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坏事,念句哦念阿弥陀佛可以消除一切业障吗真的有作用吗?

你的情况应该是因为对念佛兴趣不大,所以不能集中精神,容易犯困 。

打哈欠流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疲劳的时候会出现,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休息让机体不要劳累,进行放松,如果是晚上的话就可以考虑睡觉了,其余并没有说有什么特殊的异常,无需特别担心。

这算是好现象,因为你念佛,身语意都向善,就把身体原来的一些业障,也就是负能量逼出来了,就像武林高手用内力逼毒一样,如果不把这些业障逼出,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候拖后腿。由于你断恶而且你开始认真修行,你的冤亲

我们中老年人在根本大事(了生脱死、早日觉醒)上现在只要做一件事,把我们的过去忘掉,想我们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欲往生极乐成佛(醒悟),自己早日圆满证悟本心状态从而觉醒再随即唤醒一切有缘众

人打哈欠的时候会流泪是因为人在打哈欠的时候除了脸部以及下颚部的一些肌肉进行运动,会带动泪腺的神经,那些产生刺激,才会有眼泪的出现。 我们所流的泪其实就是泪液,泪液是眼眶部和睑部的泪腺分泌藏于泪襄,

看见佛菩萨,念经、听经、诵咒、打坐能让人少打妄想,心里清净,所以容易困。就类似于,终于孩子到了母亲怀里,安心的睡着了一样的道理。

其实,念其他的佛也有。 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还有念菩萨的,比如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 不过,现在比较流行念阿弥陀佛。大家都渴望去极乐净土,所以都念阿弥陀佛。

}

  念几句经文,念几声,就了吗?没这回事情

  这位同学问:「除了清明、中元、冬至超度祖先牌位外」,这个不是超度祖先牌位,超度祖先,不是超度祖先牌位,「其余时都没有消灾及超度,请问老和尚,这样吗?」

  答:我刚才讲了,如果是超度牌位的都不如法,要超度祖先就都如法。实际上,形式不重要,你说你超度,你说你消灾,你拿什么来消灾?你拿什么来超度?念几句经文,念几声佛号,就超度了吗?没这回事情!寒山、拾得讽刺寺庙里面早晚课,寺庙都做早晚课,国清寺,他们看到里面人都在做早晚课,他们在门口讥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消灾跟超度,要有实质的功夫!

  譬如讲消灾,我在讲席里头常常讲,我们能够修心,修真诚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心,你的灾自然就消了,我有东西消它!我修福修慧,福慧可以超度!如果自己没有修行功夫,拿什么超度?你们读《地藏经》,女怎么样超度她母亲?。她是真念,她不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她不是这个;她真念,心口一如,心口相应,她念了一天一夜。我们在经典上看她的境界,念一天一夜,她在定中就到里头去了,地狱的鬼王看到她,合掌,问她:菩萨你来干什么?称她菩萨。我们就知道,她跟《弥陀经》上讲的一样,《弥陀经》上讲念佛功夫成就,「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她根利,她一日,她一日就成功了,至少她念的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见思断了,她断证的功夫等於阿罗汉,她才有资格去参观地狱!

  地狱里头只有两种人见到,一种受罪的,一种是菩萨到里面去度的;除这两种人之外,地狱在你面前,你都见不到。所以她能够去游览地狱,我们就知道她一天一夜,她那个功夫是念到一心,至少是事一心,她才有这样的。她为什么能够念到事一心?母亲在地狱受苦受难,为了救她,全心全力的念,没有一个杂念,一天一夜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成功了。

  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能成功?念阿弥陀佛脑子里胡思乱想,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人家念佛的时候确确实实不夹杂在其中,这就是功夫。所以她母亲离开地狱能够升忉利天,是什么原因?女儿是因为她才菩萨的,她做了增上缘!她要不堕地狱,婆罗门女怎么会去念佛!怎么能证果!母亲堕地狱的时候,把女儿变成菩萨了,她母亲的就在此地。因为她堕地狱,她女儿,修行证果,她就变成菩萨的母亲了,菩萨母亲当然不好意思住地狱了。这是鬼神把她送到忉利天享福去了,这么个道理,你要晓得!

  所以你要超度,你要真有功夫,至少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你要念到功夫成片,那你超度真有力量,不在乎形式!你们看看《影尘回忆录》上有一段故事,那是倓虚老法师的朋友,倓老没有出家之前,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个中药店。中午人少,大家中午休息打瞌睡,在柜台上打瞌睡。他里头就有一个姓刘的刘居士,平常喜欢读《楞严经》,《楞严经》已经念了八年了,有感应!

  这一天作梦的时候,看到两个人到店里来了。这两个人他一看,是他的冤亲债主,过去为了争财物打官司,打官司他打赢了,这两个人上吊死了。现在看这两个人来了,他很恐怖,怕他来报复,知道这两个是鬼不是人!但是他为这桩事情,他也很难过,也很后悔,真的这桩事情是错的,害了两个人两条命。看这两个鬼来了,好像没有恶意,不是想来找麻烦的,就问他们两个人:你们来干什么?他说:我来求你超度。他听了这个话,他心就平了,不是找麻烦的,求超度,他说:行,我帮助你超度,怎么个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好,我答应你」。这一答应,看到这个鬼,脚踩到他的膝,踩到他的肩膀,升天去了,两个鬼都这样升天去了。这过了没有一会儿又来了两个,一个女的,还有一个小孩,是他从前的太太,那个小孩也是他的儿子,这两个都过世。走到他面前,问她来干什么?说求超度,也就是这个方法,他答应她,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不要形式,他是什么?他真有功夫!

  那八年《楞严经》没有白读!八载寒窗读《楞严》的,你自己没有这个本事,没有功夫,你拿什么来超度?拿什么来消灾?所以消灾要靠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真的培养这个心,什么灾都消了。超度的时候,自己真的要有功德,你才有能力超度,不要具备任何形式,点点头答应他就超度了。确实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上是唱戏表演,给一般众生看的,给他们种,是这个意思。知道这样,所以在许多经论里面教导我们不要忘记「读诵,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所以这个表演是必要的,表演是接引众生,是宣传佛法,真正的那是另外一桩事情,所以表演也不能少,我们要宣传佛法要靠表演。

  所以这些理跟事都要明了,然后知道灾决定可以消除,业决定可以化解,你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最重要的,要学不能够记冤仇,这是比什么都重要,这修行最根本的。别人对我有误会,对我有伤害,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既然有这个不愉快的事情,自己也常常想著要把这个不愉快给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任何人结怨。不但不跟人结怨,跟所有一切动物不结怨,不要杀害这些小动物,很重要很重要。要用爱心,要用的心,只要我们有,恶的缘能变成善缘,恶的事我们会得到很好的善果。

  佛法教导我们永远要记住,「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别人对我不好,对我有误会,我们自己反省,我做得不够好,让他对我有误会。不能说过失都是别人的,这是最不好的一个念头,不能把过失都推给别人,过失都在自己,回过头来反省,那就都变成。没有人毁谤,没有人造谣生事,我们自己就不会反省,不会认真检点学习。所以,人家对我们这些恶的心行,我们感激,我们接受,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想想他讲得很对,我马上改过自新,他提醒我,我自己没有发觉,他提醒我不是坏事。如果我自己没有,那他的误会,我们要小心谨慎,不犯这个过失。统统都是善知识,对我修学都有利益,绝对没有害处。如果说是常常怀恨在心,那才叫大害!那就大错特错,决定不可以。要学忍,要学让,处处忍让,要肯定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一般人为什么不能积福,不能成就道业?就是不肯吃亏,怕吃亏,怕吃亏吃了大亏,怕上当上了大当。古人讲的话非常非常有道理。

}

  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

  济群法师心念篇禅语20句

  1、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2、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3、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4、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

  5、“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

  6、佛陀说,,“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

  7、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8、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

  9、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

  10、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11、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12、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

  13、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

  14、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

  15、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

  16、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17、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

  18、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19、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

  20、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济群法师佛论篇禅语20句

  1、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

  2、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

  3、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4、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

  5、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6、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

  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8、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

  9、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

  10、因为心有种种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11、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

  12、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13、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

  14、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

  15、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16、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7、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8、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9、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20、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

  济群法师念佛篇禅语20句

  1、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

  2、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

  3、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

  4、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事情看不透,对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执着了,因而在念佛的过程中,自然难以相应,烦恼妄想无穷无尽。

  5、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心发得非常的小。

  6、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多读一读《普贤行愿品》,可以扩展你的心量。

  7、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多。

  8、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将来的成就就大。

  9、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弥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

  10、修行是对生命整体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

  11、念佛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个正念,念佛仅仅是正念。

  12、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修行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

  13、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

  14、正思维的意义有二:一是志向;二是思考、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

  15、志向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

  16、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正思维能使我们如实地观照人生。

  17、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

  18、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

  19、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

  20、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的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

【济群法师经典佛语】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阿弥陀佛可以消除一切业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