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主打宣传清文化而非明文化?

你是否常常苦于写作论述过浅,论据不足?包学习APP帮你汇集最新作文素材,全面分析,助力高考。

4.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冯骥才

5.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6.能反省历史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文 资中筠

7.“近视危机”正在逼近 6 亿中国人 俞杨

8.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 俞可平

4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冯骥才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当然,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恶化的历史。

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扬扬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看到国门洞开后,外部世界涌进的文化,是商业化、流行化、全球化的文化。这一点我们始料未及。

在“五四”时期,外来文化的涌入的是整个的西方文明。知识分子可以站在前沿做出选择。我们翻阅一下那时的书刊便知,被我们的知识分子首先介绍进来的是西方的精英文化,也就是西方文明的精华。

但这一次,外来的全球性流行性的商业文化是随同市场经济一起进来的。根本不需要谁来做介绍。它势头强劲,所向披靡,根本不管你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审美习惯,全都推向一边。它要来唱主角。因为你要商品经济,就很难拒绝它一道而来的商品文化。

而且这种商业文化在西方经过了近百年的市场打造,已经相当成熟。它一方面符合市场的运作规律,一方面契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应该说,此前我们没有这种性质的文化。我们只有一些古老的市场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的通俗文化。故而,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广告,乃至歌星、影星、球星倾刻间一拥而入。而且它以报纸与电视这样的具有霸权意味的媒体为载体,铺天盖地地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这种文化无法拒绝,只能模仿。

由于商业文化的目的是要源源不断从人们的口袋里赚出钱来。它必然是一时性的,快餐式的。这就给我们原本变得相当粗糙的文化以致命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文化粗鄙化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是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前两天,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的代表木卡拉先生在谈到中国城市在无度地模仿西方时,他说:“你们的文明问题只有你们自己来解决,别人是无法帮助的。”我听到这话,心中一惊。我想,在我们谈论如何制止文化粗鄙化的办法之前,有个前提——我们是否承认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经陷入粗鄙化,而这种粗鄙的文化正在消解和损害我们民族的精神?

5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周国平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阅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一个真正有阅读爱好和习惯的人,必定是自己选择适合于他的精神食粮,不会跟着媒体跑。这和是不是所谓“精英”毫无关系。你不是作为“精英”,但必须是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大众”,才能走进真正属于你的书籍世界。使我反感的正是现在这种由强势媒体主宰多数人阅读取向的局面,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窝蜂全去读某一个作家或某一本书,这些仅仅跟着媒体跑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而不再是“个人”,我在此意义上称之为“大众文化消费”,定性非常准确,一点儿没有冤枉他们。

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者,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基本的途径。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

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独,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

直接向大师学习,这是我的阅读定位,我自己受益无穷,因此也乐意推荐给别人。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最好的东西就在那里,为什么不去享用,却把时间浪费在次好的、较差的东西上?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为没有文化的一代人。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一条网虫了。称网虫是名副其实的,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长成了一条虫。网虫是什么好名头啊。做书虫当然也不好。不过,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主要宝库,你只要善于利用这个宝库,吸取营养,就一定会发育良好,成为精神上强健的人。我承认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然而,要把它当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够强健。否则,结果只能是它把你当工具使用,诱使你消费,它赚了钱,你却被毁了。

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被娱乐化了的经典已经不是经典了。它引导人们去关注的不是经典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去找故事,找噱头,经典已经被弄得面目全非了。还不如一无所知呢,这样的话,总会有一些人直接去读经典并且真正读懂它。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6能反省历史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文 资中筠

有一则消息称英国电视台近日对3000名观众进行了一项关于历史名人的调查,有 23%的受访者竟认为丘吉尔是虚构人物,却有 58%的人认为福尔摩斯确有其人。还有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如甘地等也有不少人以为是虚构的。读到这一消息当然令人惊讶。我已见到我国不止一家报刊以不同的方式刊载此事,语气调侃者有之,生发感慨者有之,上海《文汇报》刊登一篇短文提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还举一反三联系到日本人不知道“东京审判”,我国《三国演义》掩盖了正史《三国志》等等。并提出要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英国人不知道丘吉尔固然出人意外,只是这受调查的 3000 人是什么年龄段,什么文化背景,有无代表性,我们不得而知。在讥笑他人,或联系国人的古代历史知识之余,不妨反思一下我国当代人对当代史的了解或态度如何?在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件旧事:

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实验中学)大张旗鼓举行90周年校庆,竟然把“文革”中最初起来造反的红极一时的红卫兵头头宋彬彬作为“知名校友”奉为上宾,甚至还把当年毛泽东接见她的那张照片,与被她们残酷虐杀的卞仲耘校长的照片同时展出。为此,卞校长还健在的丈夫写了致在任校长的公开信,提出抗议。可以想见,这种抗议照例是没有下文的,而且也是无法公然见诸媒体的。此事可不同于一家电台普通的随机调查,而是北京名牌学校正式的、大张旗鼓的行动。所涉及之事的性质也不可同日语。这家中学的这场校庆组织者是无知还是有意?宋彬彬女士后来有什么杰出贡献,因何现在成为母校为之骄傲的“知名校友”,我不得而知。对国人而言,宋彬彬最“知名”的就是那张领袖接见的照片,以及钦赐名字“要武”。从此,“要文斗不要武斗”只是一句空话,全国掀起人格污辱、肉体折磨乃至武力虐杀“批斗”对象的狂潮。不但打死卞仲耘校长之事无形中得到默许,又不知多少校长、教师死于他们曾经精心教育、呵护的学生之手。当然“文革”的冤魂决不止于教育界。

尽管可以说,当时的“红卫兵”千千万,在“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鼓励下,做出丧失理性之事何止一人,这是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不必苛求个人责任,特别是少不更事的青少年。但是当年北京师大附中的特殊性就在于卞仲耘校长是全国第一个被本校红卫兵群殴至死的校长,那第一拨兴起的红卫兵是以“血统论”为基础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好汉”就因为老子是“英雄”。宋彬彬本人当时是否直接参与,我本人没有考证,也无意讨论她的个人责任,应该说她本人及其同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受害者。但是她是该校红卫兵的领袖,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她在此以后得到了领袖的接见和鼓励。宋彬彬女士个人的心路历程我无从知晓。她后来放弃了“要武”之名,看来并不以此为荣。作为个人,在那以后的道路各自有所不同,但参与残害无辜的经历终归是一段耻辱,无法以后来的任何“光辉业绩”抹杀。稍有良知的人总会良心不安。至于这批人中有些后来又经过曲折的命运然后再飞黄腾达,那是高层政治斗争的结果,与千百万被剥夺健康成长的机会的同代知青属于两个世界。个人的良心道德千差万别,无法强求。这不是本文的主题,如果没有今之校庆事件,宋彬彬其人也不会进入公众视野。问题是师大附中(今之“实验中学”),几十年来总该培养出一些在各个方面有成就、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人才,为什么非要在此次隆重校庆中抬出这样一位“知名”校友?是趋炎附势,还是另有背景?如果此人确实在以后的年月中有正面的、特殊成就,为什么不突出那些成就而“哪壶不开提哪壶”,要高调突出其“文革”经历,展出那张象征性的照片?今天的校领导对自己校史中那鲜血淋淋的一页,对被污辱、被残害致死的卞仲耘老校长,大而至于对整个中华民族所遭受的那场浩劫是如何对待的呢?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尽管得了诺贝尔奖,终于还是以某种形式披露了早年不光彩的历史。对他最后的坦白,公众可以有不同的反应,或谴责其隐瞒太久,或欢迎其良心未泯,或原谅其年少无知,但没有人会认为那是值得宣扬的光荣事迹。德国曾出现过祸害人类的法西斯,但是德意志民族仍是有希望的优秀民族,正因为其从上到下有自省和忏悔精神,能从灾难的废墟中获得新生。

对于毛泽东的全面历史功过可以有不同评价,恐怕要争论一百年。但是对他发动的“文革”,党中央早已做出否定的结论。那张著名的照片,以及“赐名”之事,正是有象征意义的见证。联系到长期以来,在不论是宣传还是教育中对“文革”的历史多所回避,而或隐或现为“文革”翻案之风却此伏彼起,甚至有人鼓吹需要再来一次“文革”。这些立论的根据一部分是谎言,掩盖或歪曲历史事实;一部分是利用当前存在的社会弊病,完全否定改革开放,因而对无知青年和普通百姓有相当的欺骗性。如果一代高智商的青少年对于在他们父母师长辈身上所发生的历史真相都全然无知,被传授的都是谎言和颠倒的荣辱是非观,我国教育将走向何方?

最近又见消息称:教育部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以弘扬国粹,先在少数学校试点,然后准备全国铺开。而选定的15个剧目中有近一半是“文革”“样板戏”选段。姑不论强制全国青少年学京剧之不足取,这八个“样板戏”恰好是当年新老文化传统一概被铲除,文化专制导致文化荒芜的象征。对我们说来全国人民被迫学唱样板戏与语录歌的记忆犹新,那是怎样的灾难岁月?记得一位老文化人说过,他们一听样板戏就联想起“文革”中挨斗受辱,备受摧残的经历,为之不寒而栗。以此来弘扬传统文化岂不是南辕北辙?如今选剧目者在如此丰富的京剧艺术中偏偏对“样板戏”情有独钟,更加令人忧虑,不知方今掌握文化教育权力的当政者自己对中国文化有多少知识,对当代历史如何认识,让青少年接受什么样的熏陶?

7“近视危机”正在逼近 6 亿中国人 俞杨

10米外六亲不认,50 米外雌雄不辨,100 米外人畜不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 6 亿。青少年尤其堪忧,近视率居世界第一。教育部 2014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 45.71%,初中生为 74.36%,高中生为83.28%。视力保护刻不容缓,成年人的眼镜是不好摘了,青少年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到 2030 年,实现 6 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 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 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为确保落实,考核任务也被明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课业负担重是导致中小学生近视的一大诱因。

据《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2017年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 2.82 小时,是全球水平的近 3 倍。无论是北上广,还是十八线县城,尽管教育资源不能比,作业压力相差无俩。

“北京儿童眼研究”是一项以15666 名 7-18 岁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研究,其结果证明,近距离工作时间较长且休息时间较短的儿童的近视发生率,要远高于儿童近视患病率的平均水平。虽然早在 2013 年,教育部就发出过通知,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看似减负,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儿。学校是减负了,校外辅导班全开。只要考试在,上课不教,下课补习也要教。明知道作业负担重会加剧近视,家长还是站在作业这边,不然怎么能考上好学校。结果是堆积的作业、氪金的培训、稀缺的名校,学生连带着中国家长,都被裹挟其中。

“女儿能在10 点前睡就很不错了。

“儿子六年级了,小升初,压力大,作业多,再稍微磨叽下,就睡晚了。”

“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熬夜写作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调查数据:2005年-2015 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 9 小时。”户外活动少,沉迷电子产品,是导致中学学生近视的另外两大诱因。

上过学的都有切身体会,本来为数不多的户外活动机会——体育课就少,还经常被数学、英语老师占用,而且是有占无还。身强体壮的体育老师,一直处于“生病”的状态。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仅有 42.7%的小学生和 25%的初中生每周上 3 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 2节体育课,这与中央文件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广州对小学 1 年级进行增加户外活动的对照研究,通过 3 年的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的学生近视累积患病率比没有干预的少 9%。除了学校体育运动减少,中小学生在家也不愿出门了。大家都在忙各种补习班,一个人玩没意思,只好宅在家打游戏。

今年两会期间,网易CEO丁磊在接受采访时说:“不为游戏行业辩护,但不让小孩玩游戏,那让他干嘛?”丁磊认为,孩子玩游戏是因为孤独。据《2015 中国青少年及儿童互联网使用现状研究报告》,游戏是青少年上网的首要需求。以近年大热的“王者荣耀”为例,根据腾讯公司提供的数据,“王者荣耀”的注册用户中,11 岁至 20 岁的玩家比例高达 54%。

同样是近距离学习,同样是电子产品不离手,国外近视率要比中国低得多。法国卫生部网站的数据表明,20岁以下青少年的近视率是 20%左右。美国、德国这个年龄段的近视率低于 10%。加拿大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在工业化国家中也属于较低水平。

加拿大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根本思路,是减少学生学习压力,降低学生用眼强度,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户外接触阳光。在加拿大,中学生运动的时间比作业时间要多。在澳大利亚,孩子每天平均有4小时待在户外,而中国孩子只有 1 小时。

与严重的青少年近视危机不对称的,是国民的关注程度十分薄弱。

首先是中国家长。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去医院,而此时近视早已形成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防治科副科长何鲜桂说,“预防青少年近视前端筛查十分重要,却往往被忽视。”其次,是与国民视觉健康相关的研究十分缺乏,多偏向眼科疾病治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上海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涛表示,“从疾病预防方面,事实上当前尚无控制青少年近视率的良方,因为对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研究,还没有获得突破性的结果。”再者,是我国卫生与健康政策对视觉健康的保障也比较薄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公共政策一直着重于防盲治盲,和眼健康相关的法规中,尚未出现过“视觉健康”的概念。

2009年新医改以来,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公共卫生和医保的大量投入没有能进入视觉健康领域。严重的近视危机,让很多中国人早早地带上了眼镜。中国不仅是世界领先的眼镜生产大国,而且是潜力最大的眼镜消费国之一。

据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估计,2014 年中国眼镜市场零售额增长 10%,近 618 亿元,隐形眼镜市场则增长 12%,达 38 亿元。与此相应的,却是乱象丛生的眼镜市场,从供给端给中国人埋下了隐患。

2015年 11 月 17 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公布流通领域眼镜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共抽取样品 516 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 28%。不是所有人都想戴眼镜的。今年 7 月,媒体对 1951 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马上戴眼镜,于是转向各种所谓的视力康复“治疗”。

然而,《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儿童近视康复治疗市场乱象时发现,市场还出现了苗医、中医针灸等治疗视力的方法。此类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招加盟商,而在加盟过程中,对加盟者几乎没有医学背景上的要求,也没有相关的医师资格的门槛和培训。

十面围城,用来形容中国人的近视危机,再合适不过。根据北京大学在2015年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若无有效的干预,到2020 年,中国 5 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 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 7 亿。从明年起,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就要每年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结果。抛开政策的初衷不谈,执行落地困难重重,就要先打个问号。升学率的简单粗暴、教育军备竞赛的炽热,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以及应试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两难,每一项都在考验政策的执行。南京东南眼科小儿眼科汪泽主任将我国近视归纳为“六化”局面,其五、六为重点班级化(重点班级尤其是高三,差不多 90℅以上都是近视眼)、名师名校化(名师教的学生近视眼要多一些,名校近视眼“产量”要高一些)。

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学历军备竞赛”的局面,争抢着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国家长明知道对孩子视力的压迫,还是站在了牺牲视力这一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近年来逐步推行,人们更加担心公平,出身越差的学生,将与名校无缘。牺牲视力换来的分数,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这让人想起衡水中学学子心中的一句话:去它的素质教育吧,我只想上清华北大。

8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 俞可平

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愿每一位同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与众不同的出色成就,母校和母院将以你们为自豪。

今年我要讲一讲“正义”。想必都认真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吧。《理想国》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你们一定知道,是“正义”。是的,不仅是《理想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政治思想史,就是关于“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推进正义”的知识史;整个人类的政治进步史,集中体现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你们在校期间学到的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如何捍卫和促进正义”。

同学们,毕业之际也将是你们把学到的正义知识,转变成正义行动的时刻。我热切地希望,同学们毕业之后,像追求阳光一样去追求正义!大家知道,正义的英文是justice,它是政治思想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范畴。其基本意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情”,“得到应当得到的事物”。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智慧和美德”,而不义则是“无知和邪恶”。至少从柏拉图时代起,正义就被所有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视为良政善治的基本属性,也是评价社会政治进步的基本标尺。正义本质上是一个应然的概念。对于个人而言,正义就是每个人出于自身良知而产生的“应该做什”和“应该得到什么”的道德命令。对于社会而言,正义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其应该获得的事物。对于个人来说,正义是最大的“天理”;对于社会来说,正义是最高的“道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道”,西方传统思想中的“自然法”,都是人类正义的不同表述。正义是所有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最终的合法性来源,是评判个人和群体善恶的最高标准。正义是人类的“至善”和“至美”。亚里士多德说:“正义集中了人类的所有美德”,“比日月星辰更加光彩夺目”。正义不仅代表了分配的公平和权利的平等,而且代表了个人的良知和社会的美德。正义不仅意味着个人权利的最大化,也意味着整个共同体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正义既代表了结果的公平,也代表了程序的公平。一个正义的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即个性充分解放,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基于人类的良知和理性。人类的一切善行,无不源于其内在的良知和理性,而正义是其中最高的善。这种良知和理性,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所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品质。霍布斯说,正义集中了人类最大的良知和理性,是人类的首善。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也符合自然的理性,是自然秩序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埃德蒙·柏克说,“有一种东西,并且只有这种东西恒久不变,它先于这个世界而存在,并且也将存在于这个世界自身的组织结构之中。它就是正义”。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也是立国之本。任何伟大的国家,只有从事正义的事业,才能对内得到人民的坚定拥护,对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古代先贤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实质上就是正义。奥古斯丁也说,没有正义,就没有人民的共和国。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指明了根本方向。汉密尔顿说:“正义是政府的目的。正义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目的”。人类文明的演进充满了罪恶和苦难,但无论多少艰难和罪恶都阻挡不住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步伐,这是因为人类自身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追求正义的内在冲动。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正义,是因为正义为人类评价自身的善恶提供了终极的道德标准。无论是自然正义还是社会正义,它们都是人类行为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正是因为存在着终极的正义标准,历史才可以最终判断个人的善恶,以及社会或政府的好坏。

虽然我们不能说政治思想家们已经穷尽了关于正义的所有知识,但是可以说他们已经告诉了我们关于正义的基本知识。要真正实现社会的正义,具备正义的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正义的知识,转化成正义的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义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使正义的知识转化为正义的行动,

或者说,如何以正义的知识去推动正义的实践呢?要有正义的行动,首先要有对人类正义的坚定信心,从而拥有一种内在的正义感。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人性逐渐克服和战胜兽性的过程。毫无疑问,从历史的长河看,基于理性和良知的人性,压倒性地战胜了人类身上原本存在的兽性。尽管就某个局部或某个时期来说,社会进步的进程可能会暂时中断,

甚至出现某种倒退,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以及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人类趋向更加正义的进步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要有正义必胜的信心,要深信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邪恶,深信“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身上会不断散发出理性和良知的光辉,会养成一种浩然正气,有道义的担当,从而拥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不竭动力。

要有正义的行动,必须坚守正义的底线。对于个人来说,诚信友善、不为五斗米折腰、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是正义的道德底线;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畏权贵而敬畏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等,则是正义的法律底线。坚守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核心价值,反对专制独裁和等级特权,拒绝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则是正义的政治底线。

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不仅公民合法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等基本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而且个人的一切正义追求也终将付诸东流。制度的正义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正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最有力的武器。要使正义的知识转变为正义的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坚决破除阻碍人民民主和政治文明的一切制度屏障,消除一切助长官员腐败特权的体制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有效的制度去维护每一位公民的正当权益。

自己不作恶,也不给他人作恶创造条件,并且竭力阻止恶的发生,这是正义行动的基本要求。一个正义之士,不仅自己要光明正大,行正义之举,而且当周边发生恶行时,也不应当无动于衷,而要竭尽所能去阻止恶的发生。例如,当有人因为对企业和官员的正当批评而遭到跨界追捕时,当有人在讨回欠薪过程中遭到毒打时,当人们的人格尊严遭到暴徒的羞辱时,当正当的言论自由被粗暴地剥夺时,大家都应当挺身而出,发出正义的呼喊,采取一切合法的措施,阻止恶行的发生,让社会回归正义的轨道。捍卫正义、伸张正义,要从自己做起。每个人都有权对别人和社会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身体力行。一个只对他人提出要求而从不要求自己的人,一个只喊空洞的正义口号而自己从不诉诸行动的人,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无所助益。要使正义的知识变成正义的行动,就要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积极投身社会的公益与进步事业,拒绝与邪恶力量同流合污,自觉抑制周围的各种倒行逆施行为,帮助那些因伸张正义而受到打压的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正义的善举。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同样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正义行动。

同学们,将正义的知识,转化成正义的行动,是我们北大人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历史上,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因此,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必然包含着公平正义的要素。同学们在工作中为维护公平正义所做的每一件有益的事,实际上都是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让我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作为我对你们的祝福:“正义的人是幸福的。”衷心祝愿同学们毕业后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幸福!

(更多内容请看包学习学迅:)

写作论据太难找?为你提供海量最新作文素材,助你作文得高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传统艺术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