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帝伯 朗克拉杯的杯套和背绳质量如何,装满水后会不会玻璃杯是薄的容易炸裂还是厚的断裂?

万历皇帝是明朝倒数的废才皇帝。他对朝堂的控制力远远比不上他的爷爷嘉靖,恐怕也比不上他的孙子天启。天启帝任用魏公公,好歹还是收到一定效果的。有些回答在帮万历洗。一些人看来是有翻案癖,总想展现自己卓尔不群的史识。万历皇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可能是一个糊涂昏庸的皇帝,有人只是发现他智力还算正常,顿时觉得颠覆了刻板印象,甚至于硬要把他树为英主。万历的智力确实正常,甚至可能高于普通人的平均线,但他做皇帝的水平绝对是在正常线以下的。朝中没有权阉和权臣不代表对朝堂的控制力强。嘉靖朝也没有权阉,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嘉靖朝大宦官都不大好找。至于严嵩根本不能算是权臣,他的权势不说远比不上张居正,比起宣德年间的“三杨”和正德时的杨廷和可能也有所不如。严阁老只是一个身居高位多年的佞臣而已,杀一个沈炼都费了老鼻子劲了。嘉靖待他神色稍稍冷淡一点,他就得回家对着儿子哭。其实明朝中后期官场的风气、制度,是很难产生权臣的。士大夫重气节,言路又十分嚣张,一言不合就上疏参首辅。被言官参上两本后,皇帝要是还没有什么慰留的表示,阁臣自己就得杜门求罢。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仍然牢牢掌握朝中大权,这不是因为他帝王心术深不可测,而是因为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且非常巩固。在明朝的制度下,朝政缺少了皇权就是运行不下去。内阁只管票拟,司礼监只管描红,大主意都要皇帝来拍板。那一个阁臣要是敢绕过皇帝对朝政自作主张,不说同僚拆台,一大帮言官群起攻之,身败名裂怕都是轻的了。张居正也要交结冯保,票拟得到宫中走上一趟,得到太后的认可才行。张居正要是办事不正常走这些手续,他日后还能平反吗?灭族都有份了。文官们对宦官更加蔑视,宦官想在司礼监动手脚架空皇帝的风险也极大。一般人看电视剧得来的印象,可能会以为司礼监及东厂太监权倾宫内外,是宫中太监的总首领。实际上宫中有十二监八司四局共二十四衙门,司礼监只是十二监之一。各监的首领太监都是四品,谁也管不了谁。明朝没有那个权阉有足够权势并且敢架空皇帝。王振、刘谨等人都是按皇帝的旨意行事而已,魏忠贤显然也得到了天启帝的全力支持。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官缺不补,奏疏不看。他的皇权没有因此而旁落,但朝政却在渐渐地崩解。万历对朝臣有不满,尤其反感言官。但是他又没有能力创建出行之有效的新制度,只是消极地对待。到了万历晚年,诏狱长年不收押犯人,以致于庭院都长出了青草。但消极的宽厚绝不是好事,没有责罚,也就没有了纲纪。言官们的上疏如石沉大海,无赏无罚,于是他们的言论越来越激进。从皇帝那里听不到声响,他们就把气撒到执政大臣头上。到后来就朋比相倾,形成党争。嘉靖皇帝晚年也是长年不上朝,而且他还修道,这些都是文官深为非议之事。但嘉靖就基本约束住了言官。他其实对处置文臣比较慎重,不象对武臣那样动不动就置以重典。修道一事是嘉靖的逆鳞,敢对此进谏的官员无不被问罪。对于这些官员,嘉靖往往将他们长期关押在诏狱,既不送去刑部治罪,也不释放,以此阻吓其他想要进谏的官员。嘉靖还规定在诏狱里关押的犯人的言行,掌狱的锦衣卫官员要定期向他报告。有一天,一个已被关押了十多年的官员,在牢房见到喜鹊在窗外树枝上叫唤,就叹息说:”对于罪人来说,那会有什么喜事呢?”嘉靖看到这一报告,心中一动,就下令把这个官员释放了。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明史.沈束传》从这件小事其实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到嘉靖是如何执掌朝政的。定期报告狱中犯人的言行,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制度,一般的皇帝也不会有这种要求。而象这种不见眼的小制度,往往是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的。要不是皇帝不追问,下面官员慢慢松懈。或者干脆皇帝自己就忘了这件事。而嘉靖的这一规定不仅长期严格执行,而且他居然还真的看这些报告。要知道,这些关押在诏狱里的官员并不是什么朝廷重臣,大多只是中下级的文官而已。嘉靖对于制度执行的严格要求和精细由此可见一斑。嘉靖性情严厉,驭下极严,史书中多有记载。一些宦官只因为小过错就被他下令杖毙,并陈尸示众。报告犯人行状的规定,嘉靖是以密旨的形式下给狱官,官员后来无意中把这个旨意泄漏了出去,受到了嘉靖的处罚。有官员试图在报告中对犯人的言行加以修饰,被他发现了也被处罚。所以这个规定能长期执行下去也不奇怪。所以嘉靖并没有因为修道就轻忽了朝政,朝中大政完全都在他掌握之中。嘉靖、万历这祖孙二人,后期都长年不上朝。但嘉靖是什么朝政都没有落下,该看的奏疏都看,不该看的如狱官的报告也看。对于敢对他说三道四的官员,嘉靖一个都不放过。而万历是朝政挑着办,奏疏挑着看,对于上书讽谏的言官基本不理。应该说张居正留给万历一个很好的局面。嘉靖年间的两大外患“南倭北寇”,倭寇已被基本荡平。隆庆时,在高拱和张居正的主持下,和北方的俺答也达成了和议,此后明朝和蒙古诸部落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崇祯时朝廷大臣这样评价张居正的功绩:“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所以万历初期社会安宁,国泰民安的情景,大部分是高拱、张居正他们的功劳。而万历在自己亲政的三十多年里,把这个安定繁华的局面完全败坏了。吹什么“万历三大征”也是当真好笑。所谓的“三大征”当中,两个是内乱。其中“哱拜之乱”有兵变的性质,杨应龙也只是贵州的一个土司。平定一个兵变和一个土司的作乱也称得上是“大征”?也就是万历年间确实没什么值得一提的盛事,只能凑一个“三大征”来充数。细究起来,这两个内乱为什么会发生,且最后为什么闹得如此之大,与朝政上面的缺失可能并非没有关系。嘉靖时也发生过大同兵变,但并没有闹这么大。当然“朝鲜之战”还值得一提,但是仗也打得不算漂亮。不管怎么说,“三大征”所面对的敌人都不算是明朝的心腹之患。而女真可是在万历年间逐步坐大,并在“萨尔浒之战”后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张居正死后,万历一开始也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一度象正德皇帝那样,在宫中将数千太监集合起来练兵。只是他这番热情很快就消退了。到了万历十七年,亲政也没几年,他就经常不上朝。他怠政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想立福王受到群臣的反对。也有的说法是因为身体不好,说在当代经过对万历尸骸的检查,发现万历可能患有足疾云云。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在万历十七年时,国本之争才刚刚开始不久,动静也没有后来闹得那么大。那时朝廷上下还怀疑他是因为大臣反对他任用宦官张鲸而不上朝。而且万历是否真有立福王的心思也是一个疑问。起码从《明史》上看,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要立福王,也没有采取过相关的行动。其实这个皇帝他自己也未必当得舒心,他就算偏爱福王,不一定就非想让他继位不可。《明史》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万历有足疾,不方便行走。万历晚年,有人告发有一些官员勾结郑贵妃,想要加害太子。万历接到报告后震怒,在殿内绕行半日。那时万历都五十多岁了,还能长时间在宫殿走来走去,可见腿脚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万历怠政可能主要还是他自身性格、心理上的原因。他看起来是一个孤僻、自我的人。他深居简出,可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既不象他祖父嘉靖一样修道,也不喜好声色犬马、书画花石。若说他真有什么爱好的话,一个是爱钱,一个是好逸恶劳。万历二十五年,左副都御史张养蒙进谏,谏疏中说万历有“好逸、好疑、好胜、好货”四种毛病,看来说得很准确。万历是真的贪财,对搞钱最上心。收矿税一事,差不多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地方官员也不断地和担任税监的宦官为难。但万历就是对所有的反对声音充耳不闻。矿税本来是以修复宫殿的名义征收的,但万历把钱收进内库后,修宫殿还是问户部拿钱。到最后内库堆积如山,户部穷得叮当响。万历晚年,朝中很多官职空缺了不补,如果说这是万历的一种策略,那也不见得。因为对于自己的家事,万历也是能拖就拖。东宫的讲学不正常,几个皇子的婚事逾期,光宗生母的葬礼也没有及时举办。官缺不补还可以说是节省俸禄,家事也这么懈怠,那除了懒似乎就没有别的解释了。陛下平日成心有四:一曰好逸。朝享倦于躬临,章奏倦于省览。古帝王乾健不息,似不如此。一曰好疑。疑及近侍,则左右莫必其生;疑及外庭,则僚采不安于位。究且谋以疑败,奸以疑容。古帝王至诚驭物,似不如此。一曰好胜。奋厉威严以震群工,喜谄谀而恶鲠直,厌封驳而乐顺从。古帝王予违汝弼,似不如此。一曰好货。以聚敛为奉公,以投献为尽节。古帝王四海为家,似不如此。愿陛下戒此四者,亟图更张,庶天意可回,国祚可保。《明史.张养蒙传》}
首先,关于高湛的相貌。仪表瑰杰,神武尤所钟爱。武成风度高爽,经算弘长。文武之官,俱尽谋力,有帝王之量矣。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华戎叹异。帅哥,大帅哥,绝世大帅哥。高湛的美貌没什么好质疑的。风度翩翩。还有高澄,两方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问题的地方,为什么你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李祖娥是东柏堂事变的幕后黑手hhhhhhhhh。大家好像都很喜欢怀疑高洋,认为:一高洋跟高澄关系不好,二高洋是东柏堂事件最大受益者。实际上这两点,高洋的妻子李祖娥也完全符合。——————————————————————————————文宣皇后李氏讳祖娥,赵郡李希宗女也。容德甚美。初为太原公夫人。及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杨愔固请依汉、魏故事,不改元妃。而德正犹固请废后而立段昭仪,欲以结勋贵之援。帝竟不从而立后焉。帝好捶挞嫔御,乃至有杀戮者,唯后独蒙礼敬。天保十年,改为可贺敦皇后。孝昭即位,降居昭信宫,号昭信皇后。武成践阼,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后惧,从之。后有娠,太原王绍德至阁,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邪?姊姊腹大,故不见儿。"后闻之大惭,由是生女不举。帝横刀诟曰:"尔杀我女,我何不杀尔儿?"对后前筑杀绍德。后大哭,帝愈怒,裸后乱挝挞之,号天不已。盛以绢囊,流血淋漉,投诸渠水,良久乃苏,犊车载送妙胜尼寺。后性爱佛法,因此为尼。齐亡,入关,隋时得还赵郡。讲讲其中几点。一,北齐的史料确实有问题。二,高湛跟李祖娥彼此感情很深。三,高绍德入宫,不是胡皇后设局。四,李祖娥确实是凶手。及武成即位,礼遇特隆。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武成大怒,顿饮其酒三十七杯。体至肥大,腰带十围,使娄子彦载以出,鸩之于车。至西华门,烦热躁闷,投水而绝。上面是高湛杀死高孝瑜的手法。高湛杀人其实很有特点。杀人手法肯定跟死者本人有密切关联。绝非一时兴起。夭折论,掐死论,其实都不对。小公主的真正死法应该是【盛以绢囊,投诸渠水】。高湛杀人基本就地埋,处理李祖娥的手续真的太多了,效率低还消耗精力。遗弃、溺婴才是古代最常见的杀女婴手法。生女不举在南北朝真实存在。北齐大臣颜之推,在自己作品中大力抨击过此事。颜氏家训治家篇: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番曰:“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阍坚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颜之推说,弃女者,不得天之福佑。其实我觉得,颜之推作为北齐朝臣,这句话是在内涵昭信皇后。因为最后一句转折太突兀了。前面是在抨击生女不举的行为,顺着下去应该是要指责做这个事情的人人品行为不好等等,结果居然转折成了反问句“望福于天”,杀女怎么会跟上天赐福联系到一起,然后结合昭信不举女终免死的事。上苍的网开一面,令性格仁慈的颜之推深感不平。然后就是隋书。河清元年,岁大寒。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寒。"熯曰:"杀无罪,其寒必异。"是时帝淫于文宣李后,因生子,后愧恨,不举之。帝大怒,于后前杀其子太原王绍德。后大哭,帝倮后而挞杀之,投于水中,良久乃苏。冤酷之应。昭信后生女不举这个事情,实际上不限于北齐内宫之中,传播度很广,天下皆议论纷纷。古代婴儿刚出生肯定要被毯子,被子,布,衣服等等材料包起来。还有投诸渠水很奇怪。河清元年,岁大寒。无论是被遗弃渠水边,还是进了渠水。淹死,冻死,反正都难逃一死。高湛把李祖娥的杀人手法报复在她身上。她刚生产完,只能说安排了身边的人做的。大宁、武平中筮后宫诞男女及时日多中,遂授通直常侍。高湛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别为女,也明确知道孩子出生的日期跟时辰。我觉得赵辅和可能有点冤,人家可能全部都卜对了,就错了小公主时辰这一次。然后就变成了“多中”,而不是全中。高湛按照卜出来的日期安排行程。万万没想到,有一个不速之客抢先到达邺城。生女不举的导火索是高绍德入宫。正是他的到来,导致了李祖娥的早产。这段话真是乱七八糟,狗屁不通。所有的时间跟地点全部都被打乱。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场景被重新剪辑在一起,成了一个新的版本。堪称神级剪刀手。原版:武成践阼,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后惧,从之。后有娠,太原王绍德至阁,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邪?姊姊腹大,故不见儿。"后闻之大惭,由是生女不举。帝横刀诟曰:"尔杀我女,我何不杀尔儿?"对后前筑杀绍德。加上时间线:武成践阼(回邺城后,正月到四月前),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后惧,从之。(这隔了很长时间,562年初,高湛李祖娥一直在一起)后有娠,太原王绍德至阁(562年12月),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邪?姊姊腹大,故不见儿。"后闻之大惭,由是生女不举。(12月刚从晋阳回来)帝横刀诟曰:"尔杀我女,我何不杀尔儿?"对后前筑杀绍德。单纯看这段话,很明显有个问题,为什么高绍德要在母亲快要生产的时候入宫吵架。早前干什么去了?包括楼主的疑问:李祖娥女儿夭折,高绍德找进宫,会不会是胡皇后搞的宫斗?那时候刚好高湛不在家,出远门去了晋阳,时间掐的未免也太准了。很简单,因为高湛是562年,10月去晋阳,12月回邺城。而高绍德,在高湛跟李祖娥在一起的期间,他根本不在邺城。因为高绍德是太原王。他的封地在太原,也是晋阳那边。562年的最后一天,在外地的高湛跟高绍德同时回到邺城。高湛出差,是为了善后高归彦的事情。高归彦作为前禁军首领,是乾明政变中的重要推手。他在军队中威望高,势力大。秋七月,太宰、冀州刺史、平秦王归彦据州反。诏大司马段韶、司空娄睿讨禽之。乙未,斩归彦,并其三子及党与二十人于都市。丁酉,以大司马段韶为太傅;以司空娄睿为司徒;以太傅、平阳王淹为太宰;以尚书令斛律光为司空;以太子太傅、赵郡王睿为尚书令;中书监、河间王孝琬为尚书左仆射。癸亥,行幸晋阳。上面这段话,逻辑性非常顺溜。这是为什么高湛会在李祖娥怀孕期间离开邺城的必然原因。他一定会出差去晋阳。因为高归彦据外州造反,被晋阳勋贵平定,之后处死。然后高湛封赏了晋阳勋贵,安抚人心。然后他得去晋阳,再处理遗留问题,清除高归彦遗留势力,再去拉拢跟勋贵的关系。毕竟高归彦手中有兵就敢造反,晋阳勋贵也手里有兵啊,万一集体效仿就不好了。昂从甥李公统坐高归彦事诛。依律,妇人年六十以上免配宫。时公统母年始五十余而称六十,公统舅宣宝求吏以免其姊。昂弗知,录尚书、彭城王浟发其事,竟坐除名。高归彦之反,公统为之谋主。归彦败,伏法。其母崔氏当没官,其弟宣宝行赇,改籍注老。事发,武成帝棓杀之,肝脑涂地。这波巧妙的调虎离山,导致高湛顾不上邺城的事情,最后失去女儿。高湛对李公统一家整治非常酷烈。高绍德返回邺城,纯属于是回家过年。他比高湛早一步到达邺城,可能是因为高湛巡视边境军事地区,从驾多,移动不便。而高绍德,距离更近,人少。高绍德即使知道母亲跟九叔的事情,也不会知道母亲怀孕的事情,所以才有了门口大骂那一幕。这么巧,是不是胡皇后搞得宫斗。我觉得不是。高绍德神隐是因为人在外地,刚下马匹。那么,胡皇后从头到尾都在神隐。武成践阼,逼后淫乱。大宁中,昭信后有宠于武成。河清元年春正月乙亥,车驾至自晋阳。辛巳,祀南郊。壬午,享太庙。丙戌,立妃胡氏为皇后,子纬为皇太子。初,武成时,后与诸阉人亵狎。武成宠幸和士开。每与后握槊,因此与后奸通。世祖时,恒令士开与太后握槊,又出入卧内无复期限,遂与太后为乱。武成尝使和士开与胡后对坐握槊,孝瑜谏曰:"皇后天下之母,不可与臣下接手。"帝深纳之。后又言赵郡王父死非命,不可而亲。由是睿及士开皆侧目。武成崩后,胡后令二嫔自杀。又有马嫔,亦得幸,为后所妒,自缢死。高湛前脚刚死,后脚胡皇后就杀人。高湛给胡皇后戴了绿帽子,胡皇后从来没有跟高湛起过正面冲突,而且致力于回赠绿帽子。高湛死后她立刻杀人,说明前面不过是在隐忍,而且是非常有毅力的隐忍。胡皇后为什么要隐忍?当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皇后-太子之位。但是胡皇后一直都没有去加害李祖娥,尤其是在武成崩后,那阵子是胡氏权势最巅峰。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李祖娥没有触犯到胡皇后的核心利益。这就跟楼主提到的问题直接关联:还有他好像一生都没有立昭仪,而高洋的昭仪是段昭仪,他的表妹,差点取代了李祖娥的皇后宝座。首先谈一点,高洋的昭仪是段昭仪,他的表妹,差点取代了李祖娥的皇后宝座。这句话不对。不是段昭仪差点取代了李祖娥的皇后宝座。而是李祖娥成功取代了段昭仪的皇后宝座。天保元年的势力对比,彼时是高洋有求于晋阳勋贵,不是勋贵们去巴结讨好高洋。段家肯联姻,条件肯定是索取未来的皇后之位。而不会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劳什子昭仪。简而言之,高洋跟勋贵一开始谈合作,登基后立段氏为后,但是最终关头高洋反悔,坑了段家吃哑巴亏。关于天保元年的皇后之争,非常复杂。以后再写。娄昭君,段家,段昭仪,高洋,支持的杨愔,反对的高德政、高隆之。并不如你们初读史料那样,而是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高洋最需要抑制外戚,娄昭君则想安排李祖娥当皇后,段家则是为了自保,冷酷无情抛弃了段昭仪,两个反对的文官都被灭门。胡皇后不找李祖娥麻烦,而高湛一生不立昭仪。很明显,高湛想立李祖娥做昭仪,而胡氏则是皇后。高绍德的出现,彻底搅黄了这个事情。丙戌,立妃胡氏为皇后,子纬为皇太子。高湛跟李祖娥在一起,一定是在立妃胡氏为皇后以后的事情。这才是胡氏神隐的原因。如果核心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胡氏肯定会闹事,但是核心利益到手的情况下,维持彼此的表面关系才最重要。这个可以参考东哥出轨后的奶茶。这种事古往今来都一样。所以,大概率就是丙戌这天晚上出的事。高洋喜欢砸别人的丧礼,高湛喜欢砸别人的婚礼。太子高纬结婚夜,高湛杀高孝瑜。高纬跟斛律氏的婚礼见血,非常晦气,后来斛律皇后被灭族。武成尝使和士开与胡后对坐握槊,孝瑜谏曰:"皇后天下之母,不可与臣下接手。"帝深纳之。后又言赵郡王父死非命,不可而亲。由是睿及士开皆侧目。士开密告其奢僣,睿又言山东唯闻河南王,不闻有陛下。帝由是忌之。尔朱御女名摩女,本事太后,孝瑜先与之通,后因太子婚夜,孝瑜窃与之言。武成大怒,顿饮其酒三十七杯。体至肥大,腰带十围,使娄子彦载以出,鸩之于车。至西华门,烦热躁闷,投水而绝。赠太尉、录尚书事。子弘节嗣。高湛毁了胡皇后的喜事,所以才会有【初,武成时,后与诸阉人亵狎】。这不是为了快感,纯粹是报复。大宁元年,加开府。河清二年,兼右仆射。时武成酣饮终日,朝事专委侍中高元海。高湛跟李祖娥决裂以后,正月里悲痛到上不了朝,终日酗酒。后来,高孝瑜进谏,说了非常有意思的两句话。皇后天下之母,不可与臣下接手。又言赵郡王父死非命,不可而亲。这两句话是为了劝谏高湛之前的孽缘。赵郡王高睿的父亲是高琛。赵郡王琛,字元宝,齐神武皇帝之弟也。寻乱神武后庭,因杖而毙,时年二十三。小尔朱者,兆之女也。初为建明皇后。神武纳之,生任城王。未几,与赵郡公琛私通,徙于灵州。真的太笋了!!!太戳高睿心窝子了!怨不得高睿大怒之后,进谗言整死高孝瑜。高琛是高欢的弟弟,与高欢的女人——建明皇后私通,最后闹出命案。而高湛,他是高洋的弟弟,与高洋的女人——昭信皇后私通,最后闹出命案。当年司马子如劝谏高欢,“现身说法”,你的儿子盗你的妾,我的儿子也盗我的妾。彼此理解,感同身受。现在高孝瑜“现身说法”劝谏高湛,你看,高睿他爸当初就是乱搞,最后出事了。你现在也是这样,乱搞要出人命,以后别再这样。很讽刺。高孝瑜自己因为跟高湛的女人有关系,死于非命。皇后天下之母,不可与臣下接手。无非是这个意思,高湛,李祖娥已经跟你分开,不做你的昭仪,做他的皇后。胡氏,你贵为高湛的皇后,也不要同他人勾勾搭搭。既为皇后,需要给天下做好榜样。北齐很多人物的事迹跟西汉有点像。高欢,娄昭君,大尔朱,很多人都觉得这段故事跟刘邦,吕后,戚夫人很像。实际上,不止他们。高洋的谥号是文宣帝,西汉有一位汉孝宣帝,他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故剑情深。他坚持立原配许平君为皇后,而不要权臣之女霍氏。这跟高洋立李祖娥为后,而没有立势力强大的段昭仪很像。高演的谥号是孝昭帝,西汉有一位汉孝昭帝,他非常短命,还被权臣全面压制。北齐还真有个霍“光”——此处应该@斛律光哈哈哈。高湛这边最有意思。他的谥号是武成帝,西汉有一位汉孝成帝。他非常帅,也非常好色。他有一对非常出名的绝色姐妹花。姐姐赵飞燕是皇后,妹妹赵合德是昭仪。宠倾后宫。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赵后居别馆,多通侍郎、宫奴多子者。昭仪尝谓帝曰:"妾姊性刚,有如为人构陷,则赵氏无种矣!"因泣下凄恻。帝信之,有白后奸状者,帝辄杀之。由是后公为淫恣,无敢言者,然卒无子。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后诏使中黄门靳严从许美人取儿去,盛以苇箧,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御者于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客子及御者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使缄封箧,及诏记令中黄门吴恭持以与籍武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其它饮药伤堕者无数事,皆在四月丙辰赦令前。是岁,昭仪赵氏害后宫皇子。上自为太子时,以好色闻。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没过多久因为妹妹而失宠。【多通侍郎、宫奴多子者】种种因素,经常性跟宫人私通。赵氏姐妹内部争风吃醋,但是对外战线很统一。赵氏姐妹都没有怀孕,赵昭仪有非常著名且夸张的事迹——亲手杀害汉成帝的孩子。汉成帝不介意。这个事迹很罕见。汉成帝有个超级同性基友——张放。他还有个原配许后,一个才女班婕妤,还有马姓嫔妃。高湛也有个超级基友,一个早死的原配,一个有才学的弘德夫人李氏,以及马嫔。 再看看李祖娥——高湛——胡皇后——和士开的关系。此外,胡皇后与和士开在武平年间的经历,还挺像北魏胡太后跟清河王元怿那对。还有他跟李祖娥决裂后,给两个嫡子娶了李祖娥侄女,女儿死后虽然发疯但也手下留情没有打死她,反而让她出家了,(李祖娥喜欢佛法)我觉得说他纯粹只是为了报复高洋才跟她生女儿,感觉理由也有些牵强。反而让她出家了?这句话其实也不对。高湛根本没有令李祖娥去出家。北齐的史料除了混乱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有诱导欺骗性质的书写。良久乃苏,犊车载送妙胜尼寺。后性爱佛法,因此为尼。犊车载送妙胜尼寺。后性爱佛法,因此为尼。这两句话连着写。所以看的人第一眼会认为高湛下令把李祖娥送去妙胜尼寺出家。这样就跟后面的话重复了。把妙胜尼寺几个字遮住,你再读就懂了。这是个文字陷阱。李祖娥出家的理由明确写了,是因为“性爱佛法”,不是因为“犊车载送妙胜尼寺”。此处的妙胜尼寺不是作为一个寺庙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救治场所出现。这个妙胜尼寺是什么?这个寺庙应该在晋阳,貌似有遗址。两个晋阳出发的人,去邺城吵了一架,把一个在邺城的人弄去了晋阳。尼则威宗(高洋)后之侄焉。以武平元年五月十四日,迁神于大妙胜寺舍,时年二十二焉。尼乃沙鹿分精,重轮旁祉,承剪发之慈,受顾复之训。敦诗悦礼,好善亲仁,畏慎女典,尊明柔克,温和表其中润,淑理发其外朗。及事/格文祖,礼极神宗,三善所期,孟侯是属。作配之重,物议为难,谷圭所临,无忘甥舅。以天保十年,册拜皇太子妃。入奉严禁,内训唯穆。至愍悼王逊居别馆,降为济南王,妃盖亦恬然,无惊得丧。俄而悼王即世,冤颈为苦,歌黄鹄以告哀,咏柏舟而下泣。乃悟是法非法,如幻如梦,厌离缠染,托情妙极,遂落兹绀发,归心上道。三乘并运,六度俱修,慈解日深,法性增益。高湛下令“犊车载送妙胜尼寺”,是让李祖娥最重要的人——李难胜去救她。妙胜,妙,按高洋式拆字法,就是少女,胜,就是难胜。这是少女难胜的寺庙。曾经在天涯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印象颇深。难胜这个名字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它是佛教用语。北齐佛教鼎盛。而李祖娥也信佛。难胜尊者即难胜菩萨。意为慈悲,据说尊者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原名阿逸多,意译无能胜。——来自网络难胜尊者也好,李难胜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慈悲”。这恰好是生女不举,丧子,被打死后的李祖娥最需要的抚慰。高湛并没有送李祖娥回娘家,因为李祖娥跟娘家关系不好(尤其是跟崔幼妃关系非常恶劣),而且一旦回家非常容易改嫁。这是高湛无法容忍的。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在李难胜的照顾下,李祖娥最终出家。而不是高湛命令李祖娥去出家。这就是为什么高湛后来还要刻意安排高纬高俨去娶李祖钦的两个女儿。因为他一直在等她回来,但是她没有。天统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于邺宫乾寿堂,时年三十二。武平元年五月十四日,迁神于大妙胜寺舍,时年二十二焉。李难胜活的比高湛长,隔绝了李祖娥回邺城的可能性。而且她跟高宝德,高绍德同年出生。孝贞从姊则昭信皇后,从兄祖勋女为废帝济南王妃,祖钦女一为后主娥英,一为琅邪王俨妃,祖勋叔骞女为安德王延宗妃。诸房子女,多有才貌,又因昭信后,所以与帝室姻媾重叠。高纬高俨跟李祖娥弟弟李祖钦女儿的婚事。其实还有一件关联事件。武成为胡后造真珠裙裤,所费不可称计,被火烧。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度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胡氏对高湛可谓是又爱又恨。她跟昙献私通,还是睡在高湛的床上。而且胡氏手头也很有积蓄,把钱拿出来给情人玩。武成为胡后造真珠裙裤,所费不可称计,被火烧。这句话不仅仅在论证高湛夫妇之间的深厚感情跟奢侈生活。这是一条价值连城的裙裤。如此珍贵的奢侈品,胡氏却没有好好保管,反而任它随便被火烧掉了。事后也没什么表态。高湛用不计成本的奢侈品讨好妻子,应该是为了高俨的婚事。高纬的昭仪可能还没什么,但是胡后最爱的幼子高俨的婚事,一定要通过妻子胡后点头。全天下有权有势的联姻对象众多,凭什么要娶三品官员李祖钦的女儿。斛律皇后之废也,太后欲以胡昭仪正位后宫,力不能遂,乃卑辞厚礼,以求令萱。令萱亦以胡氏宠幸方睦,不得已而白后主立之。后来,胡太后在计划立自己侄女胡氏为皇后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操作。出轨的时候,不记得胡氏是妻子,娶媳的时候,倒记得胡氏是妻子了。胡氏只想对此表示,呵呵。高俨娶了李祖钦之女为正嫡妻子。高湛去世了。胡后的裙裤也随意丢在一旁,任其焚毁。关于第二点问题还没讲。留点时间整理。————————————————————————继续补充。我有时候忙,根本不记得我写过什么。。。史书是非常血腥的材料,里面血迹斑斑,隐瞒伪饰,各种勾心斗角,人性的阴暗面也是普通人完全看不懂的。虽然很多人知识丰富,你们了解历史,但是世上的人基本看不懂历史。生生世世都看不懂这白纸黑字。权力是天下最可怕的东西。历史可以粉饰修改,但无法违背人性。好比我开头抛个引子和你们说,高澄就是昭信杀的,嗯,基本没人会信。可见凶手做的有多成功。让你们再去看懂别的资料,岂不是更难?列朝历代里面,北齐宫廷斗争还是属于下等简单级别。举个例子,读北齐史料的可能看过这段话。【范阳王绍义,文宣第三子也。初封广阳,徙封范阳。历位侍中、清都尹。好与群小同饮,擅致内参打杀博士任方荣。武成尝杖之二百,送付昭信后,后又杖一百。】那你们看得懂这段话吗?【陇西王绍廉,文宣第五子也。初封长乐,后改焉。性粗暴,尝拔刀逐绍义,绍义走入厩,闭门拒之。绍义初为清都尹,未及理事。绍廉先往,唤囚悉出,率意决遣之。能饮酒,一举数升,终以此薨。】热衷于制造稀奇古怪杀人手法的高洋,跟杀人不用刀手段可怕的老婆比起来简直是个幼儿园小朋友。连上面两段话都看不懂,就不要给昭信强行盖章白莲花傻白甜了。言归正传,简单扯一点第二点。他爱她,可他更爱权力。朴实无华的帝王基操。武成的一辈子都搭在这场爱情里面了,说不爱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上面也写了,高湛从头到尾都知道小公主必死,可他为了权力还是离开去了晋阳。他内心早就做出了抉择。昭信胡后本无仇,因为武成的骚操作,莫名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娄太后是唯一可以阻止昭信杀人的人,结果武成在登基不久就把她谋害了。生子如临鬼门关,但是依然强逼。知道这个孩子活不成也不同意处理。生产最关键时刻又提前离开了,默认放弃昭信两个人。完了真出事还要追究责任杀人。杀人也就算了还要救回来(我真的无力吐槽这一点)这就叫,一坑到底。一物降一物。我着实体会不了这种心情,为了虚无缥缈的爱情百折不挠,看上去是件没啥意义的事情。天下,江山,皇位,权力,爱情,名利,阴谋圈套,真相……邺城这个历史舞台数百年都在演这种剧情。——————————————谈谈第二点。有时候我会想,当你在一段史料里看见,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忽然有了一些离奇的展开,世人总把此归咎于欲望。殊不知,也许大众以为,两个本应该认识的人,其实他们并不相识,两个本不应该认识的人,他们本就相识。举个例子,杨广与宣华夫人。这不是很奇怪嘛,杨广为什么忽然在篡位的关键时候去调戏小妈。大业八年,杨广【密诏江、淮南诸郡阅视民间童女,姿质端丽者,每岁贡之。】江淮地区,童女,姿质端丽。宣华夫人全中。童女这一条。从宣华夫人的年龄倒推,杨广灭陈,进入了建康城与陈朝后宫,他赶着去杀张丽华的时候,保不齐就见过了当时还是童女的宁远公主,后来的宣华夫人。也许他那个时候就记住了姿质端丽的宁远公主,只不过宁远公主并没有作为战利品分配给晋王杨广,反而入了宫成了他爸的妃子。这个开端才有了后来的仁寿宫之变。比如,高洋纳妃子还要折腾出一场葬礼,在葬礼上面强行办喜事。因为他盯上对方的时候,就是始于一场葬礼,在岳父李希宗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对方。所以他一定要花大功夫再制造一场葬礼来满足他的纪念式情结。崔幼妃就是在这场葬礼上鬼哭狼嚎,令高洋这个看客非常感动,所以在登基初就封了太姬,还【望尊群母】。真是没把自己母后放在眼里。当然高洋的心思也藏不住,也就比他哥哥强一点。这就导致他很多事情都被当枪使。高湛天天在高洋面前假扮同性恋,高洋也从未怀疑过。就像高澄不怀疑高洋具备野心能力一样。兄弟套娃。【文宣知其轻薄,不欲令王与小人相亲善,责其戏狎过度,徙之马城。】高湛演了这么久的基佬戏专门给高洋看,当高洋亲自下令把和士开赶出去,自己的弟弟有点不正常爱好这个概念已经深深植入到高洋的脑子里。高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说实在的,虽然北齐文人都常言高湛和士开关系过于亲密,但是和士开的墓志喊冤可起劲了,他可是认为自己在武成面前,活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果说高湛什么时候盯上了昭信,那我还真不知道,只能说很久很久以前。此人心思太深了,除非他自己开口,否则旁人很难猜出他的想法。至于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执念。她嫁进来以后,他后来娶了一个胡女。他这辈子名份大派送,为什么登基后也没想起那位异族女。你们可以猜猜看。【武成希望值-1】她因为家里的事情跟别人吵架的时候,看上去很在乎家里的人。此时,他就是一个看客。【武成希望值-1】他死了原配的时候,刚好是她差点被休,差点净身出户。【武成希望值+1】他在预备做父亲的时候,她大闹一场,所有人都知道帝后婚姻不睦。【武成希望值+1】她终于守寡了,儿子登基了,但是很有希望下台。希望下台。努力让他们下台。【武成希望值+1】渡过混乱期,连续完蛋两个皇帝以后,他终于坐上皇位,拥有一切,包括整个后宫。【武成希望值+1】有些事情,一旦有了希望,就有了执念。高演做皇帝的一年多,基本待在晋阳应付勋贵,武成镇邺,他又是京畿大都督,整个邺宫都在他监控范围之中。如果说之前只能天天跟着高洋,有希望见到高洋能见到的人,那么这个时候基本一切尽在掌握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邺宫的防护措施已经非常严密了,谁能想到还能空降一个人物找一个孕妇的麻烦呢。为什么天天算计的高湛没有防住半路杀出的太原王,因为太原王远在晋阳,压根不在邺城高湛的眼前出现过,所以他也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这也算是高湛运作视角中的一个盲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公认最好杯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