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统治中国的时间力为什么巩固中央政府的统治

蒋介石之前谁统治台湾?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去台湾
17:34:40 军情观察网_军情观察室_军情观察室最新一期
蒋介石之前谁统治台湾?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去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至此终结。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蒋介石于日病逝于台北。他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蒋介石之前谁统治台湾?
台湾本属于大清帝国版图,但自甲午战争之后就被满清割让给日本,台湾旋即谋求独立建国,即台湾民主国,国号&永清&,以唐景崧为总统,唐就任不到10天就因战局不利潜逃回厦门,余众又推举大将军刘永福为总统,在南部继续抵抗日军,但最终失败。
日本占领台湾后,设台湾总督府为最高统治机关,日据时期推进了全岛的铁路(以打通南北的纵贯线为代表)、电力(以日月潭第一发电所为代表)、水利(以嘉南大圳为代表)等基础设施建设。日占时期台湾也诞生了独立的共党组织,后被称为&老台共&,但是影响有限。
45年日本投降后归还台湾和澎湖,民国政府在台湾设行政长官府,恢复了对台湾的管辖,末代总督安藤利吉被押往上海接受审判,后服毒自杀。
然而民国政府的施政一直为台湾本地人所抗拒,多有暴力冲突,最著名的属二二八事件。49年5月,因国共战局紧张,台湾宣布全岛戒严,年末民国中央政府迁台,这段时期,民国政府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代总统李宗仁,蒋的身份是国民党总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领导人。直到次年3月,因李一直抱病不出,蒋才重新履行总统职权。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去台湾:
首先要说明的是,蒋决定迁台湾虽不是仓促决定,也不是下野前就已经确定,台湾是蒋下野后安排退路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线索做说明:其一,从首都及中心的说法,南京是国民政府成立的首都,抗战期间首都暂迁重庆,抗战结束后,还都南京,国共战事紧急之际,曾有人再提迁都之事,蒋都不予响应,并且认为没必要因为战事紧急就迁都。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写信给其妻宋美龄时,再度表示:&政府绝不迁台,兄亦不即刻赴台。&宋美龄此时在美国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蒋明白表示其不即刻赴台应是其当时的考虑,即使在其下野后,也还没有打算将政府迁台。二月一日,蒋在日记中提到:
近日为蚌埠吃紧,关于迁都与政府裁员问题,谣诼纷纭,人心动荡,致公务员与社会皆呈紊乱不安之状,乃由行政院院会决议,表明绝不迁都,以辟谣言。
即使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离开溪口后电宋美龄谈到:&南京国民党军全部已于今晨撤退,但上海准备固守,绝不放弃,兄拟于日内离家他往,地点尚未决定,容后续闻。&此时的地点应该已经确定,可能避免消息走漏,居于安全的理由而不敢明白告知宋美龄,但即使如此,蒋还是有宣示固守上海及江南的决心。
其二,蒋的部署是多方面进行,蒋在引退之前对固守南京之决心,并做若干的军事部署,先守长江,长江不保,全力守上海,上海被占,将重心移东南的广州、西南重庆及台湾。
台湾确实是蒋最重视的地区之一,大约在一九四八年底就已相继安排各项事宜;个人迁台可能是在国共北平谈判失败后,李一再进逼,加上中共渡江,上海已有立即性的危险,遂决定去台,时间应该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底;至于整个政府迁台的决定,应是五月的定海军事会议,而五月十六日国民党中央会议上也再度确定,五月十七日蒋经国的日记中提到:&此时中枢无主,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父亲决计去台,重振革命大业。&五月十八日,台湾省即简化入境申请手续,一些国民党军政机关及人员陆续迁入台湾。台湾固然是蒋计划的一部分,但最后政府迁台与蒋来台则是经过时局的变迁下的结果。[!--empirenews.page--]
分析蒋最后之所以决定到台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台湾印象不错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蒋偕夫人游台湾,深觉:&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计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并且提到:&巡视台湾之收获,较之巡视东北之收获尤大,得知全国民心之所向。&根据张其昀的回忆认为,早在迁台后蒋就对记者称:&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可奈何。&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祝绍周建议由张发奎主持海南岛军事,台湾、福建、浙江、广东及海南岛之间,以台湾为中心,军事上应有一坚强组织,万一东南军事受到挫折,以台湾为基地,配合国际形势演变,恢复国民党的基业。共产党在台湾的势力及影响力有限,台湾的政治环境较重庆及广州地区单纯,军事上又有海峡的屏障,对于缺乏海军及空军的中共而言,台湾较为安全,这些可能是蒋决定以台湾为根据的重要原因。
(二)陶希圣、张其昀、蒋经国、陈诚等的建议
当局势危殆之际,左右有建议重视川防,但陶希圣则认为台湾地位重要:&我想从台湾复兴这是将来的希望,因为英美是海权国家,一到台湾以海洋为基地,可与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打交道,这中间还大有可为。&对于台湾的地位,魏德迈(AlbertC.Wedemeyer)与胡适有不同的意见,魏的意见:&依余之意见,台湾为反共之基地,其政策必须为谋地方人民之福利为其目的,且具有高度之行政效率可作为政府之表率。台湾有丰富之资源及动力以支持其政府,此当尽量开发并用以增进人民之福利。&胡适则与魏的看法不一,曾提到:&台湾只有七百万人口,台湾的工业又不是可以独立自给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在大陆上撑住一个自由中国的规模,维持一个世界承认的正式政府。&张其昀从地理的角度对蒋做建议,他提到几个原因:其一,台湾海峡海阔浪高,能暂时阻止没有海军、空军的共军乘胜追击;其二,台湾作为反共复兴基地比其他地区更具优越之处,因为土地利用率高、粮食农产品可满足军民所需、台湾岛内交通便利,具工业基础,有利经济发展、军事上易于防守,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战略防线衔接、台湾经日本五十年的统治对中央政府有一种回归感,且较少共党的组织与活动。这样的分析对蒋迁台自有其影响。
至于蒋经国,自蒋下野后,蒋经国一直长侍左右,也多次代表蒋到处处理一些问题,对台湾亦有所了解,甚至也曾建议蒋出国至加拿大,对于局势也曾向蒋做报告,在局势危急之际曾向蒋建议迁台。家书中蒋经国的建议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经国电蒋:
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准备,儿绝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u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
十一月二十四日,两蒋谈论党务改造,曾有&非舍弃现有基业,另选择单纯环境,缩小范围,重起炉灶,加以根本改造不为功,至现局之成败,可不以为意耳。&所谓另选单纯环境,虽没有明白指出何地,但以当时局势来判断,应该是指台湾。
从过去蒋的性格来看,蒋是一位相当有主见的人,很难确定是那一位幕僚的建议是其关键,但陈诚应具有一定的影响。陈诚的态度是接任台湾省主席之后,奉命到京,一月二十一日,陈诚的飞机抵定海上空,临时接获指示飞杭州,蒋下野回奉化途中接见陈诚、陈仪等人,短暂请示后,到南京谒李代总统宗仁及孙科院长述职;二十五日返台,返台后即在台准备澎湖二处、台北、阳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等八个地方,作为蒋选择为临时驻用之所。这些处所正是蒋来台的路线及暂居之处。三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陈诚再度至溪口报告台湾的情形,并建议蒋驻台湾,国共和谈无结果后,中共渡江;四月二十九日,陈诚电蒋请其早日驻跸台湾:
  [!--empirenews.page--]
和谈决裂后,今后剿共战事,势必长期奋斗到底,为号召国内外爱国志士,及联合国际上反共势力,钧座为自由中国之旌旗,驻节所在地点,亟宜早日确定。关于马公岛情势,职业以实施勘查,深觉该地交通通讯,颇为不便。职认为台湾,既为吾人革命复兴最后根据地,殊无其他顾虑之必要。拟恳早日驾临台北,长期驻跸,则指挥各方,皆多便利。或于穗沪渝等处,设置行辕,必要时,巡行指挥。
其后一再催蒋早日飞台,五月十一日,陈电蒋:&职意钧座应即飞台,又钧座行动似不必秘密,以示自由。&五月十五日再电:&读李之谈话,深感领袖受辱,干部之耻也。彼辈只知利害与力量,绝不能以理喻与情动。乞钧座径飞台北,一切不必顾虑。&五月十七日,蒋即飞抵马公。陈诚接任后,面对不断移入的人口,其间夹杂着散兵游勇以及潜伏的中共分子,或将破坏台湾的安定,必须积极有所作为,阻止可能由对岸进入台湾的不利因素。先由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公布&台湾省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三月一日实施),同时公布〈入台军公人员及旅客注意〉事项,各项出入境管理措施纷纷出笼,如《戒严时期加强管制航运旅客入境及检验办法》,此办法引起大陆籍民意代表的反弹,对此蒋并没有表示意见,虽然蒋、陈之间或存在一些紧张关系,但正如薛化元教授曾针对陈诚主政台湾的问题谈到:&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期间虽不到一年,但是,无论是解决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或是消除台湾内部可能挑战(威胁)国民政府统治力量,都有相当的成效,对于政府迁台以后统治体制的巩固,以及其后台湾发展的基调,都有相当关键的影响。&陈诚此时建议蒋来台,推断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jmda/58245_2.shtml
手机军情观察室人性评价蒋介石
要说蒋介石最大的错误围剿中共和抗日初期和抗日中的态度了,此外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蒋介石的态度仍然十分暧昧,这一点他在皖南事变中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佐证,既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又两次分裂。
人性评价蒋介石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和扭曲。所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历史是通过,现有文献,文物等来推断的。这就难免会存在史学家的主观意识和主流思想的影子。但是,作为一个已经作古了的人物,有句俗话叫做:死者已矣,在这个尘埃落定的时候,后人应该尽其所能的还原历史真相,给他们客观的评价,也可告慰其后人。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蒋介石和张学良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典型代表,同时,他们也是被历史歪曲的典型代表,分别被主流思想魔化和神话的平凡人。中国政府当时不论从何种考虑才用主流思想误导了国民,但是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应该给他们公正的评价。一个被神话了的党和一个被魔化了的人一样的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杨天石在对新华社一个记者的要求下曾说过三句话“定性”蒋介石:“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二、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三、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评价蒋介石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但是在我看来,除了一般评价历史所用的两分法,我们还应该把历史人物当做是一个“人”来看待,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
蒋介石的一切评价都应该基于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这一点从近代的许多事件中都有所体现。从北伐战争以后到中国建国期间他几乎都执掌着中国的大权,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说他不爱
自己的国家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即使有人不信,那么从人性的角度,贪婪是人性所在,他不爱国家他总该是爱权利的吧,为了拥有这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也要尽其所能的保护中国及其主权的。从他逃到台湾的历史来看,更是处处充满着爱国的影子。50年代如果蒋介石的爱国理想有一点点的松动,那么中国政府现在也不用烦恼如何防止台独和收回台湾的问题了,因为当时有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的美国支持的台湾早已自力为一国了。此外,1794年的西沙海战更加能印证这一观点。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派兵侵犯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当时蒋介石听后立刻拍案而起并称:如果中共不出兵,我既出兵!他还指示台湾外交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在中共出兵西沙群岛是更是开放台湾海峡,并为中共军队提供物资。这场战争的胜利与蒋介石有分不开的关系,这也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
人无完人,作为一个领导的蒋介石即便他再如何的热爱中国这片土地,他也有他自身的局限性和他所在党派所代表利益集团的局限性,所以他的错误不可避免。蒋介石对中共犯下的罪行从“中山舰事件”开始,此时正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在孙中山死后争夺党内大权的时期。在军阀力量被绝对削弱的情况下,夺权党派的控制权就成了主要矛盾,而中共就成了蒋汪夺权的牺牲品。这是蒋介石对中共犯下的罪行之一。要说蒋介石最大的错误围剿中共和抗日初期和抗日中的态度了。
在日本侵华之初,他寄希望于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帮助,对日本侵
略华北实行放任的态度,对中共则视之未仇敌持续进行剿共,五次围剿给中共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从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角度,抗击外敌是它的责任,所以不论蒋介石从何种考虑,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抗击日本侵略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而是选择继续与中共内战,他都是中国的罪人。此外,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蒋介石的态度仍然十分暧昧。这主要来源于他个人利益考虑,党内斗争激烈以及国民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考虑。一个人如果只有他一个那么他可以冒险可以创,顾虑也很小,但是,当一个人身有万贯家财的时候做什么事情就都变得畏首畏尾了。蒋介石所表现出的软弱性就来源于此。这一点他在“皖南事变”中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佐证。
蒋介石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他从开始投身革命,到后来很长时期内担任中国党、政、军三方的最高领导人,位居“元首”,为中国那段混乱的历史谱写下了许多的华章。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他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所指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面战场经历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长城抗战等一系列的大型战役,在这些战役里国民党方面的军队几乎是用他们的尸体铺就了那为数不多的胜利。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在酷暑的重庆对着广播说:“正义必然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了他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明了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抗战所作出的努
力和牺牲不可磨灭。在退守台湾以后,他坚持一个中国使中国保持了领土的完整。
蒋介石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大事。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法;孙中山逝世后,领导北伐、清党、剿共、抗日、内战,很长时期内担任中国党、政、军三方的最高领导人,位居“元首”。既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又两次分裂。1949后退到台湾,既坚持反共复国,又坚持一个中国,在活过88年以后去世。在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被神化、美化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高勋盛德”,“光华流泽”,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则被鬼化、丑化为人民公敌、元凶首恶、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希望他可以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称之为“人”的评价。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自序杨天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陶涵(JayTaylor)译者:林添贵中信出版社日
客观地认识蒋介石
说到蒋介石,很多人除了知道那场蒋宋联姻的世纪政治婚礼和四大家族,其他的可能了解得很少。我们对蒋介石先生的了解本来也很模糊,从小读过有关他的书都是官方教材,现在也只是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或者他的自传来对他做一个个人的客观评价。
蒋介石先生生活在中国大动荡的艰难岁月,其经历和背景复杂,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我们不能简单化。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算得上是位英雄,最起码他风云世纪,影响了后人。
对蒋介石的认识,曾经的讳莫如深到如今遍地开花,他所受“待遇”从冷到热,形象也日渐丰满、客观。无论怎么说,他早已托土同古、入土为安,社会本就应该是个开放的社会,应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也该理性和人性。历史需要公正,蒋介石的是非功过也不例外,不能一言以蔽之。纵观历史上哪个名人不是谤誉参半呢?就连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也有被很多人批评他晚年的错误思想。
著名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谈到蒋介石时用了三句话:其一是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其二是蒋介石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其三是蒋介石是一个对中国有过大协与大过的历史人物!
蒋介石1945在波茨坦公告中将台湾和澎湖岛在日本手中要回来,还以把中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退到台湾,美英试图,让台湾独立。蒋介石坚决不答应,国民党高层也有分裂台湾的企图,蒋介石曾说过“谁要台独,我要谁的脑袋”。所以在对蒋介石的态度上,我们不该仅有指责,同样应该意识到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他所做的这一切显然都是功不可没的。
蒋介石杀共产党,围剿红军,大打内战,背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打压、屠杀异己也是有罪的,但站他的角度看,也不必过多非议,毕竟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他不以这些手段对付别人,其他人就可能会以这些手段对付他,那时侯北伐接近尾声,(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附体于国民革命发展自己,并且在行动中急于夺权发动苏维埃革命,破坏和背叛了国民革命。)共产党很可能夺权,所以对他我们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只站在共产党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
再者,蒋介石全面负责指挥东方战场牵制抵御日本兵力,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公认。废除了列强强加到中国人民身上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中国失去近百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蒋介石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个领导全国军民抗御外国侵略者并取得胜利的领袖。珍珠港事变后宋美龄访美,除取得大量美援,蒋介石还赴开罗与罗斯福邱吉尔会谈促成开罗宣言。另外,当蒋介石败到台湾后,美帝国主义借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蒋介石至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见他这种民族气节之可贵!
总之,尽管过去很多人对蒋介石有很多过激的批判,但置身现今开放的政治空气里蒋介石也是受人民爱戴的。毕竟,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略,有所功绩的传奇。我相信,随着人们思想不断的深化,对蒋介石的评价会不再肤浅和片面,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他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全面评价历史风云人物――蒋介石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他也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对日政策和个性特征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的许多历史教材,由于对抗日战争史的叙述根据政治的需要,褒贬历史,取舍史实。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蒋介石就是叛国的大罪人,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蒋介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也做过不少贡献。我们应为蒋介石翻案,肯定他在抗战中的功绩,并呼吁当局给蒋介石全面客观地评价,以彻底解开国共历史恩怨。证明蒋介石在抗战中虽然固守防共、反共立场,但坚持抗战的决心与意志一直未曾动摇,而国民党亦在正面战场上作出巨大的牺牲。
一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展开了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及亚洲的序幕,我国的东三省迅速沦陷为其殖民地,国民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强烈要求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放弃剿共,共同抗日。而蒋介石却推出了其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主题简单说就是先剿共,再抗日。但是由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被迫放弃,不得已选择了统一抗日战线。
作为一国元首,蒋介石为什么置众愿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呢?难道他真的是不顾民族大义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实乃一个统治者的高明之举。原因如下:
当时的中国虽然在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都非常落后,日本人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作为一个外来侵略者,想要在地广人多的中国实现长久、完全的殖民统治是不可能的。即使暂时会尝到一些甜头,但终究会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曾经提出过“持久战”一说,随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此高度一致。
作为一个统治者,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权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蒋介石当然了解这一点。剿共就是因为不想成立联合政府,维护其国民党的一党独裁。
当时的共产党刚刚经过了国名党的五次围剿和长征,仅剩两万多人马,已经到了最虚弱的时候,此时不灭,更待何时?若就此联共抗日,之前倾注了大量精力的五次围剿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攘外必先安内”更多的是长远的考虑了抗战胜利后的事情,试想若同意联合共产党抗日后果会怎样?抗战胜利并非一年半载,经过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产党的实力必然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到那时再去剿共岂不是难上加难?(历史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八年抗战之后,共产党的实力发展了何止数十倍,而且最终埋葬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此为后话)。再者即使要剿共总得师出有名吧,名又从何来?想独裁,就必须灭共,但是到那时不论你以何种名义提出剿共,最后都得背上一个扼杀盟友独占抗日功劳和成果的骂名。
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没有准备投降
以往许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战争描绘成,似乎全国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而国民党政府则始终准备妥协投降。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前不抵抗;抗战开始后则是正面战场不断溃败,抗战态度动遥
中日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战争。第一,敌强我弱;第二,开头几年,国际上没有援助,或者很少援助。战争初期,中国的军队失败得很惨。
在南京沦陷以后,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有不少人要跟日本人谈和,要妥协。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把都城迁到重庆去。迁到重庆干什么?长期坚持抗战。并且还说: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采取诱“和”手段,国民党政府确实多次与日本伸出的触角有所接触。但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出卖领土主权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他们或是为延缓日军的进攻,或是阻止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中止抗战,准备投降。国民党政府何尝放弃过东北的领土不想收复呢?日本不知多少次要求中国承认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始终坚持不承认,而且将收复东北领土和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作为抗日战争的奋斗目标。直到开罗会议,这才正式得到了盟国美英的支持和确认。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介石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了国民党、给了蒋介石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的崇高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
三.蒋介石不为人知的七大贡献
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人。现在我列举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泽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登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矗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建立为一新省,名西康剩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剩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
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
客观研究历史可知,在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有两条战线,国民党是一面抗日,一面限制、打击共产党;共产党是一面抗日,一面“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国共合作共同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国共摩擦也使双方都付出了代价。但双方毕竟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使中国没有亡国。因此,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贡献都应该得到海峡两岸的公正评价,而不应该延续内战思维,互相贬低对方的功绩。
蒋介石是中共革命的对象,因此在中共历史上的描述中,便成了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现代史上的一切罪过,凡是与其沾边的,无一不归罪於他,这对蒋介石极其不公平。我们应抛开内战思维,以包容宽容的心态还原历史真相,实事求是地评价蒋介石抗战功绩,以解开国共历史恩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国共两党新的合作。
内容:回帖功能已关闭
相关帖子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