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的是?

「 被舌头偏爱的海上田园 」

长达227公里的海岸线上,礁石群与海滩并存,166座海岛地形奇异,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山海景观。

经历无数次潮涨潮落,深邃的海洋养育了海岛上淳朴善良的渔民,也让这处“海上田园秘境”成为不少摄影师的乐土。

她是杭州高铁1.5h直达宁波自驾30分钟即到的浙南宝地。山海相依之间,千百个地道渔村风情殊胜,浸润着温婉的江南诗意一派天然。

大海在这里留下了一望无垠的滩涂,也给了这个滨海小城独特的从容大度和波澜不惊


豆芽部落@三门文旅豆芽部落@喜欢potato/摄

坐拥59万亩的浅海21万亩的滩涂19万亩的海水养殖基地,塘塘相连、滩滩相依……

作为央视的常客,她是被《舌尖》导演极力推荐的“中国小海鲜之乡”,明明好吃到封神,却总被隔壁舟山、宁波抢去不少风头。



对浙江人来说,也许梭子蟹、大黄鱼是要看时令的,但小海鲜却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嘴里的“鲜”。无论是滩涂上的跳跳鱼、青蟹,还是攀附礁石而生的贝类,一律都是三门人餐桌上的常客。

如果你来三门,那么,一席幸福感满满的现捞海鲜可少不了!

三门小海鲜,敢为天下“鲜”


南宋台州人戴复古曾说“每思乡味必流涎”,想念的大抵就是这只“怒奋两螯眸炯炯,饱吞三印腹便便”的三门青蟹。作为湖蟹和海蟹的“结合体”,青蟹虽外表看着狰狞,内里却藏了无限温柔。


好的食材只需要上锅清蒸,甚至无需酱油醋,就能让吃货们馋得人抓心挠肺。掰开蟹盖,蟹膏呈现咸鸭蛋腌透后的亮红色,滋滋往外冒油;敲开蟹壳,雪白的蟹肉兼具海蟹的细嫩紧致和湖蟹的浓郁鲜甜。


煮一碗青蟹面,绵长的细面被浓郁酱汁牢牢包裹,柔滑不失韧劲。滋溜下肚,鲜到连汤汁都舍不得剩!


青蟹和糯米的组合是当地渔民流传了好几代的传统做法。糯米饭配上玉米,豌豆等配料,盖上新鲜的青蟹,上火直接蒸。简单加点酱油上色,蟹肉的鲜完全被米饭吸收,一口一个大写的满足!


大鱼有大鱼的烹法,小鱼也有小鱼的滋味。在三门的滩涂上,渔民正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在10米开外甩杆钓“弹胡”(跳跳鱼)。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II》

弹胡好动,所以肉质十分鲜嫩。最本地的做法是烤成弹胡干,用稻秆熏到弹胡皮黑冒油,再置于阳光下暴晒,浓缩鲜味足以弥补捕捉的艰辛。此外三门人还喜欢把它做成鲜甜可口的鱼煲,别具特色的跳跳鱼烧豆面,酥脆可口的炸跳跳鱼......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II》

望潮平日穴居海滩泥洞之中,潮涨时便爬出洞口张望,故名“望潮”。它是章鱼里最小的一种,体积虽小,但肉质却很紧实,尤其是那八爪,更是劲道十足。


“望潮肉质脆嫩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望潮可生炒、可红烧、可水煮,人们更偏爱清蒸水煮的那股子原汁原味。把望潮放入沸水里打几个滚,就可捞上蘸着酱油、醋食之,那滋味,只有一个字,鲜!



初次见到血蚶的人,一定都会被它鲜血淋漓的样子吓到,但它却是美味异常。血蚶烧时不宜多煮,用开水略微烫一下即可。猩红的卖相,带着点“血丝”才最正宗!胆大嘴馋的吃货甚至喜欢生吃血蚶,认为这样最是鲜美,令人称奇。


三门湾滩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使得此地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蛏子生长在泥沙为主的涂质上,个个体大壳薄、肉嫩而肥。清明前后,伴随桃花盛开,蛏子逐渐肥美,味道鲜美,被讨海人夸张但又形象的称为“唐僧肉”。


对于爱吃蛏子的人来说,不管盐水还是葱油,辣炒还是盐焗,怎么烧都好吃。刚出锅的蛏子有着比豆腐更柔嫩的口感,一咬就爆汁,几乎可以不用咀嚼直接滑过喉咙。


栖息在泥沙肥沃的滩涂上,黄泥螺的生长环境容不得有一点污染。经过了一冬的蛰伏,泥螺养得一身膘,待到春天,便将肚内的“铁”吐尽,展现出最鲜嫩的肉质,且无泥茎,成为最上品的食材。


酒醉盐腌后的黄泥螺,光是酒香就能勾出无数馋虫,最佳赏味期也被大大拉长。不同于大闸蟹的雌雄有别,泥螺为雌雄同体。要吃到有膏又有黄的泥螺,还得靠运气。牙齿和舌尖通力合作,把螺肉吃下,海味的醇鲜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沙蒜,其实就是海葵。沙蒜的美味是浸润着咸鲜的海水长出来的。众多烧法中,沙蒜豆面可以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爽滑软脆的沙蒜吸饱了浓郁的汤汁,吃过的人都会觉得沙蒜天生就该这么烧!



龙头鱼,又称水潺。这种鱼通体雪白,浑身只有一条软骨。最经典的做法一定是油炸。外皮包裹了鱼的鲜香,放进嘴就像豆腐一样融化,绝对是一场超值的味蕾盛宴!


将水潺去头去尾,剁成鱼泥,经过高温和油的催化,就变成了香喷喷的水潺饼,充实了一代三门人的童年。刚出锅的水潺饼口感酥脆,黄灿灿的油炸外皮配上水潺独有的软,直教人欲罢不能!


辣螺有小有大,小的和河里头的螺蛳差不多,大的则有成年人的拇指般大小。三门人通常连着壳一起用水煮,加些料酒和盐去腥调味即可。“辣”字当头,舌头一沾上辣螺的肉体尾部,辣味瞬间袭来,独特又爽口。


不是生长在海边的人,恐怕很难理解海边人对海腥味的追逐。虾虮是一种海水中的“动物性浮游生物”,学名剑水蚤,既可鲜食,又可腌制。腌制好的虾虮就着米面糕入口,食欲的大门便轰然洞开。

自家小厨房里传来的烟火气


松花饼是三门本地人最爱吃的传统小吃之一。它主要由白糖、天然松花粉、糯米粉制成。刚煎好的松花饼,不仅有着馥郁的松香,还夹杂了糯米的甜香,百吃不厌。


三门的麦饼特色在于有咸、甜两种。甜的内含芝麻海苔,唇齿留香;咸的内含虾皮、葱花、肉丁、香干,或掺以蛋等为馅,俗称“五香麦饼”。


三门的粳,在台州其他地方普遍叫扁食。这是一种形似饺子,馅料比馄饨丰满的小吃,面皮柔韧有劲道,馅料丰富饱满,尤其是蒸的扁食,薄薄的面皮近乎透明。


三门麻糍分甜咸两种口味。咸的过了鸡蛋用油煎,甜的包着红糖再撒上一层熟黄豆粉,吃起来都软软糯糯的。浙游君特别推荐糖卷麻糍、鸡蛋麻糍,吃了就忘不了。

麦焦其实是三门叫法,台州大多数地方都叫麦油脂或食饼筒。麦焦皮薄料多,能包裹任何食物,肉、豆腐、土豆丝、虾仁……吃之前将外皮烙得酥脆金黄,一口下去,山海之味在舌尖绽放。


糟羹,一种糊状美食。三门的糟羹有两种口味,甜味的会加苹果、小汤圆、红糖等,咸糟羹则会加猪肉、青菜、香菇、虾皮、牡蛎肉等,好吃到犯规。

交通信息:杭州出发自驾约3小时,高铁最快1.5小时;上海出发自驾约4h,高铁最快2.5小时

景点推荐:蛇蟠岛、木杓沙滩、花桥镇、东屏古村、情人谷等

本文图片来自三门文旅、《小海鲜》、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常感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文章转载自“地道风物


成就莆田“魔性”的美味。

莆田的味道,无论是人是神,都想要尝一尝。

莆田人从香火缭绕的寺观神庙中出来,转身就能潜入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巷,来一份拌着海味的兴化米粉,或是配料丰富的莆田卤面——仿佛莆田人可以把半个大海的鲜美都装进碗里。

炝粉,兴化米粉和多种海鲜汇于一碗。

摄影/半城人,图/汇图网

卤面、炝肉、豆浆炒、卤水豆腐……任何一种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会变化出新花样。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王牌,喜庆的红团,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时而在街边的小摊,时而在供奉的神坛——“莆田”成了“美味”的代言,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

各种红团,有的是长寿龟的模样,有的组成了龙。

人们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称为“莆仙”。而长长的海岸线,也给莆仙增加了更多的内涵:莆仙吃起来,还很鲜!

海岸边,渔民们正在拉网捕鱼。

地处福建省海岸线中部的莆田,西面是巍峨的戴云山脉,母亲河木兰溪从中发源,哺育了兴化平原;东面则是渔业资源丰富的东海,秀屿区坐拥莆田的大多数滩涂与海岛,其中,南日岛不仅是莆田最大的岛屿更是鲍鱼爱好者心中的一片圣地

别看个子小,大海的鲜味可一点不少。
/挖哈/图虫·创意

肉质细腻的南日鲍,成为美食家的“诱捕器”。莆田本就不缺烹调鲍鱼的技艺,再遇上天资不凡的南日鲍,烩、蒸、卤、焖、炖、炸便是轮番出马,争着成为南日鲍的“第一初恋”。看似简单的炖上一碗海鲜汤,浅尝一口就鲜到心坎里。

南日鲍海鲜汤,都是“爱你”的形状。

/挖哈/图虫·创意

而涵江的哆头村,则盛产蛏子界的小霸王哆头蛏。入夏时节,在滩涂里扎根的哆头蛏肥美至极。

这样蛏挤蛏的场面,若挪到陶罐里,再撒些料酒和姜蒜,便能蒸出清淡鲜美的竖蛏;若搬到铁板,再撒上花椒、海盐,便是满溢焗烤香气的盐焗蛏;若迁入汤锅,摇身一变成温热的蛏汤,也能做成冰爽的酒糟蛏

铁板出来的哆头蛏,原汁原味。

/挖哈/图虫·创意

绵长的海岸,还随处可见莆田花蛤的身影。这种小鹅卵石一般的海鲜产量很大,莆田因此成为“中国花蛤之乡”无论是爆炒、凉拌、清蒸,还是炖汤,莆田花蛤几乎样样都在行。

福建沿海基本都吃的锅边糊(也叫鼎边糊),美味也少不了花蛤的加持。花蛤是蚬子的一种,传统的锅边糊以鲜甜的蚬子汁为汤底。米浆沿着锅边浇入,滚烫的锅壁迅速将米浆烫成米片,米片翻进蚬子汁吸入海味,更不用说山海串联的配菜,也有花蛤的身影。

锅边糊,就是大海的气息。

海蛎、土笋、青蟹、海鱼,在滩涂绵延、海波接天的莆田,也是家常又经典。

新鲜海蛎取肉,能溜出一道经典莆仙海蛎溜;加入大量紫菜,再以地瓜粉做粘合剂,炸出黑乎乎的紫菜海蛎饼;加入五花肉、香菇、豆腐、包菜、地瓜粉等,再一顿翻炒,便是湄洲岛的名菜海蛎粉饼

大海有多鲜,海蛎就有多鲜。

/挖哈/图虫·创意

内地人很少见到的沙虫,清洗、熬煮、装入模具放凉,就成了“黑暗料理”土笋冻;近海小霸王青蟹,在莆田人家却是清蒸、油煎,甚至焖饭的经典选项;再从全是肉的涵江烤鳗鱼、由柔滑变得爽脆弹牙的温汤章鱼,到烧麦螺、和豆腐锁死CP的烧跳鱼,再到鱼里找饭、饭上盖鱼的黄瓜鱼,莆田人显然早就理解海味的方式。

一大早就想来份土笋冻。

/慕南乔/图虫·创意

也许最经典,也是莆田人最难忘怀的味道,就是一碗卤面。那浓稠到能挂边的卤汁,面里满满的干贝、虾仁、蛏干、海蛎、鱿鱼、花蛤……一碗装得下莆田诸多海味,也装下了莆田人浓浓的乡情。

莆田卤面,里面装着莆田的海。

/洛航/图虫·创意

“丹荔绿榕堪入画,珠蚶花蛤好加餐。”福建的气温总是早早攀升,绿意和花香也总更快回归。打开迎接海风的窗,让桌椅靠近缀满夏意的树,一壶小酒,一盘花蛤,一叠咸酥的花生米,莆田人的日常就是这么惬意

中国水果界的“四大王牌”,

把莆田变成了“莆甜”。

作为滨海城市,莆田还拥有不少中低山地丘陵。这些山林溪涧孕育了以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为主的水果王牌,让莆田变成了“莆甜”

有山有水的莆田,是各种优质水果的乐园。

在中国“荔枝之城”的激烈竞争中,莆田拔得头筹!

莆田别称荔城,现在还有一个“荔城区”,而早在唐宋时期就与荔枝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人种下的“宋家香”、宋人栽下的“荔枝王”、文曲化身的“状元红”……在满城的新老荔枝树下,莆田人早已纷纷化身爱吃荔枝的“苏轼”。

莆田到处常能看到荔枝的身影。

/秋寒听雨/图虫·创意

盛夏的荔城,处处挂满嫣红的荔枝。红日照耀红荔,绿水倒映绿枝,热上头的莆田人摘下最新鲜的果实——不急着吃,先让荔枝去冰凉的水井里冷静冷静如果说北方孩子的童年有那么一个勾馋虫的井水西瓜,那莆田孩子的童年有一股井水泡荔枝的甜。

炎炎夏日,来一盆凉荔枝消消暑。

/琥珀时刻/图虫·创意

荔城遍地是荔枝,荔枝身后还跟着“荔枝奴”。莆田的“荔枝奴”,就是“兴化龙眼”,也是“莆甜”的另一面。

不同于荔枝重在尝鲜,龙眼天生鲜吃、风干两相宜。乌龙岭、储良、大乌圆等品种,采摘选果后便可直接烘干。白玉般爽脆的果肉变成茶褐色的果脯,甜被凝萃,香被巩固。龙眼成了桂圆,仿佛封藏了莆田那些甜甜的时光

干干的桂圆,包裹着浓浓的甜蜜。

虽然定居莆田的日子不如荔枝、龙眼等前辈长,文旦柚却也迅速拿下了莆田水果界的重要一席。每年十月中下旬,燥热还萦绕蒲仙,青翠的文旦柚却变了脸。微微泛黄的果皮下面,挤满了酸甜适口的脆嫩果肉。满满一大口,全是芬芳的汁水。

鲜嫩的文旦柚,咬一口就是一包水。

要论起“势力庞大”,莆田枇杷就得露出一个含蓄但得意的微笑了。

莆田枇杷产量为全国之最。高峰时期,莆田枇杷占据福建全省枇杷的半壁江山,全国1/3的枇杷都出自莆田!莆田枇杷的主产区常太镇,也被称为“中国枇杷第一乡”,让莆田人实现了枇杷自由。

金黄的枇杷,承载了人们丰收的期盼。

莆田枇杷品种达100多种,个大的“解放钟”号称“枇杷王”,看起来饱满靓丽,吃起来肉多味甜,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获奖众多。

“秋萌、冬华、春实、夏熟”的枇杷顺应自然,是人们心中吃“四季露”长大的精华荟萃。老少咸宜、妈见不打,莆田枇杷就是家乡山水的味道。

常太镇的枇杷,个头很大,汁水很足。

/大多多557/图虫·创意

坐拥一众优质食材的的莆田,也有在厨房大展身手的底气。莆田菜也就此有了将食材本味作为基调的资本。

在闽菜中荔枝肉算是南北皆知的一道经典。不同于很多人印象中带有酸甜口酱汁的荔枝肉,莆田的荔枝肉多是干炸。猪肉切成荔枝大小,裹上地瓜粉入滚油。不必再加入卤汁翻炒,油炸后的莆田荔枝肉直接上桌。耐不住香味的小孩冒着烫手的风险,而耐得住香酥考验的,最终也会折服在荔枝肉蘸油醋的美妙之中。

炸的干干的荔枝肉,充满香气。

/老当laodang/图虫·创意

和跳鱼常携手的豆腐,在莆田靠单打独斗也有着不一般的地位。莆田人专门将豆腐捏碎,再加猪肉、香菇、虾皮等焖煮,制成美味的焖豆腐。或者碎豆腐再加些地瓜粉,将豆腐做成豆腐丸。有人喜好直接加汤煮,有人喜好压扁后炸成一点都不“菜”的菜饼。还有人喜欢在豆腐里加上猪肉,制成带荤的“瑞祥”、“水龙”

其貌不扬的焖豆腐,吃起来很赞。

/挖哈/图虫·创意

若是觉得豆腐清淡,莆田人还有鸡卷这个选择。说是“鸡卷”,乍一看与闽南的五香卷类似,但其实是猪网油包裹猪肉、虾肉、马蹄、香菇等制成的炸卷,更加重油,也更加香酥。

以扁食为代表的家常美味,也是抓人胃口的一把好手。传统的面皮扁食、肉包肉的西天尾扁食和反其道而行之的蛋白扁食,各有所长,在莆田扁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扁食在福建各地都有吃,各具特色。

从以鸭肉做主角的“红鼻番滴露”,到令人神清气爽的清炖绒鸡、盐焗鸡、白切鸡,再到明明全是猪肉、猪杂却自称是炒八素的硬菜,以及“九曲十八弯”都难弯出来的套肠,莆田人还从山野里获得饮食的灵感,强调着对于食材本味的一以贯之

猪杂很入味,猪肉很嫩滑。

/挖哈/图虫·创意

这种坚持,正是莆田人从先辈们那里继承的基因。在那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吃食里,莆田对生活的质朴追求也同样清晰可见

北宋初年,莆田始为“兴化”。兴化米粉,便是莆田最有“兴化”烙印的一道名食。“四角四角方,用草缚腰方”,兴化米粉千百年来都坚持手工打造的细韧。不仅山珍海味能取来做米粉的配角,豆浆也能和莆田的米粉做搭档。无论是鲜豆浆泡米粉,还是豆浆先煮再炒米粉,在莆田都拥有不少的“粉丝”。

豆浆炒米粉,这么奇特的组合,你一定要试试。

与大多中国城市不同,莆田有的特产很是特别:这里盛产各种神祇元宵节都能过上一个月。而各种节庆和祭神的美食,自然也是魔幻莆田在美食江湖里魔幻的一面。

正月,人们在浦口宫搭桔塔。

甜甜的桔子,成了节庆活动的一部分。

春节必备的花生拷;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手工线面;元宵和端午必不可少的米糕;清明节必备的、加了鼠曲草的清明龟;中元节里蒸或煎后再裹上白糖或蜂蜜的金粿;重阳节里九层重叠的九重粿;十月初一人人都得尝一口的油糍,论节庆的仪式感,莆田人可谓是认真。

鼠曲草的加入,让清明龟充满浓浓节庆氛围。

而且,每到逢年过节和举办喜宴,莆田人就一定不会让白粿、炒金钱粿妈祖平安面缺席。曾经在祭典上占据固定席位的麦煎,甚至因为易做、又饱腹,成了三餐可食、闲暇亦有。

而无论是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红团的身影无处不在。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红团承载了全部莆田人的美好愿景

喜庆的红团,带来满满的祝福。

/抢我辣条还想跑lt/图虫·创意

其实走南闯北好多年,莆田人又怎会不知道,种种食材还能有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但他们还是为家乡生长的那些食材,坚持着三两种经历过时光考验的搭配

大大的蒸笼里,蒸出了红红的喜庆。

就像莆田知道,如今的自己还“披满偏见”,但她更带执着。不然,莆田不会有在不起眼的小巷里,坚持打了半辈子燕皮的匠人;年过古稀,还四点起床磨豆腐的阿嬷;不会有“吓溜”、“章鱼兰”、“赤饼中”;不会有兴化米粉,坚持千年的味道。

莆田,还有更多你未知的惊喜。

摄影/桃子夏天与海,图/图虫·创意

}

清·乾隆年间(公元) 三门泗淋乡岳井村已开始养殖青蟹。
清朝光绪27年(公元1901年) 宪舌札汾,对沿海天涨沙涂,会委堪丈,着令各户认垦,给照营业。
民国35年(公园1946年) 猫头村曾设立:中央政府养殖办事处,从事蛏、青蟹养殖。
1949年 滩涂养捕逐渐发展,沿海渔民采用:放蟹拎、放蟹洞、提高青蟹捕养产量。
二十世界50年代 先后采用:空酒坛养殖和石板舱养殖,即把青蟹放在酒坛内进行养殖和在滩涂
上挖坑,再盖上石板供青蟹蜕壳。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 进行围塘养殖。
1997年 三门县建起近百公里标准海塘坝,青蟹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1998年 三门县六敖镇涛头村率先进行产业结构整理,实施种改养,效益比种旱地高出
5-8倍,全县掀起了青蟹养殖热潮。
1998年 三门青蟹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银奖(同来产品最高奖)。
2000年 三门县六敖镇、海游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青蟹之乡”。
2001年2月 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注册“三门湾”牌锯缘青蟹。
2001年6月 三门县委、县政府首次在杭州举办“三门青蟹推介会”。
2001年10月 制定全国第一个青蟹质量地方标准。
2001年11月 “三门湾”牌锯缘青蟹获浙江省渔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2年8月 三门建成全国第一家青蟹专业市场。
2002年9月 举办第一届三门中国青蟹节。
2002年9月 三门县被中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青蟹之乡”称号。
2002年9月 三门青蟹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
2002年10月 三门青蟹宴在西湖博览会上获中国名宴称号。
2003年 6个青蟹主要产地(1.5万亩)获得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003年2月 三门县青蟹管理办公室成立。
2003年11月 获2003年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4年4月 全国首家青蟹专业合作社在三门成立。
2004年4月 三门青蟹研究所成立。
2004年9月 举办第二届三门中国青蟹节。
2004年11月 “三门湾”牌锯缘青蟹被国家防疫检疫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
2005年4月 三门青蟹行业协会成立。
2005年10月 三门青蟹在第三届国际农交会上获得最佳畅销产品奖。
2005年12月 “旗海牌”三门青蟹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5年12月 三门青蟹获中国著名品牌称号。
2005年 三门青蟹养殖面积达9.5万亩,年产量1万余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
2006年7月 三门青蟹疾病防控中心成立。
2006年8月 “旗海牌”三门青蟹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2006年9月 “旗海牌”三门青蟹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2006年9月 三门青蟹被国家质量监督防疫检总局批准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6年9月 三门青蟹文化展示厅落成。
2006年9月 举办第三届三门中国青蟹节。
2006年12月 三门青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获准注册。
2007年10月 三门青蟹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洋蟹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