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一个简体汉字有没有可能也是一个异体汉字?


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它向后世展示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最终的楷书,汉字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当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民族亦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字体,它更是对周边的国家以及曾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下人们所使用的汉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汉字,而是由繁体字进一步简化而来,只是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汉字在简化的过程当中也曾遭遇了诸多的坎坷乃至挫折,甚至在最后依旧还是失败告终。

教育之盛衰,人民之智愚,无不视乎识字之难易”

1909年陆费逵用这句话阐述了当时中国教育所要面临的困难,复杂的文字以及繁琐的笔画,使得其成为了阻碍教育普及的障碍,因此推广更好记并且通俗易懂的简体字在此刻开始被提出,这一观点很快地得到了很多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宣传之下,一场汉字改革便由此开始,不过由于文字简化改革并没有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坚定支持,因此简化改革在进行的过程当中,还是遭受到了诸多的阻碍。


加上后来战争的爆发,也使得这场汉字改革被迫中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彼时的新中国有将近8成以上的人都是文盲,人才作为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储备,提高教育普及知识,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已经迫在眉睫,文字改革也就被再次提上了日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出版,在其发展的十年间,汉字改革虽然有了诸多的不足之处,然而这次汉化改革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日后的中国汉字简化打下了坚牢的基础。


不过在汉字改革中间,当时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一直到了1973年的时候,文字改革才得以重新恢复,此次的简化工作称之为为二简,只是二次简化改革并未像以前次那般成功,甚至在最后反而还遭到了诸多的批评与反对,中国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73年的时候,重启第2次汉字简化方案,在1975年的时候就已经报告给了上级,此次收录了412个简化字,对于这些字体当时的上级并不是特别的满意。

上级希望能够加入更多的简化字,只是在当时二简所收录的412个简化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民间调查之后才得出的简体,倘若再增加,只能硬造,由于许多汉字在一简的时候已经做了简化,倘若再将其进行二次简化的话,恐会对汉字体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虽然这次简化遭受到了诸多人的反对,不过在1977年的12月,第二次文字改革的方案还是通过,且在1978年的3月开始,在教科书上实行二简字。


当时二简字正式实行之时,遭受到了各个流派的严厉批评,尤其是当时的语言学家,周有光更是对二简字进行了抵触,他认为很多二简字并无真正的意思,反而是硬生生的造出了一个字体,有些简化字反而相比与之前更加的难以辨认,譬如将病字写成疒,熊字写成厷字,这些都是在二简字当中出现过的字体,这种简单粗暴的简化并不能起到起原本应用的效果,反而更加容易将其原本的意义混淆。


二简字的确将复杂的字体简化,然而却不能够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含义,反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负担,正是这些乱象导致,周有光以及王力等其他23人联名上书,要求不要试行二简草案,在诸多的压力之下,最终1978年二简字宣布停止使用,后来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开始新的修订工作,虽然在1981年的时候已经修订完成,只是在后来的研讨当中,由于各方的意见始终无法统一,导致最终的方案始终未能够实施下去。

二简字虽然在1978年就已停止使用,然而在民间所造成的影响却十分的重大,譬如文字混乱,认知困难等现象已在民间出现,最终在1986年的时候,二简字被正式宣布废除,进行了将近10年的二简改革,最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且宣告失败,虽然二简字未取得成功且在其推行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巨大的困难,不过二简字改革所留下的影响却十分的深远,譬如在二简字期许多姓氏都发生了改变,萧姓改作了肖姓,而蓝性则改为了兰性。


当姓氏的二简字使用久了之后,就变成规范,最终导致一些家族当中的子女会出现,明明有着直系亲属却有不同姓氏的现状,其中一些家族当中十分重视宗族传承,在后来的发展当中也一直致力于恢复其原来的姓氏,这些只是二简改革所带来的一部分影响,虽然整体而言,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然而他的失败以及他失败所带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首先二简字之所以会失败,其实原因便是并未遵循第一次简化中的稳步前进,约定俗成,合理化简介的原则,这些在二简的过程中并未得到实现,相反,操之过急,过度追求简化,使得汉字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一个符号,这样的简化在其最初开始就注定会失败。

在当下,关于汉字应该是简体还是繁体的争论上,依然在喋喋不休,有的人认为繁体字能够延续至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简体字却将这些精髓全部磨除,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叫嚣道:简体字是给为文盲看的,不过对于这部分人的言论,还有一部分人则声称:过于执着的纠结于繁体字,又何尝不是迂腐的象征。

时代在发展与变革中前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着前方,时代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它都是代表着时代的明显特征,简体字是时代发展以及变革下的产物,而繁体字更多的还是历史的见证者,两者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相反两者是能够共同存在的,与其争论不休,何不寻求共存之道,在保证传承的情况下,又能够让文字大幅度的推广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李光耀可以说就是一个马基维利亚主义者,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新加坡也不是一个原生态国家,他不受什么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他所有的考虑就是经世致用。

所以不要从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感情角度去评价李光耀。

1、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设置一个共通语。而英语就是很好的〖价值观中立〗的语言,不会引发个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地位之争。其次,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以及英语的强势,英语肯定是首选。

2、新加坡华人占大多数,华裔的双语就是英语加汉语。汉字本来就异体众多,新加坡华人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当时新加坡汉字非常混乱,方言字、异体字、简体、繁体并用。

李光耀政府当时认为传统汉字难写难认,也开始着手规范、简化汉字:

  • 1969年,新加坡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简体字总表》(部分),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
新加坡简化汉字和中国简化汉字的比较,大部分差不多。

3、从七十年代末期,李光耀开始接触中国,他在当时意识到中国未来会崛起,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恐怕当时全世界只有他有这样的眼光。

我记得李光耀对邓说过 ,是大意,不是原文引用,出处忘记了:我们都是无田无地的文盲后代,没有办法才到南洋混口饭吃,我们都可以成功,你们都是中国本土状元秀才的后代,没有理由不成功的。

其实,邓就是看到新加坡的榜样力量,决定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设立。

如果以大历史眼光看1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半场是西方崛起,下半场可能就是中国复兴,那么李和邓,都是改变历史,影响千万年命运的人物。

1976年后,新加坡完全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的简化字,颁布《简体字总表》、《异体字表》和《新旧字形对照表》。同时废除台湾使用的注音符号引入汉语拼音:

是我,我也会这样干呀,既然你觉得这个国家未来有前途,我们就用他们的制定文字和注音符号,用现成的,何必自己费力费神去搞一套呢?

今天,大多数新加坡华人能懂普通话和简化字,跟中国人交流毫无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记得以前看到美国外交学院的一个定量研究后的结论是:掌握一门外语,如果用金钱衡量的话,等于五十万美元。双语的优势是不言自明的。

你可以不喜欢李光耀,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将一个贫穷的国家,打造成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难道没有两把两刷子?

白人说他不民主,他的伶牙俐齿把白人怼得没话说。

――――――――――――――

规范汉字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不要听网上那些笨蛋胡言乱语什么「残体字」,什么「闭门造车,拍脑袋瞎简化」,当然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那是两难选择。规范汉字整体优于港台的繁体字的。

规范汉字是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字改革开始的。颁布多个汉字规范、简化、整理方案上分步分批实现的,过程长达几十年。

引自: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书海出版社,2001),页511,

1、《简化字总表》,最新标准的1986年10月

2、《通用规范汉字表》,最新标准是2013年版本

3、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汉语拼音、规范汉字、普通话上升到法定语言文字的高度,规定了中国的语言政策,明确母语基础教育方案。

  • GB2312——80编码方案,于1981年发布,收录汉字6763个,采用双字节编码。

  •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华人GBK编码方案,于1993年发布,收录汉字21003个,采用双字节编码。
  • GB18030编码方案于2000年发布第一版,收录汉字27533个,2005年发布第二版,收录汉字70000余个,以及多种少数民族文字。GB18030采用单字节、双字节、四字节分段编码。

所以,再不要随便认为简化字和规范汉字,就是仓促搞出来的,。其实有过激烈的学术争论,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也是键名汉字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