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匠物联的专有云匠云师傅平台怎么样是否支持多种通讯协议?能做到多种协议统一吗?

前几天,美国陆军的一名官员表示,美国军队需要31亿美元来购买155毫米炮弹,以迅速补充乌克兰和以色列的炮弹消耗。这已经不是美国人第一次弹药告急,早在去年,美国的大口径炮弹就已经不够了,甚至一度从韩国临时购买和租借了一批炮弹紧急调往乌克兰。要知道,不论是乌克兰还是现在的以色列都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而已,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并不高,很少有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就这样居然让美国连炮弹都无法充足供应了。其实,除了炮弹,美国在其他军事领域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比如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航空母舰也出现了问题,美国现在11艘航空母舰,10艘都是冷战时期的老军舰,最早下水的“尼米兹”号已经服役了48年,其他几艘舰龄也在40年左右,而稍微年轻一点的新一代“福特”号航母,在电磁弹射等方面也是问题不断,还不能完全形成战斗力,至于与“福特”号同一级的“肯尼迪”号航母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工,原本是要2022年造好,可到现在却是一推再推。还有更离谱的事情,之前美国的军火商雷神公司收到国防部1700套毒刺导弹的订单,毒刺是很老式的肩扛式导弹,1978年开始生产,因为在阿富汗战争中表现出色而备受关注。雷神公司接到订单之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工程师已经看不懂当年的图纸了,原因不是毒刺有多先进,而是毒刺的基本电路图都是50年前的模拟电路,现在使用数字电路的工程师已经看不懂这种电路图了。雷神公司没办法,只能返聘退休的老职工来生产这种导弹,而这些老工人的年龄太大了,据说最年轻的都在70岁以上,所以这批武器的交付时间被推迟到了2026年,也许等到那个时候,战争早就结束了。种种迹象都表明,美国军事工业的产能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军事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综合体现,这一切,都跟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有关。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却迎来了自己的超级周期,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投资额在2022年底是1300多亿美元,到今年的5月份已经增加到了1943亿美元,制造业厂房投资增长了80%,拉动了GDP增长0.4个百分点,大量的芯片、电子和计算机产业回流美国,总统拜登一度高调宣布,“美国制造业回来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制造业绝对是有问题的,军事工业就表明了这一点,那么,美国这轮制造业超级周期,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吗?今天,我们就以史为鉴,讲一讲美国制造业,并做出一些对未来的判断。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美国制造业现状,到底是强还是弱?第二部分,美国制造业能回来吗?首先第一部分,美国制造业现状,到底是强还是弱?我的结论是:美国制造业回流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个幌子而已,更多的可能是让制造业体系重构,让制造业回到美国的控制之下。很多人都在讲美国制造业在衰落,美国的制造业很弱,但其实,说美国制造业相对之前衰落还有一定道理,说它很弱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美国一直是个制造业强国,现在全球有三个制造业中心,一个是东亚,一个是欧洲,一个是美国,在三个区域中,东亚处于中下游,欧洲处于中上游,而美国则处于毫无疑问绝对上游,特别在科技创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美国。相比其他的发达国家,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很高,2021年,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24000多亿美元,基本相当于日本、德国、印度加上韩国的总和。在增速上,也比其他国家要高,200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当于日本和德国之和的132%,到2021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了142%。可以这么说,如果抛开中国,美国的制造业相比其他国家,可以算的上是统治级别的存在。不过,美国制造业强劲只是其中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的另一方面则是大量中低端制造业外流,制造业人口的不断下降,1979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有近2000万人,到现在就只有不到1300万人,减少了700万人,只占就业总数的8%,这个比例相对于美国来说非常低,要知道美国制造业最强的时候,制造业就业比例最高能达到32%。大量制造业工作外流导致美国很多地方开始衰落,“铁锈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面是制造业增加值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冠绝全球,一面是中低端制造业外流,铁锈带没落衰败,美国制造业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情况呢?起因就是8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的经济全球化,将很多低价值的产业转移出美国。1985年,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他认为“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重要的环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只要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从这套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企业应该牢牢抓住战略环节,将其他低价值的部分外包,从而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基于这套理论,后来克林顿政府制定了“促使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并且将美国产业中的中低端非战略环节向中国转移”的国家级产业战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确具有这样的资本,因为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开始,美国就主导了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这些行业的信息通信技术,如果将产业看成是一个人,那么,控制了信息通信技术,就是控制了这个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信息通信技术就是所谓的“战略环节”,只要将它掌握在手里,那么其他脏活累活就可以完全可以交给其他国家去干。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从来都是“强者越强,赢家通吃”,后来者很难撼动美国的地位,由于这样的网络效应,美国将牢牢占据人类金字塔的顶端。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的走向也基本是按着克林顿预想的方向走,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市场,美国企业获得了天量的利润,这些利润最终又回到美国,支撑美国公司进行下一轮科技创新,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中国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价值链”理论的神话,凭借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逐渐在所有领域进行产业升级,尽管最近几年的速度在变慢,但总的趋势还要继续,这就对美国形成了严重的挑战。为什么“价值链”理论不行了呢?因为所谓的“价值链”理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过于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低价值的制造环节,认为生产和研发是相互独立的,生产不值一提,而真正的可能则是,生产和研发相互促进,如果没有生产能力,则意味着研发落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成本也会越来越高,研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斯克就说过:“如果你建造工厂,并将设计师的工作台放在装配线旁边,你就能够每小时都进行创新。”因此,他曾经在工厂地板上睡了三年,修理生产线,和整个团队一起工作,了解一辆的车的所有零件是怎么制造的。像马斯克一样的企业家毕竟属于少数,美国大部分企业家都只是在设计理念和软件工程方面努力,就像乔布斯,每天都呆在设计室里,几乎没有去过生产的工厂。乔布斯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手机的供应链比较短如果让他来制造汽车,多半就会有问题了。也正是由于只重视高价值的设计、研发环节,忽视低价值的制造环节,导致美国的制造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在低价值低利润的领域选择了全盘放弃,美国在高价值高利润制造业领域,几乎占据统治地位,不过,这种统治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摇摇欲坠。美国的造船工业和航空工业就是两个很明显的例子。美国的造船工业在巅峰时期相当强大,二战时期,美国170天造一艘重型航母,78天造一艘独立级轻型航母,7天造一艘驱逐舰,3天造一艘护卫舰,等到二战结束,美国光航母就有一百多艘,其他军舰有8000多艘。二战之后,美国的造船业就开始了衰落,到50年代的时候,日本造船业兴起,逐渐代了美国商船成世界第一,而美国这边呢,因为造船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美国人不愿意向国内船厂订货,美国的民用造船业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美国通过了《商船法》,开始大力补贴国内的造船工业,1982年,美国政府还做出规定,凡是国防部系统所需舰船的建造、改装、维修和设备更新,都必须在国内船厂进行。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不遗余力的对造船业进行补贴,前前后后总共投入了600多亿美元,在那个时代来说,基本是天价了。也就是在1979年,美国战后造船吨位达到了顶峰135万吨。不过,这种通过补贴发展产业的方式,最终导致美国造船业对于财政的深度依赖,虽然算是保住了美国的最基本的造船能力,但是导致造船行业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效率低,成本还非常高。所以等到80年代中期,美国人再也忍受不了造船业了,停止了对商船进行补贴,转而只对军用船只和关键航线的船只提供补贴。通过这种方式,美国人成功的甩掉了包袱,但是也造成了一个恶果,那就是美国军用造船业的成本上来了。因为表面上看军用和民用造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实际上,民用造船的存在,可以为军用造船摊平成本,比如工人的薪资福利,设备的修理保养,港口的日常维护等等,民用造船工业规模越大,军用造船成本就越低,相反,没有民用造船工业,军用造船的成本就会特别高。现在,美国造一条伯克级驱逐舰,成本是30多亿美元,是日本同类军舰的5倍,而中国同一级别的052D,成本还不到30亿人民币,只是美国的1/7,而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级登陆舰造价高达22亿美元,中国同一级别的071型登陆舰只要1.3亿美元,只是美国的1/17。由此可见,美国军用造船的成本有多高。至于美国还留着的造船厂,绝大多数都是军用造船厂,这种军用造船厂,因为完全依靠财政拨款,没有竞争对手,就养成了“国企病”,效率十分低下。如今的全球造船格局,欧洲主要负责的是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豪华邮轮游艇,商船主要被东亚垄断,其中,中国的造船工业越来越强,市场份额占到全球的67%,前段时间,甚至造出了第一条大型豪华邮轮,而美国造船业呢基本不剩下什么,市场竞争力可能连印度、菲律宾都不如。为什么美国放弃民用造船,主要还是以为造船行业利润很低,而美国的航空工业呢,则因为属于高利润行业,一直是美国人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是现在美国制造业唯一的遮羞布。2022年,美国媒体发布了一份全世界战斗机产量排行榜,第一名是美国的F-35,后面的第二名到第五名都是中国战斗机,美国的F-35一年时间量产了140架,而第二名则是我们的歼-10C战斗机,只有50架,第三名是我们的歼-20是32架,第四名是歼-10,产量30架,第五名是骁龙战机,产量22架,我们这四款战机加在一起,也没有美国F-35战斗机产量高。而且,F-35战斗机的价格相对来说并不高,造价大概是8000万美元,而我们的歼-20造价则是1.1亿美元。之所以F-35战斗机产量高、价格低,很重要的原因是基础美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发达。即便是在波音737MAX不断发生事故的情况之下,美国波音公司去年还是交付了480架飞机,相比我们刚刚起步的C919要高出太多,要知道,C919到现在也只有2架而已。但是,美国的航空产业如今也是问题重重,为什么波音737MAX之所以不断发生事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人,波音公司已经退休的雇员披露,波音出现了严重的工人短缺,机械工程师往往要连续上班七八个星期,他们因为工作强度太大,经常在工作中出错,而波音公司为了产量,还不断斥责员工速度太慢,敦促他们加快进度。最后,波音公司不得不返聘已经退休的机械师和检查员。媒体还在调查中发现,波音南卡工厂的机械工程师中,不少其实是先前的“街头小混混”,或者是在快餐店的店员,这些人生产的飞机当然会有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整体制造业人才的断层,这直接导致航空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市场的趋势,并不是行政力量可以改变的,行政力量可以改变一时,但改变不了一世。第二部分,美国制造业能回来吗?2010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苹果的乔布斯有一次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乔布斯告诉奥巴马,在中国建工厂非常容易,这在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主要是由于监管和其他不必要的成本。此外,乔布斯还抨击了美国的教育体系,他说美国的教育体系陈旧毫无希望,而且被工会掣肘,在教师工会瓦解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希望进行教育改革。第二年的2月份,奥巴马在加州举行宴会,乔布斯又一次来了,到场的还有很多硅谷的科技巨头,乔布斯再一次建议奥巴马,对所有在美国拿到工程学位的外国留学生都应该颁发签证。奥巴马听到这个话,第一反应就是解释这不太可能,因为按照美国的法律,只有小时候移民到美国,长到高中毕业后才能成为美国人,而这都是共和党人强烈反对的,更别说外国留学生了。尽管乔布斯非常气愤,但他还是转而劝奥巴马说:“苹果在中国的工厂雇佣了70万名工人,其中要有3万名工程师去支持这些工人,而你在美国根本雇不到这么多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不必是博士或者是天才,他们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制造业工程技术,技术学校、社区大学或者是贸易学校都可以培养,如果你能培养出这些工程师,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制造工厂搬到美国来。”从奥巴马和乔布斯的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掣肘美国制造的最大因素,是制造业人才,是工程师,是技术工人。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现在所谓的“制造业超级周期”,很多半导体企业将制造工厂迁移到美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因为找不到足够多的熟练工来安装关键先进的机器,不得不从台湾派了500名专家到美国。而美国在EUV光刻机方面,也缺少专业人才,除了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之外,其他地区的美国人还没有安装过EUV光刻机,到时候又是一个问题。还有招工难问题,在台湾地区,半导体是支柱型产业,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去台积电和其他半导体公司,但是在美国则完全不同,美国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更多。对于他们来说,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工厂里全天候运转,连上厕所都要打报告,这种半军事化的工作方式几乎是不能接受的,这那有待在硅谷的办公室里面舒服。更不要说张仲谋所说的什么“十万青年十万肝”,鼓励年轻人熬夜加班,为公司创造价值,那更是想都不要想。而且,台积电在美国平均年薪是11.8万美元,而美国的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是15.6万美元,工资完全不占任何优势。据说最后,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两座工厂计划招4500名员工,现在招聘了2200多人,但几乎一半人都来自台湾。说白了,台积电本质还是一家制造企业,相比那些高利润的企业还是不够看,比如英伟达的H100芯片,官方售价是35000美元,市场上最高可以卖到5万美元,而它的成本是3000美元,利润足足有一二十倍。而台积电在给H100芯片代工的时候,不过赚1000美元而已,最多只占售价的1/35,可见二者利润的差距有多大,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这样利润上的差别,就决定了美国的年轻人很难选择半导体制造。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将新增11.5万个工作岗位,但其中60%左右岗位可能面临空缺。美国除了工程师短缺,就连产业工人也面临短缺。2022年初,英特尔宣布斥资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造两座芯片工厂,建这两座工厂需要7000名建筑工人,结果英特尔发现,因为建筑工人根本不够,即便是把薪水提高到12.5万美元一年,但还是招不到人。“用工荒”还困扰着汽车行业,有新闻就报道,说韩国现代汽车在阿拉巴马州工厂雇佣童工,最小的年龄只有12岁,童工的人数还不少,据说有50多人。而日本企业松下则说,他们想在美国本土进行电池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工人短缺。种种“用工荒”之下,连美国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感叹道:“美国现在拥有空前的机会,但人们热情却如此之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自从产业链转移之后,配套的教育体系和产业培训体系瓦解。由于美国过度金融化,经济脱实向虚,导致年轻人用脚投票,不再选择制造业。这种现象全世界都出现过,英国、香港、中国大陆都是如此,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去工厂打螺丝。那么,美国能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吗?能防止过度金融化吗?其实,在之前乔布斯对于美国教育体系的看法是准确的,在教师工会瓦解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希望进行教育改革,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的工会力量之强大,有目共睹,这段时间的美国汽车工会罢工就是一个例子,政府不敢管,企业没法管,最后不得不给工人涨薪,福特汽车表示,工人在未来四年半内将加薪25%。教师工会的力量也同样强大,美国政府很难有所作为。那过度金融化呢,只能说美国要想回到2008年之前华尔街主导白宫,可能性不大,但要想让金融完全退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说白了,美国因为现行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僵化,不具备改革的能力,所以,我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看法是,短期可能会有效果,但长期来看,可能性非常小。拜登为制造业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一个裱糊匠在糊弄一个到处漏风的屋子而已。随着美国这一代技术工人、工程师退休之后,美国的制造业人才将会更加凋零,曾经能够诞生乔布斯、马斯克的地方,还能不能诞生新的乔布斯和马斯克呢,可能性估计非常小。回头看美国的“价值链”理论,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论的短视,之所以会有这种理论诞生,一种可能是美国人太过于自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价值链”理论的出现,就是为了当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所服务的,美国上层利用这种理论,创造了一时的天量财富,却失去了长期的发展动力,最终的结果将是致命的。正如《美国制造》作者斯米尔所说的那样:“美国制造业的兴衰源于它的内在优势、辉煌的成就、难以名状的轻率和自作自受式的失败。”而我们的全产业链模式,虽然也有种种问题,各方面困难重重,但毕竟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只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就一定能突破封锁和脱钩,毕竟,时间站在我们这边,未来也站在我们这边。--来源网络,若侵联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匠网接单子容易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