强五年医改路
270:李肇星五年外交大手笔
271:物权法离我们有多远
272:中国“财神爷”五年聚财路
273:反对高考为了谁
274:薄熙来:从名门之后到个性高官
275:肖扬:中国法治进程5年关键词
276:中国官员“道歉事件簿”
277:做好中国总理不容易
278:教育部长周济不寻常的五年
279:2007年政府的十大承诺
280:中国要不要自己的大飞机
281:中国大学为何被指为黑社会
282:看法院如何摆平“史上最牛钉子户”
请选择您感兴趣的话题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 书法传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