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无人机硬件的是什么?

昨日,有消息传出,由上海市航空车辆模型协会牵头制订的《上海市遥控航空模型飞行管理办法》或将在年内出台。按照新规,凡是遥控航空模型在公开区域内飞行都要持证;非法驾驶还可能被处以5-10天的行政拘留。

这意味着无人机或将正式脱离“玩具”行列,成为“有关部门”监管下的新设备。自消费级无人机面市以来,曾坠落在美国白宫花园、日本首相府邸和巴控克什米尔等敏感地区,这也引起了各国对无人机监管的重视。北京、东京等城市相继划定了无人机禁飞区。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并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有效的监管方式。事实上,不仅仅是无人机,在智能领域许多其他的新硬件同样面临着尴尬的监管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新硬件”究竟是指那一类智能硬件产品。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硬件按产品和需求是否已经存在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产品是对满足既有需求的既有产品的改造升级。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电器到智能电器的转变,比如说空调、电视、空气净化器、插座等产品。

第二类是为了满足既有需求的创新产品,例如睡眠检测器、智能相框和平衡车等。这类产品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需求的发掘。

第三类产品不同于前两类,并非从需求出发,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既有产品可言。可以说是完全凭创意生造出来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面临两个比较极端的结果,或是面临多应用场景的爆发,或是面临百无一用的死亡境地。在某种意义上,无人机可以算作这类产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在航拍、巡逻、植保、快递等应用需求,都是在产品成型之后才被发现的。

而后两类产品有以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存在既有产品作为参照,对市场而言完全是新生事物,所以在诞生之初必然处于监管盲区。即便是第一类产品,在完成智能化的升级以后,可能导致其属性归类同时发生转变,给监管带来新的困难,比如智能电视。

对监管部门而言,至少要面临三个问题:谁管?管谁?怎么管?

第一个问题的争议在互联网电视的监管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拿此次的无人机举个例子。从目前拟定的管理办法看,此次监管主要面对的是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采用了植入买家信息、考取“飞行”执照、行政拘留等强制措施,管理手段上有点儿类似于汽车,然而这对无人机监管是否同样适用呢?

在植入信息这一点上,并没有明确指出该措施的面向对象,是购买方还是出售方?如果仅从渠道上看,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很大一部分通过线上出售,因此买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和强制措施的落实性都是问题。而且就办法中提出来的120m以上的飞行高度而言,实时监管在目前而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与地面上的设备不同,即使给无人机真的装上牌照,也无法通过摄像头或者人力进行监控布局,更何况是植入式的芯片。此外,由于无人机驾驶者和飞行设备的在空间上的分离,即便是跟踪到非法飞行机器的买家信息也无法断定其就是当时的操控者。

由此可以看出,看似是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在新硬件的监管上也是值得深思的。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响应涉及安全或者隐私等问题的硬件监管需求,另一方面却很难找到现成的案例进行借鉴。

当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监管问题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有关部门”,至少还涉及硬件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这两个群体。而他们在监管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令人尴尬的问题。

新硬件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设备的生产研发单位和不同渠道的销售问题。对于新生的智能硬件来说,首先进入监管部门视野的通常是在公共领域使用的或者是涉及医疗的相关产品。无人机可能只是这个问题的先行者,随后智能代步器、医疗级别的健康监控设备或都将相继面临监管问题。即便是看似不存在隐患的的智能家居,也已经受到过涉及隐私的指控了。而对于从业人员而言,监管之后的要接的第一招或许就是牌照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营业许可。这一方面限制了新兴行业的爆发,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在一开始便把一些不具备相关能力或者资格的单位排除在外。

而对于使用人员而言,监管的到位意味着购买难度和使用成本的增加。这从无人机买家信息的强制植入和560元的考务费就可以看出。未来,如果无人机的的普及率逐步上升,是不是也需要摇号购买呢?

新硬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涉及安全、隐私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监管部门对产业的保驾护航也是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新问题,这需要监管部门、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共同协调。

}

花火网消息,一般测绘无人机都是采用RTK差分定位系统(可实现厘米级定位),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那么RTK的具体作用究竟是什么?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番。

  第一:我们得明白什么是RTK?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第二:RTK是干什么用的?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如上图所示,基站与A点的距离比较近,因此他们接收卫星信号时受到的大气层影响也基本接近,基站本身已知所处位置的坐标,在得到卫星信号提供的坐标之后与原数据做新差分,并将差分的结果告知A点,因此A点也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结果。

第三:RTK对于无人机来说有什么用?

自从RTK带入无人机领域以后,最近一段时间RTK技术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有点火。在农业植保领域,大家都已经知道它能为无人机提高定位精度,降低飞行误差。

由于卫星信号的多路径效应以及大气中对卫星信号的折射和反射,当农田周边出现防风林或者天气环境影响时,卫星的定位精度就会降低,导致作业中的无人机出现航线偏移。

航线偏移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便用普通GPS进行定位,航线偏移的误差甚至可能达到10米左右,如果偏移量太大,将可能导致植保无人机撞上防风林或者其他事故发生。因此这样的自主飞行并不能让人安心,也没有办法真正的解放操作员的双手,操作员仍需要全神贯注地盯着整个作业过程,随时准备救场。

通过下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GPS和RTK定位的其中一个特点:

普通GPS的圆概率误差(CEP)有50%左右的概率在2.5米以内,另外50%的误差可能更大,甚至接近10米。上图中,当我们想要寻找O点的位置时,普通的GPS会告诉我们O点在A处,而A则是黄圈直径10米范围内的任意一个点。RTK通过实时差分技术,可以将范围缩小到10cm内。

飞机在作业时获取到的航线坐标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有宽度的区域,如果使用GPS定位进行航线作业,则区域的宽度在0-10米的范围内,此时飞机实际飞行的轨迹将会是一条歪歪扭扭的曲线,并且每一次飞行的曲线都不一致。

而使用RTK技术时,航线将是一个0-10厘米宽度的区域,与GPS相比,RTK基本等于是直线飞行,弯曲的幅度很小,因此效果将更均匀可控。

植保无人机:在一些垄间距较大的田间作业时,如发生的偏移较大,甚至可能产生作物本身大部分漏喷和土地污染等次生危害,总而言之,RTK通过大幅提高定位精度来拓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未来的农田里,RTK也会有更多产生作用的地方。它将融入作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帮助我们实时获取农田中任意位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再搭配对应的设备,实现定时、定点、定量的农药化肥投放,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植保作业外,高精度的实时定位还可以协助农村土地测量、确权和提供其他农田中的无人自动化设备高精度导航与数据服务。

第四:在植保无人机上使用RTK技术存在哪些问题?

1、基站的设置及作业半径对RTK 的测量精度和作业速度有直接影响。基准站应尽量架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要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和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

2、RTK技术的本身,是依赖于GPS卫星定位的,它的使用要有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如果所在地本身接受GPS的信号就很差,那RTK也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在有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的地方是无法定位的,如高层建筑附近,茂密的森林等;强电磁源也会干扰信号,如高压输电线附近,变电站等,在云层较厚的时候也有影响。

}

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因为上帝视角,目之所及,看到的都是美景。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航拍的魅力,那也是无法抵挡的,因为航拍下来的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前两年无人机还没有像现在有这么多选择和普及的时候,楼主就因为机缘巧合玩过朋友的“御”,当时的感受是这东西跟玩具飞机差不多啊,操控还是很简单的。[坏笑]

现在想想,还真是无知者无畏,随便操控不当一下下,1万人民币就洒水了(这个血泪史可以咨询网红达人--黄永昌,问问他一失手几千块就没了是啥感受)。[偷笑]

楼主玩无人机也一年多时间了,也炸过多种型号的无人机,都说没有炸过机的飞手,不是好飞手,所以很多人觉得,无人机入门很难。恰恰相反,楼主觉得很容易,因为摄影和航拍在某种程度上是贯通的,包括构图、用光等,玩无人机需要补充学习的仅仅是操控。有大师说:航拍不需要漂亮妹子,所以比较容易出片。楼主觉得很有道理,怪不得我玩了大疆之后,感觉自己水平提高很快[害羞]。

为什么特别提到操控?因为想要获得理想的视角,就必须让飞机飞到准确的位置。新手不多加练习,炸机率恐怕会很高,如果没有五个小时以上的飞行经验,基本上是没办法做到灵活掌控。

无人机并不是那么难驾驭,操控只要多飞就能熟悉(安全第一,低空飞行尤其),出片的关键是构图思想,和摄影一样,可以先学习,再模仿,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大疆的一键短片模式很聪明的了,有时候不在于清晰度,而是好玩,那些看似专业的“冲天”、“渐远”、“环绕”及“螺旋”效果,点一下即可。

前面铺垫的够多的了,这次先简单介绍一下无人机的大概组成部分,功能及玩法下次慢慢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机硬件工程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