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三题求助🆘!如图,请问哪个步骤不存在用数学符号怎么表示错了导致最后少了一个负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吧?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哪些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  1.统计表: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组成部分: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3.统计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4.统计表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5.统计图: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6.条形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3)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4)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7.折线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3)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8.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c)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d)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数学的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习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小数分类  (1)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 、 0.368都是纯小数。  (2)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 、 5.26都是带小数。  (3)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3.111…… 0.5656 ……  (4)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0.03333……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2  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  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  例如:-2,-5.33,-45,-2/5  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3  1、数与代数:  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那么运算;  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  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会解学过的方程;  养成检查和验算的适应。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2、空间与图形:  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  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  能用数对或依照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3、统计与可能性:  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  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够依照数据做出简单的推断与预测;  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数学奇偶数性质  1、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有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3、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4、若a、b为整数,则a+b与a―b有相同的奇偶性,即a+b与a―b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  5、n个奇数的乘积是奇数,n个偶数的乘积是偶数;算式中有一个是偶数,则乘积是偶数。  6、奇数的个位是1、3、5、7、9;偶数的个位是0、2、4、6、8。  7、奇数的平方除以2、4、8余1。  8、任意两个奇数的平方差是2、4、8的倍数。  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4、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4  比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②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  ③比如: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④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⑤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5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6  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数学大数的认识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小学数学倒数求法  1、真、假分数的倒数。很简单,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真、假分数的倒数了。  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3、小数的倒数。对于可以除尽的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求倒数,对于除不尽的数,转换为分数,再按照真、假分数求倒数的方法来进行即可。  4、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为该数的倒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7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  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数学最小的.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几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这个数就是几位数。关于几位数的定义中,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是关键条件。就像我们分数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不为0一样,否则没意义。  在整数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个),当0单独存在时,它不占有数位。当0出现在一个几位数的末尾或中间时,它起到的只是“占位”的作用,表示该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假设0也算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00是没有两位数的意义的。  所以,一位数是由一个不是0这个数字写出的数,只要几位数的意义不变,最小的一位数仍然是1。  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零除外)。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五位数,最少四位数  估算原则:便于口算、接近准确数、能解决实际问题(估大或估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8  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2、(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2)底面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底面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柱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  (3)底面的特征:圆柱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特征: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4、(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6、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9、温馨提示:沿高剪开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10、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观察会得到圆;从圆柱的正面或侧面观察会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11、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那么该圆柱的底面周长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那么该圆柱的高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  1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13、(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2πr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14、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15、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S底。  16、(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表=2πrh+2πr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根据公式:S表=πdh+π(d÷2)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可以根据公式:S表=Ch+π(C/2π)2=Ch+C2/4π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17、温馨提示:求通风管、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  18、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截成n段后,其表面积增加了2(n―1)个底面积。  19、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0、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或V=πr^2h  21、温馨提示: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2、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那么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计算公式是:V=πr^2h,V=π(d÷2)^2h,V=π[C÷(2π)]^2h  23、温馨提示: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  24、温馨提示:在圆柱的立体图形中,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但在圆柱的平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宽(或正方形的边长)才是圆柱的高。  25、两个圆柱的半径比是1:a(a>0),高的比是a:1,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1:a。  26、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1)底面:圆锥的圆面就是它的底面,它有一个底面。圆锥底面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锥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分别用字母O、r、d和C表示。  (2)侧面:圆锥周围的曲面就是它的侧面。  (3)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高用字母h表示。  (4)圆锥只有一条高。  (5)转动直角三角形可以形成圆锥。  27、温馨提示:  (1)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锥的母线,圆锥母线的长度大于圆锥的高。  (2)任意画一条母线,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因此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把圆锥平行于底面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该圆要比圆锥的底面圆小;把圆锥沿高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  28、温馨提示: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圆不能围成圆锥。  29、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用字母表示:V圆锥=V圆柱÷3=Sh÷3  30、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倍;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2/3。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高比圆柱的高多2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1/3,或者说圆柱的高比圆锥的高少2/3。  (3)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底面积比圆柱的底面积多2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底面积的1/3,或者说圆柱的底面积比圆锥的底面积少2/3。  31、温馨提示: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r^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d÷2)^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C÷2÷π)^2h÷3求出圆锥的体积。  32、利用V=Sh÷3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1/3。  33、温馨提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必须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为前提。  34、在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两个圆锥中,以较短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圆锥的体积比较大。  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1、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习。  2、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习。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习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  4、统计。  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6、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9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小学数学正方形对角线怎么算  1、正方形对角线公式  正方形的对角线,与两边成形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对角线的长度就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对角线=√2a。  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边长×4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  2、正方形判定定理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数学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0  1、统计的定义  (1)指对某一类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例:六年级二班人数统计。  (2)指总括地计算。例:把全国报来的数据统计一下。  2、统计表  (1)定义:将搜集来的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以此来更方便直观的反映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表的结构:统计表由表格外和表格内组成。表格外一般包括:统计表名称、统计数据的单位、还有统计日期等信息;表格内主要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  (3)统计表的种类:  ①简单表:未对数据进行分组,只是简单地按时间或单位顺序罗列;  ②单式统计表:只对一个类型或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  ③复式统计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数据进行统计。  (4)统计表的设计与制作  ①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对数据按目标进行分类;  ②初步设计:包括表格横、纵目,表头以及单元格的尺寸、颜色等  ③绘制完整表格,填好数据,并加上统计表名称、数据单位以及制作时间等信息。  3、统计图  (1)定义:用点、线、面、体等形式来表示所统计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2)统计图的结构:  ①标题  ②标目  ③图注  (3)是统计图的分类  ①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的总体情况,设定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再将统计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最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直观,容易看出各统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的具体情况,设定一个合适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最后选用不同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  a、数据数量很明确;  b、可以看清楚数据的变化情况。  ③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或圆盘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4)统计图的制作  ①条形统计图  a、根据图纸的大小与统计数据的数量,画出两条起点相同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平方向的射线上,均匀地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d、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和颜色均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e、添上名称、单位、日期,并注明图标。  ②折线统计图  a、根据图纸的大小和数据的数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平方向的射线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水平方向的单位长度;  c、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d、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合适的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e、最后添上名称、单位、时间,并注明图标。  ③扇形统计图  a、算出所要统计的数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b、根据公式,算出各部分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c、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d、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e、添上名称、单位、日期,并注明图标。  小学数学倒数的定义是什么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小学数学轴对称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1  小学六年级数学  1.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先用量角器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用直尺确定图上距离,最后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  3.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  4.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  (2)确定起点的位置。  (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参照点)外,其余每一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参照点。  (4)以谁为参照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地点的方向和距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2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1、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其中,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2、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3、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  4、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0?5  ②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πr,则展开图形为正方形  ②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③无论怎么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圆柱变形记,圆柱怎么变形成长方体?与长方体又有什么联系?怎么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侧面积:S侧=2πrh  表面积:S表=2S底+S侧=2πr?0?5+2πrh  体积:V柱=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无盖水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烟囱通风管的表面积=侧面积  只求侧面积: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  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  二、圆锥  1、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锥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4、圆锥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5、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体积:V锥=1/3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数学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3  1.如果不动脑筋找技巧,用我们手中小小的电子计算器做加法计算也非常麻烦.例如,计算9+10+11+12=?就要按11次键(想一想为什么?)像这样,计算:1+2+3+4+……+98=?一共要按多少次键?  2.某人闲着无事,在纸上从9一直写到309,它一共写了多少个数字?  3.自然数从1到n,共用了942个数字,n是几?  4.有一天,妈妈回家想考一考聪明的儿子,于是妈妈说:“儿子,你说从3开始连续写到某个自然数,共写了430个数字,那么这个自然数是几?  5.在1、2、3、4、5……499、500.问数字“2”在这些数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6.在1~608中,数字“0”共出现多少次?  7.在1、3、5、7、……、1999、2001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8.在2、4、6、8、10、……、200、202这个数列中,“4”共出现多少次?【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07-24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2-18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11-16浙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11-16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比例知识点01-19高等数学下册知识点09-17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07-23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07-24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06-08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知识点07-03}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1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解:解出所列方程。  5.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2、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9,09,0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6、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  ①相遇问题;  ②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7、商品销售问题  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8、储蓄问题  (1)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2)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2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一、温故法  学习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孩子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来引进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二、操作法  对有些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感性材料出发,让孩子在操作中去发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类比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分析两相关概念的异同,归纳出新授内容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孩子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进知识迁移,提高探索能力。  四、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  初中数学复习计划  跨入新的一年,我们的新课结束,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将在1月20日进行,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制定本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摸拟训练,培养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  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基本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好地结合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缺补漏,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复习重点  1、《第二章有理数》:抓住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大小比较等这些重要的概念极其相关知识,以判断的形式为主进行复习,强化训练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极其混合运算。  2、《第三章字母表示数》:重点是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难点是列代数式和去括号,让学生清楚的掌握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经过填空,判断练习,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强化训练化简求值。  3、《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空间观念: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内容标准: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5、《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三个定理和线段中点、角平分线等定义的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熟练地结合图形进行线段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三、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分单元复习,同时综合测试三次。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练习题,收集各学习小组反馈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布置适当的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测试:严肃考风考纪,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  1月10日——1月11日,复习本学期各章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综合测试  1、1月12、13日,综合测试1,讲评;  2、1月14、17日,综合测试2,讲评;  3、1月18、19日,综合测试3,讲评;其目的增强学生期末考试的信心。  4、1月20日,考前心理疏导,介绍解题的方法,学生自己复习,老师答疑。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3  1、有理数  (1)定义: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2)数轴: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3)相反数:相反数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数的加减法  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6)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例:0×1=0  (7)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  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8)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看作a的n次乘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2、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式的解。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  那么a+c=b+c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  那么有a·c=b·c或a÷c=b÷c(c≠0)  ③等式具有传递性。  若a1=a2,a2=a3,a3=a4,……an=an,那么a1=a2=a3=a4=……=an  (3)解方程式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①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②去括号  ③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3、角的知识点  1.角: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顶点: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4.角的比较:  (1)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当它又和始边重合的时候,所成的角角周角。平角等于108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3)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5.余角和补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度,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度,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4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圆柱、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按名称分)锥圆锥、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8、多边形: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  负有理数  或整数  有理数  分数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  4、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6、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1)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5、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1、线段: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5、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6、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7、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8、线段的中点: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9、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10、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1、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12、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3、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14、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15、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16、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17、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18、垂线的性质:  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19、点到直线的距离:过A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B点,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  20、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5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1.2 有理数  1、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a+c)+b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乘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次数。  3、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结合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2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实际解方程的过程中,以下步骤不一定完全用上,有些步骤还需重复使用。  ①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去分母与分母化整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去括号:遵从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③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符号) 移项要变号;  ④合并同类项:不要丢项,解方程是同解变形,每一步都是一个方程,不能像计算或化简题那样写能连等的形式;  ⑤系数化为1:字母及其指数不变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的意义,弄清相关数量关系;  ②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  ③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④解这个方程;  ⑤检验并写出答案(括单位名称)。  ⑵一些固定模型中的等量关系及典型例题参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练学案。  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  ⑴检验求得的结果是不是方程的解;  ⑵是要判断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目中的实际意义.  3、应用(常见等量关系)  行程问题:s=v×t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利率=利润÷成本×100%  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9-30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3-16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1-10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03-01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2-1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3-31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1-18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12-20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1-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存在用数学符号怎么表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