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气氛浓厚的地方氛围最浓,有啥地方呀?


临近春节,市民们都忙着置办年货,熙熙攘攘的大集成为年味最浓的地方,也是市民最爱去的地方。1月19日是农历腊月廿五,恰逢潍坊大集、赵疃大集开集,这也是春节前城区规模最大的两个大集。当天,记者在集市上看到,水产、瓜果、蔬菜、春联年画、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每个摊位前都是人声鼎沸。
摊贩
凌晨三时从临朐出发,赶来占个好位置
潍坊大集是城区规模大、存在时间长的大集之一,之前位于和平路与四平路间的卧龙街上,后来整体搬迁,一部分搬到卧龙西街与和平路交叉口以南,目前已经被取缔;一部分搬迁到卧龙东街与四平路交叉口南50米路东,延续了原来的繁华。
潍坊大集上,市民在买菜。
1月1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潍坊大集上看到,这里热闹非凡,赶集的人熙熙攘攘,抢购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浓年味。多名摊贩表示,常年在此赶集的都有固定摊位,没有摊位的摊贩在天还没亮时就赶来占位置了。
在一个销售熟牛肉的摊位前,摊主刘凤梅正在招呼顾客,丈夫则忙着过秤。“我们来自临朐,牛肉、牛下货都是在家煮好的,然后带到集市上销售。”刘凤梅告诉记者,年集最热闹,销量也很好,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来潍坊大集上销售。为了能占个好位置,他们凌晨3时就从家里出发,到了城区是4时30分,在大集南门口处找到了一个好位置。
活鸡活鱼销售火爆,特意请来亲戚帮忙
孙家大集位于城区玉清东街与虞河路交叉口附近,和潍坊大集、赵疃大集每五天一个集不同,这里是天天有集,平时就人来人往,到了年根儿上,更是热闹非凡。
孙家大集上,市民排队购买活鱼。
记者在孙家大集上看到,人气最高的地方当属活鸡活鱼摊,被围得水泄不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卖活鸡的摊主告诉记者,这几天生意忙不过来,只好把家里的亲戚请过来帮忙。有些顾客一次性买六七只鸡,他估计自己带来的一车鸡,不到中午就能卖完。
活鱼摊前同样是一片忙碌,摊主忙着刮鱼鳞。活鱼的种类不少,但销售最火的还是鲤鱼,尤其是个头大的,一个重五六斤。摊主告诉记者,临到年根儿,有不少顾客专门过来买鱼,准备过年时祭祀用,最近这几天,活鱼的销量都是平时的四五倍。
在赵疃大集上,活鱼活鸡卖得同样火爆。一位老人面前摆着一堆白菜和袋装的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老人告诉记者,他姓刘,来自寒亭,这些鸡都是自己家果园里散养的,养了一年时间,虽然比普通的养殖鸡贵一些,但口感绝对好。
赵疃大集上,来赶年集的市民摩肩接踵。
不少市民一听是散养鸡,纷纷跑过来抢着购买。有些市民没有随身带现金,而老人不会用微信,他们只好借钱买。老人一共就带了十只鸡,没多大一会儿就卖光了。
三百多斤莲藕,一上午就能全卖完
春节期间,不少家庭有炸藕盒的习惯,聚餐时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在孙家大集上,几乎每个莲藕摊位前都围满了市民,大家争相挑选着成色好一些的莲藕。记者采访得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莲藕多来自滨海区、寿光北部等地。
在一个莲藕摊位前,摊主马春华一会儿忙着从车上往下搬莲藕,一会儿给顾客过秤。在马春华看来,春节前,莲藕不仅卖得好,价格也比平时高不少。
“冬季是本地莲藕上市的季节,市民买回家后,过年时可以做藕盒,也可以拌凉菜。我卖的这些莲藕来自寿光北部,从湾塘里挖出来后,一直存放到过年销售,只为卖个好价格。”马春华告诉记者,种植户们冬天就会存藕,等到春节前挖出来销售,“我今天带来了300多斤莲藕,一上午就能全卖完。”
不少市民在大集上选购大白菜、韭菜、蒜薹和黄瓜等蔬菜,等着过年时吃。受季节和节日因素影响,蔬菜价格涨幅比较大,其中大白菜零售价从5毛钱一斤涨到了1元,韭菜卖出了8元一斤的高价,蒜薹零售价达到6元一斤。多名菜贩表示,春节前这几天,菜价还会上涨。
推车子卖熟猪皮,半小时卖完一车
上午9时许,潍坊大集上已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在大集外围,一位推着小推车的商贩被市民团团围住。记者挤进去看到,他车里拉的是熟猪皮,已经卖了快一半了。
潍坊大集上,一位商贩推着车子卖猪皮。
购买的人太多,这名商贩忙得不可开交,他熟练地给顾客把猪皮切开,装进袋里,嘴里还不停吆喝着招揽顾客。
家住四平新苑小区的市民杜女士购买了三卷熟猪皮。“猪皮是做肉冻的必备品,因为孩子们特别爱吃肉冻,所以每年过年家里都会做。而且熟猪皮还可以直接调一下吃,同样是不错的小菜。”杜女士笑着说。
这名商贩告诉记者,平时这种熟猪皮给特定的商家供货,普通市民购买的不是很多。但春节前就不一样了,市民的需求量非常大,他早上拉来了一车,半个小时就卖完了,这是第二车,又快卖完了。
市民
带着女儿来赶年集,感受别样氛围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赶年集不仅是为了购置年货,更是来感受那逐渐变淡的年味。最能体现年味的,莫过于销售春联、红灯笼、过门钱的摊位,这些摊位生意异常火爆,尤其是红红火火的灯笼、装饰品格外受青睐。
在赵疃大集上,市民穿梭在一幅幅悬挂在空中的“福”字之间,年味十足。尤其是孩子们,面对花样繁多的“福”字、灯笼,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赵疃大集上,市民挑选福字和对联。
当天,家住城区新华风景小区的刘女士带着女儿来赶年集,特意指着摊位上的“福”字、灯笼和春联向女儿介绍着。“小时候每逢过年,都特别盼着赶年集,如今自己有了女儿,也想让她体验一下这种别样的氛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对于春节的感觉越来越淡,我觉得带着孩子赶赶年集,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挺好的。”刘女士对记者说。
买了五斤豆腐,用来包包子和水饺
年糕、小豆腐等传统年货,虽然日常用得不多,但却是众多市民家中不可缺少的。
在孙家大集上,记者遇到了市民马玉泉,他一下购买了5斤豆腐。“家人都比较喜欢吃豆腐,干脆一次性多买点。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作为素食的豆腐仍然不能缺少。在春节期间,豆腐有很多用途,包包子、水饺都能用得上。”65岁的马玉泉说,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吃的是冻豆腐,将鲜豆腐买回家,夜间放到室外冷冻,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成了冻豆腐,“相比鲜豆腐,冻豆腐更筋道,以前过年都是用来包水饺或炒菜熬汤,非常好吃。每当吃冻豆腐,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从老家过来看孩子,赶年集买盖垫
在大集上,市民除了购买食品类年货外,还会选购一些家里常用的手工制品。潍坊大集上一个销售面板、盖垫等制品的摊位前,不少市民在认真比对挑选。
市民宋女士告诉记者,每到春节前,她都会特意来大集上看看这些手工制品。“比如说这‘丕盖’,可以用来热馒头、包子,盖垫可以用来放馒头。这种手工制品的好处是透气性比较好,用来盛放馒头挺实用。”宋女士说。
家住城区金鼎华府小区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她从老家过来看孩子,来了以后发现年轻人置办的都是不锈钢和塑料材质的盖垫,中看不中用,特意趁着年集来购买手工草编制品。“塑料盖垫的透气性太差,刚蒸出来的馒头放在上面,过一会儿就跟被水泡过似的,根本就没法用。”周女士说,能够买到实用性强的好东西,这才是逛年集最大的乐趣。
心声
城市里还有赶集的地方,挺不错的
近几年,随着城市飞速发展,留给大集的空间越来越少,不少之前位于城区的大集已经逐渐消失。因此,对于在城市中还能体会到这种浓浓的年味,很多市民非常珍惜。在孙家大集上,记者遇到了奎文区虞河生活城小区居民薛增兰,她的车子上装着蔬菜、鸡、带鱼、大虾、春联、瓜子等年货,满满一车子。薛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的孩子还小,担心老家太冷,今年她和老伴特意来到城里过春节。年轻人都还没放假,所以赶集购置年货的任务落在了她和老伴身上。
“像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人,更喜欢大集这种氛围,可以讨价还价,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吵闹声。虽然同样是人挤人,但感觉比逛超市更有烟火气,心里更舒坦。”薛增兰说,“现在城市里还能有赶集的地方,真是挺不错的。听说孙家大集马上要搬走,不知道明年还没有年集可以赶,心里不免有些小失落”。
记者注意到,前来赶集的也有不少年轻人,几个大集周围车辆停得满满当当。在赵疃大集,记者遇到了家住寒亭区的孙德凯。“平时忙于工作,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今天正好是周日,特意带着家人过来赶年集,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孙德凯说,赶个年集有种仪式感,也代表着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别有一番感觉。
潍坊新闻
山东省潍坊市
阅读量:37.4W
}
文章目录[隐藏]
东北雪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三亚
享受热带风情的海鲜盛宴
西双版纳
异域里的别样年味
攀枝花
川南边的世外桃源此时正美
桂林
“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
北海
回味小时候的纯真时光
年味儿最正的春节发源地
WPJAM TOC
过年去哪里旅游最好(最适合春节旅行的7个地方!)
提起新年,你会想到什么?大多数人包饺子、看春晚、守岁,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不过也有些人选择过一个“不同”的新年,和家人一起出去旅行,热热闹闹庆祝新年的到来。
像后者这样的过年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今天瞧妹就来推荐一些浓浓年味的地点,相信你会在那留下美好特别的回忆。
东北雪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于生活在雪乡的人来说,每年冬天的时候,堆一个雪人,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换上了白色的新装,意味着新年也快要到了。
雪乡的前身是双峰林场,日本海的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在此交峰,在这个海拔不高的小山区形成丰沛的降雪,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在雪乡很难看到高楼大厦,更多的是百姓搭建的小木屋;
屋子上的雪高高堆在屋檐上而不落,放眼望去,好像一朵朵蘑菇从地上长出,形态各异,颇有生趣。
说起过年,自然少不了美食。
在雪乡可以吃到正宗的东北菜肴,比如说猪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以及锅包肉,光是想想都口水直流。
但是非要说冬天的“黄金搭档”,莫过于雪乡的“冻水果”了。
不仅有冻梨、冻草莓、冻柿子等等,就连平时吃的冰糖葫芦也是冻得结结实实的。
过年在雪乡,亲朋好友围坐在暖烘烘的炕上聊的起劲,一边看着雪乡的美景,一边吃着雪乡的特产,这才是最享受的事情啊!
三亚
享受热带风情的海鲜盛宴
南方人总幻想着自己捂着耳朵,在皑皑的白雪中放鞭炮过年;
而北方人一到过年,却心心念念着中国南方的小太阳——三亚。
每年,有将近20万北方人候鸟般向南飞行,来到三亚。
年味儿不能少了海鲜,三亚南濒南海,种类繁多的生猛海鲜,一定会满足你的味蕾。
出产于海南和乐镇的和乐蟹,膏满肉肥是它的代名词;
肥到甩其他蟹种几条街,特别是脂膏,金黄油亮,营养满格;
螺类和贝壳类可以辣炒或者酸姜炒,香辣可口;
皮皮虾和鱿鱼椒盐做法更入味;
龙虾可以清蒸龙身,龙虾头用来煮粥;
还有鲍鱼、海胆、花蛤、蛏子等各种活蹦乱跳的海鲜,都在等候你的发配调遣。
最后也不要放过在海南过年过节必吃的 “四大名菜”之一——文昌鸡;
其肉质滑嫩,皮薄骨酥,香味甚浓,肥而不腻。
海南人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
吃饱喝足后出门散个步,抬头还可能不小心就撞到青芒果;
摘一个下来,撒点辣椒,冻在冰箱一会儿,好吃的不得了呀!
抛开棉衣棉裤,在海滩上舒服的晒着太阳过新年,真让人“上头”!
西双版纳
异域里的别样年味
若是想来一场异域风情游,也不必大费周章的出国,家门边上就有一处好景。
北回归线穿过的滇南秘境里,藏着一片绿洲。
高浓度的氧气,年平均气温21℃,终年无霜雪,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
这里是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与汉族人的习惯不同,傣族人有着过年放天灯的传统,希望这个用棉纸做成的孔明灯带走一切污垢,给今后带来一片光明与希冀。
一盏盏橘红色的希望之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缓缓升空,穿透漆黑的夜晚,飘向远方。
放完天灯,再去西双版纳最古老的曼听公园看一场民族晚会表演。
名为"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的文艺演出集合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度的文化特色;
六个在西双版纳世居少数民族的在这里展现多彩的文化;
尽情尽兴地与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姑娘、小伙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奔放。
在新年的欢庆礼花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让人欢乐开怀的夜晚就这样意犹未尽地度过了。
攀枝花
川南边的世外桃源此时正美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花”,城如其名的攀枝花,春夏秋冬,花开不歇。
北成昆线通天府之国,南接彩云之南,蜿蜒横断山脉的那头是青藏高原,也是很多人去丽江香格里拉的必经之地。
看腻了新年的礼花,不如和家人来这片川南之地欣赏一番真正的花海;
蓝花楹高贵冷艳,凤凰花热情似火,索玛花漫山遍野,三角梅姹紫嫣红……
尤其是蓝花楹,花团浓密,就像上帝打翻了紫蓝墨水。
而飘落的花瓣为街道、马路铺上同色调的柔软地毯。偌大的城市恣意行走,丝毫不用担心人挤人。
凤凰花则有着与新年相称的热闹;
鲜红或橙色的花朵,热烈奔放,嫩绿嫩绿的羽状复叶,像极了含羞草的叶子,有点含羞内敛的风情;
热烈和内敛同在,鲜红和嫩绿辉映。
拿着手机,“咔嚓”一声,将一家人与大地湾红艳艳的凤凰花一起留在镜头里。
桂林
“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你早就在小学课本里听过。
和家人一起爬上大面山,看看漓江第一湾的绝美风光;
眼睛沉浸在一片云海之中,看云雾变幻万千,在大大小小如春笋般矗立云端的山尖中穿行流淌。
漓江之水仿如一首会流动的诗歌,无声地演绎着,抑扬顿挫的韵律和节奏,倒也是另外一种美的境界。
再上龙脊梯田看一看那造物主的大手笔;
绿油油的稻田仿佛是上帝划出的波纹,一层一层,从山顶倾斜而下
既有大刀阔斧的砍削,又有丝丝入扣的精雕细啄。
最后带着你的20元压岁钱,去兴坪镇看一看这人民币背后的景色;
红红的晚霞和山峰倒映在漓江中,千百年来不知它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筏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全家人一起在这里“漫游”过春节再合适不过了。
北海
回味小时候的纯真时光
所有人都知道广西有个桂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广西有北海。
冬日里,你一样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温暖的阳光,洁净的海水。
这里的天空像一幅清澈纯净的蓝色的画布,不知被谁随意涂抹上几笔白色,充满着随风飘荡的软糯糯的“棉花”。
如果你按下加速键,会看见天空变成一整幅流动的水彩画。
有着“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地道越南特色的北海老街,还有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最美小岛”的涠洲岛,都值得你在新年去一趟北海。
跟着渔民的船出海,和他们一起钓鱼一起拉网捕鱼,看着他们收获满满的笑脸;
趁着落潮时分,带上一个小桶,漫步海滩之上;
现在的海滩是一个与平时不同的世界,积水的小坑里可能有着平时在水族馆都看不到的可爱生物;
石头缝里可能有一只小螃蟹吐着泡沫看着你;
或者不经意间就踩到了一个漂亮的贝壳;
这时候,小桶派上了用场,
大的带走,小的留下,和大海来一场愉快的约会。
阆中古城
年味儿最正的春节发源地
想感受最地道的年味,当然不能错过春节的发源地—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距成都300公里。
从空中俯瞰,阆中古城三面临水,四面环山,并且所有山势正合风水理论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说法,应该算作中国人最理想的居住地了。
山水城相融一体,走在古城的街上,最能感受古城百姓真实生活。
活态的阆中古城,有着最为原始的春节文化样本,依次上演的川戏、皮影,走街串户的狮灯、龙灯、春节老人……
既保留了传统节俗的原真面目,又融进了现代的审美意识,在锣鼓喧闹声中得到了传承。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电视里的春节晚会、孩子们的炮仗声加上大人们的谈笑声,为年味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处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异地的年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想带着父母过一个特别的新年,不妨选一个心仪的地方,一起开始2020之旅吧!
特别声明(本站非电商站,不做网上交易):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注册会员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易看资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4.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导语: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高深的转基因技术,你们能读懂文中的内容吗?(生齐答:能。)
  2.追问: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写法将这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这般通俗易懂?
  (用打比方(比喻)的写法来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
  3.默读课文,用“ ”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比喻)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5.指名反馈,全斑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⑴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句中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通俗、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⑵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用“搬家”这种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来介绍转基因技术,十分形象直观,使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⑶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的“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
  用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行为来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原理,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
  6.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8.教师过渡、引导:文中除了打比方的写法令人叫绝,还有其他哪些写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9.学生自由发言,并指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⑴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第l与第5自然段)
  ⑵设问激趣的写法。(课文第1与第2自然段)
  ⑶详略得当的写法。(课文第7、8、9自然段)
  ⑷举例说明的写法。(课文第7~10自然段)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马上提出建议,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斑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种瓜得豆》课堂练习3篇
六年级下册《种瓜得豆》课堂练习1
  1.组词:
  必( ) 鬼( ) 般( )
  泌( ) 瑰( ) 搬( )
  攻( ) 柿( ) 供( )
  玫( ) 饰( ) 拱(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不应( ) ( )( )施令 前所( )( )
  ( )土不( ) ( )( )可支 和*(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 )。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 ),有的管( ),有的`管( )……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 )。
  (2)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 )。他们把一种生物里的( )。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 )“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 )。
  这种让基因( )的技术,就叫( )。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2)
——六年级语文下《种瓜得豆》教学反思?3篇
六年级语文下《种瓜得豆》教学反思?1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对于这一课,作如下的反思;
  1、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比较典型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提纲。
  2、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转基因技术这种高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我不在科学名词术语上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通过朗读、感悟,说出自己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读懂了什么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部分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3、在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创设“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研读课文,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模拟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由教师当“主持人”,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当“新闻发言人”,结合课文内容发布“新闻”,台下的学生当“记者”,可以向“新闻发言人”提问,“发言人”要“答记者问”。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充分去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成果,在学生生动的讲述和巧妙的应答中,不仅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感受课文的表达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学生掌握的资料过少,语言表达过于害羞,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下《种瓜得豆》教学反思?2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是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我手拿了一张报纸走进教室,在引入时,我先出示了报纸,大家都很惊奇。报纸是一位女代表手拿转基因花生的图片,我同时又拿出一张普通的花生图片展示,看着图片这么大差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啊?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分组、个别等形式下,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列好阅读提纲的前提下,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学习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把基因比作“大管家”,发号施令,让学生结合影视经验,来理解基因的作用,又联系班里许多同学家搬家的切身经历,来帮助学生理解转基因技术,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课文在愉快中进行,也许课堂应该结束,可是我没有停止我的课堂,又列举了水稻之父袁隆*培育出杂交水稻,造福人民的事迹......
  一件件事情让学生睁大了眼睛,我趁势又随即播报了都市新闻《带上月球的种子》,由问题“大家猜猜带上月球的种子回来后会有什么变化?”为话题展开,让学生猜想结果,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猜测中,来感受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学生的惊叹中结束。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3)
——小学六年级语文《种瓜得豆》教案 (菁选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种瓜得豆》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自学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和*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讨论解疑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1、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1、指名反馈。
  2、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种瓜得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3、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3、关键:激发兴趣,明确任务,认真自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种瓜得豆》这篇课文,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回答
  3、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并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2—4自然段)
  了解什么是基因及其的作用
  1、同学们,按常理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可以做到“种瓜得豆”,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2、“基因”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也很深奥,在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的作用,请同学们先齐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是什么?
  3、齐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4、同学们读得非常棒!那现在谁来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语告诉我们,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是什么呢?
  5、文中的“大管家” 、“发号施令”是什么意思?“大管家”如何“发号施令”(具体举例解释)?为什么加上双引号?
  6、出示图片:我们来看几组图片,来感受这位“大管家”的威力。
  7、出示基因图:这位大管家拥有那么大的权利,又那么神奇,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认识它吗?
  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这些基因生长在生物体(包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一代一代遗传下去。所以我们与自己的父母的特征很相似,就如牛生下的还是牛,不会是猪,而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还有文中提到的种瓜得豆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1、集体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后画出描写转基因技术的`关键词语。
  2、反馈。基因“搬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10自然段)
  1、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瓜苗长出大豆的吗?为什么没有呢?
  2、过渡(读第五自然段)
  3、那么科学家花那么大的精力研究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用武之地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4、师生互动(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是“新闻发言人”,要认真读课文,能说出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表达要清楚,用语要简练。老师是“记者”,对“新闻发言人”随机提问。
  5、图片欣赏(转基因的遐想)
  6、转基因技术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有用武之地,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
  三、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科普说明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的转基因技术,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将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如此通俗易懂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学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出示有关小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的演示文稿并对各种说明方法作简略的介绍;
  ①、打比方:打比方和比喻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比喻是修辞方法,而打比方是说明方法。
  ②、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讨论:文中哪些段落运用了相应的说明方法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3、交流反馈
  我们以后写说明文的文章就可以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种瓜得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3、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3、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5、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4)
——六年级下册语文《顶碗少年》教案3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顶碗少年》教案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5)
——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教案3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预习(或复习)提纲
  1、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
  2、了解我国*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嚢樽;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重点研读,感悟情感
  (一)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二)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拥有藏戏的自豪。
  (三)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四)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升华: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四、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机箱、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重点: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难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
  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猜猜这些分别属于那个剧种。
  二、授新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由上一课我国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引入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那么作者都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呢?
  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当引导
  小组分别汇报所搜集到的关于藏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等。
  三、整体感知
  藏戏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的?
  (明确:形成和特色,从事物的不从角度对其进行了介绍)
  四、具体分析
  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指名12名绩优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第二课时
  藏戏有哪些特色呢?
  找出文中描写藏戏特色的段落,并概括藏戏都有哪些特色?
  出示幻灯片()的面具()的舞台()的演唱风格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介绍藏戏特色的段落
  出示相关图片
  组织学生交流
  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①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②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③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读课文第一部分:
  连用三个反问句,并构成排比
  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
  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为下*铺垫;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吸引读者。
  1、学习文章第一部分的写法,运用三个排比的反问句式,介绍本班某位同学的特点
  2、完成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藏戏》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特色:
  ( )的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 )的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的演唱风格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作者叙述脉络清楚、点面结合、有详有略,把藏戏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妖魔、恐怖、鼻祖、旷野、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原因,多数学生对于戏曲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时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因此本文所描写的藏戏这一地方戏很陌生,给这节课的学习、感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提前观看戏曲录象资料。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教师准备藏戏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戏曲节目吗?看了些什么戏?(可能有的同学跟随父母或祖父辈看过。比如《五女拜寿》《黛玉葬花》《花木兰》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出它们所属的剧种。)想不到你们对戏曲还了解这么多!你们知道吗?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藏戏的魅力。。(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在书上做好标记。
  2.交流初读收获。看你们读得如此从容沉静,想必心中早有答案了吧?那么你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形成?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呢?(4-7自然段写了藏戏的形成;8-20自然段写了藏戏的特色。)那么,课文的1-3自然段呢?齐读这三个自然段,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藏戏的三个特点:带这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还没结束)
  三、自主研读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课文开篇以饱含激情的三个反问句概述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在8-20自然段又浓墨重彩地详细描述藏戏的艺术特色,大家快速朗读课文,划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好批注,准备交流。(学生读书,教师指导。)
  2.集体交流最感兴趣的部分。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
  A、关于藏戏的面具。
  (1)谁能说说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颜色多样、性格鲜明、同样性格的人戴同样的面具)
  (2)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的呢?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二者都有多彩的颜色。但京剧的脸谱直接勾勒在演员的脸上,藏戏的面具却是用布、革、绒等材料作成,戴在演员的面部。)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就真切地感受*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除此而外,藏戏还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B、关于藏戏的舞台。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对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板书: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只要一鼓一钹,只要有观众即可,他们在面具下尽情演绎着各种故事,多高尚的.一群人啊!
  C、关于藏戏的演出。
  1.(如果学生不谈这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说:“老师对藏戏的演出非常感兴趣,谁愿意帮老师读一下这部分内容?”)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找一找,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班级交流后,相机板书:固定的程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2.老师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对藏戏的唱腔音韵有更深的了解。出示补充阅读材料如下:
  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3.读了这段文章后,你对藏戏的地域特色有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认识。
  四、学习藏戏的形成(4-7自然段)
  1.这样风格独特的藏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默读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2.这个传奇故事,深深打动你的是什么?(可能是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也可能是五位姑娘的义举,也有可能是那成千上万的工匠……)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媒体展示一段藏戏片段让学生欣赏。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藏戏的特点的?与《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1.写作顺序不同:《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2.语言风格不同:《北京的春节》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手法,语言朴实,如话家常;《藏戏》运用比喻、反问、夸张等手法,语言生动传神、文学色彩浓厚。)
  六、作业
  藏戏犹如盛开在高原的雪莲,开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作为全国大省的山东,我们齐鲁大地肯定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样式,课后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藏戏
  形成: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艺术特色: 面具 颜色多样 性格鲜明
  舞台 不要……不要…… 不要…… 只要……只要
  演出 程序化 唱腔、动作丰富 时间长
  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读完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戏艺人。他们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难怪,藏戏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靠的就是藏戏艺人的那种精神,娱乐观众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计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演着!
  本课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饶有兴趣地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地说明方法。
  4、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我也设计得非常简单:
  1、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藏戏形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藏戏有哪几个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反复朗读具体描写藏戏特点的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你想对藏戏艺人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用一个课时,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是学生先分组自学然后交流讨论的方式。这课的教学我的感觉是比较粗糙,有点“大刀阔斧”味道。但是我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踊跃,学习的兴趣比较高。
  这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引导孩子们去品读了课文开篇的三个反问的句子,这三个反问句也是一组排比句,用了反问了形式,强调了藏戏的突出特点,有点扣人心弦,因此,我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北京的春节》完全不一样,孩子们在交流汇报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完这课,我的感觉比较轻松,但是却有些心虚,学生从这课的学习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我实在是没底。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文章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可能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界同仁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藏戏》一文的教学目标为
  1、读读记记有关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六年级语文下册《种瓜得豆》教案3篇(扩展6)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1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2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录像(09年春晚杂技表演《抖杠》)。
  2、说说你在观看时的感受。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我想,读过课文后这位少年会同样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B、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学情况(词语,及自学要求中的问题)。
  三、深入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你们真了不起,初读课文就能理解这么深。那么究竟是哪些语句让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圈圈重点词,写写自己的`感受。
  2、重点句子交流:
  (1)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为什么你对这个句子感受深刻?从哪里看出来?结合 “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 这些词语理解体会。
  此时,少年的心里会怎么想?
  有感情朗读。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朗读。
  理解“不知所措”,结合“呆呆地、不知所措”这两个词语谈感受。
  有感情朗读。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学生谈感受。
  3、是谁?是什么力量使少年重新镇静下来表演?引出老者。
  读描写老者的这段话,猜测这老者是谁?
  从哪里看出是老者给了少年重新镇静的力量?(老者的神情、动作、语言)
  想像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正是有了老者的鼓励,少年又一次重振信心,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引:少年不仅仅稳住了碗,还稳住了__?(学生交流。)
  当学生说到观众时,引导学生找出前两次少年表演时描写观众的神情的句子,品读感悟。
  少年稳住了一切,他成功了!全场沸腾了,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听着这掌声,少年__?(笑了),老者__?(笑了),观众__?(笑了),他们为何而笑呢?
  写话练习: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少年笑了,因为________
  老者笑了,因为________
  观众笑了,因为________
  学生动笔写,写好进行交流。
  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说什么?
  四、小结全文:
  读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顶碗少年那颗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心。真心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永不退缩。
  五、回归文本:
  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以这件事让学生分3段,明确这种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六、板书:
  顶碗 失败 失败 成功
  少年 不放弃 拼搏 强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顶碗少年》3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教案,语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年气氛浓厚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