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笔记就是幸福感吗?

大家新年好!我们又到了读书会时间!今天给大家讲讲《幸福的方法》这本书。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本·哈沙尔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据说这是在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这本书是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幸福。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论课程。学生们除了阅读和理论研究之外,作者还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应用所学的方法:学会与恐惧相处,探索自己的优势,设定短至一个星期、长至数十年的雄为目标。作者也鼓励他们去冒险尝试,发现自己的最佳挑战地带——通常是在舒适和恐惧之间的某个地带。

研究发现:尽管人们对于幸福的热情和实践从未停止过,但是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却从未像当今社会这般迫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在全美范围内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很多国家的情况也与美国相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但到2005年只有36%的人感到幸福,而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同样在急剧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比先辈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先辈开心。积极心理学的权威专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问过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

如果人们认为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就能带来幸福生活,那么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去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幸福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但仍然感到不幸福,那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已无法解释人们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想搞清楚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似乎是不幸福”,并且他们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第二篇讨论了如何把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最后一篇则包括了7个关于幸福的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本质的思考,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沙哈尔教授原来是以色列人,他从小就练习打壁球,他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全以色列的壁球冠军。为了能够达到以色列的壁球冠军这个目标,他每天忍饥挨饿,控制体重,不能吃汉堡。

他曾经深信胜利可以令他快乐,可以缓解他长期以来的空虚感。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他一直感觉生命中似乎缺失了什么……无论是拼命地长跑、不停歇的力量训练,还是不断地自我鼓励,都无法填补这种内心的空虚。他不快乐,但他相信那些“缺失的东西”早晚会填补到他的生命中。至少有一条看似行得通的幸福之路,那就是他必须通过身体或心理的艰难与忍耐去赢得冠军,通过赢得冠军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一定能让他最终获得幸福。这就是他的幸福逻辑。

如作者所愿,夺冠后作者欣喜若狂,那种快乐超乎了他的想象。获胜后他与家人、朋友一起隆重地庆祝。那时,他对支撑自己走过艰辛5年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胜利可以带来无限快乐,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一切如此公平。

可是就在当晚,狂欢过后他独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床上,尝试着在睡前再回味一下那无限的快感。出人意料地,那些他以为会保持很久的成就感、那些他最珍视的来之不易的喜悦,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失落和空虚再次占据了他的内心。他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惧,泪水奔涌而出。几个小时前还是喜极而泣的泪水,仅几个小时后就满是伤心和无助。如果在如此圆满的境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他又能到何处去寻找那持久的幸福呢?

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对幸福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本质。自那时起,他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他不断找寻答案——他观察谁看起来比较幸福,然后向他们请教幸福的原因;他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与幸福有关的书籍——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书籍。

为了让自己用一种更为正式的形式寻找幸福的答案,他决定在大学里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杰出的人士,包括作家、思想家、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和作者一样都在试图理解幸福这个“大问题”。他开始边阅读边思考,聆听有关内在动机和创造性的讲座,阅读柏拉图关于“美好”的理论以及爱默生关于“完整内心”的看法。所有这些给了他一个新视角,让他对生命和身边的种种事物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又一次艰苦的训练备战以及比赛后,作者给自己一个小放纵,他直奔汉堡店,买了四个汉堡放在面前。整整这么一个阶段下来,他是多么期盼这一刻的到来,当他看到四个大汉堡摆在面前的时候,他突然之间觉得索然无味。就是你一下子吃下去四个汉堡,似乎也没有特别开心的感觉。

他看着眼前的四个汉堡,突然浮现出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汉堡是他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及时满足)

什么人是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呢?有没有这种价值观的人?有,你有没有见过吸毒的人?吸毒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这一针打下去,自己是没有未来的?他知道,但是他怎么样,管不住自己。他说我不行,我今天非打不可,我不管未来会怎样但是我今天受不了。所以这种人叫作及时行乐。

第二种汉堡虽然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只看结果无视过程)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现在不幸但是我未来幸福。等我的公司上市了就好了,等我的儿子考上哈佛就好了,等我能够去环游世界就好了,我们会自己内心定下来一个目标。忙碌奔波型的人未来会怎样?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会怎样?答案是什么?忙碌奔波型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为什么?你见过哪个人真的实现了一个目标了以后就真的觉得我淡定了,我今后就再也不用再追求什么东西了。

还记得你买过车吗?你买第一部车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如果有部车的话你的人生会特别棒。有车了,买了车以后呢?你会觉得自己的车好像没有别人的好,然后你打算换一个更好的车。换一个好的车又然后呢?依然是代步工具,你人生的烦恼不会因为有个车就彻底解决掉的。所以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有没有这种人?我现在不幸,我觉得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这种人叫什么?这种人叫作无助型。什么叫无助型呢?无助型的特点就是他的人生像走在一个黑干的隧道当中,他永远看不到前方有产生乐趣的可能,他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没什么意思,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无助。

心理学家有一个实验,这个名词我希望你们都记住,叫作“习得性无助”。什么叫习得性无助?这个无助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是你自己学来的。从哪学来的呢?从生活当中学来的。心理学家这样做实验,将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地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实验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实验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实验人员开始对它们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击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第一组受试者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无法阻止噪音。之后,他再次向两组人播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受试者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你可以摆脱的东西你都认为自己不能摆脱。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并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种能平衡当下及未来益处的汉堡呢?

第四种汉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简单来说,用时间轴和幸福去划分四个象限)

我介绍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汉堡,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每种类型的一些特点,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和小人,这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君子或小人,随着人的成长,平衡点一直在移动。

在这之后,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幸福的定义: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但只有快乐并不足以达到幸福,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是有意义的。

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我们的标准是金钱。我们用金钱去估计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不能转换成金钱的部分都被认为与公司的价值无关。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金钱就是终极财富。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声望或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它们的魔力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好比在商业中,资产只有在换算成钱时才有价值。同样,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当社会上普遍认为财富的积累才是人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这类错误。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不为账单而烦恼。同时,赚钱的欲望也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以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为虚幻的。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享受生活。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过度地宣扬收入就是幸福的标准,是因为他们只是用传统的视角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罢了。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依然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灰心、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对幸福的指望。一些人认为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消除痛苦的方法。

作者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有目标并不是问题,人生中是要有目标的,关键是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那些目标在他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从整体而言,有目标的人的成功概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有了目标之后,你更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努力,应该做什么,也更知道应该怎么做。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每完成一小步,都有一小步的欢喜。像攀登。目标让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货的快乐,这些快乐加深了我们对目标本身的向往。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就像有东西在指引着我们,去做我们觉得应该做的而非喜欢做的。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我们一定要明白,除了目标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在旅途中带给我们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学习有两种学习动机模式——“溺水模式”与“PARTY模式”。

“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1)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2)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如果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会挣扎着要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离开水,他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

当然学生们的情况没有那么恐怖,但这种动机的性质(避免失败)却是相同的。在每个学期中,他们沉溺在自己不喜欢的作业里,因为考试失败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一旦从书本、功课和考试中解脱,他们即刻就可以拥有那种轻松感,而这种感觉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幸福。

从孩儿时代就被刻在我们脑海里的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是我们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然后,“忙碌奔波型”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选择了。

但“PARTY模式”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幸福的模式。那些美好的学习时光,无论是阅读、研究、思考还是写作,都可以将其视为PARTY的前奏。学生们的经验表明,当知识和直觉的界限消失时,即当我们找到答案时,就像是PARTY高潮的感觉。在“溺水模式”里同样会有这种达成目标后的高潮,但在“PARTY模式”中,我们却是从一开始乃至每一件事里都能得到快乐。

让学习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因为那是最独立的学习时期。但是,通常多数学生进入这个独立时期的时候,已经养成了忙碌奔波的习惯。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观念就是用名誉和成绩来衡量自己,他们最大的责任就是拿到好成绩,而不是去享受学习的快乐。父母与老师都希望孩子们得到幸福,但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首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的、最重要的财富。孩子们对暗示极端敏感,通常他们会把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内化,即使这些观点并不明确。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对做社会工作者感兴趣,并开始考虑这个选择的得失,这时老师就应该鼓励他,而不是告诉他做生意可以赚得更多;如果他想从商,父母也应该支持他,而不是告诉他从政才是他们对他的期望。如果父母和老师都相信幸福是终极财富,那么这种鼓励就是最自然、最符合逻辑的选择。

“PARTY模式”其实像是活在当下的一种体现,这种体验的巅峰可以称之为“心流状态”。心流,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说法,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割裂”: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如果一个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实现,这种情况下,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了。那如何让工作不仅仅只是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呢?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若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

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为我们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幸福是一对双胞胎。利他,分享)

幸福不是牺牲,也不是在现在和未来中二选一。它既不是纯粹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快乐,既不是只关注自己也不是无保留地为他人奉献——它是所有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要素,是和谐共生的结果。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是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

幸福并不是天生的,亦不是固定的。在有限的人生旅程里,其实蕴藏了很多幸福的潜力,以及拓展充实生命的可能性,如果能善加利用,时间就会成为幸福的看护者。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是上天赋予的,任何人、宗教、思想或是政权都无法把它夺走。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那种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错觉。

很多人在听闻噩耗之后,才开始充实地生活。他们还是一样的人,并没教导他们如何生活,也没有希腊的先知教给他们幸福生活的秘密,没有医生给他们吃什么催化剂之类的东西,他们更没有去读什么励志的书籍。

但是,带着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具备的能力(之前却无法使他们快乐),他们的生命改变了。他们并没有学到新知识,却发现了一些他们向来都拥有而没发现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本来就拥有如何能更快乐生活的知识,而他们之前却忽略了,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

时间—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时间。我们都太忙了,总是希望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后果是,我们忘了对身边的事以及对拥有财富的感恩,忘了享受它们,比如我们的工作、课程、一段音乐、身边的景色、我们的心灵伴侣,甚至我们的孩子。

简化—由简入繁,由繁入简。

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套巧妙并具建设性的幸福理论,但生命往往并不巧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理论最大的功效,就是在生命中建起一做平台,一个我们可以上去询问正确答案的地方。当然,把理论转化为行动是艰难的。改变根深蒂固的一贯思维,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

我想说的是:通常,一位老师或是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一件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最终,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却都来自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

2.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者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3.活在当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切东西都要讲究利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呢?他们把这个世界分割开了。什么叫分割开了?你盖房子是为了住,那么在你没住进去的时候是不是就是累?你一直累,房子还没盖好,真是累死你了。因为你心中只想着,盖好以后你要住。那万一盖好以后还没住,还漏水,那你就更生气了。

所以当你把这个世界分割成两段,把一个本来是浑然一体的美好人生分割成了受苦和享福的时候,你就在不断地受苦,然后你追求一点点享福,然后再不断地受苦,你要的是那个利。他们把人心真的搞乱了,他们让所有人失去了幸福的可能性,就是你永远做任何事都讲究利,你说这事有没有什么好处。当你问这事有什么好处的时候,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就没了,这件事本身没有利了,它没有乐趣了,这个事就变成了苦难,因为你一定是为了后边那个利。

所以我一下子被这句话击中了。我说,梁先生真是厉害,这位大儒把这书看透了。看来看去,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生是不是完整的,是不是原本的,是不是活泼的,是不是当下的。你有了这些原本的、活泼的、当下的、完整的人生,就不需要向外去找,你盖房子的时候,你就可以享受盖房子的乐趣,这多有意思。所以一个穷人才能够安贫乐道,一个富人才能够好学知理。

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美好人生。而被杨朱和墨子这样的人讲完以后,就变成了这有什么用,没用就别干,我们只能干那些有用的东西。尽管墨子的“兼爱”“非攻”真的为很多人做了特别多的贡献,但他们从哲学的高度上,让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然后出现了像李斯和韩非这样的人,把这个社会变成了完全靠刑法来约束的社会,动不动就砍头,动不动就剁脚,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这个世界。我们过去经常讲“人心不古”,我认为“人心不古”的分界线就在这儿,人心不古的分界线就是,是不是事事皆曰利。

投资是对世界认知的变现,这里不生产“股神”,只分享对世界的认知

}

我是一个大象迷。我从 Evernote 时就开始使用,到后来变成印象笔记,到现在刚好 6 年了,订阅高级账户也有好几年了。

刚开始的使用是没头没脑的「乱用」。随便看到好的文章,赶紧剪辑进去,觉得以后肯定能用的着;想把它当作随手记的工具吧,写一两句话记录一下,就是坚持不了太久,后来断断续续的停用了一段时间。总感觉没有好好的发挥宽应有的作用。之后慢慢地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教程,买了几本书,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从点滴中提升了自己幸福感。

印象笔记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收集日常的碎片,与网盘不同的是它还可以自己用文字记录,包括心得、流程。现在把一些使用的体会分享一下,这次不介绍如何使用,重点介绍我用印象笔记干什么。希望能带来启发。

整理收集生活日常的收据、说明书、保修卡、用户手册

这个十分好用。每买一样家中的物品,把收据、说明书和用户手册(网上一般可以下载到电子版)、保修卡等存成一条笔记,对于大件的电器,在笔记里还可记录当时购买的人联系方式,安装人的联系方式等一些关键信息。

把每样物品建立一个链接,汇总成一个目录。这样这件物品的所有文件你都可以不用管放在哪里了,可以在家里存着,即使丢了也没关系,永远不会丢失。而且,印象笔记搜索十分方便,随时可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买了东西,一定要注意及时的存档,不要想着统一存档或者以后存档,每次拍张照片存一下,并不麻烦。

把每次自己和家人去看病检查、体检相关的记录、处方、药物等分别拍照存档,用时间标签整理在一起,按家人进行分类,纸质的档案同样就不再重要,不但方便查找,还进行了归纳整理。

怀孕产检是一个很琐碎的从媳妇怀孕开始,建立孕期看板,标注产检计划。每次产检时归档整理各类检查记录,同时记录每次医生吩咐的注意事项。同时收集一些怀孕基本知识,边照顾边学习。

对一些比较大的专项事情,如购买房屋、买汽车,中间涉及到的琐碎的东西太多,购买之前看的记录,查找的资料,购买过程中的相关材料、记录等都可以整理收集在一起。

当你专心要干一件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要减肥,运动等,都可以建立个笔记,系统的记录一下,既是经验,又是一个证明,一个回忆。

记录日常生活固定的流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固定的流程,需要带固定的资料,也许要做的这件事的次数不是很多,所以当每次需要做的时候可能会忘记流程或者所需要的资料,你只能重新再去查再去打电话咨询。对于这样的比较固定流程的事情,第一次办这件事的时候,我把办事的流程,所需要的资料记录下来,放在一个笔记中,方便每次使用。

当我需要时,直接打开笔记,就去办事了,省去很多麻烦。同时,我还可以帮助身边的朋友,他们有需求时,我能很快的告诉他们。我目前记录的有报销、住房公积金领取、看病、办理户籍手续、计划生育、买保险等等。

这个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用浏览器做收藏夹呢。我认为这两个使用场景不一样,浏览器收藏夹主要用来收藏经常用的网站,快捷登陆。而笔记内的网站收藏夹收藏一些质量比较高的,优质的网站,有可能这些网站不是经常要用,但这些网站就像精品一样,值得你去收藏。

目前,已经分类收藏了好多优质的网站。还有一点,无论我换多少电脑,哪怕是别人的,公家的电脑,我都可以找到我收藏的网站。

这个很简单,什么时候借了谁的钱,谁借了钱,什么时候还的,还了就把记录划掉,一个笔记记成流水账,一目了然。因为这个也没有统计的价值,所以不用用专用的记账软件来记。

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推送发送的身边的购买优惠,包括微信公众号上的、短信的、银行或者超市 APP 的,或许是某个饭馆的活动,或许是某张信用卡的欢乐购,也可能是洗车优惠等等。这些优惠一般都有固定期限,和固定的使用方法,有些优惠其实是值得你去「薅羊毛」的。

遇到这种优惠时你就把它收藏到笔记中,加个标签叫「未用优惠」,同时如果你收藏的优惠限日期,那你完全可以在这个笔记中,添加个日期提醒,提醒当天你去购物。当这个优惠过期之后,你删除便可。周末的时候,翻出这个「未用优惠」的标签,你再也不用纠结去哪里买什么东西了。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饭馆,自己吃了很喜欢,就分类记录在笔记里,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拿来看一看,比你在那里想着吃什么好多了。当然你还可以把美食推荐给别人。

建立自己的证件、卡片档案

把自己所有的身份证件,日常各类会员卡,银行卡、账号等分别拍照记录一条笔记,然后汇总在一条笔记里,非常方便日常使用。

这个跟上面一样,把自己每段的工作经历,以及简历、获奖、专利、论文、证件所有工作相关的全部记录汇总在一起。在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很有用。

建立自己的购物计划、愿望清单

上网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心仪的东西,非常想要,把网页收藏在笔记里,慢慢对比,选一个好的机会就可以剁手了。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和目标十分重要,但也不要忘记在完成之后适当的奖励自己。下次你觉得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你一定会为自己自豪。这收藏的东西都不是自己非常需要的,而是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其实这样也有一部分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也节约了不少。

找到一个学习的技能,建立一个笔记,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教程,慢慢自己琢磨、研究,还可以记录每次做完的心得体会,慢慢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非常有意义。你可以研究做蛋糕,研究泡咖啡。休闲娱乐的时光。我们的人生不止有工作还有生活。我是用来记录了自己做菜、做面包等。当形成自己的特色后,就可以离线下来,随时随地的访问,使用,还可以把经验传授给别人。

偶然看到推荐的电影电视、书籍等,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中,找机会慢慢的就把它看了。读一本书的时候,配合workflow等记录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些好的美句等,随时可以拿出来慢慢的品味。

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说走就走非常好,但同样需要一些计划。去一个地方之前,收集一些攻略,制定一些计划,计划一些景点、住宿,吃饭等。旅行的过程中,记录你的所见所闻,记录美好的事物,一张照片,一句话足矣。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每一次的旅行都建立一个笔记本组,以时间地点命名,慢慢的就形成了你的旅行轨迹。同时我还建立了外出清单,出去前你要带什么东西,反复的修改使用,再也怕落下东西没拿了。

当然,在上面提到一些文档,如:身份信息、卡号账号、工作经历之类,这是属于比较隐私的内容,身份信息放到网上,就目前来说,会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的风险。所以这个需要你斟酌。

我之所以要把段列出来,是因为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体验,有些记录了一段时间,或体验不好,或太麻烦,都坚持不下来,所以我把自己没用来做的也一并写出来。

我要说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用它做这些事情,不代表它不能做,很多教程中也会推荐大家像下面那样记录和使用,如果你觉得喜欢这样使用,我觉得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1. 收藏文章。之所以我觉得没用,是因为收藏进去之后就放进去了,没整理过就再也没看过,慢慢的就忘了。
  2.  记录工作笔记。其实这个也不能算是误区,毕竟印象笔记官方,还有好多用户都是用来办公的。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不希望记录工作的与记录个人生活的放在一起。二是与工作相关的经常会有一些文档,或图片等等。这些记录在印象笔记中会打开很慢,体验同样不好。三是工作笔记,我需要排版,还是喜欢一些颜值的,但印象笔记的编辑功能不强大,当然这个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用作名片盒。我不习惯一个名片记一个笔记,占地方。当然你可以换一种思路,每个名片下面记录一下,见面的时间,和对这个人的印象。
  4. 用来记账、生活日记、待办事项等。专业的事情我交给了专一的软件。颜值高,而且专业的软件还有统计分析功能,相比这下,印象笔记就有点简陋了。
  5. 记录一些灵感。我目前用自带的备忘录。之所以不用,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的 iOS 端的印象笔记打开太慢,还得解锁,体验不好。用 iOS 自带的备忘录现在真的是随手记。每天整理一下自己的灵感,转化成待办,转化成日记,也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当然,印象笔记还可以记录一些事情,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发挥他的强大。(我没这样记录,但我觉得还不错,把它推荐给你)

吃到一个好吃的馆子,美食,把照片、地点都记录下来。随时回忆,以后还可以拿出来用。

去到一个地方,或是城市的角落,或是郊外,或是商场,你都可以记录下来,积少成多,发现自己的小美好。

美好的回忆有很多,一个电影票根,一个节目单,一个餐单、一张情书,一张贺卡、一封信、一个小礼物等等,拍张照片,存下来,以后你的美好回忆就在这个上面。

有了自己的宝宝,他的想像,他的创作,你都可以记录下来,留上永久。

如果你喜欢博物馆,去之前的准备、参观记录,看之后的感悟,全部记录下来。

这个比较冷门,冰箱一些食品、买了一药品总是忘记,等发现时,已经过期。那你买来时,就拍张照片,建个笔记,定个提醒,提醒就是他的过期日,可以适当提前一些。再也不会把东西放坏扔掉浪费了。

家中东西太多,经常忘了放在哪里,衣服鞋子拿来拿去,总是忘了在哪个柜子。同样拍张照片,记录一下在哪里放着,就再也不会忘了。同时对于女人,还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衣服鞋子,不用想就知道自己搭配什么了。

  1. 工作的内容与生活记录的内容不放在一个应用里。我工作使用 OneNote 2013,十分强大,与 Office 融合很好。个人爱好而已。可忽略。
  2. 封存归档笔记。我建立了封存笔记本,一些已经完成的,不会再改动的,放入归档笔记本中,比如旅行笔记,回来之后就可以归档。以前记了一些工作笔记后来不用了,又不想删,就把他封存起来,以后还用的着。
  3. 使用印象笔记收藏文章,一定要进行再加工整理,只收藏放进去,既乱,也不会记起它的存在。
  4. 印象笔记少存大容量的文件,比如:一个笔记放多张图片、很大的 PDF 文档,视频等。否则打开很慢。可以与云网盘配合使用。我目前使用的是坚果云,很不错,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分享坚果云的使用心得。
  5. 印象笔记的编辑体验不是很好。有些人喜欢他的简单纯粹,但我却不喜欢这种排版体验。
  6. iOS 端打开太慢,有些臃肿。我看到网上好多反应过了,印象笔记也来来回回改过好多次了,但总感觉仍没有什么进步。

一路用过来,看了很多教程,看了很多文章,慢慢才形成自己的体系。在这里推荐几个看过的不错的书籍或专栏,内容很优质,这里不是做广告,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 里面会定期更新一些用法,还有一些好的模板,定期看看,会有不少收获。
  2. 大象后援团,共享笔记专栏。一位热心印象笔记大使聪聪更新的专栏,相信经常用印象笔记的都知道。里面干货同样很多,技巧、模板、还有定期的一些优惠。(你如果需要,可以私信我,我推荐给你)
  3. 少数派上的付费教程。从输入、编辑、整理、搜索、协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如何使用印象笔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另外在少数派上搜索印象笔记标签,也会有很多实用的印象笔记教程和使用方法心得。推荐大家使用学习。
  4. 《Evernote 超效率数字笔记术》,《Evernote 100 个做笔记的好方法》、《Evernote 超效率数字笔记术》、《打开大家的 Evernote》,著名大神电脑玩物站长的四本关于印象笔记的书。里面详细分享了如何使用、使用的方法技巧,图文并茂。读一下会有新的灵感。前两本是简体中文,后两本我只看过繁体的,不知道是不是简体的还没发行。
  5.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 伴你成长》。李参著。这本书是跟我写这篇文章初衷差不多,相当于一些私人用法,不是印象笔记如何用,而是如何用印象笔记。
  6. 豆瓣上也有印象笔记专栏,另外大象后援团也有群,同样可获得一些帮助。

以上都是自己的私人用法,每个人的看法注定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专物专用,记日记要用日记软件,理财要用理财软件,稍后阅读要用稍后阅读软件,这也都没有错。印象笔记是一个集合体,可以发挥无限想象的组合,但它注定不专,不精。至于其中的取舍,要看你自己。我反倒很喜欢这种集合在一起的,我不用记这些东西在哪里,我只知道我需要的东西在我的笔记里就行了,我的手机上也只用安装一个软件就行了。

我写这些,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启发,更重要的是,它给我的日常小点滴带来了幸福感。

印象笔记对于我而言,最主要的是把所有琐碎的记录集合在一起。当别人在急头急脑找东西,想问题的时候,你不慌不忙的随手拿出来使用。它像一个兴趣花园,我们就像一个园丁,浇浇水、照顾一下,花就会长大,然后就可以看到花香和风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步和恋爱的相同之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