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算式要怎么算,涉及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

教学加减法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加减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加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51—53  教学目标:  1、认识约等号,会读写约等号,会估算,理解估算的意义,数学教案-估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3、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恰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引入,感受估算(理解“大约”的含义,认识“≈”)  1、国庆节林老师家买了一台洗衣机售价大约500元(板书),同学们猜一猜,这台洗衣机实际价格是多少元?  请大家把猜的价格记在自己本子上。  学生猜价格教师选择后板书。如:498元,502元,515元  (多媒体出示洗衣机和价格)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2、师:其实刚才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合理,为什么?  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500元,也就是都约等于500元。(板书)  3、介绍“≈”的读法和写法  学生试写“≈”(看谁写的`漂亮)  二、凑一凑。讨论交流,探求新知  1、同学们捐过款吗?我们学校经常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老师对三年级的总捐款数据作了调查,大约1000元钱,学校准备用这些钱购买以下物品送给山区的小朋友(多媒体出示物品及价格),请大家帮助学校选购。  出示: 一套书 台灯 VCD 自行车 收录机  195元 399元 802元 598元 406元  (1)思考题: 怎样购买?(可以讨论)  选购时,怎样想最快?  (2)汇报交流  怎样买?你为什么选这几样?怎样想?  598+406≈1000 598+399≈1000  600+400=1000 600+400=1000  比较上下两个算式为什么分别用“=”和“≈”?  师:还可以怎样购买?  (3)汇报购买方法,老师板书,学生验证价格是否大约1000元,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估算》。  如:802+195≈□ 195+399+406≈□  师:大家真能干,想出那么多购买方法。  三、试一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现在林老师把国庆节买的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组成了不完整的数学题:  一台录音机售价395元,一台洗衣机售价504元。估算一下, ?  (1)补充完整,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与以前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还要注意什么?  师:是啊!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还要多带一点钱。  2、做P51试一试。  3、小结:计算时,把算式中的数看作整百或整千再进行计算的过程,叫“估算”。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把一些数看作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这样容易记,容易算,很方便。(板书:估算)  三、做一做。专项训练,巩固估算  1、P52—练一练:  估算下列各题:20xx+3990≈ 596+1003≈  1001-208≈ 5998-4003≈  2、情景出示选择题:  (1)1032-799≈( )  A、200 B、300 C、400 D、500  (2)5695-803≈( )  A、4800 B、4900 C、4000 D、5000  (3)2996+805≈( )  A、3800 B、4000 C、2400 D、3700  (4)4005-584( )3400 A、≈ B、=  四、用一用。拓展练习,开阔思路  1、星期天,圆圆一家出门品尝风味小吃,下面是她家品尝风味小吃的帐单:  红烧鱼块 27元  老鸭煲 28元  炒虾仁 32元  芹菜肉片 19元  蘑菇豆腐 15元  你能估算一下这顿小吃花了多少钱吗?  (学生估算时,有的把15看成20,有的把15看成10)  教师肯定2种方法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15元看成几元更合适。  2、F1大奖赛中国站的上海赛道,由14个不同转弯半径的变道和9条直道组成。你知道:象征上海的“上”字型赛道全长约多少米?(5400米)  □里可以填几? □-398≈5000(米)  数学教案-估算教学加减法教案2  教学课题: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教学加减法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教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幼儿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为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意游戏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把字形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引导观察和教师范写。这节课重点幼儿会8的组成和加减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  2、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启发幼儿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的组成以及8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硬纸片、挂图、8的加减法算式卡、宝藏。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从1数到7。  ﹙2﹚6和7的组成及加减法。  二、新课  1、看图启发幼儿在“7”的基础上发现“8”的形成。  给“7”添“1”是8,8里面有8个“1”。  2、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并让幼儿观察游戏人数的.变换来摆硬纸片。  3、教师和幼儿玩“凑数”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练8的组成。  4、教师出示挂图示范口8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列出算式并学习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应用题列算式。  5、游戏“寻找宝藏”学习计算8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在藏宝的途中放着8的加减法算式,把全体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算对一题前进一步,哪组幼儿能最先算完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8-0=8  6﹑活动延伸  7、复习总结。  教学反思  反思:对于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标签”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加减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8、9的组成,正确计算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算式与8减几和9减几的算式。  2、通过看一幅图列四道算式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8、9的组成以及7以内加减法口算题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8和9,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  三、探索新知  1、有关8的加减法教学  (1)想一想,这幅图可以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6+2=8 (为什么)  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2+6=8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就写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  (2)用书遮住左边的.6个苹果,现在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  8-6=2  老师遮住右边的2个苹果,又该怎样列式?  8-2=6  (3)这一幅图表示6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2道加法算式;也可以从8个苹果里去掉6个或2个,也得到2道不同的减法算式。这样看一幅图可以得到4道算式。  (4)  你们想一想,这一幅图是什么意思?  你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6+3=9 3+6=9  9-6=3 9-3=6  (5)观察这四道算式都用了哪些数?都用了8的哪一个组成?  2、有关9的加减法教学  (1)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  7+2=9 9-7=2  2+7=9 9-2=7  (2)老师拿走左边的,谁来说一下,怎样列式?  9-7=2  (3)如果拿走右边的,哪位同学来说一下,怎样列式?  9-2=7  (4)让学生观察这四个算式都用了哪些数。这四道题都用了9的哪一个组成?  3、小结  同学们,我们发现无论是苹果图还是摆小棒,我们都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它们同用一个组成算得数,这四个算式实际上是有联系的。  四、巩固练习: P61. 7、8。  五、P57.生活中的数。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教学加减法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加号、等于号,并理解其含义。  2、看实物图列加法算式,学习2的加减。  3、在活动中能大胆讲述、积极参与。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城堡图一幅(三层)第一层:鱼塘第二层:花园第三层:水果店(1条热带鱼+1条金鱼=1条热带鱼1条金鱼)图一幅  2、幼儿操作材料(+、=40个,数字1、1、2各40张)、水果用具若干(每名幼儿两种)、水果购物券84张。  知识准备:幼儿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2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复习2的组成t:"小朋友,今天有一个国王要请我们到他的城堡里去做客。滴滴滴,一汽车开来了,我们上车走吧"  二、登城堡,看图学习2的加法  (1)t:"小朋友,看城堡王国到了,(出示城堡图)国王的城堡一共有几层?  s:(两层)t:国王听说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要考考我们,问题就在城堡里,我们快来登城堡吧。""看,第一层城堡,有什么呀?  s:(鱼)t:有几条鱼?  s:(1条)t:今天我们也带来了1条鱼送给国王,我们把它放进去,现在城堡里有几条鱼?  s:(2条)t:噢,原来1条鱼再加上1条就一共成了2条鱼(教师语气慢)谁再来说一说。(请3-4名幼儿来说一说)  (2)理解"+、="t:那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出示+)你认识它吗?(认识的幼儿给予表扬)'+'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把国王的1条鱼和我们的1条鱼合起来,不过要把它放在中间,谁来找一找它的位置(请1名幼儿到黑板上来操作)加号是什么意思来?(几名幼儿回答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加号它把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间。  t:"现在前面是几条鱼s:(2条)t:我们把前面的'鱼放在这个方格里,后面的鱼放在另一个方格里,小朋友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s:(一样多)t:也就是相等,我们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名字叫'等于号',谁来找找它的位置?(请幼儿来试一试)你来说说'='有什么意思?":等于号前面两个数的结果和后面的数是相等的。  t:"现在老师增加点难度,请把小鱼都用数字来表示,也要用上'+''=',谁来试一试?  (1+1=2)他用数字摆出了一个算式,t: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让幼儿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t:"小朋友太厉害了,我们快去看看第二层城堡吧,有什么呀?  (花)t:有几种花?  (1种花)t:国王为了欢迎我们,又派人去买了1种花来打扮他的花园,问问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种花?动动脑筋,用一个算式告诉我你的结果,算式中要有数字1、1、2,记得用上'+、=',列出式子后放在位上不动。"  (4)分享、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活动延伸  游戏:买水果"国王说,这些小客人真聪明,现在国王要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到老师这儿来换水果吃,每个小客人两张水果券,一张水果券换一种水果,现在小客人可以去换水果吃了。"教学加减法教案6  教学重点:  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磁铁、磁力棒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教学中,根据情境的创设,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做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利用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一  猜:出示6块磁铁,让生到台前来,一手拿几个,另一只手藏几个?请同学猜,然后说一句话,6可以分成()和()。  2.游戏二  小黑板出示:小动物找家  7号房 6号房 5号房 4号房 3号房  狗(7-1) 猫(7-2) 鸡(4+3) 羊(7-3) 青蛙(7-5)  学生汇报,老师连线。最后让生发现: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住几号房?那么算式应该怎么改?(在此,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二、利用情境,学习新知  (一)加法应用题  1.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学生倾听  有一天,几只小鸡在林中散步,忽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边说边画雨和闪电)这时把小鸡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该躲到哪里去好,忽然看见树下有一个大蘑菇,于是他们急忙向蘑菇底下跑去(边说边画蘑菇和4只小鸡)问:先跑来几只小鸡?(生:4只)这时,又跑来几只小鸡(画2只小鸡)  2.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过程?(用上先后)  生:先跑来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  3.师随手加上大括号和问号,问:在这里,大括号和问号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合起来(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问号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图的.意思?(生结合师的手势说图意)  4.(稍慢)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学生说,老师板书4+2=6  5.在这里,4.2.6表示什么?(生:原来有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条件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二)减法应用题  1.师:可是几只小鸡同时挤在一个蘑菇伞下,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生:蘑菇伞被挤歪了)这时有几只小鸡特别懂事,为了不让同伴被淋湿,他们主动走了,可见,这3只小鸡非常爱帮助别人,(边说边画)大家看,一共有6只小鸡,走了几只(结合师手势把看到的图意在说一遍)那么剩下几只小鸡呢?  2.师:这幅图告诉我们有6只小鸡,走了3只这两个条件,让我们求还剩下几只小鸡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3=3  3.情感教育:林中的小鸡在困难时先想到了同伴,你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  4.师:刚才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学习了6.7的加减法应用知识,也可以说是用数学(板书题目)  三、利用实物,巩固新知  1.师:为了奖励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舞蹈(简笔画出示)指名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列式,指一名学生板演。  2.出示磁铁,让学生利用磁铁到台前摆一摆,然后说图意,列式计算。  四、创新(动、说、算)  1.出示7根磁力棒,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说题意,列式解答。  2.鼓励孩子摆出精美的图案,再说题意,列式计算。  3.师摆:老师拿了7根磁力棒,用6根摆了一个木字,问小房子里还有几根磁力棒?如果拿出这一根磁力棒与木字合在一起,会组成那些字?  五、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图用三句话说了每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都是一道应用题,第一题是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第二题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题,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与大括号与问号结下深厚的友谊。教学加减法教案7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两个,水果图片三个,星星,答题卡若干(与幼儿数量相同)学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问候,组织幼儿  2、手指游戏:十个阿姨来摘梨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景: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是谁?(出示小猫头饰)小猫说: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小熊,我想给他带一篮水果,可是这群可爱的水果宝宝设置了迷宫,我只有回答正确它们的问题,顺利通过迷宫,才可以带走这些水果,到达小熊的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  1、小猫开始闯迷宫,首先遇到了水果菠萝:请小朋友回答出我的问题就可以带走我,(算式题2+3= 4+3=等)  2、第二个遇到了樱桃,樱桃的难题是钓鱼游戏:鱼钩上方为加法算式题,请幼儿找到身上有正确答案的小鱼  3、葡萄:智慧树。把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先把五颗智慧星的加法算式题回答正确,哪组为胜利,由胜利组帮助小猫摘走水果葡萄  (此环节可使用学具小花进行算式题的验证活动)  三、幼儿操作练习  小猫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小熊家,小熊见到好吃的水果说,谢谢小朋友们,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也有礼物送给你们,是爱心答题卡:请小朋友把卡纸上的加法算式题计算得数,遇到不会的题可以使用小花学具进行边操作边计算,最后交给老师,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所以,这节课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a组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看懂题意。再者,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加减法教案8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法要怎样算?小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二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减法要怎样算?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3、整理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认为小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要怎样汁算?关键都是什么?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 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教学加减法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  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  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同学李同学和刘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分组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生甲:1个十五分之一加2个十五分之一在加8个十五分之一,是11个十五分之一,结果是11/15  生乙:我认为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5,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加起来就可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  生:同分母分数连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  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  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可以用假分数9/9表示,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是9个九分之一减去5个九分之一再减去1个九分之一,结果是三个九分之一是3/9  生:因为分母都相同,所以分母不变,我只把分子相减,结果是3/9  生:我的结果是1/3,得数应该约分成最简分数。  生:我先算出花鸟和人物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1/9+5/9=6/9,然后用1-6/9=3/9=1/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合理的评价)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  (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活动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  活动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教学加减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认识加法?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学生交流想法)?师: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计算加法时要用到加号(板书:+)也就是3+2?一共有5人。写成3+2=5(板书:3+2=5)认识加号,学生读算式。让学生结合图意,互相说一说“3+2=5”表示什么意图  3、理解算法?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学生各抒已见)  小结:3和2合成5,所有3+2=5  4、学写算式?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看图列式(“想想做做”第1题)?依次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图意,说算式,算法。?独立填写课本上的算示并求出结果  2、先画一画,再填得数(“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看第1小题,弄清题目要求,画后算出得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个小题?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5以内的减法》这一节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对于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减法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减法的含义。先让学生观察动画情境图,说说图中表示什么意思。接着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吃掉、飞走、去掉、走掉“等等都要用减法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可以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练习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对于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都是比较熟练了,只是对于算理就有点说不清了,需要教师着重引导他们理解减法计算的算法,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可以从分与合的思考出发,或者让学根据自己从前的学习经验进行思考,在练习的时候,我通过运用开小火车等一些小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口算的速度。教学加减法教案11  教学目标:  分析性智力:  1、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如何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 写10的方法,掌握10的组成  3、知道如何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  创造性智力:能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性智力:1、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会读写10  4、能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5、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第六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 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 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 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 9和 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 10和第 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 O O O O O O O O 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l、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 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 ,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教学加减法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加、减,角和角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例4  “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的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了?(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与例3、例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引导从学生提问的算式种选择2题,如:6.8+2.6=、2.6-0.9=,分男女生竞赛练习。  2、口答题:  0.8-0.5 =0.7+0.4=1.6+2.3=1.9-1.3 =2.3- 2.3=5.3+1.6=0.5+3.1=0.8+1.5=3.6- 0.6=  3、引导学生讨论完成98页5、6题。  4、想一想  7 . □- □ . 33 . 56 . □+ □ . 51 3 . 3  四、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1、相同数位上得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3、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五、拓展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教学加减法教案13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35--36页中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题。  教材分析:  有关8、9的加减法,与6、7的加减法相比较,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教材提供一幅小棒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这样安排由学生自己去发现2、6、8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写出了四个算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于9的加、减法是在8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强化一种摆法列出四个算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8、9的认识。学生在学习6、7的加减法时就会根据一副图列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准备:  挂图、小红花、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师谈话激趣:孩子们,在前面的数学旅途中老师带着大家去数学王国学习了好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学到的.知识去闯关,有没有信心挑战?  2、闯关练习  (1)第一关: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卡片:  6+1 4+2 7-1  6-4 3+2 2+2  4+3 6-3  (2)第二关:填一填。(8、9的组成练习)  3、揭示并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学会了这么多本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8、9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棒图,师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根小棒?小手举起来,一起数一数。(8根)  (2)师提问:如果把8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么分?(1,7)、(2,6)、(3,5)、(4,4)。  (3)师:选择你喜欢的分法来说一说怎样列算式?(指名汇报,师板书。)  1+7=8 2+6=8 3+5=8  4+4=8 7+1=8 6+2=8  5+3=8 8-4=4 8-1=7  8-6=2 8-3=5 8-7=1  8-2=6 8-5=3  (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5)师小结一图4式的方法:一种分法可以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列减法算的时候用加起来的得数减去相加的其中一个数,就得到另一个数。  2、教学例2  (1)小黑板出示例2图。师提问:你能通过摆一摆帮老师把这个表补充完整吗?  (2)生摆学具,师引导填表。  (3)同桌讨论:仔细观察表,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上排的数越来越大,下排的数越来越小,相对的两个数加起来都等于9。)  师:对照这个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写出有关9的加、减法算式吗?写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4)指名汇报,师板书算式  1+8=9 2+7=9 3+6=9  4+5=9 8+1=9 7+2=9  6+3=9 5+4=9 9-1=8  9-2=7 9-3=6 9-5=4  9-8=1 9-7=2 9-6=3  9-4=5  三、巩固练习  1、我当邮递员。  信有:6+2 8+1 9-1 4+5  1+7 7+2 3+6 4+4  师:老师有两个邮箱,一个是8号邮箱,拿信的小邮递员要算出信上的得数,就投进几号邮箱。  抢答:(答对的小朋友奖励一朵小红花)  3+6 93 9-2  2+7 8+0 88 8-3  3+5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知道了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同样能计算8、9的加减法。你会算了吗?教学加减法教案14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教学加减法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索,能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计算;  难点:异号两数如何相加的法则。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挣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2.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赔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3.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赔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4.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挣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5.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赔5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6.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挣0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请你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对前面的七个加法运算进行合理的分类探讨: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小组讨论展示)  二、教师点拨  知识点一:引导学生对前面的七个加法运算进行合理的分类  同号两数相加:(+5)+(+3)= ______.(-5)+(-3)= ______  异号两数相加:(+5)+(-3)= ______;(-5)+(+3)= ______;  (+5)+(-5)=______  一数与零相加:(-5)+0=______;  知识点二:探讨: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  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精讲;例1(学生自学,教师示范。注意解题步骤)  四、课堂练习36页随堂练习与习题(小组展示交流)  五、当堂检测;  1.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下列算是的意义,并计算出结果:  (-2)+(-3);(-3)+2  2.有理数加法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两数相加,取绝对值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计算:(+15)+(-7);(-39)+(-21);  (-37)+22;(-3)+(+3)【教学加减法教案】相关文章:教学加减法教案15篇11-10教学加减法教案(15篇)11-10《8和9的加减法》教学教案01-27教学加减法教案合集15篇11-10教学加减法教案(通用15篇)11-10《8和9的加减法》教学教案3篇01-27数学教案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11-25《6,7的加减法》教学教案(通用10篇)10-261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03-17}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一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口算23×30 40×30 60×700 32×4080×70 90×42 65×100 700×260×72 48×20 37×20 87×30二、计算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三、解决问题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四、游戏活动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五、课堂小结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二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1、情景研究: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生:假设法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c、数学:96+8÷2=96+4=100(分)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1、转化成3个大强2、转化成3个小强3、转化成3个爸爸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三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2米=( )分米 50分米=( )米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1、 导入新课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四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学生练习,并交流。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5、加减对比练习:0.5+0.32.6-0.87.8+1.16.2-3.90.5-0.32.6+0.87.8-1.16.2+3.9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9、0.□;0.□□。4;3.□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教学“你知道吗?”: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五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2、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3、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笔算(指名学生板演):24×2= 213×3=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灰天鹅:48只;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板书:48×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竖式计算。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4 8× 21 6----------8×2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4 8× 1 2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2 8 4 3× 2 3 × 1 38 4 1 2 9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出示试一试:4×15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课本14页第3、4题。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六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2、创造统计表。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学生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但对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会有困惑。因为教材中出现的的大括号和问号,学生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将用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数学符号结合起来理解,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把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突破口。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图画情境和数学符号来理解题意。挂图、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6、7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图里有什么,大括号和 “?”号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检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题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效。一、情境导入。比比看,谁更棒。1、课件出示(7以内数加法算式)2、课件出示(主题图)今天,小兔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大家乐意吗?那我们赶快行动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小图遇了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图)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朋友接着看,这里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2、初步认识大括号和问号。①出示“}”和“?”。(说明:“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边的兔子合起来,下面加一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②同桌探讨新符号的名字、意义。③学生汇报研究符号的情况。(指名回答)④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边4只和右边2只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来说说,边说边做动作。⑤指名说图意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边说边做动作)。3、列式解决问题(板书:怎样解答)①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指名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6(只)②因为是要把两边的小羊合起来(教师做手势),所以用加法来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说说)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检查的?(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④左边有4只就写4,右边有2只羊就写2,再来看得数是不是6只,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是小马虎了。好,让我们一起来口答(师板书:一共有6只)。⑤小结: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回忆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出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并进行检查,最后别忘了口答。)(师逐一步板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独立完成例题。(师生集体订正)2、第46页“做一做”3、练习十的第1题。4、我来当小老师,指名说一说,师生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八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一、复习导入1、口算14÷422÷636÷747÷539÷9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xx盘,还剩xx个。(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xx盒,还剩xx元。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例5)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生:就是最少的意思。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2、运菠萝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生读题。生自由列算式!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3、买面包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生:面包3元一个。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4、对比总结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三、巩固练习1、判断(说明理由)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38÷7=5(件)……3(个)5+1=6(件)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22÷4=5(条)……2(人)5+1=6(条)答:至少要租6条船。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法篇九《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面积的含义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2)交流汇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面积的含义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应用题,不仅仅是小学生的难点,还是初中生、高中生的难点。这类题型其实解题思路很简单:把语文用语转为数学用语,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题即可。比如你这图文应用题型用到的是总数与部分的数量关系的两种:1.知道总数和部分,求部分总数-已知部分=未知部分。2.知道部分和部分,求总数部分1+部分2=总数。已知总数和部分,求部分的题型,用减法。具体公式为 总数-已知部分=未知部分。我们先来找总数:16,写在总数下面;再找已知部分10,写在部分下面,得出16-10=几?上面这个部分需要你去引导孩子去多练习就行了,需要用孩子理解的语言去引导,我在这着重讲解给孩子的爸妈听就不组织语言了。总数和部分的概念,应该是一年级上册的知识了,也叫分与合。赶紧巩固巩固不过也无需多焦虑,孩子基本的运算都懂,等稍微大点会理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