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不像恐龙复活能对抗人类吗一样繁殖出比上一代还要大的人?


今天天星给各位分享史前巨企鹅,其中也会对巨企鹅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史前 *** 沙漠巨兽
2、巨大的史前企鹅在恐龙时代进化而来
3、企鹅的进化特点?
4、关于企鹅的知识有什么?
5、史前企鹅:身高达1.8米的大个头
史前 *** 沙漠巨兽
史前 *** 沙漠巨兽如下:
1、史前巨蟒
根据哥伦比亚北部出土的蛇类骨架化石推测,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巨蛇可能是已知蛇类中最长的物种。这种远古巨蛇身至少长13米,体重能达到1.135吨。目前,绿水蚺是世界上最重的蛇类,但体重也不过250公斤。该巨蛇化石出土的地点还挖掘出了巨龟和远古鳄鱼的骨骼化石,它们可能是这种巨蛇的猎物。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其体形大小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2、公牛大的老鼠――更大的老鼠
目前遍布世界的各种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啮齿动物,但它们体重通常不到1公斤。乌拉圭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距今约400万年前,南美地区生活着的一种啮齿动物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更大的啮齿动物。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 *** 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
3、马达加斯加岛发现魔鬼蛙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克劳斯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世界现存更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4、秘鲁发现巨型企鹅化石
大约三千五百万年以前,曾经有身材像人一样高大的企鹅漫步在南美洲的某些地方,即使没有冰雪环境也能够正常生存这一幕不是幻想而是现实。这些化石都是在秘鲁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的。其中一枚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巨型企鹅头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大企鹅,其站立高度达到了四英尺半(大约一点五米)。
5、巨型海洋蝎子比人还大
在德国已经发现了一种远古海洋蝎子,它们比人还高,足足有2米5,仅爪子就有47厘米长。好在它早在3.9亿年前就已灭绝,不然人类将面临严重威胁。除了体形巨大之外,此海洋蝎子还具有现代蝎子的模样,它们生活在海洋的盐水和湖泊河流的淡水中,时间大约是在4.6亿年-2.55亿年前。它们曾是动物王国之王,位于食物链的最上层,吃鱼和三叶虫,甚至相互残食。
6、巨型鲨鱼有最强大的咬劲
美国16岁男孩潜水时偶然发现的化石是一块史前鲨鱼巨齿鲨(Carcharodon megalodon)的牙齿化石。巨齿鲨的希腊文原意是巨大的牙齿,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巨齿鲨体型巨大,体长可达到16米,而普通的大白鲨也仅仅20英尺长(约6.01米)。科学家认为巨齿鲨的重量可能会达到60吨,它在海洋中捕杀鲸鱼等大型海洋生物,它每天要吃近1.2吨的食物。
7、巨型史前袋鼠被人灭绝
人类的狩猎行为很可能是导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大袋鼠和其它巨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个大袋鼠的头骨遗骸于2000年发掘于塔斯马尼亚岛西北部的浓密雨林中。科学家推测,这只袋鼠生活在4.1万年前,比人类出现在该地区的时间大约晚2000年。
8.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嵴椎动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
9.哈斯特巨鹰
700年前生活在新西兰的哈斯特巨鹰(Haast'seagle),比现在的记录保持者—— *** 鹰(Harpyeagle)的体型大约大40%。它位居当地的食物链之首。这张图片上展示的场景,是哈斯特巨鹰正在捕杀已经灭绝的新西兰恐鸟。这种巨鹰的体型非常大,已经达到飞行的生理极限。哈斯特巨鹰是之一批新西兰居民——毛利人的洞穴壁画和神话传说的主题。
10.双门齿兽
双门齿兽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的澳大利亚,体形大如河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更大的有袋类动物。其中丽纹双门齿兽是体型更大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双门齿兽栖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树叶、灌木及草。更大的有河马般大小,约有3米长,肩高2米,幼小或衰老的双门齿兽可能受到袋狼,袋狮,古巨蜥等动物的侵袭。
巨大的史前企鹅在恐龙时代进化而来
与帝王企鹅(现存更大的企鹅种类)和人类相比,威帕拉巨企鹅是一种生物。(图片版权所有:森肯伯格自然研究学会)根据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企鹅化石,6100万年前行走在地球上的
企鹅可能是巨人,长到近5英尺高。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也许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体型过大的涉禽可能是和恐龙一起进化而来的。
企鹅是不会飞的,但它们可以以每小时22英里(35公里)的速度游泳。更大的活企鹅,帝企鹅,可以长到大约3.9英尺(1.2米)高,但之前出土的化石显示,已经灭绝的企鹅可以长到5.4英尺(1.65米)高。
虽然企鹅不会飞,但它们的解剖结构表明,它们的祖先可以飞,就像其他现代鸟类一样。研究合著者、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坎特伯雷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说,例如,活企鹅的一些翼骨和飞行鸟的翼骨是以同样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斯科菲尔德在接受《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说,除此之外,现代企鹅的体内也有气囊,就像飞鸟一样,不过在飞鸟体内,这些气囊有助于减轻飞行时的重量,而在企鹅体内,它们有助于鸟类控制浮力。[南极洲的帝企鹅]
古企鹅骨骼“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现代鸟类化石之一,”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国法兰克福森肯伯格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鸟类学家杰拉尔德·迈尔说。因此,研究企鹅化石有助于解决“关于现代鸟类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争论”,迈尔告诉《生活科学》。
研究人员分析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沿外帕拉河挖掘的腿骨化石。先前的研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鸟类化石,这些化石是在6500万年前恐龙时代结束后的400万年前嵌入海砂中的。
“化石是一位业余收藏家Leigh Love发现的,”梅尔说,另外,Love已经在那里收集化石好几年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科学家发现这些企鹅腿骨大约有6100万年的历史。迈尔说,这只企鹅的年龄与迄今已知的最老企鹅韦曼努曼纳里吉(Waimanu manneringi)的年龄相同。此外,这只新发现的企鹅的体型达到了约4.9英尺(1.5米),几乎相当于已知更大的已灭绝企鹅——生活在南极洲约4500万至3300万年前的诺登斯克乔尔迪人(Humanornis
nordenskjoeldi)——这些发现揭示了“企鹅在进化早期就达到了巨大的体型,”梅尔说。他补充说,大型企鹅很可能是由于海豹和齿鲸等海洋哺乳动物的出现而灭绝的。
是海滩上怀曼努企鹅的艺术写照。直到现在,在新西兰遗址上只发现了这只非常原始的企鹅的遗骸。(版权所有Chris Gaskin/奥塔戈地质博物馆大学)
这些新发现的6100万年前的骨骼与其他同年龄的企鹅化石有很大不同。例如,这只新企鹅可能具有现代企鹅特有的直立、摇摇晃晃的步态,而怀曼努-曼纳林吉的步态则更为弯腰。
新的发现表明,对于古代企鹅来说,进化出现在在身体计划中看到的多样性水平,研究人员说,所有企鹅的祖先都可能在几百万年前就起源了,很可能是在恐龙时代。这与之前的一些说法相矛盾,即企鹅在6200万年前才从其他鸟类中分化出来。
这只新发现的企鹅目前还没有命名“我们需要更多的材料才能给这个物种命名,”斯科菲尔德说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化石
企鹅的进化特点?
企鹅(学名:Spheniscidae):有“海洋之舟”美称的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们很可能在地球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8种,大多数都分布在南半球。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属于企鹅目,企鹅科。特征为不能飞翔;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着地);前肢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保温。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色型和个体大小。
企鹅能在-60℃的严寒中生活、繁殖。在陆地上,它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遇到危险,连跌带爬,狼狈不堪。可是在水里,企鹅那短小的翅膀成了一双强有力的“划桨”,游速可达每小时25-30千米。一天可游160千米。 主要以磷虾、乌贼,小鱼为食。
中文名
企鹅
学名
Spheniscidae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狗仔直播企鹅 *** 企鹅直播企鹅 *** 直播企鹅直播平台虎牙在线直播斗鱼tv企鹅电竞直播平台企鹅电竞直播企鹅电竞
物种学史
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们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之一次发现了企鹅。但是最早记载企鹅的却是历史学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麦哲伦船队在巴塔哥尼亚海岸遇到大群企鹅,当时他们称之为不认识的鹅。人们早期描述的企鹅种类,多数是生活在南温带的种类。到了18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定出了6种企鹅的名字,而发现真正生活在南极冰原的种类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给王企鹅定名,斯岛黄眉企鹅1953年才被命名。企鹅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又因为企鹅正面很像 *** 的"企"字,所以译名就叫企鹅。
1887年,孟兹比尔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企鹅有可能是独立于其他鸟类,单独从爬行类演变进化而来。企鹅的鳍翅不是鸟类的翅膀变异形成的,而是由爬行类的前肢直接进化形成的,企鹅根本没有经历过飞翔阶段。后来,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动物化石,它高约1米、体重有9千克,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个发现似乎印证了孟兹比尔的猜测。
1981年,日本也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海鸟化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距今3000万年、不会飞的原始企鹅的化石,或许它就是现代企鹅的史前祖先。
近年,鸟类学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鸦化石的构造之后提出,距今3000万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种海鸦可能与企鹅的起源关系密切。这种已灭绝了的海鸦也是一种不会飞行的海鸟。科学家们认为,尽管企鹅与海鸦,一个生活在南半球,一个生活在北半球,但它们骨骼形体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以上证据来看,企鹅的祖先就是一种不能飞翔的动物。但是,有些动物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依据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断言企鹅的祖先应该是会飞行的。因为从现代企鹅的身体结构上依然能找到它们会飞翔的远祖遗留给后代的烙印。
科学家在秘鲁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热带企鹅的化石残骸。这是一种已经绝迹的企鹅,身高至少达1.5米,体型大得让研究人员也感到非常震惊。就连生活在地球上的更大的企鹅--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鹅,在它面前也十分逊色。
此外,这种巨型企鹅还是所有已知水禽中鸟喙最长的。它的喙长达18厘米,比头骨还要长出两倍多。据估计,这种巨型企鹅生活 在距今大约3600万年前。
除了巨型企鹅之外,古生物学家还在秘鲁南部海岸发现了另一种已灭绝的热带企鹅种类。这种热带企鹅身高约0.9米,和现代的帝企鹅个头差不多,它们生活在约420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鹅种类之一。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企鹅的化石残骸,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残骸。它们对研究现代企鹅的进化过程,以及企鹅在海洋中的分布地点和历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发现这些化石残骸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企鹅一直在高纬度地区,直到1000万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纬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发现的化石残骸,却将这一时间往前推了整整3000万年。
科学家认为,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地球曾经历了一段历史上温度更高的时期。从大约3400万年前,即南极冰盖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逐渐开始降低。而这两种企鹅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时间,都要远远早于地球开始降温的时期。
由秘鲁、阿根廷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在2005年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站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莉娅·克拉克表示:"我们以前总是倾向于认为,企鹅是习惯低温环境的动物--就连今天生活在赤道区域的小蓝企鹅也是这样。"克拉克说,"但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可以追溯到过去6500万年中地球上最热的一段时间。这些证据表明,企鹅到达低纬度地区的时间,比人们之前的估计还要早3000万年。"
与此同时,两种新企鹅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况,也使研究人员必须对企鹅的整个"家谱"进行改写。和地球上生活的企鹅种类不同,身形巨大的远古企鹅拥有长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鹅,它的喙特别长,就像长矛一样。克拉克猜测,这种喙很可能是用来帮助高个子的巨型企鹅吞食大型猎物。不仅如此,远古企鹅还能潜到很深的水下,并能像现代"亲戚"那样在水面下优雅地"滑翔",边滑翔边捉小鱼吃。
虽然从这两种已经灭绝的企鹅种类身上能够看出,它们愿意离开南半球纬度较高的低温水域,前往水温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高温环境。克拉克博士说:"这些在秘鲁发现的物种是企鹅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对现代企鹅而言,它们是相对较远的远房亲戚。"她表示:"全球变暖,发生在一个相对要短得多的时间段里。从这些新化石物种上得到的数据,并不能够证明,气候变暖不会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形态特征
企鹅共有18个独立物种,体型更大的的物种是帝企鹅,平均约1.1米高,体重35千克以上。最小的企鹅物种是小蓝企鹅(又称神仙企鹅),体高40厘米,重1千克。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 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这些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
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且脚比较短且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二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经过数千万年暴风雪的磨炼,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密接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百摄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鹅充沛的食物来源。
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 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企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牙齿。
关于企鹅的知识有什么?
企鹅(学名:Spheniscidae):有“海洋之舟”美称的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们很可能在地球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8种,大多数都分布在南半球。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属于企鹅目,企鹅科。特征为不能飞翔;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着地);前肢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保温。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色型和个体大小。
企鹅能在-60℃的严寒中生活、繁殖。在陆地上,它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遇到危险,连跌带爬,狼狈不堪。可是在水里,企鹅那短小的翅膀成了一双强有力的“划桨”,游速可达每小时25-30千米。一天可游160千米。 主要以磷虾、乌贼,小鱼为食。
物种学史
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们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之一次发现了企鹅。但是最早记载企鹅的却是历史学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麦哲伦船队在巴塔哥尼亚海岸遇到大群企鹅,当时他们称之为不认识的鹅。人们早期描述的企鹅种类,多数是生活在南温带的种类。到了18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定出了6种企鹅的名字,而发现真正生活在南极冰原的种类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给王企鹅定名,斯岛黄眉企鹅1953年才被命名。企鹅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又因为企鹅正面很像 *** 的"企"字,所以译名就叫企鹅。
1887年,孟兹比尔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企鹅有可能是独立于其他鸟类,单独从爬行类演变进化而来。企鹅的鳍翅不是鸟类的翅膀变异形成的,而是由爬行类的前肢直接进化形成的,企鹅根本没有经历过飞翔阶段。后来,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动物化石,它高约1米、体重有9千克,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个发现似乎印证了孟兹比尔的猜测。
1981年,日本也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海鸟化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距今3000万年、不会飞的原始企鹅的化石,或许它就是现代企鹅的史前祖先。
近年,鸟类学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鸦化石的构造之后提出,距今3000万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种海鸦可能与企鹅的起源关系密切。这种已灭绝了的海鸦也是一种不会飞行的海鸟。科学家们认为,尽管企鹅与海鸦,一个生活在南半球,一个生活在北半球,但它们骨骼形体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以上证据来看,企鹅的祖先就是一种不能飞翔的动物。但是,有些动物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依据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断言企鹅的祖先应该是会飞行的。因为从现代企鹅的身体结构上依然能找到它们会飞翔的远祖遗留给后代的烙印。
科学家在秘鲁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热带企鹅的化石残骸。这是一种已经绝迹的企鹅,身高至少达1.5米,体型大得让研究人员也感到非常震惊。就连生活在地球上的更大的企鹅——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鹅,在它面前也十分逊色。
此外,这种巨型企鹅还是所有已知水禽中鸟喙最长的。它的喙长达18厘米,比头骨还要长出两倍多。据估计,这种巨型企鹅生活 在距今大约3600万年前。
除了巨型企鹅之外,古生物学家还在秘鲁南部海岸发现了另一种已灭绝的热带企鹅种类。这种热带企鹅身高约0.9米,和现代的帝企鹅个头差不多,它们生活在约420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鹅种类之一。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企鹅的化石残骸,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残骸。它们对研究现代企鹅的进化过程,以及企鹅在海洋中的分布地点和历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发现这些化石残骸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企鹅一直在高纬度地区,直到1000万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纬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发现的化石残骸,却将这一时间往前推了整整3000万年。
科学家认为,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地球曾经历了一段历史上温度更高的时期。从大约3400万年前,即南极冰盖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逐渐开始降低。而这两种企鹅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时间,都要远远早于地球开始降温的时期。
由秘鲁、阿根廷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在2005年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站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莉娅·克拉克表示:“我们以前总是倾向于认为,企鹅是习惯低温环境的动物——就连今天生活在赤道区域的小蓝企鹅也是这样。”克拉克说,“但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可以追溯到过去6500万年中地球上最热的一段时间。这些证据表明,企鹅到达低纬度地区的时间,比人们之前的估计还要早3000万年。”
与此同时,两种新企鹅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况,也使研究人员必须对企鹅的整个“家谱”进行改写。和地球上生活的企鹅种类不同,身形巨大的远古企鹅拥有长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鹅,它的喙特别长,就像长矛一样。克拉克猜测,这种喙很可能是用来帮助高个子的巨型企鹅吞食大型猎物。不仅如此,远古企鹅还能潜到很深的水下,并能像现代“亲戚”那样在水面下优雅地“滑翔”,边滑翔边捉小鱼吃。[1]
虽然从这两种已经灭绝的企鹅种类身上能够看出,它们愿意离开南半球纬度较高的低温水域,前往水温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高温环境。克拉克博士说:“这些在秘鲁发现的物种是企鹅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对现代企鹅而言,它们是相对较远的远房亲戚。”她表示:“全球变暖,发生在一个相对要短得多的时间段里。从这些新化石物种上得到的数据,并不能够证明,气候变暖不会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形态特征
企鹅共有18个独立物种,体型更大的的物种是帝企鹅,平均约1.1米高,体重35千克以上。最小的企鹅物种是小蓝企鹅(又称神仙企鹅),体高40厘米,重1千克。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 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这些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
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且脚比较短且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二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经过数千万年暴风雪的磨炼,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密接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百摄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鹅充沛的食物来源。
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 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企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牙齿。
栖息环境
企鹅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看见它们。有些企鹅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鹅住在热带地方。但企鹅其实并不喜欢热天气,只有在寒冷的气候中,它们才会快活。所以,在遥远遥远的南极洲沿岸冰冷的洋里,那儿住着最多的企鹅。企鹅的栖息地因种类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异:帝企鹅喜欢在冰架和海冰上栖息;阿德利企鹅和金图企鹅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无冰区的露岩上生活;在亚南极的企鹅,大都喜欢在无冰区的岩石上栖息,并常用石块筑巢。
生活习性
捕食
企鹅以海洋浮游动物,主要是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腕足类、乌贼和小鱼。企鹅的胃口不错,每只企鹅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极磷虾。因此,企鹅作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企鹅在南极捕食的磷虾约3317万吨,占南极鸟类总消耗量的90%,相当于鲸捕食磷虾的一半。
性情
企鹅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尽管企鹅的外表气度不凡,显得有点高傲,甚至盛气凌人,但是,当人们靠近它们时,它们并不望人而逃,有时好像若无其事,有时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时又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唧唧喳喳。那种憨厚并带有几分傻劲的神态,真是惹人发笑,也许,它们很少见到人,是一种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企鹅能在水中灵活而又轻松地游动,但是这种能力或许抵消了它们飞行的能力。
游泳
企鹅是典型的海鸟,它虽然不会飞,但是游泳的本领在鸟类中是超级选手。许多水鸟游泳是靠长有蹼的双脚在水中划动而前进,企鹅的脚虽然也长有蹼,却只用来当做控制方向的舵,前进的力量全靠那双船桨般的翅膀,在水中振翅飞翔。
企鹅游泳的速度非常快,皇帝企鹅一小时可游约十公里,白顶企鹅则有一小时游三十六公里的纪录,是所有鸟类中游得最快的。企鹅常常用海豚式游泳,也就是潜泳一段距离,露出水面换气后,再潜下去继续游。事实上,企鹅也是鸟类当中的潜水冠军,它曾有潜入水中18分钟,和潜入水下265米的纪录。
通过观察与企鹅紧密相关的海鸟,科学家们确定,适合于飞行的翅膀并不适合潜水和游泳。长期以来都有几个理论解释为什么企鹅无法飞行。一个观点认为,一些物种是因为缺乏地面的捕食者而失去了飞行能力。另一个观点是一种生物力学假设:当鸟类飞行和潜水的时候,它必须使用翅膀进行两种不同的工作。从生物力学假设,无法打造出同时擅长这两种工作的翅膀。
企鹅曾经面临一种进化选择,是选择在空中飞行还是选择在水下灵活游动。通常随着翅膀在企鹅潜水时变得越来越高效,它们的飞行能力就变得越来越弱。在某一时刻,飞行就变得非常费力,因此更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飞行,而且让翅膀缩小成为鳍状肢。
分布范围
企鹅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已知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7种或18种,多数分布在南极地区,在炎热的非洲大陆南非旅游城市开普敦也有企鹅。而其中环企鹅属的汉波德企鹅、麦哲伦企鹅与黑脚企鹅分布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地区,加拉帕戈斯企鹅的分布则更接近赤道;完全生活在极地的只有帝企鹅和阿德利企鹅两种
史前企鹅:身高达1.8米的大个头
前期,科学家在新西兰海岸发现了一种新的企鹅化石。这种新型企鹅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呆萌”企鹅差别很大。
现存更大的企鹅是帝企鹅,体长约1.2米,而这种生活在5500万—6000万年前的史前企鹅,身高却达到了约1.8米,在人类 社会 也算是大个头儿了。
体型大小受环境影响?
关于企鹅的进化, *** 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提供了一种观点。他认为,企鹅起源于某种陆生鸟类,陆生鸟类又起源于恐龙,企鹅和恐龙可能存在间接关系。
巨大的比氏库米企鹅,重约100千克,被认为是世界上更大的灭绝企鹅物种之一。 ***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介绍,动物体型的大小是在演化中逐渐变化的。进化 历史 上,有些动物开始是小型动物,后来体型逐渐变大。这是因为其生存环境空间大,食物丰富,巨大的体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样,有些的物种体型逐渐变小,也是基于生存环境另外一个生存策略。小的体型占用空间少,需要较少的食物,可以快速繁衍。”张正旺说。
在生态学中,有个R-K选择理论,是关于“生活史对策”的一种研究理论。进行K选择的物种,通常体型大、寿命长、个体数少、繁育力低。进行R选择的物种,个体小、繁育力强、通过数量取胜,我们现在谈到的比氏库米企鹅就更倾向于K选择。
身体发福与游泳有关?
通过对比氏库米企鹅的化石进行研究,科学家认为,企鹅的“发福”也许是因为其掌握游泳技能、不必飞行之后,体重不再成为一种约束,于是身高从大约80厘米演化到2倍大小。
企鹅曾经也是飞翔能手?对于这个话题还存在争议。张正旺说,部分研究者认为从企鹅的骨骼等身体结构来看,其祖先很可能像鸵鸟一样,并不具备飞翔能力,而是更适合游泳从水中获取食物。
会飞的鸟类骨骼往往是中空的,这样更轻、利于飞翔,而企鹅的骨骼则比较沉重,并且从羽毛来看,现生企鹅的羽毛是鳞片状羽毛,不是适应飞翔的飞羽。
然而,李建军却指出,从更长的 历史 尺度来看,企鹅的祖先存在会飞的可能性。从企鹅的骨骼来看,其尾部骨骼退化,形成尾综骨,胸部有一个比较大的骨骼,是由龙骨突演化而来,而龙骨突是善于飞翔的鸟类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此外其颈部之下的叉骨也是鸟类飞翔使用的一个器官。
科学家认为企鹅放弃天空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们更爱游泳。李建军表示,由于海洋比较宽阔,有更好的环境和食物,使得部分陆生鸟类选择返回到海洋中生活。
企鹅从飞翔到潜水并不一定是受到某种因素强迫,更可能的原因是海洋食物丰富,具有更大的诱惑。
巨型企鹅因何灭绝?
据张正旺介绍,企鹅属于海洋鸟类,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作为主要食物,主要分布于南半球,集中于南极地区,也有部分种类分布于纬度较低的温带地区和接近赤道的地区,之前在秘鲁、阿根廷、新西兰等地区都发现过企鹅化石。
以前已知的史前巨型企鹅包括3450万年前居住在南极洲的剑喙企鹅,其身体大小和这次新西兰发现的相同。另一种巨型企鹅叫做伊卡企鹅,身高近5英尺,大约3600万年前生活在秘鲁。
科学家认为,巨型企鹅的出现比鲸鱼早了2000万年。而鲸鱼、海象和海豹的出现,可能是造成巨型企鹅灭绝的原因。
[img]
天星关于史前巨企鹅巨企鹅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云南歌手张璇个人资料 马来西亚歌手张璇个人资料
大量捕杀、贸易,沙滩被侵占,塑料渔网,全球变暖,让这个在地球上存活了一亿多年,曾逃脱恐龙魔爪的物种,濒临灭绝。
(图/骆仪)
名字:绿海龟
学名:Chelonia mydas
英文名:green sea turtle
寿命:60-70岁
性成熟:20-30岁
栖息地:热带及亚热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
状态:濒危
海龟是比恐龙还古老的动物,原本生活在陆地上。一亿多年前,为了躲避恐龙,它们从险象环生的陆地走向波涛汹涌的大海。然而陆地似乎不想让它们离开,提出了交换条件。
于是,尽管海龟已经进化出在海里憋气、游泳、捕猎、睡觉的本领,漂泊于潮汐和洋流之间,还是会千里迢迢返回陆地产卵,而每只海龟宝宝,也都在地下出生。
海龟,与陆地有生命约定的爬行动物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所有龟鳖目动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种,包括海龟科和棱皮龟科。全球现存的七种海龟为蠵(xī)龟、绿海龟、玳瑁、棱皮龟、丽龟、肯氏龟和平背龟,除了后两者以外均在东南亚产卵繁殖。
绿海龟 图/骆仪
绿海龟和玳瑁对于我们尤其熟悉一些。绿海龟又称绿蠵龟、青海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
会憋气睡觉,也很容易窒息
有一个广泛的误解是,绿海龟得名自其深绿色龟壳,其实不然。成年的绿海龟是素食者,以海草和海藻为主食,食物里的绿色素积累在龟壳下的脂肪里,使得脂肪呈现淡绿色,绿海龟因而得名,而其龟壳大多是深褐色的。
绿海龟用肺呼吸,最深可以下潜至200米左右,但大部分时间呆在几十米甚至几米的浅水区,因此得以被潜水员和浮潜者看到。它们每隔4-5分钟浮出水面换气一次,仅需要1-3秒就能吸入足够空气,换气效率比人类高得多。
图/骆仪
睡觉时,绿海龟可以在水里呆几个小时,但在猎食和逃亡时需要更频繁换气,在感受到压力时憋气能力也下降,所以一旦被渔网困住,很容易窒息死亡。
当我们有幸见到绿海龟的时候,它们可能在珊瑚礁上觅食。它们轻盈的泳姿让人惊叹,两只浆板一样的前脚掌轻轻一扇,一米长的庞大身体就飘了起来,常有小鱼趴在它们背上搭便车。从下方仰望,水面阳光闪烁,它们就像海里的大鹏,展翅飞向光明。
长途旅行去赴生命之约
绿海龟成年后,会找到一片海域定居下来,那里有吃的就行,有没有伴不重要。一到产卵季,它们就会游回出生地附近的海域进行交配。
图/骆仪
有些绿海龟的栖息地和出生地可能相距一两千公里,它们需要经过好几个月的长途跋涉返乡,雌龟还要储备生产几百只蛋的能量,用少则几月、长则一两年的时间来为这生命中最重要的长途旅行作准备。
绿海龟在珊瑚大三角的迁徙路线。图片来源:WWF2008
海龟是独居动物,出生后就散落天涯,大海茫茫,神奇的是,尽管返乡旅程长短不一,路上风云莫测,它们却总是能在相同的时间段回来赴约,可谓是海洋里的资深旅行家了。
你在近海珊瑚礁见到的绿海龟,可能正处于交配季节。仔细看它的尾巴,尾巴接近龟甲长度一半的是雄龟,尾巴只露出一丁点的是雌龟。
看尾巴,大家猜猜是雌是雄……图/骆仪
当你看到一雄一雌两只绿海龟在卿卿我我、欲迎还拒的时候,可不要走开,说不定马上就能看到绿海龟在你面前做那羞羞的事。
各地绿海龟的交配季长短不同,从两个月到半年不等,雄海龟每年回到交配地,而雌海龟因为产卵消耗大量能量,每2-5年才会来一趟返乡交配之旅。所以,雄海龟当然要抓紧时间多来几次!
图/张璇
办事的地点可能在海里,也可能在沙滩上。雄龟用前肢的爪子牢牢勾住雌龟肩膀的背甲——激动起来爪子也会刺进雌龟的肉里——然后,把它那有龟甲一半那么长的鸡鸡伸进雌龟体内(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出于独霸一只雌龟的野心,雄龟可能骑在雌龟背上长达24小时(啊辣眼睛……),为之付出的代价是要忍受其它雄龟的攻击,它的四肢和尾巴可能会被咬破皮、流血甚至被撕下一块肉来。作为素食者的海龟,对自己同性才是最狠。
图片来源:Brocken Inaglory
地球太暖,生不出雄龟了
“我要你陪着我,看那海龟水中游,慢慢地趴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如果你看到海龟上了岸,还是只雌龟,那说明它要产卵了。
海龟妈妈找到一块隐秘、阴凉的沙滩,扒开一个洞,产卵埋起来。此后,在这个产卵季,她还会再上岸产卵2-4次,每窝85-200只蛋。
然而,海龟蛋一旦离开妈妈的身体,就要自生自灭了,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相见。
海龟蛋。图/张璇
大部分生物的性别在受精时就决定了,而绿海龟跟鳄鱼一样,由卵窝的温度决定性别。如果温度高于31度,则产出雌龟;温度低于27.7度,则产出雄龟;温度介于两者之间,则将诞生雄雌比例接近一比一的小海龟。
性别平衡利于繁殖,海龟妈妈的本能让她们知道,什么时候返乡产卵温度最适宜,刨多深的坑温度最适宜。然而,一亿多年来的繁殖本能在地球加速变暖面前,无能为力。
图/张璇
在大堡礁的绿海龟产卵地,北部温度较高,有99.1%的幼龟、99.8%的未成年龟和86.8%的成年龟为雌龟;温度较低的南部,雌龟比例则为65-69%。
澳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Michael Jensen博士指出,北大堡礁几乎只产出雌龟情况的现象已经超过二十年,将导致极端的性别失衡。
由于海龟执着于回到出生地附近交配,不难想象,北大堡礁的这些雌海龟成年后,能跟她们交配的雄龟将非常有限,最终影响到该海域绿海龟下一代的数量。
图/Manuel Heinrich Emha
当地科学家和动物保护者考虑在主要的绿海龟产卵沙滩用布料遮阳,以降低卵窝的温度,希望能产出更多雄龟。
一落地就奔向大海的方向
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南面的马布岛(Mabul)和诗巴丹岛(Sipadan)均是绿海龟产卵地。
马布岛上有一块小沙滩,岛上的潜店在树荫下设了一个海龟孵化点,自2011年起得到沙巴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仙本娜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马步岛的海龟孵化点。图/骆仪
所谓海龟孵化点,只是把几平米的沙滩用篱笆围起来,挂上禁止进入的牌子,里面埋了3窝龟蛋,分别标明数目和下蛋日期。
发现海龟产卵后,工作人员把龟蛋转移到孵化点,以避免人类或动物活动的伤害,且会小心控制卵窝的深度,以免造成海龟性别失衡。
图/骆仪
事实上,这简单的设施已是海龟最需要的庇护。
我幸运地见证了一次海龟出壳过程,重新认知了世界和生命。日暮时分,月亮初升,海龟选在夜里产卵和出壳,都是为了躲避天敌。
卵窝已经塌陷下去,可以想见,有些海龟宝宝已经破壳,正在努力挣扎爬上沙面。黄沙里冒出几只巴掌大小的黑色稚龟,越来越密集。
图/张璇
工作人员小心把它们转移到一只大脸盆里,它们就在里面一刻不停地扑腾着,两只前脚掌仿佛还没学会飞行的稚鸟翅膀,软弱却已充满生命力。
56只小海龟出窝后,卵窝暂时回复平静,工作人员就把脸盆端到沙滩上,放在距离海边十多米处。
及腰的海水中站着一名潜水员,打着一盏光线柔和的红灯,为稚龟指明海洋的方向——在人类灯光抢去月亮光芒以前的漫长岁月,初生的海龟无论从哪个方向踏出生命第一步,最终总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大海怀抱。
小海龟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朝海边爬行过去,走着走着走歪了,不待我担心,它就已调整至正确方向,终于踏入水里。从此,它奋力游向外海,孤独求生,直到成年之前,再也不会回头。
出生后的初次爬行至关重要,若是把龟宝宝直接放入大海,它可能会丧失方向感,没法回来产卵。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图/张璇
出生自带GPS
从出壳到出海,只是海龟生命中的第一步,沙滩上的蟹、猫狗、海里的水鸟和鱼类随时可以吞噬毫无御敌能力的稚龟。出海后,稚龟躲在漂浮的海藻团里,以水母等浮游生物为生。据估计,1000只雏龟中,最终只有1只能活到成年。
绿海龟能活到60-70岁甚至80岁,在20-30岁迎来性成熟,才启程返乡产卵。为什么经历了漫长的海中漂泊岁月,离乡一两千公里,海龟还是能准确地找到出生的沙滩?因为它们拥有路盲的人最羡慕的本领:出生自带GPS。
图/张璇
每片海域都拥有独特的磁场特征,一出壳,小海龟就感应到自己所在沙滩的磁场强度和磁倾角,并将这些信息深深印在脑海里,无论离家多久、多远都不会忘记。
在大海里,它们也像经验丰富的水手一样,借助海浪的方向、阳光、温度、海上的山峦和体内的罗盘来导航。随着它们旅行的足迹越来越广,它们脑海里的磁场地图和地形图也逐渐完善。母胎单身20年,终于长大成龟,开启导航回老家找对象去!
躲得过恐龙,躲不过人类?
成年海龟体重超过100公斤,体型巨大,背甲腹甲坚硬,还有可以轻松粉碎珊瑚的喙,游泳速度快,除了偶尔成为虎鲸的猎物和玩具,海龟在海洋里罕有天敌,唯一的天敌是——人类。一份2000年的研究估计,在18年间,全世界多达150万只海龟被捕获。
捕获的绿海龟。图片来源:Bookofjude
海龟曾经被大量贸易:它们在许多国家是传统食材,东南亚人相信龟蛋有奇特药效;海龟汤盛行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大航海时代的欧洲;雄龟交配时长时间趴在雌龟背上的习性甚至使不少人相信,进食海龟能壮阳。
摄影/《鲸彩旅行》 拍摄于杜马盖地
此外,在中国和日本,龟壳尤其是玳瑁壳被制成工艺品出售,玳瑁工艺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
大海也变得险象环生。近年,误捕已成为海龟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海龟也会把塑料袋和渔网错认成它们吃的水母和海草,因此被困、窒息。千里返乡,可能家乡已面目全非,产卵的沙滩日益被人类活动侵占,沙滩上的酒店和度假屋、钢筋水泥防波堤、耀眼的人造灯光,都阻止了母龟上岸产卵。
诗巴丹的绿海龟。图/骆仪
由于绿海龟的数量在10年间锐减了50%以上,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而棱皮龟和玳瑁则已处于极危状态,数量在10年间均锐减90%。全部海龟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附录一,进出口、捕猎、杀害或骚扰绿海龟均是违法行为。
摄影/《鲸彩旅行》 拍摄于杜马盖地
一旦失去海龟,其食物海绵和海藻将生长失控,侵占珊瑚的地盘、杀死珊瑚礁,导致海洋生态失衡,更不用说海龟还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一亿年,躲过了恐龙,是否能躲过人类?
我能做什么?
拒绝消费海龟及海龟衍生品!
到国内及东南亚的海龟产卵地参与志愿活动,见证海龟的诞生!
传播海龟保护知识!
使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龙复活能对抗人类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