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靠近哪个国家 探究北极所在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细品历史,以史为鉴,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协议由来在遥远的北大西洋靠近北极圈内北冰洋中有个群岛,名字叫斯瓦巴尔群岛,该岛气候极其寒冷,属于极地气候。以此岛名字命名的协议称为《斯瓦巴尔协议》,根据该协议内容斯瓦巴尔群岛主权归挪威,但签字国在群岛上有平等经商、研究、同行权利,同时该岛上不能保留军队和军事设施。1920年2月9日,14个国家签署条约,承认挪威对该岛拥有主权。截止到1925年8月14日,又有中国在内的29国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根据条约所有签约国具有通行权和经济开发权为国际社会共享。所以,斯瓦巴尔群岛从法理上不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中国是签约国,所以有科研、通行、经济开发的权利。出入该岛的中国公民无需签证,居住在该岛也没时间限制,也就说我国公民可以在当地无限制居留,爱住多久就多久。中国根据该条约,与2004年在该群岛中的最大岛-西斯劈刺卑尔根岛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斯瓦巴尔群岛历史斯瓦巴尔群岛早在12世纪就被发现,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天气寒冷,群岛的作用不被当时人们所认可。直到1596年才被荷兰人命名为“斯瓦巴尔”,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到了18世纪开始随着捕鱼业兴起,经过往来的人逐渐多起来,20世纪初岛上发现有煤炭,俄罗斯和挪威开始上岛开采。随后周边英国、荷兰、丹麦、挪威都对该群岛提出主权要求。由于大家相互不买账,主权问题一直无法最终落实,成了老大难。屈辱血泪史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半殖民地的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摆脱西方列强欺负的机会。为此北洋政府内部以段祺瑞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黎元洪为代表的主和派就是否出兵的决定反复讨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1917年主战派获胜,中国火速派出17万劳工参与一战在欧洲战事。虽然中国没有直接派出军队,但是17万劳工为协约国修筑工事、参与军工生产和后方各种勤务支援,有力地支援协约国集团,最终为协约国一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对于战后的巴黎和会,北洋政府怀着满腔热情,以为从此“公理战胜强权”,中国可以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派出以外交总长陆征详、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为班底外交使团,希望通过巴黎和会收回一切不平等权利,特别是被战败国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利益。然而在和会召开前英、法、意与日本已签有密约,支持日本战后获得德国在山东一切权益。为此美国总统威尔逊虽然支持中国,但无济于事。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竟然落得一个战败国的下场。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国人怒不可遏,最终北洋政府指示和会代表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提前回国。群雄逐鹿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成为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利益的分赃会议。那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又把眼睛转向北极圈内的斯瓦巴尔群岛,开启了狗咬狗互撕模式。其中以大英帝国、以及北海沿岸国家丹麦、挪威、芬兰最为积极,声言自己对该群岛拥有主权;地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同样不甘心被排斥在利益圈以外,积极活动寻找机会;欧洲两个最大国家德国与苏维埃联盟(当时称),一个战败无权再提诉求,另一个在列宁的领导下提前退出一战,有心争夺,无力杀敌。眼看谁都无法说服谁,按着西方列强的老脾气,一言不和即立刻开打,无奈一战刚刚结束,国库空虚不说,老百姓都不愿再开战。无奈之下,不知道谁提出了一个共治方案,就是斯瓦巴尔群岛归全体协议国家所有,只要不在岛上部署军事设施和军队,大家可以和平相处,共同开发岛上资源与物产,也可以平等贸易,通商等。此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与会国的认可。在1920年12月9日,有14个国家签署条约,承认该岛暂时归挪威管辖,其他国家人员在遵守管辖过国的法律下,从事贸易、通商、研究和开发的权利。随着,参与国不断增加到1925年共有46国签署了协议,其中包括中国、苏联和德国在内,此协议成为更具有公约性质的协议。协议文本存放于法国。利益争斗法国自知要把手伸到遥远的斯瓦巴尔岛非常难,特别是它的死对头大英帝国不会答应,但是为了挤进核心利益圈,就要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其中,成为自己拉队伍、壮声威的小弟。同时也算给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一个台阶,所以不远万里派出公使要求段祺瑞政府派员参加条约的签字。段祺瑞一开始对北极圈内的小岛压根不感兴趣,也不知道此岛的巨大经济和科研价值,给予了回绝。可是法国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对段祺瑞政府施压,要求派人参加该协议的签署。这才让段祺瑞政府对法国送来的文本做了研究,前后一看居然压根没有伤害中国利益的条款。签也无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乎北洋政府派出一个代理人前往北欧懵懵懂懂签署了条约,回国后向北洋政府复命。但在那个错乱年代,居然国家签署条约文本被随便一扔了事,从此石沉大海。回头说说大英帝国为什么会同意签署此协议呢,原本可是要求独占的呀。原来苏联一直在岛上开采煤炭,并反复强调自己拥有该岛控制权,但是苦于国内刚刚政权交替,经济面临崩溃危险,不得已苏联的领导人列宁指示外交部门与德国和谈,签署布雷斯特条约割让部分土地,得以苏德停战,让国家休养生息。为了防止苏联对该岛的觊觎,大英帝国“爽快”地答应签署斯瓦巴尔协议,彻底将苏联的“私念”给斩草除根。重见天日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和外国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不是主权被侵犯,尊严被践踏,就是割地赔款。只有《斯瓦尔巴条约》是北洋政府在倒台前,签署的第一个在延伸中国国际权益协议,为80年后中国加入到北极研究提供了国际法的依据。北洋政府被推翻后,中国陷入了长期内战与抵抗日本入侵的反法西斯抗战,这份价值珍贵的协议被束之高阁。直到1991年,中国三极探险第一人高登义教授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前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北极联合科学考察才获知中国拥有在斯瓦巴尔群岛的一块“飞地”,激动的他飞快向国内有关部门报告。中国于2004年在该岛建立首个科考站-黄河站,才真正体现出协议效力。共同开发目前在斯瓦巴尔群岛除中国外,还聚集挪、法、德、英、意、日、韩、美、印等国家的十几个野外观测和考察站,开展多国与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观测数据资料和实验资料,为人类和平利用、开发北极圈和极地做着铺路石。此外根据岛上气候和特有地理条件,挪威政府建有一个全世界最大植物种子库,在这个种子库中储藏着地球上450万种种子样本,防止环境变化或一旦发生毁灭性灾难导致这些物种灭绝,确保人类食物的多样性。如果你要去斯瓦巴尔群岛,除非直接坐着中国科考船,如果你要自由行,就必须从挪威中转,入境前必须拥有多次进出申根签证(挪威申根国)。祝愿不久将来中国直接开通从大陆直航斯瓦巴尔群岛的邮轮,带着大家领略北极风光。}
【热】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  1. 读:课本《波浪》景观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  1.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世界洋流模式》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  1.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初中地理教案3  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  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  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  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初中地理教案4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初中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初中地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温带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海陆位置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初中地理教案11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初中地理教案13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初中地理教案14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地理教案15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初中地理教案11-07初中地理教案11-02初中地理教案08-22地理初中教案09-22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加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北极在战略、经济、科研、环保、航道和资源等方面价值不断提升,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极问题已超出北极国家间问题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摘自《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北极:下一个全球博弈中心北极地区是指北极点以南和北极圈(66°34′)以北的广大区域,总面积2073万平方千米,所涵盖的陆地面积(包括岛屿)仅占800万平方千米,其余部分均为水域,占主体地位的即是北冰洋。北极地区接壤的国家数量众多,包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冰岛、丹麦、芬兰、挪威以及瑞典。随着北极冰盖越来越小,北极开发难度逐渐降低,在地缘位置、航道、能源等方面的战略价值迅速凸显。地缘价值:北极空域占据全球制高点,俄罗斯和北约都可以跨越北冰洋向对手发动路径最短的空中打击。此外,北极厚重的冰盖阻挡了侦察卫星的电磁波,电离层的扰乱也妨碍了雷达检测系统,从而为潜艇活动提供天然保护。因此,各国在北极圈内积极加强军力部署,试图夺取未来北极空域/水域控制权。航道价值:与传统环球远洋航线相比,北极航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潜在价值。这种价值首先表现在未来航线缩短方面带来的经济价值。此外,随着航道开通,航道沿岸国家将获得未来海上交通的支配权,进而转化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国际格局。能源价值:北极地区被称为“地球最后的宝库”,蕴藏着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北极地区厚厚的冰层还冻结着世界上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北极的淡水资源无疑也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鉴于此,各国在制定北极战略方面均给予北极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图在这场事关国家未来命运的战略博弈中抢占先机。在北极争夺战中,八个环北极国家是主要的博弈国家,主要是因其领土延伸至北极地区,所以对北极事务有天然的话语权。根据这些国家的实力以及在北极事务中的重要度,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梯队,其中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为第一梯队;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为第二梯队。欧盟作为北极地区的特殊行为体,由于其成员国中包含丹麦、瑞典以及芬兰这样的北极国家,为其参与北极事务提供很多便利,将其归为第三梯队;中日韩作为北极域外国家,目前只能以观察员国身份来参与北极事务,将其归为第四梯队。各国在北极的战略部署诉求以及进度各有不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北极近年来持续出现罕见高温,冰雪加速融化,生态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这为各国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绝佳机遇。基于此,各主要国家在北极的部署力度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美俄加北欧中日等国家和地区都发布了自己的北极战略或发展规划。但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国家实力以及利益诉求不同,其北极战略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如俄在着力研制并批量生产性能更强的极地破冰船,加速航道开发,致力于谋取对该航道的控制权。美国则技术先行,正在部署最先进的通信装备,加强北极军事力量。北欧五国则强化北极科学技术实力,以此提高其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这场暗流涌动的极地之争背后是抢占全球航运、国际贸易和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的话语权,毫无疑问,北极是未来世界地缘政治博弈的新“热”点。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各国部署如何:第一梯队: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是北极博弈这场棋局中最重要的弈手,在北极事务中掌握着话语权与主动权。俄加美在强调自己北极国家身份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较为具体的北极政策,以书面形式将其在北极的发展愿景呈现出来,涉及内容十分全面。俄加美出台的北极政策及主要内容分析俄加美三国的北极政策,发现三国均针对主权、国家安全、资源、航道、环境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政策,并都专门成立了北极问题研究委员会,为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但具体而言,三个国家的北极战略侧重点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三国北极政策中,对航道归属问题存在意见分歧。北极航道作为未来海上重要交通线路,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分别经过俄罗斯、加拿大,两国想方设法谋取对两条航道的控制权。而美国在其北极政策中明确指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都应属于国际航道,对俄罗斯和加拿大把航道纳入本国掌控的行为提出反对。(2)与美国相比,俄罗斯、加拿大更加重视北极资源。俄加两国是北极八国中所属北极区域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北方地区发展较为滞后,两国希望利用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来促进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俄罗斯,其政治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开采和出口,而北极新发现的潜在能源将为整个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3)俄罗斯、美国极其重视北极安全部署。俄美两超级大国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冰洋作为其直接接触的区域,两国从上世纪就开始在该区进行了战略部署,以保障国家领土安全以及在北极的相关利益。近年来,冰盖的加速融化使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逐渐消失,大大缩短到达两国的时间,因此,在安全部署方面,两国比加拿大更加重视。第二梯队:北欧五国相比俄加美而言,北欧五国实力较弱、潜力不足,被外界关注程度低,但这不会阻挡其参与北极事务的决心与热情。北欧五国在北极事务中同样保持着极高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对于俄加美而言,北极方向只是其国家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对北欧国家而言,北极就是其国家最重要的方向,北极战略就是其国家核心战略。北欧五国出台的北极政策及主要内容北欧五国制定的北极政策,主要目标集中在北极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北极治理等方面,对主权问题的争议不如俄加美明显。北欧国家明白自身的硬实力不足以对抗俄加美这样的大国,所以其北极战略选择以软实力为主、硬实力为辅来介入北极事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强化北极科学研究实力。北欧国家希望成为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从而提高其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丹麦北极战略指出,丹麦将努力在一系列与北极相关的研究领域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领域;挪威北极战略明确提出,北极知识是其极地战略支柱之一;瑞典也在北极战略中提到,气候与环境研究是重中之重;芬兰强调该国在油气等自然资源利用上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优势,致力于成为北极专业知识领域的专家;冰岛提出发展和利用自身拥有的北极知识和经验技能,使其在北极事务中获取更多发言权。(2)积极搭建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多边行为准则制定。对于北欧五国而言,在俄加美大国主导的北极政治结构下,单凭自身实力难以维护国家利益。而多边合作机构为小国提供了提升话语权的平台,多边行为准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大国行为,维护小国权益。同时,北欧国家积极推动北极区域治理机制完善,推动北极理事会等北极相关机构的运行以及北极行为准则的制定。(3)强化北极军事建设。北欧五国毗邻俄罗斯,尤其是芬兰、挪威直接与俄罗斯接壤。考虑到俄未来的军事活动可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威胁,北欧国家近年来加强北极军事力量投入,以维护自身主权和北极利益。挪威在北极设立永久军事司令部,并将本国军队中最大规模的一支部队转驻至北极圈内;丹麦设立了北极国防指挥部,并大规模升级在格陵兰岛的军事设施。第三梯队:欧盟欧盟和北极地区一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仅从地理位置来看,在环北极八国中,丹麦、芬兰和瑞典属于欧盟成员。除了地域上的联系,北极对于经济、能源和航道高度依赖的欧盟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欧盟近年来积极推行其北极政策。从欧盟出台的一系列战略文件可以看出,北极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北极资源的绿色开发以及提升和加强北极治理是欧盟北极战略的三大目标。此外,欧盟将北极突出的环境保护、航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原住民权利等问题内化为其北极责任,试图将自身界定为北极治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从而更为有效地介入北极事务。第四梯队:中国、日本、韩国2013年5月,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会议批准包括中日韩在内的6个非北极国家成为该理事会正式观察员,这给了中日韩三国提出自己开发北极战略计划的权利。中日本韩出台的北极政策及主要内容中日韩作为北极利益攸关国,其身份的共同性使得三国有着相似的北极利益诉求,而该诉求又使得中日韩三国政府在制定北极政策时体现出共性。中日韩北极政策都集中关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科学考察、航道利用以及资源开发这四个领域。中日韩北极政策共性资料来源:该表根据《中日韩合作参与北极事务的可行性研究》整理。对今后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思考从各国实施的北极战略总结出近年来的北极发展形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各国对北极战略地位的意识大幅提升,均加大在该区的战略部署力度;国家之间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北极开发利用能力成为北极博弈的关键。我国参与北极事务需要准确把握北极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的身份定位,进一步做好北极开发工作。(1)客观理性地认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面临的挑战。我国参与北极事务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受到北极国家的限制或排斥,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域外国家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第二,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北极的活动日益频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有些国家对我国正常的极地活动存在偏见,各种无端揣测的言论也比较多。第三,北极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北极开发对科技水平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在极地科研、装备等方面仍为薄弱,与俄加美等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2)准确把握“近北极国家”定位。“近北极国家”的身份定位既凸显了我国与北极地区的地理关系,而且也暗示了我国与其他距离遥远的非北极国家的区别。在此身份基础上,我国在参与北极事务时,首先,要坚持尊重北极国家的主权和管辖权;其次,作为域外国家,我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北极科考实力,因此需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开发力度;最后,根据利益诉求及形势变化,制定适合的极地发展战略。(3)继续搭建和巩固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应该针对不同利益攸关方的不同利益关切,加强双边沟通与磋商,并力争双边交流形式制度化,培养和积累其他北极事务利益攸关方对我国的信任和理解,构建我国介入北极事务的友谊网络,借此增强各方对我国北极事务参与的支持度。回复关键字,获取相关主题精选文章关键字:军民融合
一带一路
电磁武器
网络战
台海局势
朝鲜半岛
南海问题
中美关系
十三五
两会
国家战略
经济
军事
科技
科研
教育
产业
政策
创新驱动
军工混改
重大项目
第三方评估
人工智能
颠覆性技术
无人系统
机器人
虚拟现实
3D/4D打印
生物科技
精准医疗
智能制造
大数据
5G通讯
区块链
量子计算
新材料
太赫兹
航天
卫星
北斗
航空发动机
高性能芯片
半导体元器件
航空母舰
潜航器
无人机
新型轰炸机
先进雷达
新型导弹
高超声速武器
武装直升机
装备
军队改革
军事战略
人才培养
国防建设
外军动态
综合安全
军事安全
科技安全
信息安全
太空安全
发展安全
大国博弈
贸易战
习近平
DARPA
兰德研究报告
梅宏
王凤岭
名家言论
政策法规
产业快讯
科技前沿应用
创新科技其他主题文章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小蓝君微信:lhcq6666
电话:17319474019蓝海长青系列自媒体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