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部分占降水总量的二十分之一少的部分是什么?

  【摘 要】伊朗位于“三洲五海”之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地域广阔,但地形封闭与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等地理环境因素制约着伊朗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近年来伊朗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工业发展上,缺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本文从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角度出发,在阐述伊朗农业的现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伊朗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更好地发展伊朗的农业生产。

  【关键词】伊朗;农业现状及基本特征;发展制约因素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位于“三洲五海”之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伊朗地域辽阔,但其国内地形封闭且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土壤贫瘠、缺乏灌溉水源以及政策、经营方式、劳动力等因素制约着伊朗的农业发展,影响着伊朗的国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伊朗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1925年农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80%~90%,到20世纪50年代占到50%以上,60年代已经下降到22%[3],其粮食的生产严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60年代,每年进口粮食数量在50万~60万t。到70年代末,农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不断下降,其仅占到8%。80年代,伊朗政府为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以提高国内的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重心。进入21世纪,伊朗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回升,到2010年末,农业产值比重恢复到21.2%。2013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为4938亿美元,但据联合国NAOCD数据库显示,伊朗国内生产总值为4895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的总值为414亿美元,仅占总值的8.5%,其农业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另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3)显示,伊朗出口货物构成中,农业原材料占总出口货物的0.2%,而进口货物的构成中,农业原材料却占总进口货物的2.4%,进出口货物构成中所占比例差额较大,农业原材料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为了实现伊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内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本文从伊朗的地理环境角度出发,在阐述伊朗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伊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以期能为伊朗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伊朗农业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1.1伊朗农业生产现状

  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5)显示,伊朗陆地面积1628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771万hm2,占总陆地面积的10.9%;多年生作物面积194万hm2,占总陆地面积的1.2%;森林面积1108万hm2,占总陆地面积的6.8%;其中大约有1/3的土地适宜农业耕种,但因土壤贫瘠以及缺乏灌溉水源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导致能真正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1%。20世纪60年代,伊朗的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的1/3,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50%[4];到20世纪末,伊朗农业生产仍占国民经济的1/5①。据FAO数据库显示,伊朗的农业生产指数在2000年时为78.0,2010年时为107.9,2013年时为113.4;13年来农业生产指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朗农业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增加幅度较小。年伊朗的农业生产总值从186亿美元增加到464亿美元②,年均增长率达到16.4%;但因受伊朗核问题的经济制裁,农业总产值有所下降,为395亿美元,但仍占国民经济的9.3%③。由此,农业仍然是伊朗国内的重要生产领域之一,是伊朗的主要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2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2.1农产品种类繁多,但产量增加缓慢且个别呈负增长

  伊朗农产品主要包括小麦、大麦、水稻、棉花、甜菜、甘蔗、藏红花、茶叶、水果与开心果等。但是伊朗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2013年,小麦占伊朗农业粮食种植总产量的50%[5],大麦占到农业总产量的17%。据FAO()数据显示,年,小麦的总产量由584万t增加到1400万t,年均增长2.68%;大麦的总产量也由135万t增加到320万t,年均增长2.64%;水稻总产量由131万增加到290万t,年均增长2.4%。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甜菜、甘蔗、藏红花、茶叶,棉花总产量由5.7万t增加到6.7万t,年均增长0.49%;甘蔗总产量由130万t增加到620万t,年均增长4.83%;甜菜总产量由363万t增加到418万t,年均增长0.42%;藏红花总产量由449t增加到560t,年均增长1.1%;茶叶总产量由32200t增加到160000t,年均增长4.98%。据FAO数据显示,伊朗的水果与坚果出口在世界占重要位置,其开心果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椰枣和樱桃位居世界第二,苹果和核桃位居世界第四,柑橘则位居第七,其开心果、椰枣、樱桃、葡萄、柑橘的总产量在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年均增长分别为9.63%、4.54%、4.11%、1.9%和3.7%。综上所述,伊朗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30多年来,其农产品总产量增加不多,年均增长缓慢,且个别品种呈负增长,尤其籽棉最为严重,年均负增长达到7.33%。

  1.2.2农产品进出口差额不断扩大,逆差严重

  自70年代中期以来,伊朗从农业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农业发展无法满足国内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约15%~20%的农产品需要进口[6]。据WTO数据库显示,伊朗的农产品进口额出现快速上升趋势,2000年伊朗农产品进口额为29.43亿美元,2010年为94.14亿美元,2013年为145.67亿美元,年增长了116.24亿美元;而农产品的出口额增长缓慢,2000年时9.32亿美元,2010年为49.92亿美元,2013年为56.61亿美元,年增长了47.29亿美元。因此,伊朗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差额也在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20.11亿美元扩大到89.06亿美元,短短10多年时间,是原来逆差的4倍多。特别是近几年,伊朗因核问题受到经济制裁,2013年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40%,经济呈负增长,国内对农产品消费降低,农产品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减少,更是影响着农产品的进出口。

  1.2.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经营粗放

  伊朗的自然条件较差,耕地少,植被稀疏,降水稀少,缺乏灌溉水源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发展。其封闭、复杂的地形类型加之国内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更是阻碍了伊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导致伊朗农业生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为粗放[7]。据伊朗国内统计,到2008年,伊朗每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数量只有18.3台,而年世界平均每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8.7台;联合收割机有0.6台,而年世界平均为2.9台,伊朗的农业科技投入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落后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据FAO数据库显示,伊朗在2009年时,农用拖拉机为30.8万部,联合收割机1.1万台,挤奶机为2.4万台,且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69.7t,与2003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80.1t相比,还减少了10.4t。到2013年,世界化肥使用总量为16659.4万t,而伊朗化肥使用总量为48.7万t,占世界总量的0.3%左右。因此,伊朗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够,机械化水平较低,其经营粗放。

  2伊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1地形封闭,植被稀疏

  伊朗地处伊朗高原,四面环山,境内最大的山脉为扎格罗斯山,呈西北东南走向,盘踞在伊朗的西南部,北部则分布有呈东西走向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将里海和中央高原隔开,中部为中央高原,其间还分布着几个封闭的盆地和荒漠,地势起伏交错;伊朗是由扎格罗斯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和伊朗东部的山脉围绕的一个三角地带组成。因此,伊朗地形比较封闭,封闭的地形使得北部山地和西南山地使北方里海和南方印度洋的湿润水汽难以进入伊朗陆地内部,导致伊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为100~700mm,旱涝灾害频繁造成了伊朗国内植被稀疏。据国际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伊朗的森林覆盖率为6.8%,除此之外,需水量少的耐旱性植被在伊朗国内生长最茂盛、分布最广,其中以杂草最盛,大大降低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伊朗小麦产量因杂草的生长可减产30%左右[8]。

  2.1.2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伊朗国内除了里海沿岸平原和北部山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亚热带半湿润山地气候区,年降水量达到了350~500mm,其他内陆大部分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和亚热带半干旱山地气候区,大陆性强,其特点是干热季节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伊朗的农业生产更是遭受到巨大打击,其中小麦和大麦产量减少34%~75%[9]。同时,受北部和西南山地阻隔,使北方里海和南方印度洋的湿润水汽难以进入伊朗陆地内部,且西风的影响又使高原内部的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由西部的500mm左右降至东部的100mm左右[10]。伊朗境内只有小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在全国约250mm,8%的地区为500~100mm,90%土地为干旱或半干旱。因此,其国土面积164.8万km2中87万km2降水量为365mm,77.8万km2降水量为115mm[11];而农业生产中92%的农产品依赖水资源,但能灌溉的耕种地约1/3。因此,气候干旱与降水稀少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除此之外,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5)显示,伊朗的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为1659m3,其淡水抽取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为72.6%;淡水抽取量在农业用水的比重到达92.25%,但因其水利设施不足和生产方式传统化等问题,造成其严重缺乏灌溉水源。

  2.1.3耕地面积大,适宜耕种地少

  伊朗农耕资源丰富,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hm2,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hm2,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hm2,旱田940万hm2[7]。国内已耕地1800万hm2,约占总耕地34.6%;而有待开发的可耕地3400万hm2,占总耕地的65.4%;同时,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全国90%的土地是厄尔布尔士山、扎格罗斯山等山地和被山脉环绕着的中央高原,海拔一般在900~1500m,地形崎岖,平原和低地很少。耕地很少集中连片分布,只能分布在降水或灌溉条件较好的沿海平原、山间盆地、谷地和绿洲[10]。因此,伊朗耕地面积广,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

  2.1.4土壤贫瘠,质量较低

  伊朗2/3的国土几乎都是荒漠,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较少。这与高低不平的地形、浅薄的土壤表层、不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等有关[12]。伊朗地表土地遭受风化与流水侵蚀严重,绝大部分的地表是由岩石覆盖,土壤层较稀薄,其约有15%区域的土壤遭受盐渍化侵蚀[13],45%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水力侵蚀,60%的耕地受风力侵蚀[14],且对伊朗西南部土壤采样盐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对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黏土壤2~6m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和轮廓的发展缺乏,影响甘蔗正常生长[15]。因此,土壤贫瘠,质量较低,严重影响农产品生长。

  2.2社会经济因素

  2.2.1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投入不足

  伊朗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装备不足,经营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大部分都需要进口,且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统计年鉴显示,世界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为51.4部,伊朗仅为18.3部;世界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18.1t,伊朗为69.7t,不到世界的1/4;相差最大的还属收割机使用量,世界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收割机使用量为11台,而伊朗仅为0.6台,世界比伊朗高达18倍之多。据FAO数据库显示,伊朗2009年时,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为每公顷18.3部,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收割机使用量为每千公顷0.6台;到2012年,伊朗平均耕地上的化肥使用量为26.3t/khm2,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为每公顷2.7人。足以说明,伊朗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与此同时,伊朗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范围由大型农业经营项目到农户个体。但是由于农民不能提供担保,大部分落到大地主和商人的手中,且农民从农业合作社获得的贷款也较低。伊朗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大额长期贷款,但主要是贷给土地超过500hm2的农场主。因此,伊朗农业的资本化在不同的农户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16]。农业领域的投资回报率与工商业相比是最低的,造成私人在农业中的投资较少。再者,对农民贷款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农业的持久的投资[17]。因此,伊朗农业中的资本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瓶颈。

  2.2.2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不高

  伊朗的农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青年劳动力。但是,由于伊朗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农业收入过低等,造成农业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且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一般劳动力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发展会率先进入高效率、高商品化率、高机械水平的“三高”模式。据世界银行WDI数据显示,伊朗在2000年的劳动力人口为1903万人,2013年时增加到2661万人,但是劳动力参与率却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79.1%减少到54.2%,总的劳动力人数在增加,而劳动力参与率却在下降,足以说明从事劳动的人数是在减少。除此之外,伊朗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初等教育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4.3%;其次是中等教育占了25.3%;比重最低的是高等教育,仅占了18.8%。伊朗大部分劳动力仍处于初中等文化水平,高文化水平劳动力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伊朗农业陷入低效率、低商品化率、低机械水平的“三低”困境。

  2.2.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伊朗农业的发展除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伊朗水土流失的范围很广,这不仅是由于大部分土地的特点和气候造成的,还由于多少世纪以来的毁林、烧炭以及对牧场的放牧未予控制的人为破坏[18]。伊朗的农业部门无规律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农作物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导致伊朗社会和健康花费增加,伊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质量较低,影响农产品出口,是阻碍伊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19]。伊朗是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大国,每年都开采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供国内使用和出口。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将开采地的植被和土壤复原,导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最终对耕地造成破坏、农作物减产。同时,伊朗水利设施不足,目前主要是坎儿井、暗渠以及水坝,且政府也缺少对水利工程的修建,加之,农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农业发展。

  2.2.4政府政策影响

  伊朗农业几千年处于封建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极其稳定,始终是一个以农牧业发展为主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只有少量的矿产、能源采掘。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一直持续到1925年,当年的农牧业产值仍占国民经济的80%~90%。由于巴列维政权执行“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对伊朗农业实施价格补贴,以及土地改革失败等因素,对伊朗农业的发展具有危害性的负面影响,导致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1959年为34%,到1978年已经下降到10.4%。霍梅尼、哈梅内伊和拉夫桑·贾尼政府统治时期,政府对农业实行积极发展的态度,实行农工业发展并重,农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0.4%,上升到1997年的19.8%。1997年上台的哈塔米政府亦把发展农业作为施政目标之一,通过税收补贴扶植农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20]。近年来,伊朗政府还设立了归属农业部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组织,专门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通过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出版影视宣传资料和期刊等,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推动伊朗农业的现代化。

  3实现伊朗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重视农业生产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伊朗农业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伊朗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例如,政府培养专门的农业技术人才,负责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户技术指导;各级城市成立农业指导部门,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与指导等。其次,政府设立农业专项资金,惠农补贴等落实到农户手中。第三,政府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与特征,统一分配,进行有侧重的农业种植。对发展好的区域进行奖励,并作为示范基地;对发展困难的区域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大对其农业技术支持。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此外,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引进国际上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同时,增加化肥和农药规范使用指导,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3.2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势产品

  伊朗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身需求,还应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伊朗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量较少,特别是稻谷、小麦、大豆等基本农产品的单产都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伊朗农业部门应积极引导农业的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国内优势的农产品,如开心果。同时,继续加大对稻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支持,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扩大稻谷和大豆的耕作面积,增加单产高于世界平均单产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长期增产慢,人均单产较低,投入又较多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开心果、葡萄、藏红花、哈密瓜等经济型农作物种植,提高其产量。不仅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增加出口,减小伊朗国内的贸易差。

  3.3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率

  伊朗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年龄偏大的农民留在农村,成为地主或者农场主的廉价劳动力;其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都是思想陈旧,接受、学习、运用新事物能力比较差的老式农民,他们仍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经营农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机械化水平低,难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因此,应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并提供农村福利等,留住青壮劳动力。此外,定期派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加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率。

  3.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保护耕地措施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伊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伊朗政府应加强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技术投入。例如,水利工程中的雨水汇集工程和生物工程的感化作用,对蓄水和消除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杂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就目前仅有的灌溉方式,如坎儿井等,应减少抽取地下水利用,多采用滴灌或喷灌等方式,节约灌溉水源。

  3.5提高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

  伊朗的大部分土地一直掌握在国家、宗教团体、地主、大资本家手中,只有小部分贫瘠、分散的土地归农户所有,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土地。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农户,要实现农业的发展,伊朗政府要加速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寻找龙头企业,逐步完善优势企业的带头作用,扶持农户,做大做强产业。除此之外,再积极鼓励和支持资本家到农村投资,租赁那些不愿意耕作或者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

  作者:喻发美陈俊华刘雪莉孔莉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火山众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乙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出口石油制品。当前,其每天的原油加工能力相当于东南亚地区总量的40%,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材料三:图3为图1中甲、丙两地不同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重图。

}

《舟山市水资源公报》编辑小组

副组长:陈德操  翁益松

入境水量和入海水量

2013年舟山市水资源公报

201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72.8毫米(折合水量14.7405亿立方米),较上年平均降水量少34.9%,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8.0%,为平水年份。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6416亿立方米,较上年平均减少56.8%,比多年平均值少18.4%。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3709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24.3%。产水系数0.383,产水模数44.9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94.0立方米

全市年末总蓄水量5612.0万立方米,占总蓄水能力的39.3%,比上年末减少32.5%

全市总供水量1487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源供水量13228万立方米,占88.96%

全市总用水量14870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755万立方米,占11.8%;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86立方米,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37.3立方米。全市平均水资源利用率26.4%

总耗水量6305.35万立方米,平均耗水率44.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456.55万立方米,占23.1%

全市退水总量为6328.34万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和河道水质仍未达标。

201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86.4毫米(折合水量14.912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0%,较上年降水量偏少34.1%

市区,年降水量1250.2毫米(折合水量11.500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12.195亿立方米)偏少5.7%,较上年偏少32.8%。其中,定海区年降水量1291.6毫米6.859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7.2225亿立方米)偏少5.0%,较上年偏少31.4%;普陀区年降水量1193.7毫米4.641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4.9725亿立方米)偏少6.7%,较上年偏少34.9%

岱山县,年降水量1007.0毫米(折合水量2.70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3.1285亿立方米)偏少13.4%,较上年偏少40.5%

嵊泗县,年降水量780.4毫米(折合水量0.529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0.7054亿立方米)偏少24.9%,较上年偏少45.0%

全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以7个站作为代表进行降水量资料统计,1-3月降水量214.7毫米4-6月降水量511.7毫米7-9月降水量123.6毫米10-12月降水量263.1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9.3%46.0%11.1%23.6%。降水量最大月份为6月,平均降水量275.4毫米;最小月份为7月,平均降水量7.1毫米,嵊泗站最小,7月份降水量为0毫米

年降水量的地域分布不均,由舟山本岛的北部向东北部递减,舟山本岛北部长春岭站为高值区,年降水量为1373.0毫米,北部嵊泗站为低值区,年降水量为821.0毫米,地域差值552.0毫米。金塘站年降水量较大,为1352.0毫米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641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48.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1.2749亿立方米,减少幅度为18.4%,较上年偏少56.8%

市区4.732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4.5%,较上年偏少53.4%。其中定海区2.94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2.2%,较上年偏少50.8%;普陀区1.787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8.0%,较上年偏少57.2%

岱山县0.796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32.7%,较上年偏少67.3%

嵊泗县0.113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43.0%,较上年偏少74.6%

全市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趋势与降水量基本一致。舟山本岛北部高值区为长春岭站601.73毫米,嵊泗低值区为213.625毫米

长春岭径流站由于改建,2013年停测。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1.3709亿立方米,海岛山丘区为河川基流量(地表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5.1%,较上年偏少34.9%

市区1.069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6.0%,较上年偏少32.8%。其中定海区0.638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7.3%,较上年偏少31.4%;普陀区0.431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3.9%,较上年偏少34.9%

岱山县0.252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7.4%,较上年偏少40.5%

嵊泗县0.049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9.6%,较上年偏少45.0%

入境水量和入海水量

全市向大陆引水等入境水量0.214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5.4947亿立方米。

市区入境水量0.1928亿立方米,入海水量4.6433亿立方米。其中定海区入境水量0.0822亿立方米,入海水量2.8659亿立方米;普陀区入境水量为0.1106亿立方米,入海水量1.7774亿立方米。

岱山县入境水量0.0212亿立方米,入海水量0.7519亿立方米。

嵊泗县无入境水量,入海水量0.0995亿立方米。

全市总水资源量5.6416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383,产水模数44.9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

市区总水资源量4.7323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411,产水模数51.4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其中定海区总水资源量2.9449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429,产水模数55.5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普陀区总水资源量1.7873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385,产水模数46.0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

岱山县总水资源量0.7963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294,产水模数29.6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

嵊泗县总水资源量0.1131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213,产水模数16.7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

全市年末总蓄水量5612.0万立方米,占总蓄水能力39.3%,比上年末减少32.5%。其中全市小(二)型以上水库年末蓄水量4323.9万立方米,占蓄水能力的39.0%。全市唯一的中型水库—虹桥水库年末蓄水量573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48万立方米。以各县(区)饮用水水源地13座水库为代表。

全市总供水量1487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228万立方米,占89.0%;地下水源供水量49万立方米,占0.3%;其它水源供水量1593万立方米,占10.7%,其中海水淡化84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634万立方米。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8027万立方米,占60.7%;调水工程供水量146万立方米,占1.1%;提水工程供水量2915万立方米,占22.0%;引水工程中大陆引水2140万立方米,占16.2%

市区供水量1180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641万立方米,占90.2%;地下水源供水量6万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1156万立方米。其中,定海区供水量722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6588万立方米,占91.2%,地下水源供水量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632万立方米;普陀区供水量458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053万立方米,占88.5%,地下水源供水量3万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524万立方米。

岱山县供水量269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485万立方米,占92.1%;其他水源供水量213万立方米,占7.9%

嵊泗县供水量36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2万立方米,占27.6%,地下水源供水量43万立方米,占11.7%;其他水源供水量224万立方米,占60.7%

全市总用水量14870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755万立方米,占11.8%;林牧渔畜用水量534万立方米,占3.6%;工业用水量5734万立方米,占38.6%;城镇公共用水量1937万立方米,占13.0%;居民生活用水量4260万立方米,占28.6%;生态环境用水量650万立方米,占4.4%

市区用水量11803万立方米,占79.4%,其中定海区用水量7223万立方米,占48.6%;普陀区用水量4580万立方米,占30.8%

岱山县用水量2698万立方米,占18.1%

嵊泗县用水量369万立方米,占2.5%

全市总耗水量6305.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9.35万立方米。平均耗水率44.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456.55万立方米,占23.1%;林牧渔畜耗水量453.90万立方米,占7.2%;工业耗水量1801.20万立方米,占28.6%;城镇公共耗水量654.90万立方米,占10.4%;居民生活耗水量1923.60万立方米,占30.5%;生态环境耗水量15.20万立方米,占0.2%

市区耗水量5002.45万立方米,占79.3%。其中定海区耗水量3081.85万立方米,占48.9%;普陀区耗水量1920.60万立方米,占30.4%

岱山县耗水量1144.75万立方米,占18.2%

嵊泗县耗水量158.15万立方米,占2.5%

全市水资源总量5.6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94.8立方米,比上年(1144.4立方米)减少56.8%。城乡居民生活总用水量4260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37.3立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42.3立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27.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86立方米,其中水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8.0立方米。全市平均水资源利用率26.4%

市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40.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84.4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24.9%。其中定海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40.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9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24.5%;普陀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40.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69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25.6%

岱山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30.3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93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33.9%

嵊泗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28.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32.6%

全市退水量6328.3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6%

根据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舟山分中心对全市重点23个地表水监测点进行分析(基湖水库因加固2013年未监测),其中Ⅲ类占39.1%,Ⅳ类占47.8%,Ⅴ类占4.4%,劣Ⅴ类占8.7%。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污染因素水库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河道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监测的11座水库中,Ⅲ类水质占54.5%,Ⅳ类水质占45.5%。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芦东水库、大岙水库、虹桥水库、庙跟水库、岑港水库和岱山县落沙湾水库水质符合饮用水Ⅲ类标准;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洞岙水库、应家湾水库、岱山县小高亭水库、磨心水库和嵊泗县长弄堂水库水质为Ⅳ类水质。

12个监测河流断面中,达到水质类别Ⅲ类的占25.0%,Ⅳ类水质占50.0%,Ⅴ类水质占8.3%,劣Ⅴ类水质占16.7%。紫薇河和盐仓河水质达到Ⅲ类水水质类别要求,其余河道未达到相应的指定功能水质类别要求。

12013322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2228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我市以加强水域保护,建设生态新区为主题,以水法宣传、河道保护宣传等关爱生命,保护水源为载体,创新形式,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水法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媒体开展宣传,在人民广场开展水利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在主要街道、社区、广场、公园印发海报进行宣传并在局宣传窗宣传水法小知识等。

265,副省长、新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孙景淼调研全市水资源保障工作。他强调,新区发展水为先,要科学统筹、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为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实地考察了定海双桥野鸭山水闸、虹桥水库和白泉河道整治现场,并听取了我局关于全市水利工作的汇报。孙景淼指出,水资源是制约新区建设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三个理念:“舟山发展水为先”,以水资源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新区建设节约水”,综合利用水资源,集约节约用水;“科学统筹保障水”,妥善处理好区域与结构、外引与自给、生产与生活、水量与水质的关系。

3 65,全省水资源工作现场会在舟山召开,会议要求2013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关键的一年,要加快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功能区管理,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开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等。

4、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618组织有关单位代表和特邀专家组成评估组,对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组在现场考察、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和查验有关资料后,对照节水型社会建设33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分。评估组认为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过程中,舟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一批节水示范工程(点),在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非常规水利用、居民用水户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户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节水型载体创建、节水意识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以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5712,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在杭州联合组织召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会议。评审专家组任务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目标合理,提出的成果基本可靠,要求按照审查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后尽快上报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

6、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建设。2013年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开工15座,完成加固10座,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标准海塘加固完成105820

72013年我市完成清水河河道建设、村庄河沟整治共94公里。在河道整治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治水、人水和谐的河道建设理念,建成了一批集防洪排涝、灌溉引水、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示范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水环境整治的亮点。

8、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在2012年底全部完成。2013年,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通过农村饮水提高工程调研,开展年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

9、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2013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封禁治理6.1 平方公里,水保林和经济林2.08 平方公里,基本农田0.9亩,恢复植被、种草及其他 1.02 平方公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纬度降水多还是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