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豆和豆饼煮水不发酵能当营养液喷施花和疏菜吗?

豆饼水需要经过发酵才可以用来浇花,少量豆饼放入清水中,可以加入一些发酵粉加快发酵过程,将其放在温暖的地方,大概4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发酵完成,发酵时还可以加入杀虫剂能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

发酵好的豆饼水是非常好的营养液,能量和热量都很高,浇花时需要用清水稀释,按照1:20的比例搅拌均匀后浇灌在植物根部即可,但是豆饼水会有些许异味,浇完后要开窗通风,或者将花盆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

不用买,这些东西做成“花肥”,养什么花都长得旺

现在喜欢的人是越来越多,在家里的阳台或院子里,都养满了各种各样的漂亮花草。而想要这些花卉植物长得旺盛又开花繁多,在日常养护的过程中,就少不了要去给它们施肥补充营养,但是养花多了,长期买花土、花肥也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很多花友都会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来沤制花肥,来为各种花卉补充养分,照样能把所有的花养得非常旺盛。下面来了解一下,都有哪些东西可以制作成花肥使用吧。

饼肥是养花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一种,在农村很多都是自己去榨油的,像黄豆、花生、菜籽、芝麻等,这些榨油后剩下残渣,里面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把它拿回来发酵腐熟后,就是非常好的养花肥料。

可以制作成饼肥水,将榨油后的残渣装入大点的塑料桶里,然后加上清水,密封起来放到温度高有阳光的环境中发酵,中间经常打开放一下发酵产生的气体,防止出现爆瓶。一般发酵3个月左右,就能兑上清水来当作花肥,为花卉补充养分了。

在家庭养花的过程中,可能很多花友都有过发酵淘米水或者过期的牛奶来养花的经历,这些东西扔掉也是非常可惜的,可以把淘米水或者过期的牛奶,都装入塑料瓶里,再放入一些桔子皮或者橙子皮,一起发酵2~3个月,加上桔子皮发酵好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异味,等浇花时要再用清水稀释一下,然后再拿来浇花,这样不仅异味小,还不会使引起烧根。

厨房里废弃掉的各种菜叶、菜根,以及果皮、果核和烂水果,也可以把它沤制成有机肥来养花。可以把这类东西收集到一起,用菜刀切细碎一些,然后找个大泡沫箱子或塑料桶,把这些果皮菜叶之类的放到里面,再掺入少量的园土搅拌均匀,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发酵几个月,等到里面的果皮菜叶都与土壤腐烂到一起,呈黑褐色时,就可以用它来做有机肥,或者配制花土使用。

在厨房的厨余垃圾中,像蛋壳、鸡骨、鱼骨、猪骨等等,这些都是含钙磷元素比较多的材料,可以把蛋壳晒干砸成粉末撒到花盆里,能使开花类花卉开花更多。

骨头类的要先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把里面的盐分浸泡干净,然后再用高压锅蒸煮,晒干后再砸成骨粉,经常在开花的盆栽里,撒入一些这样的骨粉,能为植株补充钙磷等微量元素,可以够起到促进开花的作用。

另外,如果是生活在农村,还可以多收集一些羊粪、鸡粪等家畜粪,回来在里面掺入一些园土,然后堆积在空闲的墙角发酵半年,后期养花时,可以直接作为花肥使用,也可以在配制花土时,在里面加上一些这样的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能让花卉长得更加旺盛,开花更多更鲜艳。

想了解更多养花知识,请关注养花小院,每天与大家分享养花经验!(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沈渊如《兰花》之十二兰花的繁殖法(1)

兰花繁殖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利用营养体的一部分进行繁殖的叫无性繁殖;利用种子繁殖的叫有性繁殖。我国历来多采用无性繁殖中分株法,而有性繁殖由于授粉、采种、播种以及育苗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经验,熟练技术和具备一定设备条件,所以一般仅在科研单位培育新种时候方使用此法。

1.分株法 兰花是一种有假球茎的植物,当假球茎繁生到一定时候,即可在它们之间用锐利薄刃刀剪将其割开,再把它们分别栽植盆中,成为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分株法,按我国艺兰界习惯,俗称“分盆”或“分窠”。这种方法看来简单,但由于植物生理习性和季节限制,以及技巧上的处理,还是比较复杂和一时不容易的。现根据我国传统法则和作者多年实践中所得经验,分述如下:

(1)分株适期 分株繁殖,除严寒盛暑期间外,一般都可以进行,但最适合时期是在四月或九月前后(即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这时气候逐渐春暖,子芽尚未萌动,新根还没有生长;“秋分”前后,子芽和花蕾早已破土,萌发成新草,幼蕾长出,新根也多已长成,气温渐趋秋凉,温差小。在这二段时期内,植株容易恢复生长,对兰花分株后没有多大影响)。

盆栽兰花如培养得好,每隔三五年就可进行分株繁殖,但春兰必须要有四、五筒草(每叶束称一筒),蕙兰要有七、八筒,其他类兰花亦同此。当然,最理想的是,待盆中叶束过多时,由于假球茎不断繁衍分离,各筒之间会出现自然宽阔空隙带,这种形状在艺兰界中俗称为“马路”。生成“马路”后,假球茎之间容易自然分离,根系之间也易于分拆,这样,不致造成伤口,有利于植株各自迅速恢复生长。分株前,必须少浇水,让盆中土壤略带干些,因为泥土过于潮湿,翻盆时湿泥粘住根系,当拆垛分窠时,兰根容易折断受伤。

分株时,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伸进各叶束之间不同部位,大拇指搁住盆沿,余外二个手指随同扶住另一端盆面,倒置过来托住,用右手掌根沿着盆面四周轻轻连叩,当感到泥垛与盆松动时,再用右手抓住盆底圆孔穴,慢慢地把花盆提出,使泥垛与花盆相互分离。接着将泥垛侧放或平座在地(如根系盘曲不多,应注意泥垛突然松散,兰根受折),如根系盘曲交缠紧密,泥垛不易拆开,可用掌心沿外围轻拍,逐步松散泥垛,或用钝头竹片剔除泥土,再把盘绕根系拆散理开,放入清水中洗净(如自来水,必须存放多日,让水中消毒剂充分分解后使用,不致对兰根有所影响)》然后移放在通风透光阴凉处,让根系上水分凉干。当兰根呈垩白色时,选择适当部位,用锐利刀片或薄口剪刀竖直伸进假球茎之间切割开,此时必须注意切勿碰伤假球茎基部的幼小叶芽(因为这时呈白色叶芽极嫩,稍一碰触,极易断下)。分离后,如伤口不大,可任其自然;如伤口呈水渍状,可用过锰酸钾或硫酸尼古丁稀释液消毒,或涂上硫磺粉末,防止细菌感染发生腐烂现象。分拆“马路”时,只要把两边假球茎握住,轻轻旋转,联接处很快会自动分离。同时把其中干瘪假球茎和细小衰老根系,齐假球茎基部切割掉,如根上有一段是枯干空根,可沿着空实交接处剪去(不能剪及实根端面,以免发生伤口)。盘曲过长的根,可在根桠间剪断,如没有节桠,可在适当长度处剪断,但必须待伤口稍呈干燥状态时方能种植。一般情况下,较长的根系要小心顺其势态盘转盆中。分下没有叶的黄绿色衰老假球茎,只要仍有几支短小根,仍可留作培养,在其基部能继续萌发新苗。假球茎上面常附着黑褐色叶痕残留物,应顺势从上而下撕去。 按我国艺兰习惯,每盆兰草最起码要有二筒草,方能正常生长,如过少,植株不能很快恢复健壮生长。蕙兰等更因代谢作用强,分株时必须让叶束留得多一些。

(3)分株后的栽培和管理 分离后的植株,在上盆种植前要选择比根系伸展势态宽容的花盆,如选用瓦盆,应注意盆底孔穴大小,如过小,因兰根为气生根,喜爱通气,排水性强的环境,那就要把孔穴打大些。假如是专用大底孔兰盆,先在孔穴上用二片蚌壳或碎瓦片相对平行各遮住孔穴的一半(中间应稍留一细缝),然后再用类似材料逐层加高,构成一锥体形或圆台形(不能超过盆高二分之一)。除此外,也有用塑料网纱遮盖盆底孔穴,在上面散放一层蚕豆般大小细石粒或碎瓦、砖粒。或用烧制成的陶质多细孔碗形物倒置盖住孔穴。亦有用细竹丝或粗铅丝编扎成锥体形网座在盆底中,上面披覆几层棕丝皮,不过这种方法由于不经久而易烂,成本费用大,现在很少为人采用了。当盆底盖好后,先用细泥筛筛出黄豆般大小的泥粒,散放在盖遮物的上面,一般以盖没为止。再用细如绿豆般泥粒加覆一层(厚约1--2厘米)。最后,灌入兰花泥或疏松砂质土壤(厚度要根据根系长短和扩展势态而定),逐步加泥时用手轻微压培成锥形或馒头形,接着把根系顺势放下,并使分布匀散些。座好以后,最好要使假球茎顶端和叶束基部刚在盆口下约0.5厘米处(假如要做盆面如馒头形式,可稍高些),之后,在逐步加泥过程中,由于兰花泥质比较疏松,必须用手指顺着根的两旁把泥轻轻按时,不使窝根,直到浅埋没假球茎为止。然后再在假球茎间四周按捺,并在盆面四处微微按紧,但不能压实过紧。最后,一手扶住盆侧,另一手轻轻拍打盆沿,促使盆中泥土匀实。 如以高盆面形式(即盆面泥层垒成半馒头弧形)栽种,应以叶束基部高出盆面约二厘米,逐步加泥堆成弧形,随手将早先除下带泥翠云草铺覆在上面(不能过密),铺贴好后,在翠云草上略撒盖些稀疏干泥,用掌心按实;如用不带泥翠云草铺贴,撒盖泥层应厚些。铺翠云草的目的,主要因为它有着丛密细根,在大雨或日常浇水时能保持住疏松腐殖土壤的盆面形态,不致受到冲刷而破坏;另外,可保持盆面泥层一定湿度,以及避免高温灼伤假球茎和根系,同时还使盆面有葱绿之感,起到装饰作用。一切操作完成后,用细孔喷水壶喷洒盆面,以喷透为止。约待数分钟后,用狭长形牛角板或具有弹性竹片等(长约15厘米,底部宽约4厘米、厚约0.2厘米,顶宽约3厘米、厚0.3厘米,两侧和铲口稍薄)沿着盆沿内侧伸入泥层中,以弧形角度朝盆中央按捺,促使盆面形成半弧形,在盆面四沿留下一指宽水漕,再喷水,使高出盆面的半圆形泥堆匀称。栽植好后用标牌插在盆中正面一向,记明品种编号或写上名称,所用标牌,可用化学胶片(因不易腐烂、使用耐久),按各种形式裁剪制成,例如狭长条形、丁字形、蝴蝶形等。


沈渊如《兰花》之十三兰花的繁殖法(2)

分株后,根部难免或多或少遭受伤害,必须把盆栽移放在通风荫凉处,减少叶面及体内水分蒸发。在刚开始数天内,稍微喷些叶水,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而引起叶丛萎焉,在这阶段内,土壤不能过湿,否则容易引起烂根,稍湿润即可。约待半月左右,当翠云草叶梢吐新,可施稀释腐熟绿肥,促使根系更好生长。其后仍按日常栽培管理法。

分株后有些带根的假球茎,虽然已进入衰老期,大多不着生叶束,但只要精心培育,仍能发生子芽,长成新叶束。栽种前,先把根系洗净、凉干,所用兰盆最好用泥质瓦盆,盆口径不宜过大,一般只要让根系勉强容纳即可,如假球茎根系短小而少,可集合几个放入一支大盆中混栽,但必须用标牌扜插在各个品种的所在处,以免日后搞错。栽植时都用平盆面形式,假球茎不可埋得过深,仅用泥盖没即可,然后用喷水壶浇透,移放在通风荫凉处,约待十多天,再移放兰台养护。如遇大雨或久雨,应移放避雨地方,日后如见有新芽破土生长,立即加盖些细泥,再露再加,直至芽长叶束微放开为止,此时,在盆面上铺设些稀疏带泥翠云草,以养护盆面。盛夏时,用芦帘遮荫。如在秋季分盆培养假球茎,就不必遮荫了,相反要给予充足日照。在培养假球茎生发叶束过程中,对土壤干湿度要比一般情况下带干些。

3.芽变 芽变是植物体在个别芽中发生的遗传变异。芽变的范围很广,在许多观赏花卉中经常有出现花色、花形等方面的变异,人们利用这些变异,经过分离,定向培育,创造出许多新品种。例如在菊花芽变中选育出400多个新品种,在月季芽变中选育出300多个新品种。其他如大丽花、郁金香、风信子、百合、梅花杜鹃、山茶等都产生了许多芽变新品种,由此可见芽变对于选育新品种,确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我国自古以来所栽培的兰花园艺品种,都是从野生兰花中选择而来的。正因为这些品种源出自然有性杂交或受外界条件影响而逐步演变而成,所以在这些有机体及其组织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矛盾,在长期人工栽培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异质性变异。例如在梅瓣、水仙瓣中,同一品种有时出现“荷形水仙瓣”,有时出现“梅形水仙瓣”;在捧瓣中,有时开成“分头合背”,有时开成“连肩合背”现象,这些不稳定变异,可说屡见不鲜。对于这些异质性变异,我国艺兰界长期以来却没有予以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仅仅构成上述各式术语名称而已。著者沈渊如先生在五十多年艺兰生涯中,收集品种众多,精心钻研,探其细微,注意到这些芽变情况,每当发现有这种异质性变异,立即把它分离开,经过定向培育稳定其有利变异,为此曾在春兰“西子”中分离出二种。在宋梅、西神、绿云中分离出多种(详见书后名种照片)。更从雪莲素中分离出我国兰坛中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双唇瓣品种,由此填补了双唇瓣型空白点。另外,在桃腮素类(即唇瓣基部两侧缘,微缀淡微红晕),经常有消褪或隐约微晕,甚至褪尽,经多年定向培育后,就能稳定其有利变异。例如月佩素经如此驯养,在作者数十年中始终保持着纯素唇瓣。

蕙兰中的“分头合背”、“五瓣分窠”经如此分离,亦能固定其形式不变。

建兰中亦有多瓣、舌形变异,青岛牟力同志种植建兰,连年开花时,都是如此形式。

所谓有性繁殖,就是通过媒介,把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的柱头上面,经过受精作用,结成种子,再进行播种,繁生出幼苗。这种繁殖有着二种形式:一种是自花授粉。兰花盛放后(一般多在十多天后),如柱蕊的雌蕊已受精,上部即呈扁圆形态,随着,下部子房逐渐膨大。

但在兰科植物中,由于生殖器官部位构造关系,大都不能自花受粉。另一种是异花授粉,主要依靠昆虫媒介。因为兰科植物是聚药蕊,有粉盖包被花粉,除非受到适当压力,花粉不易脱出,又因花粉块大而少,而子房位于雄蕊内面的柱头下面,花粉块脱出后,不易落在雌蕊上,相反大多落在地上,因此必须依靠昆虫。当蜜蜂沿着兰花的唇瓣和柱蕊下面的空隙进入内部吸蜜时,背部触及花粉盖,促使花粉块溢出,被蜂背上的粘液粘住,当飞入另外花朵内吸蜜时,背部又与此花的柱蕊分泌的粘液体接触,将蜂背上粘住的花粉块粘去。就这样把花粉块带到另一花朵上。如此往复粘取,使花粉着落在柱头上,经发芽,形成花粉粒,生成花粉管,进入子房而受精结籽。但依靠昆虫传粉,有一定局限性,故亦可用人工授粉:先用镊子钳除其花粉盖,或用硬纸片刮掉,接着把另一朵花上的花粉块刮下,用纸片接住。随手将选定授粉花朵的柱蕊和唇瓣撑开,用镊子摄取花粉放入柱头上,被柱头上的粘液粘住,然后把唇瓣和柱蕊恢复原状。

授粉后的植株应放在温暖通风之处,且比一般植株稍增加些水分,促使增加其体内养分流动,但在花朵上,尤其柱头上切忌碰着水,以防腐烂。经过三,四天后,如受精,花瓣即呈萎焉状,约待半月以后,如见到子房有膨大现象,说明已受精成功。这时,可将残留萎焉花瓣全部剪除,以免霉烂而发生传染。地生兰的果实,自经授粉之后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6-12个月的时间。成熟的种子,如果贮藏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保持生命力达半年之久。


沈渊如《兰花》之十四兰花的繁殖法(3)

分为有菌播种和无菌播种法二类。所谓有菌播种法,认为兰花根附有根菌,必须利用附有兰菌的环境中方能发芽,例如Bernardh和Burgeff在1909年指出,兰花种子只能在内生根菌的帮助下才能发芽,而且,一种兰花的种子只有在本种的根菌存在时方能发芽,根菌并可以促进幼苗的良好发芽。这批根菌研究者认为兰花和根菌之间存在着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根菌是给植物吸收和运送水分和养料的,而植物供给有机食物给根菌。Burgeff将兰花根菌分为二类:胞内根菌(Tolypophagy)生长在细胞内的,菌丝体在细胞内被杀死、吸收,当作食料;胞外根菌(ptyophagy)生长在细胞外,只有个别特殊化的菌丝穿入根内细胞中,进行胞质逸出,供给根部营养。

利用盆栽兰花原有的盆面上湿润环境,将兰花种子直接撒播在苔草之上,保持湿润,即能发芽成苗,这种直播法对蕙兰类较相宜。但是,由于日常浇水,细小种子容易被水滴冲掉或混挤一起,出苗后难于管理。其次,当兰花进房过冬养护期间,必须经常浇水,控制一定湿度,否则对种子幼苗或萌发有一定影响。但盆栽兰花若长期处于湿润环境中,会影响它的正常生长和翌年的花期。所以这种法出苗率既低,成效亦差。

另一种为瓦钵播种法:在有泄水底孔的瓦盆内,先放置约五分之二深度的碎瓦块、粒,便于排水通气,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木炭,然后加上一层兰花泥(酸性腐殖土),最好利用盆栽过的土壤,因为其中附有兰菌,有利于种子发芽。将土稍微压实,土面敷设一层青苔,待其茂盛生长后,把兰花种子均匀撒布在青苔上面,用喷雾器喷湿,盆上加盖玻璃板,安放在温室中,春暖出房后,应放置在稀帘棚下,但要注意经常保持盆内基质润湿。另外,亦可在播种前,先把上述盆放入深及盆腰的容水器中浸数分钟,使基质吸足水分后,再把种子均匀撒在苔面上。约经过半年多时间,即可发芽出苗。

这是利用无菌培养基进行播种。由于科学日渐发达,国外有一部分根菌研究者和植物生理学家,对兰花种子必须在一定根菌条件下播种发芽持相反意见,Knudson在1930发表了他自1922年以来所做的成功试验,指出兰花在无根菌情况下,供给可溶的糖份,种子是可以发芽的,而且幼苗在无菌、无糖的人工栽培下,也能正常生长和开花。Curtis并指出兰花根菌无所谓特殊化,在一株兰花根中可以分离出几种根据,同时一种根据也可以存在于几种兰花之中,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共生关系。根据在兰花根内只是寄生和寄主关系,兰花从它的根部真菌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1939年Curtis又总结了在适当的矿物质营养可溶性糖和酸度之下,兰花没有菌类或其他微生物的帮助照常可以发芽成苗。北京植物园吴应祥同志在1961年开始,对建兰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良好成果,现作介绍如下: 近40年以来,世界各国播种兰花的培养基被大量介绍出来,直至今日,仍不断有补充和修改,而对我国兰花种子发芽的最好培养基,如下述三种:

以上二部分分别溶解之后,混合在一起,但必须注意如当未溶解时即行混合,易生沉淀。

混合后再加上蔗糖20克和洋菜15克。

柠檬酸铁(或酒石酸铁) 0.028克

选择好培养基之后,将各种成分用天平秤好,倒入烧杯中,煮沸,溶解。测其酸碱度并加以调节,使适合于要求之值。溶解后之培养液注入瓶中或管内,用棉花塞住瓶口,然后再放入高压蒸气消毒锅内消毒。在每一平方厘米1.2公斤的压力之下,消毒20分钟即可,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洋菜将失去凝固性。在消毒时,其他用具也应一并放入锅内消毒。经高压消毒之后,将玻管或瓶取出,放在清洁之处,并使其呈30度左右的斜面冷却凝固。然后在无菌工作室及无菌接种箱内进行接种,室内用0.1%的酒石酸溶液喷射,使空气中的菌类孢子及尘类附于水汽而降落地面,另用2%的硫酸铜溶液或4%的福尔马林溶液撒抹无菌接种箱的内壁周围,并用200A的紫外线灯照射1-2小时,使室内彻底灭菌。

由于兰花种子本身往往带有很多的杂菌孢子,如果消毒不严,则播种后数日,培养基内容易滋生霉菌。但是,如消毒太过,则种子也将被杀死,因此种子消毒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常用新鲜的漂白粉(CaC12)溶液消毒,方法是用10克的漂白粉溶解于140毫升的水中,过滤除去不溶物和杂质之类就可应用,用该溶液浸泡种子10-15分钟即可播种。也可以采用过氧化氢(即双氧水H2O2)3%的溶液浸泡20分钟,然后播入培养基内。目前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前面谈过,兰花种子有一层不透水的种皮,往往使种子漂浮在溶液之上而不能彻底消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用抽气下沉法:利用真空抽气机,将种子和消毒液放入抽气机内,把空气抽出,种子就可逐渐下沉。另一种是先软化种皮:将种子放在密闭器内,经常在种子上滴水,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水才能透入种皮;或者可用加浓酒精方法处理,在种子上滴数滴浓酒精,则可使种子下沉消毒液中。


沈渊如《兰花》之十五兰花的繁殖法(4) 播种应在无菌工作室中的无菌接种箱内进行。先将经过消毒的种子用白金针挑入培养基内(白金针应先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消毒,待冷却后方可使用),如种子数量不多,则可将种子直接倒入培养基内。如果种子很小,可用粗的注射器,以打针注射的方式把种子注射到玻管内。应当注意,如果用3%的过氧化氢水和种子同时注入培养基内,过氧化氢的量不能太多,因为太多了可能有二种坏处:第一,溶液过多,往往因玻管倾斜时使溶液流入棉塞之内,以致引起霉菌由棉塞入侵。第二,过氧化氢水过多,势将长期保留在玻管内,时间一长可能使萌发的嫩芽遭受药害。但对于干旱季节过长地区,过氧化氢水也不能过少,否则培养基易于干涸、收缩影响发芽。 播种时,种子不要播得过多,宁可少播一些,以免出芽时过于拥挤,尤其在播种附生兰类种子时,更要特别注意。播种后随即将瓶口塞住,棉塞不宜过紧或过松,塞入瓶口长约3厘米左右。管口外的棉塞部分,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下,包上一层消毒过的棉花或纱布,防止杂菌入侵。消毒棉花或纱布时是以硫酸铜30克、甘油10克、水100毫升浸泡过的。用消毒棉花直接塞瓶,效果并不好,有时硫酸铜碎屑滴入培养基内,使幼苗枯死;有时则因硫酸铜的腐蚀性很强,棉塞腐烂,不易取出。在瓶口的消毒棉花和纱布之外,再包一层玻璃纸或尼龙布,用橡皮筋或绳捆住。玻璃瓶或管上贴上标签,注明兰花种类、号码和日期,并在标签上涂上一层石蜡,以防发霉,或日后难以辨认。这样,播种工作已算结束。接着,将这些玻瓶或管移入温室中的木框或架上,保持清洁干净,适当遮荫,防止阳光直晒,并要避免水滴进入。木框、架仍以30度左右的倾斜度安放玻瓶或管,保持25℃左右的温度和40--60%的空气湿度,随时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和过度干燥。如果天气过于干旱,最好在木框内放置水盆,让盆内水分蒸发,可保持湿度。 2. 种子发芽与幼苗管理 兰花种子在播种后,要经过半年到一年才能发芽,发芽最快的附生兰也要2-3个月,地生兰中墨兰(即报岁兰)在3月上旬播种,到8月底方开始出芽,为时六个月。兰花种子发芽时,并不出现胚根,最初只是胚渐渐膨大,种皮的一端破裂,胀大的胚呈小圆锥状,称原球体(Protocorm),从破裂的种皮逐渐伸长。原球体的基部和中部不久出现许多丝状的突起(Papillae),这与吸收水分和养料有关,接着原球体顶端逐渐凸出,形成叶原基(Leaf primordiu)。此时,整个种子由浅黄色转变为绿色,叶原基逐渐长大成为叶片,一般在叶片3-4片之后,才出现真根。但在叶子有3-4片时,往往因发芽过多而拥挤不堪,培养基也逐渐被消耗,此时必须进行分苗工作,先配制适宜培养基,方法如前播种的一样,然后将幼苗分植于新的培养基内。这项工作也是要在无菌接种箱中进行,并严防杂菌侵染。 兰花幼苗经过1-2次分植后,约经1-1 年的时间,有5片叶子和长有数根真根时,须移出瓶外种植于培养土内。培养土可用干净的细砂1份、木炭土1份混合而成,最好在事前经过蒸气消毒。幼苗出瓶时,必须把培养基的洋菜洗掉,并用0.2%的赛力散消毒,然后再种植。盆不宜过大,以5-6厘米口径的为佳。种植后,放在湿度高,并有遮荫的地方。在最初2-3周内不必浇水,每天只用细孔喷壶喷些清水,并每周喷洒0.1%的赛力散溶液二次。经2-3周后,幼苗已生新根时,就可浇水,待生长稍大进行换土,这样精心管理,数年之后,就可以开花了。 在播种和分苗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注意杀菌消毒工作,如果一经霉菌感染,播种即遭失败。 兰花种子从发芽至幼苗成长开花,须经过8-10年之久,在这样长时期的管理过程中,要求耐心细致地经常注意温度、湿度、空气、阳光以及培养土等是否适合兰花幼苗在各个生长阶段中需要。兰花由种子繁殖到成长开花,虽然要经过8-10年,但用无性繁殖的分株法,一株兰草经过这几年也不过分成3-4株,而播种则能获得千百株。因此,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措施仍不失为多快好省的方法,并且在改良和培育新种方面亦能起一定作用。


沈渊如《兰花》之十六兰花的栽培与管理(1) 园艺上的兰花都是把天然的野生兰花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培养成许多园艺品种。由于种类不同,各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又因各类兰花的产地、生态和习性不同,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符合它原有自然环境中相似因素外,还需要研究培养技术。为了使广大艺兰爱好者和读者们对于养好兰花有一整体概念,以便很快掌握它,本章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主要几种兰花的通性和培养,管理等介绍要点如下: 地生兰的原是环境是生长在山林幽谷之间,地势高爽四周有树木遮荫,构成湿润的小气候,温差小,空气洁净。当引种驯化盆栽后,非要有一定相似环境方能栽培得花繁叶茂。目下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绿化工作又一时不能相应跟上,都市空气受工厂和交通工具排出废气污染,由于这些因素影响,所以,在都市中培养兰花一般都不及郊区生长得健壮,但是,只要改造四周环境,加强技术措施,还是可以弥补的。在城市中,如有高墙深院或天井等空旷地带,是比较理想的养兰场所。地栽或盆养兰花,宜面朝东南方向,这样即可及早受到朝阳,中午太阳当顶时,恰被芦帘遮荫,没有多大影响,当落日偏西时,又被高墙阻挡。如在屋顶或楼层阳台上盆栽养兰时,除在上面遮荫外,靠西北向更要张挂荡帘,以防落日斜照或灼伤兰叶、根等。兰圃可利用山麓或林间的良好自然环境,但仍应注意回避西北夕照和寒风吹袭。所以,在建圃时,东南向围墙或树丛必须低于西北向。兰室的最理想地点,应建造在园圃的后半部或庭园一角,这样布局有利于观瞻。总之,在选择养兰场所时,要注意受露、避烈日、透风、忌烟四点,方合乎要求。 兰圃场地,除人行步道为了工作中便于操作,可铺设砖地或水泥路面外,凡在荫棚架下,宜铺设煤屑、砂砾、碎石等,以便利排水和保持一定湿气上升,又可减少杂草丛生,减少害虫、霉菌等躲藏、繁生机会。 (二) 露地栽培 1. 树荫地栽养兰 利用有稀疏树荫的屋前、墙隅或园庭假山石隙间,直接种植在地上,但必须挖除原有瘠薄粘土,换入疏松腐殖土或良好田土。进入冬令时节,在根部泥面上铺盖一些稻草,以免冻伤兰根,假如有严寒,还需在叶丛上面敷设草帘或其他松软遮掩物,以防冻害。这种地栽养兰除盛暑酷寒期间务必加强管理防护外,一般都可粗放,任其自然生长,但仅局限于不具瓣型的粗种。否则,稍有疏忽,珍贵名种一旦遭受损失,实为可惜。翌春天气转暖时,方可揭除御寒遮掩物。经过多年生长后,只要适时浇水、施肥,它的适应性还是比较强的,能年年盛花,幽香飘远,实为点缀庭园佳品。我国历代骚人墨客对此常有描述,可见自古至今,由于地栽养兰颇多自然风光,别具雅趣,深得广大人民爱好。但是,在布置地栽养兰时,除考虑布局的静幽外,对各种兰花的习性----如春兰喜偏阴,蕙兰宜稍阳,秋兰寒兰、报岁兰等更不宜受冻,都要结合本地区气候布置,否则讲功亏一篑。 也就是指荫棚养兰。凡是盆栽兰花最好不要直接座放在地上,因为容易受到虫害和杂草丛生滋扰,尤其当夏日骄阳揪热,地温上升,或雷暴雨、梅雨季节,湿热上升更大,容易蒸坏兰根,更因地面缺少通风,不利气生根生长。假如受条件限制,可用一只空泥盆倒置地上,再把盆兰座放在上面,减少上述影响。最理想还是放在预制木质或水泥板搭成的兰台上,便于上下对流,不断供给新鲜空气,促进兰花呼吸作用,增强代谢机能,积累养分和能量和制造,使兰花生长健壮,又可避免了蚂蚁、蛞瑜等侵害兰根、叶之患。日常还需保持花盆外沿清洁,既雅观又减少了菌类和低等植物繁生机会。 (三) 室内培养 兰室主要作为地生兰越冬之用。由于兰花产地和种类不同,习性亦各异,所以对进房时间和越冬期间的室温要求亦有所不同。 地生兰类一般讲来,只要气温不低于7-8℃,大都可以露天栽培。按江浙一带习惯,在“立冬”以后,先把要求气温稍高的建兰、秋兰类、寒兰和报岁兰等搬进室内培养;一些有花蕾的春兰和蕙兰移置在廊檐下或避寒地方,以免受初霜侵袭,影响花蕊发育;“小雪”以后,将由假球茎培育出的盆兰和瘦弱小草(尤其属素心瓣的兰花)逐步搬进室内,安放在靠近窗口兰架上,以便于受到阳光照射;“大雪”以后,全部盆栽兰花都要搬进室内养护了。进房前,先把每只盆的周围洗汰干净,既可防止泥污沾染虫卵、霉菌等,又显得清洁雅观。小盆矮草放在台上前排,大盆丛密兰草放在后排,每盆之间应相隔一段距离,使彼此叶丛不碰在一起,这样便于阳光透射,兰丛之间通风透光,有利生长。 地生兰在室内越冬管理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要特别注意,一般讲来,室温应保持7-8℃以上,最理想应保持在10-15℃。进房不久,如天气尚未严寒结冰,中午前后应将南窗敞开,后面只能敞开小气窗,便于室内流通空气。傍晚时,如室温仍高于5℃,只须把窗户虚掩,或者把前后小气窗半开;如低于5℃,应把窗户全部关闭,以防不测。室内除挂有寒暑表测温外,又可放置几只水缸作为简易测温之物,既简便又应验。其法:如缸面水层没有结成薄冰(俗称鸡爪冰,即水面略有稀疏鸡爪状断续薄冰层),而室外已结薄冰,此时除中午前后阳光普照时可半敞窗户促使空气流通外,余者多应紧闭门窗。以免寒气侵入。总之,以水缸中水面结有薄冰与否,作为寒冬季节启闭门窗的标准。当进入隆冬季节,除无风晴日中午稍半开门窗略为透换空气外,待太阳稍偏,立即紧闭门窗,临晚前再加挂棉布帘。如室温降至5℃以下,就要设置加温设备,按民间传统做法,可在室内放置由炭屑模压制成的炭基火盆数处,或用有烟囱的煤炉加温,因为煤气对兰草有极大毒害作用。 交春之后,气候逐渐转暖,在风和日丽的中午,兰室门窗可全部敞开,午后二时左右,仅开南窗半扇,夜幕降临前仍须全部关好。若室外气温在2-3℃,朝南气窗可任其虚掩。在这期间,兰室室温最好经常保持在10℃左右,因为如果温度过高,对“借春开”(即春兰的早花品种,由于室温过高,往往提早开花)的花朵容易早萎,或出房以后遇到春寒时,盆面上翠云草嫩叶丛容易冻坏。初春,仍有春寒不断侵袭,兰花各组织皆感春暖而生机萌动,此时更应随时注意防寒工作。否则,对花蕊的生长,以及今后花形优劣都有严重影响,甚至冻伤兰根。 “惊蛰”以后,凡没有花蕾的春兰和蕙兰都可出房,搬置在露天台架上,晚上在棚架上,晚上在棚架上加盖芦帘,防御霜寒。遇有雨天,可任受畅淋,在这湿润环境中,各组织迅速恢复正常生长。凡带有花蕾的各类兰花仍应留在兰室内养护,待“清明”后,方可搬去室外培养,但在晚上仍应遮盖布幔或厚帘防除晚霜侵害。



沈渊如《兰花》之十七兰花的栽培与管理(2) 在室内养兰期间,尤其在严寒季节,对盆栽兰花的干湿度必须特别注意。此时盆土可比露天栽培时略带干些。何时需要浇水,可视盆面上翠云草是否显得苍翠挺拔,或者看盆面表层泥土如呈粉末松散状态时,将盆兰搬下,座放地上,沿着盆面沿口水漕浇水(切忌沾湿叶部或侵入叶束内),或搬去室外向阳避风处,用长颈细口水壶浇水,也可把兰盆放在水缸中浅浸数分钟(以浸及盆腰为限)。在浇水时,如沾湿叶片或侵入叶鞘中,应及时用干布揩抹水痕或让阳光晒干后方能搬回室内。由于长期放在室内培养,叶面常沾有灰尘,有碍呼吸作用,可选择晴暖天气(气温在6--7℃以上,在中午时,分批逐盆搬去室外阳光下,用细孔喷壶喷洒叶丛,洗涤尘垢。待水渍干后,再搬回兰室中去,这是十分重要之点,否则,沾湿部位,容易发生焦黑,枯萎而死。 在加温期间,往往引起室内湿度不够,叶丛显得干燥现象,翠云草嫩叶憔悴,这时,说明室内湿度不够,就应及时在通道和墙上喷洒清水,或用毛巾布之类一头浸入容水器中,另一头悬挂起,通过布上水分散发,增加室内湿度,借以减少植株有机体内水分蒸发。总之,在室内养兰时,盆栽兰草和盆面上所缀翠云草始终要象在室外培养时一样葱绿苍翠,这样方有利于生长。 (四)兰室 兰室一般仅作地生兰的过冬御寒用,另外亦可利用它作为开花期间陈列名种展览室。地生兰对温度要求不高,一般情况下,室温能保持10℃左右即可。 1.位置 首先要选择高燥、通风向阳地点,以朝东南向最为理想,室后靠北一侧要多种树木或有高墙,便于阻挡凛冽北风。无论业余爱好者或公共园林、苗圃的兰室都应建造在庭园一角或丛密的树木前面,这样即可避免寒风吹袭,又不碍观瞻。另外,还要注意远离烟囱,避免煤气和烟灰对兰花的侵害。 2.兰室的形式和结构 兰室,可分为普通瓦房、玻璃温室,和简易靠墙单斜地箱三种。建造时主要注意保温和通风,所以,结构应严密并敷设加温设备,借以调节室温,前后窗户可以灵活开关。 我国传统兰室都采用具有保暖性强的瓦房或有泥墁平顶的房屋。如用玻璃温室,室温不宜过高(以在15℃左右最为理想),根据近代实践经验,在玻璃温室中越冬,由于温湿度好,兰草生长比普通兰室中生长得健壮,但是,要加强开窗通风,否则玻璃屋面内汽水滴凝聚过多,容易滴落及叶丛引起腐烂或焦斑。至于夏兰、秋兰、寒兰和报岁兰等虽然具有保暖性强的普通瓦房中亦能安全过冬,但由于它们对温度要求比春兰和蕙兰稍高,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最好用温室养护过冬。民间业余养兰者们培养盆栽数量少,如系老式住房,必须把门窗隙缝糊上纸条,防止寒气侵入。如系专门泥墁平顶兰室,朝南正面应多设长窗,便于阳光透入,并在前后窗户上端开小气窗,利于通风对流作用。 为了保持室内湿度,在专用兰室的兰台架下地表,应铺设粗沙砾,以便排除日常浇水过程中漏下水分,亦能保持一定湿度。如考虑到日后兼作陈列室使用,可铺成砖地,至于水泥地坪,因不易排水,又隔除地气,并不理想。 兰室内的花台,有木架、铁架或用水泥制成,这些台架除专用固定形式外,也可利用原有在室外栽培时的装置搬回室内使用。兰台形式,最好采用平台式,因为在日常管理操作时比较方便;阶梯式虽然受光好,只是利用面积浪费些,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总以受阳光多、上下便于空气流通为目的。 专用兰室大小可根据所养盆数和发展前景而定。兰台长短、阔狭亦可根据室内面积灵活布置,但总以操作方便、通风透光为宜。 如业余养兰者因居住条件所限,可利用室外朝南向阳沿墙处,一面借墙,另三面用砖砌成单斜式地箱,面积大小,按盆钵多少而定。地箱上面,斜盖灵活关闭的木框玻璃窗或塑料薄膜窗。兰叶长而高的应座放在倒置空花盆上或叠成有合适高度的砖块、条木、水泥板上,低矮的逐行向前排列,所有叶尖或环叶顶部都不能触及窗面。在严寒季节,每当气温过低或风雪日子里,斜窗上必须覆盖足够防止寒气侵入的草帘或其他遮盖物。在天气晴和时,尤当立春以后,当阳光普照时,应及早揭除御寒遮盖物。临近中午,靠墙一端窗沿用木块或其他物体搁起,露有寸余隙缝。如天气晴和无风,可将盖窗全部揭除或半掩着,以便寒气侵入。日常还要注意窗内玻璃面上不能凝聚过多水滴,否则滴下叶丛后,沾湿部位,会发生烂斑,逐渐枯死。 3.加温设备 主要在数九寒天,气温过低时,为了确保兰花正常生长所必要温度而附设的。 (1)明火 这是最简易的方法,适合于业余养兰者或盆数少,以及受条件限住地区使用。使用时,先在兰室内适当地方设置火盆(有铁制或陶质缸等)。加温前,先在容器底层放些冷灰,如用陶质火缸,灰层要厚些。然后把燃旺的炭基(由炭屑拌和少许泥土经模压制成的圆柱状形体)放入数个,接着在上面添加一层未经燃着的炭基,根据火候,不断添加;亦可用散块炭放在火盆中燃烧加温。但这种方法,因火苗乱窜,持续时间又短,必须有专人看守,并且要远离兰台,以免发生灼伤靠近兰草。用炭基火炭块燃烧加温,虽然没有煤气发生,但由于直接在室内明火燃烧,势必影响湿度,这是缺点。 (2)火龙 在兰室墙外设置一付火灶,灶上放一水锅,水灶烟道接通兰室中地面上的烟道(用砖块砌成或水泥涵筒衔接成),通向另一端室外的烟囱。利用烟道散发出热量达到加温目的。这种加温设备,特别要注意烟道不能漏烟。 (3)暖气 利用锅炉房热水通过管道散发出热量。由于依靠机械控制,随时可以调节合适温度,且散热均匀,故兰室内不易发生干燥现象,是最理想的加温设备,只是费用较大;仅适于大型温室使用。有家庭暖气或暖炉时,可利用使兰花安全过冬,一举两得。 至于近代空调设备和各种电热、红外线取暖器等装置,对植物发育非常有利,但费用高昂。


沈渊如《兰花》之十八兰花的栽培与管理(3) (五)棚架和兰台 兰花习性喜爱阴凉、透风之处,假如没有适当庇荫,任其受阳光不断曝晒,叶片发黄、粗糙,尤其在炎热季节,更易晒焦叶尖,甚至枯萎死亡。为此,必须按照兰花庇荫习性,设置荫棚设备。搭设荫棚,可根据所在场地大小和周围环境而定。如系私人庭园,四周有围墙,荫棚高度有三米左右便够了,总之,以通风透光为主。荫棚结构所用材料,有用粗毛竹或耐烂树材,也有用角铁、水泥柱的,后者比较经久耐用。搭好后,棚顶放上遮荫帘子,可依棚架大小、长短编制,多采用棕线编成,有单扇或多扇联接而成。用草绳编制芦帘经不起日晒雨淋,很不耐用。如荫棚面积短小,亦可用竹丝帘,不过造价较高,颇不合算。 帘子可分稀、密二种,根据兰花在不同季节要求的光线强度而定,在春秋两季可使用稀帘,盛夏炎热期间使用密帘。使用时又可分为灵活式和绳卷式两种,前一种仅用手或竹杆将帘子挑铺展平,二端用绳索临时缚住固定,当日落前,收拢园轴状,留放在棚顶一端或搬回室内,避免夜露雨淋,以延长帘子使用寿命,操作比较麻烦;后一种,先在帘子两头各缚上一根细竹杆,一端先用细绳将其固定在棚顶横梁上,在另一端横梁上按一定开阔距离缚上二只定滑轮(俗称葫芦),再用二根足够收放帘子的粗棕绳分别通过定滑轮,沿着帘子圈绕过去接牢另一端的帘子竹杆上。这样就可以将帘子展开和卷上,运用自如,灵活方便。 遮荫芦帘,除作为日常庇荫外,在早春和晚秋夜间,亦可防止霜害。另在兰花花蕊含苞待放前,必须有适度散射日光照射否则花色黯淡,所以亦可作为花期养护之用。 除芦帘荫棚外,又需备有一种人字形布幔。在黄梅霪雨期间,雨水过多,湿度过高,兰草容易发生黑斑病,或造成新叶徒长孱弱。又如盛夏期间,常有雷暴雨侵袭,雨滴大而急,容易冲坏盆面泥层(主要指具有高盆面形式),露出兰根,此时恰值新根滋长,如来不及补土壅培,受暑热蒸晒,极易受伤。为此,最好在兰棚设置一个可随时收敛的人字形布幔作为暂时庇护场用,一待雨过天晴仍需随时收去,改遮密廉。这种布幔除有上述作用外,在蕙兰等大排铃时,可避免受雨淋而影响花品的良好养护设施。 兰花台架,可分为阶梯式和平台式。另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把盆栽兰花就地座放在地上或倒置的空花盆底上,或放在由砖块、石条砌成的台阶上。这种仅供业余养兰爱好者使用,但设备简陋既不雅观,又因离地太远,通风差,容易遭受虫害,更易受暑热蒸害。所以,一般都采用远离地面的平台式兰架,其高度以一米左右较为理想,台面宽以1--1.5米为宜,过宽,在日常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操作管理时不方便。各平台之间必须留有通道。搭置台架时,先用砖石砌成4--6个牢固台脚,或用水泥管作为台柱,然后横搁上足以负重的粗木或水泥条,再将粗约7--8公分的方木条或阔约20公分水泥板(最好在板中央有一条纵向宽缝,便于泄水和促使上下空气对流),逐一搁在上面。每根木条或水泥板之间都应留5--7公分间距,便于兰盆底孔对准缝隙,利用通风、对流和泄水作用。安放盆兰时应避开棚顶横、纵梁木,否则和重新添植翠云草等手续,浪费工时。 另一种为日本流行的吊架式。先用木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狭长形框架,盆兰悬座在框架中间。每个框架都是只容单行排列。这种吊架式以私人玩植少数盆兰时使用为妥。它的特点,通风透气性强,又可作为兰花开花时作为架设观赏之用。 上述各种台架,除作为日常露天置放盆兰外,越冬期间亦可移置室内。为使耐用,所有木质条、板必须要能更换,并用桐油涂抹,以便在进房或出房时分批洗汰干净,达到防腐保护作用。水泥板虽然经久耐用,但在炎热季节不易散热,又当雷暴雨后蒸散出的热气大,对兰草有影响,所以在条件许可下,以木条作台面比较理想。 (六))兰花盆钵 培养兰花,除露地栽培外,为了便于管理和欣赏,需要有合适的容器,既能起到美观作用,又要符合兰花习性的要求。按我国的习惯,用各式各样的花钵,按花钵的材料,主要有下列几种: 1.瓦盆 这类盆钵,是用一般粘土坯烧成的,吸湿性较大,透气性强,排水良好,常用于盆栽花木。在烧制时没有印过水的为红色,质地松脆,经常年使用后,盆体表层时常自然驳蚀,不耐久用,牢固性较差;另一种盆,是经过印水的,呈灰黑色,质地比红色坚实,瓦盆形式有敞口、高腰、小底等多种。口径由5--30厘米不等。这类盆虽属价廉物美,但因形色不美观,如当作室内观赏或陈列展览时,应另外套上形式优美、色彩相宜的盆钵,借以衬托出兰花的秀姿神韵。 2.瓷盆 由瓷土制坯烧成,质地细腻,色泽光亮,有青花、宝兰、均红、全白、乳黄、豆青等色泽以及冰纹等等。形式有喇叭口、斗方、签筒、鼓形、圆碗形,以及海棠和多角形等。这类瓷盆,由于质地紧密,透气性极差,又不易散发水分,故一般多作装饰套盆之用。 3.釉盆 这类盆是先由陶土制坯,再在外围涂抹上彩釉烧成。其色泽光润多彩,以均釉、白釉、兰釉等最为常见。形式繁多,且有贴花、半釉、彩绘、浮雕等。为养兰盆钵中使用最多之物。 4.砂盆 由于质地不同,有紫砂、红砂、白砂、乌砂、铁砂和梨皮泥等。形式有金钟式、海棠边形、锅底形、喇叭形口等。砂盆色泽古雅,质地坚实,比瓷、釉等花盆透气性强,是艺兰界广泛采用的盆钵之一。


沈渊如《兰花》之十九兰花的栽培与管理(4) 5.蛇木钵 由蛇木树干材制成。蛇木树盛产我国台湾省山岳中海拔二千五百米地带,学名为Alsophlia pustulosa,Christ,又名兰盆树或笔筒树,属沙罗科(Cyatheaceae),是一种羊齿植树,树高可达二丈左右,最大直径可达二尺多。干材中空如竹,截成段,挖除其中残留木质部,再经刨光加底,即制成兰盆。新的蛇木盆因组织疏松,通气性良好,又容易排水,最适宜种气生兰。用过几年后的蛇木盆,适宜于种植地生兰类。此种蛇木钵在台湾广泛采用。 上述各种兰花盆,虽各有特点,但在培养名种兰花时应用最广泛者,当推砂盆和釉盆二类。盆的形式,以喇叭形、高腰敞口圆盆、锅底圆盆、金钟式等最为适用,因盆呈圆形后,兰花花蕊无论生在哪一方位,均可随其转换,作为正面观赏,又不影响盆体形式的美观。兰花根为好气性肉质根,需要具有透气、泄水强的环境,所以盆底座宜高足鼎立,以便加强空气对流作用。盆脚高度一般以3--5厘米,盆底泄水孔直径应有3--5厘米大。 春兰根系比较细短,可用喇叭形、圆形盆;蕙兰根系粗长,宜用高腰金钟形、深锅底圆盆或高深多角形盆为好。其他地生兰类根系更为粗壮长大、密集,应以大号高深或圆阔之盆种植,而且宜大不宜小,以便有充分的土壤容积,便于根系舒展。 所有各种盆钵,在未使用前必须先放入清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待其吸足水分和消除火气后再使用为好。 (七)培养土 我国传统栽培兰花,大多采用疏松细软,又不粘结的腐殖质土。这种土壤俗称为兰花泥,系采取盛产地生兰山区一带的土壤。挖取时先将表层苔藓、杂草之类除去,选取厚的数寸的泥层,或从山崖岩石上、石隙间挖取。这种兰花泥数量较少,但质地优良。如因受地理条件限制,一时找不到这种良好的腐殖土,也可利用附近山区的疏松土壤或采用田土、砂质土、掺杂腐熟绿肥、油粕等配制而成,亦能使用。但对含有盐碱性渍土和重粘性土壤,因不适于兰草生长习性,则不能采用。为了能适合培养各种地生兰类生长要求,必须祥加选择,现分别介绍如下: 即俗称为兰花泥或山泥。呈弱酸性。按我国江南一带习惯,大多采用浙江余姚的燕窝岭富阳的石牛山,杭州保叔塔周围的山泥,亦有江苏宜兴铜管山,南通军山泥,常熟虞山子游泥等。这些泥质疏松,握在手中呈团块状,松手摊开微加抖动,即松散开。泥的颜色以棕黑色和黑色者为优,带褐色或紫赤色者较次。无论何种颜色山泥,总以质地疏松、泄水性较快为佳。但,如泥质过分细微似粉末状,受水后,容易造成盆面泥层有裂缝或盆沿泥层与盆壁间发生隙缝状(俗称脱壳),这种过细泥土并不理想。泥质好坏与适用与否,简单检验法是,用手指细捻,如有砂质感,或掷入水中,绝大部分沉下,有少量微尘埃状漂浮水面,这种兰花泥比较合乎要求。如轻浮水面多,质量定差,使用时必须掺和一些从兰花泥中筛出的细砂粒状碎土。当然,这仅是直感试测,无论哪种泥,还要通过实际应用,方能断其优劣。优质兰花不是全山都有,最合乎理想的,可从丛生兰草地带选取。运回兰泥先平薄摊在地上,让阳光照晒,并逐层翻晒数日,达到日光消毒杀菌作用。然后用细筛逐一分批过筛,浮在筛面泥上的零碎树根、杂草、细石等随手拣出。筛下的泥土和存在筛中的细粒泥分别储藏在室内的缸中,勿受雨淋。 腐殖土由于价格较贵,主要用作栽培细种兰花。根据春兰性喜微润,宜用稍细泥粒种之。蕙兰喜润中带干,可以用稍粗泥土栽植。至于其他类兰花因要求透气性较强。根系粗壮发达,泥质更粗些亦无妨。 2.田土 即田间土壤,但必须选取疏松表土。并掺入少许砂质土或少量砻糠灰,再加入些腐熟堆肥或发酵腐热的豆饼、菜籽饼肥等有机肥料,促使改良土壤结构,加强肥效。经过多次逐层翻堆拌匀后,再分批过筛,粗细泥分开,存放在不受雨淋的地方。这种泥土由于泥质微呈中性,没有腐殖土那样良好,所以只能在没有合适的腐殖土或山林间砂质壤土时勉强使用,大半只适用于作为栽培粗种兰花之用。 3.牛粪土 将发酵后的干牛粪敲碎研细,混入砂质土壤或田土,以1:3比例配制成。最好选取冬季吃干饲料的牛粪,因干草料经反后,虽然纤维细碎,但是仍富有弹性,又是植物纤维,含有一定养分。这种牛粪土松软多肥,极适合兰根好气习性。我国台湾省艺兰界常采用这种牛粪土作为培养地生兰类的填充材料,效果良好。 4.蛇木屑土 用栽种过气生兰的蛇木屑,混杂碎苔和少量砂质土壤、田土等配制而成。蛇木屑中虽不含有特殊养分,但因属植物纤维质地,混杂泥土中,能起松疏土壤,可加强通气、排水性能。据台湾省艺兰界长期实践证明,它与栽植在土壤中的地生兰的生长情况相比较,生长在蛇木屑土中的植株不仅茁壮茂盛,最显著的花期能延长?--?时间。蛇木屑土,以培养报岁兰和寒兰最见成效。 5.烤土 先挖取田间表土或山林地带丛生杂草的土壤,构成小堆,把它中间挖空,焚火烤烧。由于经过火烤,一方面泥中虫卵等都被杀死,土质又变松;但另一方面,土中一些富有肥效的有机物,也几乎全被焚化。所以,应添加入一些有机肥料(切不能掺入人粪肥),方能有利于兰花生长。这种烤土,一般只适宜于栽培秋兰、寒兰和报岁兰等。 6.浸泥 将挖回的山泥先放入稻草制成的围窝中,向泥中微洒些清水,逐层拌匀,然后盖上草盖,任其自然发热,以便把混杂在泥中的虫卵、土蚕等杀死。经过十多天,把泥取出,倒入水缸中,灌满清水,翌日捞去漂浮水面的残根枯草等杂屑之物,间隔数日再翻搅一次,接着换水。经十多天后,将泥倒出,摊在地上,受日晒风吹,待泥质干后,随即灌浇腐熟的绿肥。如百草汁和烂成泥浆状的沉淀物,拌匀研细,堆放在避雨之处火容器中。这种调制成的浸泥,仅省掉过筛和利用水浸消除虫卵、草籽等杂物而已,是我国古时养兰常用的培养土之一,今天大都不采用了。


沈渊如《兰花》之二十兰花的栽培与管理(5)

兰花习性喜爱生长在阴凉湿润环境中,所谓湿润决不是说必须在土壤中浇灌大量水分,而是给予其适合生长的必要湿度。兰花类叶片较厚,被有角质层,又有肥大假球茎和肉质根,它们除能贮藏一定养分外,亦能蓄积一定水分,以备在短暂干燥时自行调节,不易很快干死。但泥土过干,假球茎干瘪或其他组织因失水而影响代谢作用。如水分过多,造成土壤积水,透气性差,阻塞根部透气性,并影响吸收水分,容易引起烂根。另外,组织中细胞壁充水,叶面气孔张开,又引起内含养分淡薄,造成组织纤弱,生长不良,由此极易发生病害。

通过艺兰爱好者们和园艺家们长期实践和研究,认为兰花一般需要的湿度约为40-65%。地生兰类在生长期间,如遇气温高时所需湿度,白天为百分之70--80%,夜间因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这时湿度可达百分之80--90%。依照这些科学测定,掌握兰花在生长期间各个阶段中对于湿度要求,因地制宜,灵活管理。

“立春”以后,气候逐渐转暖,兰花转入正常生长阶段,花蕊渐渐抽长,这时土壤应保持湿润。在天气晴和的中午,把盆栽兰花分批搬在室外阳光下,用带有细孔喷头的长颈喷壶逐盆喷浇,冲刷掉叶面存积尘垢,以免阻塞气孔,另借此保持盆面泥层湿润(尤其高盆面式,泥层高出盆口,容易干燥)。如发现盆面泥层过于发白,就必须多浇几遍,直至盆底泄水孔有水漏出为止。其后必定要待叶面和叶鞘内水渍吹干后方能搬回室内。在此期间,一般情况下,每隔四五天喷水一次。“惊蛰”后,无花春兰和蕙兰刚由室内移出露天栽培,受风吹日晒,盆土容易干燥,尤其根系的新根尖和芽点开始萌动,所以日常浇水宜勤,但水量不能太多。如遇久雨时,盆中切忌积水,以防烂根。“立夏”以后,春兰和蕙兰的花期已过,凡属开花过后的盆兰(包括寒兰、报岁兰),在这个时候土壤湿度应比一般盆栽兰花稍干些,因为在花后,大多有短暂的半休眠时期,生长缓慢,叶面蒸发少。六月起,天气渐热,子草(即幼芽)成长速度加快,开始逐步破土而出,此时,要多加注意土壤湿度,经常用清水喷洒叶片,并淋湿兰台,构成一定湿润微域气候,有利于子草抽长放叶,但当进入黄梅雨季时,经常霉雨连绵,造成湿度过高,此时相反要控制浇水或甚至移放避雨之处,否则,叶面上常发生黑色斑点、块(俗称鹧鸪斑),这种病状在春兰中肥环草和素心瓣型的叶片上最易受害。入伏后,转入高温炎热时期,除加强遮荫外,还要经常细心保持土壤一定湿度。在每日日出前用清水喷洒叶片和盆面,以湿透盆面为止。假如发现荫棚内湿度不够,盆面容易暗自,翠云草长得苍老、垂软,那必须在兰台上下和人行步道或邻近墙壁上洒水,以增加湿气,减少兰草体内水分消耗。盛夏期间,常有雷暴雨发生,如在中午前后,雨后空气反而显得闷热异常,及时用清水喷洒淋湿盆面,清除湿热。白露后,气温渐转秋凉,又有夜露滋润,新草长势已停,兰蕊破土成长缓慢,此时可减少灌水量,但如发现盆泥干燥时必须浇水至湿润为度,余外可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而定。在这一阶段天气常有久晴天热情况,俗称为“木樨蒸”,仍要细心注意干湿度,以防过干。中秋后,气温亦常有偏高现象,空气过于干燥,如浇水不足,盆内泥层常常发生细微裂缝或盆壁脱壳等,这种现象在江南一带俗称“菱角燥”,盆兰最易受伤,影响生长,花蕊受萎,或来年花开僵硬,花梗缩短。所以,这时除早晚浇水外,还须喷叶水一二次。晚秋期间,盆兰新草已由新绿转旧浓,花蕊大衣壳俱见,如遇久雨多湿,新叶上最易发生黑斑点,且花蕊常有“烂衣”(即苞壳腐烂)现象。这时应设法避雨,或减少灌水量,多受阳光照射。及至气候渐转寒凉时,可间隔数日浇水一次,并让其受全日阳光照射。

周年浇水程度,还应根据各地季节实际气温高低,盆钵大小,植株多少,品种特性,因地制宜。

浇水时间,一般来讲,春秋二季在早晨进行,盛夏炎热期间应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时为宜,初冬和早春时期可在日出当顶,气温稍暖后浇水。进房过冬期间,必须在晴天中午前后浇水,但应注意避免沾湿叶面或侵入叶鞘内。

浇灌用水最好利用积聚的雨水,如用自来水应事前存放在水缸中,待其中消毒剂分解后再使用。用河水亦要注意附近有否工厂大量排出废水,以免受污染毒害。井水往往含有盐分,不宜作浇灌用水。总之,用水以中性为佳。

容水器最好半截埋在土中,尤其在炎热期间,更需有遮荫,使水温不致过高,否则骤然冷热刺激,有伤根、叶。

浇水工具,以带有细孔长颈喷头(俗称莲蓬头)水壶浇水为好,因喷出水滴细小,不易冲散盆面泥层,喷洒面积大而匀。在室内养护期间浇水,只能用细口水壶浇水,以免洒及叶部。另如盆面上没有铺设翠云草或苔草掩护时,在日常浇水时,除用细孔喷头水壶浇水外,应把长颈嘴口凑近盆面浇,或将水浇在置于盆面泥层上的瓦片上,使散流开,这样可以减少对疏松腐殖土被水冲刷露出根部之患。

除用喷壶浇水外,尚有浸盆法,就是把兰盆浸入水中,让水通过盆底孔眼,徐徐渗透泥层。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盆泥吸足水分,但如刚翻盆新栽的盆兰不宜浸入过深,仅齐盆腰即可。如过深及盆面,因受水的压力,盆中新土容易被渗入水分上浮,造成泥层松动,根系不能很好与土壤吻合。当呈饱和状态取出时,过多水分虽能逐渐排泄出,但泥垛已被松动,此时,必须用手指轻轻按捺表土,促使紧密些。如系过干老盆口,采用浸盆法补足湿度,还是理想的方法之一。

我国有句民谚:“干兰湿菊”,对这句话应相对去理解和认识它的实质,这仅是指两种植物对水分要求不同程度而已。虽说兰花喜偏干,实则却是喜爱生长在干而不燥的湿润环境中。我国艺兰先辈们所说:“春喜润,夏秋喜微潮,冬须润中带干”,充分说明了兰花在不同时期内对干湿度要求的道理。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重要性。兰花虽是喜阴性植物,但不等于不腰阳光,只是在各个季节范围内所需日光照射强弱和时间长短而言。一般来讲,兰花喜在散射光照下生长。由于人们对兰花习性好阴这点有片面的理解,在栽培时总爱把它安放在少见阳光的地方。由于在生长阶段中没有满足各个时期内所需的光照,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及其浓度不够(当然与施肥、浇水、除虫等亦有关系),造成茎叶瘦弱,植株往往不能生发花蕊,所以人们常有“养兰容易,复花难”的说法,说明阳光对兰花的重要性。

由于兰花种类不同,对阳光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讲来,春兰喜偏阴,蕙兰、秋兰等可稍阳,但也要根据养兰场所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如系狭小庭园、天井或有高墙围绕情况下,春兰类在“惊蛰”出房后至“清明”期间,除中午前后用疏帘遮荫外,一般可不必遮荫;蕙兰等在“谷雨”至“小满”期间临近中午时遮荫,午后当太阳稍偏,即可收帘。如此以后,生发子草壮大且多,优秋间生发花蕾亦多;蕙兰中尤其潘绿品种,在那个时期可不必遮荫,任其多受阳光,否则,虽然满盆繁茂兰草,还是不易生发花蕊。又如蕙兰中赤花一类在遮荫期间应放置早受阳光的一端台沿,以便及早受到朝阳,至于绿蕙类;尤其属肥环形兰草和素心瓣品种,就应放入兰棚中间位置,比一般品种少受些阳光为宜。如养兰场所较空旷,自春分开始,上午约九时起就要放帘遮荫,蕙兰等可在下午提早收帘。在江浙一带,自“小满”节气开始,上午起直至落日偏西时都必须遮荫。进入盛夏炎热期间,改用密帘遮荫,当朝阳初升,立即放帘及至傍晚前兰棚中晒不到阳光时方可揭除。

凡在遮荫期间,如遇久雨,因湿度大,兰叶娇嫩,尤其在子芽发展成新草阶段中更要注意免受骤然骄阳烘灼,应及时放帘。在雷暴雨后更应注意这点。

“白露”以后,天气渐转秋凉,新草都已长成,花蕾已破土长定。此时可不必遮荫,相反要多受阳光,促进光合作用,蓄积更多养料,有利于来年生长,花蕾亦可饱满挺拔。

在进入室内过冬养护期间,窗户上的玻璃要经常保持清洁、明亮,使其充分透光。如在晴日当空,室外又不滴水冰冻时,在中午时,可虚掩窗户,迎入暖阳,既达到通风透光,又增加了室温。初春无风晴和之日,在中午前,可把盆兰分批放在阳光下多晒一会。总之,在初夏至早秋期间,切忌多受阳光直接曝晒。

在培养兰花过程中,我国艺兰先辈们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他们总结成“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谚语,也就是对水分、阳光在兰花各个生长阶段中不同需要程度,这些富有卓见和成效的知识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豆没煮烂能发酵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