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概括论?

来源:延宗法师(ID:YZFS6688)妙莲

1、复旦大学常德博士:

有时一看周围之人那种根本不懂佛法,但却轻易地对我们佛教徒动辄翻以白眼的神态,我就感到。。。。。等将来他们真的因缘聚足迈进佛门了,当他们要想真正吃透一部佛经,真正把一种善行行持终生时,他们就会体会到佛法言行合一、超越有无、言语道断、究竟圆满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了。

2、曼彻斯特科技大学苏琪珑博士:

这么些年的走南闯北、从东到西的经历,让我的感触与体会日渐良多,特别是在来到英国之后。在西方,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士都在接触、钻研、实修佛法,看来佛陀的智慧之光正在一点一点照亮西方的广阔天地。对于佛法的科学性、可行性、究竟性,我相信广大西方人士信受奉行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它们最可靠的佐证,这一点只需留待时间去证明。在这种日益高扬的全球学佛热的升温中,我更是希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这段弯路会给同行者及后来人提供借鉴与帮助。我真诚希望每一个学佛人都能把佛法的无我观念深植自己的灵魂深处,在时时拂拭蒙蔽在自性光芒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障垢时,靠着精勤的自我观照、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圆满之努力,早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崭新的真正的佛教徒。

3、南京大学的博士生石成荟:

入得佛门,在初步了解了它的义理后,我越来越觉得佛法于人生的助益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当你把它落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以后,你真的会体会到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味道。。。。。。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越发觉得佛法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4、清华大学李明豪博士:

我的父母曾经不解地问过我:“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历好歹也是个博士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只应该是下里巴人经营的买卖。我的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疑问,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总是挂在他们那随意就妄加评论的嘴边。在大多数我所接触过的普通民众中,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坏东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避而远之,甚或大加讨伐。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这么些年来不停地求知、思索、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但我最终捧若至宝的佛教,却被大多数的人们因不识而误解、甚至丢弃,这让我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悲哀。

5、中医学博士刘立红:

中医的原理及其药方,都可在佛典中找到根据,修学佛法可以更好地进行中医的研究与实践。

6、北京师范大学吴铭博士:

只有依释迦牟尼佛开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才可能使人类冲破对现世实执的枷锁牢笼,从针眼大的世俗生存中超拔出来,去体悟本如虚空一般广阔的心性。

7、南京中医药大学思桃博士:

一边行医教学,一边学佛修心,我愈来愈明确,只要心地清净,一切又何得染污呢?还是再重复一遍那句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把心这个“系铃人”捉住,让它转无明为妙用,转烦恼为菩提,那人生哪种境遇不会转危为安、转烦恼为快乐呢?我们人人都想趋乐避苦,为这一目的,大多数人都造作不休。

8、四川大学博士生满纪:

无常世间,没有哪个因缘会与我们相伴永远,可在冷酷生命中,三宝却与我们紧紧相系;感谢三宝,没有嫌弃我这一样一个凡夫俗子,在佛法的无尽智海中,仍赐予我一瓢之饮。我只有“将此身心奉尘刹”,才算名为报佛恩!(注: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我在佛学院拜见的这些高僧大德都让我感觉是如此地平易与随和,他们的智慧、自在、慈爱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种吸引不是来自口若悬河的说教,也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称颂他们的神通奇迹,而是他们在日常举止上所表现出来的谦逊、机智、从容,与处处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重与关爱,特别是他们对外境一切显现的随缘、自在、无碍和放得下的旷达胸怀。在与几位法师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世间科学知识有着广博的了解。相比之下,那些没看过一本佛经却常常批判佛教为迷信、消极的所谓科学家们真是应该觉得脸红,而法师们倒是没对他们说过一句诽谤的话!

10、田博士(法名慧贤)现为某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副教授:

我仔细看的第一本佛经是《楞严经》,读第一遍的时候几乎什么也没搞懂。但我不灰心,我又开始进行反复的阅读。也不知是在读到第几遍时,我的心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楞严经》中,有对困扰我多年的所有问题的全部答案,有对缘起性空这一佛教基本世界观的究竟描述,有对宇宙人生实相的全面阐释!那一瞬间,我真的是感激涕零。我深深感谢,并将生生世世铭记佛陀为愚痴而可怜的众生慈悲演说《楞严经》的功德。

11、四川大学的博士圆梅:

佛法是唯一可以让我真正快乐起来并走出困境的引路明灯!

12、现在东南某大学就读的社会学博士齐思源:

佛法教我在生活中历事炼心,教我能一点点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态,并逐渐看淡以至消灭名闻利养心。现在,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已离自己越来越来遥远,我正用满腔的热血与信心加功用心,以求即生往生最向往的阿弥陀佛净土世界。

13、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琼杰措博士说:

自小我就感觉人生无常,充满了苦空变异,当时就想找到心灵最后的皈依处。初中接触《六祖坛经》,似有所悟,而最终的全身心皈依佛教则在大学毕业之后。

14、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6级博士生徐谨:

《了凡四训》不仅改变了我对命运的看法,而且促使我由此真正进入佛法,开始寻求命运生命的真理,以前读研究生时对佛学也有接触,但是只限于一些玄妙的理论(如三谛圆融,一真法界,唯识无境),而根本不知道佛法与儒家学说一样,不只是学问研究的对象,而是实践的真理。直到读《了凡四训》之后,我才真正把佛法当作解决生死问题的我唯一钥匙,深入下去,也才真正了解佛法是圆满的,才开始生起正信。

15、浙江大学无忌博士:

现在,我感觉最欣慰的一点就是我有佛法相伴。因为有了它,生存于红尘之间,我才能时时提醒自己“志当存高远”、心系佛法上;因为有了它,我才可以放下一切对物欲的贪执,心情才得以变得更恬淡、更愉悦、更豁达;因为有了它,我才感到灵魂有了终极的归宿,人生自此多了一条了生脱死的光明大道。因佛法而重新感悟生命的我,真的是期盼能在不久的将来,将生命打造成出入无碍、生死自在的从容而任运的状态。有一种心境总像是既壁立千仞般竖穷天际、横断学佛者升进之路,又似小桥流水一样亲切随意地召唤着我前去领略、安住,那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6、兰州大学觉旻博士:

学佛并且出家后,我的生活一点也没被局限,反而更加宽广起来。因为外在的执着被慢慢地放下,烦恼在不断的自我观照下日趋减少。也许表面的生活并不像过去那样五光十色,而心灵的世界却越发丰富且灿烂。学佛并不在神通感应的追求,而在于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境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长。学佛的好处无法言尽,不过有一点却始终令我感念于怀:靠着佛法,我的新生命终于已毫无疑问地站在了迈向解脱的起跑线上……

17、正在攻读博士后学位的妙方谈到了对她影响最大的几本佛教读物:

读《地藏经》时,有种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感受;读《金刚经》时又有种通体畅快、轻安自在的感觉;读《米勒日巴传》、《虚云老和尚年谱暨法汇》时,则完全被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行持所打动。如果你也想一探佛门的万千风采,并学会坚韧、学会抵御各种低级但却难以抵挡的诱惑、学会尊重并探求真理,那就不妨试着打开这几本书看看吧!

18、四川师大的清心博士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学佛心得:

“可让焦虑化为平静,可让身心活在自在、轻松之中。”

19、正在某省社科院读博士的曙风女士:

九七年六月偶遇一位老比丘尼,她的言谈举止与日常行持让我对佛教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与好感;其后为写硕士论文而认真拜读了《净土五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中论》等诸大经论,这才对佛教真正生起了欲行了解与深入研究的兴趣。接下来,我想在一位上师的指导下展开实修,否则通过闻思而得到的信念很有可能衍变为单纯的纸上谈兵。既已从道理上了知了佛法的伟大,那就更应该将之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文人茶余饭后的风化雪月口头禅,根本不是我学佛的方向,因为在生死关头,那些破烂玩意儿绝对不可能抵御阎罗死主的催逼。所以我才要实修!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钻研并实修净土宗,越深入进去,对它的信心也就越大。我曾经一度认为只有唯物论才是看待世界、宇宙唯一正确的方法、思想,但当用它来“验证”佛法时,感觉佛法才配堪当“唯一正确”这四个字,对它宣讲的道理简直无法找到一丝一毫的破绽。故而我才下定决心用这种真理与自己的贪、嗔、痴种种习气做最顽强的宣战,如果只是从口头上赞叹一种思想的伟大,却不愿把它用在改造自身与世界的实践当中,那你永远只能是佛法万种风情的陌路人而已。因此我才要每天持诵佛号,我相信借着净宗的修行,我一定可以亲见佛陀描述过的无尽风光。

21、王博士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后又于四川社会科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现在他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且工作于美国。他说:

我本人依靠种种因缘也了知了一些佛法的基本道理,我开始坚定地相信如果真能掌握佛陀教言的话,那真应该算是圆满的智者行为,怎么能谈得上精神有问题呢?在西方国家,很多具智之人都把佛学看成解决人类精神危机、人格缺陷的学问与实践手段,学佛者是充满生命力、活力的身心调适者、改造者,绝非消极避世的社会硕鼠与精神鸦片。把学佛之人当成无知、怪异、疯狂的看法,在西方并没有任何广大市场。。。佛教徒是为了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更智慧,才踏上学佛这条阳光大道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信仰宗教的人士已越来越多,因宗教所欲解答的实为人类最关心、却一直无法用科学加以阐释、解决的命运归宿问题。在这种心态背景下,深奥、缜密、究竟的佛教才开始大兴于美国,并受到了美国智识界的广泛欢迎。通过深入研究,了解佛法教义之士在西方已日渐增多。

22、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吴天义也曾专门谈论过有关佛法的唯物、唯心之争。这个今年只有二十五岁的小伙子,本科、硕士都是在清华完成的。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理工科院校培养出的一名标准的科技工作者,我想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应该给人们带来一些别样的启迪:

一般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佛教是唯心(主观唯心)的,做出这一论断的原因,大概是看到佛经里有很多类似“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色即是空”、“觉者如虚空”、“诸行无常”等等的说法就望文生义地做出了这种结论。其实佛法分为证法和教法两大部分,世间学者大都依文解义,从未曾亲证其境界就下判断,这本身就应该算是一种最标准的“唯心”行为。即就是单就教法而言,世间学者望佛教之文,也错解了佛法本义,他们又有谁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做过彻底、辩证、深入的思考呢?

佛法是一门大科学,是古圣先贤依靠佛陀教言,也凭借自身努力对宇宙奥妙进行精进探索的结晶。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是在对宇宙进行探索,一个人想对现代物理学有个基本了解,也得从小学读到大学,至少花上十几年的时间。那么要想对佛法真正彻悟岂不更要猛下苦功,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对佛法的认识都难免主观臆断的嫌疑。

23、某大学的博士智妙:

在他们的指点及帮助下,我开始阅读一些《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之类的浅显读物,并发觉书中所述很有意思。接下来我又开始看《无量寿经》、《地藏经》等经文,起先是从文学角度来看,觉得佛经真是“信、达、雅”的典范。佛经的文字精练朴实却又优雅动人,章法结构也严谨合理。再深入下去,我便不得不惊叹于佛经中所蕴含的深广智慧与慈悲了。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深入佛法、深入经藏了。毫不夸张地说,是三宝给了我全新的生命。一个虔诚信仰佛法的人,实在是太有福气了,就像一个很贫穷的人得到了无尽的宝藏一样,佛法可以让他受用终生。有了佛法的人生,才是赋予生命以最终目标与归宿的永恒解脱!

24、林心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ofNewYork)物理学专业的博士,他的本科教育是在上海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完成的他说:

对我而言,佛教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生命的正见,从未曾引起我片刻的怀疑。我总在想,如果佛陀都不能宣示真谛、解答我们关于人生的疑惑,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就没有谁能敲开真理的大门了。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翻开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史就可一目了然:在古今中外的剖析社会本质、试图提供社会发展指南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之中,有哪一个已被时间与实践证明为是唯一真理?有哪一个可以将我们从生死的迷茫中拯救过来?迄今为止,不论是医学还是哲学,它们有关死亡的描述都让人无法信服,我还怎么可能再相信它们对别的领域的阐释。既如此,为何不能把我们探寻的目光投向佛教呢?所以我一直对一个问题耿耿于怀,那就是假如我们从小就能在一种宽容、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人们对佛教普遍的无知与偏见肯定可以减少很多。而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佛教已被先天地定名为封建思想的流毒、残余,它与迷信、自我麻醉早就被划上了等号。这种公众认识的误区是如此强大,以致佛教、佛教徒甚至没有发言的场合、机会去为自己挣得一席生存之地。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教育体制之下,情况就绝不会如此糟糕。(当然,现在的情况已比以往有所改善。)等我后来到了国外,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是好是坏最好留待事实本身来证明,对佛教也应该这样看待。

25、曼石博士现任教于某中医药大学:

我认定虔诚信仰、清净归命于三宝绝对是一条学佛正途。至于大乘精奥、显密玄门,我真的自愧不能探得堂奥。而且本人性不喜交游,故也难得一遇高僧大德。惟在次数不多的上庙礼拜之过程中,我常常能体会到心得以清净后的那种纯净、透明的感觉。至心叩拜时,曾于感恩之刹那感受到无可言说的清净感,当其时,对真空之理似亦若有所悟。在那个时刻,我才明白为什么佛教如此强调自性清净,这既是一种我们本具的天真状态,又因被无明染污而成了众生心性再次回归的目的地与家园。一旦真的达到甚或只是稍稍接近这种清净无染的状态,一个人就一定可以感受到常人在常态下永远无法触摸到的存在本质与真实的生活内涵。

26、北京大学在职博士生圆善:

发自内心地奉劝一句,不管有没有人聆听:请把时间抽出来一部分投入到对佛法的研习中来吧!对我个人而言,佛法带给我的最大利益便是让我明白了打碎我执、树立空性正见的重要意义。这样,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自在、走向自由、走向解脱。总有一天,我会与《高僧传》里的那些先行者共游舞的,我坚信!

27、如是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他说:

皈依佛门后,在上师指导下修加行、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垛心咒、吃长素、因缘具足时常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八关斋戒、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力感应真是不可思议,渐渐地我的身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进步。确如《楞严经》所云:“情重斯幽,想明斯聪”,信佛之前,我对爱情是很执著的,那时的我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很愚钝的人,学习成绩不好、心里整天晃晃悠悠不知所终……信佛实修之后,情执越来越淡泊,而智慧则大为增上,最关键的是,自己终于明白了从五蕴假合之身中诞生爱情的荒谬与无望。以前还有一个坏毛病,即骄慢心特重,而在修习五加行中的大礼拜后,对万事万物日渐生发出一种恭敬、慈悲、平等、清明而又欢喜的心态。

28、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圆悲:

第一次正面接触佛经,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震惊!原来佛法是这个样子!原来佛法是如此的伟大!我不断在脑海中把所学到的世间法与佛法进行对比,越对比越觉得佛法的不可思议!

当时的感觉非常兴奋,佛法,这才是我要找寻的,冥冥中一直想要找寻的东西。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每读一遍都要不由自主地感叹道:“白活了三十年!以前是多么得孤陋寡闻啊,若是把学习世间法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佛法上,那该多好啊。”

29、朱雪芳,哲学博士说:

佛告诉我们,人都有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福是不可以量化的,只能感觉,知足为福。

西哲的唯心论,比佛所示的唯心,大有不同,约列如左:

1、西哲所论的唯心,只限於人世间而已,佛说的唯心,则可通於六凡四圣。

2、西哲所说的,大都顺著人欲的发展,就是佛所反对的劣欲,顺欲发展,很易流入杀、盗、淫、妄……等颠倒烦恼的苦海。

3、西哲所说的,顺欲发展,便不能从浊世,做到人心净化,达致世界澈底和平的可能!

4、西哲的唯心论所说的,没有脱离五浊恶世的办法,也没有修行的方针。想依西哲的唯心看法,来脱俗入圣,永断烦恼,究竟离苦,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佛法是可贵的!

5、西哲的所谓神,是指造物者,这造物者,是一位万能万知的神,笛下见R.Descartes说,这神能创造天地万物。而他既是万能,乃是不必父母生的,是自己作为原因的SelfCause,换一句话说,就是自己创造自己。这种解释,是很独断的,哪能令人置信?从论理学来说,是不通的!因为有果必定有因,绝没有无因之果的!佛解释世界现象,是共业所成,非任何人所造,自是一种合乎真实的言论。故西哲的唯心论,到底难免陷入独断论的毛病,独断论就是不合论理学的,也就是失去正理。

31、北京大学地质系某博士感叹说:

真正的学佛者实在是太自在了!

通过修持佛法,不仅自己的性格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取舍善恶、净化自心的道理。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财富,不但能令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而且还能令我们今生后世都得到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可以这么说:学佛之路,就是通往幸福快乐之路。

33、格雷厄姆·豪博士: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就懂得了比自己受称赞还要多的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34、斯里兰卡弗那多博士: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35、荷兰弗朗基博士: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36、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佐滕幸治博士:

坐禅学佛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的增强,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坚固,4、思考力的增进,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6、迅速地使头脑冷静,7、情绪的安定,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10、达到开悟的境地。

37、英国汤恩比博士:

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劫难,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和大乘佛法。

38、查亚苏里亚博士:

所有现代科学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关系,佛教与科学都一样不能存。

39、爱德华·康泽博士(Dr.EdwardConze),《佛教》作者:

佛就像一位医生,就像医生必须诊断和弄清不同疾病征兆,他们的起因,对治的方法药方一样;佛陀所展示的“四圣谛”也同样指出了苦的范围,苦的起因,苦的息止,以及通向息止痛苦的途径。

40、拉达克里希南博士(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学家:

佛陀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过火,也没有在任何事情上说过一句不仁慈的话。我们钦佩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每当我们阅读佛经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所打动,他把伦理道德(戒)置于首位——正见或合理的见解。他尽力为人们刷净了所有那些妨得扰乱他们视野和命运的陈词滥调。(《乔达摩佛陀》)

41、英国牛津大学鲍罗登博士: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现在只有佛法可以救世界。

42、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43、韦尔斯博士英国史学家: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44、格雷厄姆·豪(美国心理学博士):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们就懂得了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其水平远远超出了世人对他们的信任。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

本淨、本寂与本觉──论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印度渊源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第三篇 菩提道——成佛之道略讲

  第一章 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

  佛菩提亦名大乘菩提,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

  ,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

  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

  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

  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

  。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

  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

  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

  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

  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

  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

  、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

  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

  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

  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

  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略

  1. 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证

  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劫成满,亦有乃至一万劫方得成满者 。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

  者,始入初住位中。

  2. 十住位之修证

  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二住位修诸戒法戒相,坚持不犯。三住位中修忍辱行,于“众生忍”而修集资

  粮。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五住位略修禅定及禅定知见。 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

  七住位的修证即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如

  来藏。禅宗之开悟明心,往往不用语言文字,学人以一念相应慧便觅得自心真如——如来藏识。禅宗的

  开悟明心就是大乘的见道。由已亲证自心真如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

  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

  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来看待空间、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会

  跟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

  ,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

  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

  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

  真实不坏的我存在。七住菩萨因为照见真如的真实、恒常不变,对照这个世界时,他同样会发现这个世界

  也是虚幻不实的。而一般众生以为世界是永恒的,一个大劫虽然非常久远,但是从这个永无生死的真心来

  观照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虚幻、非常的短暂、非常的不实在,因为它终究会坏灭。

  一般凡夫众生都把五蕴身当成真实的我,执着于这个五蕴的我。但是当行者开悟明心——亲证真如

  之后,从此他以真如为我,不再以五蕴为我。虽然七住菩萨以真如为我,但真如的本身是一个空性——

  它具有无我性的,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执着的这个“我”的见解就断除了——就断了身见、我见。因为

  我见断的缘故,疑见就断了。疑见断除了,各种人为施设的戒禁取见也就消除掉了。七住菩萨依次断除我

  见(身见)、疑见、禁取见等三缚结,而进入圣道流。
  所以,七住菩萨以真如的这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观照一切色身、观照一切形象、观照佛号、

  观照音声、观照世界,就明白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缘所生,将来必定也会因缘坏、因缘灭。因此呢!色

  身的真实感、识心的真实感、时间与空间的真实感都消失掉了。所以他得到了解脱之乐,得到了一种自在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

  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

  。七住菩萨却是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

  我性;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七住位的无

  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无我观的智慧也迥异。七住菩萨所证的内容非二乘的

  阿罗汉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议者。

  如是七住菩萨继续进修到九住圆满,十住位因缘具足时眼见佛性。十住位所证得的如幻观,使十住菩

  萨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

  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见性时便在剎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

  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应,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远过于破参明心,是

  故当修当证。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观行。

  须要指出的是十住菩萨的明心见性,只能部分的降伏烦恼,烦恼不因明心见性而一次性断除,尚需在

  悟后的修行中历缘对境去逐渐的断除。是故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难

  免会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正法,舍寿之后则会受生于傍生道中,成为异生。

  3. 十行位的修证

  具足十住位如幻观的修证,就进入十行位。一到十行的细节暂且不谈,单说十行位的观行。十行位的

  观行,主要是阳焰观。一切法犹如阳焰,是指十行性种性菩萨,悟后精勤修道,现前观察自心所生七识妄

  心或俱起,或互起,缘三界六尘而游移不定,犹如阳焰——好象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上那个热气反射上

  来,空气晃动犹如有水在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不真实,这叫阳焰观。意思是说:能觉知、能取六尘

  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了知六尘之

  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十行位菩萨就是如此,见自七识妄心

  依附于藏识而追逐境界风;以证自证分冷眼旁观自他有情一切法,现见一切有情处于如幻世界之身口意行

  ,皆是依其心与心所有法,演其所当演之角色;人生无非是戏,都是七识心与心所有法而令色身行来运往

  ,依于藏识现一切行,犹如阳焰动摇不住,无有真实;故说人生如戏——一切法犹如阳焰,是名性种性

  菩萨所住境界。这就是十行位的观行。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凡夫性)就可以消除掉,菩萨圣性

  才能发起,才能具备菩萨性。
  4. 十回向位的修证

  凡夫性消除掉后,还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从初回向位起,十回

  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其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十回向位菩萨,欲入初地者,必

  须勤修初回向位之加行。第初回向位之身口意行,主要为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当务之急即是破邪显正

  。若不破邪,未悟众生云何能知何者是邪道?破邪已,正道自显,众生即知取舍抉择,免入邪道。一切证

  悟般若菩萨,应该亲自或协助善知识破邪显正,救护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趋入正道。菩萨具足如是功德,

  即可转入第七回向位,次第而至十回向位满足。

  十回向位菩萨的修证,依十住位所证世界如幻观、十行位所证的阳焰观,复起观察:亲见一切有情起

  诸无量心所有法,于六尘相分起于贪染受用,亦起厌恶逃避;为此爱厌故,造作诸行,而不知所造一切行

  及所受用一切境法,皆悉无得无失。犹如迷人梦眠,于梦中悲欢离合,喜乐无常,而不知是梦,复于梦中

  造作诸多善行恶行。十回向位菩萨依根本及后得无分别智,作此现前观行,证实人生如梦,一切皆无得无

  失。复观自身所行菩萨道,亦如梦中广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

  道,皆是梦境所行,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萨道如梦。

  十回向的如梦观成就了,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自身的执着性也已经消除掉很多

  ,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这就是异生性永伏了。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的修行

  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再继续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

  两种无我法——唯识的增上慧学。进而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

  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要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

  愿。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的见地

  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都叫做

  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人;进入初地后才叫别教的初地圣人。

  初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唯识的百法明门,证得镜像观—— 一切六尘万法都是犹如镜像。六尘根

  本就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镜现像。通常大家都以为所看见的一切景色,一切色相都是外面的,其

  实他们根本没看到外境的色相。因为处处作主的你——第七识心非形非色,并不能直接接触色法五尘,末那

  识的你所看到的六尘色相都是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内相分——跟外面的色相一模一样的似有色相的色尘

  相。六尘在自心如来藏镜子上面显现,并非真实不坏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灭的法。一切凡夫之所以执着

  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真实的,而没有观察到六尘的虚妄,不

  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生,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这个镜像观如实的现前观察而显现出来、如实领受

  的时候,就完成初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就进入二地了。初地满心,若蒙佛神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

  于三昧中,十方诸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萨佛性得以开展,能觉照十方百佛国,能

  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听受妙法;亦能化现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有一百化身眷属

  初地之前所修证是大乘人无我,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智,与初地所证的法无我不一样。大乘之人无我

  者,即禅宗之破初参——开悟明心。能证得觉知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本来无灭;有念无念的

  觉知心之我是生灭变异的、是假我,受想行识等知觉性也是假合幻有,名为大乘人无我。而此大乘人无我

  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不证种智。法无我是证得如来藏后,依所证藏识加修唯识一切

  种智,证知蕴处界、十八界诸法之无我性,诸法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与根

  、尘、识互为缘起而有。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者,因此便能远

  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着,便能远离意识心对自己的执着,发起初地般若道种智,这才是初地所证的法无我

  。故知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者仍非初地,仍须加学法无我智——唯识一切种智才能入初地。若十回向位

  菩萨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之熏习证验不足,不能现观一切法相皆是自心所现,不能证知自心所取一切法

  皆唯内相分,执有外相分能为自心所得者,虽发十无尽愿,起增上意乐欲入初地,也是不可能进入初地的

  二地,主修持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此以前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修

  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之中,去证验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

  的六尘境相。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

  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人之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要靠人的这个能取的心——前七识,在镜像里面运

  作,才显现出六尘万法。然而这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法中运作,都在阿赖耶识的内相分

  的六尘法中运作。这是二地证得的犹如光影观。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

  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

  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

  。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

  利乐有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情说法无量当中,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犹如空谷回音——犹如

  谷响。他修学万法明门的目的,就是要证实这些:凡有所说,皆无实义;说来说去都是自心,所听闻到的

  自己法音的宣流,只是在自心如来藏中回响而已。

  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

  以便未来世再去受生,继续往上修学增上慧学。到了三地满心后,由于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

  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

  此。他在初地时发起增上意乐——发了十无尽愿,由这个十无尽愿所持,所以他发起受生愿,继续再去

  投胎;他不害怕隔阴之迷,因为他知道未来世就算忘了这世的修证,只要能再接触佛法继续修行,终究还

  会再悟,还会再修回来。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都不敢,他敢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私的原因,一个

  是无我无私的原因。自私的原因是:如果入了涅槃,就不可能成佛;因为他要的是成佛,而不是二乘的小

  果。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小“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

  !如果入了涅槃,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小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

  呀!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重新去入胎。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

  ,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

  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亿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

  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

  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

  十六心。四地,可以随意化现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

  )。可是他观察:我的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说法利乐有情,其实都是犹如水中月一

  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的每一个化身都像是一个水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犹如水月观的现观完成

  了,就成四地满心了。

  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五地依道种智对十二因缘作粗相观后,便能生起变化所成的境

  界正受。五地现观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象是有,

  其实不是真实有,似有非有,都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成就变化所成观,而转进六地。

  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依道种智进一步现观十二因缘及意生身化身等,皆自心真如变化所现

  ,成就细相观。由于这个境界正受,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

  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七地,主修方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七地修得许多的方便善巧,能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尽定

  时还要槃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

  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

  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

  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

  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于七地方便波罗蜜多的完成,所以八地菩萨

  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

  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由于这个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

  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这个愿波罗蜜多修学成就,配合如幻三昧观,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便成

  九地,主修力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九地成就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

  法无碍,亦名总持无碍、陀罗尼无碍;此谓于一法中能总持一切法,于一一法中皆能总持声闻法、缘觉法

  、大乘通教法、大乘别教法。义无碍是对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内容如实的证解了知。词无碍谓于总持法之

  一切义,能藉种种言音开显实义,展转解释,于表义名言无所障碍,乃至扬眉謦咳屈伸俯仰,悉皆能令众

  生解意。乐说无碍,谓辩才自在。九地满心位证得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

  十地,主修一切种智——智波罗蜜多。十地把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来作回向,回

  向的结果,就在色究竟天宫完成了一个大宝莲花王宝殿。十地坐上宝殿里的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

  ,十方诸佛就发动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萨,带着他们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萨眷属,来到这个宝殿里,然后

  十方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十地菩萨以及诸菩萨之顶,十地菩萨便因此而成就受职位的功德,成为法王子

  ——受职菩萨。十地满心时能够为一切众生说法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萨又

  6. 等觉菩萨的修证

  等觉菩萨应修一切种智,圆满等觉地的无生法忍,进断极微细俱生烦恼障,于百劫中广施内财外财,

  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在这一百劫当中,主要是在修集福德、在与众生广结善

  法因缘,一直在物质世间中,实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执着,使得我执的微细习气能

  够断除净尽。这等觉如来的修行法门,不是一般能修的;怎么说呢?譬如某甲来跟等觉菩萨说:“我要熬

  一个药,我的药需要一颗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颗给我吧!”等觉菩萨就得要当场挖给他,不可以迟疑。

  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

  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

  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

  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了。
  7. 妙觉如来的修证

  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

  ,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

  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

  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圆成佛道。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

  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以诸化身利乐有请,永无尽期,成就究竟佛道,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

  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

  如是成佛之道已经略述,要皆依于唯识二门——真实唯识门与虚妄唯识门,而得成办,由斯二门方

  能成就一切种智。扼要言之:成佛之道须依唯识五位渐次而进,乃至究竟地。 唯识五位之内容依《瑜伽

  师地论》所述简介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及通

  达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据弥勒菩萨此一开示便知——明心见性乃是见道位。见道之前应先

  修集几种资粮,称为资粮地或资粮位。资粮位修习满足之后,还要修般若加行,加行满足以后才可能见道

  。见道后进入见道位,又称见地。见道后,如果明心见性末彻底,还要继续参究,一直到彻底而进入通达

  地。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始也,通达地仍属于见道位,通达之后就进入修道位。修道位主要

  是修因果分、差别分、三学分等唯识行。菩萨经过修道位的修行,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

  究竟位——已经成佛。

  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和唯识五位是修学佛道的重要蓝图,未悟之前就要先自我检查到底是缺乏信心?资

  粮?还是事行?对照检查后就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努力,如何去用功修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三论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