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林妙可诗歌朗诵我希望写到:当我们两情相悦时,我希望在这一刻死去,那样我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至死都是幸福的。这首诗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古典诗词阅读:词  韵  悠  悠
古典诗词阅读:词  韵  悠  悠
  宋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交相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朵奇葩。无论是婉约派词人还是豪放派词人,他们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用细腻柔美的或质朴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各种画面,无不叫人心生喜爱之情。采撷一首宋词,让我们回到宋代,在那一行行温馨感人的词句里,感受词人的情感,欣赏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在宋朝过个元宵节
  据说人们最喜欢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国史学家汤比因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由此我畅想,当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宝马香车来到宋代,过一个元宵节挺有意思的。
  苏东坡虽曾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我更愿选择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开的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当然钱塘(杭州)也不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经意间就能碰见一个十七八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里有五星级的娱乐场所叫瓦子,咱也不是来这里卡拉OK的,皇宫前的御街自然是最佳去处,那里一定宝马雕车香满路,皇上还经常微服出宫观花灯,说不定在某个火树银花的地方还能碰见他呢。
  宋代的元宵节共五天,我选择正月十五,不吃火锅,虽然它是在宋代发明的;也不去吃火腿,东京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那时“东坡肉”刚隆重上市,人们也不像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想大快朵颐机会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锤;在南宋,就吃元宵(汤圆)。这两种元宵节食品现在还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现在,心境变了,过节的氛围也淡了。
  顺便也大口吞咽一些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无须用嘴,耳朵里灌满的声声爆竹早已将元宵的热闹渲染,抬头看天空,缤纷的礼花给宋代的元宵夜开出各种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诗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诗意在灯树上千光照,跟随你身后的是逐人来的明月。如果你跟随的是苏东坡,“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苏东坡眼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元宵节的氛围不仅在舌苔上缭绕,还会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那香会在我们的心底萦回,让心灵如化冻的河流。
  跟随王安石也不错,你可以看一看花灯,猜一猜灯谜,还会看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紧,答出了就会被招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传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时的学问真值钱,不像现在随房价的上涨不断贬值。
  吟咏着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
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可以给柳丝打一个结,挽住明月;然后以诗词为道路,约来那个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脉脉地向她倾诉藏在你心底一千年的话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的元夜当是到了现代了,那个在诗意中走失的人还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宝马雕车里,那满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语渐渐消失了,你的泪水和惆怅都是纯粹的,只与爱有关,只与情有关,不似现在掺杂了很多杂质。
  在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不用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就够了。你可顺着辛弃疾的视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实在的,很有质地,可触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现代人一样感慨“听说爱情会回来”,那时的爱情也是纯粹的,就在不远的地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新快报》2008年2月22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新颖的标题,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是本文的亮点。作者以想象入手,将读者带入拥有美食小吃、喜庆氛围、诗意盎然、猜灯谜、看花灯等热闹非凡的活动的宋代元宵节,更是可以与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一起过元宵,好不快活!与古代过节的心境相比,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珍惜真实的自我,过纯粹实在的生活,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辛弃疾:孤独的剑客
  他是豪放派大词人,又是大将军;他还在青少年时期,就曾闯入数万敌军的大营深帐中,刃如霜,马如龙,取得叛徒首级。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他轻易地就获得了石头与月亮双重的品质。如同一种高贵至极的树,一枝枝全往天上长,风来了,雨下了,雪落了,霜铺了,露掉了,雷劈了……但是,它也坚韧不动。十年、百年、千年,也不开花,天长地久般绿了枯、枯了绿,怒发冲冠,斗志昂扬,不像棵树。
  它是不是记住了许多的事,跟杜工部的“诗史”一样?否则,如此倔强的躯干里留下那么多的年轮做什么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宋词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什么都可以纳入笔下三寸之地——就连骂儿子也可以写成词。他的一生,时刻准备出发,然而,最后只能原地踏步,任时间流去,一寸寸,老尽少年心。
  他在独处,独处中的人最易蔓生出孤独的无力感。他的孤独,夹杂着被团揉成一小把的柔情万丈,在一片杂乱的声音中更显寂静。然而,八百年也挡不住他出师未捷的疼痛。《破阵子》便是他的伤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沙场,在书上是那么远的一个词。是琵琶弦上拨着的徵音,是一挑过了年忘了摘下来的红灯笼,独自挂在屋檐下,晃啊晃……他以抗金复国为己任,聚义军,杀叛逆,策动万人,北伐,南下,几乎穷尽了一生。
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有着无以言表的、雄浑的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我们需要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就像我们已不再常去看月亮升起,而生活需要披一身的月色,如此,才能把故事静静展开。
  哪个诗人不想归隐呢?他也是想归隐的。那本应是他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累了的时候,他偶一为之,就手写下那些清甜小瓜似的词句,叫每一笔速写都带给人无以言表的美好。“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而他在田野上自由自在走来走去的样子,仿佛伸手可及。他在那样的词里,活泼、愉快,仿佛只是一名在愁人的月光下醉酒的书生,坐着慢船去了一个并不在地图上存在的地方,四面全是树,很绿,一层一层,掩映得一些低小的草房子仿佛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话语,闭口没说出来。然而,他生命中始终不曾有过一天安心的日子。他几乎是不写诗的,因此,词就成了与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缠悱恻的唯一温暖。
  所以,我们无法记住他走过的全部路程,却永远地记住了他一生的不温暖。虽然我不曾迎风饮酒,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在似是而非的睡眠中开出一间铺着夕光的酒馆,让时间在那一瞬穿越到遥远的某个时候,与“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他盐水花生黄酒红酒青灯对坐,白发翁媪,说一点热乎话。
  (选自《齐鲁晚报》2012年1月4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辛弃疾,既是将军,又为诗人,两种身份,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然而他是孤独的,为了抗金复国穷尽一生,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不得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孤独的心靠诗词温暖。本文作者以严谨的行文结构,富有真情的笔触抒发了对辛弃疾的尊敬与崇拜之情。
转角遇见李清照
  那个半卷着帘,负着手,遥望着长街而微微叹息的老妇。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穿着很普通,在这美人如云的晚上,本该非常不起眼。可你就觉得,她是与众不同的。她眉目间含着的一点愁,独自站立的身影,显得寂寥而倔强。她不像是普通的女人。对,你没有猜错,她是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写下这首元宵夜的词,已经是南渡之后,又过了20年左右。宋金暂时休战,作为都城的临安,恢复了热闹。人们抓住这难得的和平,把心情和灯会都暂且点亮,能开怀一时也好。百姓不就是这样吗,不管经历多少战火,或天灾人祸,一旦逃出苦难,就会本分而乐观地继续耕作、生息,在新桃换旧符的不变习俗之后,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线生机,对未来总抱希望。
  眼看,南渡之民,新的一代人都已经长成了,临安城里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有半数是中原后代。在黄河那边,铁蹄下的遗民,犹在北望王师,可在这花娇柳媚的江南,从君臣到百姓,又是另一番心思了。回想“靖康之变”,仓皇逃难之际,虽然家产尽弃,夫妇死别,心里总还有种不相信的感觉:太平盛世,这样说完就完了?不出三年五载,总会打回去的吧?然后,一代人收复中原的心声,渐渐沉寂,只剩“偏安”二字,在史书上牢牢站定。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边是悲壮的熔金般落日余晖,一边是晶莹透彻,凉月初升。今夜晴朗温暖,正合游玩。但同样的景色,换了不同的人,心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黄昏人们的笑语里,她呆呆地远望,忽然心悸:我这是在哪里呢?
  漂泊久了的人,对空间失去现实感,对时令也变得麻木。南方春天来得早,柳芽已成,梅花渐谢,谁都能感知那温暖的天气了,她却嘲弄地笑了:“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
  当人老了,有些人会变得顽固。而另一些人,则变成怀疑论者。但不论顽固派,还是怀疑派,都是对世事失去了耐心。李清照就是这样,满怀疑惧,几乎不再敢相信什么:春天来了怎么样,天气晴好又怎样,难道不会突然再来场风雨?
  所以,她拒绝了朋友们的邀约,一个人待在家里,听着外面的笑语声,想起在中原,在家乡,过元宵节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中州盛日啊,自己也是年少无忧的女孩,最喜欢过的就是元宵了。戴上时兴的花冠,簇簇地插着雪柳,打扮得整齐美丽,和女伴们一起上街去……
  今天的衰朽承接着昨天的青春。世事怎么竟然都是这样呢?她苦笑着,人老了,又不打扮,也懒得出去了,就在家里,隔着帘子,听听你们的热闹吧。
  从北宋走到南宋,汴州走到杭州,少女走到老妇,两情相悦走到劳燕分飞,甚至天人永隔……有时候,不过一个转角的距离。
  (选自《合肥晚报》2011年2月17日,有删改)
  品读赏析
  经历国破家亡后暮年飘零的李清照深沉、伤感而充满哀怨,所写的词字字珠玑如珠滚玉盘。本文开篇以形象的肖像描写,指出文章所写人物——李清照,接着以词入文,分析词人在南渡之后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词人老了,心思不再细腻,却愈发沉静。作者行文流畅,语言精致,文风独特,对词人情感的描写更是耐人寻味。
  不读宋词,不知道什么叫婉约。婉约自然是指一种极纤柔,仿佛杨花柳絮般旖旎的诗意。有时反倒比大江东去、铁马金戈的豪放更令人荡气回肠,品读温柔、含情脉脉的婉约词,我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生怕惊起了蒙在字面上的花粉。“声声慢”“蝶恋花”“忆秦娥”“如梦令”“虞美人”“浣溪沙”……仅这些绮丽的词牌就可以当做一个个感伤而美艳的故事来欣赏,在时空的烟云缭绕中,思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着风儿飞到了很远很远……
  苏轼与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两大家,他们的词作中引人注目而影响深远的是那些爱国忧民、英雄气概、怀古思今、言志咏物以及寄情山水等豪迈之音,读来令人振奋,诸如“渔家傲”“满江红”“浪淘沙”给人以一种雄浑大气的质感,我认为豪放词适宜印在泛黄古旧的毛边纸上,大声诵读。不像婉约词,总被我视作精品屋中的易碎品,轻拢慢捻,低吟浅唱,怕失手打破。
  柳词的“新词”配“新腔”,在当时就已获得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大声誉和“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的社会效应。想象中的柳永必定是位弱不禁风,羽扇纶巾的书生,穿行于一千年前的市井楼台,亦雅亦俗。而微醺的李清照,恰如那双溪上的舴艋舟,因虚无缥缈的愁思而超载了……回头无岸。
  读婉约词是自己给繁杂琐碎的生活放一次假,对于我们负荷沉重的身心是从内到外的放松。遁入清静之地,潜心研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远离喧嚣的恬静闲适,也是一种幸福吧?“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正是我们由衷向往的意境吗?
人一生中的大多数光阴不得不忙忙碌碌、为稻粱谋,但总有夜阑人静、曲终歌散后的怅然与失落在提醒我们:心灵同样会饥渴的,同样需要抚慰——这正是温情脉脉、千古绝唱的宋词在天地之间、心灵之间萦绕不息的原因……
  “睡里消魂无处说,觉来惆怅消魂误。”墨绿封页的《宋词选》平躺在房间旧书橱的一角,阳光照进来时从橱上投下阴影,封页上罩着一淡淡的雾色。旧式的版本,竖行,繁体,扉页有黄尘的味道。印着几行金色的小楷毕恭毕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
  那个时候,他念“浮生长恨欢娱少”,他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他念“杨柳岸,晓风残月”……念着念着就在院子里阳光下的木椅上睡着了。欲望是远处一缕轻淡的炊烟。
  婉婉转转、深深浅浅的低吟里,那书页,是渐渐地,一页一页地脆了,黄了,他的手经过那些句子,繁体的中文,停顿复停顿,隐隐开始举步维艰。他站起身,俯首拍了拍上衣粘住的零星的干草,喉咙间忽掠过一股莫名的燥热。
  它被他撂下了。它被他结束了。轻快地,决绝地,经过空气里微微一道弧线,斜斜地贴在桌面,是一种随意的慵懒。
  城市,时代的划痕深藏不露,恒温,欢腾,没有乍暖还寒,没有羌管悠悠。香车宝马,于它的胸膛一夜一夜碾过,高楼一幢一幢自平地而起。近危栏而倚,却再不曾见那登高临远的京华倦客,视野里,仍是楼内的琐碎虚景。
  宋词从书页里艰难地作一次出走,选择将身体贴在路边的玻璃橱窗上,它看见他的目光穿过玻璃落在橱窗里的陈设上。
  它不复再渴望。它老了。
  归时的路程,风里它默默地走,看着这城市深浅的皱纹细密地生长,灯红酒绿的繁华里,处处是散落的风情和精致。精致,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形容词,又是一种走向和愿景,若来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大约富丽精工是一种,温润秀洁亦是一种,前一种是现代,是生气;后一种则是意境,是高致。
  它听见这城市上演的打击乐戛然而止,在这一刻,时空站成巨人的姿势将心灵的魔力棒交给它。复而又是,一行一行,一页一页的飘香软语被整队列出,这个夜晚摇身变成一朵盛开的荷瓣或素心春兰,茎细瓣净,肩平心阔,它复而想起他,那个捧着《宋词》的他,那一张午后阳光里沉沉睡去的,干净的面庞。
  安静地回归书页罢,回首萧瑟处,道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再美好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心情有关,我绝不像贺涛一样“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
  (选自《时文博览》2006年第2期,有删改)
  品读赏析
  《享受宋词》一文写宋词给人带来的享受,婉约派有婉约派的柔美、绮丽与纤腻,豪放派有豪放派的粗犷、奔放与旷达,可谓情之所至,心之所系,力之所驱,乐之所聚。文章将宋词置于时代变迁的波澜之中,起起伏伏,但无论是什么时代,要想锻炼性情、享受生活,都不能离开宋词。文章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来谈作者“享受宋词”的感受,主观性强但又折射出客观背景,且举例典型,细节叠映。全文以一本宋词为线索,表现“我”读的雅趣和“他”读的艰涩,说明“享受宋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兴趣问题,而是与生活、与时代、与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词里的缤纷情事
  从小喜欢宋词。透过那些柔美凄切的词句,曾在心中勾画出一幅幅朦胧而美丽的爱情蓝图,也曾为之陶醉,为之情牵,为之浮想联翩。至今,仍沉迷于那些美妙的意境,烦躁之余,或夜静时分,随意翻开一本《宋词鉴赏词典》,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永远青葱的关于爱情的句子,便在眼前跳跃、闪烁,一朵一朵,如陌上花开,鲜美缤纷,芳香四溢。
宋词那么美,令人心醉。宋词里的爱情很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片段,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读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谁不会也在心中构筑一个生死相依的爱情庄园?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谁不设身处地想象着词人伤情断肠的情景?读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妨设想,落花纷飞、细雨飘洒的意境中,那独立而伤感的人,不就是一段失落的爱情么?而最适合执红牙板来吟唱的柳永的词,缠绵深情,温柔婉约,道出多少闺怨秘事,诉说着怎样的动人爱情?其千古绝唱《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才气凝聚而绽放的诗花,《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他历经情路坎坷、蘸着生活血泪凝成的爱情真谛。
  最令人心醉的爱情却最让人心酸,如陆游与唐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从小青梅竹马,后结为伴侣,两人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二人离婚。陆游迫于母命,无奈与唐婉忍痛分离,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样便有了陆唐沈园相遇,以《钗头凤》相唱和以表情衷的千古传说,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惆怅追忆,唐婉的“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凄苦表白,令人如何不动容?曾有人用心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我认为不必要,一曲深情的宋词对唱,把陆唐之恋的悲剧结局演绎到极致,把一段泣血爱情勾勒到极致,给后世留下无尽回味,已经足够。
  一代女中词杰李清照的爱情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从情窦初开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浅浅娇羞,到夫妻恩爱时“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度牵挂,再到丈夫去世后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愁惨凄凉,人生的三个阶段,滋味尽尝,也正因此,造就了李清照词作的不同风格与内涵,成就了她不俗的名气。她最让人传诵的应该是《一剪梅》,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外出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以后自己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恰是妙极,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因思念而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爱情本来就是开在尘世间最美的花朵,总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当她在宋词中以各种姿态绽放,更是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千年之后,仍然婉转有深致,九曲回肠,让人牵念。
  (选自《躬耕》2012年第2期,有删改)
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字
  时令已是暮秋。大宋首都东京城外的汴河边,一只寒蝉在凄切地嘶叫。北风吹来,岸边垂柳的片片黄叶悄然飘落在静静的河水中,默默地随波向南流走。
  柳永站立在汴河边,他那时感觉自己就是一片微不足道的黄叶,不知道会被放逐到哪个港湾。
  远处,是一片繁华的首都景象:龙亭巍峨耸立在湖水边,金黄的琉璃屋顶闪闪发亮;铁塔上的铜铃悬缀,一阵风来,便叮当作响;河边的酒肆中,一群群喝得红光满面的酒客,正在谈论大宋的繁华。
  而这一切,都正在远离柳永而去。此刻的他,就要结束短暂的北漂日子,向着南方遥远的故乡回归。
  尽管多次名落孙山,饱经世间的冷暖,柳永这位来自福建崇安的的才子,始终没有放弃金榜题名的梦想。仁宗初年,柳永再次奔赴考场,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皇宫,在皇帝那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叙说的言语,把柳永定性为政治上不合格,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因为大宋皇帝一个人的厌恶,纵使有万般才华,柳永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从此,他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游走于江湖之远。
  白衣卿相,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从此,他只是大宋朝的一个纯粹文人。当时很多文人都身居高官要职,他们有太多的文牍批阅和政务劳形,赋词作文只是闲情偶寄。和他们相比,柳永就很简单,他的一生只生活在宋词中。
  他描摹大宋的大好河山,书写大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记录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如他的名作《望海潮》,在短短117个字之中,既写出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又写出了优美如画的人间仙境,把杭州的形势,钱塘江的涌潮,西湖的荷花,市区的繁荣,上层人士的享乐,下层百姓的生活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那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令人神往。如柳永在《迎新春》中这样描写苏州,“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那种梦华般的场景更是令人难以忘记。
  他写人间的真情柔情,写男女情爱。柳永出身于儒宦家庭,却拥有着一身的浪漫气息和音乐才华,他的一生就在情谊之间奔波忙碌。多次考试失意,只有流连坊曲,醉眠花柳的时候,他才能忘却自己时时挂念的功名。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只有那些歌妓给了他无数欢快的,让他感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美丽回忆。柳永的词中有表现底层平民不幸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也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还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柳永还把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如《满江红》:“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柳永的词很受妓女的喜欢,并拥有无数的粉丝。“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晚年的柳永生活极为潦倒,据说他死的时间,身无分文,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中记载:“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行走在江湖之间,他用独特的笔法书写人生旅途中的感悟和困顿。在柳永贫困的生活中,随时出现的苦难,也在不断擦拭着他的灵魂,涤清世俗的污垢,使他的词曲境界闪耀着感性和灵性,这些在柳永的羁旅词中得到充分展现。柳永共创作过60首羁旅词,占其全词的近四分之一。他喜欢用羁旅词抒发怀古之志,将旅途的孤寂凄苦与仕途的失意困顿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当年青楼旖旎、诗酒风流的生活回忆,幽怨缠绵地抒发出来,透着浓厚的文人气质。正如《八声甘州》中所写,“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那种高旷古雅情怀的抒发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气象雄阔。当然,旅途中更多的是惆怅和迷茫,如《雪梅香》一词:“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借描写萧瑟的秋景来引发自己的悲秋情绪,而这种场景,更能体现满腔才华的人走向衰老,年华已逝无可挽回而壮志未酬的那种悲凉和悲痛。正如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说,柳永的这类词成功的将词境“从春女善怀过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写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悲哀。
  他用最浅显的语言,写民间的随意生活。作为仕途失意,一度流落都市的浪子,长期的贫民生活,让柳永十分了解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把大众的苦难和自身的苦难混合起来,于是他的词便流传市井,他的词便经久不衰,被人喜爱,他最终成为了自己境界的王者。刘熙载《艺概》高度评价柳永的文学成就:“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宋词被后人分为许多流派,若论婉约,柳永的成就也近乎北斗泰山。
  柳永是仕途的失意者和人生的落魄者,苦难不停磨砺的灵魂,具有更加洁净更加临近艺术的灵性,因为在生命的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便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命运艰舛的痛苦,倒是成就柳永为一代文学大家。如果他还是担任那个管理农田开垦的小官,每天带了人马劳作经营,继续被人们称作“屯田员外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柳永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官僚,中国文学史的煌煌巨页上,定然不会留下他的成就与美名,人间也不会至今传诵他的篇章。
  我们来重温一下柳永随意挥洒的《雨霖铃》吧,尽管冯金伯在《词苑萃编》卷二十一中这样评论:“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檀板歌之。”但正是在这首传吟千载的词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伟大的漂泊的灵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范仲淹: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南阳盆地的秋天永远绚丽多彩。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碧云,金黄的树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摇曳生辉的月季花依旧芬芳绽放,而千姿百态的菊花已经悄悄吐蕊,丰收后的田野更是宽广富饶。
  这是庆历五年的秋天。邓州城外,湍河静静南流。百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内,邓州知州范仲淹正在笔走龙蛇,一束阳光照射在他已经书写完毕的《岳阳楼记》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行大字,酣畅淋漓,巍然醒目!自此,穰邓的土地上,便增添了一段千载传奇。
  《岳阳楼记》修改完毕,范仲淹漫步登上览秀亭,在清澈的阳光下静静伫立。多年奔波,边塞征战,59岁的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老翁形象,头发已经全白,步履也开始蹒跚,偶尔还会喘不过气来。
  站在览秀亭东望,望不到的地方是他的故乡。让酒入愁肠,化为滴滴思乡泪,想故乡却是满耳丝竹悠扬。范仲淹难忘江苏的故土,他思恋自己的家乡,更牵挂他曾经治理郡县的黎民苍生。
  秋和八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地,范仲淹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天禧五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遇上大海潮汐,水淹泰州,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上疏,要求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随即,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家乡人所怀念。
  范仲淹的仕途,几乎就是一个屡言屡贬的过程。在范仲淹看来,“儒者报国,以言为先”。正因为他的直敢谏言,范仲淹屡次被贬,仕途极其坎坷。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前,曾因上言被贬谪三次,对此,舆论誉之为“三光”。景祐三年,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结果,范仲淹又一次被贬,送行者寥寥无几,只有正直的王质,扶病载酒而来,他赞扬“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尽管言语豪放,但范仲淹的心中仍然宁静,就如他所作的词《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站在览秀亭西望,极目的远方是巍巍秦岭和太行。范仲淹总在梦中记起沧桑的戍边岁月。胡骑突突,黄沙阵阵,战尘万里,羌笛悠悠吹响,何时是归期?范仲淹惦念大宋边境,牵挂他带领的那支大宋铁军,牵挂边境的民众安危。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建立后,很快就侵犯大宋边境,面对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无人敢出面迎战。在这样的历史场景中,已经三次被贬的范仲淹重新被启用,领军作战。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仕途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仍灼灼炽热。
  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眼前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为废墟,死逃之余的百姓更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范仲俺全面检阅军旅后,开始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录用了不少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一支大宋铁军由此诞生。范仲淹赏罚分明,勇猛杀敌的士兵得到奖励,立功的将领得到提拔重用,对克扣军饷的军中败类则当众斩首。范仲淹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他的军队,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的金银财产他分文不留,全部分发给将士。当时的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谈其色变,称之为“范老夫子,胸有甲兵无数”。在范仲淹等将领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宋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站在览秀亭北望,远处依稀是伏牛山蜿蜒的剪影。曾为朝廷效命的游魂,时时入夜梦中。范仲淹思念山北的东京城,思念高居皇宫的仁宗皇帝,并为“庆历新政”的夭折而感叹。庆历三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在仁宗皇帝要变革政局的要求下,他夙夜在公,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赞可颁行,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庆历新政的核心,是精简官僚机构,选拔精英人才。范仲淹主张,要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大批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那些贪官污吏的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他的助手枢密副使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然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锵然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大宋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但是,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联合攻击新政官员,并以制造事件的阴谋手段,迫使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黯然退缩,并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也由宰相被贬为知州,后又下放到邓州。尽管新政失败,但是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社会环境。宋代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评论范仲淹:“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朱熹更是对范仲淹高山仰止,他称赞:“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站在览秀亭南望,南飞的大雁正在天空列队而过。范仲淹想念四海之内的朋友,眷恋他们一起奋斗的日子。在推行庆历新政中,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余靖、尹洙、滕子京等人意气相投,并肩作战,共同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新政失败,众友人流落各地,他们可安好?幸有好友滕子京自岳阳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这让范仲淹欣喜异常。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也为了表达自己心怀天下的忧患,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却个人得失,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
  这世界纷纷扰扰,宠辱不惊有几人能做到?两岁丧父,饱经人间磨难的范仲淹,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他的所有言行,都浸透着一种浓厚的报恩思想,他要为这个国家的最高利益,为黎民苍生的长治久安而尽心竭虑。正如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中所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篇《岳阳楼记》,让天下为之动容!至今那洞庭湖水,依然在月光下闪耀着鳞波,但岳阳楼俯瞰万里的高度,后人有谁能够企及?
  征战时,乐天下;耕读时,忧天下。何时人才能逍遥?范仲淹那一片报国爱民之心,千年来终化为警世绝句,时时叩响仁人志士的抱负与胸怀。
  范仲淹喜欢作词,有感悟即写。继昌在《左庵词话》中言:“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之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以世之头中气重,无与风雅也。”但是,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范仲淹所写之词,《全宋词》中仅存其词五首。尽管只有五首,但每篇都是精品。范仲淹之词大大拓宽了晚唐五代词人的意境,感情沉郁顿挫,凄伤哀婉,铅华洗尽。他的经典名作《渔家傲》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先: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暮春的嘉兴,仍是姹紫嫣红,芳草如茵。张先一觉醒来,已是太阳西下的傍晚。他端起酒杯,一边敲着几案哼起小曲,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
  这是庆历三年,张先已经53岁,却依然担任着嘉州小倅这样无足轻重的小官职。但是,正是这样的小官,让他没有生存的压力,远离官场的争斗,消解了浓得化解不开的愁情恨意,摆脱了世俗与内心的束缚,张先反倒过着让人羡慕不已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人生早已经历了太多,正如张先所写的《行香子》一词中“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表达的那种意境都渐渐远逝。此时的张先,已经用他最经典的语言“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含“影”的句子,赢得了“张三影”的大名。
  研读他的词作,览阅他的人生,品味他的性情,张先的一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影”字来一一参悟!
  “云破月来花弄影”。大宋的天空没有任何污染,星星月亮都如身边的宝石般清澈,江河湖泊如镜面般透明,张先喜欢美景,更喜欢这样的慢生活,一壶茶,一杯酒,一首词,处处都是人生的恬淡与安宁。
  张先词风含蓄雅致,他往往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笔下那种情景更是令人爱怜。如他的《满江红》:“飘尽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觉。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青犹弱。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约。”寒梅飘尽,早春将至,这一切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的,所以连最殷勤、最爱热闹的粉蝶游蜂也未曾察觉;渐渐地水蓝了,山绿了,大地回春,人们开始感到融和的淑气;浴雨的桃花初放,色泽尚未殷红;萦烟的新柳才青,长条还很纤细。几句简单的言词,就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一幅山水写意画卷,这种魅力浸透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
  张先在词中写他故乡春光的艳丽,写异乡秋色的萧索,那种恬淡和静逸,让我们的心灵可以永远得到慰藉。如《惜琼花》:“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苕溪,在张先的家乡浙江吴兴,向以风光秀美著称。他的词写故乡,独取白蘋、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便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
”二字,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这样的江南美景,在当代工业污染的滚滚红尘中已是无处追寻,幸好有张先,有他留给我们点点记忆,让我们可以寻梦于他的词境。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只为风月情浓。张先就是这样一个流连于风月之人。他爱花护花怜花惜花,是众多红颜若许的多情文人。张先的词中是不老的爱情,永远的相思,道不尽的悲欢离合,抒不完的曲折幽怨。张先用他那温婉的笔触,描写人间男欢女爱,至今读来仍会让我们口齿噙香。
  年轻时的张先风流倜傥,曾喜欢过一个小尼姑,两人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后来庵里严厉的老尼姑把小尼姑关在一个池塘中心的阁楼上,不让这对男女再来往。但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张先便悄悄地划船过去,爬上小尼姑放下的梯子,翻墙进屋。后来,两人被迫分开,但张先始终难忘这段经历,还写了一首叫做《一丛花》的小词:“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词语脉脉深情,使之成为众多青年男女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期盼的写照。据说当时的欧阳修非常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一次,张先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一听通报,马上倒履相迎,并称他“桃李嫁东风郎中”。
  张先一生富贵闲适,好歌筵酬唱,耄耋之年,仍然十分风流。据传他80岁的时候竟然娶了18岁的一个小美女为妾,还生育两子二女。苏轼和朋友们得知后,前去拜访,并赞叹张前辈得了这样好的一个娘子,不知道有何体会?张先十分高兴,出口成章,“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好友苏轼则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引用唐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来嘲笑张先的拈花惹草。苏东坡比张先小46岁,在生活中,他很喜欢张先这个老顽童,张先也“为老不尊”,两人之间,戏谑打趣居多。张先病逝之际,苏轼特作了《祭张子野文》以尊师礼纪念张先:“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张先酷爱生活,他经常携朋带友共同游赏,兴之所致,吟咏山水风物。如他的《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人间画卷,那种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人人乐而忘返的情景令人神往。“芳洲”、“秀野”则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白昼,他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他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张先喜欢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张先的词,虽然是送别友人,一去不知何时再相见,有着无限的惆怅,但最终都化为一种寄望,是对友人美好前景的祝福。如《喜朝天》:“人多送目天际,识渡舟帆小,时见潮回。故国千里,共十万室,日日春台。睢社朝京非远,正和羹、民口渴盐梅。佳景在,吴侬还望,分阃重来。”
  张先喜欢在词中表现那种朦胧虚幻的美感,进而营造出一种清峻幽冷而又无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词意韵味悠长,词风清新明丽,往往写得传神,耐人寻味。如《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方未白凝残月。”词写男女情爱悲欢,韵高而情深,含蓄而激越,极尽幽怨曲折之能事,词里的“中有千千结”,一直令无数人低徊不已。
  张先所流传下来的共有165首词。张先高寿89岁,他的一生,琴棋书画,诗酒文章。他性情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他的词也是以平易的语言散发出闲淡的气质,描写自己顺应自然和心神安逸,这种恬淡直达人的心境,它能让读它的人也随之变得心境澄明,荣辱两忘。
  关于张先在宋词史上的地位,清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认为“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高度评价了张先的成就:“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当时,张先的词已经到处传诵,名气响亮。一次,尚书宋祁有事找他,一到张府,就教门人传话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肯乎!”宋祁曾作《木兰花》,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动一时,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张先在屏风后听到宋祁的声音,不觉好笑,马上走出来,边走边高呼:“哈哈,莫非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两人一时相见恨晚,摆酒尽欢。
  人生总有把酒言欢的时刻。酒仍然未醒,愁却渐渐消失。那样的场景总令我们遥想,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像张先一样半醉半醒的时分。那时,我们也许看到的就是最美丽的影子,领略影之朦胧神韵,就如那首传诵至今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折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发表评论:
馆藏&2942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若是两情相悦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