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间武定府蒲台群岛县石大任其人

蒲台县_百度百科
蒲台县始设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销于1956年3月。蒲台县的前身为时期的湿沃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载:“邑境汉武帝间置湿沃县;新莽时改延亭县,后复名;随改蒲台县。”据传,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归,“始皇东巡至海,萦蒲系马,筑台望焉。”此台世称“秦台”(今滨城区滨北镇以东十余里处),因台周遍蒲草又称“蒲台”,故蒲台县而得名。
蒲台县历史沿革
隋朝,属。唐初属,贞观六年(632年)省入高苑县。次年复置,景龙元年(707年)改属棣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属滨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废蒲台县,地入渤海。金复置蒲台县,仍属滨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以滨州与棣州合并,置滨棣路,蒲台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属滨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1913年废止府州制,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10月属武定道。1950年5月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蒲台县并入。
蒲台城旧地图
蒲台县其它蒲台县
明永乐五年(1407)六月置,属化州,永乐十七年(1419)九月废,故治在今越南顺化省光田县。
蒲台县旧城概况
蒲台县境东西长70里,南北宽37里,西南至济南府300里,西北至京师700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辖村庄358个,分五路管理。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设五乡:西南路(仁乡)领庄58个;南路(义乡)领庄53个;东南路(礼乡)领庄44个;东路(智乡)领庄107个;东北路(信乡)领庄96个。”
蒲城始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城内设十字街,外设四关。“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孙通增固城,墙周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两丈九尺,厚两丈,池阔两丈,深丈余。正德五年(1510年)增修四门,双城门称瓮城,皆有楼,并建角楼四座。”明代曾因出生于蒲城西关的唐赛儿举义,西关被明军铲平,从此,成了一座独特的“三关城”。后又相继城内建设:“城西建有社稷坛、城西南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东门外有先农坛、东北有历坛、城隍庙在城内东南。还有八蜡庙、文昌庙、马神庙;北关北极阁更为壮观。”“知县署在北街,防汛署在南关。1855年为防水患,筑有周长十里的护城堰,堰内包括马庙、李庄、金卜三庄。”
蒲台县大事记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之初,蒲城附近河槽刷宽30余丈,沿河群众临水筑堰,以御河水。光绪年间,上游泛区修建南北大堤,河道约束在大堤之间,进入大清河的流量、沙量增加,河道渐淤升高,陷于无岁不决的局面。潘俊文《议山东治河说》载:“入大清河以下,河身历年无患,盖上游容水之地尚宽也。迨上游节次修治,水有河身,上游粗平下游之患渐见。”“自光绪八年(1882年)后,除断流二年外,其余无岁不决,河患可谓深矣。”说明光绪初年,大清河已渐由地下河变为地上河。有关资料表明,黄河夺占大清河河道入海后的27年间,河槽淤积抬高7.25米,比原大清河底高出3.25米。
光绪九年(1883年),蒲城上下两岸同筑高3米、顶宽7米的大堤(即现存大堤)。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二十日,蒲城以上张肖堂凌汛决口,合龙后溜势突然南移,韩家至大道王的民堰冲决,溜向沿南岸大堤方坑朝东北而去(现在的河道)。从此,蒲城和陈台、大刘家等20余村由河南变成了河北。蒲城与北镇(滨州市驻地前身)之间的原河道在张肖堂决口后的二三年内喷塞。但蒲城地势日趋渐低,成了一处险要凹地。
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为阻挡日军进攻炸开花园口,黄河改道淮河入海。据《滨州市地名志》载:“日,日寇入侵蒲台县盘踞7年之久。”蒲城虽暂缓了被水淹没的危险,当地和周围百姓却饱受了日伪军烧杀抢掠的蹂躏。
1945年四、五月间,我渤海区主力部队按照山东省军区“以开辟胶济路东段广大地区为主要目标,扩大和巩固我中心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主动出击,开始并取得了第一次讨张(景月)战役的胜利。盘踞在蒲台、滨县的日寇如惊弓之鸟,被迫由猖獗一时的全面进攻,转变为垂死挣扎的重点进攻。
为粉碎日伪军的抢粮企图,保卫麦收,我渤海区党委、军区,集中军区主力直属团、特务营、四分区独立团、滨县独立营、利津独立营、六分区直属队以及蒲台和博兴县的民兵武装共四千余兵力,在杨国夫司令员、景晓村政委及王兆湘、徐斌洲、程绪润、孙政、郑大林等首长的指挥下,于1945年6月上旬,对蒲台、滨县一带的日伪军实行反攻,发动了滨蒲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蒲台旧城门
日(古历五月初一)蒲城解放。同年7月,河套区、赵店区、纯化区和史口区划入蒲台县。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断然堵复花园口,黄河归故,蒲城又危在旦夕。我渤海区党政军民一方面积极支前,一方面冒着敌特暗杀、破坏和蒋军的狂轰滥炸,英勇顽强抢修残堤战洪水,确保了洪水安然入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50年蒲台县治迁至黄河南的高庙李村教堂。
1953年迁至小营,人口15万,面积960平方公里。
1956年3月,蒲台县建制撤销,其黄河以北属地划并于滨县,黄河以南属地分别划并于博兴县和齐东县。至此,蒲台县划上了句号。
蒲台县蒲台古八景
济水拖兰:“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钩深钓奇,此奇选矣。”
龙湖举网:龙湖俗称龙湾,在今滨城区梁才乡龙王崖一带。“俗称龙湾,广阔数倾;湖水清碧,锦鳞荡漾;网网毕聚,布鞋晴游,殊有佳趣。”又载:“城东十五里俗称龙湾,广阔数倾;万历间枯竭,今变为桑田。”
石口观潮:“石家口位于城东北二十里,其地有台,可望渤海。”又载:“潮生潮落,雪浪飞空,宛然在目。”可见,早先蒲城距渤海不远。
大清仙迹:金时郭志空养真(即真主,伊斯兰教对“安拉”神的称呼)处。“在城东南七里即郭志空修真处。现废之。有碑记尚存。”
宴贺灵征:“在城南十五里,上筑泰山行宫,每岁三月望日,香火丛集,士女如云。明万历间增筑玉皇阁三楹,尤称壮丽。”宴贺台位于今黄河南小营西北12里处,传为云游道人张宠所建,落成时值秋末,忽有群燕绕台飞舞,古时“燕”同“宴”字,故称宴贺台。台上建有两院,东院为泰山行宫,西院为玉皇阁三楹大殿,飞檐斗拱,尤称壮观。
秦堤晚照:“相传秦始皇东巡所筑(不是秦台),高堤耸歭。草木交翠,樵牧时,荷夕阳往来的断续,故尤宜晚照。”
唐寺晓钟:“寺在通滨镇(北镇古称),唐时建,附近村墟每听到寺钟声以兴动作。”
姑台叠翠:原蒲城南偏东。“蒲氏三姑乃蒲茂(汉湿沃县令)女,蒲无子,三女誓不适人。各择地穿圹作屋,筑台其上,请于父曰:‘百岁后何所适?’父曰:‘惟用吾乘马驾车,任其所适,而后至三女所筑台下葬焉。’”三姑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4米,三墓呈东南西北方向斜排,大姑居中,二姑在南,三姑在北。后人为表其孝,遂在台上修庙宇,高数丈。“青空直上绿野横连,日色烟光。两相掩映,宛如重茵叠翠。”
此外,蒲台县古迹还有龙混镇、点军台、双台、大清书院、乡贤祠、忠义孝弟祠、文庙五楹、展公庙、水火口等等。
蒲台县地图
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境图
企业信用信息王之汉故事之智对武定知府访问次数:编辑:孙鑫-县信息中心
&&&&&&&&博兴县境内有好多个官庄村,人称“七十二官庄”,与蒲台县付家村做邻的就有个官庄村。村里有个贪婪的老财主,早年就看上了付家村的四十亩扔下把种子就能打粮食的上等好地。于是便白天黑夜地打主意,想占为已有,想来想去,后来他便在这块地的名字上作起了文章。因为这块地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官庄地,于是老财主便向博兴县的知县去告状,说蒲台县的付家村霸占了他家的土地。那时候,种地得向朝廷奉粮纳草,少种了地,就等于多奉了粮草。博兴县的知县自然不干,就跟蒲台县的知县交涉要地。蒲台县的知县更不甘示弱,两个人据理相争,谁也不让谁,最后,不得不把官司推到武定府去处理。知府和博兴知县有私情,就把官庄地判给了博兴,理由是“既叫官庄地,自然就应该归官庄所有。”&&&&&&& 蒲台的知县打输了官司,心里憋气,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得派人去请王之汉,让他出面为乡亲们把地要回来。王之汉知道知府十几年前曾在蒲台县做过县令,问知县知不知道知府家的人、物有没有跟蒲台县有关的地方。知县说:“他的公子出生在蒲台,乳名就叫‘蒲台’。”王之汉听罢一笑,于是便带上付家“官庄”地的地契文书,起程直奔武定府。&&&&&&& 这天,王之汉等知府一退堂,就跟脚进内宅去求见。知府问:“王先生辱身鄙府,有何贵干?”王之汉说:“唉,蒲台县的父老乡亲们很想孩子,特意让我来带他回去。”知府听了先一惊,继而纳闷,问:“孩子,孩子在何处?”&&&&&&& 王之汉说:“怎么,大人还不知道哇?”随手指了下知府身边的儿子说:“此儿便是!”知府仰身大笑了起来,说:“王先生真是会开玩笑!这是本府的逆子,何言为蒲台的孩子呢?”王之汉问公子:“你叫什么名字?”公子答:“蒲台。”王之汉顿时板起了面孔,说:“大人,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公子既然叫蒲台,自然就应该是蒲台人!”&&&&&&& 知府说:“名以生地而命之,与归属何干?”王之汉说:“名为何地,就理应归属何地也!要不然‘官庄之地’怎么竟成了官庄村的土地!”
中共高青县委 高青县人民政府主办 高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鲁ICP备号技术支持:县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强烈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不低于分辨率蒲台县、蒲台镇和蒲台
蒲台县、蒲台镇和蒲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客观规律,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高潮、最后结束。一个行政区划的设置也是这样,不过有的存在的时间长,影响大,有的比较短暂,影响小。从战国时期开始设立县制到现在2000多年,县名延续至今寥寥无几,大多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蒲台县就是其中一个,本人根据有关史料作一简要的梳理,希望有关知情者匡正。
原蒲台县位于黄河下游,渤海岸边,从隋朝开始设立,期间命运多舛,到1956年3月最终被撤销,他的辖域被周围的三市六县(区)瓜分。
杨坚建立隋朝后,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条就是对地方行政的改革。杨坚遂于开皇三年(公
元583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并且根据需要对一些县进行调整与更名,在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漯沃为蒲台县,因境内有蒲台(今名秦皇台)而得名,仍治乱城(今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办事处),隶属勃海郡(后来隋炀帝改州为郡),辖域包括今滨州市沾化县、滨城区、利津县等大部区域以及博兴县、东营市东营区的部分区域。隋朝末年被废,这是蒲台县第一次被撤销。
唐武德三年(620年)重置,武德八年(625年)改属淄州;贞观六年(632年)省入高苑县,这是蒲台县第二次被撤销,但是第二年复置,景龙元年(707年)改属棣州。垂拱四年(688年)析蒲台、厌次部分地置渤海县,同属棣州。这是蒲台县县域开始减小,主要包括今滨城区、博兴县、东营区的部分区域。
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改属新设置的滨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废蒲台县,这是第三次撤销蒲台县,地入渤海。
金明昌三年(1192年)复置蒲台县,与渤海、利津、沾化3县同属滨州。县治由隋朝故城(北镇)南移蒲湖附近,至到1945年,蒲湖一带一直为蒲台县驻地。县域直到民国时期没有多大变化。
元初,蒲台县属中书省滨棣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属新置的中书省般阳路(也有史料称为淄莱路);明洪武元年
(1368年)蒲台县与利津、沾化、蒲台3同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滨州为直隶州,辖利津、沾化、蒲台3县。十二年(1734年)滨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蒲台县又改属武定府。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蒲台县初属山东省岱北道,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抗战爆发后,蒲台县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国民党蒲台县政府属于山东省第14监察专区等,日伪政府蒲台县属于山东省鲁北道,抗日民主政府属于清河区、渤海区,新中国成立后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原蒲台县地从1943年开始先后被拆分,整合,到今天变为了周围三市六县区地:1945年原蒲台一区划归高苑县,即今淄博市高青县赵店镇一部分,滨州市滨城区旧镇镇全部;同时把滨县北镇与博兴县的七区划归蒲台县。1950年把北镇和蒲台城及黄河北的30村划出归滨县,五个村划归利津县,即今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办事处全部和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一部分。1956年3月,因为黄河改道等原因,根据国务院的命令撤销蒲台县,大部并入博兴县等。至此,在理论上存在长达1800多年的古县消失了。根据后来的区划调整,划入博兴县的蒲台县地成为今天的滨城区小营街道办事处全部、博兴县乔庄镇全部及庞家镇、陈户镇、纯化镇一部分,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龙居镇全部及胜园办事处一部分,利津县北宋镇一部分,垦利县郝家镇一部分。
其次说蒲台镇,说到它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了,很多以为是旧蒲台城,其实不然,历史上就是指今天的滨城区驻地——北镇。
隋开皇十六年改漯沃县为蒲台县,治于乱城(今滨城区驻地),宋大中祥符五年省蒲台县入渤海县,将蒲台县改称蒲台镇,属于渤海县,金明昌三年复置蒲台县,于蒲台镇南新建县城,蒲台镇称蒲北镇,简称北镇,但是不属于蒲台县(1945年时北镇曾划归蒲台县,1950年又划出)。
再说蒲台。因古蒲台而得名的古迹,今天被称作秦皇台,“高八丈,周二百余步”在今滨城区滨北镇街道办事处东5公里。相传“秦始皇築之,以望海、祀蓬萊宫,乃於臺上縈蒲繫馬,蒲生磐如馬之狀”。但是据后来考古发现这应为西周时期所著的土台子,或者作为烽火台之用。但是随着公元688年渤海县的设置,此台就不在蒲台县境内了。今天作为了滨州市滨城区的一个旅游景点区,到此一游可以缅怀一下老蒲台以及抗日战争发生在这里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实目前作怀念蒲台县的,应该是青岛市的蒲台路了。在青岛市辽宁路、大港一路办事处有一段南北走向的马路被称作蒲台路。据民国十二年《胶澳商埠警察厅布告》第十六号载:
1923年4月17日定名为蒲台路。沿用至今。
转自井窥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蒲台县旧镇区鬼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