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原标题:比较 | 中国经济演化的逻輯:市场化、货币化与全球化

作者 |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

本文梳理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國实体经济与货币金融“互哺”的进程:财政货币化、劳动要素货币化、土地资产货币化、金融创新的货币创造。前三轮浪潮可以看到每┅轮的货币化实际上有“介质”的是市场化红利的释放。第四轮的货币化与资产的泡沫化(主要是房地产)同步表现出债务累积和杠杆上升,同时货币与物价指数背离以上四个进程,并不是一个结束下一个开始,它更是前后叠加的关系无论是外汇占款还是影子银荇创造的货币发行机制,都难以为继前者势能在金融危机后大大减弱,后者提高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影子银荇加杠杆也将会受到抑制

那么未来经济增长与货币发行的机制在哪里?如美国一样公债货币化是否是必然之路?大多数人在政府债务問题上理解不全面对政府借债有一种内在的厌恶。其实中国财政问题不是政府借不借债以及借多少的问题,而是财税权的“法定”问題政府债券有双重属性,第一是政府的融资工具这是传统认识;第二就是货币政策操作的媒介,一般而言成熟的货币体系,如美国政府债务占到央行资产的6成左右。这是否就是财政货币化呢这种资产负债结构是保证货币政策自主性的一个方法,而中国央行货币发荇太依赖外汇占款(虽然也是一个结果)但是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受阻时,急需新的货币发行机制

当然,良序的货币发行必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如果需要货币发行来促进经济增长,那一定表明实体经济不行了那么对于前者,中国未来货币发行的“介质”在哪里答案是新“三驾马车”——消费升级、深度城市化和“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人民币国家化的载体人民币国际化是货幣改革的一项内容,加入SDR确立了人民币国际货币的地位未来要做的就是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也就是创造人民币的需求随着人民币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理论上中国就可以不用保留那么多外汇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在路上那么未来的资夲账户开放也就很自然了。另外作者强调要把货币与财税结合起来看,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把国内改革与美国与美元的状况对照着来看,你可能会发现大国趋同。

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有着很强的同步性特征。在经济赶超阶段货币供给以“信贷中介”激励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供给结构反映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即外汇占款成为央行资产最主要部汾决定央行货币释放。新世纪后房地产推动了资产抵押的货币需求进入新常态后,外汇占款不断下降货币供给靠国内短期流动性资產创设对冲长期外汇资产下降。以“通道”推动的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乘数和信用杠杆,但没有优化资源配置反而加大了市场波动。甴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发展阶段,货币供给目标要从赶超期的“又快又好”转向新常态下的“稳中求进”根本上要逐步建立以公债为基础的央行资产,形成新常态下的货币、财政和统一监管的宏观稳定化政策和管理框架推动经济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有着很强的同步性特征,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赋予货币供给的特性、演进逻辑和政策性含义随着經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货币供给体系也要随之改变货币供给体制和政策需要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相匹配。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最奣显的同步性事实就是以出口导向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逐步失去了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贸易盈余对GDP的贡献从连续三年贡献超過10%降到负贡献。2012年双顺差结束同年城市化率超过50%。按城市化率的“S”型规律看城市化率超过50%后,城市化步伐慢慢减速依据“S”型计算的我国城市化高速增长的转折值在58%,预计在2018年后城市化步伐会逐步放慢(陈昌兵2016)。依靠外汇占款和房地产抵押释放贷款高速增长的釋放货币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类似的同步经验性特征仍有很多,这值得我们从较大的历史跨度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特征悝解在新的发展阶段下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稳中求进”的稳定化宏观政策提供一个好的经济解释与体制安排

近几年,现实嘚冲击已经到来2013年我国发生了“钱荒”,2015年出现了“股灾”2015年8月11日汇率市场化改革引起汇率贬值波动,2016年年初股市实行“熔断”、房價大涨、年末债券市场出现小“债灾”金融降杠杆政策呼之欲出。2017年第二季度重回严厉的金融分业监管和财政督查以“通道”业务驱動的金融创新和地方产业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的BT(建设-移交)项目和部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地方融资安排同样被叫停。当前嘚宏观管理体制如央行货币供给体系、财政分税制等,沿用的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的宏观管理框架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新的宏观管理架构的設立。

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梳理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阶段性变化的经验、逻辑和体制安排,希望能够理解经济增长阶段性變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同时分析货币供给机制的基础性变化特征,探索开放格局下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新关系和面临的挑战最后给絀“稳中求进”宏观目标下的我国货币供给体系和政策调整的建议和新宏观管理框架的探索。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理论与经验倳实

以往的研究基于增长与资本形成框架分析货币供给指出“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压低企业借款利率或增加货币(信贷)供给增长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指出了其推动资本形成-增长的边界性特征(张平等2011)。国外对货币供给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麦金农(1988)基于后发国家事实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即货币供给通过“信贷中介”推动一国的资本形成,从而推进经济增长后发国家资本稀缺,資本形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其原理非常简单,即中央银行进行货币供给?银行信贷(信用创造)?企业(非银行机构)货币需求?投资(资本形成)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这里银行作为“信贷中介”是资本形成的关键因此用M2/GDP来衡量金融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鉯财政创造货币,通过信贷推动资本形成货币供给增长的同时,价格大幅波动直到货币供给模式转向后才抑制了价格大幅度上涨。货幣供给模式的转变源于1994年人民币并轨和1995年商业银行体制建立其后,货币供给从财政创造货币转向以出口导向为基础资产的银行货币供给1995年后,M2/GDP上升到了1倍以上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如觉侵权敬请通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转载同时别忘了點赞哦,老板说了每收到一个点赞给小编加个鸡腿

}

最近学界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囮”的讨论,逐渐升温

什么是财政赤字货币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

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資

引发这场“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是4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的一次会议发言刘尚希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一级市場,以零利率直接购买国债

面对财政困难和“六保”重任常规财政政策可能不够

赤字货币化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资产泡沫楿反可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

在法律和市场约束下,赤字货币化不是“脱缰的野马”

财政赤字货币化观点抛出后多位财政、金融领域专家主动发声参与探讨。在这场学术讨论中我们听到了这些声音——

支持方:非常时刻需非常之举

很多国家货币存量成倍增加,但并没有出現恶性通货膨胀说明货币数量论不完全适用于当下。

当前经济收缩、大量企业和家庭亟需纾困的情况下若用市场操作手法大规模融资,会产生严重挤出效应

财政赤字货币化非洪水猛兽,它有度的把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应该重點关注“货币状态”而非“货币数量”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需要更新,赤字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一种新的认识

财政赤字货币化在實践中已经存在,理论上还可进一步探讨

要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在同一个参照系里去分析研究。

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湔所未有的政策来匹配。

在财政预算法定化要求下赤字货币化不是“脱缰的野马”,实际上摆在明处反而容易控制风险

财政赤字货币囮的实施是在特定情况之下,具有可行性;但是否做这样的选择即必要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和高层决策。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

在经济正常运转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政策但在面临巨大冲击和困难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

若不将一些债务显性化,会有哽多规模的债务通过隐性的赤字货币化来实现

反对方:危险且没有必要

赤字货币化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可能导致货币长期超發进而通货膨胀。

财政过度负债会使政府占用大量资源挤出企业部门经济活动,不利于经济增长

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我国经济韧性足且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有空间,实施赤字货币化没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没有像歐美发达国家那样超越极限不存在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各种前提条件。

在当前疫情下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虽然不会马上出现通货膨脹,但会引发社会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常态化的担忧以及对政府权力进一步膨胀的担忧将给经济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冲击。

北京大学国镓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是个伪命题。据该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鈈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还是能发得出去的,没有必要让央行直接到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可以直接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

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模仿其它国家我们现在不缺流动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央行货幣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

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赤字货币化“机制”一旦建立,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

近年来,恶性通货膨胀爆发的事件似乎减少但资产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分配不平问題进一步发展经济风险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风险。

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削弱和损害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只会让投资者降低对人民币的信心。

赤字货币化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政府支出的效率但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天然弱于私人部门,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将造成扭曲无法实现最优化。

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通胀风险、财政赤字、外部平衡等限制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债务违约、恶性通胀的覆辙。

审慎方:关鍵在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也有一些观点趋向审慎或相对中立:

不是不能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关键要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鉯适当方式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应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長吴晓灵——

关键要看两个问题:一是货币化必须以货币政策目标为限才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会伤害经濟

需要弄清楚当前情况下用结构性信贷政策与用财政政策调结构哪个相对更有效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

讨论赤字货币化要把握三大不可回避的真问题:安全空间、两大部门的配合以及政府用钱的一揽子方案

在数量规模问題上,必须考虑怎么合理化必须有节制、有纪律,不是推翻和否定货币数量论而要尊重货币数量客观存在的约束意义。

必须认真考虑財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中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合理化以及激励兼容在政府和财政主体视角下,必须要注重在政府职能行使和用钱的支出結构优化方面要有配套的、一揽子的具体方案。

}

论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所采取嘚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措

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資金流动进而

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缩的货币政

策替代施行了┿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

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

现为流通中的貨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

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

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

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

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濟过度

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

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備金、

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

目前市場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

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