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您知道激光诱导冲击波时,蒸汽冲击波和等离子体冲击波,它们的理论公式可以通用吗?

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前请阅读或,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皇牌空战》(英语:Ace Combat)是由日本游戏公司NAMCO(现与万代合并)推出的一部空战射击类游戏。本页面主要用于记录该系列游戏中登场的武器。
除了一般导弹和航炮/机枪以外,由皇牌空战04:破碎的天空开始,大部分情况下玩家可以在出战时装备一种特殊武器(载弹量较少),以应付不同战略需要,从而降低关卡难度。以下为常见的特殊武器。
每一代的战机能使用的特殊武器种类也不一样,但大体来说,除了皇牌空战3可以任意选择航炮和导弹特殊武器、皇牌空战X2可以选择在两个武器插槽中携带标准导弹或任意其他特殊武器搭配的情况之外,其他作品均为标准导弹+一种特殊武器的携带方式。

AC世界观特有的标准多用途导弹,大部分作品中拥有适中的射程(PS2平台上的所有游戏中,射程为1.6km;6代射程2.5km;此后作品射程均为2km)、导引性能然而AC7里加了二级导引的MSL能打出QAAM的效果、飞行速度和威力,且空地目标均可锁定。其最大的特点是载弹量极大四 次 元 弹 舱,一般在50发以上,6代时个别机型甚至有离谱的600发载弹,并且在部分难度下在用尽后一段时间内会自动装填少量导弹。四次元弹舱直通弹药库可能性微存

3代的MSL则拥有相较其他特殊武器更长的射程和相同的空地通用能力,但装填时间和飞行速度中等。

X2代中的标准导弹则分为四类:STDM/LGWM/HVWM/HACM。其中STDM与常见标准导弹相同,LGWM则牺牲威力换取更高速度和挂载,类似后来的HCAA;HVWM牺牲速度和挂载换取更大威力,类似后来的HPAA;HACM改进了导引头,牺牲飞行速度换取精度,类似QAAM。

在早期版本中最为常见的对空特殊武器,可以同时锁定4个目标并进行攻击。XSAA射程较短,XMAA射程适中,XLAA则有着与LAAM接近的射程。其中XSAA仅出现在3DS上的遗产/穿越音爆一作中。

六代后对空特殊武器机制调整,XSAA被移除,XMAA变为现在的4AAM,XLAA则变为现在的LAAM。

无限和六代4AAM/6AAM/8AAM除载弹量和齐射数量之外其他能力并无区分,而在AC7中对6AAM和8AAM的导引性能进行了修改,在PVP中取消了这两者发射后的硬直加速段,使得6AAM/8AAM的导引性能相较4AAM得到了相当的加强,6HQVPCAAM可以在格斗中使用,而8AAM则据报在加上配件后末端导引被加强到几乎可以进行180度转弯的程度。然而战役模式中的8AAM/6AAM引导特性则未做调整

皇牌空战7PVP日常:在你辛苦地狗斗的时候总会有个缺德的在外围一点地方的用F-22姬和SU-35S姬向人堆轰一竣子6AAM/8AAM收人头,更可恨的是他们死后重生通常正是在人堆外一点点距离(6000)重生,也是XMAA在PVP的最佳使用时刻。跟LAAM/SAAM/HVAA类似,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有1-2个人单独来抓你。还有往一个人身上糊一大堆导弹的家伙

在皇牌空战7中,8AAM的锁定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即进入锁定范围的目标较少时,8AAM会重复锁定同一目标多次,典型的情况下一个目标会重复锁定4次发射4发导弹,在单人战役时会造成导弹的浪费。多人模式时这一机制可能有一点用指看到和你有仇的人时追着他的屁股连击8发,目前官方未对此进行修正,解决方法基本只有按加速键让更多目标进入锁定范围然后狂按目标切换键以锁定其他的目标目标切换键毁灭弹,或者在重复锁定之前发射导弹(考验玩家的反应力)。8AGM也有此问题。(突击地平线的4AAM跟6AAM早已有此缺陷)

“如果被发射出去的是写出这个锁定机制的程序员就太好了”——AC吧某人语

LAAM(远程空空导弹)

XLAA的变种,首次出现于穿越音爆,其时被称为LRAA,无限中正式定名LAAM。相比XLAA仅能锁定和攻击单个目标,且只能单发(穿越音爆)/双发(无限/AC7)发射。其拥有所有导弹类特殊武器中最长之一的射程,不加配件为10km,皇牌空战7中加配件后最高可超过12km。

在战役模式中,LAAM适合用于远距离攻击轰炸机等机动性不高但威胁大的目标,尤其是在某些关卡中轰炸机会有大量护航机伴随,LAAM能够在被护航机纠缠之前就发射并击落无法机动规避的轰炸机;此外在皇牌空战7中,因为无人机的AI需要接近到一定距离才会开始做出接敌反应进行机动,而LAAM的射程要长于这一反应距离,因此LAAM也能有效对抗无人机及boss机的各种魔法机动,对米老头宝具+1

大部分情况下认为在PVP中由于LAAM缺乏机动性,对于高机动玩家很难起到有效的效果而只能用于长距离偷袭,但在皇牌空战7的PVP中,据称在特定的发射角度下,LAAM可以实现像QAAM与SAAM那样的绕圈二次追尾攻击,且因其加速飞行时间和距离都远超后两者,因而更为难以察觉和躲避。国家意志里的PL-21并感

皇牌空战7PVP中某些玩家尤其是某著名玩家会使用高空高速的米格31配合LAAM在地图边缘打转摸鱼借机偷袭,使得其成为像YF-23+HVAA一样人人喊打的存在

QAAM(高机动空空导弹)

基本性质和标准导弹相似,但除拥有极强的导引性能及大离轴锁定发射能力(7代甚至可以攻击偏离机头90度的目标)之外,还能在错过目标后绕圈回来二次追尾,同时威力相当于2发标准导弹。4代时QAAM因其超级恐怖的机动性而臭名昭著,单发命中率据估测在大部分情况下高达离谱的90%,甚至能无限绕圈追尾而成为敌机最恶之噩梦,因此5代的QAAM被削弱,到了突击地平线时又被重新加强,但无限中又被再度削弱。

7代的QAAM白板性能与无限相似,但加上导引并配合适当的技巧后在PVP中会成为极其致命的武器。更为要命的是QAAM白板威力即有2MSL,加上二级威力配件之后更是可以达到一击必杀几乎所有未带防护或仅带一级防护配件机体的骇人威力HPQAAM,成为新手玩家的又一噩梦。

除此之外QAAM在战役模式中对付高机动的boss机效果也很好对米老头宝具+2

不过QAAM备弹量较少(皇牌空战7里所有可携带QAAM的机型在不带配件时的挂载量,除ADF-11F外均不超过20发),使其并不适合长时间或高烈度交战(因为很快会耗完),用来攻击机动性差的目标也显得很不划算。

在皇牌空战7里,加上lv.2导引配件后的MSL可以达到与未带配件的QAAM相同的导引性能及二次追尾能力,因此在无特殊武器PVP时也需要非常留心。

SAAM(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

首次出现于4代,为需要载机指引来攻击目标的空空导弹。现实中的原型其原理为在导弹上只安装雷达接收机,载机用雷达照射目标后的回波被弹上接收机捕捉,导弹依照接收到的信号校准飞行方向攻击目标。在使用这一武器时会在HUD上显示出雷达的照射范围,在发射后需要通过机动将目标持续保持在照射范围内直到命中。现实中的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一般没有特别出色的性能,但皇牌空战系列中的SAAM为了游戏性而获得了在引导性能方面的额外加成,其在有雷达引导照射时的追踪能力达到了QAAM的水平,射程则介于XMAA/4AAM和XLAA/LAAM之间,为7千米,加配件后延长到7.5千米。

现实中的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在发射后的前半段飞行只需要载机通过雷达旁瓣或者数据链引导,但在进入末段锁定时需要载机用雷达主瓣持续、集中地照射锁定目标以获得稳定的引导,这一点在皇牌空战系列中也相同。假若由于某种原因导弹发射时目标被锁定但尚不在雷达照射范围内,则只要载机在导弹还没飞出射程之前进行机动将目标套入照射范围套 圈 圈,导弹就会立即以匪夷所思的机动性开始追踪被锁定的目标其作出的机动包括但不限于90度锐角转弯,追着敌机疯狂转圈等,且在引导未被破坏时命中率离谱程度堪比4代QAAM,但在这一过程中若目标脱离锁定导弹也会因无法跟踪目标而脱靶。在七代中引入天气系统后,由于安东星PA骨灰云会干扰雷达导致导弹脱锁,因此在天气较差的关卡SAAM使用效果会明显下降。

尽管SAAM只能一次发射一发,但实际上可以进行多目标攻击,只要确保被锁定的两个目标均被雷达照射,就能同时引导两枚导弹飞向两个目标,或者用两枚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这一点与现实中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一般只能一次攻击一个目标不同,但与半主动制导的空地导弹可以同时/先后攻击多个目标类似。

SAAM的种种特性使其成为超视距空战武器中优点和缺点都最为明显也最考验使用技巧的类型,在PVP中除了在远距离上可以有效狙击目标之外,即便在中等距离的格斗中也有熟练玩家能通过瞬间的剧烈机动将目标套入锁定范围而用SAAM达成格斗击落,但因搭配SAAM的机型多为格斗机动性不佳的截击机(F-104,米格21,米格31等),因此是一种非常考验技术的武器。

SASM(近距压制空空导弹)

首现于皇牌空战X2,基本性质和一般导弹相似,导引略差介于HPAA和标准导弹之间,但拥有近炸引信的能力,在接近目标但即将被甩脱时会自动引爆造成近炸伤害,因此对抗高机动敌机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在PVP中捞分炸鱼。值得一提的是六代中所有导弹均具备此特性。

狗斗时SASM尤为恶心人,SASM对于低速目标几乎可以说是必中,高速也至少会造成9%的伤害

HVAA(高速空空导弹)

首次出现于无限,为拥有超强加速度和机动能力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射程与SAAM相同为7千米左右。其最大的特点是飞行速度极快,约为标准导弹的两倍或以上,同时拥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加配件后其射程能进一步加长到接近LAAM,速度和机动性进一步提高,使其成为超视距攻击的利器。由于射程远、速度极快,敌机很难及时留意到有一枚导弹在向自己高速飞来,即便注意到了也往往来不及采取规避动作而被击落。

在六代中,XLAA/XM4A/XM6A均具有HVAA的高速机动特性。六代真好啊,真好啊

皇牌空战7中配备HVAA的顶级机体是具有出色隐身和高空高速性能的YF-23,进一步强化了其在PVP混战中的表现——高空飞行加上隐身性能使得大部分混战中的玩家很难留意到这架飞机的存在,直到HVAA从高空以骇人速度砸下来将自己击落之后才会发现,而当重生之后试图还击时,对方往往能凭借出色的高速性能加上隐身逃脱锁定,因此非常难缠。也因此带着HVAA和隐身插件飞在高空的YF-23是PVP中最容易被全员针对追杀的目标,就像FPS大家都爱追杀玩狙的人一样禁止高

目前为止皇牌空战7的HVAA(带二级射程插件时尤为明显)和LAAM(带二级速度插件时尤为明显)都有以下特性:飞的越远速度越快,速度越快机动性越好,从高空发射狙击中低空目标时此特性将会更加明显,因此推荐爬升到高空后尽量在接近极限射程上发射,这同样有利于在吸引全图所有其它玩家的仇恨时给自己争取时间找办法脱身

此外即便是配备HVAA的低端机体如F-2A和苏33,其HVAA在中近距离发射时也往往能出其不意击落敌机,只不过一般来说这时候就要做好被全房针对追杀的心理准备(

HVWM(重型导弹)/HPAA哈批AA(高装药量空空导弹)

HVWM首现于X2,HPAA则与HVAA一并首现于无限。其大部分特性与标准导弹相似,但威力达到至少其两倍之多(在七代,HPAA能一发击落TU160, Mig-31, A-10A之类需三发导弹的目标,也是唯一在改装适当的情况下无差别一发击落多人模式玩家的导弹),代价则是稍差的引导和很慢的装填。HVWM与标准导弹相同为空地通用,HPAA则为纯空空导弹。

LGWM(轻型导弹)/HCAA(高载荷空空导弹)/SRM(短程空空导弹)

LGWM首现于X2,HCAA则同样首现于无限。其大部分特性与标准导弹近似,但飞行速度更快、威力稍低,挂载数量大,与标准导弹配合使用可以打出不间断的火力压制效果。与HVWM/HPAA之间的差别一样,LGWM与标准导弹同样空地通用,HCAA则只能对空。

SRM出现于3代,拥有与标准导弹相比较短的射程,但装填和射速大大提高。

此外XFA-27的专属特殊武器4MSL/MSTM在某些作品中拥有类似HCAA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标准导弹的性能。

MIRV(分导式多弹头导弹)

首次出现在皇牌空战3,装有4个子弹头的空空导弹,射程与其他特殊武器相当,在接近到距离目标一定距离时释放出4个子弹头追踪目标并攻击,但其4个子弹头的威力之和等于一发标准导弹,因此威力较差。

与标准导弹一样,MIRV为空地通用武器。

没有不对空的武器,只有打不准的对空武器

挂载式航炮吊舱,使机上额外增加2-4门机炮,火力比飞机自带的机炮更强数倍,首见于突击地平线的米格21和苏25,7代中为米格21的独有武器。

适合使用的场景:全机炮通关成就(大佬们自虐的武器),扫射聚集的地面目标,擅长躲避导弹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技术)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如果你太菜就啥都不适合

性能均衡的无制导炸弹,在各代都相当好用,拥有适中的威力和破坏范围,投掷手感也较为出色。直到AC7把炸弹类武器的破坏范围削的妈都不认识……

适合使用的场景:聚合在一起的中近距离地面目标

UGBL为威力及爆炸范围更大的无制导炸弹,仅少数重型战斗轰炸机可以挂载。

3代中出现Spread Bomb(散布炸弹)和ANB(反纳米炸弹),均为类似UGB的武器,其有何特殊杀伤暂且不明。

SFFS/CLB(自锻成形战斗部末敏弹/集束炸弹)

首次出现于皇牌空战04:破碎的天空

集束炸弹,投出后会分裂出多个子弹头,低空投弹使子弹头集中落地就能对大型地面目标造成很大的伤害,飞高一些投弹就能对较大范围进行地毯式轰炸(洗地) 。然而投放点过高则难以命中,矫枉过正地贴地投弹则会因子弹头无法激活而变成超小号UGB。

同时,因SFFS是以多个子弹头进行打击,在投放得当的情况下也是唯一能一次击沉航母等大型船只的特殊武器(此类目标原则上被设定为不能被大威力的单次打击【含FAEB,LASM/LACM/LAGM,MPBM等】击沉,必须至少打击两次(一次为全部子系统,一次为船体),但SFFS因是多个子弹头分别产生打击效果而可以绕过此限制)。

适合使用的场景:聚合在一起的中近距离地面目标、单一大型船只/大型目标(如果能准确投放的话)

BDSP(子母弹药布撒器)

集束炸弹布撒器,在飞行过程中沿着飞行路径向下洒出大量子弹头,伤害、威力视乎投放高度,投放点过高则难以命中。

顺便一提在投弹时如果一直维持武器视角会很有大气磅礴的错觉和贴地警报响起的听觉。

适合使用的场景:聚合在一起的中近距离地面目标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远距离目标、飞行高度过高

由于其属性介乎在UGB以及SFFS之间,使其一直不太受玩家欢迎,7代已经移除本武器

FAEB(燃料空气弹/云爆弹)

威力和杀伤范围都极大的炸弹类特殊武器,有着相比UGB 大数倍的伤害半径及足以在杀伤半径内一发摧毁绝大多数小型地面目标的威力,使FAEB不论在哪一代皆为对地的强大武器,一颗即可荡平一大片地面目标,而用于攻击船只等目标也可以破坏其武装削弱其威力。技术好的话甚至可以把这玩意丢到空中航母身上,伤害十分可观。

XB-0:看,敌人的攻击机,哈!他们没有带对空导弹……额,那个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Cipher:早上好司令部,我们的FAEB正在拿敌人做早餐!

适合使用的场景:任何,包括空战历代空中航母最恶之噩梦

有些大佬喜欢带这个东西进PVP,然后丢到别人身上

由于FAEB过强的对地能力,使其能装备上的机体较少,在7代仅有需购买DLC方能得到的ADF-01 Falken和F-15S/MTD能使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FAEB因其杀伤机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形成高温火球和冲击波),对于大型硬目标(如碉堡或船舶)的打击效果很差。

投下后会在投放方向上形成一段较长的燃烧区域,摧毁路径上的软目标。

适合使用的场景:完全没有,威力过低、难以瞄准、作为AOE范围也太小

发射一连串低威力火箭弹攻击目标,但因施放的时间太长,以及难以瞄准多个目标同时子弹也不集中,使其使用率不高。

然而在6代时RCL不论威力、准确度远超过其他同系列游戏,甚至还带有大范围AOE伤害,使其成为了6代对地(P1112)神器

艾美利亚空军PLAAF说

七代中的RKT/GRKT也有独特表现,与六代一样具有一定的AOE伤害(尽管没有大到那么离谱),同时单发火箭弹威力增加,能够一轮齐射摧毁一条船只且火箭弹不会被CIWS拦截,使其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堪一用。

如无特别提及,以下武器可锁定距离皆只比一般导弹稍长

能锁定目标的炸弹,能自动滑翔到锁定的目标,是现实中的激光制导炸弹的简化版。代价为伤害范围较少,但仍可以跟UGB一样足够穿透有着被小型房屋遮蔽的目标。

其锁定距离与MSL相同,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效果有所受限。

适合使用的场景:聚合在一起的中近距离地面目标、分散的近距离目标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远距离目标。

SOD(防区外布撒器)

锁定目标发射后,会飞到目标上空散播一连串小型炸弹,因此有能力攻击大量小型目标,更可以有机会直接破坏大型目标,7代时变为攻击线状目标,然其较高和集中的威力、对玩家友善的瞄准器以及攻击的「宽度」也不算过小,使其也变得颇为好用的武器。

适合使用的场景:聚合在一起的中远距离地面目标、大型地面目标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分散的目标、距离太近的目标。

SOD在投放之后只会在一开始瞄准的位置而不是目标上空投弹,因此难以打击移动中的目标(如天角兽),也难以盲射

然而实际上如果预判得当,SOD也是对天角兽宝具,一串炸下去可以直接洗平天角兽的甲板

XSDB(先进小直径炸弹)

AC7中首次出现的小直径制导炸弹,原型来自现实中的GBU-39B小直径炸弹(SDB)。能同时锁定4个目标,且投下后能自主滑翔飞向目标,类似于无动力版的4AGM或多联装的小威力GPB。在一些直瞄打击容易被地形遮挡的环境下高空投放效果很好。

虽然作为小直径炸弹威力较低(约相当于2枚标准导弹),对于大多数地面目标尚足够使用,但对于某些BOSS目标没错天角兽说的就是你则如同刮痧。

此外对于船舰等有多个部分需要打击的目标,使用XSDB齐射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一次投放足以击沉一条船舰。

可同时锁定多个地面目标攻击的导弹,却没有范围伤害的对地武器AKA最容易打到没子弹的武器

与XMAA和4AAM/6AAM/8AAM的关系一样,XAGM最早出现于自4代以来的早期版本,而直到7代才出现4/6/8AGM的区别。且与4/6/8AAM字面上一样实则各有特点不同,4/6/8AGM从性能上而言确实仅有发射数量和载弹量不同。

AC0里X-02的XAGM载弹量只有16枚,四次齐射就打光的屑

与标准导弹相比,XAGM系列的特点在于其会以较为平缓的角度掠飞到目标上空后俯冲攻顶(类似现实中的反坦克导弹),因此可以有效攻击被地形或掩体包围保护的目标。但因没有AOE伤害,对抗大片目标时缺乏效果。

劳资直接用LAGM/LACM/GPB/UGB丢下去连目标带掩体一起炸个稀巴烂不是更好吗.jpg

目前8AGM又被大佬找到了新用途,客串威力加强散布减少版RKT使用

如果你技术够好,8AGM甚至可以对空贝 尔 卡 漂 移 8 A G M 击 杀

ODMM(全向多用途导弹)/MPM(多目的导弹)

仅出现于皇牌空战X2和穿越音爆中的特殊武器,其中ODMM能同时不分空地锁定4个目标并进行攻击,性能类似于水平发射的ADMM;MPM性能则类似能同时锁定和攻击两个任意目标的MSL。

LASM/LAGM/LACM(远程反舰导弹/对地导弹/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LASM为反舰导弹,威力十分强大(据测算相当于10MSL),可锁定的距离至少为一般导弹的3-4倍(6-8千米左右)。

LASM在攻击舰船时会从贴近海面的超低空高速冲向敌舰,不易被敌舰的近防炮拦截,所以大多用以攻击船舰,在其对自己构成威胁前便击沉之然而论这一点显然是射程威力相当还有AOE的LACM/LAGM更合适。可以锁定一般地面目标,但因没有AOE效果而导致其巨大威力无从发挥成为鸡肋。

需要注意的是LASM不具备规避地形能力,因此发射时必须建立直瞄,否则会被地形或建筑物挡住。

LACM/LAGM性能近似,其中LACM在无限首现,LAGM则早至5代便已出现,当时为F-4G野鼬鼠的专属武器。其特点是具备可绕开建筑物或地形的出色制导能力,拥有与LASM不相上下的巨大威力的同时还具备AOE伤害,因此在打击地面目标时极为好用。但LAGM的AOE伤害威力较小,所以难以打击重型目标。

LACM则对LAGM性能进一步加强,其威力、杀伤范围和射程均极大提高,AOE范围达GPB两倍之谱。但其装填时间变长,且发射后硬直段极长(大约3-5秒)导致无法射击距离短于3千米的目标但如果你胆子够大可以直接贴脸当UGBL扔下去炸

突击地平线中LAGM/LASM合一并称LAGM,兼有二者性能,代价是LAGM的AOE杀伤范围减少。

LACM,SOD,SFFS并称对天角兽三大宝具,使用得当情况下可以迅速将天角兽炸回零件状态

无限系列中轰炸机类机体专用的特殊武器,为UGBL/GPB/SOD/AGM的改进版本,其中MAGM/MSOD/MGPB稍微改善了射程、爆炸范围、制导和威力,MUGB则有堪比HCAA的高速装填,可以快速大量投放起到地毯式轰炸的效果。

为了增加原创机体的特色,project ace多会为其设计与其他有现实武器原型的特殊武器不同,强大的架空特殊武器,如拥有强大技术,使用得当就可以轻松攻略相当困难的关卡。

TLS(战术激光系统)

机载战术激光器,开启后持续射击一段时间,笔直地照射正前方的目标,由于激光难以被闪避且威力强大因一照就死而一度被称为目标删除射线,使用得当就可在短时间内秒杀大量目标,但使用不当则难以发挥其巨大威力。

射程达到与LAAM和EML同样的10km级,可以在远距离上击毁目标。

严格来说在三代的X-49和XR-900已经能让玩家使用TLS/面对使用TLS的敌人,但因三代背景下激光武器早已白菜化而未显现出其特点。TLS真正称上强大是由5代的ADF-01 Falken开始的,而TLS已经成为ADF原创机系列的必备武器。在7代中,F-15E姬和SU-37姬也能使用TLS。

游戏中玩家面对TLS的敌人时多为BOSS战,包括但不限于0代的Excalibar (地面发射)和boss Pixy、无限的蝶使(无人僚机MQ-90L)、SOLG(重置战役关卡中的SOLG配备了激光近防武器)、7代的军械巨鸟和BOSS无人机ADF-11F及其携带的武器无人机。更为要命的是,boss的TLS大多能偏转并自动瞄准扫射尤其是蝶使的MQ-90L和7代ADF-11F的武器无人机还有令人绝望的鬼畜机动性,而玩家自用的TLS却只能沿着航向固定照射。

由于其过强的威力,TLS在最近的游戏中由秒掉目标变为对目标造成持续伤害设定上用为了减轻重量将原来的电容器蓄电设计改成了直接从发动机取电来圆,7代中的云层更会使激光武器无效化,TLS的威力已大不如以往,但使用得当仍可以成为强大火力。

适合使用的场景:扫射聚集的低血量地面目标(没错说的就是你7代的海上平台),较远处的低机动性大型空中目标,擅长躲避导弹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技术)给PVP大佬打call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太远的目标,过于分散的小目标,7代中天气条件恶劣的作战

电磁轨道炮,使用电磁导轨发射高速弹丸攻击正前方的目标。由于不论伤害,射程和精准度都非常高,加上发射到击中目标之间几乎毫无时间差,更因为其不是锁定型武器而不会令AI/玩家有所反应,以及弹丸以高超声速飞行时激波产生的AOE效果(需要加配件),使其只要瞄准技巧不错就几乎无法闪避,再加上巨大威力对大部分战机一击必杀的特性,EML在运用熟练后在PVP中几乎所向披靡。

初现于6代,一直为CFA-44的专属武器,直到7代EML和TLS双双惨遭白菜化,EML变为在苏33、F/A-18F上也可装备,但与TLS同时被削成激光加热器不同的是,EML威力丝毫未减,仅射程和弹速相比6代有所损失。6代的EML射程无限,基本上是发现即摧毁,弹速更是高到开火即命中,同时可以无限连发;7代的EML则射程下降到与LAAM、TLS相同为10km(加配件可延长),弹速也有所下降。但相比无限中的EML仍算是相对正常,无限中为了平衡,独有EML的CFA-44惨遭削弱,EML伤害被削到单发与MSL相同,因此经常出现CFA-44玩家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发射电磁炮却只是击伤敌机,反而是装甲偏薄的自机很快被反击的敌机反过来击落的惨像。在战役模式中,玩家直到7代才会遇上使用EML的敌人(潜艇alicorn的轨道炮和米加伊的X-02S)。

在7代DLC中CFA-44的双发EML再度回归,代价是单发威力也被削到X-02S电磁炮的一半,但因能双连速射且双电磁炮拥有更大的命中范围,命中率更高而仍然具备很大的杀伤力。

由于EML的特点,是少数不论距离也能发挥良好的武器狗斗看到带EML的人请务必绕着走

你指尖跃动的电光,是我此生不灭的信仰,唯我超电磁炮永世长存!

PLSL(脉冲激光发射器)

脉冲激光炮武器,攻击方式为连续发射短促的激光(一说为用激光激发的等离子体脉冲)攻击敌人(类似机炮),虽然射速较慢,但威力很大,射程很远(7代中有效射程约为标准导弹3倍,对于大部分地面目标也能做到发现即摧毁)。

严格来说始见于三代,但三代背景过于未来,PLSL和TLS几乎已经成为标配技术,加上航炮机制不佳,因而未能显出其特色。直到7代本武器重新出现在ADF-11F、SU-57、F-15C和MIG-31B上(其中ADF-11F为替代实弹航炮的标配固定武器),其威力强大(单发威力相当于0.75发标准导弹)却不难操控(TLS发射后需一段冷却时间方可以再次使用,PLSL却可以随时开火,且相比机炮弹道极其平直,基本上机头指哪打哪),而且射程较长(5千米以上),远距离甚至还有AOE伤害,使得只要掌握要诀就可以使其成为玩家对地/对空攻击时用作远距离平A一大片目标的神器,大部分挑战高分的高级玩家正是使用PLSL。

由于属于激光武器,所以在7代中使用时注意使激光武器无效化的云层,除此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环境能够限制PLSL的威力,甚至包括狗斗。

适合使用的场景:所有直瞄式的对地攻击,尤其是大量集中目标

不适合使用的场景:气象环境较差时

ADMM(全向小型高机动导弹)

CFA-44专用的机载垂发武器,从机背垂发单元内同时发射数枚导弹,锁定和攻击多个空地目标。作为6代最强原创机出场的CFA-44其时ADMM可同时锁定和攻击12个目标,且射程长达与LAAM相同的10千米,但在突击地平线与无限中出于平衡考虑,ADMM与EML一道被大幅削弱,仅能攻击6个目标,射程也有降低。

根据游戏建模,CFA-44的机载垂发单元共有216个,而ADMM的攻击次数恰好是18次12发齐射,18x12=216,因此ADMM是整个皇牌空战系列中唯一携带数量合理而不是四 次 元 魔 法 弹 舱的武器(确信)

七代DLC中ADMM再度回归,尽管备弹量下降到108发,但射程、导引性能和12发锁定/齐射能力未做削弱(尽管射程没有6代的10千米那样imba但也与其他对空SP类似),且发射机制更新为与4/6/8AAM类似的可逐一发射而不是固定数量齐射,同时威力达到与其他对空导弹特殊武器相同的2MSL,使其再度成为颇为出色的特殊武器6AAM/8AAM退出历史舞台可能性微存

六代及七代的ADMM拥有极其骇人的引导性能,尽管导弹本身的机动性介于MSL和QAAM之间,但七代的ADMM拥有匪夷所思的二次锁定追尾及大离轴角发射机制,加上较低的飞行速度改善了其指向性,因而能以其他导弹无法做到的轨迹这TM才叫导弹准确追踪并连续命中战役模式中的高机动目标,加上巨大的发射数量和大威力,使其在格斗混战中成为极为恐怖的武器。CFA-44:狗斗?狗个屁!.jpg但因飞行速度较慢,无法有效对抗高速目标。

在对地攻击关卡,ADMM也是极其出色的武器,其巨大的载弹量和大量齐射能力极其适合对抗大量零散目标。舰长突然发现有114514只脚同时在他的白床单上乱踩.jpg

MPBM(多用途爆裂导弹)/LSWM(远程冲击波导弹)

MPBM为0代ADFX-01/02的专属特殊武器,拥有比FAEB更大的空爆范围和炫酷还自带眩晕buff的爆炸效果,而LSWM则为X系列中XFA-33芬里尔的特殊武器,在无限中也能装备在GAF-01上。具体设定详见后述。

以往的X代、AH和0代的MPBM/LSWM拥有灾难性的精度和范围伤害,几乎可以一发摧毁整个地图的敌机,但7代的MPBM的威力大幅削弱,甚至还有迷之近炸机制使得对空使用的大部分情况下只会造成损伤却无法击落被称为命中结果只有Hit和Miss,MPBM从此掉下神坛。但近炸引信以及高追踪性能使MPBM仍具一定战略价值比如批量移除脆皮无人机

IEWS(综合电子战系统)/ECMP(电子对抗吊舱)/ESM(电子支援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一定程度上加强本机导弹性能(主要是导引、速度、射程等),并干扰射向自己的导弹。

在大部分电子战机(如EA-6B、EA18G)上也可使用,而在原创机上较突出的则由ADFX-01使用,此外CFA-44、XFA-27等也有配备。

战役模式中效果一般,但在PVP中效果较好,能有效干扰敌方导弹锁定使对方难以攻击,前提是没有遇到使用TLS/EML这类直射武器或者使用对空SP在干扰范围以外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玩家。

IRCM(自持性红外对抗诱饵)

出现于皇牌空战X2中的自卫武器,使用时会在被投放之后产生燃烧的等离子火球,从而发出持续的红外信号引诱接近的红外制导导弹偏离目标。类似于现实中阵风等战斗机配备的先进红外诱饵弹。

在X2中,除玩家可驾驶的少数先进机型(主要是R系)可以使用IRCM进行自卫之外,敌方的空中航母也能投放IRCM进行自卫,且其产生的等离子火球能对接近的玩家飞机造成烧伤。

现实中的原型为美国的X-45无人机,首次出现于7代,为ADF-11F Raven的专属武器。释放两架配备有低威力PLSL的小型高机动无人机,无人机会自动追击被锁定的目标并攻击一段时间,如果目标在这段时间内被摧毁则自动跟踪下一个目标并攻击,攻击结束后自行飞回来与母机对接,便可被再次投出。

虽然无人机上搭载的PLSL威力较低,但因小型无人机机动性高能持续追踪目标脚 本 机 动,因此仍能不时击中目标并由此起到牵制作用。在最终关面对作为BOSS的两架ADF-11F可以体会到这玩意究竟有多么恶心人

虽然看起来很强,但实际上UAV的性能非常鸡肋。虽然在战役任务中,UAV的机动性和威力足以持续跟踪并摧毁大多数空中目标,但因速度过快不适合攻击地面目标。同时由于UAV攻击一个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不适合对付大量目标。

在PVP中,考虑到大部分玩家的技术水平显然比AI目标更高,UAV在大多数时候只能擦弹两下恶心恶心人但确实挺恶心的,狗斗狗的正开心突然听到耳边飕飕激光声然后被俩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无人机轰下来了,想想都气人

在ADF-11F刚刚发布的早期,有部分科 技 玩 家使用开挂修改后的无限备弹无冷却ADF-11F疯狂发射UAV,造成了如同星球大战般激光和无人机漫天乱飞的壮观景象虚假的武库鸟 真正的武库鸟.jpg

同时ADFX-01亦被开挂玩家选中,并出现了无限制MPBM满天都是蘑菇云的地 狱 绘 图

OSL(轨道卫星激光)

3代以困难难度A评级通关全部支线后,与X-49一并解锁的特殊武器官 方 作 弊 器。其通过X-49的TLS引导照射通用资源公司的天基激光武器直接摧毁玩家锁定的目标,威力足以一击摧毁任意目标且基本不会脱靶目 标 删 除 射 线

由于3代有轨道作战的“Zero Gravity”及地下作战的“The Prize”关卡,OSL在这两关无法使用(毕竟天基激光武器再强也不能直接炸穿地表炸到地底下的目标,而Zero Gravity一关玩家默认只能驾驶R-352空天战斗机,不具备引导激光照射能力)。除此之外,OSL的冷却时间也较长。

}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指南方向28~49为指向性指南方向)。征求意见时间为2019年10月11日至2019年10月25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根据征求意见情况,修改完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相关意见建议请于10月25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jcs_。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2020年本重点专项将围绕制造、信息、能源、材料、地学、生命、数学等 7 个领域方向部署项目。

1.基于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的制氢装备技术基础

研究内容:针对化石能源洁净无污染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大规模制氢的重大需求,突破传统热化学制氢技术瓶颈,研究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大规模制氢装备的关键制造科学问题与技术。主要包括: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反应原理及大型反应器制造理论;大型固体原料高压连续输送、排渣原理及装备的设计方法;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反应器材料—结构—反应一体设计制造理论;超临界水制氢反应器材料的腐蚀、渗氢机理及其对制氢装备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系统集成理论及参数测量与控制。

考核指标:阐明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大规模制氢原理,建立制氢关键装备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设计、制造及安全服役理论。形成大规模制氢系统的固体原料高压连续进料、高温高压反应器、有害物质富集与在线排出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制造工艺。研制出包含大型高温高压反应器(内径 1m 级)、固体原料高压连续输送系统(输送的原料浓度>60%,压力30MPa)的制氢样机 1 套,实现氢气产量>1000Nm3/h,煤制氢能耗下降 30%,主要污染物(SOx、NOx、PM2.5)零排放和 CO2自然富集。

2.支撑真空沸腾光场条件之大光栅整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围绕真空沸腾光场对高性能超大口径光栅的需求,研究基于大面积反射式一次静态曝光技术的大口径光栅制造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主要包括:揭示干涉曝光光场中离轴反射镜表面质量和曝光环境对相干噪声的影响规律,探究光刻胶在超大超重光栅基板表面流动特性及成膜机制,研究无缝掩膜制作工艺及其复形结构形成及演化机制,探究槽型控制、缺陷种类、界面材料、膜层粘附力等对无缝脉宽压缩光栅衍射效率、光谱带宽、抗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规律,形成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微纳结构掩膜制备及其转移和复形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口径无拼缝脉冲压缩光栅关键制造装备和技术。

考核指标:阐明反射式静态干涉曝光系统离轴反射镜等关键元件表面质量与相干光互作用机制,揭示各工艺环节对光栅衍射效率、带宽、损伤阈值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全口径反射式静态曝光装备一套(包括离轴反射镜、大口径高精平面镜、高稳光学平台等),其不均匀性优于±5%;开发双向米量级超重光栅基板涂胶装备一台,其不均匀性优于±3% ;研制出光栅样件,口径不小于

3.超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新原理及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高集成度、高功率电子系统发展需求,研究受限微流体高效热输运机理,发展流—固—热—力—电多要素仿真分析与协同优化技术,建立超高热流密度冷却新方法;研究高热导率材料原位合成及微加工工艺,发展低热阻冷却系统集成制造关键技术;研制超高热流密度散热器和高功率冷却系统演示模块,完成冷却能力测试。

考核指标:研制芯片尺度超高热流密度散热器,单片集成材料种类≥3 种;冷却能力≥1500W/cm2;高效热管理系统演示模块尺寸≤50mm×50mm×15mm,冷却能力≥2.5kW,在高集成度雷达、高频信号发射源等系统实现应用验证,冷却热流密度相比传统液冷冷板等经典散热技术提升10 倍以上。

4.非易失自旋存储器件物理与集成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易失性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效能瓶颈,突破非易失性自旋轨道矩驱动型磁随机存储器(SOT-MRAM)的器件物理和集成限制,推动 SOT-MRAM对现有 DRAM 的更新替代。研究室温、无外加磁场条件下非易失性自旋轨道矩(SOT)诱导电流驱动自旋的定向翻转机理,探索新的全电控 SOT 自旋翻转新方法;研究SOT自旋存储器件的功能特性以及与 CMOS 兼容的

考核指标:提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 1~2 种全电控的SOT 自旋翻转新方法;研制非易失性 SOT-MRAM 的磁隧道结存储单元,关键性能指标相比 DRAM 提升 1 个数量级以上,即:写速率<5ns,能耗<10pJ,写入次数>1012;制备出全电控的 SOT-MRAM,容量≥16Kb,特征尺寸<90nm。

5.多物理场仿真 EDA 软件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超高频、高真空等电子器件的精准、快速分析设计需求,构建压电器件、真空器件等的电/磁/力/热等多物理场三维精确仿真模型;研究三维模型计算的加速方法,以及多物理场联合仿真技术,建立适应超高频、高真空等模拟电子器件的全自主仿真工具。

考核指标:提出超高频、高真空等电子器件的三维模型计算加速方法,建立电/磁/力/热等多物理场三维联合仿真平台;对千根金属电极计算规模的典型压电器件,仿真速度比商用 ANSYS 软件提高 3 个数量级以上,单频率点仿真速度达到分钟级;对带状注非线性典型真空器件,仿真速度比商用软件 MAGIC 或 CST 商用软件提高 2 个数量级,单频率点全过程的仿真速度达到分钟级。

6.高分辨率低剂量动态 X 射线成像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重大需求,研究高性能金属卤化物材料,厘清 X 射线光电转换和信号倍增机理,发展暗电流抑制技术,提高成像动态响应区间,突破传统 X 射线探测器转换效率低、信号串扰等瓶颈,实现基于金属卤化物的高分辨、高灵敏、高稳定 X 射线成像新技术。

考核指标:发展 2 种非铅金属卤化物闪烁体厚膜(>25cm2),量子产额大于 90000 光子/MeV,辐射寿命小于10ns;制备 100cm2尺寸的金属卤化物单晶,50Gyair 辐照剂量下稳定;研制基于金属卤化物探测器的 X 射线成像器件,相比经典闪烁体间接成像灵敏度提高 10 倍以上,达到 10000μCGyair-1cm-2,同时空间分辨率达到 15lp/mm;研发动态 X射线成像原理样机,成像剂量为目前商用平板探测器的 1/10,实现体模动态成像的演示验证。

研究内容:发展合成氨催化剂新途径和新体系,研究催化新途径和新体系的反应机理,开发催化剂体系的配套工艺技术,形成合成氨升级换代成套新技术。

考核指标:阐明 N-N 键活化和 N-H 键形成的催化作用原理,研制出 2~3 类新型催化剂,实现温和条件合成氨,在温度≤250℃,压力≤1.0MPa 下产氨速率≥5.0mmol.gcat-1.h-1,完成新型催化剂 3000 小时以上的稳定性模拟实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变革性合成氨技术。

8.宽波段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

研究内容:面向低成本太阳能聚光发电,发展无机械运动装置的反射式平面超表面太阳能线性聚光器。基于等效媒质理论和光学变换理论,研究聚集过程能量高效传递机理,揭示电介质超表面对宽频、宽入射角太阳辐射的有效聚集方法;研究超表面规模化制备技术;提出与聚光能流密度分布耦合的高效光热转换方法,形成“太阳能—聚集—热转换”系统。

考核指标:聚光比≥70,接收波长范围 400~3000nm,入射光接受角范围 170°,聚光过程能量损失不大于 8%,聚光器单片尺寸≥600mm1000mm,材料制备支持底板并行加工方法;研制基于以上聚光器的光热转换原理样机,输出热功率≥5kW,液体工质温度≥400℃。

9.离子液体强化CO2绿色转化新过程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离子液体多位点相互作用及协同调控机制,揭示离子微环境活化 C-O 键及 C-H、C-C 化学键重构机理;研究离子液体微环境强化反应/传递多尺度耦合机制,开创新一代多相微通道高效离子床反应器;突破离子液体催化CO2 合成碳酸酯/环状聚碳、电化学还原 CO2 合成甲醇/多碳醇等新过程的精准调控及工程化难题,开辟离子液体强化CO2转化的原子经济性利用新途径。

考核指标:研制 3 种以上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的新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和 2 种以上新型离子液体反应器;形成离子液体催化 CO2合成碳酸酯/环状聚碳新技术,实现低温(≤80℃)、低压(≤5bar)下,单程转化率≥90%,CO2总利用率≥98%,产品选择性≥99%,在工业规模示范装置上获得验证及应用;形成离子液体强化 CO2电化学合成甲醇/多碳醇新技术,电流密度≥500mA/cm2、法拉第效率≥65%,CO2利用率≥50%,研制多级串并联模块化装置、单级规模≥50 升,实现单程转换效率≥35%,稳定性≥100 小时。

10.面向超高清显示的新一代窄谱带有机发光材料

研究内容:针对超高清显示产业需求,研发在不滤光条件下可实现广色域的窄谱带高效率有机发光材料,设计开发新一代窄谱带有机发光材料体系,应用于高能效超高清有机显示器件。在宏观与微观水平上揭示有机发光材料中多激发态耦合与演变的时空规律,为激发态调制提供新方法。

考核指标:在分子尺度上监测激发态的产生、演变及关联过程,阐明激发态光子/声子相互作用机制;设计开发的有机发光材料发射峰半峰宽不大于 0.14eV,研制的有机显示器件单元在不滤光条件下其色域不低于 90%国际电信联盟(ITU)2020 色彩标准。

11.面向地外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的人工光合成关键材料与系统

研究内容:发展利用月壤和火星土壤合成高效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突破现有人工光合成技术光电转换效率低、产物选择性差的瓶颈,研发具有多场响应和多能转换互补综合性能的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新体系;研究地外极端苛刻环境下的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使役效应;构建高效地外人工光合成系统,实现在轨实验验证。

考核指标:发现 2~3 种可用于地外的新材料并实现地外原位可控制备,CO2 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5%以上,功率密度达到 70W/m2。构建多场响应、多能转换互补的地外原位资源利用在轨验证系统,日产氧速率达到 0.27kg/(m2·day)。

12.克量级直径大于 1 纳米单一手性半导体碳纳米管制备

研究内容:突破单一手性半导体碳纳米管的分离制备瓶颈,研究新型分子调控技术,开发凝胶分子对碳纳米管多重结构的筛选识别技术;研制碳纳米管自动化分离装置,实现直径大于 1 纳米单一手性半导体碳纳米管产业化制备;开发取向碳纳米管薄膜高效印刷技术,研制高性能三维红外光电传感系统。

考核指标:单一手性碳管产能达到每台每天 0.1 克(碳管直径>1 纳米,半导体纯度>99.99%,手性结构纯度>90%);碳纳米管薄膜面积大于 4 英寸(线密度大于 50 根/微米,取向角度偏差小于±30°);碳纳米管光电集成系统具有三维垂直双层叠加结构,光电流响应变化大于 100(1310 或 1550纳米红外光)。

13.生物组装自愈合牙修复材料

研究内容:发展生物组装自愈合牙修复材料的程序化构筑技术。通过结构及功能协同的晶体/非晶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生长,实现牙齿原位修复。结合干细胞调控,发展可程序化的多级次、多组分、多梯度的牙釉质及牙本质生物组装新方法,研发仿生牙齿种植体材料。

考核指标:研制的生物组装自愈合牙修复材料,可修复牙齿:区域>2cm2、硬度>3.0GPa、杨氏模量>70GPa、粘弹性品质因子>0.7,耐循环磨耗>150000 次;研制的仿生种植体材料,杨氏模量 60~100GPa,硬度 1~4GPa。

14.页岩油开发可控冲击波压裂技术的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探索金属丝电爆炸等离子体驱动高温含能材料形成冲击波的机理,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中的可控冲击波产生方法;研究井筒复杂环境下装备的协同控制、系统隔热和机-电-热-力复合结构的综合设计方法,形成适用于高温、高压和强冲击环境的脉冲功率驱动源,研究高温高压和强冲击环境下含能材料的存储及定量重复注入方法,形成满足深部储层改造的可控冲击波产生器;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下可控冲击波致裂储层的效应,揭示可控冲击波与储层的作用机理;探索油气储层工程参数与可控冲击波工艺参数的优化匹配方法,建立基于可控冲击波技术改造高温储层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在井筒温度 120℃,液柱压力 50MPa 下,稳定产生可控冲击波,直流功率 500W 的脉冲功率驱动源耐强冲击 50MPa;在井筒套管外径处,冲击波峰值压力达200MPa,持续时间 40μs;储层改造半径 20 米。

15.难熔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创建与革新及地学应用

研究内容:创建与革新针对地质样品超低丰度的难熔元素和重要同位素体系的高精度分析技术。研究包括创建 Pt-Os和 Hf-W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技术并示踪地球深部核-幔和幔-壳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革新 Re-Os 同位素等体系定年技术实现疑难金属矿床成矿年龄的准确测定,揭示矿床成因并理解成矿规律;研发油气成藏定年的有效技术和研究方法,用于油气藏的时代限定和烃源岩示踪;运用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对沉积地层定年并联合稳定同位素揭示中元古代重要环境变化事件的时限和机制。

5%;研发黑色页岩和油气成藏定年技术,提升定年精度分别优于 3%和 5%;铂族元素含量分析精度优于10%。提供成功应用的相关实例 4~6 个。

16.人类活动诱发地震机理及分析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与注水有关的人类活动(如页岩气开采、污水回注等)可能诱发地震活动及灾害风险等开展研究。研究开采区已有典型震例,分析诱发地震的构造、介质和应力等条件;对开采全过程进行高密度地震观测,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与断层活化迹象;开展注水诱发断层活化及弱化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介质和应力状态变化及发震机理;研究潜在开采区构造和应力状态,评估诱发地震可能性及灾害风险;与活动断层带天然地震进行对比研究。

考核指标:初步揭示诱发地震机理,建立综合研究方法,为注水诱发地震分析提供评估与应对策略技术平台;形成开采全过程微震监测与断层活化迹象检测技术;建立开采区破坏性诱发地震可能性及相关灾害风险分析评价方法;探索活动断层带强震预测新方法。

17.生物界面蛋白质冠主动精准调控与高效递送载体构建

研究内容:针对药物递送载体活体内肝脾富集和递送效率低等关键难题,突破“亲水修饰减弱血浆蛋白吸附作用以避免单核巨噬系统捕获”的传统思路,提出递送载体—生物界面蛋白质冠的主动调控和精准构建新策略。以分子量单一和序列可控的合成高分子为构筑基元,构建能与特定血浆蛋白组分和功能抗体可逆共价键合的程序化自降解纳米载体;建立高时空分辨的蛋白质冠原位表征技术,掌握单纳米粒表面反应活性位点、价态变化、化学键生成与断裂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纳米尺度下蛋白质冠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发展高分子载体基元的原位质谱测序和定量技术,并在单细胞、活体器官和动物模型水平上阐明蛋白质冠组成和高级结构与纳米载体的内吞/转胞吞机制、生物分布及输运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点发展能显著减弱肝脾蓄积,并在恶性肿瘤等病变部位富集,且同时具有组织反应性靶向/动态交换/多价捕获等特性的递送载体;深入研究递送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和纳米毒理效应,创制高效低毒安全的精准治疗与诊断试剂。

考核指标:(1)建立 2~3 种具有高时空分辨和组织穿透性的递送载体材料蛋白质冠原位表征技术,实现在动物活体、原位肝脾器官、单细胞和单纳米粒子水平上的实时跟踪和高分辨成像;(2)发展 1~2 种针对序列可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原位质谱测序和质谱定量生物分布的新策略;(3)发展 4~5 种药物递送载体材料表面蛋白质冠的主动精准调控新技术,显著降低肝脾等器官蓄积;(4)实现药物递送载体在恶性肿瘤等病变组织的富集效率相对于传统设计纳米载体提升 3~5 倍以上,构建 2~3 类具有组织反应性靶向/动态交换/多价捕获等集成特性的药物递送纳米载体。

18.工程化细胞逆转重要器官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人体重要器官纤维化无法逆转的世界性难题,利用智能生物材料、细胞微包裹/组装、类器官、基因编辑、适配体表征等技术构建工程化细胞,建立逆转肝、肾、肺等重要器官纤维化的新疗法。研究重要器官纤维化进程中微环境、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创建工程化细胞制备技术,利用类器官等技术构建肝、肾、肺等器官纤维化模型,探讨智能生物材料、工程化细胞等在器官纤维化逆转中的关键作用;开展工程化细胞治疗器官纤维化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示踪工程化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归巢、分化,阐明工程化细胞逆转器官纤维化的免疫调控机制。为工程化细胞治疗人体重要器官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及变革性技术。

考核指标:(1)针对重要器官纤维化,创建不少于10种逆转纤维化的工程化细胞,建立治疗用工程化细胞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2)开发 10~15 种具有细胞调控功能的新型智能生物材料,阐明材料与细胞协同逆转器官纤维化的关键机制;(3)在对至少 3 种工程化细胞治疗肝、肾、肺纤维化模型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实施至少 1 种工程化细胞治疗≥2 种重要器官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每种不少于 50 例),形成工程化细胞治疗器官纤维化的标准化方案,建立临床治疗级工程化细胞的质量标准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

19.新一代变革性SPECT影像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针对 18FDG/PET 特异性诊断及普及应用方面的不足,在国际上率先研制用于 SPECT 显像的特异性肿瘤显 像 剂 , 以 及 人 工 智 能 引 导 的 用 于 人 体 全 身 的 全 环SPECT/CT 设备,在体实时监测肿瘤在不同时期生物标志物的分子变化水平,进行肿瘤的在体分子分型,指导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通过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药物和设备,打破美国主导 20 年的 18FDG/PET 核医学分子影像格局,为癌症的早筛和精准诊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为核医学领域带来变革,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考核指标:(1)研制两种以上 99mTc 标记的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获得第 1 类新药证书或临床试验批件,开展临床推广应用;(2)完成全环 SPECT/CT 设备样机的研制,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整机安全及性能检测报告,主要性能指标如下:2a)针对人体局部感兴趣区成像,SPECT 空间分辨率<2mm;2b)系统灵敏度相对于现有主流双探头通用型 SPECT

20.用于阿兹海默病诊疗的手性纳米多靶点药物

研究内容:针对阿兹海默病(AD)相关的多种蛋白异常纤维化及相关病理机制的共同核心问题—蛋白质错误折叠,将手性效应及纳米尺度效应引入药物设计,同时实现所有已知多种致病蛋白错误折叠及异常纤维化的完全抑制,逆转已纤维化蛋白的错误折叠使其回复正常状态,实现优异的神经保护特性并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研究手性纳米物质在免疫、代谢、内分泌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及相关疾病进程中的新机制和新效应。整合具有特殊功能的天然手性药物及多肽药物,引入细胞技术和基因技术等前沿生物技术,以发展用于 AD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型手性纳米多靶点药物,实现AD治疗药物 0 到 1 的突破。

考核指标:(1)建立手性纳米多靶点药物设计体系及批量化制备技术,获得 2~3 类系列 AD 治疗药物,并能够在相关动物模型实验的行为学及病理学研究中取得显著疗效;(2)发现 3~5 种手性纳米多靶点药物的生物医学新效应,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下一代手性纳米多靶点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3)1~2 种药物通过临床实验评审,成功进入临床试验。

21.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中的创新数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模拟电路自动化设计中高维、非凸、计算代价昂贵的黑盒函数的优化问题,探索这些函数的结构及其逼近模型构建方法,发展新型全局优化算法;针对集成电路仿真中的结构系统,利用具有规则或近似规则的矩阵结构,发展相关的数学理论、模型降阶方法以及基于快速变换的结构化分析方法;针对可制造性设计的光刻热点分析问题,构建光刻热点特征提取方法,发展定制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在保证高精度前提下,提高分析效率;研究三维集成电路热应力及其可靠性分析的可计算建模,发展三维集成电路热应力及其可靠性分析的区域分解和多尺度融合的离散格式和异构并行自适应算法。

考核指标:发展基于黑盒函数模型的全局优化理论的高效稳定算法,大幅提升模拟电路自动优化设计效率,算法效率提高3倍以上;发展结构及近似结构问题的数学理论,构建全新快速数值方法,实现集成电路上亿阶结构化系统的分析,相比现有电路分析工具,能求解问题的规模提高5倍以上,能求解问题的速度提升5倍以上;构建光刻热点特征提取方法和定制深度网络的分类方法,相比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提升集成电路光刻热点检测效率 5 倍以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热应力分析工具原型,相比三维集成电路热应力分析的标准有限元方法提升效率 5 倍以上;相关理论与方法在我国集成电路研究单位或设计企业得到验证。

22.面向大型客机防除冰设计的多尺度模拟与不确定量化

研究内容:研究高维随机空间和间断解的逼近数学理论及高效高维计算与机器学习方法,例如多层蒙特卡洛算法,高维配置点的各项异性稀疏网格方法、特殊不确定形态采样方法,不确定空间高分辨率无震荡激波捕获方法。针对贝叶斯推断意义下不确定性量化反问题及边值问题最优控制的快速算法。发展针对多尺度热力学非平衡特征的多尺度算法。研究大型客机结冰条件对翼型升阻力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构建冰形不确定性与机翼气动特性的内在关系。通过不确定量化反问题手段研究在结冰机理试验室和风洞条件下影响冰形状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重要性排序以及最优控制问题。

考核指标:发展带不确定性流体力学方程高维多尺度不确定量化计算方法,并且构造高分辨率无震荡激波捕获方法。新方法计算效率比现有算法提高一个量级。针对贝叶斯推断意义下不确定性量化反问题及最优控制问题发展新的快速采样算法与机器学习方法,比传统算法计算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发展对动理学和流体力学方程多尺度耦合问题的多尺度多物理,具有渐进保持性质的多层直接模拟蒙托卡罗(MultilevelDSMC)方法,计算效率比传统 DSMC 算法提高一个数量级。通过理论计算及风洞试验综合验证;基于不确定量化方法的机翼表面防除冰设计使得加热面积减少 20%。研制的高维不确定量化与机器学习软件具备解决大型客机机翼防除冰设计,结冰安全评估不确定量化设计和最优控制问题的能力,并被中国商飞用于大型客机机翼防除冰设计。

23.DNA 存储中的组合方法

研究内容:通过 DNA 存储技术中的组合方法的研究,开发一套完整的 DNA 存储适配系统。构建 DNA 编码的组合模型,研究基于 DNA 分子特性的组合设计理论,在保证存储效率的前提下提升信息编码的鲁棒性;研究 DNA 合成相关的组合结构及算法,为生化合成技术提供优化模型,提高DNA 分子大规模合成的成功率;开发多类型数据存储模式;构建 DNA 解码的组合模型,研究基于组合构造的序列分析和拼接算法,以及 DNA 信息的快速读取数学模型;研究可解码的最小数据集等 DNA 存储的极值问题,揭示各类生化技术的模拟极限;开发完整的 DNA 存储适配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新型 DNA 编码算法,实现数据信息到 DNA 的单位编码效率不小于1.5;开发适用于不少于5种类型数据的 DNA 序列优化转换算法;开发一套 DNA 存储纠错及索引算法,实现数据无损解读;开发一套完整的 DNA存储(编码、合成、解码)全流程的适配软件系统和全过程计算机模拟系统,并完成超过 MB 级别信息的全过程编码、解码测试。

24.医学成像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及其产业应用

研究内容:发展应用数学前沿理论,解决医学领域高端影像科学及其产业化研究中面临的若干关键数学问题,包括:围绕低剂量 CT 图像重建、多能谱 CT 图像重建、磁共振快速成像问题,发展医学成像过程的精准建模、医学图像处理的非凸优化、欠定和病态情况下的超大规模逆问题求解算法等。围绕医学图像判读问题,发展多模态医学图像分析方法,包括结合概率积分几何与微分几何的多模态图像自由形变配准、基于几何偏微分方程与最优传输理论的图像深度学习定量分析算法等。开发自主可控的国产建模仿真引擎,为成像技术研发中模型和算法的实际验证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为高端医疗成像设备和软件的国产化提供算法支撑,开发出低剂量 CT 成像算法,满足诊断效能条件下,辐射剂量降至常规扫描的 1/10 以下;基于光子计数器的高性能多能谱医学 CT 成像算法,清晰区分骨组织、软组织、碘溶液等多种物质;心脏等器官的快速磁共振成像算法,三维静态成像在各向同性亚毫米分辨率下,扫描时间小于1.5 分钟,动态成像空间分辨率小于 2×2 毫米,时间分辨率小于40毫秒。为复杂疾病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提供算法支撑,开发出基于最优传输理论的图像深度学习定量分析算法,用于疾病诊断的自动化;复杂曲面共形展开算法,用于直肠癌等疾病的精准筛查;多模态图像自由形变配准算法,用于肿瘤疾病的精准放疗。

25.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的数学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云计算与 5G 通信中保护数据隐私的数据处理问题,研究保密数据和分布式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与机器学习。研究分布式隐私保护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研究安全多方计算实用化方法,设计达到实用级别的保护隐私大数据采集、保密信息提取(PIR)与机器学习方案;设计达到带宽最优、存储最小及读取最优的合作再生码。研究基于全同态加密的隐私保护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设计基于近似GCD 与 RLWE 的多比特层次型与近似实数运算的全同态加密方案与高效算法;结合计算机代数、自动推理与人工神经元网络,研究密文数据的检索与机器学习;研究密文数据的张量分解与流形上的优化算法。研究以上方法在云计算与5G通信中应用,包括:研究多入多出网络中使用最少次数公钥全同态加密的数据隐私保护方法,用于设计响应方密文上的智能推荐方案;研究隐私保护节点实时工作量评估算法,实现具有隐私保护的 5G 网络传输节点智能选择。

考核指标:构建同时达到最优读取、最优带宽、最小存储的分布式存储编码,对比目前微软、谷歌、华为云使用的存储编码,修复带宽节约 15%~30%。针对万人规模的半诚实用户群,构建分布式梯度下降、数据综合等背景下数据采集的隐私保护安全协议。构建基于全同态的密文数据机器学习方法,全同态加密算法达到在 128 比特安全性前提下,密文膨胀低于 30倍,单次同态运算比特数超过 100,速度比Helib 提高 10 倍。设计一套多数据模型下轻量级密文域上的计算协议,达到可严格证明的 CCA2 安全,比 Brakerski 公钥全同态加密方案速度提高1~2倍,通信开销减少 40%~80%。

26.乳腺癌精准医学中的数学模型与算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乳腺癌化疗耐药与进展转移临床关键问题,基于多组学大数据,开发数据处理、刻画与分析的新模型与新算法,构建调控网络,预测关键通路和基因,解析分子机理,设计个体化的精准诊疗策略。包括:综合运用非线性随机分析、图论和组合优化;设计组学数据重构高精度算法;研究面向生物网络的图模型及其理论,结合多组学数据开发刻画调控网络异质性的优化模型及相应的组合优化算法,研究化疗耐药与进展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特异性关键通路和驱动基因并进行体内体外功能验证,研究分子机理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最终建立基于多组学数据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流程,指导个体化诊疗,推动乳腺癌精准医学领域的根本性技术变革。

考核指标:针对乳腺癌的化疗耐药与进展转移中的调控机制研究与信息挖掘问题,构建基于多组学数据的数学理论和算法体系。包括:建立中国人群乳腺癌高精度多组学数据库;开发精确定量重构组学数据的新型组合优化算法;构建刻画复杂生物网络的图模型及其理论体系;开发基于多组学数据的调控网络构建与解析算法、癌症关键通路和驱动基因预测算法。成果应用于乳腺癌化疗耐药及进展转移研究,构建乳腺癌耐药转移基因调控网络体系,揭示进展转移新理论;发现5~7个与化疗耐药与进展转移相关的特异性新靶点;发现3~5个分子标志物,实现临床应用;构建乳腺癌预后模型,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

27.航路规划大规模复杂动态图的数学建模及分布式计算

研究内容:在多目标约束条件下,融合确定数学方法、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处理方法建立如下四个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下的大规模局部动态图的建模与分析,飞机飞行在航路曲面上动力学行为的建模与分析,飞机飞行中的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行为的建模与分析,数据-规则双驱动的航路规划模型;研究基于航路点和高度的三维大规模航路图的结构分析,航路复杂网络的优化和动态图的并行计算;基于 E 级高性能计算系统的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下的大规模局部动态图的分布式计算。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的航路规划局部动态图模型、动力学模型、随机行为模型、数据-规则双驱动模型:图节点数大于 60 亿,边数大于 400 亿,动力学因素不低于 11 个(气温、压、密度,风速、向,坐标,飞机性能等),随机性因素不低于 7 个(航路天气,云层,起飞、目标、备降机场状态,航空管制,突发事件等);实现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下的大规模局部动态图的最短路、连通分支、图划分、基于点和边聚类算法的可行的并行算法;实现基于E级的随机扰动和分支扰动下局部动态图的分布式计算,节点不低于 10000 个,峰值不低于 50PFlops,支撑千亿级节点图的高性能分析;实现上述模型在千亿级节点、7种以上机型的动态航路规划验证。

28.固液耦合超滑新体系及作用机制

阐明固液耦合的超滑新原理,揭示超滑界面的形成、演化以及固液耦合作用机制,构建固液耦合超滑新体系(接触压力大于 1GPa,摩擦系数小于 0.005),研制新润滑系统及使用固液耦合超滑技术的工程装备样机(例如但不限于高铁齿轮箱或空天用机械装备等,摩擦系数降低 30%,工作温度不超过 80℃)。

29.航空发动机叶片和轴承超极限性能复合场制造新技术

建立航空发动机叶片和轴承超极限性能复合场制造的新原理与方法,复合场制造装备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和轴承的复合场制造装备样机,形成叶片和轴承的无损检测评价规范。航发叶片疲劳极限提高 25%~30%,服役寿命提高2~3 倍;航发轴承疲劳极限提高20%~25%,服役寿命提高1~2 倍。

30.运载火箭大型加筋筒壳整体成形技术

形成高性能、短流程的航天超强铝合金大型加筋筒壳结构整体成形新原理与方法,研制出大型加筋筒壳整体成形装备样机,成形出基于超强铝合金(抗拉强度≥600MPa,延伸率≥6%)的工程样件。

31.仿生微纳自主导航系统研究

阐明仿生自主导航机理,建立导航敏感器件跨尺度光学设计方法,形成仿生纳米器件跨尺度宏微异质结构集成制造方法,研制出仿生自主导航系统,实现在飞行器(例如但不限于无人机等)应用的无卫自主导航,导航系统整体体积小于 0.5L,重量小于 1Kg,测向无累积误差且精度优于±0.01°,姿态精度优于±0.05°,数据更新率高于 200Hz,启动时长<5s。

32.敏捷现场可编程器件技术

面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对高密度数据处理及产品快速构建定型需求,探索新型敏捷现场可编程器件技术,突破传统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计算效率低、能量效率低、承载容量受限、成本高等难题。

33.面向机器通信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与可信交互协议

针对工业互联网等急需的安全、可靠、确定时序等通信需求,变革传统面向人的网络架构与协议设计方法,探索面向机器的感—传—算—用一体化新型网络架构,发展兼容多种能力差异机器的灵活适配、可信交互协议。

34.具有开放扩展架构的模块化移动终端技术

针对传统移动终端更新换代导致的资源浪费,研究可持续演进的模块化终端新形态,通过软件、模块升级与按需组合,支持多频段、多体制无线接入,实现终端由封闭向开放扩展架构的转变。

35.适应新型信息服务的未来网络架构

针对现有网络架构支持新型服务时网络效率低下的难题,研究可按业务需求、综合调配资源的未来网络架构新体系,高效支持多样化信息服务发展,同时具备对各类恶意攻击的高安全免疫能力。

36.高效芯片热管理控温方法和系统研究

设计开发针对高性能芯片定点热管理的高效控温系统。制冷能效比(COP)>10 和比冷却功率>4W/g,器件热通量大于 60mW/cm2;控温稳定,温度波动小于 0.5℃;可持续控温。

37. 大推力、增强型别费尔德—布朗效应

(Biefeld-BrownEffect)离子发动机利用改进型别费尔德—布朗效应,研究和开发不消耗自身工质的大推力离子发动机。临近空间真空环境中,推力达2kgf 以上;在≥20kV 高压加载下,供给电流达到 500mA 以上稳定运行。

38.柔性智能压电复合材料器件

研发同时具有大应变响应和大驱动力输出的柔性智能压电复合材料器件;研究结构—功能一体化,传感—驱动一体化柔性压电材料器件的新结构设计及性能测试方法,解析此类器件在空间环境中的使役行为及失效机制;发展基于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器件的大型航天器结构智能控制新方法。

39.飞秒光场调控制备新型柔性电子材料及器件

研究飞秒激光强场作用下的化学反应与组装的热力学基础与动力学路径;研究飞秒激光诱导材料相变、晶体生长、异质界面化学键嫁接、分子偶极序构的调控机制;研发飞秒激光调控制备新型柔性电子材料及集成器件的新技术。

40.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理论与技术

研究井下温压条件下甲烷与助燃剂的燃爆特性,构建助燃剂安全投放与协同控制机制;探索甲烷原位燃爆压裂对井筒完整性的影响规律,建立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控制机制;研究储层中甲烷燃爆冲击作用规律,揭示燃爆压裂人工缝网形成机理,评价其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甲烷燃爆压裂储层适应性,建立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参数优化设计与综合评价方法。初步构建页岩储层甲烷原位燃爆压裂理论与技术。

41.高通量培养筛选鉴定健康相关微生物的关键技术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机结合生命科学、医学、大数据计算等前沿交叉领域,瞄准目前制约我国微生物组研究的技术瓶颈,针对性解决以下关键技术:(1)建立健康微生物菌自动分离培养及性状分析平台,揭示“微生物—代谢—免疫”轴的微观机理;(2)建立培养组学、蛋白组学、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技术的大数据网络,掌握多组学大数据云技术的方法,建立人工智能算法,揭示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微生物组特征及代谢、免疫特征;(3)建成中国健康微生物库;基于自主研发的生信云计算,突破微生物组研究关键技术,建立中国人群微生物组的健康大数据库。

42.朗兰兹对应及相关问题

面向基础数学核心领域朗兰兹纲领,围绕朗兰兹对应等重要数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研究志村簇几何结构的精细刻画,并用它刻画朗兰兹对应的性质;研究 BSD 猜想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 GL(n)的 Iwasawa 理论;研究 L-函数的算术理论、Deligne 关于 L-函数特殊值的猜想、高阶 p-进 L-函数的构造及其基本性质;研究典型李群不可约酉表示的构造和分类,完 整 刻 画 其 中 最 基 本 的 幺 幂 表 示 ;研 究 高 维 基 底 的Lefschetz-Verdier 迹公式和上同调对应特殊化理论,并用它研究朗兰兹纲领中的巡游函子。

43.随机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SLE理论与随机量子化方程的正则性结构理论,研究量子规范场存在性及其质量间隙问题以及其他与统计物理和量子物理中临界相变和模型普适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数学问题;研究无穷维随机微分几何与 Malliavin 分析理论,研究路径空间、环路空间和其他重要映射流形上基本的无穷维几何与分析问题;研究随机微分方程与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现代鞅论与拟正则狄氏型理论以及量子系统的量子概率与信息论结构刻画理论;以随机分析为工具,研究现代人工智能中深度网络的可解释性与算法收敛性、现代金融中信用风险度量及量子信息中量子测量与量子退相干等关键理论问题。

44.几何分析和低维拓扑中的若干问题

围绕复几何中曲率方程的奇异结构、黎曼几何中的数量曲率和低维流形,研究相关的几何和拓扑问题。用几何分析方法分类 Kahler-Ricci 流产生的奇点,并研究其奇点分类与代数几何中 flip 变换的联系;研究一些新曲率方程及其奇点结构;研究微分流形上正数量曲率的黎曼度量与流形拓扑结构以及广义相对论中的能量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低维拓扑领域中核心问题,包括四维辛流形的分类,三维流形的表示体积和

45.随机数学及数学与物理的交叉研究

研究针对统计物理中的相变现象、无穷粒子系统、遍历性与稳定速度的数学方法和工具。研究连续时空随机系统、分枝系统与过程、随机环境与移民机制、随机能量模型、随机树与图、弱距离正则有向图等的数学结构或表示;研究算子在函数空间上的有界性、特征值估计与随机稳定性、几何物理方程解的正则性和爆破行为、能量和最大模估计等;研究随机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与特性、结构种群系统的全局 Hopf分支问题、多尺度物理过程的计算问题等。

46.量子场论与引力的数学前沿及其应用

面向基础数学与量子物理交叉核心问题和重大发展需求,探索和发展与量子场论和引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理论物理中量子场论方法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结构,建立其与微分方程、几何拓扑和代数等领域的广泛联系;研究引力的经典动力学和奇点理论,探索在其他非线性问题如流体上的应用;研究量子引力和全息原理的数学机制,发展其在凝聚态、量子信息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黑洞的全息对偶理论及其在宇宙学和天文观测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拓扑量子场论的数学方法及其在凝聚态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47.丛上的几何与分析

研究复几何技术和 p 进制代数的融合,研究 P 进制上的Kodaira-Spencer-Kuranishi 理论,研究 P 进制框架下的稳定性条件,发展新的 p 进制几何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 Hodge 猜想。研究 Monge-Ampère 方程、Yang-Mills 方程、极小曲面方程等方程解的存在性、正则性及紧性;研究平均曲率流、Yang-Mills 流等几何发展方程的存在性及收敛性;研究这些几何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的奇点性质;研究这些结果的几何应用。

48.代数簇的模空间及子空间

围绕双有理几何、镜面对称和代数簇的模空间方面若干重要前沿问题,包括 Hodge 猜想、Tate 猜想、Abundance 猜想等开展研究。研究法诺簇、卡拉比-丘簇和一般型簇的有界性问题和高维簇的双有理分类问题;研究正特征极小模型理论和一般消灭理论;研究卡拉比-丘流形的 BCOV 猜想;研究高维簇模空间的紧化理论,包括存在性和射影性问题等;研究法诺簇的 K-稳定性问题;研究模空间上的周环和拓扑问题。

49.哈密顿系统的理论及应用

发展周期轨道的迭代理论,与Maslov型指标迭代理论、Floer 同调、辛场论和切触场论相结合研究切触流形上Reeb向量场的周期轨道、Hamilton 系统的周期解、流形上闭测地线以及天体力学中多体问题的周期解的存在性、多重性与稳定性;研究周期解轨道与流形整体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定量刻画;发展线性 Hamilton 系统的可约性理论,并用于研究算子谱理论,无穷维 Hamilton 系统以及薛定谔方程的局域化理论;探索产生谱隙和局域化的机制;将发展出的理论和方法用于非线性分析,动力系统,辛几何和数学物理中其它相关问题的研究。

}
  • 成果名称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分析仪(LIBRAS)单位名称四川大学生命学院分析仪器研究中心联系人林庆宇联系邮箱lqy_523@/CSLIBS2013/  参会报名与论文提交邮箱地址:CSLIBS2013@  参会报名与投稿截止日期:3月1日  参会费用:  由于参会人员的不断增加,为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本次会议将酌情收取会务费:  短训班:300元/人  会务费:600元/人  会议日程  3月21日参加短训班人员报到  3月22日上午、下午  短训班  参会人员报到  晚上:学术沙龙  3月23日上午:开幕式,大会报告  下午: poster研讨  晚上:珠江夜游  3月24日上午:大会报告  下午:专题研讨  会议地点  广东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住宿  广东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学者楼  会议语言  中文、英文  (为了做好LIBS2014的预演,CSLIBS 2013鼓励用英语准备ppt和poster)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 2014)  第8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国际会议将于2014年9月8日到9月1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这一会议是LIBS领域最高等级的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这将是第一次在亚洲召开的LIBS国际会议。会议由中国LIBS组委会组织,由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办,并得到了国际LIBS科委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从事LIBS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研究生出席会议,共同围绕LIBS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会议将通过学术报告和海报展示等环节,向与会专家学者们展示LIBS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为LIBS业界相关企业提供展示LIBS最新仪器产品和技术的平台。  会议时间:2014年9月8日12日  会议地点:清华大学主楼  组织单位: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组委会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支持单位:国际光诱导击穿光谱科委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会议形式  

  • 尊敬的LIBS研究专家和同仁:  在第一届“CSLIBS 2011-青岛”的推动下,中国无论是在LIBS 机理的探索、新技术研发,还是在LIBS 的实际应用方面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功举办了五届CSLIBS 会议、一次LIBS高级研讨会,以及清华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国际LIBS(LIBS2014)大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亚洲LIBS(ASLIBS2015)研讨会”两次国际会议。这些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中国LIBS 技术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LIBS 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并在电力、冶金、海洋、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研究水平,促进 LIBS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为LIBS 领域科技工作者、相关企业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定于2018年3月23-2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第六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讨会 2018)”,并委托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协办此次会议。会议将邀请国内从事LIBS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届人士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报告和海报展示等环节就LIBS技术的重要科学问题、最新研究结果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同时也将邀请LIBS业界相关企业展示LIBS最新仪器产品和技术。本届会议将秉承往届CSLIBS会议的宗旨,共同研讨我国LIBS研究发展的对策。同时,CSLIBS会议也将发展创新,每届会议将设立相应主题报告。本届会议将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为主题设立专题报告,会议将邀请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应用需求方面与LIBS 技术研究者展开探讨。  投稿信息  请提交报告摘要及报告人简介。报告摘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报告内容简介等部分,字数限300~500 字。报告人简介限500 字以内。并提供1 张1 寸电子版照片。  Poster 尺寸要求:90cm × 120cm  投稿邮箱地址:CSLIBS2018@CSLIBS2018参会回执表.docx

  • 2008年10月21日,上海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地完成了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发与教育中心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的安装调试工作。目前这套Spectrolaser 4000 Target LIBS系统标配有532nm激光源,*能量为1064nm,300mj,4通道光谱仪,CCD检测器,内置图像2维扫描系统,将协助该中心进行煤炭领域的研究工作,最终目标将在煤矿,发电厂等企业实现在线快速分析,这标志着中国在煤炭的元素分析领域将掌握一种崭新的分析手段。   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发与教育中心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   LIBS应用专家讲解中   O、H、Al等多种元素,其中总S含量为/webinar/89773.html关于TSI公司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 美国TSI公司于2014年9月8日至12日赞助并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热能系在清华主楼主办的第八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国际会议。TSI美国总公司副总裁Kevin Krause亲自带领TSI 美国及中国LIBS团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晤了清华大学与美国TSI公司在煤质快速分析仪开发项目上的合作方,并于TSI展台上接受了仪器仪表信息网的有关LIBS技术及产品应用的独家专访。TSI的资深专家Amy 分别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美国TSI公司于展台上展示了最新推出的新一代的ChemLogix系列元素分析解决方案产品线中的第一款产品:ChemReveal型台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其配备了先进的ChemLytic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复杂的元素分析过程,对每一个固体样品矩阵里的广泛的元素进行直接鉴定和分析。事实上,这个强大的全新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对包括粉末,非晶或非导电材料固体样品中的有机物,轻元素,重元素进行同时表征,而且不需要繁琐的有害的样品制备过程,对固体物质的元素进行快速分析,为材料鉴定以及固体元素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方式。无论是微量还是高浓度,实验室还是生产线,这款台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元素分析技术,都是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测试技术人员为多种应用进行快速可靠的材料鉴定以及固体元素成分分析的理想选择。作为全球精密仪器的供应商以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的领导者,TSI公司还展示了新推出一款加固型手持LIBS元素分析仪,该设备主要被用于户外研究、质量控制和移动实验室等方面。ChemLogix手持LIBS设备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对视力无害的1级短波红外线激光作为光源,既可去除典型样品表面的污染,而且也无需对使用人员进行任何特殊培训,也无需配备个人保护装备。使用ChemLogix手持LIBS设备进行元素(包括轻元素)分析,操作简单,而且测试过程只需几秒钟,因此该设备是需求越来越高的现场及过程中质量监测的理想仪器。LIBS是一种成熟完善的用于对固体进行快速元素分析的光谱分析方法。该技术几乎不需样品制备过程,而且在几秒钟之内就能获得结果。研究者在实验室中使用ChemReveal LIBS台式分析仪时便发现了这种分析方法的发展潜能。而使用目前最新推出的手持式LIBS分析仪,无论是在现场还是生产车间,用户均可通过该设备快速获得结果。关于TSI公司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同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共同签署了合作项目“LIBSOPA-100激光诱导烧蚀光谱原位分析仪”的验收报告,标志着纳克公司又一高端仪器产品正式面市,并成为迄今为止单机价格最高的产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仪器已成功应用于钢铁材料大尺度的成分、偏析、夹杂等统计分布信息的高分辨分析、高级汽车钢板表面缺陷的分析与质量控制、各种镀层和表面处理材料的深度分布分析等领域,分析结果符合或优于国外同功能设备。

  • LIBS是一种激光烧蚀光谱分析技术,激光聚焦在测试位点,当激光脉冲的能量密度大于击穿阈值时,即可产生等离子体。基于这种特殊的等离子体剥蚀技术,通常在原子发射光谱技术中分别独立的取样、原子化、激发三个步骤均可由脉冲激光激发源一次实现。等离子体能量衰退过程中产生连续的轫致辐射以及内部元素的离子发射线,通过光纤光谱仪采集光谱发射信号,分析谱图中元素对应的特征峰强度即可以用于样品的定性以及定量分析。  自从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为原子光谱分析注入新鲜血液之后,类似于火花源的激光光束聚焦击穿现象即见诸文献报道。1962年 Jarrell-Ash的Brech发表第一篇关于用激光产生等离子体进行分析的文章,标志着激光烧蚀分析技术的诞生。1964年,得益于激光器Q开关脉冲技术,使得激光烧蚀无需通过辅助电极放电,直接通过激光产生等离子体进行分析,这也是今天LIBS的雏形。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利用激光等离子体的光谱信息实现了对于物质元素信息的测量,从而将该技术正式命名为LIBS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本世纪分析领域的一大新闻就是美国NASA采用LIBS技术作为火星车表面矿物分析手段ChemCam,并出色地完成了科考任务。因而,LIBS技术的应用也相应地成为了一大研究热门。与其他常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相比,其主要优点有:  (1) 利用激光特有的性能,可实现远程、实时、在线元素检测。  (2) 仪器体积相对较小,适用于现场分析、可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测定。  (3) 可用于各种形态的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分析,而且无需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分析简便、快速。  (4) 可测定难溶解的高硬度材料,对样品尺寸要求不严格,且对样品的破坏性小,实现微损甚至近于无损检测,样品消耗量极低(约0.1μg-0.1mg)。  (5) 分析时间短,从激光脉冲发射到信号收集的整个过程仅仅需要毫秒级别的时间。  (6) 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检测。  远距离辐射光接收技术及光纤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激光技术对高温、恶劣环境下的非接触分析得以实现,对环境的较好适应性使其成为优秀的原位监测手段,赋予其优异的实用性。凭借着以上优势,LIBS技术在光谱分析领域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际研究者对LIBS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高速相机拍摄LIBS等离子体形貌、不同物质时间分辨谱图、LIBS等离子体温度及电子数密度的估算、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等。  基于LIBS技术的痕量分析和在线检测的仪器设备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国外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商品化仪器,但是,昂贵的销售价格限制了其使用对象,核心技术的垄断以及可能涉及到的重要战略作用,成了束缚国内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一根铁链。国内LIBS技术相对起步较晚,目前虽有一些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LIBS技术的研究,但大部分仍偏向于理论及方法的探索,研究目的多为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与改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内没有相应的自主研发及集成的技术企业,相关产品均来自国外。但目前国内市场中的LIBS进口仪器并没有形成垄断地位或者一家独大的状况,行业处于多家企业共存,百家争鸣的状态,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IVEA、Applied Spectra、TSI、牛津等公司。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上述公司的不同型号产品也都是在近几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  从目前LIBS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大方向:  趋势一:便携化  近年来,随着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快速检测仪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对于军事国防业及突发事件对快速响应的需求,环境监测与地质对在线监测的需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不可移动物质判别的需求,LIBS技术以其无样品预处理,多形态分析以及无辐射危害的优势成为现场检测技术最新发展的热点,而便携化无疑是这一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类仪器不但要考虑仪器的集成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指标,还需要考虑能耗、抗振动、工作环境等问题。  无论是IVEA的手持LIBS还是TSI的车载小型LIBS仪器,都是在现有仪器基础上形成的小型化仪器,此外,牛津的手持仪器已经可以实现电池操控,五秒内对钢铁样品实现分类定性,这是商业化LIBS的一大进步,值得所有面向应用的科研团队学习。而对于国内的LIBS技术来说,依然多是基于实验室的研究仪器,需要复杂的参数调节与严格的检测环境。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仪器研究中心团队首次实现了便携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仪器的国产化。便携式激光光谱分析仪(LIBS Mobile)以及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更适用于野外现场样品快速分析的手持式LIBS仪器:手持式激光光谱分析仪(LIBS Mini),均能在数秒之内在原地完成对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形态的物质的完整在线元素分析,因此该类便携式仪器可用于地质、环境、安保、古董、冶金、表面处理及电子器件现场分析。  趋势二:专用化  在实际应用中,要摒弃“一机多用的面面兼顾思维模式,不仅浪费资源,也往往使仪器不能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对于不同的使用需求,要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仪器。专用仪器的使用成本和检测精度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针对特定的检测对象和检测指标,关键还要有大量的、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以及模型的维护和二次开发能力。以牛津mPulseTM为例,其抓住钢铁分类为应用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手段,虽然限制了LIBS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是同时也降低了仪器成本,提高了测定速度与准确率。只有跟用户单位的有效沟通和通力协作才能够实现LIBS技术的真正专用,比如我们分析仪器研究中心的LIBS仪器,就是在基于成熟的便携LIBS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来自地质研究院以及钢铁集团的实际需求,对仪器的硬件参数与软件操作进行改进与升级。同时,建立了LIBS技术用于岩性识别的方法体系,并借助于化学计量学手段开展基体校正研究,探索了地层样品的LIBS元素定量-半定量分析的模型部分。  趋势三:核心零部件研制和创新  国家对于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资金支持,而核心零部件性能对于仪器整体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光栅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光栅刻划集精密机械、光学技术于一身。但目前我国光栅、检测器、扫描装置等部件多依赖于进口。因而,积极采用以及自主研发国产部件对于最终成型仪器的商品化上市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优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光谱分析用多维固体检测器线阵、面阵式CCD检测器;高刻线密度、高光通量全息光栅;中阶梯闪耀光栅;高强度短弧氙灯-连续光源等,这些国内或较少有自主产品,或相应的质量和性能不及国外产品。最重要的是,仪器成本往往取决于相关部件的成本,若我们仅仅靠装配组装技术,永远无法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也难于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反过来,LIBS技术的大力发展,不仅对于技术本身有积极意义,对于零部件国产化的进程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多业内人士都曾呼吁大家关注仪器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LIBS研发团队对此也深有体会。  趋势四:分析方法的创新  只有单纯的谱图,是远远无法满足工业分析需求的。而简单的线性拟合方法,又会受到基质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分类方法来说,固定不变的参数同样会因为外界基质的变动而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较大误差。大多数LIBS分析软件依赖于光谱仪的操控,仅仅是获得元素的谱图,而后续再采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处理;亦或是通过最小化参数的改变来实现定性测定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合适分析方法的LIBS仪器仅仅是硬件的堆积。只有加入分析方法学,统计算法学等,才能够实现LIBS技术的有效应用。这一点也是国外现有LIBS技术的一个共性问题,其操作或过于繁复,或过于简单,用户需要自己考量的部分太多。因此,我们的研发团队在对于分析参数的变动与软件的简化,实现原位物质瞬时定性与快速定量等方面,结合光谱特征谱线识别与标定方法,在整体上完成了自动化实验平台的研发与设计,为整个LIBS实验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趋势五:技术联用  近年来,由于激光光谱仪器部件的趋同性,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将之与其他检测技术联用,例如将LIBS多元素检测能力和拉曼技术或荧光技术在分子层面的检测能力相结合,得到更为全面的物质成分信息。我们提出开发兼具原子光谱和分子Raman光谱的LIBRAS(Laser Induced Breakdown Raman Spectroscopy)系统,实现激光光谱仪对样品中元素和物质种类的鉴别和量化,这是分析技术的一次重点跨越,在推进分析测试技术方面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另外,通过与传统富集方法的结合或者是创新的信号增强技术也是目前LIBS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光的波长由什么决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