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字的熄和它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的字和字形与它有关?

提到"袜"字,我们首先会想到用丝、棉等材料做成的脚上穿的东西。当我们细思这个"袜"字就会顿生质疑,这"袜"字当是一个形声字,衣旁末声,可是,这"末"字读音与"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如何读wà呢?其实,"袜"字让人疑惑的并不仅仅是读音问题,其意义和字形同样也有值得探讨之处。下面我们就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袜"字。

"袜"字的字形演变及其所反映的袜子的材质变化

"袜"现为"襪"的简体字,其实古就有表示两种意义的"袜"字,后被用为"襪"的异体字。宋代的《广韵》入声十三"末"韵:"袜,袜肚。莫拨切。"而在入声十"月"韵:襪、韈、袜,足衣,望发切。可见,"袜"字古已有之,且有两个读音:一个读mò,另一个读wà。

作为"足衣"意的简体"袜"(wà)字,其字形历经数次变化,有韤、韈、襪、韎等形体。从不同阶段的字形构成部件我们也可以窥见作为"足衣"袜子的发展演变轨迹。古形体"袜"字有韦、革旁,《正字通·韦部》曰:"韦,柔皮。熟曰韦,生曰革。"这两个形旁告诉我们当时的袜子当为生皮和熟皮制作而成。《韩非子·五蠹》中载:"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就是告诉我们远古之时人们不懂纺织,没有布料,于是就用禽兽的皮来制作成简单的衣服裹在身上。而当时人们用兽皮裹脚也便出现了最早的袜子。


出土于新疆公元前9世纪的皮革袜

后来有了"衣"字旁,说明袜子的制作材料开始由皮革转变成了织物。因生产力极其低下,远古之时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是鞋袜不分的,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云:"古之袜,盖即今俗所称长筒靴子,以皮为之,连履而成。著此不复再服布袜,故许训韤为足衣也。"至于具体鞋袜不分到何时,并没有非常精确的时间。不过,至商周时期,有一些上层人士着装已经有了鞋袜之别,《韩非子·外储说》云:"文王伐崇,至凤凰墟,袜系解,因自结。"这里就记录了周文王在凤凰墟自己系袜带的情景。

那么,什么时候从"韈"变为"襪"了呢?从考古材料可见,大概是在秦汉时期。西汉以前的袜子都是皮革所制,此后始有丝织品制成的罗袜。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女袜,材质为素绢;后来1975年又在湖北凤凰山汉墓出土了麻布袜。




湖北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麻布袜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说林》云:"钧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袜(为糹旁)。冠则戴致之,袜(为糹旁)则蹍履之。""缟"为白色的帛,因此这里袜子的布料就已经是丝织物了。东汉时期,袜子的制作还比较讲究,特别是贵族的袜还会织上祝福语。


东汉织有“延年益寿宜子孙“字样的锦袜

曹植在《洛神赋》中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的"罗袜"也就是丝罗材质的袜子。

至宋代因为棉花的大规模种植,袜子的材质主要是棉布料了。宋代杨万里在《题王季安主簿佚老堂》曰:"布袜青鞋已懒行,不如宴坐听啼莺。"现代人可能觉得宋朝人能穿上纯棉的袜子真是很高大上啊!其实当时的棉布还是很粗糙的,不像现在经过技术处理后纯棉袜子舒适吸汗。在宋代还有诗人专门谈到了"袜材",这个人就是苏轼,他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曰: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们。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于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袜"字的读音及构字逻辑

"袜"字形体虽有韈、襪、韤、袜、韎、帓、靺等,但是《说文》中只收录了一个"韤"字。许氏释"韤"曰:"韤,足衣也。从韦蔑声。"此处许氏所说"足衣"便是袜子了。

关于"袜"的语源,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云:"韤,末也,在脚末也。"《玉篇·衣部》:"袜,脚衣。"这些解释均单从后来"袜"的用途来阐释的,并未从字形构造上做出理据说明。也就是说这种阐释对我们解释"袜"字不同形体的渊源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

"襪"、"韤"、"韈"三个形体皆从"蔑",而从"蔑"之字常有覆盖的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幭者,覆盖物之巾,覆车、覆衣、覆体之具皆得称幭。"《广韵·末韵》:"瀎,涂拭。"《说文》:"瀎,拭灭貌。"这里含"蔑"之字均有"覆盖"之意。由此可知,"襪"、"韤"、"韈"把脚覆盖了起来,这便是袜子的本义了。其实,"袜"字本身也有覆盖之意。如《北齐书·皇甫玉传》:"显祖既即位,试玉相术,故以帛巾袜(mò)其眼,而使历摸诸人。"这里的"袜其眼"就是把皇甫玉的眼睛给蒙上。因此,"襪""袜"的构字逻辑不能仅仅释为"在脚末",其"覆盖"之意当是造字核心,这样也解释了为什么"袜"最初指称女性的腰巾、抹胸、半袜(无底的袜子)等之类的内衣了。



"襪"、"韤"、"韈"、"袜"的读音为什么能相同呢?其实这跟"袜""末""蔑"的上古读音相近有关,上古他们都是明母月部,音相同。

由此可知,"袜"字最初的读音与mò近,事实上这个音与wà音有过并行且意义有所不同。那么,"袜"字后来又是如何读为"wà",从语音发展的角度说应该是入声消失后又伴随m声母脱落的结果。有些地方这种变化并不彻底,比如"抹布"的"抹"字,现在就有mo和ma两种读音,声母未变但是出现了韵母上的差别。“末”与“袜”的上古和中古读音:



后来"袜"为什么作为"襪"的异体字来指称足衣了呢?因为足衣本身也是属于亵衣的一部分,另外也恰好迎合了"脚末"之意。这样"袜"字便成了"襪"的异体字,为了与作为亵衣的"袜"(mò)相区别读音也就遵循以上音变规则的前提下发生了变化,读为wà了。

"袜"作为"襪"的简化字的尴尬

上文我们说了"袜"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分别是:mò和wà。"袜"上古读音当与"mò"近,其意义为抹胸或腰巾之类的亵衣,抹胸也称为肚兜。这一说法主要盛行于南朝到隋唐之后的一段时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文王所制也,谓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

从文献可见,"袜"作为作为女人上身的亵衣由来已久了,但是"袜"字应该是产生比较晚的,《说文》未收,起码在许慎那个时代应该仍没有"袜"字。"袜"见于曹植诗篇,因此产生年代应该三国之前东汉之后。

那么,"袜"字作为"襪"的简异体字,这种做法打破了古代"袜"作为亵衣和"襪"作为足衣的明确分工。后来汉字简化就直接采用"袜"废除了"襪"字,"袜"(mò)也只是在古诗词当中使用了,比如:

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城诗》:"钗长逐鬟髲,袜小称腰身";李贺《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二》:"宝袜菊衣单,蕉花密露寒。"

很多时候我们仍读为wà,这便是闹笑话了,抹胸之类的亵衣怎能做袜子讲呢?有人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保留"襪"字,"袜"(mò)仍为亵衣之意。此种解决办法只能算下策,"袜"字两用古已有之,且"袜"(mò)之意已经不常用,完全没有必要。对于这种情况,只需字典做好说明解释,不应忽略不常用的"袜"(mò)音和义。

"袜"字今为"襪"的简体字,但并非近代所造,古已有之,为"襪"的异体字。"袜"古有两个读音:一为mò,另一音读为wà。读mò时指称肚兜一类的妇女的亵衣;读wà即是古人所说的"足衣"。"袜"及声旁"末""蔑"古代都属于明母月部,读音相同,只是后来才出现了读音的分化。因采用了简体"袜","襪"便废止不用,但有时也为我们理解古文献资料带来了麻烦,如下诗句中的"袜"不能理解为脚上穿的袜子,而是妇女的亵衣,或指肚兜或指腰巾。如:

锦绣淮南舞,宝袜楚宫腰。(隋炀帝《喜春游歌二首》)
娼家宝袜蛟龙被。(卢照邻《行路难》)
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谢偃《杂曲歌辞·踏歌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熄和它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的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