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表示什么物理量题求解

2021年05月11日 02:29--浏览 ·
--喜欢 ·
--评论我把一道物理题的求解过程分为:文字——情境——条件——目标文字——>情境物理题目的文字一般比较多,曾有个数学老师跟我吐槽:“你们物理的文字太多了,我看都不想看。”为什么文字多呢?因为每一个物理题都对应一个应用场景,比如一个物体在重力场、电场、磁场等等作用下的运动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文字才能描述清楚。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学生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字都认识,但意思不懂!”也就是看完文字,搞不明白题目描述的物理情境是什么,脑海中形成不了画面。其实,每个科目都有一些“专业术语”,我们需要把它翻译出来,例如:小物块匀速地从斜面顶端下滑翻译:匀速下滑,说明受力平衡,合力为零固定斜面上的小物块,恰好能静止(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翻译:(恰好静止+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u=tanα)(动摩擦因数等于斜面倾角正切值)平抛小球落到斜面上后,恰好沿着斜面下滑翻译:恰好沿斜面下滑=落点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等等。。。。。这些还都是比较简单的一些翻译,有些求极值,求范围的临界问题,确实是比较难以想通的。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文字翻译成物理的语言,才能想通整个的物理情境。优秀的学生,看文字的时候,头脑中就不自觉地在进行翻译了。情境——>条件情境到条件又可以分为两步:情境——>物理条件——>数学条件搞明白了题目描述的应用场景之后,就要从中提取出解题目标所需的物理条件。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把情境化试题转化成非情境化试题,也就是把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问题对应到一个抽象的物理模型上来。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模型因此这一步的转化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脑海中模型库的存储量和熟练度。脑海中有对应的模型,且很熟悉,马上就能建立连接,得到解题的物理条件,反之,就卡在这里打转。得到物理条件之后,转化成数学条件就很简单,无非就是根据公式定理写出方程来。条件——>目标这一步其实就是数学计算问题了。要提醒的是,一个方程能解一个未知数,如果有n个未知数,必须要列出n个独立的方程来。令我比较吃惊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很糟糕,尤其是解方程组的能力,列出式子来了,解不出来,基本的消元都不会。三角函数更是。。。(此处物理老师都是泪)以上就是一道物理题基本的求解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物理为什么认为比数学还难呢?因为除了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工具,还需要对文字的翻译,对情境的理解,对模型的抽象归纳。大量的灵活物理题,之所以灵活,就是因为关键条件是隐藏的,需要通过翻译、转化进行发掘。但是,你不用太担心,翻译也好,模型也罢,数量并不会很多,也就那么几十个,当你积累了一定的量,就会找到解题的套路。每到一个路口,自然会知道从众多的路径中,选哪一条或有限的几条才能走下去。最终达到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线拍题解析找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