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专题片 叫《让历史警示未来》——日本军国主义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生 片长2个

新闻阅读与实践
当前位置:>>>>>>>>>>
第一单元 消息
第二单元 通讯
第三单元 特写
第四单元 评论
第六单元 报告文学
  10 让历史警示未来
选自1995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李仁臣 孙东民 张国成
悠悠岁月,尘封了多少茫茫世事。然而,“8?15”却是个令人不能忘怀的日子,它的特殊意义,至今仍在人们思绪中萦绕,尽管纪念它已经是第50个年头了。
半个世纪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日;这对朝鲜半岛上的人民来说,是朝鲜民族的光复节;这对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解放出来的亚洲其他国家人民来说,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起点。那么,对于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当事国日本来说,“8?15”意味着什么?在日本,看待“8?15”的眼光,对待“8?15”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的“8?15”前夕,我们来到日本采访。在东京,在广岛,我们强烈感到,8月是日本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季节,日本列岛又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炎热夏日”。
战败与解放──“8?15”是日本帝国主义
战败命运的必然归结,又是日本国民摆脱
战争重压的精神解放日
直面历史,有时也需要勇气。
有学者称,日本人不愿意回忆过去,日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这种看法或许有其根据,但却不宜一概而论。50年前的那场战争,日本人没有忘记。
日本视50年为“大年”,有关纪念战后50年的活动远比往年为甚。报刊上有关“二战”的特刊纷纷面世;电视上有关“二战”的史料频频播放;有关“二战”的展览会、座谈会接连不断;“二战”题材的书刊占据了书店的显著位置;广岛、长崎的和平祭典规模宏大……对那场侵略战争,有真诚的反省,有正视历史的举动。揭露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搞细菌武器试验的展览,从去年起在日本巡展,反响强烈,参观者达23万人之众;良知唤起的战时旧军人,提供了数以百计的揭露军国主义罪行的证言。这是主流的一面。另一方面,掩饰侵略罪行、拒绝反省的聒噪也不时冒出,那些鼓吹“侵略有理”“谢罪有害”的论调依然时有所闻。尽管50年过去了,两种历史观和战争观的激烈对立依然存在。8月9日,新任文部大臣岛村宜伸拒绝承认日本过去进行的那场战争是侵略的言论,就是最近的事例。
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并不是偶然的。
人们记得,50年前那个闷热难耐的中午,广播里传出伴着噪音的天皇“玉音”:“……耐其所难耐,忍其所难忍……”在似火骄阳下,聚集在皇宫广场前的人群有的长跪不起,有的哭泣,有的则以呼喊“万岁”发泄感情……听惯了大本营总是发布胜利战报的日本人,不得不猝然面对一个现实:侵略战争已经失败,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茫然若失中,许多人又松了口气,一丝生存的庆幸涌上心头:战争的结束毕竟意味着不再遭受轰炸,青年不再被赶上战场,亿万苍生将免受宪兵的恐吓、保甲的举报和“报国会”的监视。“8?15”毕竟是对旧帝国的告别,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仅仅是结论的一部分。
历史学家们证实:当年7月26日盟军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在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就有一场战与降的争斗,《波茨坦公告》被歪曲成要日本屈服的“阴谋”。当苏军势如破竹围歼关东军,当两颗“新型炸弹”在广岛、长崎上空爆炸,数十万平民死于非命时,法西斯军部仍妄图驱使疲惫不堪的子民们准备“本土决战”,鼓吹“一亿玉碎”;当日本天皇决定投降,录制“终战诏书”后,军部又为夺取天皇录音盘不让发表而发起一场失败的军事政变。人们混乱、惊恐、茫然,“8?15”成为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对“8?15”,从一开始在日本就有不同的认识。正视历史的人说它是“战败日”,不愿承认日本失败者称之为“终战日”,日本政府则把“8?15”定为“纪念阵亡者、祈求和平日”。《朝日新闻》评论主笔有马先生谈到日本“8?15”的历史意义时说,它是从1895到1945年50年来的日本帝国主义从产生到走向灭亡的归结,是日本战后文化复兴的起始,也是日本人精神上从战争的阴影下走出来的解放日。
战败与解放,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军国主义的失败就是日本人民的解放。学者们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以“8?15”为开端,日本社会既有断层,又有连续。作为战前政治的断层,表现为民主化和解放性。战后,日本变帝国宪法为否定战争的和平宪法,从神权天皇制到主张主权在民,从改变封建的家庭制度到进行废除寄生地主制的农地改革;其连续性表现在另一股势力仍在顽强表现自己,旧梦难舍,体现了一种军国主义思想的惯性。著名评论家加藤周一认为,把“8?15”说成是“终战”,既掩盖了战败的事实,又模糊了从军国主义摆脱出来的解放性。德国把1945年5月8日当做解放日,这已成为德国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在日本,深刻认识解放性的一面则是需要补上的一课。
加害与受害──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正视日本
加害的历史,不要再把历史的包袱留给年轻一代
广岛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日──8月6日刚过,我们来到广岛。这座破碎过的美丽城市,无处不在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重灾难。广岛的和平公园在城市中心,公园的正中有座肃穆的慰灵碑和不熄的长明火,碑的对面就是和平纪念资料馆,这里每年平均接待150万参观者,是日本当今“最热”的博物馆。
馆长原田浩先生告诉我们,纪念日这天,从早上4时到午夜12时,慰灵碑前一直排着前来悼念的长队,好多人想起当年的惨状悲痛放声。
广岛没有忘记过去。慰灵碑下的石棺内装着死难者的名单,去年新死去的受难者的名单又加了进去,使广岛的核爆受难者增加到19.2万人。
侵略战争是一个怪物,是对正义的否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侵略战争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残害的不仅是他国人民,同时又为玩火者自掘坟墓,苦果自尝。战争是少数人发动的,承受战争苦难的却是人民大众。据日本战后的经济安定本部估算,日本在战争中的财富损失为460亿日元(1945年价格);“二战”中日本失去310万人的生命,其中在海外战场上的死者达150万人,另有20多万广岛、长崎市民在原子弹的闪光中倒下,10多万东京市民死于空袭。高喊“本土决战”的日本军部强令被赶上战场的冲绳民众“集体自决”,送往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在日军灭亡的末日成了弃民……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带给日本普通百姓的战争苦果。
50年前亚洲的那场浩劫,日本军国主义首先加害于亚洲各国人民,同时也加害于日本人民,这是不争的事实。直到50年后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犯罪证据仍多有发现。
加害与受害的关系,不言自明,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社会。每年夏季,在一些新闻媒体和各种集会上,突出的话题是战争的悲惨,谈论最多的是日本如何受害,似乎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中国,不是亚洲各国,而是当年发动战争的日本。人们还没有忘记80年代在教科书里把侵略说成是“进入”,前不久日本又通过措词含混的“国会决议”,不敢痛快地坦率认错,从而造成一种日本不诚实的灰暗形象。有人说,在承认过去的侵略问题上,日本给世界的印象如同昔日足着木屐迈着小碎步走路的女人,不肯向前迈出大步。
有识之士分析,日本社会上强化受害意识,回避加害亚洲问题,这与有人利用视野狭窄、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的“岛国根性”有关。这使许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受害,念念不忘本国在战争中死去的几百万人,而不去认真对待由于日本的侵略战争给其他国家造成的超出日本多少倍的损害,几千万人的牺牲。另有图谋的政客更是利用这种狭隘的民族心理恫吓日本国民,说什么如果承认日军向亚洲人民挥舞过战刀,日本从事过侵略,就会被贴上“日本民族是残忍的民族的标签”。同时,这种思维定式又往往使日本只有在外压下,甚至是被击一猛掌后,才会向前迈出半步,妨碍了日本正确认识历史,消减了自我超越的勇气。
在受害与加害的问题上,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士和广大国民开始从加害角度,正视日本对亚洲各国造成的损害,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广岛的和平纪念资料馆里,去年新加进了有关广岛与战争关系的资料,揭示了广岛作为日本发动战争的“军都”与被炸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日本受害象征的广岛和长崎,在今年为纪念原子弹受害50周年而发表的宣言中,都强调必须从受害和加害两方面正视战争,对日本过去的殖民统治和战争对亚洲各国造成的难以忍耐的苦痛表示道歉。广岛市长平冈敬说,日本受原子弹之苦,绝对不能成为忘记加害别国的遁词。他认为应该对广岛、长崎在历史和战争中正确定位。他说:“事实上,日本一直没有通过自己的手清查过‘战争犯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怎样高喊挨炸的惨状,都不会使亚洲各国动情。”日本报纸指出,记住广岛和长崎受害,不仅是为了回忆过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今后决定未来方向时得到警示。记忆也是一种力量,记忆是过去和未来的接点。
“日本需要与亚洲有共同的历史认识,日本应该正视加害亚洲的历史事实”,这是日本社会近来出现的一个积极动向。持有这种认识的人越多,日本真正实现与亚洲各国的和解就越有希望。
过去与未来──日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需要解开“历史情结”;到哪里去
需要明确方向。过去连着现在,又关乎未来
当日本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一次次抓住良机,求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及时抓住彻底反省发动侵略战争的机会。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如果不彻底解开与亚洲国家间的这个“历史情结”,不仅违背亚洲人民的意愿,更影响日本的未来。
正如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所说:“闭眼不看过去的人,对现在和未来也是盲目的。”日本认错也罢,道歉也罢,说到底,无非是以坦诚的态度协调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形成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共识。日本能这样做,首先符合自己的利益。
高知县一位16岁的中学生已经看清了这一点,这位孙子辈的遗族在“8?15”当天《朝日新闻》晚报上发表的读者来信中说:“对日本战时的侵略行为向亚洲国家道歉是先决条件。应该一直道歉到亚洲各国人民满意时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亚洲的友好,才能建立没有战争的未来。”
村山首相在纪念战后50周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说:“日本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国策有错误,走了战争道路,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害。”
村山首相今天在书面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痛切反省由于我国(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在此表示衷心的道歉。”
村山首相“8?15”谈话,是迄今日本首相就战争问题最明确的表态,是日本首相第一次在声明中承认日本的侵略,并就日本侵华明确道歉。日本评论家们对村山首相的谈话也给予积极评价。
应该说,广大的日本国民是反省日本过去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就是在政界,主流也是反省战争的。各政党在纪念“8?15”之际纷纷发表声明,自民党在声明中表示反省过去的战争,谦虚学习历史教训,不再重复悲剧;新进党的呼吁书表示反省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社会党书记长声明要正视日本对中国等亚洲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承担加害者的责任,进行道歉;日本共产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牺牲的亚太各国和日本国民表示哀悼”。人们认为,这表现了日本各界对历史认识上的深入和对历史认识上趋于接近。
8月15日上午,日本政府举行了天皇和国会议长出席的“全国战殁者追悼式”,向战争的死难者志哀。与此同时,不少民间团体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在东京的山手教会,东京市民举办的以介绍日本战前70年的侵略史为内容的展览,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东京的千岛渊战殁者墓苑,从一早就挤满了祭奠和献花的市民;由军人的遗属组成的“和平遗族会”,今天与韩国的太平洋战争牺牲者遗族会共同举办了“亚洲共生‘8?15’集会”。和平遗族会负责人表示,如果不承认日本的侵略战争,不明确日本的加害责任,日本便不能做到与亚洲共生。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上美化侵略的行径仍在招摇过市。在祭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数十个团体今天又在上演为侵略者招魂的丑剧,七十多名国会议员和八名政府内阁成员仍以各种名目前往祭奠。
日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位评论家说,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是日本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从哪里来上,日本对历史问题还没有彻底清算;在到哪里去上,至今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日本尚没有对侵略战争进行彻底清算,这是日本向政治大国发展的障碍,日本至今仍背着过去的包袱,还没有真正向亚洲人民敞开心扉。
以日本宪法学者知名的众议院议长土井今天在出席追悼战死者的悼词中说,战后经过了半个世纪,日本对亚洲的殖民统治和侵略带来的侵犯人权、歧视、蔑视的历史,至今都没有得到清算,没有向亚洲的人们伸出真正和解的手,这与德国形成明显对照。例如,据统计,战后日本向遗族发放的抚恤金约40万亿日元,而日本政府至今对外国的赔款只有1万亿日元,两者比例是40∶1;德国对外赔款和对内抚恤金基本是1∶1。日本舆论指出,战后50周年,日本要抓住彻底反省侵略的千载难求的时机。
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侵略扩张危害世界,侵略和损害他国的国家,自己也要招致灾难。只有和平发展,才有持久繁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日本国内对战争的态度始终是亚洲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敢直面历史,屡次否认战争,甚至美化战争,造成了对亚洲人民的极大伤害。1995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结束50周年的日子,中国民众纷纷以各种形式回顾战争,谴责加害者,祈祷和平,日本民众也以各种方式反思着战争与和平。《人民日报》的三位记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走访了日本的东京和广岛两座城市,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奉献了这篇通讯。
本文是一篇社会观察通讯。所谓社会观察通讯,是一种站在观察者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体裁。记者以六个关键词结构全文,两两组合,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战败与解放、加害与受害、过去与未来,分别记叙了记者在日本看到、听到的关于侵略战争的活动和言论。记者认识到,在如今的日本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直面历史和否认历史两种历史观和战争观的对立,虽然前者已成为舆论的主流,但不和谐之音仍然处处存在。在此基础上,记者对六个关键词进行了一一解读,指出日本需要在诸多问题上补一课: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实质上是人民的解放;日本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受害,而忽视给予亚洲人民的更大的伤害;如果不能正视历史,会从根本上影响日本的未来。全文材料翔实,逻辑谨严,充满辩证色彩,更加上较多引用日本学者的言论,使得文章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让历史警示未来
  06:53:00 来源: 人民网   
  75岁的郑福来坐在整洁的家中,享受着微风送来的清爽,鸟儿就在屋外的枝头鸣叫。68年前的7月7日,在当时不到7岁的郑福来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日本鬼子攻城的时候,城里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当兵的身影。”
  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日子;卢沟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地点。1937年的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继日策动“九一八”事变后,又在这里发动了“七七”事变。当正义与邪恶在这座古桥上对垒时,卢沟桥上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结束百年忧患,开始走向胜利与振兴……
  1931年出生的郑福来,祖祖辈辈居住在卢沟桥西桥头。缓步走过卢沟古桥,进入宛平古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伟大胜利》大型主题展览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
  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制造“无人区”留下的累累白骨、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妇女惨遭强暴的凄惨……面对展览中上百幅真实地再现侵华日军种种暴行的照片和实物,参观者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90岁的沈中玉老人念起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驱寇六十载,同庆尧舜天。誓继先烈志,和平万代传。老人含着眼泪告诉记者,她祖籍吉林,在读中学的时候,日本人打到了家乡,她的一个老师就是被日本人活埋了。“国弱常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们强大了也不会欺侮别人,当然再也不能任别人来欺侮我们。”老人朴实的语言表述着从自己一辈子的经历中得出的深刻领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残暴的法西斯已经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在纽伦堡和东京,对德、日首要战犯进行审判;1946年5月,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公开审讯28名日本甲级战犯;1946年,中国政府在南京对参与实施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等人进行了单独审判……展览展出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公理与正义。“铁证如山啊!那些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伤害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也终将被历史所唾弃!”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赵诚话语中满怀激愤。
  历史连着现在,又关乎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着眼长远,积极促进中日友好。《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等文本的展示,再次表明了中国人民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的美好愿望和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北京市丰台区的胡素华和老伴特地领着两个孙女来到纪念馆参观,她说:“我们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们都了解并牢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更希望两国以及全世界的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共同携手,防止悲剧重演!”
  《人民日报》 (日 第七版)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00:58:00 )
16:55:00 )
10:22:14 )
09:14:00 )
05:34:50 )
·每日关注·
·最新评论·
人气评论TOP 5
评 7654 条
评 9896 条
评 3734 条
评 1318 条
评 1318 条
热 点 推 荐
网 易 无 线
频 道 精 选吕梁市检察院组织干警收看《让历史警示未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山西黄河新闻网
||||||||||
||||||||||
&&您所在的位置:&&&&&
吕梁市检察院组织干警收看《让历史警示未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编辑:刘芳&&&&&&责任编辑:刘芳 &&&
&&&&&&来源:吕梁日报
为弘扬和培育干警爱国精神,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8月3日,市检察院组织干警收看了《让历史警示未来》专题片,以此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教育干警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片在全院干警中引起了激烈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检察干警对抗日民族精神的理解。大家一致认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久的痛,历史不容忘记,更不能被篡改。作为华夏子孙,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恣意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民的累累罪行铭记于心,化作强我中华,发奋图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作为检察干警要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珍惜胜利果实,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修身做人、秉公用权、干事创业,争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检察官。
(记者刘少伟通讯员郭刚杨凯赵亚路)
&&相关链接
&&&&新闻热线:&&&&&&&&监督电话:&&&&传真:7&&&&广告服务:&&&&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7让历史警示未来--时政--人民网
让历史警示未来
――《伟大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参观侧记之六
人民网记者 王建新 冯春梅
】【】【】【】【】
  75岁的郑福来坐在整洁的家中,享受着微风送来的清爽,鸟儿就在屋外的枝头鸣叫。68年前的7月7日,在当时不到7岁的郑福来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日本鬼子攻城的时候,城里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当兵的身影。”  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日子;卢沟桥,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地点。1937年的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继日策动“九一八”事变后,又在这里发动了“七七”事变。当正义与邪恶在这座古桥上对垒时,卢沟桥上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结束百年忧患,开始走向胜利与振兴……  1931年出生的郑福来,祖祖辈辈居住在卢沟桥西桥头。缓步走过卢沟古桥,进入宛平古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伟大胜利》大型主题展览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  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制造“无人区”留下的累累白骨、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妇女惨遭强暴的凄惨……面对展览中上百幅真实地再现侵华日军种种暴行的照片和实物,参观者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90岁的沈中玉老人念起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驱寇六十载,同庆尧舜天。誓继先烈志,和平万代传。老人含着眼泪告诉记者,她祖籍吉林,在读中学的时候,日本人打到了家乡,她的一个老师就是被日本人活埋了。“国弱常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们强大了也不会欺侮别人,当然再也不能任别人来欺侮我们。”老人朴实的语言表述着从自己一辈子的经历中得出的深刻领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残暴的法西斯已经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在纽伦堡和东京,对德、日首要战犯进行审判;1946年5月,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公开审讯28名日本甲级战犯;1946年,中国政府在南京对参与实施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等人进行了单独审判……展览展出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公理与正义。“铁证如山啊!那些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伤害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也终将被历史所唾弃!”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赵诚话语中满怀激愤。  历史连着现在,又关乎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着眼长远,积极促进中日友好。《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等文本的展示,再次表明了中国人民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的美好愿望和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北京市丰台区的胡素华和老伴特地领着两个孙女来到纪念馆参观,她说:“我们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们都了解并牢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更希望两国以及全世界的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共同携手,防止悲剧重演!”  《人民日报》&(日&第七版)&&
(责任编辑:徐星瀚)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示教育专题片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