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太平洋哪场地震将影响全球气候?

  其实我们的地理做题是有一个技巧的,但是大家去自己去发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一地理,欢迎大家来收藏哦

  表达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2题。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读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图1)。回答3—5题。

  3.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人口增长符合欧洲发达国家现状的是

  4.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初衷是

  A.鼓励生育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5.①比②人口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A.生活水平高 B.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6.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7、我国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人口容量小,其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

  A.人均消费水平低 B.光热资源少

  C.水资源匮乏 D.土地面积小

  8、下图中甲是历次我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乙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流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总数减少

  ②15-59岁人口比例上升,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③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应完善养老体系

  ④流动人口增加,应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9~10题。

  出生年月:1979年9月

  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现住地:美国休斯敦 (退休后移至) [来源:学,科,网]

  9.影响刘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社会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10.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源开发 B.劳务输出 C.气候优越 D.水源丰沛

  读右图,回答11~12题。

  1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为商业区的是:

  1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

  13.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的需求变化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变化

  14.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图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改造较为明显的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土壤 ④地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下图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园绿地

  1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梨花最早开放的地点是

  读我国某城市的重工业迁移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a、b、c表示地租分布等值线,关于各点地租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  )

  18.从环保角度出发,重工业区进行了迁移,则推断该市最不可能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不透水地表和绿地是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为北京和纽约l978—2010年两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78年北京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

  B.2010年纽约以植被层和水体为主

  C.1978~2010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

  D.1978~2010年纽约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

  20.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B.内涝概率上升 C.地下水位不断上升 D.蒸发量增加

  21、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减少就业压力

  下图示意合肥经济圈内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读图完成22-23题。

  22.与合肥市相比,淮南市

  23.随着城市化进程,合肥市的

  A.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B.交通用地减少

  C.第一产业产值减少 D.耕地比重增加

  2012年3月6日我国海关公布的数字表明,2011年我国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进口大米31万吨,我国已经成为越南大米的主要出口市场。据此完成24~25小题

  24.下列属于越南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A.科技水平高 B.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市场需求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农业劳动力充足

  25.如要减少稻米进口,需提高我国水稻的总产量,下列生产措施较合理的是

  A.大面积的开垦耕地 B.发展大型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

  C.改变经营方式,扩大农场规模 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位面积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27.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28.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读“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29~30题。

  29.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30.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不具有的条件是(  )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二、综合题(4道大题,共40分)

  31.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右图为“G城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据左图归纳出1950~2007年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2分)

  (2)据右图描述2007年与1983年相比,简述G城人口变化的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G城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5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二 澳大利亚常年植棉面积50万公顷,平均一个农场400公顷(6000亩),是我国户均植棉面积的2000倍;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三 图1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农业区域分布图”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针对该不利条件当地应提倡大力发展 农业。(3分)

  (2)据材料总结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具有 、 的特点;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双选) (3分)

  C.政策扶持力度小

  (3)图2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与下表中的 (甲或乙)对应。(2分)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劳动力投入

  (4)请你为我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33、下图中甲国为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故乡,海拔在200米以下。该国乳畜产品以质优闻名。读图,回答问题。(8分)

  ⑴图中甲国乳畜业发达,请从自然因素方面分析其形成有利区位条件。(3分)

  ⑵ 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探究甲国乳畜业比我国发达的原因。(3分)

  ⑶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乳畜业发展,请你谈谈可以借鉴甲国的哪些经验。(2分)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城市A与B相比,形成较早的是 ▲ ,简述其理由。(3分)

  (2)简述C城市中的商业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C城商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3)在C城市的①、②、③、④四处,布局工业区最合理的是 ▲ 处,原因是 ▲ 。(3分)

  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

  二、综合题(4道大题,共40分)

  (1)(2分)城市数量增多;(1分)城市规模扩大(或城市等级提高)。(1分)

  (2)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 青壮年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阻碍经济发展等(任答4点,共4分)

  (3)(5分)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任答2点,2分)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增加绿化用地;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合理规划城镇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改善交通条件。(任答3点,3分)

  (1) 3分 光照充足 水源不足 节水(每点1分)

  (2) 3分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任答2点2分) DE(1分)

  (3) 2分 混合农业 乙

  (4) 3分 扩大棉花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研发,培育良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任答3点3分)

  (1)气候温暖湿润(1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以平原为主(1分),草场资源丰富(饲料丰富)(1分),利于规模经营。

  (2)①甲国(丹麦)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②乳畜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占重要地位;③科技发达,良种奶牛多;④交通便利,便于产品运输(答案合理即可)(3分,任答3点)

  (3) ①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奶牛,提高保鲜冷藏运输技术;②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③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现代化水平。(2分,答案合理即可)

  (1)B(1分) 因为B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水源充足;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2分)

  (2)分布: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2分)条件:有多条道路交汇,交通方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市场广阔。(2分)

  (3)③ 位于城市的下风向、河流下游,位于城市外缘,对城市污染小;有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利。(3分)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卷阅读

  第I卷 客观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图是春分日正午,垂直立在北半球不同纬度四个地点的四根竹竿影子的长短情况,四

  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五艘航天载人飞船——神州十号。这次航天飞行的亮点之一是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地面的青少年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辟了我国太空教育的新篇章。太空授课北京时间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王亚平展示了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 ,加深青少年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据此完成2-5题。

  2.移居纽约(西五区)的中国小朋友苏阳要想全程收看本次“太空授课”,他最迟必须在当地时间几点打开电视机 ( )

  3.在观看“太空授课”过程中,苏阳发现电视信号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中断,请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 ( )

  A. 太阳辐射的影响 B .太阳活动的影响

  C.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的影响 D.苏阳收看节目时正值黑夜

  4.神州十号发射至太空授课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 ( )

  A.越来越快 B.先加快再减慢 C.越来越慢 D.先减慢再加快

  5.太空授课直播时,地球的昼夜分布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

  6、下图中表示南半球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且有暖流经过的是 ( )

  7、一海轮从东南亚驶往欧洲时途经新加坡附近海域,船员发现自己的日影朝正南方。那么这艘船经过印度洋时( )

  A.船顺水航行 B.船逆水航行

  C.船只逆风顺水 D.船只顺风逆水

  8、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 容正确的是: ( )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④多雨带

  C.③东北信风带 D.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9~10题。

  9.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地核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壳中

  10.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

  A.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右图为 我国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后回答11~12题。

  11.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

  12.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 )

  A.黄河流域 B .塔里木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长江流域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13~15题。

  13.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

  A.反气旋造成 B.气旋造成

  C.暖锋造成 D.冷锋造成

  14.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15.此系统易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16、下面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读右图,回答17~18题。

  17.从成因上看,山aa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D.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18.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泰山 C.华山 D.喜马拉雅山

  19.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是( )

  ①西北多、东南少 ② 夏秋多、冬春少 ③东南多、西北少 ④春秋多、冬夏少

  20.我国北方水资源相对于南方更短缺,根本原因在于( )

  A.降水量多、用水量大 B.降水量少、水循环活跃

  C.降水量少、用水量大 D.北方河流少于南方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读右图,回答21~22题。

  21.右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则图中①表示( )

  A.岩浆岩 B.岩浆

  C.沉积岩 D.变质岩

  22.右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则图中箭头M表示( )

  A.冷却凝固 B.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23.有关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效益

  B.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C.跨流 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D.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不同

  24.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环境中的 ( )

  A.食物链关系 B.光合作用

  C.能量流动关系 D.物质循环关系

  25.下列地理现象表现出的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A.沿京九铁路 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的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喜玛拉雅山的山麓到 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变化

  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26-28题。

  A.美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27.北京时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是( )

  28.乙、丙板块相互碰撞,形成( )

  A.安第斯山系 B.科迪勒拉山系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29~30题。

  29.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30.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第II卷 主观题(40分)

  31.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2)比较图中C、D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3)C地地表植被类型是 (1分)

  32.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各题。(14分)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动力。判断图中①~⑦处洋流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的有 ,在西风推动下形成的有 。(4分)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有重大影响。 写出北海道渔场的成因。(4分)

  (3)甲洋流名称是 ,它对沿岸气候的有什么影响?(4分)

  (4)从日本到美国西海岸的 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航行,简述其理由。(2分)

  3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乙地的地质构造为 ,丙地的地貌名称是 。(4分)

  (2)图中甲处地貌是先成山地后成谷地,先形成山地的成因是 ,后形成谷地的成因是 。(4分)

  (3)丙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不定项选择)。(2分)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

  (4)以下说法属于图中②环节的是( )(2分)

  A.冬季风南下 B.台风登陆江苏 C.长江水入海 D.高山冰川融化

  (5)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4分)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40分)

  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寒流经过。 (2分)

  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2分)

  (2)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且四面环海,降水丰富,集中夏秋季节;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4分)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分)

  (2)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海水中的无机盐类丰富,饵料充足,所以鱼类丰富。加之寒暖流交汇海洋中形成水障,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聚集,形成了大渔场。(4分)

  (3) 东澳大利亚暖流 ; 增温增湿。(4分)

  (4) 顺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 度较快。 (2分)

  (2) 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受到张 力,裂隙发育被侵蚀成谷地。(4分)

  (5) 海陆间大循环 ; 地表径流 (4分)

  关于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 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4分)

  北疆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河流,常在4~6月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结合材料,回答1~2题。

  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决堤

  2.“一日一峰”反映的当地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大陆性强 B.降水变率大 C.冰雪融化快 D.自然灾害多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洋流中(  )

  A.①为暖流 B.②为寒流

  C.③位于北半球 D.④位于南半球

  4.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②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C.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5~6题。

  5.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表示岩石圈

  C.丙表示生物圈 D.乙影响丙的演化

  6. 右图所示的区域(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风力和流水侵蚀显著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化坝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8.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完成9~10题。

  9.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铁矿和煤

  ②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

  ③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

  ④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

  10.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 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下图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①②③④中,能代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

  12.在①②③④中,能代表我国沪宁杭地区近年来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

  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称为人口迁移,b称 为人口从城市到农村的 迁移

  B.c不能称为人口迁移

  C.b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

  D.d主要 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4.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16.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某沿海城市附近有大型铁矿、煤矿、盐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除已建成钢铁厂、煤气厂和化肥厂外,还计划建立一批工厂,形成一个工业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将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纯碱厂、重型机械厂和煤化

  学工业基地的名称填入适当的空格中。不正确的是(  )

  ①—煤化学工业②—化工厂③—火力发电厂④—纯碱厂 ⑤—重型机械厂

  18.工厂③④与化肥厂之间,主要存在哪种地域联系(  )

  A.生产协作联系 B.信息联系

  C.商贸联系 D.科技联系

  芒果为热带水果。近年,华坪县成为云南省纬度最高的优质芒果生产基地。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影响华坪县芒果生 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0.与广西、海南 相比,华坪县发展芒果生产的主要优势是(  )

  A.生长周期长,利于占领晚熟市场

  B.水运便利,利于外销

  C.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D.生产规模大,成本低

  读美国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图甲)和中国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图(图乙),完成第21~22题。

  21.图乙中①处的农 业发展可以借鉴图甲中何处的农业发展经验?(  )

  22.图甲中c处农业类型布局在五大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城市周围,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大城市周围劳动力丰富

  C.大城市周围地租高 D.大城市工业带附近,市场需求量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综合题。(共56分)

  23.(2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70亿人增长至91亿;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人,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材料二 人口“贡献”七大国。

  材料三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39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1)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这种变化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8分)

  (2)2050年,人口“贡献”七大国中属于亚洲的有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印度,对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5分)

  (3)从材料二分析,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哪一类型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3分)

  (4)针对材料三中我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应放宽生育控制、全面实行二胎政策。对此,你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4分)

  24.(20分)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地区属于城市功能区中的        ,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4分)

  (2)B住宅区最有可能为   (填“高级”或“低级”)住宅区,从地理角 度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6分)

  (3)读小区布局图,说明B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该城市工业区布局是否合理?请说明原因。(6分)

  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近年来,银川市着力打造“西北花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引导郊区农民“退菜种花”。银川市计划建成仅次于昆明的全国第二大康乃馨生产基地,所生产的花卉色泽艳丽、品质优良。康乃馨喜光忌湿,最适宜生长气温为20 ℃左右。下图分别为银川、昆明的位置和气候图。

  (1)与昆明相比,银川发展康乃馨生产有哪些自然区位优势?(8分)

  (2)面对银川花卉产业的兴起,昆明如何保持竞争优势?(8分)

  23.解析:第(1)题,分三问。第一问考查读图、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二问考查“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记忆;第三问,人口增长过快的解决措施可以借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内容。第(2)题,考查各国所属大洲和人口增长过快的解决措施。第(3)题,解答此题需储备一些相应的知识:①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②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规模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赞成或不赞成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1)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等。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来说,要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2)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 计划生育

  (3)发展中国家。启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重视发展教育,实行改革开放等。

  (4)赞成。可以改变我国的年龄结构,减轻青壮年和社会的负担。

  或不赞成。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仍很快;将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24.解析:本题以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城市功能区布局及成因等知识及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由图可知,A地区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应属于中心商务区或商业区;B住宅区与风景区、大学区相邻,故应为高级住宅区;工业区布局是否合理,可结合工业布局原则来分析,即从交通、风向、河流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中心商务区或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高级 环境质量好,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 景区和大学区,位于城市边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交通便利,靠近公路。

  (3)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合理。位于城市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25.解析:第(1)题,银川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全年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特点是光照充足,温差大。第(2)题,昆明气温高,能够满足康乃馨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 昆明的生产规模大,应注意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拓市场等。

  答案:(1)银川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花卉品质好。

  (2)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先进的优势,加强专业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期中试卷题相关文章:

}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引发地震频发:全球变暖与特大地震有关吗?

关键提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127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这是智利3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这是阿拉斯加3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值得关注),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值得关注)、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值得关注)。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卸载的山地冰川上升,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关键词: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地壳均衡;特大地震

地球表面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90%位于南极大陆、8%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1%。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1996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22立方英里、而2006年冰川体积减少了53立方英里。10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新华社内罗毕2002417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7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中新网20081218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16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2010127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这是智利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见表1,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这是阿拉斯加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见表1,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值得关注),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值得关注)、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值得关注)。

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20110410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30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350年要快100倍。

09:报道,据悉,近日地球上出现神秘的冰川融化异象,对此,美国NASA科研部门展开了全面的调查,根据卫星图像显示,意外发现这是一座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塔库冰川。这座冰川在朱诺冰原的北部,是目前覆冰最厚重的冰川之一,同时也是阿拉斯加所拥有的几十个主要冰川中最大的一个。塔库冰川曾在上世纪保持着青少年般茁壮成长的状态,每年不断增厚,但却在如今短暂的几年中迅速由茁壮转至垂暮——甚至在去年出现了衰退现象。

       虽然塔库冰川在上世纪维持了良好的增厚趋势,却在2013年后停滞增长,更是在2018年出现了衰退——相比一直以来预测的数据短了太多。衰退出现得如此之快,甚至比预期提前八十年!为何几十年来都稳定增长的塔库冰川会提前融化?

 目前地球温度升高几乎已成不争的事实,冰川学家佩尔托称,塔库冰川的衰退对自己极为重要,因其失败就象征全球变暖的进攻,从目前情况看,显然高山冰川处于不利的战败位置。不过,这仅仅是从单个角度来看,还有的专家认为,塔库的衰退并非偶然或单个现象,其衰退最严重的时候正值全球气候最温暖的时间段。也即是说,我们应重视冰川提前消融带给我们的警醒——全球变暖问题应得到重视。

       考消息网2015年4月16日报道 外媒称,最新研究发现,加拿大西部的大部分冰川将在本世纪内融化,这将给当地淡水生态系统和水力发电等造成巨大压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6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表报告,在长达10年的研究中,他们持续观测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冰川变化,并结合大量相关参数,如地球重力场分布、降水量变化等,最终模拟并预测出未来这一地区的冰川消融过程。

  该报告预测,到2100年,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70%的冰川将消失,位于内陆落基山脉的冰川将消融90%,邻近的艾伯塔省境内也将有大量冰川消融。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过去40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科技日報紐約2010127 (記者卞晨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注:年、年、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年、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从表1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50-60年拉马德雷周期,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1800年潮汐长周期,以及2410万年冰期周期。

10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并将继续上升200。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洋壳均衡下降了43(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特大地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由图2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

两极冰盖压裂地壳

  20099月,英国伦敦曾召开了一个关于“气候对地质和地貌的影响”的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打破地球的微平衡和诱发地质灾害。他们指出,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有关。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被遏制的话,人类面临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炎热的未来,而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未来。

  水与冰对地壳的影响

  地质学家指出,气候和地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通过地球上的水-冰转换进行的,水和冰给予地壳的压力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1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吨,而1立方米冰的质量为0.9吨。如果向地面倾倒1000厚的冰盖,或者从海洋中移去等体积的水,都会造成地壳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化。因此,水和冰在地壳上的改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自然并不奇怪。

  一般情况下,地面上的水和冰对地壳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出现一些极端的、突发性的气候变化,这种作用就会变得明显,比如在冰期的开始和结束,再比如我们面临的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内部的力的平衡被打破,就很容易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

  类似的事情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在过去的65万年中,地球上大约出现过7次较大的冰期,当时南北两极的冰盖大大超过今天。由于大量的水被冻在海洋中和大陆上,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大大改变,海水面大幅下降。其直接后果就是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发生改变。当冰盖融化时,水在地球上再次被重新分配,而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和张力又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些频繁的变化中,地壳很容易产生新的断层并诱发更多的地震。

  197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查普尔研究了冰期的循环与火山爆发频率的关系。从最近一次冰期结束(距今1万年前)地球开始变暖算起,冰岛经历了4次剧烈的火山爆发,这被认为是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内的岩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的结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过去80万年中这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此外,在美国喀斯喀特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中的中纬度冰川的进退也与火山活动的增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地震活动与火山爆发有点相似。瑞典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冰期中,地壳所受的压力和张力的平衡发生变化,触发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地震,类似的事情在苏格兰和北美也都曾发生。此后,加拿大科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效应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特别说明,北美大陆应力的回弹可能是18111812年之间美国新马德里大地震的主要原因。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物理学家珍妮?索伯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布鲁斯?莫尔纳指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使得该地区地壳所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1979年当地的7.2级大地震。“这种事情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他们警告说,“在那些与阿拉斯加州相似的地区,评估地震威胁的时候,必须将地震和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考虑进来。”这对那些冰川和断层并存的地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脉。

  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架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冰盖的融化会导致海底所受的压力发生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而在这个地区的大陆边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沉积物,一旦发生地震,必然造成海底滑坡,进而引起巨大的海啸。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其规模将与8000年前在挪威西海岸发生的由海底滑坡所造成的海啸不相上下。挪威西海岸发生的那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由一次海底地震引起的,造成了三次巨大的沉积物滑坡,继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苏格兰北部的设得兰群岛附近形成了20高的海浪,在苏格兰东岸也形成了6高的海浪。目前,这个地区很稳定,但格陵兰岛的这些沉积物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重蹈覆辙。

  1997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比尔?麦圭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沉积物的岩心中获取的数据后指出,过去8万年间地中海的海水面变化与火山爆发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最强烈的火山爆发事件恰恰发生在过去15000年中海水面一直上升的时期,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区域性的事件。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格陵兰冰盖的冰芯中找到了同时期火山爆发的证据。

  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意味着以前暴露的大陆边缘将被海水淹没。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主要的海盆边缘的断层异常活跃,并触发地震,还在洋底引起了巨大的滑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北大西洋盆地发现了27个这样的滑坡遗迹,其中很多被证实是由过去15000年间海水面上升触发导致的。

  那么,这些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是否会再次发生呢?索伯和莫尔纳的研究暗示,它们其实已经发生了。最近,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和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崩塌可能是当今海水面升高的开端。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海水面将升高数米。这几乎和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海水面上升的最快速度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面临着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还将面临着一个充斥着火山爆发和地震频发的地球。

  对于火山而言,目前全世界依然活跃的600多座活火山中有57%分布在岛屿或者海岸线上,还有38%分布在海岸线附近250千米之内。这些活火山很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压力则可能来自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海水面上升。同样,大陆边缘也会因此提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引起一些不稳定地区的海底滑坡和海啸,如美国的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北部。

  科学家指出,冰盖融化和海水面上升还会引发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即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造成大规模的甲烷释放。在海盆边缘的沉积物中储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海水温度上升或者海水面上升引起的地震都会使它们分解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虽然海水面升高,海底所受到的压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但是作为比二氧化碳更加厉害的大气保温气体,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和地震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火山爆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可能使地表温度下降而减缓大气保温效应。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1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2009082015:48人民網-環保頻道报道,受氣候變化影響,美國3個被研究得最多、有著“基准冰川”之稱的冰川正在加速縮減。政府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將進一步激發全球對海平面升高和飲用水供應短缺問題的關注。

  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公布的報告說,位於華盛頓州的南瀑布冰川、以及地處阿拉斯加的沃弗林冰川和格爾卡納冰川都顯示出“快速而持續的”后退跡象。

  “它們的處境堪憂。”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家埃德·約斯伯格(Ed Josberger)說,“這些冰川連同全球的冰川一起都在縮減。”

  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報告全世界范圍內冰川融化的消息,但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為確鑿的証據。由於這3個冰川所處地點的氣候和海拔不同,研究人員可通過它們來了解北美地區數千個其它冰川的狀況。

  在20世紀初期各冰川的規模達到其最大峰值時,南瀑布冰川的體積估計為半立方公裡,約6.54億立方碼。到1958年,它的體積縮小了一半。2004年最后一次測量發現它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暖和,而冰川則在縮小。”約斯伯格說。

  除了因獨特或不尋常的當地條件造成的一些例外,美國數千座冰川中有超過99%都在縮減,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另一位科學家布魯斯·莫爾尼亞(Bruce Molnia)說。

  “自從研究開展以來,這3個冰川的質量就在不斷縮減,而在過去15年中,質量流失的速度更快了。”參與該項研究的地質勘探局科學家沙德·奧尼爾(Shad O'Neel)說,“擁有這樣一段長期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利用這些記錄來檢查和驗証未來的模型。”

  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冰川都在變小,有一些已經開始消失。過去99年來,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中的冰川已經從150個減少到26個,如果當前的暖化趨勢持續下去,科學家預測,到2030年,這些冰川就將完全消失。他們還預計,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上聞名的積雪到2015年也可能消退。

美国发生强震的另外原因在于2012年起连续四年严重干旱的发生,根据耿庆国的旱震理论,美国加州的强震正在逼近。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我在201559指出,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2015年425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1英寸约合2.5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Sentinel-1A卫星429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415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1999年到200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22厘米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见图1),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最新结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仅使海平面上升和山地冰川融化,最大的危害使特大地震频发,这是地壳均衡理论的必然结论。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07月29日14时15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北纬55.40度,西经158.00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我们在7月26日、27日和29日指出,关注东西太平洋5级以上地震遥相呼应:环太平洋地震带大范围应力调整频繁,可能是大震发生的前兆。现在已经得到证实。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1992,(4):204-40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J]。世界地质。198871):43-4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

摘要: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板块的移动可能曾经导致全球气候的剧烈改变。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从一个遍布火山的岩石行星好几次蜕变成一个孤独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气候常常会发生周期性的极端改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板块的移动可能曾经导致全球气候的剧烈改变。有证据显示就在这两次冰期发生之前,时间大致是8000万和5000万年前,都出现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块碰撞

MIT的地质学家们相信,板块运动和赤道地区出露岩石的风化大量消耗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导致全球出现显著降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30日消息,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从一个遍布火山的岩石行星好几次蜕变成一个孤独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气候常常会发生周期性的极端改变。它背后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

尽管一些环境因素,如森林火灾、厄尔尼诺或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可能对地球短期内的气候发展构成影响,但从长期视角来看,占据主导地球的影响因素则是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质学家们相信,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曾经造成地球气候的剧烈转变,并使地球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冰期。地质学研究显示大型的板块运动事件将可能导致持续时间长达数百万年的气候转变。有证据显示就在这两次冰期发生之前,时间大致是8000万和5000万年前,都出现了在赤道附近的大型板块碰撞。近期日本和厄瓜多尔等地接连发生重大地震,这可能与板块运动的活跃有联系。那么这样的情况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吗?会不会触发下一次大冰期的来临?

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古老岩层的分析,研究组的初步工作证实冈瓦纳大陆的碎片被挤压进入了亚欧大陆内部

超过1.8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两个超级大陆。其中的一个超级大陆名为“冈瓦纳”,它后来分裂为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我们再次回顾地球地质历史上的这几次冰期事件。与这两次板块碰撞事件的发生时间相吻合的是,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出现急剧下降。现在一个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地质学家们组成的研究组相信,这种由于板块碰撞导致的大陆隆起进而引发的风化作用加强消耗了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这一机制将足以引发冰期的到来。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奥利弗·雅科茨(Oliver Jagoutz)博士表示:“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在数亿年的地质学时间尺度上,气候是由板块运动所控制的,但我们并不了解这两者之间具体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他说:“我想我们可能是最早将大规模板块运动与气候转变联系起来的。”

超过1.8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两个超级大陆。其中的一个超级大陆名为“冈瓦纳”(Gondwana),它后来分裂为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这个巨大的陆地逐渐向北漂移,直到它最终迎头撞上今天的亚欧大陆。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古老岩层的分析,研究组的初步工作证实冈瓦纳大陆的碎片被挤压进入了亚欧大陆内部。

但到了大约9000万年前,非洲板块在赤道附近与一个大洋板块发生碰撞,引发一系列火山喷发——就像今天在东南亚或者环太平洋火山带所见到的情况一样。随着非洲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持续进行,大洋板块的边缘被进一步抬升,于是到了大约8000万年前,大量火山被夷平,部分洋底暴露出来。而在仅仅3000万年之后,印度次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已经几乎融为一体。

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从一个遍布火山的岩石行星好几次蜕变成一个孤独漂浮在太空之中的冰雪世界——地球上的气候常常会发生周期性的极端改变。它背后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

在以上这些事件中,新鲜的岩层在赤道附近出露地表,而赤道地区降水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岩石在经历强烈风化的过程中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组相信,正是这样的风化过程像海绵一样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削弱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最终导致了冰期的产生。

地质学家们表示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极端的,因为进行中的板块运动不断将新鲜的岩石暴露地表。他们指出,在今天东南亚的爪哇岛附近这样的情况正在上演,只是规模要比这小得多。雅科茨指出:“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的是,如果你将大量这样的岩石放到赤道,那里非常炎热潮湿,降水量非常丰富,并且你不断将土壤清除掉,暴露出大量新鲜的基岩岩层,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在按下触发全球冰期的按钮。但问题就在于,这样一个机制是否会在我们生命周期的时间尺度内发生作用。”(晨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