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青NMN12000多久有效果?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编号新出网证(京)字15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 京东物流 放心购 秒杀

  • 京东物流 放心购 秒杀

  • 放心购 免邮 券每满100减15

  • 放心购 免邮 券每满100减15

}
<article>
<section>
&lt;p&gt; 你也许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全国第一届有哪些劳动模范?你也许大概知道名单,但你谓必知道他们准确的名单。由于新中国刚刚解放,在解放第二年(1950年)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少之又少,前一段,笔者从一位很有资历的红色收藏家展出的党史图片中看到其中一张图片(见下)获知这一重要资料,全国第一批,1950年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有24位,这24位劳动模范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骄傲,现逐一追述以表敬仰。&lt;/p&gt;
&lt;p&gt;  马恒昌(1907年7月~1985年7月18日),劳动模范。奉天(今辽宁)辽阳人。1948年入沈阳第五机器厂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顾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lt;/p&gt;&lt;p&gt;
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闻名于全国,带动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热火朝天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马恒昌小组”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1948年11月,沈阳刚刚解放,这个小组老一代的工人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他们还带头向全厂职工倡议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马恒昌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从此,他们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多次立功受奖。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深知和感动,而且受到了金日成同志的褒奖。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在2000多道工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动套扣、联合车刀、带窝顶尖等109项国际先进经验。29年中,“马恒昌小组”的组长换了十几任,组员换了十几茬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几百名领导干部和技术工人,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勇挑重担、创优质、夺高产、主动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精神,成为全国机械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lt;/p&gt;
&lt;p&gt; 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梁军&lt;/p&gt;&lt;p&gt; 梁军,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开着拖拉机的飒爽英姿曾印在新中国第三套人民币上。&lt;/p&gt;&lt;p&gt;
1948年,黑龙江省委号召垦荒种田,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培训班,当时18岁的她第一个报名。第二天报到时才发现,全班70多个学员,只有我一个姑娘。两个月后,她开上了苏式“纳齐”拖拉机。1950年6月,以梁军的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从此,她带领队员们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1950年9月,梁军被选为全国劳模,去北京参加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lt;/p&gt;&lt;p&gt;
梁军在回忆中说道:我的梦想就是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变成大粮仓,现在,这个梦想基本实现了。2013年“五一”前夕,我和来自全国的劳模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我告诉总书记,当年成为全国劳模后,农业部派了5位老师,培养我和其他两位劳模,使我们都成为了大学生,自己后来也成长为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总书记笑着说:“劳模出成就,学习出人才。”&lt;/p&gt;&lt;p&gt;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著名全国劳模、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离休干部梁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14日13时许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全国总工会特致唁电并送去花圈,表达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致以诚挚问候。梁军193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是第一届全国劳模,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也是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她是北大荒精神的践行者。离休前,她扎根农机一线岗位,出版农机专著、编制哈尔滨市农机发展规划、培养大批农机人才,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表彰;离休后,她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向青年一代传递正能量。全国总工会在唁电中表示,梁军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她被视为驾驶“火犁”的垦荒女英雄,事迹广为传颂。梁军同志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梁军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作为农业机械专家,她把青春献给了北大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事业,为广大职工树立了光辉榜样。梁军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月16日,梁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举行。告别厅上方电子大屏幕写着“沉痛悼念梁军同志”,电子屏下方摆放着梁军的遗像。梁军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之中,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上午8时30分许,来自工会、妇联、农业等单位的领导,梁军生前同学同事,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百余人,与梁军的亲人一同为她送别。&lt;/p&gt;
&lt;p&gt;  郝建秀,女,汉族,1935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工作,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lt;/p&gt;&lt;p&gt;
1949年至1954年青岛国棉六厂工人。1954年至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学习。1958年至1962年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学习。
1962年至1965年青岛国棉六厂工程师室技术员。1965年至1977年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总工会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省委常委。1977年至1981年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1981年至1982年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至1987年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1987年至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1998年至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2001年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lt;/p&gt;
&lt;p&gt;  田桂英,女。全国劳动模范。辽宁大连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任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是我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1950年驾驶“三八”号机车,六个月安全行车3万公里。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后任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工程处工会女工科副科长。田桂英,1930年出生在大连市旅顺口区。17岁时到沈阳铁路局大连铁路机务段工作。1949年,大连机务段决定招考培养一批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得知消息后,硬是说服父母,破除旧观念,到段里报了名,很快就掌握了开车的理论和技能。1950年3月8日,大连铁路分局在大连站前广场隆重举行“三八”包车组出车仪式,正式给田桂英等三人颁发了司机证。1950年五一劳动节,东北铁路总局指定让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出发,沿途运送二百多名劳动模范去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模大会。这是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以来,行车距离最长的一次。在这一年,她安全行车62380公里,并节煤50多吨。1952年,田桂英被组织送到辽宁省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她考入唐山铁道学校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到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当工程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工会任女工科副科长。1985年,田桂英离开了工作岗位。离休后,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近年来,她又参加了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的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卫生。1950年国庆前夕,田桂英作为东北铁路劳模代表团团员参加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会上,她向毛泽东主席敬献了一面锦旗。在建国50周年之际,田桂英又随辽宁劳模代表团去北京第三次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lt;/p&gt;
&lt;p&gt;  李永,吉林永吉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建国后历任“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lt;/p&gt;&lt;p&gt;
李永,1917年进哈尔滨铁路机务段当工人,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支援前线,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临危不惧,以娴熟的驾驶技术同其周旋,有时一个月出车20趟,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军运任务。1947年,李永开始担任“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1948年首先推行包乘负责制、新行车制和循环运转制。李永领导大家学习三锹投煤法,节省燃煤,又研究出省油的新办法。使“毛泽东号”首创每月安全行车7500公里的全国最高纪录,在东北线路实现新行车制时,“毛泽东号”首创41.8公里的技术速度(当时的最高纪录),半个月抢点100多分钟。推行循环运转制时,首先由“毛泽东号”开始示范,创造了机车停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的纪录,循环运转制试验成功,大大降低了车辆运转率。李永还在三十年铁路工作中,避免了三次恶性事故。&lt;/p&gt;&lt;p&gt;
李永1947年初当选为劳动英雄,参加哈尔滨铁路局群英大会。1947年6月9日,李永开始担任“毛泽东号”机车第二任司机长。他与司机郭树德配合,使“毛泽东号”机车首创月安全行车5700公里(一般只有3000公里),为当时东北铁路系统安全行车里程最高纪录。1948年1至5月,每月安全行车达到6000公里。7月以后,月安全行车又提高到7599公里。在同“朱德号”机车开展友谊竞赛时,李永摸索出省油新办法,降低了煤、油的消耗。“毛泽东号”机车荣获“机车领袖”称号。&lt;/p&gt;&lt;p&gt;  当时,正在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军运繁忙。为了支援前线,李永和他的伙伴们,常常住在机车后面的宿营车上,有任务爬起来就走。一天夜里,由于劳累过度,李永从宿营车上层栽了下来,嘴和胳膊都摔破了,鲜血直流,仍坚守岗位。一个月里连续跑了27趟车。有时,行车中突遭敌机轰炸和扫射,总是圆满地完成任务。&lt;/p&gt;&lt;p&gt;  1948年末,他的机车组首先推行了先进的包乘负责制、新行车制和循环运转制。首创当时全路最高的41.8公里的技术速度。李永还创造9天走行4200公里和机车库停时间15分钟的纪录,起到加快机车运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lt;/p&gt;&lt;p&gt;  1949年3月21日,“毛泽东号”机车随解放大军开进山海关,并提出“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我们机车就开到哪里”的口号。“毛泽东号”机车先进北平,从北平到济南,再从济南到郑州。在北平丰台机务段和郑州机务段,李永推广包乘制,并培养出一批模范机车,有效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在1949年6月召开的全国铁路机务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号”机车被授予全国机车领袖荣誉称号,李永被任命为段长级司机。同年,在哈尔滨机务段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李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推选为全国劳动英雄。9月22日,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464名代表汇集到丰台车站。受中央政府选派,李永亲自驾驶“毛泽东号”机车,载着这些来自各地的英模驶向北京。到京后,在前门车站广场举行了5000多人的欢迎大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致欢迎词,李永致答词。&lt;/p&gt;&lt;p&gt;  1950年2月,李永被选为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副主席。1951年脱产做铁路工会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后,仍保持工人阶级的艰苦朴素作风,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嘘寒问暖,调查研究。&lt;/p&gt;&lt;p&gt;  李永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荣立过特等功1次、大功2次、小功4次,受过嘉奖2次。随团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朝鲜、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等国。&lt;/p&gt;&lt;p&gt;  1973年3月20日,李永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终年72岁。&lt;/p&gt;
&lt;p&gt;  赵桂兰,1930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11岁起先后到了日本人管辖的苹果园和辽东纺织厂当童工,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大连国光工厂化学配置室管理药品。她没上过学,识字不多,要记住化学药品的名称、符号十分困难,但她苦学苦练,不仅很快熟悉了各种化学药品,还学会了各种配方。赵桂兰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194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哪里困难大,就出现在哪里,在危险面前从不退缩。&lt;/p&gt;&lt;p&gt;
1949年12月19日,下班的笛声响过之后,工友们都先后走出工厂大门。赵桂兰拿着100克雷汞,准备送到配置室保存起来。离工作室只有二十几步远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眩晕,眼前一黑,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倒了下去。这时她心里很清楚,前面配置室里放的全是易燃易爆药品,附近还有一座仓库,雷汞触地就会爆炸,整个车间和工厂都可能毁于一旦。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她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把雷汞紧紧抱在怀里,压在身下。“轰”地一声,雷汞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车间保住了,工厂保住了,她却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左下臂被炸飞了,右臂断了五根筋,头部和身体多处重伤。工友们闻声赶来,火速把她送到医院抢救。从此,人们亲切地称赵桂兰为“党的好女儿”。她的事迹被广为传播,编进了课本。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大会。同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在大会上发了言:“我虽然残废了,但我的思想没残废,我还要和以前一样为人民服务。”从此,她把做党的好女儿作为一生的追求。&lt;/p&gt;&lt;p&gt;
1957年9月,赵桂兰被保送到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市西岗区法院任助审员,1962年7月调到西岗区民政科工作。此后工作多次变动,1986年1月,在西岗区信访办离休。离休后,大部分时间用来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lt;/p&gt;&lt;p&gt;
1986年,离休后的赵桂兰并没有闲着,总想着为党、为人民做点事儿。刚搬到锦绣小区的时候,细心的她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当时的锦绣小区刚建成不久,居民买菜要绕道走很远的路,极浪费时间,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则更为不便。于是,赵桂兰找到了相关部门,建议在锦绣小区设立早市,有关领导经实地考察后,很快一个市场建成了。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便宜的蔬菜。社区以往没有活动室,老人没地方活动,孩子们放学没地方玩。赵桂兰就把自家房子拾掇出来,给老人、孩子们做活动室。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有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挤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从此,锦绣小区有了第一个社区活动室。&lt;/p&gt;&lt;p&gt;
赵桂兰是个热心人,谁家有了难处,她总是主动热心地为其排解。她家楼上一位老同志多年患脑血栓,病发时痛苦不堪,并时有精神失控之举,家中儿女工作繁忙,又怕老人出事,便将老人锁在家中。老人发病特别想出去时,就把钥匙从窗口扔下去,请人为他把门打开。赵桂兰得知此事后,替他捏了把汗:锁在家里就安全了吗?如果他在扔钥匙时,有个什么闪失,如果钥匙被坏人捡到了,如果……后果将不堪设想啊。赵桂兰多次找到老人的子女谈心,并帮他们找到了更妥善的办法。这样一个热心人,居民们有事儿都愿找她说,请她帮忙。赵桂兰的女儿、儿媳下岗了,她们向母亲述说此事,赵桂兰说:“国家现在有困难,我们要替国家分忧。这是一种分工上的调整,我们从这个岗位上下来,还可以寻找更合适的岗位。”她常告诫儿女“思想要高尚,生活要简单”。现在,她的女儿、儿媳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并都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lt;/p&gt;&lt;p&gt;
赵桂兰,曾数次排除险情,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生产,她自己的左手却被炸飞,造成了终身残废;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微笑着直面命运的考验,她还在为社会无私的奉献着。1950年,赵桂兰被评为“护厂英雄”,东北军工局“特等生产模范”,旅大市“女工工作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被政府授予“党的好儿女”,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9年被市工会授予“大连百年工人运动十大杰出人物”。&lt;/p&gt;
&lt;p&gt;  张德庆,全国劳动模范。上海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南洋大学机电系。2年后,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民国16年,赴德国柏林西门子总厂任练习工程师。民国18年回国后,在上海兵工厂、戚墅堰电厂工作。民国26年,在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任工程师兼总厂副厂长。民国35年,任中央汽车配件总厂工程师、“出国研究员”。民国36年,任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筹备委员会技术组长兼修造厂厂长。民国24~35年期间,先后在浙江大学任机械系主任、教授以及在重庆大学任教授等职。&lt;/p&gt;&lt;p&gt;
上海解放初期,张德庆任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工程师兼机务处处长。当时,为粉碎美蒋的经济封锁,解决汽油紧缺的困难,张德庆主持研制中国式的白煤车,经过半年的不断试验,终于制造成功了第五式的白煤煤气发生炉,用白煤代替汽油,继而在公交车上大量使用,每月可为国家节约22万元的燃料费,营业成本降低6/7。同时还改进代燃炉,每月为国家节约资金达30万元。为此,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车曲》纪录片公开上映,《新中国画报》、《文汇报》都进行了报道。1950年,他被评为上海市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lt;/p&gt;&lt;p&gt;
1956~1977年,张德庆任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内燃机节能、石油资源合理利用等做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工作。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lt;/p&gt;&lt;p&gt; 张德庆的主要著作有《工具构造》、《冶金原理》及《桐油汽车》等,解放后还主持编写了《机械工程手册》。&lt;/p&gt;
&lt;p&gt;  杭佩兰,女。劳动模范。江苏扬州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进上海缫丝厂当童工。后为内外棉十三厂、中纺一厂工人。建国后,任上海第一棉2厂车间副主任。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织系。后任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成品检查科科长、工程师。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0年在织造哔叽时,曾看管八台织布机,台时产量达4.49码,次布率仅为0.44%。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lt;/p&gt;&lt;p&gt;
1946年,杭佩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团结职工姐妹上夜校,学政治、学文化,摘掉了文盲帽子。杭佩兰后来成为上海内外棉十三厂、中纺一厂工人。建国后,杭佩兰历任上海第一棉纺织厂织布机挡车工、生产组长、车间副主任。1953年底,她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织系。杭佩兰1962年从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因爱人从上海调到了北京中宣部,杭佩兰被分配到了北京的国棉二厂工作,先后任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杭佩兰于1984年离休,享受副局级离休待遇。&lt;/p&gt;&lt;p&gt;
杭佩兰在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工作时,提前半小时进车间,上工前翻布边,不出次布,勤巡回拉清梭箱旁回丝,不出坏布;织机有毛病,自己先动手修理;分段分节,有规律巡回和换梭;她首创了插红花操作法:根据织机排列,设计变更巡回路线,关车少、寻头快,注意纱头、飞花依附经纱,防止经缩次布,认真做好织机保养工作。&lt;/p&gt;&lt;p&gt;
杭佩兰在劳动竞赛中,创造了织布机台时产量达44.9码,次布率仅为0.44%的突出成绩,为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全国劳模。1950年9月,她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她曾作为工业战线的代表,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参加了建国一周年庆典。同时,杭佩兰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lt;/p&gt;
李凤莲出生于贫困家庭,幼时当过童养媳。1935年逃离婆家,先后在延安红军供给部被服厂、中央印刷厂、延安财政厅被服厂当工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曾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沈阳后,她作为军代表负责接收沈阳被服二厂。&lt;/p&gt;&lt;p&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儿童福利处处长、中共北京前进棉织厂党委书记。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lt;/p&gt;
&lt;p&gt;  陈永康是我国著名的水稻学家,全国劳动模范,1907年出生于江苏松江。50年代,陈永康身为苏南区的农民,用“一穗传”的方法选育出单季晚粳稻良种“老来青”,大面积亩产达500公斤,在太湖地区成为水稻当家品种。1951年,他种植的水稻产量最高达一亩716.5公斤,超过一般产量1倍以上,创造了当时华东地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记录。1952年3月,他作为水稻丰产模范受到国家农业部颁令奖励。1956年,“老来青”
晚粳稻良种标本120箱被送往苏联、印度、缅甸、日本等15个国家展览。陈永康在实践中总结出落谷稀匀、合式秧田、适时搁田、干湿水浆管理等一整套综合栽培技术。1958年10月,陈永康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同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丰产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又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特约研究员。60年代初,陈永康与江苏省内外的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和植物保护等学科的专家一起,从理论上探明了水稻叶色黑黄变化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理论”。1964年,在亚、非、拉美和大洋洲44个国家参加的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他与同仁联合发表了《晚粳稻高产的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研究》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陈永康的水稻高产技术自50年代即在江苏全省以及长江中下游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195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到他所在的松江县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拍摄科学教育片《培育壮秧》。尤其是60年代,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太湖地区建立基地和样板,以点带面,层层推广,陈永康水稻高产技术应用面积达700万公顷,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十亿元。陈永康对提高大面积水稻生产的精耕细作水平和实现高产稳产起了重大作用,对中国栽培技术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典范。1978年,他的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陈永康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民科学家,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副院长、党组成员。陈永康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活到老、学到老,勇于探索,不断进取。1978年,他种植2.95亩麦、稻、稻三熟制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1526.5公斤的高产纪录。陈永康年逾古稀仍亲自下田操作、下乡传授技术,参加科学试验,直到生命最后一息。&lt;/p&gt;
&lt;p&gt;  丁志辉(1918--1980),女、模范医务工作者、江苏无锡人、生于民国7年(1918年)6月,无锡城郊河埒口大丁村人。早年在上海一家织布厂当童工。民国28年(1939年)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军医处卫训班学习。&lt;/p&gt;&lt;p&gt;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负战地救治工作,在黄桥、辽沈、平津等战役中救治了大批伤病员。&lt;/p&gt;&lt;p&gt; 丁志辉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旅卫生部休养所所长、东北民主联军师卫生部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野战医院院长。参加了黄桥战役和辽沈、平津战役。先后被评为模范干部党员、一等模范医务工作者、模范女干部。&lt;/p&gt;&lt;p&gt;
1941年与部队失去联系。在生活艰苦、药品奇缺的情况下,仍想尽办法治疗伤员,坚持两个多月,胜利归队。1946年底带领四百余名伤病员从辽宁义县向内蒙古转移,克服严寒实施治疗,历时二十八天,到达目的地。后又带领部分医护人员赶赴前线,完成了对二百多名伤员的救护治疗任务。1950年先后出席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医疗手术大队队长。回国后,任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lt;/p&gt;&lt;p&gt;
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lt;/p&gt; &lt;p&gt;  于春银,在解放初期”三反五反运动”中是杰出英雄人物。1952年有巜于春银故事》书出版。&lt;/p&gt;
&lt;p&gt;  赵占魁(),男,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工人,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1950年全国劳模。他在高温炉旁作业,无任何防护措施,每天早出晚归,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他先后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等称号。&lt;/p&gt;&lt;p&gt;
赵占魁是一位用革命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山西定襄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化铁工人,是在生产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劳动英雄。&lt;/p&gt;&lt;p&gt;
赵占魁1938年到延安参加抗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抗大的学习,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与革命,是血肉相连分不开的,边区公营工厂是为抗战而生产的,工厂本身就是革命的财产,作为工人应当尽力爱护它。在高达二千摄氏度的高热熔炉面前,他每时每刻都认真工作着,毫不懈怠。他每天早晨上工,都先把当天一切工作准备妥当;晚上放工,把工场收拾清楚,始终“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赵占魁在工作上不怕艰苦繁重,始终站在最前面,做得最多最好,但他从来不自夸、不贪功,每遇论功行赏的时候总是让开,认为那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他说,为革命多做些工作,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应有体现,为了抗战与人民的需要增加生产,在工作中发挥最高的劳动热忱心甘情愿。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待遇与得失,克己奉公。赵占魁这种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大地鼓舞了边区工人的劳动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边区工业建设的向前发展。在赵占魁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那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劳动英雄、技术能手、节约模范,锻炼成为一个团结和学习的标兵。朱德称赞他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在赵占魁身上,还有一种自觉爱护工厂、团结工人、努力生产、提高技术,一切为着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产阶级的宝贵品质。&lt;/p&gt;&lt;p&gt;
赵占魁同志1939年被边区政府评为模范工人,1941年,被选为边区参议会候补议员;1942年,边区总工会在工厂开展“赵占魁运动”,号召全边区工人向赵占魁同志学习;1943年,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成为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1950年9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赵占魁先后担任西北总工会、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lt;/p&gt;&lt;p&gt;
赵占魁1938年到延安参加抗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公营工厂高达二千摄氏度的高热熔炉面前,他每时每刻都认真工作着,毫不懈怠,始终“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工作上不怕艰苦繁重,始终站在最前面,做得最多最好。但他从来不自夸、不贪功,每遇论功行赏的时候总是让开,认为那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待遇与得失,克己奉公。在赵占魁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那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劳动英雄、技术能手、节约模范,锻炼成为一个团结和学习的标兵。朱德称赞他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lt;/p&gt;&lt;p&gt;
1938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介休,赵流亡西安。适逢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在西安招收有志抗战?青年职工,他听说“延安是工人出头的地方”,便应招到青训班。同年4、5月间随职工大队到延安,入桥儿沟工人学校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6月,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翻砂股股长。他真心实意为抗日战争出力。在高温炉旁作业,又无隔热石棉衣防护,终日汗流浃背,从不叫苦叫累;而且每天都早上班、晚下班;他努力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并时时注意节约原材料;他关心爱护青年工人,常把节约的钱交给合作社兴办集体福利事业,或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他在厂里很受职工爱戴,被陕甘宁边区政府特聘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lt;/p&gt;&lt;p&gt;
1942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派人到边区农具厂检查工作,发现了赵占魁这个先进人物,决定予以嘉奖。消息一发表,毛泽东主席立即给中央职委书记邓发打电话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得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你们把他的优点总结出来,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朱德称赞他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lt;/p&gt;
&lt;p&gt;  杜先扬,男,汉族,1918年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铁牛运动”旗手。
“铁牛运动”是以绥化机务段96号机车为旗帜发起的群众生产竞赛运动。1948年12月15日,东北铁路实行包乘制。绥化机务段96号机车杜先扬包乘组,在当天牵引列车由绥化开往南岔,行车技术速度达到40公里,打响了安全正点第一炮。包乘组全体乘务员同包修组对机车精检细修,使这台机车首创安全走行10.6万公里,超过两个甲检期的新纪录。
1949年,哈尔滨局召开庆功会,命名96号机车为“铁牛号”机车。随后,“铁牛号”机车被树立为全国先进机车旗帜,东北铁路总局发出开展“铁牛号”先进生产者竞赛运动的号召。&lt;/p&gt;&lt;p&gt;
杜先扬,兄妹6人,靠父亲打工养活。1932年,毕业于香坊上号小学。因生活所迫,16岁开始做帮工,后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机务段当擦车夫、炉夫、外勤准备员。东北解放后,仍在绥化机务段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lt;/p&gt;&lt;p&gt;
解放战争初期,绥化机务段积极响应“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号召,组织职工开展“死机复活”活动。1947年7月,为支援前线,机务段的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用了2100个工时和400多小时业余时间,修复一台破损严重的
机车,但机件老化,运转一直不正常。刚刚由检查员改为司机长的杜先扬,代表机车组包下这台车。他团结全组9个人一心爱车。制定11项保养措施,分工负责。全组人员一起搜集零件和检修工具,以备随时修理机车时使用。当时擦车材料奇缺,他利用洗灌时去割草,用水泡软后,代替棉纱擦车。加强全组技术理论学习,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过硬本领,并在检修过程中请检修组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检修技术。1948年冬,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行新行车法,杜先扬首先接受试行任务。12月15日,乘务237次到南岔站,技术速度达到每小时40公里,实现安全正点,带动了各机车组。杜先扬的机车,到1949年2月14日,安全走行18个月106579公里,没有甲检,保持良好状态。这个成绩按原有规定,机车走行3.5万公里甲检1次计算,达到了3个甲检期;按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1948年新规定,机车走行5万公里甲检1次计算,也突破2个甲检期。它是东北铁路第一个首创延长2个甲检期新纪录机车,共节省材料费、人工费、检修费、油脂费等1亿多元(东北币)。同时,利用2个甲检期的14天,多走行2857公里,等于多开绥化至南岔间12趟列车,按每次牵引20辆车煤计算,为国家增收9444万元。&lt;/p&gt;&lt;p&gt;
1949年2月15日,为了表彰96号机车组的功绩,绥化机务段召开庆功大会。会上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庄林正式将机车,命名为“铁牛号”。3月1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吕正操部长和余光生副部长发布通令,给“铁牛号”机车组全体员工记特等功1次,授予司机长杜先扬为“铁牛运动旗手”称号,并号召各单位学习“铁牛号”经验。5月1日,杜先扬出席了“东北铁路首届职工代表暨全路劳动模范大会。”“铁牛号”机车组荣获集体一等奖,杜先扬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会上余光生局长正式发出“开展铁牛号先进生产者竞赛运动”的号召。10月14日,东北铁路总工会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广泛开展铁牛运动的决议”。运动开展一年中,东北铁路18万职工有10979名先进生产者,荣获“铁牛队员”光荣称号,2374个集体荣获“铁牛号单位”光荣称号,东北铁路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1949年冬季运输开始,杜先扬等28名劳动英雄,打电报给毛泽东主席,保证消灭一切事故,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冬运任务。11月17日,绥化、南岔两站堆积大量重车,杜先扬率领“铁牛号”机车组,并带动全段机车超轴牵引,到月末,多拉208辆重车,提前完成运输任务。1950年1月,哈(尔滨)长(春)线货物列车,经常运缓和途中停车,晚点严重。局领导调“铁牛号”到哈长线做示范。乘务组人员不负众望,在保证安全行车的前提下,坚持超轴牵引,11天内,多拉542吨,抢点16小时30分。“铁牛号”的成绩,激发了哈尔滨机务段广大乘务员的积极性。在全段机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lt;/p&gt;&lt;p&gt;
1950年2月,“铁牛号”光荣地承担了牵引毛主席专列的任务。6月,杜先扬作为劳模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同毛主席合影留念。9月,作为东北铁路工人代表,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代表东北代表团,向毛主席敬献了“我们誓以最大努力,响应你的号召,为争取国民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奋斗!”的锦旗,再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lt;/p&gt;&lt;p&gt;
1951年4月,杜先扬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安州军事管理局机务部任机车调度主任。11月,因病回国。1952年12月到东北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后回到绥化机务段,先后担任值班员、燃料厂主任等职务。1963年9月30日病逝。终年45岁。&lt;/p&gt; &lt;p&gt;  新中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全国首届劳动模范一一
曲耀雄,他曾创造了棉花种植亩产812斤的新纪录,比当年最高亩产745斤增加了67斤,被称为“棉花大王”。1950年光荣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表彰大会,被评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lt;/p&gt;
&lt;p&gt;  赵国有,奉天(今辽宁)辽阳人。1946年进沈阳机器三厂当工人。建国后,历任全国总工会生产部副部长、四川德阳重型机器厂设备处副处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49年改造铣刀,用车铣结合操作法,先后创造两小时二十分、一小时十六分、五十分钟车一个塔轮的全国纪录。同年东北工业部、东北总工会号召全体职工向赵国有学习,开展“新纪录运动”。半年时间创造出二万多个新纪录,使东北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2%。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lt;/p&gt;
&lt;p&gt;  戎冠秀(1896——1989),女,河北省平山县人,中共党员,早年投入抗日救亡,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草,组织妇救会,识字班,宣传抗日,带头送子上前线,积极支前,照顾伤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子弟兵母亲”。历任村妇救会主任、识字班校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妇联代表,全国、省妇联执委。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出席“开国大典”,曾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是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有书刊影视戏曲《戎冠秀》传世,现英雄母亲戎大娘长眠于华北烈士陵园,被评为“双百”人物。&lt;/p&gt;&lt;p&gt;
戎冠秀,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她带头送子参军(以后又送三个孙子参军),组织妇女做军鞋,搞生产,支援前线,救护伤员。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荣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曾历任村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村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lt;/p&gt;&lt;p&gt;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多次出席全国劳模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省妇联第五、六届执行委员。&lt;/p&gt;&lt;p&gt; 在向抗日民主政府交公粮时,她从这个碾盘走到碾盘,自己带头并动员群众多交粮交好粮。要求米中无砂子、无烂米、无糠皮。组织妇女做军鞋时,她只只过目,双双过秤。
妇女们给八路军做棉衣,她要求份量足,絮得匀。她们上交的军衣军鞋数量和质量在区里都是头份。&lt;/p&gt;&lt;p&gt;
戎冠秀在日军扫荡时,组织妇女坚壁清野,负责群众安全转移,精心护理伤员。在一次"反扫荡"中,她听说来了两个伤员,想吃瓜果,她急忙找来8个大梨送去。一次,一个伤员"打摆子"(疟疾病),走到她们村边,敌人扫荡的枪声越来越近,她不顾个人安危,用力扶着伤员爬上山,把伤员藏在一个暗洞里,由于洞口离地面太高,脚无登处,伤员爬不上去,她就蹲在地上,让伤员踩着自己的双肩,硬是把伤员托起来,伤员才爬进了洞里(按:直到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二人相逢才相识,原来这个战士叫邓世军,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lt;/p&gt;&lt;p&gt;
有一次,来了一个头上有六、七处伤的重伤员,浑身是血,双目紧闭,一只脚在担架边上垂着,鞋和袜子都丢了,脚冻成了黑紫色。戎冠秀用被子把伤员的脚盖好,用手摸摸鼻孔,还有一口气,晚上,戎冠秀主动要求护理伤员,她在伤员耳边轻轻呼唤:"同志,同志!"伤员一点反应也没有,她用手掰开伤员干裂的嘴唇,用小勺喂水,水都顺着嘴角流出来了。她又把伤员的头慢慢扶正,又灌,水流到喉咙,发出了微微的"咯嘟"声。戎冠秀非常高兴,一下子喂了小半碗水,再问伤员:"你还想喝水吗?"借着微弱的灯光,她看见伤员的嘴唇微微地抖动,又喂了伤员一碗温开水和一碗豆浆,伤员慢慢地恢复了知觉。戎冠秀轻轻地把伤员上身扶起来,揽在怀里。伤员一口气又喝了一碗水。从伤员的言谈中得知,伤员是某团一连的战士,在柏叶沟打了11天仗,已四五天不吃不喝。戎冠秀找来一点白面,做成面片汤,又找来玉米面饼子,烤热了,让伤员吃。整整忙了一夜没合眼,把伤员救活了。她见伤员光着脚,又找不到合适的鞋给伤员穿,就随手将站在旁边的女儿身上的棉袄撕开,从衣襟上撕下一大块棉花,把伤员的脚轻轻裹住。转运伤员的担架来了,她又在担架上铺上厚厚的干草,让伤员舒舒服服地躺在担架上。伤员感激地说:"好人呢,我的好老人呢!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的好处啊!"她救护伤员的模范事迹数也数不清。在荣誉面前,戎冠秀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她积极响应边区的号召,为支援前线开展大生产,组织拔工队,变工组,带领全村开荒种地,多打粮食。&lt;/p&gt;&lt;p&gt;
戎冠秀,1949年,戎冠秀作为华北区的人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回村后她对乡亲们说:"如今是咱们的天下了,咱们就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建设新中国吧!"1953年她带头在蛟庄办起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会。村里小学要扩充,她主动把土改时分的5间大瓦房让给学校,自己搬到小平房去住。每年她都要外出开会,但每年都参加集体劳动170多天。她每天清早背上粪筐去拾粪,粪全部交给集体,不要报酬。&lt;/p&gt;&lt;p&gt;解放后,几十年来一直在村里当干部,群众工作都是挤时间去做。常常是端起个大碗,出这家,进那家,饭吃完了,工作就安排好了。她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为民分忧,平时省吃俭用,一旦有的地方出现灾情,她总是拿出钱和粮支援。1960年暂时困难时期,她为国分忧,三年没领过布票。"文革"中,她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落实政策时,村里给她被工分,她说什么也不要。&lt;/p&gt;&lt;p&gt;
建国后,她对人民军队的关心和爱护不减当年。1951年,她的三个儿子李兰金(志愿军某部炮兵连连长)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她开导全家说:"兰金子是为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牺牲的,死得光荣!"她的三个孙子长大成人后,她一个个送到部队去当兵。&lt;/p&gt;&lt;p&gt;
戎冠秀,1960年她作为河北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成员去慰问解放军,仍象当年关心八路军一样为战士浆洗缝补,鼓励战士"听毛主席的话,守住人民的江山。"70年代,部队野营训练来到下盘松,她象当年一样,把妇女、儿童组织起来,分成洗衣组、缝纫组、慰问组。腾出最好的房子给部队住,她拄着拐棍儿挨门逐户去检查。&lt;/p&gt;&lt;p&gt;
80年代,她多次给守卫边疆的部队写信,送锦旗,鼓励他们保卫好祖国的南大门。一直到1989年她生命垂危时,还关心着首都戒严部队的安危。在她病重神智恍惚时,只要见到着装的解放军来看她,她马上兴奋起来,大声说"好好养伤,养好了去消灭敌人!"&lt;/p&gt;&lt;p&gt;
新中国建立后,她历任村党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县妇联名誉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妇联第五、六届执行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lt;/p&gt;&lt;p&gt;
戎冠秀,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她荣获"劳动英雄"光荣称号。 &lt;/p&gt;&lt;p&gt;
1988年6月,聂荣臻元帅得知戎冠秀老人生病住院,专门托人去探望,并将一束“勿忘我”花送到老人病榻,戎妈妈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聂司令员”,并嘱托女儿给聂帅捎去一束“勿忘我”花。戎妈妈逝世后,聂帅让秘书代他给河北省委平山县委发去的唁电中说:“惊悉著名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同志不幸病逝,深为悲痛。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她的革命精神,继承她的遗志,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8月15日,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去唁电,代表全军指战员对戎冠秀同志病逝表示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并向其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唁电指出,戎冠秀同志是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她的逝世,使子弟兵失去了一位好“母亲”。&lt;/p&gt;&lt;p&gt;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党和国家领导人薄一波、聂荣臻、刘澜涛、萧克、杨成武等发来了唁电。共有86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唁电,117个单位或个人送了花圈。8月22日,在省会石家庄举行了800多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其骨灰安放在华北烈士陵园。&lt;/p&gt;
&lt;p&gt;  刘英源(1898年—1978年7月20日),男,中共党员,河北省阜城县人。18岁时来到哈尔滨。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他担任发电厂机修主任,在敌人封锁和哈尔滨断电的情况下,带领工人将工厂仅有的材料凑起来,修好了三台小型发电机,解决了首脑机关和重要工厂的用电。后来又反复试验,改造成一部完整的大型发电机组,并投入运行,基本缓和了哈尔滨市电力紧张的局面,在当时东北解放区是创举,刘英源的名字轰动了全东北。1947年在市第三届劳模大会上,当选为特等劳动模范。东北电影制片厂以此为素材拍摄了故事片《光芒万丈》。同年3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5日任长春发电厂副厂长。1948年长春解放后,任长春发电厂厂长。
&lt;/p&gt;&lt;p&gt; 1949年10月1日,刘英源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曾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当选为劳动英雄、特等劳动英雄,是长春市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lt;/p&gt;&lt;p&gt;
刘英源,直隶(今河北)阜城县寨儿里村人。童年时家乡连年旱灾,随父母来东北。先在沈阳居住,当过澡堂工人、烟草公司学徒,还在火车站卖过零工。18岁时来到哈尔滨,在英国人开办的鸡鸭公司(现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前身)当钳工。8年后失业又回到沈阳,因生活无着再次来到哈尔滨。经人介绍,到新建的哈尔滨电业公司马家沟发电厂当工人。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市政府,接收了电业局。发电厂在军代表领导下,成立了工会、合作社,帮助工人解决生活困难。军代表齐明,经常给工人上政治课,刘英源听后更加积极工作,不久担任了机修车间主任。&lt;/p&gt;&lt;p&gt;
1946年7月18日,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队,悍然下令切断吉林小丰满电厂输入哈尔滨的电源。这时,发电厂大容量的五、六号机因绝缘不良被烧坏,小容量的一、二、三号发电机又出了故障,致使哈尔滨工厂停产,居民用不上电。刘英源积极响应工厂提出的“修好发电机早日送电”的号召,将工厂仅有的材料凑起来,修好了3台小型发电机,解决了首脑机关和重要工厂的用电。&lt;/p&gt;&lt;p&gt; 
9月,电厂失火,刘英源带领工友们,和消防队员一起,头顶铁皮,爬上房顶,扑灭了这场大火,保住了发电机和配电盘。但三号机被毁停产。刘英源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带领工人日夜奋战,于10月23日将三号机修复发电。刘英源在哈尔滨市公营企业劳动模范竞赛中,获二等劳动模范称号。&lt;/p&gt;&lt;p&gt; 
11月,哈尔滨电业局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增加发电量。刘英源大担提出修复日本产大容量五号发电机的设想。这一建议被采纳后,他积极组织工人投入抢修。在修复被击穿的发电机静子线圈时,线环铜带被烧断,经多次试验,终于用焊接的方法解决了。当汽轮机进入安装时,发现第14级叶轮与汽封盘脱开11.5厘米。日伪时期出现过这类毛病,是用飞机运回日本国修好的。这次刘英源鼓励大家说:“现在咱们当家做主了,再难也要修!”大家商量决定用捻条捻,使叶轮和汽封盘合拢。有人担心这样干危险,万一开车时叶片飞出就会造成重大事故。刘英源苦苦想出个办法:用镍钢做工具,把燕尾槽镶住,这样,叶片就不会飞出去了。装完叶轮,就是找准汽轮机中心,这要把十几吨重的汽轮机大盖扣上,人钻进汽缸内工作。这项技术伪满时被日本人垄断,中国工人谁也没干过。刘英源亲自钻进汽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通常一个多小时就得出来换口气。大家劝他歇一会再干,他说:“头一回干这活,一歇兴许就忘了。”从11月7日正式开工,到13日,五号机修复工作全部完毕,经试运转一切正常。1947年1月15日,哈尔滨市政在兆麟电影院(今儿童电影院)召开授奖大会,刘英源被授予一等劳动模范称号。《东北日报》以“哈尔滨市发电厂劳动英雄业绩辉煌,修复五号发电机,刘英源等各获奖金5万”为题,进行了报道。&lt;/p&gt;&lt;p&gt; 
一个多月过后,修复的五号机因静子铁芯局部过热,造成静子线圈绝缘老化而击穿,突然停止运行。厂内议论纷纷,刘英源坐立不安。当他向领导汇报了五号机烧坏的原因和经过后,领导安慰他说:“旧材料对付着用,当然容易出毛病。现在坏了再重修,修一回,经验教训多一点,技术提高得就快一点。”刘英源受到鼓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烧坏的发电机修好,并提出一个新的建议:“五号机调速侧定子线圈接地烧毁,六号机励磁侧定子圈接地烧毁,各坏一侧。目前修复哪一台都非常困难,能不能把两台好的定子合并,组成一台完整的发电机呢?”他的大胆设想,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但最大的困难是发电机定子移位。定子重26吨,而吊车最大载重量仅20吨,起吊有困难。刘英源提出,配合吊车增加两个5吨的手动葫芦,三个力量配合同时起吊。这个试验成功了,顺利地使两台电机定子安全地交换了位置。接着,要把两台发电机定子合并到一起找中心,无疑是很难的。刘英源在汽缸里,手拿着图和笔,看着百分表和水平仪,画画量量,连找几天才找好了中心。五、六号汽轮发电机合并成功,一部完整的大型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发电量达到9000千瓦,基本缓和了哈尔滨市电力紧张的局面,这在当时东北解放区是创举。市长刘成栋来到发电厂,为胜利合并成功的六号发电机投入运行剪彩。&lt;/p&gt;&lt;p&gt;
 1978年7月20日,刘英源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lt;/p&gt; &lt;p&gt;  李顺达(1915年-1983年7月1日),河南省林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历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委副书记、书记,并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和第九、十届党中央委员等&lt;/p&gt;&lt;p&gt;
1938年秋,李顺达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面带领本村农民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他先后担任了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为了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于1943年2月6日建立了在全国成立较早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由于采取了劳武结合,即田间劳动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办法,不仅发展了生产,度过灾荒,而且使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都不耽误。那时,他组织民兵参战队,先后参加了解放山西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lt;/p&gt;&lt;p&gt;
1946年,西沟村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制订了五年经济恢复发展计划,推动了全村农业生产的发展。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在他家的门楣上,为他悬挂了“劳动英雄”的牌匾。建国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lt;/p&gt;&lt;p&gt; 1983年7月1日,李顺达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8岁。&lt;/p&gt;
&lt;p&gt;  1950年9月25日,梨树县八区(刘家馆子)乌兰村党支部书记郭淑珍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主席、邓颖超副主席合影,参加新中国第一次盛大的国庆典礼。成为梨树县首位全国劳动模范。&lt;/p&gt;&lt;p&gt; 郭淑珍,昌图县高家染坊人,1923
年嫁到梨树县刘家馆子乌兰村。1947年10月被推选为乌兰村妇女主席,她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和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2月,她创办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社。3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八区党委任命为乌兰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她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为战士做军鞋、送粮。组织群众种地、修堤。被八区政府授予一等劳模。5月,她先后组织起9个生产互助组,被树立为全县劳动标兵,参加辽北省首次劳模大会,被评为唯一的特等劳模。&lt;/p&gt;&lt;p&gt;1953年春,郭淑珍在吴家坨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担任社长。1955年夏天,东辽河发大水,社里遭受了巨大损失,她到内蒙古借粮草,组织妇女开展生产自救。&lt;/p&gt;&lt;p&gt;
1958年8月,郭淑珍任刘家馆子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副社长。12月,她到北京参加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与七位女社长一起同周恩来总理合影。1959年5月被评为省妇女红旗标兵。10 月,参加了国庆十周年观礼。&lt;/p&gt;&lt;p&gt;
1973年,她被选为中共“十大”代表。197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0年10月任梨树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3月离职休养。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6次见到毛主席,7次受到敬爱的周总理接见或宴请。1997年2月25日,郭淑珍因病去世。&lt;/p&gt; &lt;p&gt;  甄荣典,男,劳动模范。直隶
河北唐县人。全国劳模,曾任华北兵工工会、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在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当车工。他创造了日车炮弹外圆480个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大王”。1943年获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称号。后主动要求到新建的炮弹厂工作。创造日产一百三十五发八二炮弹的纪录,对全厂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44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开的工农业群英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1947年立大功一次。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任太原市机械工会主任,太原市、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第六、九届执行委员和第七、八届候补执行委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lt;/p&gt;&lt;p&gt;
1940年,甄荣典主动要求党调他去前方工作。不久被介绍到太行山的军工部黄烟洞兵工厂做学徒。他以75秒钟做一发五炮弹外圆的惊人纪录,获得“炮弹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从当学徒时候起,一直就干着这件苦重的工作,体重随着旋力的速度很快消瘦下来,别的工人都因体力支不住,干不到三两个月就要调换工作;但甄荣典深知祖国的需要,他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在水力轮带旁坚持了五年,一天二百、三百……一次一次地创造新纪录,最后达到了一天四百八十发五零炮弹外圆的纪录。他对祖国胜利的热忱供献,完全是基于他对日寇不可调和的民族仇恨。英勇保护工厂,一个螺丝钉也不让损失。&lt;/p&gt;&lt;p&gt;
在日寇扫荡时,甄荣典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边,想出种种巧妙办法保护机器,来避开敌人的破坏。当埋好了机器,他立刻拿起五年来从未离开过的那枝“六五”步枪,变成英勇的自卫队员。1940年冬天,他和1000多工人兄弟在一起,胜利完成华龙山突围。1942年5月大扫荡,敌人把太行山围得水泄不通,像篦梳一般在荒山绝岩里清剿了一个月。那时全厂工人都奉命令向远处转移;但甄荣典不愿意离开工厂太远,自动和几个自卫队员留在敌人的清剿圈内,跟敌人坚持斗争。每当搜索的敌人走到埋藏机器的地方,他们就在周围山上向敌人开枪射击,将敌人吸引开来,用生命保护革命财产。在另一次反扫荡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兵工厂的房舍还未来得及修好,机器已经开动了。团结大家搞好生产日本投降的前夕,军工部新成立了一座八二炮弹厂,开工很久,产量一直很低。当时甄荣典刚到实验所学技术还不到两个月。上级虽然想到甄荣典;但指导员觉得应该让他学习,不能又去调他回来。甄荣典到了八二炮弹厂,不仅自己带头去做,又团结老师傅,团结工人,团结学徒一起去干,于是生产量也随着他的纪录步步提高。甄荣典上工的第一天就出四十五个八二大炮弹,超过一般工匠一倍;以后他又增到八十个,别的工人也增到一天出五十个。军工部赞扬他:甄荣典走到那里,那里的工作就搞的呱呱叫!&lt;/p&gt;
&lt;p&gt;  刘玉厚,中共党员,张家砭乡郝家桥村人。1943、1944年两次出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荣获特等奖。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兴平县政协主席。&lt;/p&gt;&lt;p&gt;
刘玉厚同志是绥德县沙滩坪区一乡郝家桥村人,少时家境非常贫困。他在十二岁就开始学耕地。十五岁,他即常随父亲,在天未明时便起身到距家二十里的砚池@背干草,回家吃过早饭,再去城里把草卖掉。这样几年,他才把父亲为办继母及贩年货赔了本的一百三十多串债务还清。十六岁起,他就租地主的地种,冬天给人家打短工,一有空便去炭窑拾炭,贩运粮食,砍柴烧。&lt;/p&gt;&lt;p&gt;
一九三八年刘玉厚加入了共产党。一九四○年春绥德县新政权成立时,他就在群众的拥护下被选为村主任。他兴奋得逢人便说:“现在可盼到八路军来了。”在村中,他带头推动大家交粮,组织自卫队,领导群众与地主进行斗争,完成了群众给他的每一个任务。&lt;/p&gt;&lt;p&gt;
刘玉厚不仅工作努力,同时很关心穷苦农民的生活。譬如在一九四三年时,村里郝玉秀的腿疮溃烂了,不能下地,他就首先捐出四升麦子救济他,大家在他的影响下共捐了二斗多粮食。春耕时,马双泉的地耕不及了,他就把自己的耕牛义务借给他使用,并督促他好好劳动。在他的积极帮助和督促下,马双泉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情绪。&lt;/p&gt;&lt;p&gt;
一九四三年刘玉厚被绥德地委奖励为劳动模范。他不仅坚决地拥护党的号召,自己积极生产,而且更关心帮助与推动大家积极生产,使郝家桥成为全边区闻名的模范村。&lt;/p&gt;&lt;p&gt; 在一九四三年春天,刘玉厚曾向绥德全分区提出比赛生产的挑战,使全分区到处展开了生产竞赛的运动。&lt;/p&gt;&lt;p&gt;
当时,郝家桥的人们还对变工生产抱着怀疑态度,刘玉厚首先就和他的两个弟弟、堂弟、妹夫组成了一个变工队。在他们获得成绩的影响下,全村也普遍地都跟着组织起来了。&lt;/p&gt;&lt;p&gt; 由于刘玉厚一贯努力生产,到一九四三年时,他的家庭生活便大大改善,而成为有吃、有穿、有用的富裕人家了。&lt;/p&gt;&lt;p&gt;
新社会使人快乐,有进取心,有创造性。任何人只要他决心劳动,并带领大家劳动,便可以过好日子,便可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刘玉厚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范例。他今天成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农民代表,正是他在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劳动的成果!&lt;/p&gt;
&lt;p&gt;  王德彪(),中共党员,陕西绥德县吉镇王家坪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率先组织起变工队、互助组,带领群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3年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获得“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曾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4月任中共绥德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德彪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2年赴苏联参观。1952年10月任中共绥德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委。1954年6月任中共绥德县第三届委员会常委。1956年3月任中共绥德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委。1959年11月当选绥德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当选省党代会代表。&lt;/p&gt;
1937年10月,张树义参加八路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房子山抗日阻击战打响之前,他受命独自侦探敌情,突遇日军,凭着忠肝义胆,刺死两名日本兵,缴获2支“三八”枪,飞快赶回阵地向连长报告情况。全连刚做好战斗准备,大批日军向他们压来,他连续向敌群投掷30多枚手榴弹,杀伤许多敌人。接着双方展开白刃战,他威猛异常,奋勇杀敌,刺死7名日军。战斗胜利结束,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1940年龙泉关激战时,他任机枪连连长,奉命率全连战士扼守前沿阵地。日军3000余众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连续3天3夜轮番猛攻,战斗打得非常艰苦。机枪连在杀伤大批日军的同时,自己也损失惨重,他双腿被炸断。
1941年4月截肢后,复员还乡。退伍后,张树义身残志不残,积极参加生产、支前。他把军分区为他特制的假腿放进柜里,用旧鞋底裹住双膝,又自制两个有把手的小木墩,两手各抓一个,背扛镢头,天天爬行上山,跪在地里抡起镢头开荒。退伍当年的秋天,新开的荒地就打下两石粮食。冬天,他爬到山上割柴草,砍葛条。1942年末,日军进行大“扫荡”,并在山门口附近的牛王山、兔耳山和东山嘴筑起炮楼。他躲到文山上一个人迹罕至的石洞里住下,多次向游击队提供重要情报,并常常利用有利地形和时机,亲手消灭敌人。这年春旱,他把两只桶连在一起,挂在脖子上,脖颈上勒出条条血痕,硬是坚持运水点播了7亩地。次年开春,他被选为拨工队长,在全村仅有4头耕畜的条件下,带动群众,6天点播240多亩。又带领南北潭庄群众,苦干9昼夜,挖通了贯穿三村耕地、长达9华里的水渠,使20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1946年,在冀晋区生产会议上被选为全区“劳动英雄”,被授予“荣军旗帜”称号。&lt;/p&gt;&lt;p&gt;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毛主席亲切地和他握手。当年国庆节,他又被邀到天安门观礼台,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83年因病在灵寿去世,享年77岁。&lt;/p&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科肤宁治疗湿疹多久见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