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屏人曰的因猖獗古今异义义

当前位置:
>>>解释下列词语。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古今异..
解释下列词语。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②稍稍宾客其父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1)书&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____________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2)自&&&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②并自为其名__________&4.词类活用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扳”通“攀”,牵,引。 2.①古义:代词,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动词&&&&&&②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3.(1)①名词,书籍&&&&&②动词,写  (2)①介词,从&& ②代词,自己4.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解释下列词语。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古今异..”主要考查你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类型: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通假字与假借字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例:在课本中“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初中常见通假字汇总:一、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
6、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7、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
9、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0、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
11、卿今掌事 “涂”通“途”(tú)《》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
二、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1、般诎。 “诎”,通“屈”,理屈。《》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愚公移山》
15、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挡。《》
1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公输》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古今异义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⑥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⑦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⑧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⑨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⑩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亲戚[今]旁系亲属。[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
妻子[今]爱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愚公移山》)
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①用来,靠它来。[例]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更不必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稍稍[今]稍微[古]渐渐地、慢慢地。[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织布机声。[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古]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古]哪怕,怕什么;怎怕。[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肉食[今]肉类食物。[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卑鄙[今]品质恶劣。[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垄断[今]把持独占。[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牺牲[今]为正义而死。[古]用作祭礼的牲畜。[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秋天[今]秋季;[古]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一毛[今]一角钱。[古]一根小草。[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开张[今]店铺开业。[古]广泛。[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活泼好玩。[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可怜[今]值得怜悯。[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②让人怜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中间[今]当中。[古]中,当中;间,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以为[今]认为。[古]以,把;为,当做。[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可以[今]能够。[古]可,可以;以,凭,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从而[今]连词。[古]从,跟随;而,而且。[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师说 》)
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会,聚会;计,商议。[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古]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写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感激[今]深深的感谢。[古]感:感动;激,奋激。[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痛恨[今]十分憎恨。[古]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古]数词。两次,第二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4、所以(故余虽愚)&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三、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五、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七、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八、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九、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十、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6.邑人可之,稍稍宾客其父。(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7.父利其然也。(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13.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19.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20.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22.如鸣环,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石青糁之。(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24.卧右膝。(使动用法):使……卧,平放。25.诎右臂支船。(使动用法):使……屈,弯曲。26.而竖其左膝。(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27.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2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2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30.故外户而不闭。(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3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3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2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24.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结霜。2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26.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名词用作状语):用笔。2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动词用作名词):景象。2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动词用作名词):马。2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3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31.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3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3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3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3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3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3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38&.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39.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40.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42.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4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4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4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发现相似题
与“解释下列词语。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古今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090190469111424730365772457786隆中对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隆中对复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因屏人曰 [ ] A.p0ng B.b2ng C.b!ng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  )________
2.好为《梁父吟》(  )________
3.枉驾顾之(  )________
4.遂用猖蹶(  )________
5.先主遂诣亮(  )________
6.民殷国富(  )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语文同步训练篇(九年级)上册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因屏人曰(  )
沔(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山西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遂用猖蹶(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3.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2分)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2分)5.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18分)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5.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深入不毛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 &&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 &&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译: 19.【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分) A.胸无大志,故做姿态&&&&&&&&&& B.妄自菲薄,懦弱无能&
C.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D.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20.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A.忠谋两全,淡泊名利&&&&&&&&&& B.故做清高,深于世故&
C.本想闻达,城府深远&&&&&&&&&& D.胸无大志,寄人篱下 2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共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3)将军宜枉驾顾之(    )& &&&&&& (4)遂用猖根(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9.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谓为信然的信古今异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