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是公民的哪项基本义务

 志愿者们的行动从疫情爆发早期便早早开始,尤其是在目前最缺乏物资和人力的武汉。他们有的用尽自己的人脉关系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收集医疗物资,不辞辛劳运送物资,只为尽快送往医护一线;有的主动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各种帮助;有的为了“雷神山”、“火神山”以及方舟医院的尽快交付使用参与各项辅助工作;有的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为生病的患者提供各种帮助;有的下到各社区帮忙进行健康检查、楼道消毒、物资分派等工作,甚至一些轻症患者也加入了院内志愿者行列[1]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志愿者们出于同情、出于关切、出于自己是武汉一份子的使命感,挺身而出,为疫情的好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第一天出来,我们都是提着脑袋做事……我第一次决定去接送医护人员也做了好长时间的心理斗争,还背着家人,一天下来我害怕到腿抖。”在中国新闻网“微视界·微记录”采访[3]中,志愿者汪勇这么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他们自愿来到抗疫的战场上,不是不怕死,而是有着更重要的目标和信念——为救治这个生了病的城市,为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左:志愿者给医护人员送餐;右:志愿者免费帮市民送物资)

 在进行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不断体验着助人的意义感和成就感,为尽自己的一份力而喜悦;当然也可能会因为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加上听闻患者的不幸和医护人员的劳苦,甚至遭受家人的不理解,不免体验到一些不良情绪,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才能同时保证身心健康,为疫情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我们分为两种情景,告诉前线志愿者们如何缓解和处理碰到的心理问题。

情景一:使命感面临挑战,你徘徊于价值感与挫败感之间

 与其在家里眼睁睁地看着各种新闻消息,干着急,不如力所能及地贡献一点点力量,这样反而不会乱想。也许每一位主动出来帮助这个城市的志愿者都是这么想的。即使和同伴们一起从早到晚辛苦地工作,忙到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但看到自己的努力对大家确实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就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自己也会为此感到开心[4]

 如果你为了自己的志愿工作而感受到很大的意义与价值感,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觉离疫情结束又近了一点点,那么请你好好感受这种因宝贵的付出而带来的积极情绪,它们可以成为你继续战斗的能量。但同时,也请注意身体,使自己不要过度疲劳,做好防护工作。如果你注意到同伴的失落不安等不良情绪,可以多和他们沟通,把乐观积极传递给他们。

 然而,在志愿者的岗位上,你现在面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疫情突发,所以你可能缺乏专业的训练,因为疫情形势不断变化,所以你的工作内容可能在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你将面临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为医院运送物资,发现医护人员最大的需求除了防护用品,还有羽绒服、鞋套,以及大量的日用品,武汉没有库存了,我们要不断自己筹钱去武汉周边找商家,商家不送货,我们要自己取。我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志愿者汪勇说道。此时,你可能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多而焦虑,因为自己找不到资源无法提供需求而自责,可能看到网上对志愿者的指责而委屈伤心,继而不断要求自己做的更好……

 此时你可能产生了过度的使命感。使命感是 “为社会更美好做出贡献” 的一种强力内在态度和感受[5]。使命感是激发你不断提供志愿服务的动力,是你抗疫成功信心的来源。而如果你过于苛责地要求自己去执行任务,但当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你可能因此产生挫败感,或许牺牲更多去满足自身的使命感[6]此时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首先建立正确的认知。意识到帮助他人的前提是自身的健康,请一定在防护措施完善的前提下进行志愿服务。不要以“自我牺牲”的态度走向疫情战场,而是坚持做一名“健康的战士”持续奉献自己的力量。也要意识到志愿者的一些工作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疫情工作,允许自己有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付出的体力财力也请适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2.面临超出自身能力的挑战,可以寻找同伴的帮助。请求官方帮忙,号召新的志愿者加入你的队伍当中,注入新鲜力量。成为一个团队后,首先制定合理的计划,分工明确,可以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提高团队凝聚力,让志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事半功倍。

3.适当接收网络信息,减少负性声音对自身志愿热情的打击。绝大多数人都在赞扬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但网络鱼龙混杂,不免有键盘侠的恶意评论,如果这些让你感到委屈,可以减少浏览网络媒体信息,取而代之地将放松方式改为听音乐、读书、与亲友聊天等。

情境二:替代性创伤造成无力感

 你也可能在进行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听闻很多不幸与个人牺牲:每天亲耳听到患者去世的消息、亲眼目睹医护人员的劳苦,因而产生共情,替他们感到悲伤和疲惫,一名志愿者在说道自己接触的一位医护人员,因为不好意思请车队志愿者接送,每天坚持自己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在寒冬中上下班时,哽咽不已[7]。也可能因体会到面对疫情自己所做的贡献太少而感到无能为力。

 如果你见证了不幸而感到痛苦,这时候,你也许正体验着替代性创伤,即“因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心理和情绪耐受极限,而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8]。这一方面是由于共情而替受害者感到悲痛恐惧,另一方面你面临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假设的破灭,曾经你可能以为世界会对人类仁慈,某些事件是可预测的,我们的需求会被满足等,可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面对的种种困难都在打破我们的信念,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所以你产生失落、绝望。自己似乎做的再多也抵挡不住内心的无力感[9][10]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理性思考,重塑自己的认知。疫情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预测性会冲击你的认知,产生难过悲伤甚至绝望感,可能否定自己的贡献。但负面信息只是一时的,事态发展具有过程性,理性看待事件全貌,不要因一时情况冲击你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比如当你看到微博求助超话上仍有人无法获得床位,感到同情无力,但要同样关注到官方即刻的介入,增加方舱医院,缓解了医疗紧张的局面。意识到一切都在好转,有助于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更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2.定期回顾工作内容,感受正面反馈。可以用写日记、拍摄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工作过程以及大家对你的感谢与鼓励,也许是一句“谢谢”,一句“辛苦了”,一句“我们一起加油”,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还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并肩作战,感受到人性仍然温暖与伟大[11]。并通过回顾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积极反馈,与自我开展积极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和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自主争取社会支持[12]。独自努力会很辛苦,与志愿者同伴合作互相鼓励,与家人朋友保持交流,会让你更有能量。向信任的朋友倾诉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

情景三:家人不理解甚至阻挠自己的志愿工作

“有些志愿者,都是背着家人去做志愿服务的,他们跟家人说我去外面买菜了,其实他们是去接送医护人员了。”有志愿者在采访中说道[7]。在如此严峻的疫情当下,当家人得知我要去参加志愿服务,第一反应一定是对“我到外面去会不会被感染”产生担忧,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能理解,甚至阻挠我而产生争执,此时我感到不被理解、挫败、懊恼;而如果我背着他们偷偷做,就会在消极情绪来袭时,失去重要的家庭支持与后援……

此时,请先放下你的消极情绪,家庭成员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沟通,而沟通则需要一定的技巧[13]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首先,换位思考,站在家人的角度理解他们阻挠你的原因:是出于对你的担心。想要他人理解你的前提是可以充分理解他人。

2.可以运用"敲门砖效应",即先求同,后论异。先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观点入手,与其达成共识,再表明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这时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否则,就容易陷入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争论之中。你可以先告知家人你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和考虑,让他们先认同你的善意初衷,并且充分表达对他们担忧的理解。

3.接着让家人了解志愿者的防护措施是专业完备的,自身的安全是有保障的,这些信息最好来自官方招募信息中,因为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有“权威性”的信息。当然在这之前自己一定要保证对志愿服务职责充分了解,并且保证自身防护措施到位。另外,可以让家人阅读观看目前新闻发布的疫情志愿者故事和视频,运用这种“社会证明”的方法,利用他人的例子,使家人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对志愿服务的危险性有所改观。

4.最后,与家人一起做决定。让家人参与到你志愿服务岗位的选择中来,让他们有控制感,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由于志愿者类型众多,有些直接接触医护人员,有些则偏向社区服务,被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可以询问家人可以接受的志愿服务类型,结合自己的意愿重新考虑报名志愿。

 祝愿疫情战场上的战士们都凯旋归来,武汉早日恢复健康!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微博

[1]选自公众号“长江日报”推文《看到你们,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武汉是座英雄城》

[2]选自公众号“长江日报”推文《每个岗位都是阵地!英雄的武汉人民战斗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

[3]选自中国新闻网微博“微视界·微记录”采访内容

[7]选自人民日报微博转载:网友@林晨同学Hearing的采访内容

[9]选自公众号“咖门”推文《一天收到53万捐款,这家“全网曝光的咖啡馆”有几句话想说》

[11] 《武汉志愿者车队全纪实,每个人都是城市的英雄》公众号推文,取自志愿者的体验感受部分

}

摘要: 每个城市在每个特殊时代都有一个特别的记忆。2022年的春夏,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卷席上海。拥有2500万人口的魔都,无奈而又勇敢地按下了暂停键

每个城市在每个特殊时代都有一个特别的记忆。

2022年的春夏,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卷席上海。拥有2500万人口的魔都,无奈而又勇敢地按下了暂停键,全城静默,足不出户。

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党支部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逆向而行,迅速向驻地党委/支部/社区报到,勇敢地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同心戮力,并肩作战。

浴火重生  ,打了一场大硬仗

“方书记,我们项目部所有的工人,在绝对安全的防疫措施下,已全部复工!”

2022年6月15日下午,作为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党支部书记的我,听到支部的党员志愿者李卫红的这句话时,一颗久悬着的心终于舒了一口气。

李卫红是杨湾镇曾墩村人,现任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先后荣获“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诚信项目经理”称号、东方杯、白玉兰优质工程项目经理奖、上海市重点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奖章等荣誉表彰。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

3月28日凌晨5时开始,上海从最初的浦东浦西划江而治,到最后的全域封城,所有的住宅小区实施封控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一座居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嘎然而止。

“我们现在是重灾区,压力巨大,这是一场大硬仗。”4月13日的时候,记者就曾电话联系过李卫红,正在布署抗疫工作的他匆匆说了这句话就挂了。

重灾区、大硬仗、红区、雷区…....这些生硬的字眼,曾是大家一度形容疫情严重的区域。

李卫红所负责的几块项目,工地分散,人员分散,集中管理难度大,其项目组1050人,其中就有437人感染确诊,送医方舱治疗。

仅透过这组生硬字眼和数字的背后,都能体会到当时的李卫红承担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其项目组上的鸡冠村党员志愿者肖锋,记者也曾一度联系不上他。只是在李卫红发过来的一组图片中,看到有个肖锋一边穿防护服一边奔跑的镜头。

在后来的电话采访中得知,整个抗疫期间,肖锋负责项目上所有人的生活保障。从接到任务开始,他就把自己铆在了工地上,每天超负荷地工作运转,一旦工作起来,手机电话全是处理抗疫事宜,忙得连一张工作照都顾不上拍。

夫妻档志愿者,全心守沪

洪湖村的党员志愿者夏清和汪红娟是一对夫妻,都是有着20年的党龄。他们所生活的蓝色收获小区,属于金山区最早一批风控小区之一,3月11日开始,小区开始封控管理。第二天,汪红娟就积极报名,加入到小区蓝精灵志愿者队伍中,配合团队维护核酸检测采样秩序、物资分拣发放、楼道管控等任务。

3月28日,当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江而封的时候,浦东全域静态,封闭管理,居民足不出户。夏清看到妻子和蓝精灵团队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辞辛苦地工作,也心急如焚。他抓紧处理完手头生意上的事,于4月8日也正式加入了蓝精灵志愿者队伍。

4月9日,其小区举行党员亮相仪式,当面对鲜红的党旗的时候,夏清和汪红娟夫妻再次想起了庄严的入党誓词。那时,他们觉得自己要更加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中去,为抗击新冠疫情尽一份力量,践行自己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疫情期间,他们参与了小区核酸检测采样维护秩序、抗原测试、抗疫物资分拣发放、楼道管控、值守门岗等任务。不管是热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能共同把分配的任务圆满完成。

蓝色收获小区从3月11日起至5月30日,实施为期81天的闭环管理中 ,夏清和汪红娟夫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协助居委会织密疫情防护网,全力保障了小区5000余位居民的平安。

无独有偶。在上海北新泾街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里,还有一对母女志愿者沈倩倩和陈金梅。疫情暴发后,她们母女俩也自发地加入到单位的抗疫工作中。

杨湾村的入党积极分子彭华东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社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中,维护核酸检测采样队伍秩序、扫楼叫楼、发放抗原试剂、分发生活物资…… 苦活重活抢着干。被评为上海市嘉定区江桥绿一社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面对上海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居住宝山区界华路100弄东华苑的党员杨方果,闻令而动,于3月30日积极主动向居委报到,并在上海志愿者网络平台成功注册,成了一名抗疫志愿者。

抗疫期间,其社区里的志愿者的任务分工有巡逻组、运输组、采样组、叫楼组、消杀组、就医配药组等。杨方果则是全天候、全方位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早晨七点穿上防护服,负责两个点位的叫楼和核酸采样点维持秩序;下午进行快递扫码、消杀、送快递;晚上门卫值勤、小区巡防。有时,他还要上门宣传,劝说居民足不出户。

夙愿不懈,使命必达。封控期间,街道和居委会分批次向居民发放生活物资和蔬菜礼包,有时赶上输运车夜里到达小区,杨方果与小区志愿者就连夜用板车拉、用电瓶车驮,保证第一时间把物资送到居民手上。

“催什么催,急着投胎呀” 、”叫魂呀”……  封控时间久了,有的居民开始有烦燥情绪,抵触核酸检测采样,甚至有人无端对志愿者进行漫骂和人生攻击。

杨方果面对这种情形的时候,也感觉很委屈。但防疫要求,必须应检尽检,不落一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他去多想,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被骂后,他甩甩头,笑一笑,继续投入工作中。

“您好,请靠边停车,…… 您是往哪去?车上几个人?是否有武汉返乡人员?…… 您的体温正常,疫情面前不可大意,最好居家不要外出……”早在2020年2月3日,记者在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余埠村通往外面出口的执勤点,就记录到杨方果防疫执勤的画面。

杨方果的老家余埠村,位于宿松望江两县交界处,西北与九成接壤,人员往来频繁。武汉疫情暴发后,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就在宿望交界处设置劝返点,对过往车辆进行排查。

当时,回家过年的杨方果,主动向村委党支部报到,积极参加宿望交界劝返点的值班值勤,并对走亲访友人员进行劝返。

他这一值勤就是一个多月。

“虽然每天重复询问同样的内容,但不觉得枯燥,因为每句询问都是至关重要,都是对生命的负责。”  那年,杨方果曾对记者这样说道。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安徽,杨方果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

同样,余埠村的新党员刘伟,居住的浦东惠南镇的民乐城兰丽苑,也是重点疫情区域之一。

疫情发生后,刘伟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小区志愿者,每日卡点执勤,劝告居民不要出门,不要聚集聊天,不要打牌。他全程参与小区的防疫物资分栋发放、维护核酸采样现场秩序。他还为这次疫情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线上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胜利终将会到来。当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当代年轻人必须自告奋勇,勇往直前。”经过这轮的志愿者抗疫经历,刘伟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根据早期摸排统计,杨湾镇在上海务工人员2061人,疫情暴发时,仅有84人返乡,绝大多少人还是选择留在上海。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大家打得措手不及,也打乱了大家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一些在建筑工程上务工的乡亲们,基本都是群居一起,集体被封控在工地上。一时间,生活物资补给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

4月14日晚,望江县委县政府紧急调配50吨防疫物资,分装三辆运输车,星夜驰援上海,以解望江老乡燃眉之急。这50吨生活物资,除了新鲜的时令蔬菜,还包括大米,食用油,鸡蛋等生活必需品。

物资运达上海后,在各区各乡镇交通和出行都隔断的情况下,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党支部副书记沈保权,负责杨湾片区的物资申请汇总,担任总协调和调度。他统筹对接了上海望江经济促进会和安徽首徽骆驼救助平台,想尽一切办法,及时把物资送发到提交求助申请的乡亲们手上。

同时 ,沈保权积极主动联系杨湾镇驻上海市的乡亲,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建立微信群,完善联络机制。他通过有效的信息平台,为普陀区、杨浦区、虹口区、静安区的乡亲们联系好跑腿电话,以便急需的人采购生活物资。

4月23日,普陀区兰田路的一建筑工地上,杨湾镇鸡冠村的某建筑公司有两名工人抗原自测阳性,其工地上有120多人,集体居住在简易的活动板房内。消息一出,工地上就炸了锅,所有工人都慌了手脚。

当时,是上海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候,街道、居委会各部门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沈保权在接到该建筑工地的求助电话后,耐心了解详细的情况 ,并指导工地对疑似病例进行自我保护和隔离,指导工地上对所有的生活环境进行紧急消杀,正确引导大家沉着应对,科学施措。

后经沈保权多方协调街道和居委会,两名工人经医学鉴定确诊新冠肺炎后,及时送医方舱医院救治。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是我又一次践行在党旗下的誓言:服从命令,听党指挥。

浦东是上海最严重的疫区。我所居住的惠南镇建欣北苑,有12幢居民楼,394家住户,840名居民,属于本轮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区域之一。

小区自3月11日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开始,相继封楼、封小区,到上海封城,至小区全面解封,我一共经历了85天的奋斗。

在每日近两万例病例的爆发期间,小区居民中有3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户密接者家庭。居委会和物业成员也相继有人确诊。所有感染者确诊病例都被送医治疗,其密接者同时被封户、封楼隔离。一时间,小区整个抗疫工作陷入困境。

“我接到流调电话,大概率阳了。后继更艰苦的时期,需要您的支持帮助。”4月5日上午,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又是一名复员军人的我,刚从封控楼解封出来,就与小区里的另外3名共产党员接到居委会书记的紧急求援。

经居委会报备上级党组织后,我们4名共产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与临时抽调的物业人员、隔离居家办公的居委会人员、以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下派人员,火速形成了一支抗击疫情的新生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临时党支部成立后,我们立即投身战疫一线,带领小区70多名志愿者,有序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抗原检测试剂盒发放、小区防疫巡逻、楼道公共区域消杀、病号配药送药、民生物资发放、疫情心理疏导等工作。

每次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时,我都是穿戴二级防护,全副武装,负责采样区域的消杀、排队管理、配合医护工作,所处点位,与采样医护人员是同等的感染风险。

小区的居民是由上海其他好几个行政区规划拆迁过来的,人员结构复杂,社情复杂,管理难度大。

面对此情况,我提出共产党员要主动地把身份亮出来。同时,向委居会党支部书记申请,让其协调赶制了一批印有党徽标志的胸贴,又从上级部门领取了一批印有党徽图案的党员志愿者红马甲。

一时起,穿着印有党徽红色标识大白,成了小区战疫一线的一道风景,这给居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共产党员,我和你说个事。” 、“党员,哪天可以配药?”…… 作为党员志愿者的我,走在路上,经常听到有居民这样招呼,反映各种情况。小区里的居民虽然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知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正带领他们合力抗疫。是我胸前的那枚红色的党徽,给予了他们的信心和力量,也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疫情当下,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是筛查感染人群的重要手法。刚开始 ,我们小区设有1处采集点,居民们集中核酸取样,每次都需要5个小时 ,最长的一次达7个小时。

时间拉得太长,医生、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都要消耗大量体力,遇到刮风下雨天气,更是让人疲惫不堪。加上今年上海春季的雨水天气较多,这给小区每次户外全员核酸采样工作增加了更大难度,居民的抱怨情绪也越多。

为此,我们对核酸检测取样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解梳理,查找欠缺,研究对策。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现场模拟后,决定分设两处采集点,志愿者队伍也同样分成两队,形成两套完整的采集队伍,明确楼组划分,重新规划排队路线,各楼组居民采取闭环式来回,互不交叉,互不影响。

第一次按改进方案执行,提速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现场组织环节更进一步地完善和协调。

经过6轮的磨合后,小区完成一场全员核酸采集取样工作只需要1.5个小时。相比开始的时间,节省了3.5个小时。

看似一个简单的提速,其实它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同时,也凝聚着临时党支部与全体战疫志愿者们的集体智慧和战斗力。

在领导组织小区抗疫的同时,我还坚持用镜头记录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为本小区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的镜头,以及志愿者们日夜合力奋战的精彩瞬间,以最朴实最真实最亲切的画面,记录着大家默默坚守的点点滴滴,见证走向胜利的战疫之路。

期间,我采写的《上海浦东:一支特殊的社区临时党支部》、《 暖心|门边福袋 邻里相守》、《担当|艰苦岁月 东孚速度》、《信仰|党员同志,是那一抹鲜红》、《零差错,上海朱洁核酸检测采样扫码1.3万次》、《上海全面构建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服务圈》、《上海浦东建欣苑凝聚群众力量 共筑防疫堡垒》系列抗疫专题报道,先后被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政协网、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网、人民论坛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家一级网站刊发。

值得一提的是,我拍摄的浦东新区惠南镇建欣苑临时党支部党员在核酸检测现场给居民扫码的图片报道,在5月10日的《人民日报》第19版刊发后,引来全国数百家媒体相继转发。

回望这80多个日日夜夜,所有参加抗疫的杨湾镇驻上海市的党员志愿者们,尽锐出战,冲锋在前,不辞辛劳,不惧风险,迎朝露、伴月光,全情投入,承担起看似琐碎而又不可缺的大量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用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希望的光芒,汇聚成抗疫战场的一股暖流,时刻传递着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信仰和力量。

历史会记住,我们自己也会记住,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坚守和付出。

【党员志愿者 方宏生 撰文并摄影】

}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一群来自浙江移动的“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默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在父母眼中,她们是女儿;在儿女眼中,她们是妈妈;在丈夫眼中,她们是妻子,但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她们是坚守岗位的移动战士。因为她们的无私付出和守护,我们普通人的通信才畅通无阻。在这个属于女性的日子里,她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向每一位无私付出的她致敬!

上班是移动员工,下班成口罩厂的义务工

每天下午6点多,嘉兴君泰医用辅料有限公司都会迎来30多位移动女员工,她们有的还没来得及换掉工作服,就穿上防护服,戴上头套和口罩,经过量体温后,坐到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缝制起口罩。每只口罩都有3层,除了缝罩面,还要缝松紧带,尽管动作有些生疏,但这些“花木兰”缝制得特别认真。

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的30多名女员工,每天身份都在移动员工和口罩制作工间无缝转换,他们齐心协力制作了19200只口罩,为前线的医护人员送上了一份温暖。

她是路口的普通测温人,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张樑妃,是中国移动新昌分公司的一位区域经理,平时总是笑眯眯地轻声细语。这个春节,大家认识了她最美的另一面。一身民兵迷彩服,系着腰带,戴着口罩。“您好,请戴好口罩,测一下体温,登记一下信息”。这是她近半个月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自1月29日起,张樑妃一直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执勤,一直在527国道小将镇望海岗卡口,守着宁海到新昌的大门。张樑妃说“疫情防控工作非常重要,不分男女,也不能怕辛苦,我一定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连日来,张樑妃每天12小时在望海岗执勤,来回路上还要花3个小时。

由于张樑妃的老公也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两个孩子就只能锁在家里,抽空打个电话回去嘱咐几句。当说起小女儿喜欢吃汤圆,但是自己正月十五也没能回家给孩子煮一碗汤圆的时候,张樑妃电话里的声音哽咽了。当身边的小伙伴对她表示敬意时,她却说:“没什么了,很多人都在做。”

作为中国移动平阳水头区域的网格经理,白云飞主动报名去溪南村卡口参加防疫检查工作,她自掏腰包购买150个防目镜和110个防护面罩赠予腾蛟镇防疫工作人员。面对感谢,她总是很谦虚,“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她们是幕后“贴心人”

这场抗疫战争中,宅家变成了社会贡献。移动客服让你“足不出户、办好业务”,她们藏在幕后,勤劳无私地为我们通信畅通做着奉献。

夏加玲,中国移动庆元分公司营业厅经理。此次疫情期间,公司安排营业团队在家开展外呼。夏加玲作为店长,每天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认真跟踪团队完成情况,帮助大家完善外呼口径,提高业务办理率。当厅内同事遇到困难时,她比任何人都着急,总会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困难。此外,她还会细心总结同事们的工作经验并及时进行分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是她的口头禅。营业厅复工以后,她每天在三家营业厅轮流巡查。

因防疫安全需要,中国移动绍兴公司的电话经理王竹君外呼全程需要佩戴口罩,为了让用户听得更清楚,往往耳麦和口罩要挤得很近,长时间的佩戴,导致面部感染,皮下组织损伤出现红肿和破溃。但她没有怨言,依旧为了解决用户需求而一直坚守岗位,还开玩笑说这是“美”的标志。

江榕是中国移动淳安分公司的综合部经理,也是一名党龄长达14年,在综合工作15年的老“综合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紧急采购到700个医用口罩,用于值班人员和志愿者的物资保障。当她接到社区向公司发出的社区志愿者需求后,立马召开紧急会议并下发通知,号召党员干部、员工积极报名,成功组织员工62人参与到社区值守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志愿者组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