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妮斯蒂芬森对地球演变的看法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1、第四讲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目标】1.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说出地球内部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分析或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说明“两面”、“三圈”位置关系、岩石圈、软流层位置。2.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名称、位置、主要成分和相互关系。3. 举例说明各外部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 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 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2、等)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4. 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2. 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3.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3、强环境及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13. 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教学难点】1.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2.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地球上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具体的圈层划分: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4、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 千米 70 千米 ( 如青藏高原 ) ;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 6 千米。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2二、地幔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 5 千米 70 千米以下到 2 900 千米。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从莫霍界面到1000 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上地幔上部( 地下约 60 千米 250 至 400 千米 ) 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下1000 千米 2905、0 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 ,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三、地核从古登堡界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下2 900 千米 5 000 千米深处,叫做外核,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5 000 千米以下的深部为内核,则为固态。地核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地核的物质成分据推测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1. 两种类型地震 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 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3. 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4. 较为稳定。5. 如表6、格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 慢固 体3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由地壳与地幔组成的岩石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一、大气圈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厚的大气, 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 “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 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7、的影响。 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 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一 ) 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大气中的氮, 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 但作用不可低估。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而少量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紫8、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 水汽和固体尘埃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氧维持生命活动干洁空气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保温作用( 吸收红外线 )的组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吸收紫外线 )成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 ( 原料 )水汽固体杂质凝结核( 二 ) 大气的垂直分层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 2000千米 3000 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4垂直分层厚度温 度随9、 高大 气的 运直接热源与人类的关系度的变化动形式高层大气20003000km无线电短波通讯平流层5055kmo3 层吸收o3 吸收紫外线升高平流柴紫外线有利于飞机飞行对流层1718km(赤降 低 (0.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道 )89km(极地面对流度 /100( 生活于其中 )地 )米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 对流层这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高17 千米 18 千米,在中纬度地区高 10 千米 12 千米,在高纬度地区高仅8 千米9 千米。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点:(1)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 10、米,气温降低0.6 。(2)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3)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2.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 千米 55 千米高度的范围是平流层。这一层的特点是:(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11、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3.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 千米高度的范围是中间层。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1)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这是因为这里几乎没有臭氧。(2) 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54. 热层从中间层顶到500 千米高度的范围是热层。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这是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 ( 主要是氧原子 ) ,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 0.175 微米的太阳紫外线。据人造卫星观测,在 300 千米高度上,气温已达 1000以上。5. 电离层12、距地面 60 千米 -800 千米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的分子被分解为离子, 大气处于电离状态, 所以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我们能听到很远地方电台的广播,就是电离层的作用。6. 外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外层。这里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 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 所以叫做外层 ( 又叫散逸层 ) 。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二、水圈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1. 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的角色(1) 13、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3) 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 )(4) 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5) 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2. 水的利用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 都不能缺少水。水作为资源来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地球上各种水体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它占地球上水储量的96.5 。海洋水是咸水,当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大规模进行淡化,用之6于生产。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占地球上水储量的 14、3.5 ,但实际上可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3. 世界水储量表三、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 多千米。但是,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 米到水面以下200 米这一薄层里, 因为这一薄层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大量液态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1.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15、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贮藏在有机体中。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 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这样就使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生物体内, 并改变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 植物的产物又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化学元素,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7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例如, 植物死亡后,其残体被分解,或是植物被动物吃掉,变成排泄物,都可使土壤上层富含磷、硫和其他化学元素。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16、水汽,而不是氮和氧。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 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 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合物而被释放出来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 把二氧化碳、 重碳酸盐、 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综上所述, 生物的出现, 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17、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1) 自然环境的定义: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2) 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3) 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4)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典型例题】例 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 b、 c、 d 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解析: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8 844.4318、米。答案: a例 2.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周围郊区多,其原因是()a. 大气中多水汽b.空气中 co2含量高c. 空气中臭氧含量高d.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解析: 城市中由于工业、交通、家庭排放大气污染物较多,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这些固体杂质在成云致雨的过程中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故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8答案: d例 3.大气臭氧层 ()a. 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较低b. 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集中紫外线辐射之害c. 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d. 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有关大气垂直分层及平流层19、中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等知识的理解判断能力。因臭氧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导致气温升高的重要成分( 不是反射和散射) ,而且并不仅仅分布在臭氧层中,在对流层、中间层也有少量分布,所以a、b、 c 三项明显错误。答案: d例 4.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解析: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正常情况下,气温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但有时空气中有些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叫逆温现象。 题中b、c、d 三图均有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发生。 逆温使得空气上热下冷, 不利于对流运动发展,低空大气污染物也就不 易上升扩散。答案: a例 5.下列现象与主要20、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a. 地震岩石圈b.赤潮水圈和生物圈c. 台风大气圈d.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解析: 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发生于地壳内部,所以a 项是正确的;赤潮是海水遭到含磷的化合物水污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现象,它发生在水圈与生物圈中;台风是发生在大洋洋面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大气运动状况,发生在大气圈;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发生在岩石圈,所以不正确的是d 项。答案: d例 6.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 b、 c 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9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21、本题考查对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位置的理解。在地球外部圈层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所以a 是生物圈, b 是水圈, c是岩石圈。答案: d例 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 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 _ 波, b 表示 _波,其判断依据是_ 。(2) 图中 c 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 d 表示 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_ ;该面以上 c 代表 _,该面以下 e 代表 _ 。(3) 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 _,地震波 b 速度 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为 _态,以下的 g物质状态为 _态22、, f 面是 _界面。(4)c 层的平均厚度为_千米,g层叫 _,h层叫 _。h 层物质呈现 _态,其判断依据是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_和 _。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左侧的深度值) ,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 相互印证, 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状的变化。 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做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 33 千米处波速明显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23、界面。又根据在2 900 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 面为古登堡界面。 f 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 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 面以下时的波速 ( 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 ,说明 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 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 。答案: (1) 横纵 a 波波速慢, b 波波速快(2) 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明显加快 地壳地幔(3) 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4)17外核 内核固 纵波波速加快地壳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例 8.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该图反映的是 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24、由是_ 。10(2)a 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 _ 。(3) 补绘 b 层气温变化曲线, 该层 22 27 千米高度 _含量达到最大值,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4) 图中 c 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是 _ ,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 _。(5)c 层中有若干 _层, _强烈时, _信号会受影响。(6)a b c 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 。解析: 本题在读坐标图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外部圈层之一大气圈的分层特点答题,注意每层的高度及特征。答案:(1) 中该地对流层厚度为12 千米 ( 或地面气温为20 ) (2)地面含有大气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运动显著(3)绘图如下臭氧(4)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5)电离太阳活动无线电短波(6)逐渐变小例 9.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 中 的 _ , 判 断 的 理 由 是_ 。(2) 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 , 造 成 这 一 事 件 的 人 为 原 因 是_ ;气象原因是_;地形原因是_ _ 。(3)}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表的海洋和陆地实际都是地球圈层的一部分。海洋面积广大而且互相沟通,是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陆地和海底岩石相连,实际是地壳的组成部分之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外向内,主要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地表以下的地壳、地幔、地核以及一个广泛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之中的特殊生物圈。这些圈层是在地球的形成和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步出现的。经过46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现在的状况是,各种圈层基本上按密度大小的顺序,从地心向外,大致呈现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整个地球结构的基本特征。
  1.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
  因为地球有一个坚硬的岩石外壳,所以对其内部状况的探索和研究,尽管就在脚下,却比“上天”还困难。目前人类能打出最深的钻井只有13千米深,这对具有6371千米半径的地球来说,简直就是只刺破了一层皮。因此,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只能靠间接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推测。目前,一般认为地球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时,原是一种接近均质的球体。其组成物质主要是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在地球逐渐收缩演化过程中,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积累。在物质向中心收缩过程中,又有位能向热能的转化。这样,使地球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物质可以出现塑性,在不停地自转中,由于重力等作用而发生分异,轻物质上浮而成为表层,重物质下沉而成为内层,地球从此逐渐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各种圈层。现在的地球仍然继续演化着,有人认为地球内部温度,仍在增高,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将会进一步分异。当然,上述这些推测和设想都有待用实际观测和必要的模拟实验来证明。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地震波分析法。
  地震波分析的原理是,当地震或地下人工爆炸时,一部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向四方。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叫体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叫面波。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靠体波来进行。因为体波不但能在地球内部传播,而且还可分成两种不同的波,即纵波和横波。这两种波的性质不同,传递出来的介质信息也不同,通过比较更利于我们探索和研究地球内部的状况。
  纵波(以P表示)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发生震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因而通过的性能强,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速度比横波快一倍。
  横波(以S表示)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质点发生震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即靠介质的剪切变形来传播,因而只能通过固体而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介质。其前进的速度只是纵波的1/2。
  另外,介质的状态相同(如均是固态),若密度和弹性特征出现差异,即使体波能够通过,波的传播速度也要发生变化。
  通过地震波观测记录的分析表明,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在地内传播时,从总体上说,波速都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同一深度中波速也基本相同。但是,根据地震波速度与介质密度和弹性特征关系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随深度而变化的。特别是在某些深度上,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或有的波根本不能通过。这说明介质特点和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把地震波传播中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称为不连续面。依据这些不连续面的深度位置,人们把地球内部结构状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圈层(见图6-7)。
  地壳的范围在地表到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陆上平均厚度为30~40千米,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通常用M面表示。此界面以上为地壳,它是固体地球最外层坚硬的岩石外壳,直接与外边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
  莫霍洛维奇发现此M面,是因为此面上下地震波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大陆地区地表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一般为6.2千米/秒和3.6千米/秒,两种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M面上分别达到7千米/秒和3.8千米/秒,而M面以下突然增到8.2千米/秒和4.7千米/秒。这表明M面两侧物质的性状有所不同。实际通过各种资料证明,M面以上岩石密度为3克/厘米3,M面以下岩石的密度突然增到3.3克/厘米3。
  通过M面深度位置的测定,发现各地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上最厚的地方是高大褶皱山区,可达50~75千米,而海洋底部只有5~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20千米,体积占地球的0.8%。质量为5×1019吨,占地球全部质量的0.5%。
  地幔也叫中间层,它为地壳到地核之间的过渡圈层。地幔的范围在莫霍面以下到2900千米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第二个不连续面是美籍德人古登堡发现的,称古登堡面。因为地震波在这个广大范围内,速度随深度加大逐渐增加,但变化不均匀,人们推断地幔总的说是固态物质。
  地幔范围广大,体积为地球总体积的82%以上,质量约占地球全部质量的68%。它是地球内部复杂多变的重要圈层,充分体现了它的过渡性质。
  地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这个范围总称为地核。由于地震波到了2900千米深处,突然发生极大变化。纵波在地幔层中已逐步增加到13.6千米/秒。可是,通过古登堡面以后,急剧降到8.1千米/秒,而横波消失不见了。这充分表明不连续面两侧物质的化学成份和物态等有了很大改变。
  根据地震波在地核内传播的情况,地核也可再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从地下2900千米到5100千米之间为外核。在这个范围内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虽然又有所增加,但增加得很缓慢。所以外核的物质应为液态。5100千米以下直到地心为内核,这里不但出现了纵波速度突然增加现象,而且纵波穿入内核以后,其部分能量又在这里的介质中被激发出了横波,使横波重新复现。据此,人们推断,内核弹性很强,可能不是液态而是固态。地核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而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1.5%。其物质组成主要是铁和镍等重金属。地球内部结构情况可详见表6-2。
表6-2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物理状况
 
 
  
  本文标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ai/553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ai/55347.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乔安妮斯蒂芬森对地球演变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