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尼姑师父可以为在家男子居士尼姑授三皈依吗?

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着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即唱三皈,要他们皈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为皈依。

皈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时,由皈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皈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皈依之后竟还不知道皈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皈依是不成其为皈依的。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说三遍之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皈说三遍,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皈的三结。皈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皈的正授之时;纳受三皈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皈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皈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皈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皈依,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皈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如下: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绝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见《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皈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得到三皈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相信,准此而论,如今有许多的三皈弟子,是没有得到三皈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皈,不妨请求各自的皈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数千人的大规模皈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已。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皈依师们做为蓝本。

1.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

2.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3.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皈,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5。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

6.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回向:将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皈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切于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皈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皈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皈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

皈依与出家有什么不同?

一、皈依是什么意思呢?

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能学佛,但皈依后,在心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加持。

皈依三宝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王安石,还有南朝的梁武帝,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个不受皈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可能得到一些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上的印证。因此,皈依三宝并不是多余的执着,而是学佛者必需的手续。佛经中说,世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除先世的恶业,若能皈依三宝,就能破坏先世恶业。

出家有五重义,就是:一、出烦恼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轮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净家。

}

给您简单介绍一下皈依。

皈依,是归向,归属的意思。

您去寺院皈依,也就是说您有了寺院的印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弟子。

就好像加入基督教就要先“受洗”,那么加入佛教就要先皈依。

皈依时不会同时让您受五戒(杀盗淫妄酒),受五戒另有受五戒的法会。

皈依就是证明自己是佛教弟子,跟出家也完全是两码事。

皈依有三,又称为:三皈依。

受完三皈依这个仪式之后,便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弟子了。

刚才说了,皈依,就是归向,归属的意思。

三皈依,也就是在您归属佛教时,需要遵守的三条约束(又叫 皈依体)。

这三条在您皈依的时候,寺院师父应该会带着您念出来。

一 自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后,仅以佛教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二 自皈依法,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后,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帮自己究竟解脱)三 自皈依僧,宁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众。

(皈依佛教后,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以上三条简单概述出来,既是皈依佛,皈依法,归依僧。

所以大家常常把皈依又叫做“皈依三宝”。

(佛 法 僧 ,佛教又称:三宝)除此之外,还要发四个大愿,又叫四弘誓愿,也是皈依的时候要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每个寺院都可以给想皈依的人皈依。

只要您诚心愿意皈依,成为佛教弟子,就可以让您参加皈依仪式。

皈依仪式一般都是农历的 初一 和 十五。

当天去,当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

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点赶在皈依法会开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队就行。

带上一张自己的证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当地114查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电话,咨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规格大小即可。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哪个人,也不是皈依哪个上师或哪个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个佛教,成为佛教弟子意思。

皈依后会给您一个法名,类似:印苏,妙明这样的法名,会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您的皈依证上。

皈依时虽然不受五戒,但皈依后,还是尽量按照五戒来要求自己。

皈依的好处很多,《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位 护归善神,日夜保护,一切吉祥。

”这是说皈依后,有善神守护。

又如《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这是赞叹皈依的功德之大,以及皈依后,可免堕落恶道,可得佛心常忆念,可获法力常加持,可蒙受僧威常覆护。

以至于最终依靠这三皈依,成佛作祖,究竟解脱。

三皈依是五戒的基础,是八戒的基础,是十戒的基础,是具足戒的基础,三皈依不受,一切不得。

最后希望您早日皈依佛教,成为一名正信的佛教弟子

能称学佛居士的学佛人,一定要至少三皈依吗

看来你的年纪不大,有些问题并不是你想怎么解决就可以怎么解决的。

一切事都有因果,既然有了前因,那必然会产生结果,这个情况很难改变,除非你的法缘特别的好,当然这也是需要有前因的,只不过是善因,足可以为你消除一些修行上的障碍。

没这个善因的话就没有办法。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以你的年纪可能还没经历到,那就是一种信念的坚定程度,你现在是有出家的念头,那是因为一些干扰的因素还没有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的事越来越多,出现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各种干扰,各种诱惑,各种无奈,到那时才是真正考验你的时候。

如果你真到了象弘一大师那样,面对各种情况仍能不为动心的时候,那你所说的一切问题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两个字:放下。

能放得下,则一切放下,一切放得下,则内心自然清净,不为所扰,这时才能真正从内心的角度做到出家。

否则身出家而尘缘未了,即便剪掉青丝,身伴晨钟暮鼓,而心系未了尘缘,徒增烦恼而已。

很多人一起皈依佛门做居士后就取法号吗

信众在举行三皈依时,师父会给他起一个法名。

居士通常只有法名,没有法号,有的人不请示师父,任意给自己起法号,是对于师父和传承的不尊重。

道教有居士证和皈依证吗

也有皈依证如果你想皈依全真派,可以携带身份证以及相片去有皈依资格的全真派道观皈依一般都可办理,如果在想进一步修行可以去白云观等有冠巾资格的全真道观冠巾以后可以办理道士证。

全真要求清规戒律严格,比如住观蓄发。

如果你想皈依正一派,可以携带身份证以及相片去有皈依资格的正一派道观皈依,如果在想进一步修行可以去等有传度资格的正一道观传度以后可以办理道士证。

正一要求宽松些可以住家娶妻不蓄发。

详细的清规戒律可向皈依师详询。

纯手打希望能帮到你,并祝你吉祥。

佛家对于出家不出门的佛门弟子,一般称之为居士。

所谓的居士,对于佛门寺院的的戒律戒规要求不严,只要虔诚礼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

如古代的苏东坡、李嘉诚、谢慧如等,他们都是在家的居士。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许多佛门语言都是进入中国后,新造出来的,比如佛,比如皈字。

所谓皈,左面“白”,右面“反”,这是个生造字。

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对于道德要求比较高,所以人们多讲善恶;在古印度则不然,人们很少谈善恶,他们更多讲黑白。

我们要虔诚于佛,就要从黑反过来,达到白,这叫“反白”,这就是“皈”的本意。

由此可见,皈依并不同于 “出家”。

“皈依”只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个流程,相当于入门。

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正宗佛家看来,如果不受皈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只学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

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

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参加礼拜弥撒是同一个道理。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

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

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

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

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

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

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

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们会在儿孙出生的时候直接将其皈入佛门。

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经过以上的步骤,不过这种儿童一般在佛教气氛中长大,也可能会重复上述过程。

持有皈依证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寺庙中,可以免收门票。

皈依了有三皈依戒,就是皈依了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其他宗教的鬼神,其他宗教的典籍,其他宗教的徒众。

然后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经常说皈依三宝,三宝指的是:佛、法、僧。

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居士的皈依师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后学佛的师傅

皈依师父是帮你皈依三宝。

他帮您皈依之后您就已经发誓皈依三宝,这个誓言要守住。

然后你要找一个传法的师父,这个师父,你要观察,信任他之后,就认定她是你的传法师父,这个时候你要认定了,就不要舍弃上师,也就是不能诽谤这位师父,离开这位师父,不听他的话之类的,怎么认定呢

主要看这位师父有没有慈悲心,具足慈悲心是第一位的条件。

然后看他是否具备传法的资格,有没有传承等。

这些比较困难,主要是平时接触的时候好好观察慈悲心。

皈依师父和传法师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不是一个人,要看缘分了。

与佛教初学者交谈如何称呼自己

皈依佛(接受并奉行佛之教诲)皈依法(一佛之教法实践、求证)皈依僧(融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组成的僧团)。

接受三皈依后,持守五戒就是真正的佛门中人。

僧团四众中的优婆夷,就是在家居士。

}

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就愈来愈乱了

  佛法,尤其是大乘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跟我们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个要契机,第二个要契理。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每个人的缘分也不一样,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跟法身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他已经得大自在了,契入了心性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观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他们知道。为什么会知道?实在说智慧、德能我们都有,并不缺乏。他们没有障碍,所以知道;我们有障碍,所以不知道。

  障碍不是真的,是可以把它除掉的,除掉障碍我们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我们跟他一样也能知道。知道才能够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契机了;知道众生什么根性,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如果这个法门对我们不契机,我们对它修学的时候有障碍,这就非常困难,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到法喜;换句话说,很容易退心,不能阻止见异思迁,常常想换门道、常常想换方法,这就愈来愈乱了。所以古人教人,他会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门深入”,十个学生可能是十个法门,不是一样的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这个班上同学二十多个人,每一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浅深境界都不相同,程度浅的小学毕业的,老师能教。在小乘经、方等经里面选很短,意思不深,内容都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就是世间法,佛陀的随顺世俗的教学,帮助众生断恶修善,他的果是决定不堕三恶道,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来生可以得人天果报。这个是佛教学对比较低一点的程度、根性劣的。根性高的也要适合他的程度,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落实,理解不能落实最好不要教,为什么?变成玄学了,他不能得受用。

  所以佛法非常重视“行”,佛门弟子叫“修行人”,他重“行”,也就是学到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言语、行为。这个东西学了很管用、很踏实。真正契入境界,落实在生活当中,他生欢喜心。所以佛没有定法,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确实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身上统统看到,包括我们眼前才往生的才一年的海贤法师、海庆法师,这些人生平当中你都能够看到,然后你才晓得佛法是多么现实、多么实用,真管用!决定不是谈玄说妙。

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

  那么佛法要从基本上学起,你才会得真受用。现在许多人把根疏忽了。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净业三福”,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佛把这三条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这多重要!我们有没有从这下手?从这下手怎么落实?“三福”第一福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这里开始。无论学哪个宗派、学哪个法门、学什么样的经论,这个是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你必须要具备,这一条是世间善。

  那换句话说,佛法是建立在“世间善”的基础上,没有“世间善”,哪来的佛菩萨的善?!这个不能不知道!

  三条,第一条“世间善”;第二条“小乘善”,也就是“持戒善”;第三条“大乘善”。他这个三条是一句,引导我们怎样扎根、怎样把基础奠定好,我们深深有感,近代学佛把这个疏忽了。怎么落实?这十几年来,我们劝导同学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了这两句就落实了;“慈心不杀”落实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有这两个基础,这才学习佛法的“十善业道”。我称这三样东西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必要要扎这三个根!为什么?经本一展开,大家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么?具足这三个根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换一句话说,《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没有做到,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经上这个“善”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么具足这三个根了,这是“净业三福”第一福你落实了,你可以提升,修第二福。

  第二福就是佛法了,前面是世间法,佛法里面教我们落实“三皈”、“五戒”、“十善”。你看第二条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看!那我们怎么学法、怎么落实呢?“三皈”是行门,最高的修行总纲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学佛的同学都受过“三皈”、“五戒”,什么叫“三皈”说不出来,那怎么个修法?你修什么?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是修这三桩事情。

  “皈依佛”是什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自性觉,就是你本来是佛,你要依这个,不能依靠外面的佛,依靠外面的佛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三皈”是自性三宝,不能搞错。

  “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我们非常明显,在惠能大师《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当年在世给人家传授“三皈”。那个时候大概佛教传到中国来七百年的样子,七百年时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佛法在中国已经有流弊了,有形式没有实质了,往往人习惯了,佛是什么?泥塑木雕的这是佛,你皈依他,谚语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能做你的依靠吗?错了!佛是“觉”,自性觉,这是佛宝,是自性三宝,这个东西靠得住!就是我要皈依是“是心是佛”。这个皈依就是“是心作佛”。我本来“是心是佛”,现在我“是心作佛”,你看看这真正皈依。

  第二“皈依法”,“法”是什么?“法”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也没说错,这经典说些什么?用一个字能代表他,“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觉、正、净”。“正”是什么?“正”是正知正见。

  “佛、法、僧”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自性“觉、正、净”不是外面的,不是释迦佛的“觉、正、净”,不是阿弥陀佛的“觉、正、净”,也不是观音菩萨的“觉、正、净”,是自己“觉、正、净”。

  这个“三皈依“是自尊,自己尊重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你肯回头、肯依靠这个,这就是作佛。自性本有的是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现在我真正皈依了,我回头,皈依就是回头了,我再不搞外面东西了,要回归自性,回归“觉、正、净”,这叫“皈依”。

  现在“皈依”全搞错了,我皈依某个大德,我皈依某个法师,全错了!

  我早些年来给人授皈依,都讲得很清楚,保留着有光碟,也有文字,《三皈传授》有文字。受皈依之前,要把这个东西看清楚、看明白,再举行仪式,仪式很简单。但是意思没有搞清楚,这就错了,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指导原则。

  如何落实?那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有次第的,决定是先持戒。持戒我们怎么落实?

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

  我们立这个净宗学会,定了五个科目,这是戒律,我们必须要遵守、要学习的。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最后一个是普贤十愿。这都是在家的。在家同学要再提升一点,最好再加上《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因为《沙弥律仪》里头有十条戒律,有二十四门威仪。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净业三福”第二条就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那根本的戒律的基础根本,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福”第一条里头就做到了,提升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做到了,再向上提升一个大乘的,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恶报应,善恶报应在人天已经明了。这个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净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讲这个因果,不是讲别的。“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果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最后一句是劝导大家要弘法利生。我们自己学佛了,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帮助别人,不能自利不能帮助别人。

  读诵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读许多经。

要想功夫深:第一放得下;第二心量大;第三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信、愿、持名”要紧,真信、真发愿。蕅益大师说的我们要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有真信、有真愿,这就是取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你就取得了。

“品位高下”那是我们持名,就是“一向专念”功夫的浅深。功夫通常讲三等:最下面一等的是“功夫成片”;在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乱”;最高层的是“理一心不乱”,功夫!功夫靠什么?功夫完全靠放下!

  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别的,功夫的相就是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乱”;“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三辈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辈九品;事一心还是有三辈九品,这就叫功夫浅、深不同。

  要想功夫深:第一个要放得下;第二个心量大;第三个要发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来佛寺的三位善知识,他们都是上上品往生,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看明白了、看懂了,依教奉行,个个都是上上品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现在人为什么学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完全在信心上发生问题怎样帮助我们建立信心?那就要靠经教。定要依《无量寿经》,要依黄念老的注解,或者是依《阿弥陀经》,依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统统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我们要真正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

  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有邪师说法。如果听到他说的,对我们这个经教产生怀疑,信心失掉了,那就很可惜了。他们说的那个法门能不能往生,没看到例子;这个法门传了几千年,老招牌、老字号,有信用!新奇的说出来,才开张,没有通过检验;这个法门通过检验。更难得的,海贤老和尚最后给我们表法,那就是最后一次检验,他给我们做证明,他给我们做保证。我们往生,他自己说的,他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所以你决定不会错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了,旁边有海贤老和尚,那就没错。所以,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家里、本地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

  还有灾难这些谣言,都不能相信。我们自己会不会有灾难、我这家里会不会有灾难、我住的这个地区有没有灾难?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自己的心是纯净纯善,哪来的灾难?!别人一说灾难,你的心就慌了,灾难就来了,你就没法子避免。如如不动,决定依靠佛菩萨、依靠自性三宝,跟佛菩萨才会有感应。自性三宝失掉了,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失掉了,会受外面干扰,你的灾难不能避免。什么原因?你的清净心破坏了,你的平等心起波浪了,你已经迷惑了,你不是“觉、正、净”,你是“迷、邪、染”。依“觉、正、净”是“是心作佛”,依“迷、邪、染”是“是心是六道”、“是心是三途”!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不可以迷信。

佛法、宗教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

  所以佛法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正道。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经典上讲的“佛事”,你查查看“佛事”怎么讲?教化众生之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之事,这叫“佛事”;教化众生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不是“佛事”。佛菩萨的教化,一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佛只要你修因,果报一定自己得到,这个要搞清楚。

  不但佛教要回归教育,我这十几年来,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都劝勉大家要回归教育、宗教要团结、宗教要互相学习。为什么?宗教之间的矛盾没有了,宗教团结才能真正帮助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谐。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是每一个世间人的愿望,不能违背。我们要和谐,我们不要斗争,我们更不要战争。宗教团结可以带给世界永续的安定和谐,我们要努力。怎么做法?就是互相学习。把我们的经典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问题就解决了。大修行人做出榜样,真干。

刘余莉教授忏悔讲课时直呼国家领导人姓名之不恭敬行为

  问:师父老人家:您好!今天学生从学会收到一位同修给学生写的一封信,他说:“刘教授说《群书治要》讲得很好,我听了很欢喜,也很受益,也叫我的后辈看。但是我想说一句,就是《弟子规》说,“称尊长,勿呼名”,可是刘老师几次提到国家领导人,都直呼其名,我听了很不舒服,也可能给人不好的样子,因为她讲的课很多人都在看、在学习,影响很大,请刘老师以后多注意一下!我看老法师讲经中每次都称习主席,我们要学习老法师这种恭敬的态度,谢谢!感恩。”学生看了这封信之后,非常的惭愧!因为确实像师父老人家所讲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所以在平时写文章讲话的时候,对于国家领导人都不是很恭敬,确实经常是直呼其名,也给大家做了不好的示范和榜样,所以在这里也籍这个机会,向所有的听众来忏悔,希望以后能提起自己对国家领导人的恭敬心,像师父老人家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榜样,每次讲课的时候,对国家领导人都是非常的赞叹恭敬,而且就是从称呼中就可以看到我们也知道,学习圣贤教诲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师父常说,自己的恭敬心和古代的大德相比,只有三十分;那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能和师父相比,就远之又远了。请问师父上人,像我们这些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重的年轻人,怎么样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有没有具体的方法?谢谢师父上人!

  答:这桩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想告诉你,没有想到有人提醒你了,太好了!恭敬心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对老师、对父母没有恭敬,就没办法教化,这一点决定不能跟西方人学习!中国人从小就教“孝”、就教“敬”,这两个字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说今天讲核心的价值观。要把这两个字发扬光大,孝父母,把这个“孝”、“敬”的心能够孝顺天下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把对老师的恭敬心,“孝”是对父母,“敬”是对老师,“孝亲尊师”、“尊师重道”,把恭敬也要发扬光大,能对一切人群,没有不恭敬,《礼记·曲礼》头一句话,“曲礼曰,勿不敬”。

  在佛教里面,你看一切仪轨里头,忏仪里面一定有一切恭敬,有这个字样,怎么可以不恭敬?!

  我们对国家领导人恭敬,对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恭敬。不但对于元首,对于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乃至一个村长,我们对他都恭敬,他领导这个小地区,不能直呼其名。

  中国人在称呼上是非常严格的,名,只有两个人可以称,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行冠礼代表他成人了,从这一天起,他的名就不能够叫他,他有字,平辈的朋友送他一个字,以后称字不称名;皇上见他的时候,也称字不称名。除非他犯罪了,他犯罪就称他的名,一称名,这人问题来了。这个道理现在没人讲了,我们从小还学到,怎么可以称父母亲名称?!不可以的!那大忌讳,那叫大不孝。

  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都称字不称名;那更恭敬的称号,他有别号最恭敬的连这些都不称,你看过去李鸿章,这是我们安徽人,对他的尊敬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我们佛门里面的法师,天台大师、智者大师,都不称名、不称字,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称窥基大师,他住的大慈恩寺,慈恩大师,称地名这是最恭敬的,这一个地区出来这样一个伟人,这个恭敬不但对他,是对着整个地区都表示恭敬。讲《礼记》的时候会讲,但是现在没有人讲《礼记》了,也没有人学《礼记》了。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请李老师讲《礼记》,我记得请了好像六七次,老师才答应,他为什么不讲?没人学。没人真学,我说我们总还有二、三个学生喜欢学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愿意学,你老人家都要讲,给我们讲了几篇,《曲礼》上、下讲完了,“内则”讲完了,还讲了两篇这些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的要细讲,这些都是属于礼节威仪。

  希望我们佛门同学,你们常常讲,你看“上净下空”,这都是有礼貌,不敢直呼其名,上面一个字是什么?下面一个字是什么?你看看这叫是麻烦吗?这是礼节。这是礼节,都必须要知道,我们带头做,我们养成习惯了,会听的人他就知道,不会听的人慢慢让他听,听多了他会觉悟到。

  我们喜欢别人尊敬我,我们一定先尊敬别人;我们不尊敬别人,别人怎么会尊敬我们。外国人儿女对父母直接叫名字的,这个文化不能学,我们希望我们能感染外国人,不要受外国人感染,从我们自己开始。刘余莉教授说得非常之好,她深深感觉到这一层,是正确的。无论在文字、在称呼上统统有恭敬心、有真诚心,要保持清净心,不受外境影响,这个好!

  用名字里头的一个字,最好不能够连名带姓。连名带姓在古时候是骂人的,是非常不礼貌的。

“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

  我们很久很久之前提出“净宗同学行门五科”,这里就有。我们的行门五科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

  “普贤十愿”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跟“菩萨行”不一样,“菩萨行”里头有分别;“普贤行”里头没有分别,所以“普贤行”难!

  但是修净土的人跟普贤关系太密切了。你看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我们净土宗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我们没想到过是大势至菩萨,遍法界虚空界用念佛法门成道的,他带头的。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是谁?普贤菩萨。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在定中讲的,普贤菩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世界的初祖。我们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要知道娑婆世界的初祖、遍法界虚空界的初祖,夏莲老给我们拈出来,好啊!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一般菩萨修“六度”;普贤菩萨修“十愿”。“十愿”就是“六度”的圆满、“六度”的普遍,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

  “礼敬诸佛”,谁是“诸佛”?“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佛。要不要恭敬?要恭敬!要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对老师的恭敬、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平等的恭敬,这个难!这是“普贤行”。

  你看普贤菩萨跟我们这个经的关系,第二品里面还是序品,还不是到正宗,第二品“德尊普贤”。所以我们就晓得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什么?完全修“普贤行”。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人人都是“普贤行”。

  “普贤行”在《华严经》具体示现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代表一个念佛人,修净土法门的,你看他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叫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德云比丘(那是圆教初住菩萨)给他开示、给他说法,给他说了二十一门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密宗的表法,表大圆满)。念佛法门就是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门里面的总的归结,归结到念佛、这句佛号上,这个意义太深了!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无量法门门门也是念佛法门。所以你养成一个恭敬的心。

  恭敬心是什么?是性德,而且是自性里头的第一德第一德没有了,那第二、第三也就没有了,就缺德了!

  对我们厌恶的人、看不顺眼的人,或者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我们对他都要平等的恭敬,为什么?我们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性。从“性”上讲完全平等;“相”上讲不平等,为什么?迷!我也迷,我迷得比较轻,你迷得比我重,所以我还以平等、恭敬心对你。你对我有差别、有分别,你迷得比我重,一看就清楚了;如果我还有怨恨心、还有轻慢心,那说明我的迷跟你差不多,没什么上下;我还有怨恨你、想报复你,我迷得比你重,都在眼前思想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学“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相”上不一样,有差别;心没有两样。“相”是表现在外表给人看的。我们要遵守这个规律,让社会能安定、有秩序。“五伦”就是讲秩序,礼貌是讲秩序。

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只可合掌、鞠躬,切不可趴在地上磕头

  以前帝王时代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要生在这个时代,必须要用这个时代的礼节,用古人的礼节就错了。一定要用今人的礼节!

  但是我们学佛,对佛,那不一样,我们用佛门的礼节。佛门的礼节没有跟着时代变,所以我们拜佛还是礼佛三拜、右绕三匝。“右绕三匝”现在很少,但是礼佛三拜很普遍,所以这些要懂。

  但是礼佛三拜只有在佛堂见到出家人的时候,也只有在寺庙里面、道场里面;在外面见到的时候,不要跪下来拜,因为公共场所。在飞机场、在车站,你见到法师跪下拜,让别人看到:这迷信!你看,你不就叫他造业了吗?!他造这个业很重,不轻!谁给他造的?你帮助他造的,你不是度他,你是害他。所以在公共场所见到法师,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就很好了;千万不要趴在地上磕三个头,这不如法!这个也很难,没有人教你、没有人给你讲。平常这些礼节确实很重要,是要学习。不同的场合、处所、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做法。

  佛法戒律都是圆融的,不是死呆板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怎么学戒律?所以一切为众生想,不是为自己,要让大众生欢喜心、要让大众生欢心(这个“欢”是赞叹),影响大家,不要受外面的影响,这就对了!佛法确实合情、合理、合法。

  称呼,我们慢慢改过来。同修当中,佛门里面称“居士”;文明一点的尊重称“大士”、称“开士”(“开”是开悟了),有很多称呼。现在人都用名,都没有字了;佛门里还有字。我这个“净空”是字,法名不是这两个。法名,我们的出家是“觉”字辈,觉悟的“觉”,“觉”字辈,“觉净”(“净”是净土的净)。“觉净”是名,“净空”是字。出家还有;在家现在没有了。那我们在名字里头称一个字,年岁大的称某公(六十岁以上的就称“公”,对他尊敬);年龄跟我们差不不多的、辈分是平等的,也要恭敬;晚辈,除非是不满二十岁可以称名,二十以上最好就不称名了,名字里头称一个字。

  时间到了,今天时间到了!

  天天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很快乐!天天学习、互相学习,我没想到的你们想到了,我很欢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士尼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